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耶科(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Nebojsa Glogovac 饰)是一名高校教授,专门研究克罗地亚历史。在一场意外中,弗耶科身受重伤无奈住院,负责照料他的是一位名叫玛雅(克塞尼娅·马林科维奇 Ksenija Marinkovic 饰)的护士。在玛雅的精心照料下,弗耶科的身体情况渐渐好转,除了照顾他,玛雅还照顾着弗耶科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
弗耶科对于玛雅的无私奉献感到十分的感激,想要找个机会报答她。巧合的是,玛雅的丈夫安迪(德扬·阿西莫维奇 Dejan Acimovic 饰)是一名警察,即将参加克罗地亚宪法考试,但他对此是一窍不通。弗耶科决定帮助安迪补习克罗地亚历史,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意外。
还有想说的是影片对人性刻画的非常到位,其中有个情节是,教授去上班了,玛雅拿着教授给她的钥匙和安迪一起去教授的房子,看着一个房间又一个房间,幻想着如果教授去世,这个房子是她们的,每个房间布置成什么样。而最后教授要自杀的时候,她们两个像疯了一样去找他,去救他,让他当孩子的教父。在真正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善良最终占据了上风。
在RYB事件爆发的第二天看到这部电影,想起某大v号下面有人留言: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可耻。在亵童这样的肮脏罪行面前,竟然有人把同性恋与其相提并论,而且那条留言,竟然还有不少人点赞。作者狠狠回击:你不是蠢就是坏!
看到这片里面,男主人公病榻上的父亲、自视甚高的大学生、路边的小青年…他们都在以一套“自认为正确”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和对待身边的人。在他们眼中他们认定的错就是错,他们主张的对才是对。他们不认可的、看不惯的,就要坚决打击,却从来不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
说回这部电影本身,感谢前面豆友的评分,才让我对这片有了观看的兴趣,看完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部佳片。小语种,平凡的卡司,讲述着一点都不惊心动魄的故事,然而就是这样平淡细致,才最打动人心。
片中那位光头大个子塞族警察,看起来不是很友善的面孔,但却有一颗平等、包容、善良的心。是全片最闪闪发亮的角色。
这个世界上,有普世价值、也有各种偏见。人生而平等却又生而不同。有一些恶,是真正的恶,作恶的人对别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这是一个健全的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分辨的!而有一些,仅仅因为你没见过、看不惯、无法接受就对抗、排挤甚至不齿、诋毁、加害,这就是偏见。你可以不赞同这样的生活方式,但请你尊重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们。
生而为人,应该如此吧。
影片讲述男主、男主邻居夫妇,男主与邻居信仰不同性取向更是不同,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的故事;
影片看完后还是能按着顺序将内容回忆起来,叙事的顺序特别好;
主人公借着背宪法照顾老人这种小事相识,思想和言语发生冲突,坐下来慢慢细谈再逐步理解;
不过邻居在希望得到男主的家产后的所作所为是否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我没有太理解,即便带着目的性,似乎也没有什么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片名/克罗地亚宪法
导演: 拉伊科·格尔利奇
编剧: 拉伊科·格尔利奇 / 安特·托米奇
主演: 内博伊沙·格洛戈瓦茨 / 德扬·阿西莫维奇 / 瑟妮佳·马林克维奇 / 博兹达尔·斯密贾尼克 / 玛拉登·赫仁 / 玛蒂贾·希吉尔 / 兹登科·杰尔克 / 罗伯特·乌格里纳 / 泽利科·科尼斯内特 / 伊莲娜·乔瓦诺娃 / 卢卡·德拉季奇 / 达丽娅·洛伦西 / 泽利科·杜夫尼亚克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同性
制片国家/地区: 克罗地亚 / 捷克 / 斯洛文尼亚 / 马其顿
语言: 克罗地亚语
上映日期: 2016-09-03(蒙特利尔电影节) / 2016-10-06(克罗地亚)
片长: 93分钟
又名: The Constitution /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IMDb链接: tt5545674
剧情简介: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弗耶科是一名研究克罗地亚历史的高校教授,因一晚被一群恶徒所伤而在医院里偶遇了住在同一栋楼的护士马娅。在弗耶科离院后,她依然悉心照料着他和其年迈卧床不起的父亲赫尔沃耶。为了报答马娅的恩情,弗耶科则去帮助马娅身为警察的丈夫安特通过克罗地亚宪法的考试。由于种种诸如信仰、宗教等因素,相互之间的摩擦无从避免。但同时,他们却在逐渐地因这些摩擦而发现了人性的美好,并且相互敞开了心扉。
|本文一共1567字,你数一数看对不对
平凡人的故事才是好故事,这个世界并不是整天都有着太多的名人或者豪强存在的。那些你我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更加的精彩。而我们去发掘这样的故事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但是依旧是会有很多的导演去关注这些人,或者会将目光集中在这些人身上。因为任何一个故事,只要你肯发掘,那么背后显露出来的那些让人惊讶的部分会是叫人难以遗忘。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有着让人难以提及的过往。或者一个光鲜亮丽的人的背后,永远都是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故事,但是故事的主体却是因人而异的。楼上楼下,教授警察。这些我们所常见的身份背后,总是会有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楼上的教授,这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人。这样的人群在任何国家的任何地方都会有着一定的地位。正如这个教授一样,他最后依旧是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帮助楼下的警察在今后的工作中变得更加的顺利。但是对于这样的人,谁又能想到他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性别错乱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性恋呢?看似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但是总是有着另外一面,让人感觉到惊讶的身份。
白天是受人尊敬的教授,但是夜晚却变身一个浓妆艳抹妖娆的异性。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尊贵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抑郁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在于它的学生交谈中提及了自己时常会有自杀的冲动。抽屉里的小手枪印证了这不是一句空话。但是教授却依旧是坚强的活着。因为这个世界总会有美好的一面的。我们不能总是用黑暗来压抑光明。
教授的父亲,一个长期瘫痪的人,对于生活也是有渴望的。他也有正常的需求,也会在和别人进行接触的时候涌现出来一些冲动。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被生活抛弃了的人,但是总是会有人在极度苦困的情况下求生。这似乎是比教授更加悲催的人设。但是即使是自己年事已高,但是依旧会保持着不错的精神。最后的最后我相信这位父亲是在安静中辞世的。弥留之际必定不会太过于冰冷。
楼下的警察其实是一个我们站在教授角度看的底层的人。干着我们平日里看见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放弃生活。他虽然是教授口中被排斥的异族人,但是依旧是用自己的能力努力的活着。为了一次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测验,也几乎是动用了自己的能量去全力以赴。
或许他比不上教授这样有才华,但是依旧是有着不错的品性。对于教授的事情总是会用自己的能力给予帮助。或者这就是这个小警察的感恩。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即使是教授会使用自己的政治观点去抨击警察,但是依旧是没有打消,警察的那颗惩恶扬善的心。
警察的妻子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和警察一见钟情之后,却没有迎来一个幸福的结局。意外让她丧失了成为一个母亲的权利。因此生活中虽然也算是美满,但是缺少了很多的温存。丈夫的酗酒以及家里缺少孩子的笑容使得她渐渐的失去了自己美丽的面庞。岁月没有放过这个可怜人。但是她却是依旧没有轻易的向生活低头抱怨,而是勇敢的努力的向前。
她会屈尊去照顾一个瘫痪的老色鬼,只因为教授给的酬劳多一些。她会为了自己的丈夫的前途去对一个曾经侮辱过丈夫的人家政服务。原因仅仅是为了改善现有的生活环境。不幸的躯体之下总是会有着一个不放弃的灵魂。当教授给她自己的母亲的衣服的时候,能看得出来,她是发自内心的欢欣。
四个性格迥异却又不放弃希望的人,聚集在了一起,然后发生了很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身。当你走进别人的世界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并不仅仅都是欢乐的一面,或许会和你之前所认知的所有的行为都焕然不同。这才是正常的人,正常且普通的人。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能够接纳的却不尽相同。
四个性格迥异的人,四个平凡的故事,但是每一个故事都是不尽相同。结尾处的每一个人的欣喜或许是一个美好生活的开始,或者又会和昨天一样。但那又有什么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需要学会接纳那些自己所不喜欢的成份。生活或许并不冰硬,或许你所不知道的地方还留有余温。
看完这部影片不得不感叹人类个体是多么矛盾复杂而又微妙平衡:
教授是一个执着的种族主义者,认为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塞尔维亚族,野蛮愚昧,同时本人却又属于小众的LGBT群体受到主流群体的排挤;他感激邻居带给他的生活温情,但依然打心底里不认同他们的宗教食物和文化习俗;他想自杀去天堂与已逝的爱人和母亲团聚,却依然自责贪生怕死无法下手;常年尽心尽力照顾父亲,恨父亲给自己幼年时带来伤害,而在父亲死后也失声痛哭,失去与世界最后的牵绊。
男邻居是一个塞尔维亚族莽夫,暴力,酗酒同时深爱自己的妻子,甚至自己的宠物小狗;他也许与所有警员一样暴力执法,动辄对嫌疑犯拳打脚踢,可是却保持着朴素的正义感,虽然自大骄傲的种族主义邻居瞧不上自己,他仍然要尽己所能为他讨回公道,捉拿罪犯;他同情弱小动物,嫉恶如仇,立志要逮捕虐狗变态。
女邻居是一个温和友善能干热心的女性,同时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精明,梦想在邻居死后能获得他的大房子,甚至趁邻居不在带丈夫游览教授的房子畅想获得房子之后的安排,令人可笑可叹;她虽然在医院干着脏活累活,但是依然没有放弃爱美之心,能欣赏教授的优雅和美丽,愿意倾听他的故事;在危机关头带着丈夫夺命狂阻止教授自杀。
教授的父亲是一个纳粹老兵,早年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却又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退役后帮教会记账;受人敬仰,却又好色地拼着病体也要吃女护工豆腐;他偏执可笑地认定女护工是特务,但还是吵闹着期待女护工的照顾。
人人都是一个脆弱的矛盾综合体,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秩序也需要一百二十分的小心翼翼,更何况一对邻里,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呢?最后镜头中摆放玻璃碎片香肠的虐狗变态是否预示着,不知情的教授可能疏忽大意不小心让邻居寄养的狗受到伤害?而这对邻里机缘巧合共同经历若干事件后才获得的来之不易的信任是否会因此瓦解?或者是否暗示着一个看似处处平等的社会也会因为一些人微小的破坏而将微妙平衡的天平轻易打破?这就是最后一个镜头以及该影片留给我的思考。
米洛拉德·帕维奇在写《哈扎尔词典》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玩弄许多文学上的技巧之外,还在书里塞了大量的政治隐喻,想引起世界对塞尔维亚内战的关注。当时就觉得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非常有意思,因为这两种语言除了字母之外一模一样,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只需要按照字母表一个个替换过去就可以了,任何人都可以是信达雅的翻译家。然而事后想想,这种东西可不仅仅是有趣那么单纯,既然这两种语言那么相近,算作一种语言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分成两种?如果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那应该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啊,怎么可能这么精准的翻版?事实可能是历史遗留问题,可能非常残酷,才导致了这种不共戴天但又密不可分的局面。这个具体原因后面再说。
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地图。左上是奥匈帝国,右下是奥斯曼帝国
当然这里不是要谈《哈扎尔词典》或者塞尔维亚的内战(对不住帕维奇同志了),而是要谈这部电影《克罗地亚宪法》。一开头电影就展现了一个动乱、暴力、勉强拼合但破碎不堪的社会,而其中重要原因就是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矛盾至深。那么,两个民族到底有什么矛盾呢?
两国历史都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不断被大国侵略反复易主的过程,巧的是这两个国家挨着,但占领这两个国家的却是两个大国,大国之间彼此敌对,那这两个小国家可谓首当其冲,国民不断对抗和迁移,受尽战争折磨。
塞尔维亚主要被奥斯曼帝国霸占,克罗地亚则被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不断拉锯,虽然近代多半在奥地利控制之下。一战之前,塞尔维亚独立,但部分土地还被奥匈帝国——也就是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合体占着。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塞尔维亚的一个爱国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于是塞尔维亚首当其冲,被匈牙利和德国占领全境,直到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之后才重新复国。但是呢,这个时候克罗地亚还是奥匈帝国的小弟,奥匈帝国大军中有近十分之一大概五十万人是克罗地亚人,肯定跟塞尔维亚人有不少冲突,双方印象都不怎么样。一战德国战败,奥匈帝国解体,塞尔维亚松了一口气复国了,克罗地亚也从奥匈帝国中独立出来,这两个国家居然尽弃前嫌联合周边一帮国家组成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这个王国听起来怪怪的,但是它是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
这个新成立的王国呢,内部矛盾肯定不少。塞尔维亚人当时可能占优,居然在新国家里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我看了都不服,跟大东亚共荣圈似的,怎么可能。一方面推行大塞尔维亚主义,另一方面还不承认南斯拉夫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觉得大家都是南斯拉夫民族;既然都是南斯拉夫民族,还处处排挤克罗地亚人,这不是逼人造反么。当然,只有一个南斯拉夫民族的说法也可能就是取消克罗地亚自治权的借口。
克罗地亚肯定不服,就不断反抗,不断被镇压。后来有个人,叫做帕维利奇,借外国人的帮助建立了克罗地亚护国军,后来被铁腕镇压,逃到国外去了。二战爆发之后,南斯拉夫被法西斯瓜分,这家伙又回来了,成了德国在克罗地亚的代言人。这个人就是电影里出现的一个背景人物,电影的主角是个历史学教授,在跟学生们讲课,二战之后帕维利奇为了躲避反法西斯主义者,逃到了国外,而这个国家再次落入了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独裁统治。从电影里可以看出来,当时的克罗地亚人对帕维利奇的态度是很复杂的。首先,克罗地亚护国军的诉求是克罗地亚独立,其次这个组织是个极端组织,种族主义者,屠杀了大量的犹太人和塞尔维亚人,是法西斯主义者。二战之后这个组织肯定是失败了,虽然打败了法西斯是个好事,但克罗地亚又失去了独立建国的机会。
克罗地亚失去了独立建国的机会
失去了独立建国的机会好理解,那么为什么说再次陷入了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独裁统治呢?原来在二战期间,在党的领袖铁托的领导之下,当地共产党组成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之下,当地就组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打倒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战后当地原来的联盟就形成了新的南斯拉夫国。其实,在铁托统治的前期,由于跟苏联闹翻,取消集权通知,权力下放各地,整体发展还不错,只不过后来中央和地方权力不均衡,出现各种利益冲突,可能没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为主的各民族又升级了各种矛盾。克罗地亚人呢,要求更大的自治权,可能因为大塞尔维亚主义还有余威,也可能因为塞尔维亚人比克罗地亚人本来就多,也可能因为联盟的政治中心在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人主导的联邦就不同意,以分裂国家的名义打压克罗地亚人。越往后越闹,事情越来越大,也不搞发展了,就成天恐怖。这就是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独裁恐怖统治。
当然,这肯定是新政府对旧政府的定性。后来,终于克罗地亚决定自己搞,脱离联邦,发动独立战争,一步步收回了原克罗地亚的土地和权力,成了现在的克罗地亚国家,也是电影中的克罗地亚国。在这个过程中,克罗地亚国土上的塞尔维亚人处境就比较尴尬了,期间还声称怕受到二战期间的法西斯式打压,因而退出克罗地亚国议会,准备脱离克罗地亚而建立一个国中之国,这样无意义火上浇油,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只会越来越大。
因此,电影中的塞尔维亚族的警察要背的新克罗地亚宪法,首先就是克罗地亚共和国的主权不可剥夺、不可转让、不可分割。
这个电影之所以好看,就好看在这些背景里,好看在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的不完善和部分的人性里。
男主是个同性恋,是个历史学教授,男主的父亲是个瘫痪的法西斯遗老,因此男主跟父亲都可谓是隔了两个水火不容的朝代了,父亲宁愿杀了这个儿子,也不愿意承认这个同性恋的儿子。这个儿子虽然是个教授,生活在新时代的克罗地亚共和国,但对父亲依然有深厚的感情,在教历史的时候都能看出对帕维利奇的同情;同时对塞尔维亚人有着深刻的偏见和仇恨,第一次跟塞尔维亚警察的冲突其实是他先挑起来的,虽然骂他基佬打他的人并不是塞尔维亚人。他以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面对一个塞尔维亚警察,因为在他古老的意识里,他小时候和他的母亲就常受到塞尔维亚警察的欺压(除了大塞尔维亚主义,很可能跟他法西斯的父亲也有关系),而当时警察大部分都是塞尔维亚人,虽然时过境迁,警队已经25年没有接收过塞尔维亚人了。
反观塞尔维亚警察虽然粗俗无知,却不失为一个热心肠朴实的男人,虽然不喜欢同性恋,但更有一种普世的邻里正义感。可能也正因为此也才能被他的克罗地亚妻子看上。而这对儿夫妻最大的缺点并不是偏见和歧视,毕竟现在他们才是弱势的一方;他们最大的缺点是他们并不完美,他们内心深处贪图教授的钱财和房子。虽然这是所有人都可能有甚至更多人更直接的欲望,但这对儿夫妻这样的设定还是很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跟教授的交往并不纯粹,但正因为如此也更真实有力。
双方并没有更过分的动作,但这种深刻的个人偏见和欲望比那些引发更深刻社会现象的情况还突然。在电影《羞辱》里,同样是宿仇的本地人和难民之间爆发的冲突更激烈,也更显戏剧性,但同时某种程度上美化了作为个人的敌对的双方。的确,《羞辱》中的双方最好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放下冲突,但是本来政府最好就不要接收那么多难民。而本片中,一切都是纠缠不休的历史宿命,每个人都是历史中的普通人和见证者,他们看起来那么突兀的偏见和欲望恰好是真实世界的个人注脚。
最后就是语言的问题。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其实是非常相似的语言,双方能自由通话,其实可以说是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但是这个语言又出现过很多种写法,其中克罗地亚人主要用拉丁字母书写,塞尔维亚人主要用西里尔字母书写,而两种字母一一对应,能相互精准转换,可以理解为繁字体简体字吧。如果两个民族没什么矛盾的话,都可以通用两种字母。但是两个民族之间冲突不断,用哪种字母就成了政治问题。当年南斯拉夫为了保持各民族间利益的平衡,规定在拉丁字母与西里尔字母具有同等地位。但由于塞尔维亚首府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联邦共和国政治和军事中心,因此塞尔维亚人同时使用这两种字母,毕竟面子要做足。而在克罗地亚,尽管学校里也教西里尔字母书写的文学作品,但其大量的出版物及报刊杂志几乎不使用西里尔字母。冲突越多,克罗地亚越要求独立,越拒绝使用西里尔字母。现在,大部分的塞尔维亚年轻人两种字母都认识,毕竟拉丁字母还算是国际通用字母;但克罗地亚的大部分年轻人已经不再认识西里尔字母,虽然其实就是一种语言。
最后的最后,克罗地亚现在发展的还不错,跟中国关系也不错,希望越来越好。哦当然了,还有帕维奇的塞尔维亚,虽然别人的事儿是内战还是独立战争咱们不好评判,总还是希望和平安定。
首发同名公众号。
边缘题材啊,是我们大陆没有办法去创作的,真希望,我国也能拍些这种类似的电影,宗教,同性等等
竟然会有这种直白简单又好看的政治家庭片。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兼受歧视的同性历史教授,一个竟然替克罗地亚独立而参与过八月风暴行动的“塞奸”警察(而今塞族在克不足4%)。同性异装癖教授老爸是将死的前法西斯乌斯塔沙战士,而警察老婆也算是爱上敌人的“克奸”。试问街上的萨格勒布小混混,是先打死死基佬呢,还是先打死抓他们的塞族警察?第一次去萨格勒布,我还偏偏住了个不敢在单位出柜的中学历史老师家,全圣日那天,带我去墓园看他爸妈,他也顺带对着图季曼墓碑鞠躬。感觉几乎是对着这个沙发主故事拍的。电影中的民族主义同性恋,辩称,古希腊底比斯就曾有过一个强大的同志军团,既为自己而战,更为爱人而战。故事也是按能想象的和解温情方向发展,似乎巴尔干困境就只能靠少数派来慢慢解决。
一栋楼,两户人,折射出克罗地亚的各种社会现象。 有宗教、民族和性向,有偏见、误解和包容。善恶美丑皆是生活,活着才能感受生活。配乐很有格调...
歧视未必是心存伤害,而是心存差别。被流氓殴打的异装癖同性恋教授饱受社会歧视,而他本身却在歧视生活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籍警察。父亲深深藏起的纳粹军服、男人悄悄剪裁的女性裙装、变态偷偷放置的玻璃香肠、警察默默背诵的国家宪法、女人暗暗幻想的富人之梦。这个世界歧视遍布,请给异类一丝包容。
看到了萨格勒布大教堂
所有深情都从容,不把任何议题(同性恋、民族、宗教)当做煽情噱头,最后俗套地回归到情节剧式的主题上,反而有一种难得的质朴感。痛苦永远无法摆脱,但是“毕竟世上还有那么多美男呢”。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195946/
角色很少,矛盾很多,好在是暖心的,看得舒服。(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满嘴脏话的少年,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他,何以心中充满如此多元的仇恨?这样的新一代,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的都是什么样的故事?)
难以抹淡的偏见 一个弱势群体歧视另一个弱势群体 人人平等的克罗地亚宪法却能熟稔于心 口号式的宣言听起来有多耳熟 这部电影就有多讽刺
本来对如此题材的影片兴趣不大,但此片拍得相当有趣。通过两个并非典型的克罗地亚相邻家庭,展现克罗地亚社会的现实。导演对一些敏感话题均有所涉及,但度拿捏得很好,不让人讨厌,而且影片诸多幽默的桥段,让人体会到一种真诚与感动。
安特:你到底怎么想的就要自杀,别这样,你总能再找一个啊,你知道这世上有多同性恋吗?我们每天晚上都能抓到,我可以把他们的档案拿来,你随便选,管他是高的、矮的、瘦的……是要多爱一个人、用情多深?才会在其离开人世,依然恋恋不忘、铭记于心?弗耶科如此,《火车司机日记》里的伊利亚亦是如此。
超乎意外的好看 感谢电影节 SIFF
同性恋与塞族人是克罗地亚的少数群体,对彼此却也抱有最深的偏见,偏见源于对差异的不理解,它带来恐惧,恐惧引起仇恨。父亲的纳粹军服、男人的女性裙装、虐狗犯的玻璃香肠、女人的富人之梦,在基于“自由”与“平等”的宪法的荫蔽下,不可杀死。
非常喜欢这个节奏,几个人物立体饱满。男邻居准备宪法考试为主线,开始是克族和塞族的历史矛盾,到最后请教授做孩子的教父为两个民族的和解(或者说编剧的一种美好愿望)。谷歌一下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的历史恩怨会比较有帮助。教授的异装癖故事为辅线,寄托了克罗地亚未来对LGBT更包容开放的努力方向。
我们被自己的过去牵绊,却仍放不下对他人的偏见。
举重若轻,不多不少,细节里见真章。这部电影仿佛是克罗地亚社会的一个病理切片,故事挖掘到这个深度,我给满分
原来亨德尔可以这么悲伤,原来人类关系可以这么美丽可爱。我觉得我要爱死爱死爱死这部电影了,它几乎把克罗地亚社会的绝大多数问题,关于宗教同性恋历史种族矛盾都冗杂在一起讲了,但是却一点一点都不浅层!可爱的笑点,沉默的泪点,看完鼓掌到手红泪流满面!就像片里的台词,这是我们共同的亲爱的国家
非常巧妙,你能想象有部片子叫你国宪法吗
影片围绕住在同一楼却性格迥异的四个人物所展开
我们都是从多小的窗户望向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