•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有了?!

    喜剧片台湾2022

    主演:曾皓泽  游珈瑄  严艺文  郑有杰  

    导演:潘客印

    猜你喜欢

     剧照

    有了?! 剧照 NO.1有了?! 剧照 NO.2有了?! 剧照 NO.3有了?! 剧照 NO.4有了?! 剧照 NO.5有了?! 剧照 NO.6有了?! 剧照 NO.13有了?! 剧照 NO.14有了?! 剧照 NO.15有了?! 剧照 NO.16有了?! 剧照 NO.17有了?! 剧照 NO.18有了?! 剧照 NO.19有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8 04:39

    详细剧情

      阿鈞原本在等待入伍的悠閒日子,全都在女友小安的驗孕棒出現兩條線後,開始糗態百出。從小失去父親的阿鈞,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父親身分」顯得手足無措。此時,媽媽甲玲將自己珍藏20幾年的手錶送給阿鈞,他沒料到這竟然是父親的遺物!阿鈞看著手上老氣的金色手錶,他能發出身為父親的光芒嗎?

     长篇影评

     1 ) 不再躺平的理由

    不再躺平的原因

    几年前,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有个妹妹是95后,正在读高中。厌学、逃学,长达数月之久。他对此非常头痛并询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问他,是因为爱情吗?他说不是。是因为校园霸凌吗?他说也不是。是因为有想追求的理想与家人的意愿和学校相冲突吗?都不是。他家庭和睦、父母关系融洽,经济状况也算得上不错。我问他妹妹逃学是离家出走吗?他说并没有离家出走,就是每天在家,门也不出。我问他那她每天在家干什么呢?他说也没觉得在家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就是每天躺平。对此我非常困惑。我总觉得,人生的逃避,肯定是因为面对了一些挫折和障碍。但他说妹妹学习成绩很好,性格也并不孤僻,只是说话有些直爽。或者用我们的话说,情商不高。我实在想不出,该给他什么样的建议,才能帮助他妹妹不再“躺平”。因为在乍听之下,我找不到他妹妹躺平的理由。

    于是这件令我感到困惑的事情,引起了我的好奇。在那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像他妹妹一般年纪的年轻人,我突然发现他妹妹的状况并不是特例。大部分我所了解的年轻人中或多或少都有类似他妹妹的心态。

    “不值得”、“没必要”、“为什么”。

    他们并不能完整地说出这种行为动机的心态来源,但我却隐隐感觉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95年,我第一次接触电脑。而对95后而言,从出生起,电脑,就存在于他们的生活当中。很快地,互联网、bbs、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社交网络、乃至之后的短视频平台,逐渐变成了他们生活习以为常的存在,也成了当代人最主要的学习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前,我们需要去图书馆,需要去论证研究,需要去请教老师,才能得知答案的问题,现在只要去各大平台上搜索,千千万万的答案就都唾手可得。如果我们躺在床上,就能够得到我们所需要、所需知的一切,那又是什么原因才能让我们站起来,去面对需要努力、拼搏、妥协、辛苦付出才能收获的现实生活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我理智上的创作初衷。

    关于死亡与离别的体验,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那么多。但这种事情谁希望经历更多呢?仅有的经历中,每一次都令我难以忘怀。

    高三的时候,我发小的母亲因为脑瘤去世。我从北京回到青岛去参加她母亲的出殡仪式。这位教会我打麻将,总在我爸妈不在家时收留我并给我做鸡翅吃的阿姨,在我心里一直是极为爽朗的,可当我看见我发小头顶高高举起的火盆,闭着眼流着泪,从肺腑中喊出那句“妈!你一路走好!”,然后重重地把火盆摔碎在地上,任由火星和碎片四溅却全然不顾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遗憾。

    数年之前,我的外婆离世前因为脑血栓昏迷了一整年。外婆身材很高,肩膀很宽。在我的印象当中,我的外婆一直是极为坚毅的。但就在这昏迷的一年之中,我眼见着她原本高大的身躯一点点萎缩,饱满的脸颊逐渐枯槁,我头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流逝是一件这么具体的事情。最终外婆还是没能再次醒过来,在她离世的时候,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释怀。

    去年,我的奶奶因为心脏病离世。一直以来她都非常受当地人尊敬,因为她养育了一个大家族。在出殡的时候,送葬的人群有足足四五百人,这样庞大的人群,缓慢地从奶奶家的灵堂,走向了殡仪馆。那大约是那一天那个小镇最大的一件事了。就是这样一位在当地算得上德高望重的奶奶,当她的骨灰从焚化炉中被铁锨铲出来,我愣住了。那柄铁锨就跟工地上用的没有任何区别,有着铁锈、泥污,木柄也很残破。就在我皱着眉头琢磨为什么对待人的骨灰会用这么不讲究的铁锨时,那柄铁锨突然举起,照着奶奶还未被完全焚化的头骨重重的挥了下去。眼见着工作人员习以为常地用扫帚扫着奶奶被砸碎的头骨,我怔在了原地。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浓烈情感。那是一种无法言喻地愤怒。

    我想,这三个难以忘怀的人生瞬间,我感受到的,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浓烈情感。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情感,但我想要通过这部剧,让大家更了解殡葬行业,更加专业化,给人更加体面的离开。为什么要选择殡葬与死亡的题材来进行创作,这就是我情感上的创作初衷。

    在我们进行创作之前,调查学习了全国各地的殡葬文化,和殡仪馆的工作方式。我们发现中国实在是太大太广博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习俗,都有着不同的殡葬仪式。其中的差异性,可谓是天南海北。落实到具体拍摄,和美术造型的设计当中,我们只能管中窥豹地展示中国殡葬行业的冰山一角,通过尽可能地还原现实,来表现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死亡与离别。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死亡与殡葬,都是忌讳谈论甚至回避提及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终将面对死亡,我想,以平静的心态正视它,要比掩耳盗铃般的无视理智得多。

    这是一部特殊的职业剧,特殊到我压根不想以职业剧的角度去完成它。我们试着用更多的主观视角去化解殡葬行业所带来的残酷与冷漠,剧中的殡仪馆,有一个非常幽美的花园,里面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这棵榕树,变成了剧中生命的象征。我想,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必经的一个阶段,在那之后,我们可能会化成光、聚成云、汇成浪,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化作这宇宙中的每一粒尘埃。当我们了解死亡是什么的时候,你就发现了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就找到了,让我们从躺平中重新振作起来的原因。

    李漠

    2022年09月22日

     2 ) 活着虽然很难,但当下的一点点芝士也是好的

    2016年底,在完成一个电影剧本的创作后,我开始思索接下来的创作方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深入到了ICU病房, 在那里亲眼目睹了数场死亡的发生:人们在面对至亲离开时,有的会言之凿凿地向医生证明,他看到了已经死亡的亲属手指动了一下,逼迫医生继续抢救;有的会因为错过了父母最后的时刻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心不够诚,所以遭到了惩罚;还有的似乎眼泪已经在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陪床中流完了,因此非常平静地整理着逝者的用品,还会在离开科室前去向医护道谢,然后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的样子……总之,他们以各自更决绝、更麻木、更悲恸、更丰富的方式表达着对死亡的态度,给当时的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直到离开那个环境很久,我依然感到难以忘怀。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到与病痛、衰老和死亡相关的一系列议题。后经一位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从事殡葬行业的思沅,他是个93年的男生,当时已经结束了殡仪馆的实习,去了墓园工作。通过和他本人的深入交流,我关于殡葬行业的想象被颠覆了。我发现殡仪馆并非总是阴郁、肃穆之地,而作为90后的殡葬从业人员,思沅向我展示了很多独属于他这个年纪、对于死亡的思考和理解,尤其他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遇到想死的人,带他们来殡仪馆转转,保证就想好好活了。”这句话,成了后来创作中不断强调的一个点,也是我“以死写生”的一个灵感源头。

    随着对殡仪馆了解的加深,我将视线聚焦到了“遗体整容化妆师”这个更具体的职业上。因为他们身处一线,与逝者和生者都有着最紧密的联系,直接承受着逝者遗容和生者情绪的双重冲击。这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岗位,是切近死亡、进行社会学观察最好的入口。为此,我前往老家殡仪馆的遗体整容班进行了短期的观摩和实践。在那里,我近距离地观察到了遗体的状态,触碰到了往生者皮肤的质感,我了解到了防腐、冷冻、上妆、告别的全过程,我见到了各式各样的逝者亲属……我听到了遗体化妆师们不同的人生过往、从事这个职业的缘由、以及他们最隐秘的抱怨……我将这些真实而丰富的素材进行重组,融入到剧集创作之中。现在全剧出现的大小角色和各类事件,都是在生活中有迹可循,但又并非百分百还原。比如剧中的一些个性化葬礼,就是源于角色的一些私人情感、情绪,与人物设定紧密相关。我所遵循的创作宗旨,就是在贴地行走的同时,稍稍超越现实小半步,让人看到关于殡葬这个行业更多的“幕后”,以及“未来的可能”。

    我开始进一步细化创作的方向和目标:我想以职业剧的外壳,去写人生百态。我想让观众看到一群血肉饱满的小人物,在他们的工作中所经历的那些鸡飞狗跳的时刻;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很丧、很佛、想躺平又不能、想奋斗又无门……一百次说着要放弃,又一百零一次地迎着太阳挤公车、挤地铁、挤进生活风暴的缝隙里,发挥“过一天是一天”的民间智慧,去寻觅短暂的平静和快乐;看到他们不被理解的难处,以及他们苟延残喘的决心。概括而言,我想写的不是对“遗体整容化妆师”这个职业纪录片式的复刻,而是借助高度浓缩的戏剧瞬间和平淡如水的日常细节交织,去完成我个人对于人情、爱恨、生死的思考与表达。我希望看剧的观众,笑过哭过之后,也能对自己的人生抱以一个温柔的回眸,告诉自己:活着真的好难啊,但当下的一点点芝士也是好的。

    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足不出户的我经历了内心非常动荡的时期。为了缓解那种无由的迷茫和不安,我开始对手头的素材进行整理,并正式进入剧本创作。之所以选择经由一个95后女性遗体化妆师的视角进入,是希望带给观众更加新鲜的角度,借她的目光一道去打量整个殡仪馆的职业形态,以青春的灵魂去碰触严肃的命题,从而完成心灵和观念上最真实的蜕变。

    剧中,三悦作为女主,究竟拿到了一副怎样的人设牌呢?首先,与殡仪专业毕业、考编入职的师姐周娅男不同,非科班出身的三悦,是通过社会关系介绍进入殡仪馆的临时工,在拿到正式聘用合同前,还将经历为期三个月的“学徒生涯”,领试用期工资,直至三个月后笔试面试都合格,才算被正式录取。因为专业上的先天不足,注定了三悦“菜鸟化妆师”的属性。其次,大学学习舞美设计的她,因为经历了毕业初期的求职碰壁,整个人处于非常颓丧的阶段,在家啃老了一年多,喜欢把“死”挂在嘴边,但其实“丧”只是她的保护色,用不在乎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与不安,以此将遭受伤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正因如此,初入殡仪馆的三悦,才像一盆带刺的仙人球。她收缩了感知的触角,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放任抑郁的情绪蔓延,拒绝与周围人交流。她的尖锐常常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而囿于能力和认知的局限,又往往令她在工作初期犯下各种错误。这样的人设可爱吗?完美吗?当然不。但在“可爱”“完美”这样笼统的描述之外,我更愿意去书写一个真实的人。面对“遗体化妆”的工作,三悦经历了从恐惧到迷惘,从自我否定到咬牙坚持,直至内化为自驱动力的全过程。随着职场阅历的增加,她的心境也不断变化着,在接纳真诚与善意的同时,也在付出自己的真与善。我想借三悦来表达:这个世界,不只是给“可爱”“完美”的人准备的,那些充满了棱角、破碎边缘的个体,也有被看到的资格,被善待的可能。在三悦身上,我希望赋予她的力量,不是追随别人的价值评判,急切地成为“什么人”,而是忠实于内心的感受,在荆棘遍布的生活里一点点去碰、去伤、去挣扎、去愈合……去成为“她自己”。“成为”的过程注定是疼痛的,但与永恒的死亡相比,也不过是一瞬的考验。这也正是我将三悦放在殡仪馆这个环境里的考量,她从童年的风暴中走来,有过涕泪齐飞的至暗时刻,但好歹撑住了,终于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寻到了生命的微光。

    其实,不止是三悦,整部剧里,都几乎没有所谓“完美”的角色。我希望剧中的人物去接受人性和道德的重压,我希望观众去体会他们选择困难的时刻,我希望不要写那么彻底的爱恨,而是留下更多暧昧的瞬间,那才是真实的人生余韵。

    总之,当失序的现实与仪式感的职场碰撞,我想告诉每一位看到本剧的观众,死亡不仅仅是一件可怕的事,更是一件需要去了解和面对的事。究竟什么是死亡?是此生的了结、是亲人的泪水、是所有爱恨的终点,抑或是未亡人无尽的思念?是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活”的元素。死亡和生存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构筑完整人生的一体两面,唯有知道怎样体面地迎接死亡,才能懂得如何无憾地度过余生。 在殡仪馆,我们见生死,见人性,最后要见的,是——

    打破偏见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3 ) 没必要太严苛,这真的是可圈可点的好剧

    法医和师姐那段感情戏有点牵强,罗医生呢全程演技确实不在线,接不住剧里任何一个人的戏。个别台词辞藻堆砌的迹象太严重,为了表达而表达。

    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很优秀的国产剧,对死亡、人生意义、亲情、婚姻、性别、战争、社会压榨、性侵等等等等问题的探讨很合适,没有很刻意,表达了,也留给了观众自己理解和内化的空间。

     4 ) 《三悦有了新工作》:殡葬作为生死棱镜,我们看到了什么?

    2022年电影暑假档,一部讲述殡仪师莫三妹与孤儿小文“相爱相杀”的温情之作《人生大事》以黑马之姿领跑,夺得17亿票房。时隔仅月余,以95后遗容化妆师赵三悦为主角的B站小成本自制网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下文简称《三悦》),凭借13集的轻巧体量和并无大咖加持的阵容几度冲上热搜,再次成为爆款。这部剧的热播,也让死亡与丧葬,这个传统话语中神秘恐怖的题材,骤然华丽转身,从讳莫如深走到大众面前。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生死教育相关题材,近年出版界曾迎来小高潮,诸多相关书籍的推出,为生死观、临终关怀等话题走出禁忌打下了基础。而关于女遗容化妆师的故事,早在1983年,就有香港作家西西的小说《像我这样一个女子》。文首“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和任何人恋爱的”,开篇即点出,重重职业偏见下,继承姑母手艺的女主角,注定是社会边缘角色,她在咖啡馆等待男友时的患得患失,是温柔与逃避交缠的湿漉心境,也是充满悲剧感的时代情绪。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愁肠百结,然而光阴飞奔40载,日历翻到00后迈入职场、铁饭碗考编潮再起的这一页,世界翻天覆地不同往昔,又经历国际冲突与疫情的洗礼。当死亡更加似远还近,借由三悦一双年轻的眼睛,我们还能看到些什么?再回首已百年身,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又有哪些变与不变?

    撰文 | 一把青

    认识死亡:消融隔膜

    赵三悦当然不是主动要求成为遗容化妆师的。

    她是舞美设计科班出身,找工作因为不是个性太强就是男生优先而连连碰壁,她丧且宅,整天想死,人生格言是“为什么不能让想卷的人卷,想佛的人佛,喜欢工作的工作,喜欢躺平的躺平”,从而被弹幕上的年轻观众视为“世另我”、“我的互联网嘴替”。为了存心让关系不佳的母亲怄气,她接受大姨介绍的工作,开始“替死人化妆”,迈过心理恐惧与畏手畏脚两道关卡,技术问题固然难不倒,实习期过,她自评进步飞快,能控制化妆时间,希望挑战更高难度的遗容处理——馆长和师父却齐齐不予转正,拍案而起,“你都在殡仪馆待了三个月,感受就是这些?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差距在哪里?直至殡仪馆来了一个出轨被情人砍得面目全非的男死者,他的妻子悲痛得歇斯底里,质疑角落里三悦稍稍发出的响动是在讪笑,嘲讽她的人生——从怀揣梦想的名校毕业生到全职妈妈,丈夫变心孩子还小,重回职场又早已没了自己的位子,尽管生活被死于不忠的丈夫撕碎,她还是百般挑剔地坚持,无论多少钱也要还原其生前最精神的容貌,拼尽全力创造童话式葬礼,为儿女留下与父亲在人间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一次见面,不要太早明白,那些她品尝过的世间疾苦。

    目睹她强打精神的坚强和不堪一击的脆弱,又在殡仪馆各部门轮岗一圈,听到告别式主持人说再难过也要忍住泪水,因为家属还需要她的安慰,也跟司机开车去医院,见到两鬓星星的亲眷苦求医生救救病榻上的老母,“我们不能没有妈妈呀”,三悦终于意识到,她要处理的远远不止一张脸孔,其背后是戛然而止的鲜活人生,是充满遗憾的永久别离,10分钟完成化妆不是值得骄傲的KPI(绩效考核),挑战更高难度的遗容处理更是对往生者的不敬。

    死亡将人陌生化,躺在棺椁里的就算是至亲,也总有层隔膜的寒冰,似乎亲人已经不在那具躯壳里,相信是不少人都曾有过的葬礼体悟。2017年的台湾纪录片《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就是以医学院中的大体老师(供解剖教学遗体)徐玉娥作为拍摄对象。在和丈夫共同签下捐赠同意书后,她先行一步,丈夫每周驱车去学校看看她,镜头没有回避那些焦黄的皮肤与暗红的器官,虽早非生前样貌,仍旧习惯闲话家常地诉说,“因为她是我老婆”。而在课程开始,肉身经历防腐、分解与缝合之前,医学系学生的暑假作业之一,是去拜访大体老师的亲友,了解她去世前的生活和性格,小小的一个环节,却把知识传递扭转为充满温度的寻求生命同理心,就如同三悦的化妆刷扫过的不再是简单的眼耳口鼻,手术刀下,也远远不止血管与骨骼而已。

    纪录片《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剧照。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为了消融这份陌生感,倡导生前面向身后事的理念,三悦那些外传工资两万打底,实则钱少事多随时待命的同事们,都各自绞尽脑汁。告别式主持人会在仪式开始前,无视忌讳握住逝者的手,进行平等的对话式自我介绍;小区对面要建临终关爱病房,化妆科师姐不顾房价大跌风险,成了第一个签名支持的户主;成天嘻嘻哈哈的副馆长查出癌症末期,他在网上更新遗愿清单Vlog(视频日记),向妻子再次告白,与久违初恋共舞,搞树葬、办开放日,将余下的生命和死亡本身,都贡献给这份事业。

    是伟大?抑或无私?换言之,这般职业,可以用热爱来形容吗?也许更多的是尊重与平视吧。不同于久负盛名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2008年电影《入殓师》中,那份日本文化特有的肃穆庄重与行礼如仪,《三悦》这个本土故事,殡仪馆的暮气涣然冰释,又焕发充满闹腾腾烟火气的中国式生机,树葬区的榕树投下一大片荫蔽,骨灰埋在泥土里,又长出漂亮的小花,路过的孩子不禁驻足观赏,轻盈的日常点滴,往大了说,不就是生命的循环吗?

    《入殓师》电影剧照。

    处理哀痛:对照坐标

    三悦起初不敢向人透露工作内容和地点,仅说是服务业,怕遭白眼、被嫌晦气。直至认识在临终关爱病房工作的医生罗大淼,他向她友好握手,说“所以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如果说明暗代表生死,殡仪馆就是建在这过渡性光影的交界时空上。

    当死亡成为既成事实,生者该怎样自处?法国哲学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母亲去世后的《哀痛日记》中反思,哀伤是一层层的、像硬化的痂,每一片都完整成块。时间不会让哀痛消失,只会使哀痛的情绪性消失,“不是将丧伤(悲恸)消弥(以为时间可以疗伤的愚蠢想法),而是改变它、转化它,将它从一种静止状态(困厄、悒郁、不断重复的相同情绪),变成一种流动状态。”

    《哀痛日记》,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著 / [法] 娜塔丽•莱热(Nathalie Léger)整理、注释,译者: 怀宇,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

    剧中种种让人极易共情的个案,更印证了这种形而上的抽象表达:中年丧妻的男人借口“要瞒着孩子”酗酒麻痹,直至早早洞悉一切的幼女自残入院,才被现实惊醒;修理手机的店主突然倒毙,家乡务农的父母老远拎来最好的棉花,弹一床厚厚的被褥,送儿子最后一程;独居老人将房产证绑在身上咽气,几个不孝子翻箱倒柜遍寻不获,却无人想到,给亡父换身衣服、擦擦身体;慰安妇去世前留下歪歪扭扭的手书,叮嘱葬礼上不要遮掩,要把伤疤袒露在世人面前……众生皆苦中的一抹甜,是心肌梗梗塞的十几岁男孩,被拉到殡仪馆后“死而复生”,他对发生了什么一无所知,爬起来揉揉眼睛好像刚睡醒。罗医生科普,这种极罕见的奇迹在医学上被称为拉撒路综合征(Lazarus syndrome),但经历大悲大喜的亲人们显然无瑕深究,无言地拥着失而复得的孩子坐在回家车上,眼眶却泪盈盈,只道是寻常,却多么来之不易。

    《悲伤的力量》,作者: [英]朱莉娅·塞缪尔,译者: 黄菡,版本:新民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

    与之相似的例子,是英国悲伤心理治疗师朱莉娅·塞缪尔(Julia Samuel)的死亡辅导工作手记《悲伤的力量》。求助者分三种,失去伴侶、失去父母、得知自己罹患绝症。作者以人类学视角,观察每次会晤時他们的状态,追溯其成长历程,以及处理悲伤的方式,也未回避那些非道德手段,例如酗酒、找性伴侶等等,再牵引出心理学解释:如何向儿童解释?在终于振作快乐生活之后,怎样面对内心的罪恶感?

    近年出版的生死教育相关图书《最好的告別》、《死亡的脸》。

    这几年,生死教育成为热话,怎样从正视死亡的事实中反思生命,继而活出更丰富的人生,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既有译作如白宫健康顾问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最好的告別》、耶鲁大学教授舍温·努兰(Sherwin Nuland)《死亡的脸》,也有格外关注此类议题的退休传媒人陆晓娅结合个人经验所撰写的《旅行中的生死课》、《影像中的生死课》等等,鼓起勇气面对告别,仅是踏出第一步,而再多医学道德的思辨与理论指引,都比不上实际情境的推演更具说服力,对照他人处理哀痛的方法,才更易明确自己的坐标,这条路未必易行,却会更加清晰。

    近年出版的生死教育相关图书《旅行中的生死课》、《影像中的生死课》。

    继续生活:交棒思考

    既写死,也映照生。其中一则最为极致的推演,是三悦的化妆科师父,罹患阿尔兹海默症日久,愈发暴躁而混沌,他成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对儿子的错乱印象都定格在2014年以前,德高望重的业界泰斗,沉默呆坐的时间越来越长,像在经历一场把记忆和人生卷走的台风。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美国作家葛瑞·瑞斯维格(Gray Reiswig)在记述早发性阿尔兹海默家族遗传病史的著作《千里凝视》中,以书名四字命名这种“停下脚步凝望,目光呆滞而遥远”的神态,他更进一步揭露,患者如经历漫长的死亡,目睹这段心智逐渐萎缩的过程、看到对方承受“随机而无目的的痛苦折磨”,不免让家人浮现“祈祷他过世是不是不应该”的矛盾感,而当事人,则“很怕自己会死,但更怕自己活太长,因为我不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如果说这是阿尔兹海默症的A面,《三悦》呈现的B面则更为残忍——当发现症状加剧的原因是身体内的人造关节化学元素超标,大家决定立刻为师父签字手术取出,替这列遗忘的火车踩下刹车键,而大雾散去记忆清晰,原来2014年其子航班失踪一去不回,眼前的老人走出了病困又被悲伤吞噬,众人迷惑了:手术成功是幸事抑或不幸?旁人又从何而知患者是不是甘于遗忘?有谁够资格替当事人做决定?如此苦涩的伤痛往事,会不会其实糊涂一些,目空一切也好?还有那个恒久的难题,寿则多辱,人怎样才可以有尊严地老去?

    《三悦有了新工作》剧照。

    还是将思考交棒到观众手中吧。尽管,该剧从原生家庭、童年性侵,到社畜压力、重男轻女,“踩点式网罗社会热点”的野心太大且涉猎太广,显得单一故事挖掘有欠深度,剧终人物开口闭口的金句与道理,工作和爱情双线并行的模式,也难免有太过说教和模仿日剧营造“小确幸”的嫌疑。但需要明确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我们的时代,三悦这样的一个女子,其身份远不止“互联网嘴替”,而更像是平行宇宙中,一个体验生活的自己。

    正如该片编剧、曾以《相爱相亲》斩获金马奖最佳剧本的游晓颖希冀,三悅身处这个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位置,“在贴地行走的同时,稍稍超越现实小半步,让人看到关于殡葬行业更多的幕后,以及未来的可能”,从冷漠任性只求躺平,到学会“道谢、道爱、道别”,三悦的成长,固然有主角光环的美化加持,更重要的是,以殡葬作为切入口, 宛如棱镜般地抛出议题,不仅折射八百万种死法,更体味人间百态,是以,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一把青;编辑:走走;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5 ) 《三悦有了新工作》第五集直接封神

    我一直说三悦就是我们这一代长在玻璃房子里的小孩儿的深刻写照,看似冷漠、什么都无所谓又什么都看不上,事实只是在玻璃房中的成长让我们习惯了作为看客,习惯了不去体察,“自己已经够苦了”,也许吧,不过可能了解别人的苦乃至解决别人的苦能让我们自己的人生变甜呢? 第五集的三悦有了不同于礼物向她奔来时的笑容,那种落地的、心中充实的笑容绽放在她脸上时,我特别替她高兴。我也和她一样,在前几集她的工作中并没有注入太多感情,只是看着往生者的亲属们哭哭笑笑,心中想着自己的事情。但这一集,我真切感受到了三悦的成长,以及她拉着我的手,让我明白走出玻璃房的天地更敞亮、更鲜活。 医院留住了不想留住的人,殡仪馆醒了本要离去的人,人间生死不是在、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它牵涉着所有生者死者,牵涉着人类所充斥的时空。其实工作之后我就对这些体会得比上学时深很多了,但怎么说,这个时代有些太快了,有的时候不肯等待我们的成长、不肯给我们成长的时空,嗯…给我们一些时间吧。

     6 ) 死亡没那么可怕,但也没那么轻松

    活着是一辈子的事儿,死是一下子的事儿。

    从《人生大事》到《三悦有了新工作》,今年终于有人把死搬到明面上来聊一聊了。中国人对死的忌讳,连“四”都要被连累。

    很高兴看到在年轻人聚集的小破站,大家一起聊了聊活着的最后一站和死后第一站的故事。看完剧我有一种想法,死亡其实没那么可怕,也没那么痛苦。

    殡仪馆不是潜意识里的乌漆嘛黑,也没有传说中的孤魂野鬼,我们可以乐观的面对死亡,可以不那么忌讳死亡,可以从容的接受命运的安排。也许可以提前要求下自己的遗体告别厅用什么样的风格,自己的骨灰盒用什么样的材质,是树葬、海葬还是土葬。

    所以,死亡,没那么可怕。

    可没有剧本和滤镜的生活真的是这样的吗?

    肺癌去世的秦伟临晚期时可以吃两片止痛药便去拍纪录片,胰腺癌去世的高馆长临终前还可以拍拍小视频,白血病去世的爱宇航员的小朋友病危前还可以坐坐摩天轮,艾滋病去世的女主父亲去世时还有人的模样……好像死亡真的没那么可怕,面对死亡时,开心一点,乐观一点总没错。

    可生活的答案多数却不是这样的。

    短短几年的医院工作中,我见过肺癌晚期的病人,肺脏早已被癌细胞践踏的一塌糊涂,癌细胞扩散入脑,时而清醒时而昏迷,吗啡杜冷丁一天用的比一天多,疼痛一天比一天加重,每天的麻醉处方开到极限,别说扛着相机,就连呼吸的力气都没有。氧气管像枷锁一样牢牢地困住他的肉体,化疗药物像怪兽一样不知不觉地吃掉他的脂肪,癌性疼痛又一点点吞噬着他的尊严。他从有理智的告诉我们他痛,到无节制地奢求止痛药,到求人让他死吧,无一例外。更可怕的是他们始终清醒。我也见过胰腺癌晚期的病人,从确诊到离世,从手术到化疗到离世,短短几个月,好像进来时还好好的一个人回家时就不行了。癌中之王的疼痛就不赘述了,大概也没人知道是肺癌更痛还是胰腺癌更痛,但胰腺癌急速进展的恶病质、消瘦、全身脏器衰竭总是让所有人没有心理准备,无论是站在一旁犹豫要不要签拒绝抢救的家属,还是刚接班的医生、护士,没有小视频、没有欢声笑语、没有亲友聚会,有的只是停不住的抢救、胸外按压和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我也在ICU 见过白血病去世的小朋友,在他们的记忆里没有宇航员、没有殡仪馆,只有不知坚持了多久的化疗,从确诊开始,便开始无休止的住院,化疗、骨穿、腰穿、呕吐、发热,就像循环一样,不停地发生着,直到一次不经意的感染,扰乱了整场的表演,高热不退、呼吸衰竭、昼夜不熄灯的ICU以及多日见不到的爸爸妈妈。

    最近几年,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自杀的新闻、八卦也越积越多。死确实是一瞬间的事,可在这一瞬间之前的时间却很漫长。自杀前的挣扎和彷徨,自杀时的痛苦,大概在无痛死亡出现之前,自杀真的没什么舒服的方式。上吊要感受肺部气体一点点被消耗的窒息,跳楼要感受瞬间的极限失重及坠地内脏、骨头碎裂的声音,服药要感受药物慢慢腐蚀消化道的疼痛,跳河要和求生的本能苦苦争斗。

    所以,死亡也没那么轻松。

    或许有人刷到我的评论会说我在贩卖焦虑,贩卖对死亡的恐惧。其实,不是的。

    我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们,可以没那么害怕死亡了,可以从容的接受生老病死,可以不讳疾忌医,可以慢慢治愈丧失亲人的疼痛。

    但我也希望,看过这部剧的人们,更惧怕死亡,因为惧怕会更爱惜自己的身体,也照顾好自己的心理,不会轻易说死,也不会轻易去死,除非生老病死原定如此,活着其实也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就算解决不了又能怎样呢?

    别忘了,死亡也是一种惩罚,对生者的惩罚。

     短评

    第四集略感动。代际、亲密关系支线故事的呈现,是锦上添花。女主成长,和遗体化妆师职业是叙事主线。除了女主是编剧的「嘴替」——略显矫情地不断“点题”和“升华”,剧作精准对位B站圈层受众:情节刻意,矛盾处理简易,台词过满,大概是为了照顾平台低龄结构受众。但从成片来说,话题性满,沉重题材喜写,群像人物立体、鲜活。

    4分钟前
  • 凡凡不在家
  • 推荐
  •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直面悲剧的样子是治愈

    9分钟前
  • 大王
  • 力荐
  • 浅追了一下,这个风格很小破站了,不沉闷压抑,平静温暖的叙事隐藏了很多对生命的思考

    10分钟前
  • 蔷微
  • 推荐
  • 四星观望。养狗的人看到礼物跑向三悦破大防😭谁能懂

    15分钟前
  • mild前小羽
  • 推荐
  • 有些职业总有人要做,这就是存在本身的意义,只不过今天get到了另一面,殡葬是给活着的人的安慰

    16分钟前
  • 念阿迪
  • 力荐
  • 演员总是居高临下的说着可以截图发微博的夸张又悬浮的台词……

    17分钟前
  • Verisimilitude
  • 还行
  • 六尺之下的题材对于国产剧来说真的太值得鼓励了,无论如何都要给B站鼓掌。但说实话从铺垫到展开都稍微有点生硬。加上过多的金句直接朝你脸上拍,少了点用情节带出的自然治愈感。

    18分钟前
  • Em
  • 还行
  • 殡葬这个行业在我国一直是讳莫如深的,由于习俗和各种迷信导致人们对死亡都是谈之色变。抛开专业细节,本剧所表达的殡葬业的意义极具积极力量。生与死,躺平与工作,生存与热爱,在剧中互相对立并存在着。死的摆渡人,生的守门人,天上摘星星的人……活着就应始终热爱,充满感动。

    22分钟前
  • 锤子小高
  • 力荐
  • 就冲着第八集的格格,就值得给五星...在一众无意义的国产剧中,希望这种剧多来些...儿童太缺性教育了...ta们太应该知道什么是对与错了...而家长也应该多了解下,儿童猥亵的危险源太多出自熟人作案了...而且,请学学格格的父母,坚定的站在自己孩子的这边,给惶恐不安的孩子一个立足点。而不是像房思琪的家长...我曾在某本书留言说中国应该引进性爱自修室这部剧,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媚洋...我想说需要的不是这部剧,而是剧背后的性教育...以轻松的方式让大多数人能耐下性子看下去,学到点什么而已...

    25分钟前
  • 葉藏
  • 力荐
  • 这剧给我的感觉就像:好利来和哈利波特联名的海格的蛋糕。你看着特别好哭,每处台词和设计也都看得过去,还有一点点“巧合”的用心,但是不能细品,细品就有点工业割韭菜。总体上你问我它好不好,我会说它好。因为我就是这种永远会因为一点点表面美好的幻想和热爱心甘情愿被割韭菜的人。人生拥有一点主观的爱和羁绊真的很重要,这才是人生的动力和活下去的过程…

    30分钟前
  • 🧸狸
  • 推荐
  • 情理之中的故事,意料之外的治愈,立足中国社会现状,以殡葬工作者的视角叙写世间情感,很美好的一部剧

    34分钟前
  • 卡夫卡的小屋
  • 推荐
  • -三悦,你真好。-是好人卡的好吗?-是想和你一起看小花花的好。(啊啊啊啊啊啊!)

    37分钟前
  • 落心落意
  • 力荐
  • -怎么对抗无意义感? -做下去,一直做下去。

    39分钟前
  • 一碗热汤
  • 力荐
  • 女主就是世另我,妥妥嘴替,让项工作的工作,想躺平的躺平,想卷的卷,想佛的佛!这不是我向往的人生状态嘛哈哈哈

    40分钟前
  • 木风
  • 推荐
  • 周依然长得太有辨识度了,演技也很好。这个剧的主题内核很日剧,比如御宅族、殡仪馆等设定,先看一集观望一下。【bilibili】

    44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 难得国产剧放下了对“死”的偏见,内核关于“殡葬也能温暖”,题材很有看头

    46分钟前
  • 林季子(已割喉
  • 推荐
  • 不跟原生家庭和解、不爱工作就爱躺平,但为了钱又得硬着头皮出来工作。心里想着死了算了,但又会因为一条小狗而鼓起一口勇气再活一天,非常年轻,非常喜欢。

    50分钟前
  • 原田 凱
  • 推荐
  • 新兴网剧的通病,想碰热门话题,但是又没有大家编剧导演的能力,导致表达观点像在说教,煽情搞笑像在卖弄,演员演技和镜头语言的苍白无力也是一大缺陷,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典型

    54分钟前
  • 一张废纸
  • 还行
  • 题材少见,但剧情脱离现实,殡仪馆可是铁饭碗啊。。。

    58分钟前
  • 超酷的小七
  • 推荐
  • 不忍心吐槽,但必须实诚地说,借着遗体化妆师这种生死题材去做叛逆年轻人的成长、做家庭关系和解,简直就是水到渠成、轻而易举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想要做得不尬煽情、不空说教很难,想要做得深刻引人反思有惊喜更难。很显然,三悦除了添加些b站口味的年轻、二次元元素,基本只剩可以预见的缺点,更可怕的是剧本肉眼可见的事件堆砌,转折生硬,情感和思想大篇幅依靠旁白…总之我丝毫无法被这个作品打动,如果说它有一丝一毫感人的点,那也是基于我自己生命体验生活阅历带来的联想,而非作品本身的自然共鸣。

    1小时前
  • ShameOnMe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