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实不能再真实的人生--想起我的父母,如果高加林和巧珍在一起。
父亲母亲离婚已有5-6年的时间。
他们是60年代生人,和剧中的人物处于一个时代。
现在看来,父母简直就是现实版的高加林和巧珍,只不过父母之间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靠说媒认识、结婚、生下两个姐姐和我。
父亲和高加林一样是当时的高中生,没有考上大学,母亲和巧珍一样没有文化,没上过学,不认识几个字。
父亲很少跟我讲过他的过去,据说当年也是在大连做过几天老师,母亲一直在家里拉扯我和姐姐长大,那时候日子苦的很,要考外祖父、外祖母的接济、帮衬,母亲带着我们姐俩勉强度日。
由于父母两人之间文化差距太大的缘故,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很大差异,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俩人几乎每天都在争吵打骂中度过。
一般是母亲先开炮,嘴巴不饶人,看不上父亲拖沓、黏糊、又天天一副穷酸书生的样子,身体不好,拖累了一家子跟着受罪,没有给孩子创造任何条件。父亲看不上母亲文化水平低,嘴巴又说不过,经常只能摔盆子砸碗,经常动手打母亲,有几次还流了血。
当两个人吵架成为日常的沟通习惯时,是万难再改变的。
父亲确实不争气,比高加林更加可悲,一是身体不好,二是也没有机会借助亲戚的力量走出去,三是性格更加浮躁,四是穷酸书生气息太浓,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没有担当。今年已过花甲之年,落得个妻子离婚而去、皮肤病缠身、一人在老家照看90多岁奶奶,生活异常拮据,基本没有任何积蓄,靠田里那点聊胜于无的收成和我定期的汇款过活。
母亲已改嫁,现在手里多少有些积蓄,省吃俭用,就图不给儿女添麻烦,每次打电话都挺乐观,不管生活如何踏踏实实地生活着。离婚以后再也不用天天数落我的父亲,不再天天吵架,也不再每次电话里都咬牙切齿的细数父亲曾经的“罪状”。
如今,我已大学毕业已有十一年,工作、成家、生子全靠自己和妻子两人,勉强扎根于城市。
今天看电影《人生》,回头想想父母的大半生,真是荒唐的结合、错误的婚姻、悲剧的大半辈子。离婚前每次吵架后,母亲经常对父亲说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了孩子,等孩子成人了,我就不跟你过了。我大学毕业没两年母亲就离婚改嫁。
人生啊,也许就是如此。
如果父亲或者剧中的高加林,能够少些不务实的念头,脚踏实地的走好眼前路,珍惜、尊重、爱护眼前人,生活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2022年11月6日,观《人生》感悟父母的大半生。
2 ) 人生
路遥的同名作品改编,吴天明执导。高加林的人生起落,看似咎由自取,但却是造化弄人。单从高加林的人物立场来思考,在贫穷时生活相依的文盲刘巧珍,在工作上情投意合的老同学黄亚萍,在其不同社会地位下的爱情取舍已经是脱离情感的功利行为,在对于爱情执着的两位女性面前,高加林显得是如此的不堪。”性格决定命运“下微妙的几个小转折缺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影片没有塑造一个个脸谱化的”好人“”坏人”,而是融合了复杂而矛盾的人性,带来的不是只是批判而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3 ) 人生
感触颇深,高加林没有把握好自己,错过了巧珍,可惜。人生就是在选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加林最终没有选择巧珍,巧珍在伤心绝望之际嫁给了苦苦追求自己的马栓。
不久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暴露被赶回家,而这时巧珍已经出嫁,高加林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孩子们的话“哥哥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听到此歌声高加林那个后悔啊,可惜已经没有用了。
他自己放弃了深深爱他的人,这又能怪谁呢?人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把握住这份感情,人活一辈子,不容易,一定要珍惜爱自己的人,一旦错过,或许就是永远。
4 ) 激情的底色是落寞 梦想的终局是无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若非青林推荐,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去看这样一部老电影。
大西北明灿的的青天、干裂的黄土地、火辣辣的乡妹子、赤膊挥汗劳作的青年、裹着白头巾唱着走西口的陕北老农……
这一切对于我都是陌生而新鲜的。
那个年代已离我远去,那种生活状态也是我不曾经历的。
即使是在荧屏上,这几年我也看了太多的美国电影,高楼林立、灯红酒绿、都市男女---人生仿佛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但当我追随镜头逐渐融入这片黄澄澄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挣命的人的生活时,涌上心头的却是一种久违的暖暖的踏实的感觉。我不熟悉他们的年代,他们的生活,但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的选择。
高加林从一开始就让我想到一个人,在我的心中这个人的形象自始至终是笼罩在高加林身上。这就是《红与黑》中的于连:出身卑微、向往一些东西并在某种程度上尝试利用女人。记和爸爸曾说过他不喜欢于连,觉得他是一个野心家,但我却很理解于连,就像我可以理解高加林一样。
没有人是生来平庸的,我们更不能要求谁心甘情愿地平庸地过完一辈子,所以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高加林来说,摆脱农村几代以来日复一日平凡乏味的生活的梦想和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绝对是无可厚非的。
但最终强权挤掉了他的教师之职、举报破灭了他的南京之梦、爱人嫁作他人妇、自已为乡里人不齿。高加林的人生,在一个小小的兜圈之后,在一个瑰丽的肥皂泡破碎之后,踉踉跄跄地回到了原点,不情愿地在那片黄土地上续写着几辈以来的庸碌……所以我觉得高加林很可怜。
但正如张翠芳同学所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我甚至可以原谅他对巧珍的背叛,但却无法对他试图利用与亚萍的婚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做法感到释然。所以纵然对高加林有千般理解,当他在栽下来时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恶狠狠地说了句“你小子真是活该!”
看完整部电影,我一直在想,或许这就是人生吧!有爱、有付出、有背叛、有欢笑、有叹息。兜兜转转,沧海桑田,激情的底色是落寞,梦想的终局是无奈。
(原文参见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oying)
5 ) 人生
当年看过这片子,只觉得男主是陈士美,最后的反转很尴尬,这人生好为难。
后来看过书,后来又看了这剧,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心中有很多想法,又不知道从哪里想起,不知道能从哪里说起。这就是人生啊。
男主的行为,虽然不赞赏,但也很让人理解。那年代,有这样的机会,这样轻易改变命运,名利双收佳人在怀的机会,有几个人有勇气放弃,又舍得放弃。所以他选择与一直爱他帮助他的女主分手。结果女主嫁给了别人,他成了别人眼中的负心汉,没道德的人,却又丢了想要的工作和佳人,只能灰溜溜的回村,过更艰难的人生。
女主是个善良贤惠、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特别爱男主,爱到仰望,爱到卑微,努力的追赶着男主的脚步,想走进他文学的殿堂。却是笨拙的,无措的,不招人待见的。分手后伤心的嫁给了别人,但依然是善良贤惠的,可以预见会有幸福的生活。
作者是谴责什么吗?他指责男主的选择吗?应该是的,要不然,不会给男主这样的反转,这样尴尬的人生。
人生,是由各种选择堆积成的,每种际遇和结果都与当初的选择不可分割。但究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者更希望人有道德上的更高追求吧。
人生,果然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6 ) 不当舔狗才能开启幸福生活
巧珍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只因她曾经是贪恋男色的女舔狗。
然而,高加林哪一点值得巧珍爱慕呢。
高加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背景,没有门路,智商中上,情商低下。唯一可取之处,就是一副好皮囊。
巧珍家庭富裕,丰衣足食,有充分的经济基础让她释放对美色的贪恋。
在满面尘灰的乡民中,高加林的外形无疑是出众的,成为巧珍“猎艳”的目标也是顺理成章的。
结果,漂亮脸蛋经受不住考验,更不能当饭吃。
巧珍慢慢变得成熟务实,拒绝再做舔狗,转而培养自己的舔狗,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不当舔狗才能开启幸福人生。
培养舔狗则让幸福加倍。
矛盾对立统一。
“人生”的意义,莫过于此。
7 ) 小世界
这部电影影响巨大,是路遥的成名作,也是周里京的成名作。时光荏苒,路遥逝,周的人生仿佛也在最璀璨的一闪之后,不复有新的足以超越的闪光。不过这都是外人的痴人说梦,就像欧阳奋强饰演贾宝玉,陈晓旭饰演林黛玉,被束缚了的陈晓旭终于走了,放开束缚的欧阳反倒自由自在地在卖萌。
说回《人生》。很早之前就知道,这部戏说的是人在关键的时候的几步路,对一个人多重要。又好像是说,高加林是现代陈世美,既然是现代社会,怎么会让陈世美得逞呢,所以高加林注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现在来看,高加林简直没有任何错误。第一,从头到尾,都是巧珍主动,高加林的心思不在男女之事上,而在工作事业上;第二,城里的播音员和不识字的巧珍,看起来在心灵层面也更契合。从婚后生活看,高加林选择放弃巧珍也许不算是错误;第三,既然城乡差别这么大,高加林进了城,自然与依然是农民的巧珍的距离越来越远。结婚了的同志们都知道,距离对夫妻来说显然不是美感,而是灾难,特别是青年夫妻。
某种意义上,高加林反倒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原本可以积极跟播音员好下去,起码有这种可能,但他没有。他在确定必须回去当农民的时候,跟播音员说他更喜欢巧珍,或者只是他希望给播音员一个台阶,断了她的念想,各人过各人的日子。从这个角度看,高加林是个令人恐惧的清醒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处境的态度,以及他面对悲剧的态度,冷静到令人悲悯。
我们也不用去谴责顶了高加林职位的支书,以及告发高加林的情敌的妈妈,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了自己能做的事儿,而已。我们也不必对播音员失望,她显然并非什么不得了的大人物的子弟,她只是一个寂寞的文艺青年,现在生活中的黄土中一粒种子是如何生长的这种事情对她都是难题。她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力,当她接受现实,放弃高加林的时候,显然也是唯一的选择。我们甚至不用觉得巧珍的爸爸嫌贫爱富,谁不指望、巴望自己孩子过得更好呢。当他看到高加林有了希望,也就是巧珍的未来有了希望,他拿出珍藏的瓷器盘子的时候,那才是真真的父亲对女儿的爱。
反倒是巧珍,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年人(这是多么悲伤的事儿啊亲),我觉得她虽然可爱,却实在做了太多伤害亲人的事情。她对高加林的追求,颠倒了男女常见的模式,只能说她太年轻了。她可以喜欢高加林,但不用那么直接去表白,既然她明知道这么做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多大的难堪。而她对高加林的藕断丝连,说不准也是她以后生活的祸根。这样的女子虽然可爱,但多少有些悲剧,他们往往自己不顾一切地燃烧了,浑不觉自己把亲人,特别是爱她的亲人也烧着了,而且疼的时候,更疼。
这部电影的导演拍的时候一定柔肠百结,所以这部戏里没有一个可恨的人。他们都很善良,淳朴,又身不由己,活在那个被规定了程序的小世界里。乃至,人物的性格决定了结果,性格也是被设定了的。改革开放后,高加林的日子会不会有大的变化?不管怎么样,那个被设置的小世界里,左右人们命运的真不是自己,而是程序。事实上,即便到现在,我们看似拥有了网络,拥有了一切可能,但世界仍是封闭的小世界,程序仍是被程序员们设定好了的。而那些个程序员,你这么牛逼,你妈逼家里人知道吗?
1985年5月27日,成都举行百花奖,那天刚开会就下起大雨。散会后,没人离场,四川大学一万两千名师生披着雨衣、顶着草帽站在雨中看完了那届最佳故事片——吴天明的《人生》。 电影放完,学生们自发地高喊“人生万岁”、“电影万岁”,甚至还有“吴天明万岁”。 谢飞导演说:“最伟大的电影莫过于此,一万两千人站在雨里看电影节!”
#资料馆留影#路遥的忧思穿越了时代的界限,即使现在欣赏这部84年老电影,依然不会觉得“老土”“过时”,反而生出不少共鸣与感动。所谓人生不就是高加林所经历的那些吗?对他千好万好的刘巧珍,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落后却淳朴善良的农村,相对的就是五光十色却让人眩晕的“现代都市”,两种生活方式,两条人生道路,摆在了一个惶惑不安的年轻人眼前,他需要抉择需要取舍。城市未必美好,农村未必不幸,而可悲的是,那时的高加林离开了故土还可以低着头默默回去,而如今的高加林出来了就回不去了。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生的主题永远不变,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无愧于心。ps 尽管周里京的颜值全程在线,演得最好的还是吴玉芳,陕北的风土民情让人难忘,还有冯建雪唱的那几首信天游很是怀旧。
这可能是当时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现实题材里面最有水平的大陆电影了。个人的命运在时代里沉浮,这就是人生。
这部电影就是告诉我们 无论在哪个年代 文艺青年都是不靠谱的
选择后的命运,这里主要还是展现历史下体制的束缚,而离开家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搁当今中国还是受用。有小说的底子剧本台词俱佳,吴导也很好的捕捉到了从村到镇到市原生态的群众和景象以及心理,民俗与老一辈德顺的故事也很难得,周里京是好演员。回村远景各种声音的结尾像极了锡兰的《冬眠》,资料馆百子湾160分钟版本。
修复版色调实在太艳。总得来说还是精致的制片厂风格,但吴手下的西影风格向来比其他四家写实点。主角不太符合我心中原著的形象。初中看书时就对这故事很无语,现在依然。人生是什么呢?没有对错,只有单向选择。
作为屌丝很心疼巧珍,我很懂那种跟爱慕对象没有共同语言于是努力去学但还是做不到的心情。嗯,我学习的是星座、日剧、台剧……大晚上突然好想读路遥的书啊,把《平凡的世界》再读一遍吧。
这个片子的伦理旨意就是:"人生的两种选择,服从天性和学会仁慈。无论世事变迁,我必选仁慈。"
所以说文艺青年最不可靠,无论什么年代。
1、吴天明是民俗的忠实粉丝,《变脸》、《百鸟朝凤》自不必说,《人生》中的信天游、婚俗等,皆见吴之品味。2、大约二十年前偶然读过路遥的小说,当时还挺懵懂,但情节有印象,电影剧情与小说基本一致,难得的是吴天明拍出了黄土风情。3、路遥的小说,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不急不徐的人物塑造,举重若轻的场面调度。知识分子留不住时代,斗不过权贵,亦对不住真情。
痴情女子负心郎 加林不比谢永强 知青如是下乡去 象牙山是好地方
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世界上不能得到的东西;这不仅是一个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故事,这是一个时代的彷徨,这是一个男人的软弱,正因这般软弱,他将永远处于后悔无法幸福;但凡未得到,总是最登对。
吴玉芳在这电影中简直就是中国的原节子了!周里京也不愧是八十年代中国保罗纽曼。影片的动能太强大了。
这种直面生活的现实主义题旨,和充满活力的浪漫主义景象,树立起了理想主义洋溢的大银幕风景,其间的人物,故事,表演,场景,无一不是朴实,自然,真切,澹泊。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这些成为80年代特有的国产电影的纯爱氛围。令人感同身受,心有戚戚。五星。
一年前看了路遥的《人生》,再来看电影,对某些话体会很深。巧珍说:“加林哥,你要是不嫌我,咱俩一块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让你受苦的。”加林说:“天黑了,走吧。”…这种转移话题的本领是男人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的婚姻和前途为何总要以无辜女子做代价呢?张贤亮是模范带头啊。
路遥小说改编,改编的十分漂亮。所以,在爱情里的选择真的是一个难题,高家林起起伏伏的人生和爱情故事也十分的幻灭和无奈。
路遥知天命,平凡见人生
文本改编太成功,原著的意味尽显。特别理解男主高加林这种非典型性凤凰男在面对命运刁难、与命运抗争时的焦虑、彷徨和无奈。环境太重要,共同语言也很重要,人生呢,无非就是关键时候的选择,只是人往往看不清最珍贵的是什么,想到了面对现实种种未必也敢坚持。镜头太稳了,不亚于《黄土地》的摄影,构图一绝,很多的大远景穿透,黄土地、田野、农林、平房、土窑、乡间小道,大西北黄土地的粗犷气,直呈陕北乡土的淳朴。 现在来看,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吴天明任西影厂厂长那几年的几部西影厂电影,真是国产电影瑰宝。8.3
高加林和刘巧珍都是在生活面前坚韧不屈的人,但一个不甘平庸、想要抓住机会出人头地,一个自知不足、热忱追求所爱无私付出,两个不同向的人注定了会有精神上的距离,再加上后来物理上的距离,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远。城里姑娘黄亚萍的出现只是一个催化剂,只要有发展的机会,高加林还是会陷入抉择。巧珍除了不识字,真真一个无可挑剔的女孩儿,最后嫁给一个“合适的人”,何尝不是映照了当下一些人的婚恋选择;善解人意的品质在她身上让人感到深重的酸楚与心疼。高加林渣吗?一半一半吧,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受制于不公平、怀才不遇,机会是何等珍贵;在挣扎后选择对现实妥协,在无奈中逼着自己绝情,结果什么都失去了,也是很悲情了。此情此景不可追,曾经沧海烟云过,终局悠长的西北民歌鸣着诉不尽的惆怅,人生啊,没法从头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