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弗利特克罗夫特(里朗斯)是一位坚定的乐观主义者,46岁的他是一名起重机司机、前喜剧特技潜水员,偶然获得了1976年英国公开锦标赛预选赛的资格。他一生中从未打过一场高尔夫球,最终打出了121分的最低记录,被组委会禁赛。
莫里斯并未就此罢休,多次通过猫捉老鼠游戏获得参赛资格,并用越来越滑稽的假名来伪装。他的行为让当局头痛不已,自己则成为了民间英雄、世界上最勇敢并广受欢迎的体育弱者。
这部迷人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古怪的业余爱好者冒充专业人士的真实故事。
就在上个月,罗杰·米歇尔(Roger michel)的获奖作品《公爵》(The Duke)挖掘了英国人的怪癖,讲述了罗宾汉式的艺术品窃贼肯普顿·邦顿(Kempton Bunton)的真实故事。如今,《开放的幻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n)的双重账单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另一段社会历史被包裹在传记片中的喜剧中。另一个例子是,最奇怪的细节不需要创意授权的帮助。
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又是一个乐于颠覆既有体制的人:中年造船厂起重机操作员莫里斯·弗立克罗夫特(由马克·里朗斯饰演),他的工作是大量廉价地下室的高尔夫球杆。每个艺术家都需要他们的工具。在1976年英国的热浪中,真正的弗立克罗夫特用他的身份获得了一生的恶名,冒充职业选手参加了英国公开赛。(他的竞争对手包括塞弗·巴列斯特罗斯和杰克·尼克劳斯。)这是他第一次打18洞高尔夫球。全世界的观众都在热切地观看。
当然,闹剧永远不会离我们远去。弗立克罗夫特的闹剧只会导致更多的欺骗:有假名,伪装,进一步的混乱。但在他与英国高尔夫大佬们的斗争中,也隐藏着阶级摩擦的刺痛。在这个既可以被视为普通英雄,也可以被视为幻想家,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男人的肖像中,出现了一些更奇怪的东西:丹尼尔布莱克和比利骗子。
编剧西蒙·法纳比和导演克雷格·罗伯茨将这个故事塑造成一部甜蜜的电影,没有过多地清理古怪的边缘,这一点值得称赞。结果是对70年代被模拟电视照亮的外来者和非传统家庭的迷人致敬。
里朗斯是优秀的——带着那些廉价的俱乐部和他的命运大步迈向他的新耶路撒冷的果岭。
在兴趣爱好面前,究竟是胜败重要,还是参与其中享受乐趣更重要?英国的莫大叔给出自己的答案。作为英国高尔夫球公开赛历史上成绩最差的选手,他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又菜又爱玩的他,假借各种身份积极参与高尔夫球赛事,令人发指的成绩引来主办方的严重不满,却也让全世界喜欢高尔夫球运动的普通人感受了一种“不专业,又怎样”的积极参与热情。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话说英国有个默默无闻的起重机操作工莫里斯·弗利特克罗夫特,与人为善,性格谦和,虽没有大富大贵,可也乐天知命,与妻子孩子住一起感受着平凡人的岁月静好。
46岁那年,所在厂区即将面临改组,莫大叔和朋友们即将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选择:是再找份工作继续平静如水的苟且,还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找个新的生活方向。
某天夜里,沙发前的他第一次看到英国高尔夫公开赛的电视转播。一瞬间,从未接触过高尔夫球的他仿佛触电般惊醒,突然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无法言说的兴趣。
啥叫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仅在小镇草坪上练过几天的他递交了参赛申请。组委会也没想到一个从未接触过高尔夫的人竟敢与英国顶级高手同场竞技,竟鬼使神差允许其参赛。这下,热闹大了。
原本平静的赛场,因莫大叔的出现而沸腾了。
他不仅打出了公开赛有史以来最差的成绩,更凭借毫无经验的技术水平抢走了专业选手的风头,并最终被主委会请出赛场,提前禁赛。
“我这运动热情刚起来,咋就一盆冷水呢?你们是单独给我过泼水节还是咋的?不服!”气不过的莫大叔在妻子的提醒下,化身各国参赛选手,“改头换面”热情参赛。
比一次,被抓一次,他的参赛热情,成为主委会最大头疼的问题。以至于他成为英国高尔夫界的头号公敌,各种张贴其头像以防止他参赛。
就在他和英国高尔夫联盟玩猫鼠游戏不亦乐乎的同时,他坚韧不拔的运动热情早已跨越英吉利海峡,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利坚。
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美国佬,甚至以莫大叔的名字举办了专业高尔夫比赛。旨在通过其先进事迹,宣扬一种“重在参与,乐在其中”的运动精神。并在莫大叔最彷徨的时候,向他递上了橄榄枝。
欣赏本片是一次极其愉悦的观影过程(如果下载看也算得话)。没有悬念设置,更没有俊男靓女的摇曳身姿,只有一个大叔天真到幼稚的运动热情。
莫大叔对爱情的义无反顾,对妻子儿子的全力付出,对个人爱好的专注真挚,始终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温情。不酗酒,不赌博,不家暴,不拈花惹草。甚至对妻子带来的孩子也视如己出,一个好字始终萦绕在他头上。
影片中莫大叔不做修饰的外表,三句话不离家庭工作的状态,与接触高尔夫球运动后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联系让角色和故事鲜活了起来,生动的表情对话让聊家常都显得得那么温馨。
片中对他参与公开赛的表现轻松幽默,着装的怪异,技术的拙劣,莫大叔尴尬又不失热诚的表情,配合着场外观众、记者以及主委会成员的各种反应,始终让观众同莫大叔一同沉浸在那种参与的幸福当中。
比赛现场观众从开始的不解,到中场的麻木,再到最后的鼓掌,他们或许已经分辨不出是这掌声对莫大叔的鼓励,还是对自己终于能熬到看完莫大叔比赛的自我安慰。
镜头一转,莫大叔丝毫不介意外界眼光,欣然接受采访,并对主持人的调侃做出了自己的解释:“4号球杆我落车上了。”那一脸严肃和真诚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影片中对家庭关系的描述充分融入赛事当中。
面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儿子,莫大叔的善良简直堪比天使。没有套路化的两代人对骂,只有循循善诱和谅解关怀。加上妻子恰到好处的回忆,大音希声,润物无声。
片尾时莫大叔全家去美国参加比赛一段,大团圆的结尾也没有刻意煽情,点到为止,延续了全片慢悠悠的气质。莫大叔变成莫大爷,那份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反而带着观众有一种沉浸式的愉悦。
好多年前,我忘记实在哪本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叫做《不专业,又如何》。这说法用在普通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专业值得羡慕,可不专业也可以参与。
今天的我们遭遇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各种拼,各种卷,让每个人都身心俱疲。原本应该让人开心的音乐、文学、体育等爱好,也被资本所利用,以各种等级考试和专业测试牢牢绑架,充满了铜臭味和功利心。
莫大叔这样真正沉浸在自己兴趣当中,不为名利,一心享受过程的状态,其实才是最好的。我不专业,不代表我不热爱。我水平不高,不代表我热情度不够。我的每一次训练,都是发自心底的喜欢。
相比以考级为手段,以敛财争名为目的参与,莫大叔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真正懂得享受乐趣的人,真正在兴趣爱好中找到自我,不断进步的人。哪怕你们觉得我又菜又爱玩,那有怎样?
享受过程,远比胜败更有意义。
公开赛魅影 属于“听君一席话就是一席话”的感觉。把事讲明白了,把人说明白了,没别的了。英国高尔夫公开赛上的真人真事,一个业余选手打出了历史最差成绩118杆。也没说什么比赛是重在掺乎的大话,因为组委会的确禁止他参赛了,害的他后面两次用的假名。更没有其他口号性的台词,实话实说的把这个人这个事讲清楚了,然后就没有了。典型的新闻风格,毕竟BBC出的。电影这样拍不挺好嘛,事讲明白了,多的东西让观众自己去琢磨,琢磨除什么都行。别动不动就在电影里评论些什么,还非得领导出现讲个话。电影时长挺宝贵的,讲那么多废话,哪还有篇幅讲明白故事。故事都讲不明白,观众在电影院里不就只能做中国梦了。
高尔夫有多难?
莱德杯期间,迈克尔·乔丹在与斯蒂芬·库里对谈时,曾表示:“高尔夫是我碰过的运动中难度最高的。”
但有人,偏偏不信这个邪。
比如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 (Maurice Flitcroft) ——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这位仁兄,就从来不在乎高尔夫的门槛。以至于他敢在从未下场打过18洞的情况下,就报名参加了1976年英国公开赛的资格赛,还阴差阳错被允许参赛!最终,以121杆的大满贯 (正赛或资格赛) 最差成绩,永远载入了高尔夫的历史长河……
这显然不算励志的黑马传奇,更像是“无知者无畏”的莽撞闹剧。但正因为拥有了“高尔夫史上最差球手”的恶名,弗里特克罗夫特去世14年后的今天,他胆大妄为的生平竟然被拍成了电影,并将在下个月全球公映。
这部名为《英国公开赛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n) 》的电影,由BBC影业出品,并得到了英国电影协会 (BFI)的资助。10月12日,也就是下周二,它将在伦敦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并在下月进入全英国院线上映。
专门发行文艺片和独立制片的索尼经典电影品牌得到了这部电影的全球发行代理权,根据索尼方面的消息,本片有可能在中国地区公映。
每一名高尔夫球手,都是从到处啃地的“小白”开始。打不好球,并不丢人。但当你连挥杆都没打对方向时,就去挑战大满贯资格赛,这就有点过于胆大妄为了。
当弗里特克罗夫特站在1976年英国公开赛资格赛发球台上时,已经46岁,正式职业是一名起重机司机。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打过哪怕一场高尔夫。而在这之后,他的整个余生,就是与英国公开赛的主办方R&A (皇家古典高尔夫俱乐部) 较劲,试图冲破一个个禁令,出现在下一场带有英国公开赛标志的Tee台上。
高尔夫,可不是弗里特克罗夫特第一次拿来冒险的对象。尽管身材瘦小,他在当兵时就迷上了拳击,据说能达到英联邦次中量级冠军的水准。退伍后,他进了一家造船厂,得知当地马戏团正在寻找表演跳水的人,他又以一贯的热情毛遂自荐,写信自称在军队练过跳水并达到国际标准。这番大话当然换来积极回应,对方马上让他开工。结果,从来没跳过水的弗里特克罗夫特,在第一次表演中背部落水,直接摔破了一个肺,爬上地面后大口喷血……
玩命之后,这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选择了一些相对安全的梦想,他玩起了文艺,给流行歌曲填词,开始尝试画画……但真正能让他谋生的,只有回到船厂开起重机。直到1974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弗里特克罗夫特无意中听到了BBC高尔夫电视直播的片头音乐,接下来目不转睛地看完了一整场职业巡回赛,从此陷入到对小白球的迷恋不可自拔。
弗里特克罗夫特用积蓄订购了一套球具。在等待球杆运来的过程中,急不可耐的他将丈母娘的拐杖倒着拿,在自家地毯上练习推杆——这让人不禁想到了塞维·巴列斯特罗那神乎其技的短杆,就是用扫帚绑上生锈的3号铁杆头在沙滩上练出来的。
起初,弗里特克罗夫特的学球事迹艰苦却又励志:为了练球,贫困的莫里斯不时潜入当地的球场打“霸王球”,两三杆过后,他的尝试就要被巡场追赶而打断。不得已,他会去图书馆借了本高尔夫教科书,跑到附近的学校里,将一块块草坪打得满地开花。
但与其他高尔夫菜鸟不同的是,这样“打游击”式学球两年之后,弗里特克罗夫特就认定自己的水平已经“可以去打大满贯”!由于理论上,英国公开赛面向全球所有高尔夫球员“公开”,所以他申请参赛,却在报名表的差点一栏填上了“职业”二字——尽管他从未打过一轮完整的18洞,也没有业余球手的差点证明。可就是这样,R&A居然真给他安排了开球时间,大概官员们也没想到会有个疯子报名参加大满贯。
就这样,高尔夫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1976年7月2日,降临到了英格兰佛尔姆比高尔夫俱乐部 (Formby Golf Club) 的1号洞发球台。开球之前,同组两位球员奇怪弗里特克罗夫特的球包里为什么会有15根杆,不得已,他只好随便抽出一根扔给了球童。然后在四名记者面前,插好tee,打出“身为职业球员”的第一杆。“那个球弹道很高,然后落到发球台前面,几米的地方……”他后来回忆道,“还不算太糟糕啦,如果球把官员的脑袋给砸了,那才是悲剧。”
同组球员、场边的记者和观众都看傻了,因为这位“职业球员”打得实在惨不忍睹,最终交出了121杆——其中包括单洞8杆、单洞9杆、单洞11杆、单洞12杆 (旁边有一个问号,可能连弗里特克罗夫特自己都无法确定刨了几杆) ——就算把资格赛算在内,英国公开赛也来没有人打出过如此高的杆数!不过,弗里特克罗夫特竟然还在第14洞打了个帕。不过在《每日邮报》记者伊恩·沃尔德里奇笔下,这“唯一的帕,毁掉了一张‘完美’的记分卡”。
按照现在的话,弗里特克罗夫特火了!很多媒体因为121杆的闹剧,对他进行了大肆报道。在那个充满反叛意识的嬉皮士年代,他甚至被一些人推举为敢于反抗上流社会百年传统的“草根英雄”。但R&A不乐意了。秘书长基弗·麦肯齐下达禁令——禁止弗里特克罗夫特在英国境内的任何球场打球,理由却是《第22条军规》一般的荒谬情境:如果他想打球,必须先得到官方网上伟德入口,但网上伟德入口的前提就是差点降到1;但如果想降低差点,就必须参加业余比赛;弗里特克罗夫特已经宣布转为职业球手,所以没法参加业余比赛。
但这根本无法阻止堂吉诃德,弗里特克罗夫特干脆搞了个假身份,贴上小胡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来自伦敦的职业球手帕切基 (Pacecki)——这个名字是向他之前的英国公开赛最高单轮杆数保持者、在1965年打出113杆的美国邮差达内基(Danecki)致敬。
“帕切基先生”报名参加了1978年英国公开赛资格赛,然而这一次只打了三洞。当他在长草中挣扎时,被一名R&A官员认了出来,当即遭到DQ。1981年,“帕切基”难得地打了3洞球;1983年,他又趁机打了9洞球,然后被巡场驱逐;1990年,他再次以假身份报名英国公开赛,却连发球台都未能接近……
与高尔夫规则制定者之间的“猫鼠游戏”,让弗里特克罗夫特的高尔夫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英国所有球会都把这家伙视作“麻烦制造者”唯恐避之不及,然而在美国,他却成为了“网红”,被很多综艺节目请去客串嘉宾,用自己糟糕的球技取悦大洋彼岸电视机前的观众……
密歇根州一家球会的会员爱死了这种“重在参与”范儿,并邀请弗里特克罗夫特和妻子以VIP身份前来参加比赛,这是这对贫穷的工人阶级夫妇第一次出国。而在纽约的一家球会,则创办了一场“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会员杯”,在这场比赛中,有一洞,鼓励人们以任何方式打出“错误的一杆”,而在果岭上,则是一个直径3米的洞杯……
这场比赛居然举行了20多届,弗里特克罗夫特估计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居然会被命名一个奖杯,更重要的是,得到认可。
2007年3月24日,77岁的弗里特克罗夫特去世。哪怕离世后,他家中依然能收到很多粉丝的来信,人们会在收件人一栏写道——莫里斯·弗里特克罗夫特,英格兰高尔夫球手。
2017年,弗里特克罗夫特逝去世十周年之际,一本有关他的人物传记《英国公开赛魅影:世上最烂高尔夫球手》出版。如今,这本书又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影片由年仅30岁的英国演员兼新锐导演克雷格·罗伯兹 (Craig Roberts) 执导。演员方面则是阵容强大:弗里特克罗夫特的扮演者,是英国老戏骨、曾以《间谍之桥》荣膺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而其妻子角色,则将由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女主角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出演。
从预告片中,你可以领略到弗里特克罗夫特那令人瞠目结舌的“非常球技”。而R&A官员对其围追堵截、他在美国大受追捧欢迎等经典“名场面”,也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忠实展现。
影片中还有一个桥段,在更衣室中,弗里特克罗夫特“偶遇”70年代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星——塞维·巴列斯特罗。这不是虚构,两人真的曾经在1976年英国公开赛前“同框”,理论上,也都算是共同竞逐那一届葡萄酒壶奖杯的对手。尽管一个人是那届大满贯的亚军,另一个人打出了121杆……
影片中,当“史上最好”遇到了“史上最烂”,两人之间只是相视一笑。或许在造物主眼中,他们都是在长草区中,为每一个机会努力争取的“堂吉诃德”。
看到结尾选角还挺绝,英式喜剧独有的日常感,但又渗透着人生如戏的真理。
挺好的腐国类型小镇小人物片(类似有dream horse, army wives等片),Sally Hawkins还是一贯的好。
今晚我就是西蒙法霸霸的舔狗😋😛🤩
是我喜欢的吊车尾的风格。学渣也要有梦想啊,混蛋!
整体是童趣+梦幻。有个笑点:双胞胎当父亲的球童简直绝佳,哥俩儿可以倒班,反正旁人看不出来。
很英国的片子 画风很wes 有点无厘头又有点可爱似乎还有点小哲理小感动 默默坚持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获得别人的支持可能真的很难吧
里面有句台词很不错,比赛有一个冠军,就意味着有149个失败者。所以这也是一首失败者之歌。轻松、有趣,还夹着一丝感动。
英国阿甘。把视角放低,挖掘被忽视的素材,在创作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有趣的故事,都是从普通人中来,平凡生活的魅力大抵如此。
没有奇迹,偏离体育,太多的家庭戏码,本以为这是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天才的故事,谁知道只是一个噱头。体育比赛,只有第一。
昨天在BFI看了全球首映,来这里看到两个友邻,伦敦太美好:D
3+,跟《公爵》类似,励志、温情、幽默的英国小人物故事,个人志趣和家庭都是人生的重要部分。
正好戳到我泪点的温暖煽情的电影。 里面的老人是个好父亲好丈夫也拥有一个好妻子。 愿每个孩子的喜好都被尊重和支持,每个中老年人的梦想也能被尊重和支持。
可爱的丧气励志传记片,球打得不好也有人欣赏,真温暖啊。潜水艇里的男孩居然已经当导演了!!
《公开赛魅影》小人物的精彩!小人物的快乐!看来我的退休生活有目标了哈!这片后期的亲情戏,给人一种强硬升华的意思,其实我觉得是个败笔,如果删去我会给四星。
男主换头演出。笑中带泪的励志喜剧,不满足于空想的梦想家,在他处成为平民英雄。高尔夫球运动的阶级属性和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嘤经济陷入滞胀困境的背景,难免使影片的矛盾冲突庸俗化。
高球場上的Eddie the Eagle,也是一種類型的雞湯爽劇,幾遲都可以開始,冇人冇物亦可以起步,只要勤加練習,就算不一定勝利,或somehow 打破小圈子活動內的鄙視鏈(但其實喜歡他的人也同樣被這條鄙視鏈滋養著,有人比自己更差才不至於輕言氣餒),借別人的名字去打他們不樂意打的比賽似乎也是種資源善用(但也肯定會拖低了別人的分數和排名),體育與比賽重在參與的邏輯,也許更應該被重提。
小人物大冒险,不过最神奇的其实是他俩儿子,居然真的跳舞拿了冠军…
《公开赛魅影》:谁能想到成绩那么差最终也还是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呢?原来只要梦想在心中,只要有爱伴随着追逐梦想的路,就是失败一万次也绝不退缩。光是这种执着追求的劲头就足够闪耀人间,令一切平凡者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来。三星半推荐。
7.5分。只要你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谁说吊车尾的就没有梦想啦~~这是献给失败者的歌~~温情又幽默,和《公爵》是一个套路,但偏偏很对我胃口~~~片子里最动人的,是观众们对于失败的宽容与理解,没有讥笑和讽刺。感觉上,这样的故事就该发生在老欧洲,而不是美国啊,哈哈哈~~~
to dream, to practice, practice is the road to perf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