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上食堂》就是传授大家关于美食种种学问的课堂。不管是美食的各种做法、吃法还是独门卖法,节目将一一告诉大家!
每一集节目集中介绍一道亚洲著名的美食或食材,如香港的点心和鹅食,日本的和牛和咖喱,韩国的泡菜和药膳和台湾的蚵仔和肉圆。节目让观众大快朵颐之际,也深入了解这些美食背后各个幕后英雄是如何让眼前的美食发扬光大。除了介绍各个厨师、馆子是如何使出十八般武艺烹煮美食外,节目也会将镜头转向养殖场、捕捞过程及相关行业,让观众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些美食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
学生党,下午两点到四点的场,一场电影就被我和其他两个同学一共三人包了场。没了打电话聊微信声音很大的大人和过一会儿就不是吵就是哭就是闹的小孩子,我觉得我大概是理解了作者的意思的。 下面简述我对三个故事的理解。
第一个以为跳出了欺骗和隐瞒的圈子,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新生,结果不过是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欺骗和隐瞒的圈子里,被一个葬礼礼品小偷欺骗了感情。这个故事的结尾是女主人公和一个还俗的和尚在一起了。这是绝望中的挣扎,单纯的滥情还是真正的雨后天晴的幸福?这个结局仿佛是给黑暗中的人一束光,光会熄灭,还是更加明亮?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在这生活的漆黑终于还有点生存下去的盼头。电影还给了那个小偷在监狱里的场景,他依旧很自在,还不忘调侃监狱人员。可能是坐牢做惯了吧,小偷并不觉得坐牢有多艰辛。这算是讽刺有的人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着自己?我倒是更偏向另一种,他或许还是相信生活总会给人一点活头的,不然还会淡定到调侃监狱人员?
第二个故事。很明显母亲是想回到年轻的时候的,也希望轰轰烈烈,“年龄差什么的都无所谓,只要有爱就好了”,“你除非娶她这样的女孩子,不然我是不会允许的”算是酒后吐真言,心底是承认这样的婚事的,之所以坚决反对,一方面是迟疑,年龄差过大是否会导致感情问题?能否像孩子的父亲对母亲每天睡前在耳边说一声“很高兴遇见你”那样真挚地相爱?另一方面,她也是不舍,毕竟母亲看到了儿子就像是看到他的父亲一样。然而当店老板给她盛了一碗儿子学习了两个月练习捞的荞麦面的时候,她还是被儿子的努力打动了,承认了这桩婚事。母亲稍有落寞的感伤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让我感觉到了时间既残酷又充满了希望。
第三个故事。老奶奶来到东京找儿子却被骗钱,受到了当地人的款待,最后看到了儿子。社会上既有骗她巨款的骗子,也有热心帮助她、开导她的店老板、警官和小女孩(大概是吧,就是那个曾经住宿店老板家的女孩)。暮年对儿子的思念,人心的险恶(被骗钱),人情的冷暖(胶囊旅馆一段,很令人动情),明知儿子难找却仍要寻找并且只为见一面的老奶奶的执着,女孩的猜忌(她对警官说老奶奶精神可能有问题),店老板对警官提建议时的动情(让他们见面,但也别让他们见面),老奶奶后来见到儿子因不想打扰其生活而不相认选择离开的心酸,老奶奶事后在老板店里真情的倾诉,以及最后老板在墓碑旁的独白,都让我感到一种真实感,还有,对社会的积极的态度,以及明天会更好的殷切期待。
然而之所以给四分,是因为结构,故事连接我觉得突兀了。不过除此外其他都是不错的,不是平常那些甜到掉牙恋爱修成正果、家庭矛盾重重最后大好合欢大团圆以一张全家福结尾的辣鸡影视剧可以相比的。
最后,很喜欢店老板和小暮警官。我也很喜欢店门外卖杂货的伙计说的话:“(这风铃)声音好听么?就要活得像这声音一样!”
2017年上海电影节第2部日影,在上海影城1号放映厅,如大神所说,电影节一定要去一次影城一厅才有仪式感。这次也不例外。来说说《食堂2》,剧情从每个参加完葬礼后回到食堂吃宵夜的食客开始,人啊,就是这样,即使再悲伤,还是会饿!沮丧、失落、痛苦…亲人离世,天灾,高考落榜,失恋,失业…就连孙悟空九九八十一难,八戒永远陪伴左右找吃的。无论白天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晚上在你面前放上一碗热腾腾的猪肝面加块素鸡,顿时觉得自己短暂性失忆,化悲愤为食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故事从其中一个不参加葬礼,但喜欢穿丧服的女编辑说起…总体评价电影剧情衔接流畅,当中照例穿插笑点和梗,但不如电视剧来的精悍,master的存在感弱,也有可能是电影里人物和故事情节太多,略带喧宾夺主。即便如此,我还是看饿了,刚刚吃过晚饭也不管用,所以这一点上,加一颗星。
如果说看《深夜食堂》需要一个理由,那我每个阶段的理由都是不同的。
初看时,只是被精致的美食吸引而已,理由很纯粹。
再看时,发现里面的人都善良温暖,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便想看上一集。
而最近看《深夜食堂电影版2》,直到小田切让说出那句“这是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之地”时,我会心一笑。。
在我看来,电影版2的主题是别离后的各自圆满。
电影开头,大家都在各个地方参加完丧礼后,穿着丧服来到深夜食堂。但只有一人例外,穿丧服不是为了参加丧礼,而是转换心情。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
烤肉套餐——“那就给我上肉吧”
为了转换心情于是穿丧服出来转一转,把所有操蛋的事都抛诸脑后,随后痛苦地吃一顿肉。
这就是仪式感么?
抑或说,这是一种暂时麻醉自己的方式。
所以才有丧服小姐接下来问的:穿日常服装的自己,和穿工作服的自己,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呢?
丧服小姐也许认为那个穿着丧服,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己。于是,当她穿着丧服参加丧礼时,遇上一个从她后颈就能够看穿他的男人,就奋不顾身地投入爱河了。谁知道对方只是一个“奔走于全国殡仪馆的奠仪小偷”罢了,专偷脆弱女人的心。
伤心欲绝的她离开了一段时间,归来时,身边多了一位身穿洁白西装的男人,而丧服小姐再也不穿丧服了,而是穿了一件白色衬衫搭配粉色外套和米白色百褶裙回到深夜食堂。
第一句话是“老板,我和他订婚了”。原来是在爷爷葬礼上遇到的,而对方是富山寺庙的僧人。
而从电影来看,对方明显不是由于她穿丧服而被吸引的,丧服小姐打破了宿命。
而对方愿意为她来到东京,只因为“我觉得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会闪闪发光”,看呀,这才真正的懂你啊。
愿你不需通过服装来伪装自己,找到一个陪你吃烤肉套餐的人。
荞麦面——“真难吃”
《四重奏》不是说过么: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的。
荞麦面妈妈吃过儿子做的荞麦面后哭着说“真难吃”,然后就放手了,让儿子跟大自己15岁的女朋友在一起。
《深夜食堂电影版2》讲了三个故事,而我自己最喜欢的是荞麦面的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讲了大龄未婚女生对于择偶和婚姻的看法。
【年龄】是一个障碍。正如茶泡饭小姐说的,对方比你年轻,你却因为年龄大要急着下定论。当然,小岛圣姐姐一语道破:说什么输一截,又不是在比赛。
是啊,不把爱情当比赛,是对爱情最起码的尊重啊。
这个故事还讲了对待相亲的正确姿势。
年纪稍大时,不少人会通过相亲的方式来快速进入婚姻,毕竟是亲朋好友介绍的对方,知根知底减少了熟悉的过程,加快了走进婚姻的速度。
【一击必杀】是不少人的真实想法。
但是,明明大家本来就是陌生人,一开始合不来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故事还讲了平凡爱情的模样。
一地鸡毛其实就是婚姻的常态,但幸运的是,临睡前他会靠过来悄悄说句谢谢你。然后两人带着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又开始跟生活抗争。
但怕啥,哪怕生活兵荒马乱,也有一人陪你走。
这故事还讲了,哪有那么多的喜欢,还不是因为某个人而甘之如饴么。
爸爸原来也是个洒脱不羁的青年啊,但是得知你出生的那一刻,他把所有的铠甲都卸下了,为了你和妈妈的生活,他起早贪黑,慢慢变成了两鬓白发有着啤酒肚的中年人。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啊。
最后,还告诉你应该怎么活。
黑社会小哥哥轻轻敲动风铃,转过头来问“好听吗”,你一脸诧异,心想这小哥是要干嘛,谁知道人家冷不丁地说出一句“得活得跟着音色一般啊”。
一身鸡皮疙瘩,顿时觉得黑社会小哥在整部电影最帅的角色(当然,小田切让的地位不可动摇)。
猪肉汤——“好吃”
老奶奶来到东京给儿子的同事送钱,拯救惹了一身债的儿子,遇上了好心的出租车小姐姐,从而把她送到警察局,才发现是遇到诈骗了。
小田切让带着老奶奶到深夜食堂,并给了所有观众一个答案:深夜食堂是无家可归之人的聚集之地。
后来发现老奶奶其实心里很清楚,打电话来求救的并不是儿子本人,她早就儿子并不会向她求救。
因为老奶奶年轻时为了心爱的男人抛夫弃子,但编剧没有为她洗白,最后也没有强行安排老奶奶被儿子无条件原谅从而一家人开开心心生活在一起的戏码。
因为,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原谅。
错的人就应该有不被原谅的觉悟啊,远远地看上一眼,然后驱车远去,其实就是对彼此最好的安排。
三个故事都讲完了,而我还想再提几小插曲。
第一个是大叔在电影开头默默地拿起本子记下每顿饭吃过什么,感觉就会珍惜每一顿饭。
但到电影结尾,他忽然不记了。然后说了一句很矫情的话。
第二个是,每集都出现的猪肉汤原来有故事。
到底第一个称赞猪肉汤好吃的人是老板的爸爸、老板的妻子还是前老板?众说纷纭,但其实无论是谁也不重要啦,重要的是,你做的饭有人珍惜,让你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对不对。
最后的最后,想跟深夜食堂的老板说一句。
“正是因为你,人们才会聚集在这家店里,我很高兴能成为其中一员”。
泪奔的故事……一边是真诚 一边是虚伪。 诚意是学不来的 黄小厨你拍拍沙县故事or徽州咸肉菜饭店 我说不定还会看一下 ps第三幕个老阿姨90岁了……
这次故事觉得不是小确幸,有点小难受。日本人真的很有分寸,那个年轻时抛夫弃子的老太太想见儿子而儿子不愿意见他,周围人想办法让老太太坐在出租车里远远的看到儿子和孙子。如果中国人拍这个桥段,肯定是柏万青那种把儿子批评到痛哭流涕再母子抱头痛哭的恶俗吧。
这么晚吃这么多,胖死你…但还是干了这碗深夜鸡汤。
《深夜食堂2》:料理成了點綴,甚至可以忽略。死亡成了主題,先是幽默了一把死亡的緣分,接著講起故去的人對存世關系的影響,最後讓人們放下「已死的盼望」,斷了無望的執著。片尾,老板對著墓碑感念妻子對他料理的稱贊,起身繼續打理這深夜食堂,回環往復,生死相連。原來,死亡,也可以如此入味。#電
你问有没有客人,其实还不少呢
关于死亡,关于衰老,可是又很好笑,好喜欢啊。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主题歌响起,也觉得被治愈了,好像生活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河流。怎样平淡的生活,都总是有人陪伴。雪又下起来了。
吃的人生百态,调味的是喜怒哀乐,果然深夜安慰的不仅是味蕾,还有寂寞的心
已经跟吃没什么关系了。
好好吃饭,好好珍惜,一辈子没有多少顿
穿丧服的女人,女大男15岁的情侣,寻找儿子的老太。就像剧集版的一个番外篇,风格都一脉相承,难得的还是那股中国版学不来的人情味。
进来看池松壮亮。台词、剧情、人设都一如既往的“编”。浓浓的“台词味儿”,刻意、造作,硬上鸡汤。只能当“成人童话”看看了。想想若是仓本聪先生执笔的脚本该多好,没准就是一部时代白描的群像大戏。这么好的题材、切入角度,搭配这样演技精湛的卡司班底,基本都可惜了。
喜欢深夜食堂,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老了。喜欢这样适合在自己家里抱着抱枕靠着沙发吃着零食听着窗外的风雨安静看完的电影,一些寻常人,一些寻常吃食,一些寻常故事。不会心潮澎湃,也不会低落难过,却反而走心走肺。半夜看饿了,为了片头去买了味曾……笑。突然好想吃
与其把几个故事拼起来强行凑成一部电影,还不如剧版一集一个故事来的温情动人,这个道理就像三天一碗鸡汤和一天三碗鸡汤的区别。(当然,怎样都强过隔壁黄磊的馊鸡汤)
深夜看完《深夜食堂》,还是原来的的味道,还是那样的大叔在深夜伴你。如果你看过这样的《深夜食堂》,你一定不会对黄磊的“改编”再有任何的幻想。
三个故事虽然全是看两眼就见到底的套路,但温情点还是抓的很足(尤其第三个),也都存在互文关系,生老病死里的温情脉脉。在电影院看最大感受是:即便拿日剧番外水平凑几个片段(或者可以叫三集日剧联播?),都比每年大概95%以上华语院线片舒服靠谱。差距之鸿沟啊...
看“孤食家”是不太会关注剧情的,一心跟着五郎吃。而在食堂,食物却变成了点缀,人们带着各自的故事到来,或许有些伤痛并不能被治愈,但那一碗食物却可带去片刻的慰藉和温暖。
真的有這麼一個地方嗎?三個小故事,濃烈的情感糅合在平淡的敘事中,讓人動容。中途感覺拖遝。那一碗豚肉定食讓我哭得無法自己,更多的是與現實處境產生的共鳴,內疚無奈的情感迴歸到生命那沉重的本質。外面淋雪的她都那麼讓人心疼。片尾配樂響起,又控制不住。這一份平凡的溫暖,最溫暖。
小田切让实力卖萌!
制作者熟谙这样的套路,简直煽得炉火纯青,该停的地方戛然而止。你即便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完全猜个八九不离十,但依然能被崩一脸泪。只有他们做得好才能放心跟着走啊。演员同样也是在演,甚至有点夸张,但就让人感觉非常由衷,也充满细节,哪怕是吃都吃得很有感染力。镜头不花哨但交代清楚。
人世风尘虽恶,毕竟无法绝尘而去,最爱的、最忧烦的、最苦的,都在这碗深夜的食物里了。三个故事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