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护国天王

    短剧大陆2023

    主演:陈八荒

    导演:内详

    猜你喜欢

     剧照

    护国天王 剧照 NO.1护国天王 剧照 NO.2护国天王 剧照 NO.3护国天王 剧照 NO.4护国天王 剧照 NO.5护国天王 剧照 NO.6护国天王 剧照 NO.13护国天王 剧照 NO.14护国天王 剧照 NO.15护国天王 剧照 NO.16护国天王 剧照 NO.17护国天王 剧照 NO.18护国天王 剧照 NO.19护国天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2-15 04:22

    详细剧情

    小伙带着未婚妻,一家人来参加招标会,为了让自己的公司中标,别人都往招标的信封,里塞黑金卡和别墅钥匙,而小伙却掏出一包,吃泡面才吃的榨菜放进去,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一个女人嘲笑小伙拿榨菜当礼物,而小伙对于女人说的话却不以为然,想当年他和总督一起,为了保卫家园,镇七国战神于听朝阁时,大战三天三夜,不眠不休,最终以微弱的优势,击败一切来犯之敌,最后仅凭这包榨菜,才度过那段饥饿的时光...

     长篇影评

     1 ) 另一个《天国王朝》(评加长版)

    我爱《魔戒》,爱到想看第九遍,而且要看加长版。但那不是因为加长版比剧场版更好看,虽然爱《魔戒》爱到希望它加长到每部40个小时,可我还是觉得剧场版更紧凑,加长的那些内容90%属于可有可无甚至不如不加,因此在我看来加长版确实如人所说是电影公司拿来赚银子的。所以虽然早听说《天国王朝》加长版好过剧场版,还是不太有决心奉献那笔银子,虽然没几个钱而且也不是让电影公司赚是让D版商赚。实际上,我是不太相信加长50分钟就能让先天不足的畸形儿变成白白胖胖的健康宝宝。

    事实证明我错了,又一次错的离谱。把电影公司的剪刀手叫“脑残”一点都不冤枉他们,《天国王朝》的加长版和剧场版简直就不是同一部电影,难怪看过加长版的观众会大喊“谋杀”,有评论认为电影公司谋杀了斯科特最好的一部电影,一部有可能名垂青史的史诗杰作。而被谋杀的原因竟然如此地简单——太长。美国有个资深影迷愤怒地说,如果一部电影好看的话,凭什么认为我会嫌长?可是,似乎也不能不承认,是观众养足了电影公司的胃口,如果没有习惯了边嚼爆米花喝可乐边对女主角三围评头论足的观众,电影公司凭什么来判断观众只能坐145分钟而坐不到194分钟?没能在剧场里看到本来应该看到的杰作,这也算观众咎由自取吧?

    的确是一场谋杀,不,简直是屠杀。男主角被杀掉一半甚至一大半,女主角干脆就杀得只剩下一具尸体了。故事被砍得七零八落,人物思想行为完全没了逻辑,只剩几个老戏骨屹立不倒,只剩一个面具国王辉煌灿烂,只剩一场攻城大战刺激观众眼球,有人戏称电影公司是把最贵的留下其它全砍。把剧场版叫“烂片”可能有点过分,毕竟就这些残缺不全伤痕累累的片断,也曾经让我震撼过,感动过。而加长版的《天国王朝》才是真正的杰作,看过加长版才知道这是一个由丰满的人物演绎的完整的故事,而不是一堆零星的场面拼凑成的杂烩。看完加长版才知道,被杀的半死的Balian原来是整部电影的灵魂,是导演理想的寄托。

    救活男主角,还原Orlando Bloom

    《天国王朝》票房惨败,让Orlando Bloom几乎彻底失去了成为演员的可能,似乎他命里注定只能当明星。有人偏激地认为是他毁了整部电影,这实在是过分了,如果一部电影能被男主角毁掉,那说明这部电影除了男主角什么都没有。我依然认为开花是花瓶,依然认为他没什么演技,但看完加长版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斯科特会认为Orlando是“合适”的,我一直觉得是制片方的意思,现在我不这么想了。

    剧场版的Balian因为教士偷了妻子的十字架而杀人逃亡,连累死了生父,却好命地跑到圣城去当了领主,更好命地受到公主的垂青、国王的宠爱,但是当国王要他跟公主结婚继承他的王位来拯救圣城,Balian却假模假式地拒绝了,结果莽夫Guy当了国王,狂妄地与萨拉丁开战而且全军覆没,危在旦夕的圣城于是落到了要靠一个铁匠来守卫的地步。最终选择了投降的Balian是个英雄,但这个英雄却对收复在自己手里丢失的圣城毫无兴趣。这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显得莫名其妙,行事没有逻辑可循,也不知道他的信念和原则到底是什么。看到最后实在很想如某网友一样拍着桌子喊,动机!动机!!人的行为是要讲动机的,从这个人物的行为当中却找不到动机。这个莫名其妙的铁匠算是把原就没多大本事的Orlando Bloom害了个彻底,顺便也把斯科特选角眼光的声誉也害了个彻底。

    却原来,Balian从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铁匠,加长版告诉人们,他是个设计师、机械工程师,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他就曾设计制造攻城的机械,“帮一个王打另一个王”,所以他的骑士生父要带他去圣城,因为他有才能可以为十字军效力而不仅是因为Balian是他的私生子。他受到面具国王的宠爱是因为父亲曾经是国王的老师,是Balian自己的在攻守城池方面的才干,以及为面具国王倍加欣赏的正义感和对理想的坚守,并非莫名其妙或者是因为和公主的风流韵事,他不是莫名其妙地成为保卫圣城的领袖人物的。Balian杀死教士沦为逃犯并非仅仅因为教士从他妻子的尸体上偷走了十字架,而是一场被触发的酝酿已久的风暴。Balian去耶路撒冷也不仅仅是为了为自杀的妻子的灵魂取得救赎,而是一个从迷茫、怀疑到失去信仰,又在伊贝林领地上重新找到信仰的漫长而痛苦的求索过程。Balian不肯接受与公主的婚姻不是矫情,不肯“为成大善而行小恶”也不是虚伪道学,而是基于他更加神圣的信念。这个角色原来不是那么莫名其妙的,加长版让Balian的心路历程每一步都无比清晰。

    Balian的父亲是上一辈的十字军骑士,那一代人为了信仰、为了土地金钱、为了生计,一生中历尽战争与杀戮,他们当中怀有理想的人必定会开始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他们坚守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Balian是思考的成果,而且在继续着他们的思考。十字军以圣经名义进行着杀戮,不仅是杀戮异教徒,Balian也曾经“帮一个王打另一个王,却不知道为什么”。故事之初他就处在这种迷茫和怀疑之中,他的教士兄弟为了霸占他的财产千方百计逼他背井离乡,教规不准他自杀的妻子葬在墓地并且毁坏她的尸体,神父把他从监狱里放出来只因为他可以帮忙建造教堂。上帝是否真的存在?Balian飘洋过海来到圣城耶路撒冷,仍然没有找到答案,坐在耶稣殉难的山丘上,昏暗的夜色中朝圣的人来来往往如鬼影幢幢,他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无论如何我已经失去信仰了”,自此之后教士们打为旗号的那个上帝在他心目当中已经不存在了。圣城保卫战中,当主教阻拦他烧掉死难者的尸体时,他掷地有声地说:“上帝会宽恕的,如果不,那他就不是上帝,我们不必顾忌。”此时的Balian是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站在上帝面前,而不是作为一个奴仆匍匐在上帝脚下。然而Balian决非没有信仰,他的信仰远远高于以往他盲目相信的宗教。Balian在伊贝林领地上带领百姓打井灌溉,在漫天的黄沙之中开辟出一片绿洲,望着亲手缔造的和平生活,望着亲手培植、护卫着的自然与生命,他找到了信仰,他知道了他守卫的是什么。Balian之后的所做所为正是他父亲的遗愿,保卫国王,国王不在了,保卫人民。Balian是他父亲的理想,是面具国王的理想,也是导演自己的理想。

    因而我猜想,在导演心目中,Balian并不是“角斗士”,他不是一个猛士,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标杆,而是一个走向完美的淡泊、理性、智慧的人物,这个人物身上应该具有的气质不是粗犷豪放,而是细腻深沉,是一个近乎“神”的形象,这简直就是一个精灵的气质。所以,斯科特选择了“精灵”,让这个纯净的形象与其他人物的凶猛剽悍或暴戾狡诈形成强烈的反差。看剧场版会觉得Balian的战前动员很不够味,缺乏“Today, we fight!”那种慷慨激昂,但是看了加长版才知道那种慷慨激昂本来就不是斯科特想要的。看看这段台词:What is Jerusalem?Your holy places lie over the Jewish temple that the Romans pulled down. The Muslim places of worship lie over yours. Which is more holy? The wall? The mosque? The Sepulcher? Who has claim? No one has claim. All have claim!难怪主教大人要嘀咕这是亵渎上帝,是的,这时候上帝已经和安拉一起靠边站了。这样的声明不是要激起匹夫的血性,而是要唤起勇士的理性,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守卫不是宗教不是圣地,而是这里的人民,是自己的亲人。整部加长版中Balian都是这样一种形象,对宗教狂热的否定批判,对信仰的思索和坚定不移,在Balian的信念中,神圣不在耶路撒冷,而在人的心中。所以圣城属于谁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守卫圣城的唯一原因是百年前基督徒攻占耶路撒冷时杀光了所有的穆斯林,现在他们正面临着穆斯林报复性的屠城。他们必须战斗,用生命去守护生命。而生命,才是Balian找到并且坚守的信仰。所以,Balian才对收复失地如此地云淡风轻。

    加长版救活了Orlando Bloom,让人们知道,虽然他不出色,但是他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一个”Balian就是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他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虽然换了别人可能会更出彩,但我怀疑能够更“合适”,如果换了莱昂纳多Balian肯定更有看头,但是那会让人更多地关注这个铁匠个人命运,出色的演员可能反而冲淡这个人物身上的思辨力量。对于Balian,这个样子已经够了。斯科特也从来没想打造第二个罗素·克罗,在前半部几乎所有的段落当中他都没有突出Balian个人,而总是让他成为群像之一。在群像当中被出色的戏骨所淹没,最能表现人物命运发展的段落又都被喀嚓没了,Orlando Bloom真是倒霉到家了。加长版没有让Balian被淹没,把他从一群彪形大汉中捞了出来,成功地显示了这个人物原本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性格与气质。Orlando虽然不出色,但至少Balian是成功的。加长版推出之后,很多评论对精灵的表演表示基本肯定,说明电影公司的剪刀手们的确是杀人不见血。

    救活女主角,理清混乱的王廷

    剧场版里的西比拉是只超大的花瓶,大过Orlando Bloom。这个角色的命运更惨,Balian好歹还剩下个莫名其妙,西比拉简直就成了相片。当然好歹西比拉还是张相片,最惨的是她天使般的儿子,干脆就没了这个人。没了这个天使般的儿子,西比拉除了给这部男性电影换换颜色就真是完全没用了。在这样的史诗大片里,相片似的女主角不仅毫无用处,而且画蛇添足,让人不禁想去之而后快。

    看了加长版,我太理解为什么Eva Green拒绝参加宣传活动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加长版里的西比拉是鲜活的,生动的,色彩丰富的。她是Balian一见倾心的女人,是面具国王美丽的姐妹,是野心勃勃狂妄自大的Guy自尊自爱的妻子,是天使儿子坚强又软弱的母亲,是特立独行的公主,是圣城耶路撒冷的王后。西比拉是个热情奔放的女人,也是个坚定果决的女人,她向Balian奉上一个世界,对除掉Guy和他的支持者所要面对的血腥毫不愧疚,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圣城的人民。而作为母亲,得知自己的儿子感染了麻风病,很快就将面对和面具国王同样的命运,她所做的选择既勇敢又软弱。她亲手毒死了天使般的儿子,因此不得不封Guy为王,将耶路撒冷彻底送上绝路。而导致她做出这样的决定,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她看到了面具下面那张曾经无比英俊现在却如此丑陋可怕的面孔,所以她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自己的儿子经历同样的命运。剧场版没有了这个因果关系,面具国王帅了将近两个小时却在最后毫无必要地刺激了观众一把,让人怀疑导演这样处理有虐待狂之嫌。

    把一个丰富多彩的女人变成相片,把一个决定圣城命运的人物一刀坎掉片甲不留,使得西比拉本人和面具国王、Balian、Guy等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不堪,电影公司的刽子手真是刀刀致命。

    为不再神圣的宗教掘墓,为理性的信仰奠基

    如果说剧场版的剪接有政治因素存在,那就只能是因为涉及宗教。从上映的效果看,可谓皆大欢喜,没有引起过多的宗教口水战,在欧洲大受好评,甚至在穆斯林世界也得到了肯定,应该说剧场版在敏感问题上的处理还是颇为成功的。人文关怀,和平主义,基督教徒满意他们有个极具风采的面具国王,穆斯林满意他们有个胜利者萨拉丁,世界人民满意两大宗教之间的战争以胜利者的宽宏为结局,确实是皆大欢喜。在这个问题上我一向对剧场版并无诟病。

    但是看了加长版,我才知道电影公司剪掉的是什么。它剪掉了对宗教的思考,剪掉了教会在十字军东征这个历史事件上扮演的角色,剪掉了神职人员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在强敌面前懦弱卑怯,剪掉了对教会的否定态度,也剪掉了编剧导演设计Balian这个人物的初衷。Balian的意义在于,让信仰取代宗教。在Balian前往圣城的路上,一个教士催眠一般地念唱说,杀死异教徒不是谋杀,而是通往天国之路。就是这样的宗教思想指引着十字军扫荡东方,劫掠财富,以圣经的名义行圣经反对之事。如果不是打着宗教旗号的强盗,那些为了信仰而献身的骑士们如何面对宗教圣战变成强盗打劫的现实?Balian拒绝与西比拉的婚事,拒绝在宫廷里掀起权力斗争的腥风血雨时,曾对面具国王说,如果圣城行不义,圣城就什么都不是。圣殿骑士团已经变成了打劫阿拉伯商队的强盗,好战的骑士明目张胆地挑衅国王的权威,嗜血的狂热已经无法阻止,圣城早就不再神圣。当宗教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把人民拖入战争的苦海时,宗教就不再神圣。耶路撒冷已经是死亡之城,它和面具国王同一命运,把这个人物塑造得如此光彩夺目,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和平的死亡值得整个耶路撒冷作陪葬。这个人物不禁让人想起不久前去世的阿拉法特,随着他的离去,和平也死亡了,耶路撒冷成了他的陪葬,历史在可悲地重复自己。而面具国王的对手,伟大的萨拉丁则是怀有同样理想的实践者,他对叫嚣屠城的穆斯林同胞并不认同,但他一样无法在道义上阻止这些手持利刃的宗教极端分子,他象面具国王一样,只能用战争的胜利和手中的权力来压制极端分子。当谈判结束时Balian问萨拉丁:耶路撒冷的价值是什么?萨拉丁淡然地说:Nothing。然后他双手握拳贴在胸口,充满自豪与自信地说:Everything。萨拉丁与Balian一样是个有信仰的人,但他心中的神只怕也不是安拉,这些是他无法言明的,所以一代天骄才会和一个铁匠惺惺相惜,因为他从Balian口中听到的不是宗教狂热的喧嚣,而是和他相同的对信仰、对神圣的理解。

    从影片开始圣城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Balian是掘墓人。影片开始处出现的那个埋葬Balian妻子的掘墓人在圣城保卫战中再次出现并且牺牲,带出的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主题,而Balian亡妻栽下的那棵树苗在片尾处迎风摇曳,带出的则是另一个主题。为战争掘墓,为和平奠基。为不再神圣的宗教掘墓,为理性的信仰奠基。对生命、人民、和平的尊崇与信念,高于世上的一切宗教。这应当也是斯科特对于当今的耶路撒冷,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和希望。

    在现今保守主义甚嚣尘上的美国,这种对宗教的置疑甚至否定理所当然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共鸣,电影公司的剪切迎合了各方面的要求,却让影片的思想性浅薄了很多,从票房的角度去考虑,在宗教问题上,也不得不如此动作。这原本不是一杯简单调和各方关系的甜酒,而是一颗引人思考、意味深长的苦果。

    《天国王朝》票房的惨败原因很多,《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令观众对所谓的“史诗大片”不断失望,而《天国王朝》剧场版却删掉了几乎所有的光彩,丢掉了自己的风格,跟在几部劣质大片后面亦步亦趋,惨败是当然的,可想而知的。即使是梦工厂也多的是智商为零的白痴,因为外面有更多智商为零的白痴观众。老实说,即使当时上映的是现在这个加长版,票房能否飘红也是个未知数,撇开白痴观众不算,审美疲劳也足以让人放弃这部史诗片的强弩之末了。但是我相信,绝对不会在美国只收四千万,绝对不会被说成“烂片”,绝对不会有人说Orlando毁了《天国王朝》。难怪上映剧场版之前就有人说,即将上映的不是“这部电影”。有时候不禁想,杰作真的可以被这样谋杀掉,那么 被电影公司谋杀掉的杰作到底还有多少?


    附上剧场版的观后感:《遥远的天国王朝》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40299/

     2 ) 《天国王朝》那些事儿(Z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16cebf0100bkaf.html

    再看《天国王朝》(2009-01-12 16:46:33)

     
    这次导演剪辑版除了大场面依旧宏伟外,不仅故事精彩好看了很多,人物刻画也个个丰满,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不再是一部仅仅由宏大场面堆砌而成的视觉特效片,而是一部探讨国家、信仰、忠诚、光荣和使命的宏伟诗篇。这是近些年来最为宏伟、精彩的史诗巨作!
        剧情不展开讨论了,联系现在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基督教和穆斯林千年的纷争还在继续。就像影片结尾打出的字幕--“在一千年之后的今天,和平在耶路撒冷仍然是遥不可及”。以下是看完电影以后查的一些史料,让您了解穆斯林和西方世界千年纷争的缘由和本片的背景。
     
     
    一、阿育布的君主萨拉丁
        公元1193那一年,在东方一个伟大的君王,在2月16日去逝的埃及阿育布王朝的君主——萨拉丁。他的威名一直传到同时代的中国,那时中国人称他为绿衣大食的可汗。“大食”原是古代波斯人对阿拉伯人的称谓,中国人借用波斯人的称法,例如公元750-1258年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该国天文科学极发达,后为蒙古所灭),中国人就称之为“黑衣大食”。而历史上的绿衣大食,其实指的是萨拉丁阿拔育王朝的前身法蒂玛王朝,法蒂玛王朝于公元909年在突尼斯一带建立,在10世纪初迁都开罗,是个疆域横跨西亚北非的大国。那时萨拉丁尚未登及。萨拉丁于1138年出生,这个时间正是中国的南宋王朝定都杭州的日子,也是距中国伟大军事统帅岳飞遇害的前4年。出生地位于今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也就是这个地方,800多年后又出生了另一个声名赫赫的人物,我们在下面的内容里会提到他。萨拉丁在巴勒贝克和大马士革长大,成年后起初在他那当时任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将军的叔父阿萨德的手下服役。在1169年,也就是年轻的萨拉丁31岁时,他已经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和亚历山大的总督了,当时法蒂玛王朝在内忧外患的相继打击下,已经濒于崩溃。就在这一年初,宰相沙瓦尔勾结外敌而被杀,年轻的萨拉丁取而代之,接管起这个没落王朝的烂摊子。这只是这个少年得志的英雄实现他雄心和伟大事业开端,在他和精明的经营和仁政的宽待下,国力迅速得到恢复,而他也成了全埃及人崇拜和敬仰的英雄。1171年,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阿迪德驾崩后,萨拉丁凭着他在国内无与伦比的威望毫不费力地取代了法蒂玛建立了新兴的阿育布王朝,他就是新王朝的君主。此时的萨拉丁不过33岁,英姿勃发,岂甘于人下,1174年时,萨拉丁的顶头上司、与他的王朝有臣属关系的宗主国叙利亚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的国王努尔.丁国王驾崩,萨拉丁果断地与努尔丁王国断绝关系,宣布他的阿育布王朝独立。没多久他见时机成熟了,率兵攻打努尔丁王国,1183年攻占该国的都城阿勒颇,努尔丁王国灭亡。随后周围诸小邦望风来归。1185年,萨拉丁顺利地攻占摩苏尔,以不可思义的速度建立了一个虽非空前但是绝后的阿拉伯大帝国,疆域包括了今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以及今伊拉克北部。在基本完成阿拉伯王国的统一后,萨拉丁才开始他的真正事业——与十字军作战。
     
    二、十字军的起源
        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共有8次,始于1096年终于1291年。公认的起源开始于1095年11月26日在法国南部的克勒芒举行的圣马丁祭日后的一次教廷集会上,罗马教会的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运用了他那举世无与伦比的口才对数万名基督徒进行了一次演说。“God wills it!”:占领圣城耶路撒冷(Jerusalem),从异教徒手中夺回耶稣的圣墓。并以参加远征的人可以赦免罪孽,战死者可以升入天堂来鼓舞民众踊跃参加。这里有必要简介一下这次精采演说的背景。自公元636年起,三教的发源地圣城耶路撒冷就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统治,起初,阿拉伯人对基督徒们还算客气,两教在一定时期内还能和平相处,井水不犯河水。但在突厥人的一支——塞尔柱突厥人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信奉伊斯兰逊尼派的突厥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前身,土耳其人的祖先)之后,这个平衡便被打破了。突厥人兴起之初,一度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屡屡击败曾经强盛一时的拜占廷帝国和波斯。那时的塞尔柱突厥人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可不像今天这样对基督教西方世界那么友好和驯服,当时他们凶悍而极端,整个中东地区的基督徒不断遭受他们骇人听闻的迫害,许多基督徒被残酷杀害,更多的人被强迫改变对上帝和基督的信仰去信奉伊斯兰教。这引起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极大愤慨。再加上丢了半壁江山的东正教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向罗马教会和西欧诸国的求援,促使了一心想将基督教统一(基督教于1054年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以及罗马教廷的天主教)、建立无上权威的世界教会以及压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诸国君主这些世俗政治势力的雄心勃勃的教皇乌尔班二世下定了发动战争的决心。教皇的演说煽情而且大获成功,他历数突厥人在耶路撒冷沾污圣地、迫害基督徒的罪行:“上帝的子民们,突厥人侵占了我们的圣地耶路撒冷,他们在大肆蹂躏上帝的国度,毁坏基督教堂,掳杀虔诚的上帝子民,污辱贞洁的妇女,贪婪地饮着受洗儿童的鲜血。主亲自勉励你们,一切有封爵等级之人都必须迅速给东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凶恶的民族赶出我们的领土……”“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乐的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和忧愁,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们抱着孩子的尸体,悲痛欲绝。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远征吧!……如果让那些魔鬼的奴隶统治主所信任的人民,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羞耻的事!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那些参加神圣军的教徒,如果在途中或战斗中丧失了性命,主将赦免他们一切罪孽……” “……现在我代表上帝向你们下令、恳求和号召你们,迅速行动起来,把那邪恶的种族从我们兄弟的土地上消灭干净!……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它的物产丰富无比,就像另一座天堂。在上帝的引导下,勇敢地踏上征途吧!”——就这样,在教皇的煽动和号召下,西欧各国的基督徒们怀着狂热的信仰,组织起了东侵的远征军。事实上十字军东征在宗教层面的诱因不仅仅是夺取圣地并使教徒的朝圣不受异教徒的阻挠,罗马教廷希望藉此统合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并打击异教徒在东方的势力也是原因所在。在政治方面,长子继承制在西欧的推行产生了一大批贫穷的小贵族阶级;东罗马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在东地中海无力抵抗强悍的塞尔柱王朝的土耳其人(Seljuk Turks),1071年的曼齐克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甚至皇帝罗曼努斯四世(Romanus IV)也被俘虏,一个潜在的政治真空正在形成。经济方面,西欧的人口急速增长和土地开发的滞后使得大批平民寄希望于到外部世界的土地和自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也希望以对十字军东征的支持换取地中海东部的港口和市场(当时意大利商人的盈利根本在于占领地中海东岸的各港口。这样阿拉伯商人的货物,包括东方(中国和印度)的产品、西非的黄金,在红海和波斯湾的船上卸货之后,必须经过他们控制的港口,才能运到欧洲。)。从宗教、政治、经济的多种原因看,十字军东征的产生也是当时西欧社会矛盾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1096年的2月,法国亚眠修道院的教士彼得和德国骑士法尔特组织了由西欧各国的农奴和平民组成的第一次十字军,史称“穷人十字军”,浩浩荡荡向东方进发。顺带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塞尔柱突厥人,即更早些活跃在远东中国边境的突厥人的后裔,是西突厥汗国乌古斯部落中的一支。正是七世纪中国人对他们的征服和驱赶,迫使突厥人不得不远离家园到小亚细亚寻求发展。十世纪时,在其酋长塞尔柱率领下渡锡尔河进入河中地区,因而称为塞尔柱突厥人。所以十字军东征的暴发,匪夷所思地居然和中国人多多少少扯上了些关系。参加远征的战士的衣服上缝都有用红布缝制的十字,因此称之为“十字军”。但这“穷人十字军”却是一支乌合之众,他们还没来得及得到各自君主的响应和调度,便匆匆东进去实现梦想。对这样一支远征的庞大军队,没有补给可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于是他们便上演了几个世纪以前中国的西汉王朝的那支为汗血宝马而远征的李广利远征军在中亚所做过的事——沿途他们不得不为生存而掠夺。这支满载对异教徒的仇恨的军队,所过之处就像是蝗虫掠境,渡过多瑙河进入东欧,首遭涂踏的是匈牙利,将之洗劫一空,杀人数万。之后是曾向他们求援的拜占廷,在贝尔格莱德附近他们和斯拉夫人打了个两败俱伤。几个月后,兵力不足原来一半的十字军终于在老奸巨滑的拜占廷皇帝亚历克塞一世的帮助下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到达小亚细亚与突厥异教徒决战,其实是让他们去送死,结果自然是遭灭顶之灾,只有几千人生还。
     
    三、关于耶路撒冷王国
       《天》片中的耶路撒冷王,那个麻风病人,相信大家都很有印象,实际上,他是耶路撒冷王国第六任君主,这一家子很有趣,祖辈都是行事很有风格很有手段的人物。可惜一手一脚整出来的国家却不是很长久。
    1095年,罗马教皇号召天主教贵族和领主召集军队对塞尔柱人发动圣战,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爆发。在这次东征过程中,十字军在东方建立了一系列十字军国家以巩固他们的势力。这些国家背靠西方势力的支持,是对抗伊斯兰世界的桥头堡。其中有两个国家颇有关联,一个是埃德萨伯国,另外一个就是片中所谓“天国王朝”——耶路撒冷王国。说他们有关联,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创始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即鲍德温(BALDWIN)一世,而《天》片中的那个麻风国王是鲍德温四世。
        1098年,来自诺曼底的布伦伯爵鲍德温一世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东征开始不久,这个鲍德温就第一次体现了自己的“风格”,擅自离开大部队,独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向埃德萨城(两河流域的古城,亦为基督教圣城之一)进发。其时埃德萨城被塞尔柱人围攻已历两月,而俺们的鲍德温大爷就像山东及时雨宋公明一样,施施然登场了。援军到来,塞尔柱人撤围。当时的埃德萨军事长官叫做提奥洛斯,对鲍大爷的及时来援简直感激涕零,景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个时候,耶路撒冷王国的创始人第二次展现了他的风格,1098年3月,鲍德温与提奥洛斯结为同盟,并认其为养子和继承人,同年3月,鲍德温大爷偷袭他干儿子的营地并劫持其全家,要求干儿子用埃德萨城的控制权来换全家的性命。可怜的干儿子舍不得全家人被迫答应,将城交出,却马上成为鲍德温大爷施展第三次风格的实践品,一家老小,包括他自己惨遭灭门。就这样,1098年,鲍德温建立埃德萨伯国,称鲍德温一世。
        现在把有风格的鲍德温一世暂且放一放,来说另一个有风格的人。这个人叫做哥德弗德,是一个王子,准确的说是法国布伦王子。而他是鲍大爷的兄长。俗话说,乱世出英雄。11世纪末的欧洲也是一个乱,王子们、贵族们、领主们整天闲着没事干,你丢我,我丢你,也很不可开交。正好,教廷号召大家东征了,枪口终于找到个一致对外的方向了,于是也不闹了, 一窝蜂往东边发财去了。贵族这个东西,素来以家族产业经营模式为特点,十字军东征,一家子出去东游的不在少数,哥德弗德和鲍德温两兄弟就是一个范本。 但是这两兄弟都很独立,都很有方向感,不往一个地方去(地方多了抢不过来,分头行事)。在弟弟成功安家埃德萨之后一年,哥哥终于率领部队到达了耶路撒冷那疙瘩,并将其包围。随后的攻城战历时8天,使哥哥的家兵家将损失约70%,世人称之为痛!然而,终于在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破耶路撒冷,稍事休息后,哥德弗德大大爷下令屠城。破城之日的耶路撒冷的异教徒来说,那是一个噩梦,信奉上帝的基督徒们一旦武装起来上战场,和世俗的暴徒并无任何区别,可能以上帝和正义之名行恶还有了一份免受良心谴责的光环,因为行恶时是以上帝的名义,并且有"刀剑不染血的人要受诅咒"的咒语。城破之后的圣城,到处都是对平民的杀戮和抢劫,伊斯兰的异教徒人头滚滚,仅在阿克萨清真寺,就7万无辜异教徒的平民被屠杀,无一生还。哥德弗德大大爷和他弟弟一样,也是个很有风格的人,底下人请他做耶路撒冷的国王,他很生气的说,偶是这样滴人吗?!偶是来保护圣墓滴!于是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有风格的称号,叫做“圣墓保护人”,以此身份执掌圣。但是哥德弗德大大爷的命不是很好,他只做了一年的“圣墓保护人”。1100年,哥德弗德在耶路撒冷病故。二爷鲍德温几乎同一时间从埃德萨风尘仆仆的赶到,在兄长的遗体前毫不犹豫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十字军耶路撒冷王国正式建立,标志着圣城回归。按照鲍二爷一贯的行事风格以及在此次时间中的惊人行动速度,偶很怀疑哥大爷的病故是不是有点猫腻,呵呵,不过这是完全出于猜测,无事实依据。
        以上即为《天国王朝》中耶路撒冷王国的来由。
     
    四、鲍德温四世之前的王国传承
        鲍德温四世是鲍德温一世的堂弟的外孙的弟弟的儿子,看起来这两个国王的血缘关系似乎是远了点,但鲍德温四世的作为并没有给他老祖丢什么脸。 在说鲍德温四世那短短不到30年的执政生涯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耶路撒冷王国在此前170余年中的传承关系和主要事件,免得突兀。
        鲍德温一世顺利加冕之后,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如果说鲍太祖之前的行为都体现了开国君主无一例外的心狠手辣,那么他接下来对国家的治理则体现了优秀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首先他很聪明地抢先占领一系列地中海东岸港口,将之纳入王国治下,这样的作用是保障了欧洲通往伊斯兰世界腹地的通道,而地中海各国为了保护共同的军事、贸易通道则纷纷自觉自愿地拱卫耶路撒冷东海岸,随时准备提供强有力的支援,随后他在埃德萨、安条克和的黎波黎建立宗主权,使这三个虾米成为耶路撒冷的附属,让耶路撒冷不必因为被伊斯兰势力包围而显得形只影单。几路散手使下来,耶路撒冷王国盛极一时。
        1118年,可爱的世间奇男子鲍德温一世终于嗝屁了。王国交给了他的堂弟,埃德萨国王,鲍德温二世。这个二世不像是秦二世那样的颠佬,可又让人觉得他真的是有点颠,在位期间,他多次与塞尔柱人交战,多次被俘,但每次都神奇般安然无恙脱身,而且回来后丝毫不以为耻,继续骑着高头大马外出征伐。征战的结果是,在1131年他去世时,比起鲍德温一世时的版图,王国多增加了几乎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到达今天黎巴嫩的中部。
        此后耶路撒冷王国的领导者是鲍德温二世的女儿和女婿,女儿作为王室血统的继承人代表着政治和宗室上的传承,而女婿则主要担负着国家军事安全的责任并行使职权。有趣的是,这个叫做福尔克的驸马爷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但是他不像他的老丈人那么喜欢外出扬鞭,而只是稳妥地保证着整个王国的安全,在他有生之年,他成功抵御了曾吉王朝对耶路撒冷和其他十字军国家的攻击,保证了耶稣基督的信徒们在此地能够继续安居乐业 福尔克在1143年的一次打猎行动中不幸坠马身亡。借此机会,曾吉王朝攻取了埃德萨。这一事件引起了1147年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1153年,福尔克的老婆退位,儿子鲍德温三世即位。到了这一代,鲍德温家族的优秀血统仍然没有褪色,据史书记载,三少爷拿着他的剑征服了埃及在巴勒斯坦的最后领地阿斯科伦。但是与此同时,曾吉王朝的第二代领导者,有为的君主纳阿丁也走上了历史舞台,他征服了大马士革,统一了叙利亚的伊斯兰世界,给十字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162年,鲍德温三少爷去世。其弟阿马里克一世即位,也就是《天》片中鲍德温四世的老爹。从阿马里克开始,这对父子就辛苦的背负上了要和伊斯兰世界两位伟大领袖——纳阿丁和撒拉丁——长期对抗的命运。在阿马里克一世12年的执政生涯中,与纳阿丁对抗的同时,他还曾经试图征服整个埃及,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到了1174年,他和纳阿丁就像约好的一样,先后嗝屁,估计是英雄寂寞,一个死了另一个接着自杀。就这样,王位终于传到了鲍德温四世的手里。这个当时年仅13岁,9岁就得了麻风病的孩子注定要挑起王国最后的重担,去面对他一生中最危险的敌人——撒拉丁。
     
    五、最后强者——一个麻风病人的故事
        1161年,耶路撒冷大教堂,提尔大主教在为一个婴儿做洗礼。主持洗礼的是这个婴儿的伯父,也是他的教父——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 在洗礼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国王把自己的名字作为礼物赐予这个新生儿时,国王的一位近臣开了个玩笑:作为一国之王,只赐一个名字给自己的侄子太吝啬了吧,有没有其他更正式的礼物。国王听了大笑,指着圣十字架说:“那我再给他一个礼物,耶路撒冷之王!”这个事情被在场的礼官所记录。但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正值盛年的国王会在次年突然病势。
        鲍德温幼年很好动,喜欢学习搏击,喜欢和伙伴玩带有军事性质的游戏。在他九岁时,有一次在教师指导下和伙伴互相以木棍刺击,被伙伴刺中左臂。教师在大声斥责同伴的同时惊奇地发现,虽然鲍德温的左臂已被刺得青肿,但他仍不以为意。起初教师以为这是鲍德温天生坚韧所致,然后一问之下才发现,鲍德温居然对这次刺击毫无痛感。经过宫廷医师的诊治,确认九岁的王子患上了当时最可怕最重麻风-麻风结。王位继承人得了麻风病的消息被严密封锁,然而纸包不住火,鲍德温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病症,为了掩人耳目,他不得不开始在身上增加衣物以包裹身体。因此在《天》片中,我们所看到的鲍德温四世的形象与历史的真实相去并不甚远。 尽管如此,在鲍德温十一、二岁时,他患上麻风的事情在上层贵族中也已经不是秘密。似乎总是天意弄人,如果鲍德温的父亲阿马里克一世活得久一点,那么鲍德温也许还来不及继承王位就会死去,他也就不必以腐蚀之躯来背负王国巨大的责任。然而,在1174年,纳阿丁在与新崛起的撒拉丁争夺伊斯兰领袖位置时突然病势,雄心勃勃的阿马里克一世(家族传统,向来如此)闻讯立即远征埃及,准备联合纳阿丁的遗留势力解决掉撒拉丁,却在途中患急症,不得不撤军并于归途中逝世。
        这一年的鲍德温年仅13岁,根据历来的贵族传统,15岁才是继承爵位的年龄,关于王位的传承,匆匆嗝屁的阿马里克又根本没有来得及留下任何遗命,而一个才13岁的麻风病人可以指望的成数能有多大?虽然这样,耶路撒冷的高层议会在紧急会议中还是提议由鲍德温继承王位,并以全票通过的方式形成决议(残念。。。,活脱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鲍德温加冕的时候,他的病症不得不完全的向一切人公开。奇怪的是,得知这个消息后王国内部相对平静,并没有太多人暴走,反而是罗马教廷带来压力,因为当时普遍认为麻风病是上帝对罪人的惩罚,所以罗马教廷认为让一个患有神罚之症的人来统治圣地实在说不过去。但是对于教廷的态度,耶路撒冷议会不予理会,而耶路撒冷的大主教对教廷的答复是,国王已经是涂圣油之王,请不要置疑主的世间权威和决定!于是罗马教廷也就哪边凉快哪边歇着去了。关于鲍德温的加冕,有一个传说,据说在他加冕时,有一只鹰飞入教堂,直接降落在主教将要加冕的王冠上,并张开双翼,恰好在冠上形成十字的形状。一说就是他做梦梦见的绿色十字于手边。至今这个绿十字的标志都保留在国际麻风防止协会的旗帜上。
        但是始终因为国王年幼的关系,议会暂时任命了一位摄政王,这个人叫做雷蒙德,也就是《天》片中的那个提亚什么斯,这个人在王国很有地位,是医院骑士团的领导,在《天》片中,医院骑士团与圣殿骑士团分属两个不同的势力,这一点与史实符合,不过实际上,医院骑士团的历史比圣殿骑士团悠久,而且在福尔克时期直接受其统属,有很多光荣的战绩。总之,雷蒙德便向国王宣誓效忠,暂时摄政。 写到这里,耶路撒冷就快要进入《天国王朝》所叙述的历史时段了。而爱德华.诺顿饰演的麻风国王也将迎来他一生中已所剩不多,然而却辉煌意气的时光。 《天》片中,巴里安出现的时间是在蒙吉萨战役之后,哈丁战役前夕,推算起来,应该是在1185年或1186年。实际上,巴里安男爵在历史上的出场要大大早于这个时间。早在1174年鲍德温四世加冕时,巴里安和他的兄弟鲍德温(此鲍德温非彼鲍德温,同名不同人)在推举摄政王时,就作为雷蒙德的支持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因此,他当然不是铁匠出身,而是个世袭罔替真金白银童叟无欺的贵族,而且论辈分他也比鲍德温四世高一辈,因为在1177年他娶了阿马里克一世的遗孀也就是鲍德温四世他老妈做老婆,片中却改成他和鲍德温四世的妹妹(其实是姐姐)有一腿,挺好玩的,不过不大可能,他没那么年轻,鲍德温四世死的时候,巴里安已年近六十。因为他的领地在伊柏林,因此,他也被叫做伊柏林的巴里安。
        现在重新回到鲍德温登基的时候。老牌贵族雷蒙德不是多尔衮似的人物,没有大权在手就想号令天下的思想,相反,他是一个相对理智、或者说保守的鸽派,主张保疆守土,不要轻易去招惹锋芒毕露的撒拉丁。他有起码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撒拉丁的对手,平心而论,连他都不是,那谁是?回头看看身边那个包裹得严严实实,常年在面具下沉默的麻风少年。雷蒙德所希望的只是平安。
        这样的愿望只维持了三年。1177年,撒拉丁终于完成了以埃及为大本营,大马士革为政教合一中心,整个叙利亚伊斯兰世界为羽翼的基业,并与东罗马帝国达成和平的协议,完成了他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一切的一切都在为夺取耶路撒冷而准备,此时他的欲望空前膨胀,一心只想着成就不朽功业,在他眼里,阿马里克一世死后的耶路撒冷王国已经没有可以和他抗衡的人物。于是,在1177年的秋天,撒拉丁率领3万塞尔柱精骑出发。
        而在耶路撒冷这边,三年下来,证明了摄政王雷蒙德并不具备掌控王国所有势力的手段和能力。他只掌握了医院骑士团,而另一个重要的力量圣殿骑士团他却没能掌握。王国形成了除他之外的另一个势力——以雷纳德为首的新来的骑士贵族,圣殿骑士团是他们手里的本钱。这个雷纳德(Reynald就是片中那个嗜血好战的红发胖子,被鲍德温用马鞭海扁的那位仁兄)。雷蒙德老先生是鸽派,雷纳德则是不折不扣的鹰派,为了战略方向问题彼此互不咬弦,雷蒙德凭借自己摄政王的身份保持着对雷纳德的弹压,使得雷纳德一直没有机会对伊斯兰世界进行挑衅。然而,他们不知道,沙漠之王早已不需要他们的挑衅。
        1177年秋,撒拉丁的三万骑兵分成两路发动进攻,其中两万进攻圣殿骑士团所在的加沙地带(这个地名是不是很熟?),一万包围阿斯卡伦。
        耶路撒冷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一开始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事前甚至没有得到什么情报,情报工作失误导致的结果是,在敌军到达阿斯卡伦之前,竟然让国王在少数部队的陪同下到了那个地方,自动把羊羔送到饿虎的嘴边。这一年的麻风病少年患者年届十六周岁,仍然整日生活在面具之下,登基三年来,在纷乱的国事中,他依旧也只能继续保持沉默,在国家战略的选择上,也没有人想到去问这个不定哪天就会挂掉的麻风病人的意见。然而没有人注意到,鲍德温家族一脉相成的血液和品质经已慢慢在他体内形成,行将在未来不多的生命旅程中熊熊燃烧。塞尔柱人很快就清楚了耶路撒冷王正被他们围困在阿斯卡伦。欣喜若狂的撒拉丁马上组织部队对该地区进行猛烈的攻击,誓要生擒敌酋。国王的骑士卫队镇定而毫无主意地保卫在君主的周围,抱定了进行最后死战的决心。然而这时候,他们却从身后的孩子口中听到了冷静清醒而又条理清晰的指令。骑士们惊奇地转身看着国王,然后鞠躬并举剑示意,执行命令。 在打退塞尔柱人的进攻后,鲍德温家的少年战术天才抓住对方组织攻势的间隙,率领帐下突围而走。撒拉丁闻讯大发雷霆并派遣马木留克骑兵卫队狂追,但是无济于事。鲍德温突围后并不向耶路撒冷撤退,他派出通讯员命令各地骑士立即前来与他相会,同时往医院骑士团的驻地进发。在那里,他与带领圣殿骑士团残部突围的雷纳德相遇。狼狈的雷纳德原以为被围的国王已经提前归天,想不到国王已经在部署决战的事宜。他第一次感到那个银面具下所散发的气度,也第一次认识到了国王的权利和威严。于是,耶路撒冷国王集结主力军队,与同样收束军队前来夺取耶路撒冷的撒拉丁在蒙吉萨相遇。
    11月25日,蒙吉萨战役(Battle of Montgisard),鲍尔温四世以500骑士,80名圣殿骑士(Templar)和几千步兵袭击了萨拉丁的30,000人并取得全胜。萨拉丁的马木留克近卫队(Mamluk)几乎全歼,部队受到重创,伤亡达到20,000人,连撒拉丁本人都是骑快骆驼逃回埃及。这是撒拉丁一生少有的败仗。这里介绍一下什么是马木留克骑兵,马木留克骑兵来自埃及,但不由埃及人组成,而是由希腊的色雷斯、马其顿,高加索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方的人组成的奴隶兵团,但是这个奴隶兵团和其他不大一样。马木留克骑兵都是不到六岁时,就从他们的故乡被购买或者拐骗而来,这些男孩基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和身世。经过筛选的男孩一律被阉割,然后就投入冷酷无情的军事训练,他们主要学习的课程就是马术和格斗。一般都有三分之一的男孩死在成人的过程中,幸存者自然而然地被训练为没有家庭,没有亲情,甚至没有肉欲的战争机器。
        这次大败使撒拉丁退回东边,修养部队。然而战争天才不甘心败在一个弱冠麻风病人的手里。休息一年后,1179年,撒拉丁率军偷袭了在泉水谷的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鲍德温闻讯马上亲提大军前来交战。双方对峙许久,撒拉丁无法占到便宜。于是双方缔结两年的休战协议。沙漠之王终于被拒绝在耶路撒冷国土之外。
        在《天》片中,鲍德温临死时对西比拉(Sibylla,影片中的公主)说,他仿佛又回到了16岁那一年,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指挥王国击败了撒拉丁的精锐。这一战即是1177年的蒙吉萨之战。电影开始的时候,这一切都已是往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走向生命尽头的国王,但其光芒却完全掩盖了所谓的铁匠主角和争吵不休的各色人等,甚至包括撒拉丁。
        1179年泉水谷战役后,撒拉丁退回大漠,继续等待收复圣地的机会。而这段时间在圣地的人们中间,却发生了很多纷繁复杂的事情。强敌来临时人们或许可以暂时抛开彼此的分歧联合抗敌,但是一旦外患解除,一切又会马上回归到原来的轨迹上。三国时代袁绍死后曹操不急于进兵而要等着袁家兄弟内讧,日本投降后国共马上开战,都印证了这个规律。
        经历了蒙吉萨和泉水谷两场战役后,雷蒙德和雷纳德开始对“麻风病人”这个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认识的结果是,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像鲍德温四世在《天》片中抽打雷纳德时所说的,“耶路撒冷,惟我独尊”,两派人马都必须收敛起来,不要以为自己可以去掌握什么战略方向。只有国王的意志才是国家的意志,蒙吉萨战役结束后雷蒙德马上很懂事地辞去摄政王职务,将权利交回;第二点:国王惟我独尊的日子不会很长了,因此表面上行动要收敛,暗地里准备工作却要做足。既然暂时没机会出招,就自己先练练内功吧,反正再怎么也要比对方先打通任督二脉。
        一开始,雷蒙德的发展势头相当良好,他从加强内部着手派遣,真真正正的是在练内功。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打完后,他马上就让自己的亲密战友巴里安娶了阿马里克一世的寡妇老婆(斯科特的改编让巴里安完成了母女通吃的伟业),也就是说,他摇身一变就变成了国王的继父的老大。同时,鲍德温的病情使得王国不可能主动发动战事,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似乎是雷蒙德一派在占据上风。但另一边的雷纳德也没闲着,他虽然在内家修炼上缺乏天赋,但一点也不妨碍他要做个外家高手的伟大决心。首先他将新来的骑士贵族科特奈和吕西安家族揽入自己的阵营,然后庸俗而又有效的联姻手段也照样用到,迎娶帮助王国防守死海东南部地区的重要贵族之女为妻。吃了这几颗大补丸以后,此君的一身横练功夫也显得颇为可观了。
        病情日益沉重的鲍德温在勉力维持着王国的稳定,同时他也深知不安分的臣子已经在未雨绸缪,但是对此,他也只能在面具下发出酸涩的苦笑,因为他虽然可以作为耶路撒冷王惟我独尊,也可以让撒拉丁蛰居大漠,却不能违背上帝为他安排的命运,事实摆在眼前,他命不久矣,不但是别人,就算他自己也已默默地在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1180年,耶路撒冷来了一个新客人。一个年青的贵族骑士,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盖伊(Guy of Lusignan)。也就是《天》片中的那个蠢材。这个人的到来给暗流涌动的王国增加了一个不可预知的变数,促使此前一直僵持的局面产生新的变化,对王国的未来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盖伊本人的智商和才能暂且不论,但是他很有可能是一个美男子。因为他才没到耶路撒冷多久就俘获了公主西比拉的芳心。西比拉也是个寡妇,此前曾有一个丈夫并生有一子,但是丈夫短命早死。总之怎样也好,这个在电影中与精灵王子勾搭的公主在现实里其实是爱上了盖伊先生。双方爱欲两火催动,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
        雷蒙德反对这个婚事,因为雷纳德已经招揽了太多的外来新贵族,而这个新来的盖伊是个什么货色谁也不清楚,他不得不警惕。但是他的这个行为再次证明了他的局限性,因为这时候的盖伊其实还是个中立派,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观察事情的发展,了解大众对这门婚事的看法,然后在适当的时候锦上添花或者是雪中送炭,取得盖伊的感激最终拉其入伙。但是雷蒙德却不做任何调研就决绝地表示反对,这是一个比较省事却相当愚蠢的做法。 尽管江湖两大势力之一表示反对,但是舆论的发展却使得这件事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大众普遍认为,盖伊背后的贵族势力很大,招他入赘的话耶路撒冷将得到一个强大的外援,人们甚至还想起了梅里萨德女王和他的丈夫福尔克的事情,要是这个盖伊也是个像福尔克那样的优秀人物(笑爆嘴),能够继承国王的事业,再加上他的资源背景,岂不是件美事?就这样,盖伊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国的女婿,而且马上他就对雷蒙德之前的“友好”行为作出了回应,毫不犹豫的加入了雷纳德的阵营(之前是纳阿丁和撒拉丁,现在是雷蒙德和雷纳德,我靠我要疯了,外国人为什么就不能取些区别大点的名字?)。而这个时候的雷蒙德除了后悔自己的行为外,搞不好也在想,巴里安为什么就不能年轻点帅点,那样的话当初就可以直接去勾引西比拉,而不用娶个相比起来作用极为有限的老寡妇王后了。
        也许是因为幸福来得太突然,让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一个强助的雷纳德有点飘飘然。1181年,他擅自破坏休战协议,抢劫了一支伊斯兰商队,并袭击红海沿岸地区,打烂前往麦加的朝圣者所乘坐的船只,这还不算,他还拟订了进攻麦加的疯狂计划并准备实施,总之在红海玩得很尽兴。撒拉丁坐不住了,也忍不住了。他于1182年率领大军出发,发誓要教训这些不守伟德体育最新网站的异教徒。电影中说撒拉丁率领了二十万大军,实际没这么夸张, 那年月,那地方,打个群架最多也就是三、五万人的规模。这时候的鲍德温病情已经到了相当沉重的地步,身体一些部位已经开始腐烂。他已经无力再处理太多政务,不得不将大部分权利交给他的姐夫,盖伊成为了第二个摄政王。
        1183年,撒拉丁进攻耶路撒冷。西方的两支十字军赶来援助(盖伊倒也真不是吹的,虽然是个败家子,但也确实是个太子党,手中的确掌握着部分宝贵资源)。王国军队前出至加利利海,在此阻挡撒拉丁的去路。这次军队的行动由刚上台的盖伊摄政王统帅,二雷作为助手协助,鲍德温带着一丝忧虑的心情留在后方观望前方的表现。 国王不在,二雷又开始扯淡,无非又是坚守与外出决战的争论。雷蒙德认为敌军是远来之师,人多势众士气正高,但补给有限,决战正是他们所期望的,应该坚守。雷纳德的意见则不用说了,是人都知道他的精神世界里永远都只有两个字:PK。盖伊觉得雷蒙德这次似乎有点道理,但要他一个执政党领袖去听从在野党的意见实在说不过去,其他不说,你这党魁还想不想当了?所以他决定出去会会撒拉丁。
    前方的一举一动都被后方的麻风病人所掌握。鲍德温无法再坐着看他去干傻事,了解到了姐夫的意图后,他马上拖着残病之躯前往前线,终于在盖伊出发前赶到,制止了他愚蠢的行为并接管了军队的指挥。
        撒拉丁在此之前进行了数次挑战,使用各种手段引诱基盖伊外出决战,眼见即将成功很是开心。但是整装待发的他却得知基督教军队最终还是按兵不动。郁闷的撒拉丁派人查探,得到的结果是对方军营竖起了王旗。于是他知道,那个麻风病人,那个半死不活的麻风病人还是来了。沙漠之王在军帐里沉默了很久,最后下令撤军,默默地回到沙漠去等待他的麻风对手死去的那天。
        电影中斯科特对这一段的演绎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比较完整地体现了鲍德温的气概和不可挽救的悲哀。
        回到耶路撒冷的盖伊大驸马根本不知道自己刚刚从鬼门关回来,他认为国王的行为让他大丢面子,并跑到皇宫去和自己的小舅子大吵大闹,叫嚣今后不再服从国王的命令。躺在病榻上的鲍德温冷冷地看着他,强忍着没有让姐姐第二次成为寡妇。盖伊的举止已经让他完全清楚了这是一个什么货色。他剥夺了盖伊摄政的权利以及他在雅法和阿斯卡德的领地,并派大教长和两大骑士团团长前往西方求援,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之火已经快要燃尽,他一死萨拉丁就会马上到来,他要为这个国家最后再争取更多的防卫资源。
        1185年,24岁的鲍德温奄奄一息,为了祖辈的基业,他以超人的毅力、腐蚀的身体支撑了这个国家十一年,但现在他再也支持不住了。他召来雷蒙德立下遗嘱,指定自己7岁的外甥——西比拉与前夫的儿子鲍德温五世为继承人,雷蒙德为摄政,并严令规定禁止盖伊参与权力。
        1185年3月,麻风病人,沙漠之雄撒拉丁永远无法跨越的对手,耶路撒冷王国最后的强者,也是最脆弱的强者——鲍德温四世,终于得到了身体和灵魂的最后解脱。
     
    六、耶路撒冷保卫战
        鲍德温四世去世后,耶路撒冷王国再没有能统一主战,主和两派的人员。1186年,鲍尔温五世这个孩子在继位一年多死去后病逝,年仅9岁。他的母亲西贝拉成为女王,在一群高级议事会(Haute Court)成员的要求下,她不得不与丈夫盖伊离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登上王位。在成功加冕后,她出人意料的再次与盖伊结婚,并将王冠交给了盖伊使他成为耶路撒冷国王。 但盖伊显然没有那份才华统和国内的矛盾。
         萨拉丁在沙漠中也没闲着在外交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首先是停止了他对同教袍泽的扩张,为了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他不惜尊他一向看不起的巴格达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黑衣大食”)的哈理发为宗教领袖,尽管这位昏溃的哈里发对他多有不满和无礼。其次是对拜占廷和西欧大陆的基督徒们采取分化策略。在1182年时,暮气已露的拜占廷帝国做了一件蠢事,莫名其妙地与西欧人决裂,屠杀了许多西欧人,大大得罪了罗马教廷。机敏的萨拉丁不失时机地于此时向拜占廷示好,并缔结了互不干涉和交战的和约。而复兴的突厥塞尔柱帝国也主动向萨拉丁示好,这样一来,便一举解决了他将来进攻十字军王国的后患。
         1186年冬,雷纳德像他以前习惯做的那样,又一次像个盗贼一样抢劫了一支自开罗到大马士革的埃及商队。撕毁先王鲍尔温四世与萨拉丁定下的和约。这使得性格宽厚的萨拉丁也很愤怒,因为埃及人是他的子民,他先是礼貌地向耶路撒冷国王盖伊提出抗议,要他们释放商人和归还货物。不知死活的雷纳德则轻蔑地说,让萨拉丁去找穆罕默德要,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去见鬼吧!萨拉丁勃然大怒,发誓一定要亲手宰了雷纳德这个无赖。圣城耶路撒冷本来就是他的目标,这次刚好给了他一个充足的籍口。
        1187年6月下旬,萨拉丁从帝国本部以及豪兰、阿勒颇、伊兹丁摩苏尔等领地调集了大批兵马,约2万人左右,在埃及集结,向耶路撒冷王国进发,发动了收覆圣城之战。他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围攻提比莱斯城(又译太巴列),提比莱斯城是特里波里伯爵夫人艾希发的封邑,她自知在萨拉丁手下走不了几个回合,于是急忙让老公雷蒙德向盖伊求援。雷蒙德是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虽然性子暴戾,但不失为一个头脑清醒的军事统帅,对萨拉丁的实力也颇有认识,因此在他妻子求援时主张按兵不动,稳妥行事。如果这场战役由他主持大局,或许萨拉丁也未必能轻易得手。但当时耶路撒冷政权上层却是矛盾重重,几位实力派人物如雷纳德和“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以及盖伊国王几个人相互间各怀鬼胎,勾心斗角,争权夺势,罅隙极深。雷纳德是个狂热的骑士,籍此破口大骂雷蒙德是懦夫和内奸,极力说服盖伊发兵。随即组调骑士1200,骑兵2000,步兵万余,置雷蒙德的再三告诫于不顾,一意孤行向提比莱斯进发。这一切都在萨拉丁的掌握之中,耶路撒冷至提比莱斯城有很长的一段高原荒漠地带,萨拉丁在佯攻提比莱斯时已在这一带布下重重伏兵,十字军一路不断遭到萨拉丁骑射部队的伏击和骚扰,被折磨得憔悴不堪,行军速度十分缓慢。7月4日,在十字军艰难地到达哈丁( Hattin又译哈廷、海廷)附近时,已经筋疲力尽。由于被切断了水源,士兵们个个酷热难当,饥渴难奈,主力脱节,先前骑士精神的狂热,此时已斗志全无,以至于这场本来实力相当的战役呈现的是完全一边倒的局面。十字军中骑兵和步兵配合的阵形战术完全没有发挥作用,在萨拉丁的密集围攻下迅速溃败。直到最后国王将像征宗教信仰的最高图腾的圣物(或许相当于古代中国军队里的帅旗)“真.十字架”树起,也只能稍稍稳住阵形,延缓局势,但最终仍是无可挽回的惨败,耶路撒冷军队全军覆没。这也是影片中尸横遍野的那一幕。盖伊和雷纳德均被俘虏,影片中萨拉丁给盖伊一杯冰水,盖伊将水递给雷纳德,接着雷纳德被萨拉丁斩首,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的。(按照中东的传统,主人不能加害他所招待的客人。萨拉丁籍递水给盖伊表达他对盖伊的饶恕,雷纳德想喝掉这杯水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可惜给他这杯水不是萨拉丁本人,因此萨拉丁杀了他)
        哈丁之战(Battle of Hattin),萨拉丁对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心理战到用火攻,无不尽其及,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高明的统帅相媲美。最终彻底地取得了哈丁之战的胜利。这场恶战中,十字军全军覆没,圣物落入萨拉丁这个异教徒手中,“圣殿骑士团”的大头领里德福特的杰勒德与阿卡主教阵亡,国王盖伊和雷纳德被俘,只有雷蒙德率少量心腹杀出一血路冲出重围。但死于三个月后。十字军惨败后,耶路撒冷王国诸城唾手可得。
        1187年9月20日,哈丁战役的胜利后,萨拉丁的军队包围了耶路撒冷城。两个星期的围攻后,耶路撒冷城终于提出开城投降。1187年10月2日星期五,回历583年7月27日(27th day of Rajab in the year 583 after Hidjra),也就是穆斯林的登霄节,萨拉丁进入了耶路撒冷城。在被十字军统治了88年之后,穆斯林再次统治了这个城市。萨拉丁完成了伊斯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壮举。穆斯林世界崇拜萨拉丁,固然是因为萨拉丁是他们几千年不世出的大英雄,是他们永恒的骄傲。但萨拉丁在西方、东方其他民族的眼里,最为人尊敬的是他高贵的气度和宽厚的性格,而不是他的军事才能,因为每个伟大的民族都能找出几个功绩不亚于他的英雄。当时收复的圣城耶路撒冷里有大约10万名以上的基督徒,以及数量可观的被俘十字军战俘,每个人都觉得大祸临头,80多年前就在这个城市里被基督徒们津津乐道并载入史册的对伊斯兰异教徒的大屠杀犹历历在耳,如果穆斯林们要为当年的屠杀血腥报复,在那时任谁都觉得合情合理。但萨拉丁的举动却完全出人意料,破城后立即下令不准士兵杀戮和掠夺,保留所有基督徒的生命和财产,充许他们交少量的赎金后带着财产回国。这简直就是个不可思义的举动,8万多基督徒在萨拉丁的伊斯兰异教徒士兵的保护下踏上回乡的路途。萨拉丁的弟弟阿迪尔行事也颇有乃兄之风,他居然还从自己的私房里拿出钱来给丈夫战死的寡妇一些安家费,并替2千多穷基督徒交了赎金。实际上交得起赎金的只有18000多人,但后来许多交不起赎金的穷人也被他们哥俩随随便便放走了。对于萨拉丁释放基督徒的的原因,除了一般的认为是出于他本身性格的宽厚和仁慈外,另外还有两种流传不是很广的说法:一种是认为萨拉丁释放基督徒是因为耶城内的基督徒守军以城内的伊斯兰人作为人质,威胁要同归于尽,并将圣城将毁于一炬,将欧麦尔大清真寺夷为平地,以此胁迫萨拉丁许诺释放所有基督徒。不过这种说法如果参照萨拉丁其人的一惯宽宏的作风,便知其不成立;另一种说法是认为萨拉丁受了他的基督徒私友的影响和游说,而促使他做出宽待基督徒的决定。对待战俘,萨拉丁也算是非常仁慈,他将盖伊国王和贵族骑士们也轻描淡写地释放了,普通军官和士兵并不杀害,作为战利品卖到埃及做苦役。
        萨拉丁的举动不仅让西方人也让中国人汗颜,在中国历史上不难找出军事才能和功绩与萨拉丁不相上下的帝王统帅。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西楚霸王坑杀二十万秦军,飞将军李广也杀过八百羌人降兵,骠骑大将军固然英勇绝纶,但他每次出征动辄就带几十万颗人头回来……在黑暗时代的残酷战争中,萨拉丁是人道主义的惟一。不过萨拉丁毕竟是穆斯林的君主,在宗教信仰上毕竟与罗马教廷有着不可调停之处。他惟一痛恨的是由罗马教皇成立的“圣殿骑士团”成员,也就是传说中的圣骑士、游侠,他把这些人视为信仰上的仇人,难以宽容,因此包括“圣殿骑士团”团长在内的大约200多圣骑士被处死,其中有些不愿意沦为异教徒奴隶的普通士兵也自愿加入圣骑士的行列求死。之所以费这么多笔墨叙叨这个萨拉丁义释基督徒的举世皆知的典故,是因为萨拉丁正是当今穆斯林世界里,被穆斯林们誉为伊斯兰英雄的恐怖大王本.拉登和暴君萨达姆的偶像。拉登先生自不必去说他了,他崇拜的萨拉丁,的确是穆斯林的保护神,拉登本人也常以此自诩,但萨拉丁却从不对平民下手,终其一生,都是在光明正大地与西方军队作战。许多穆斯林将拉登先生视为伊斯兰英雄也就罢了,但如果拿他和萨拉丁相比,却是对自己的民族英雄和宗教英雄的亵渎。拉登其实是与萨拉丁同时代的哈桑?本?沙巴的衣钵传人,属什叶派,有个专门从事暗杀的秘密组织,培养宗教狂热的刺客,在各国从事暗杀首脑的恐怖活动,被什叶派誉为"真主的复仇者"。当时在战场上不可一世的东西方诸名王们,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对手也十分头痛,连萨拉丁也怵他们三分,以至于与德皇、法王不约而同地都拿出重金给哈桑交“保护费”。拉登的“基地”恐怖组织整个儿就像是哈桑的阿萨辛刺客组织的翻版。所以,相比之下,萨拉丁是个英姿勃发的伟岸丈夫,而拉登先生站在他面前却像个猥琐而不能见人的小偷。至于萨达姆,他也就是那个我在头一章节所说的与萨拉丁同在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城出生的声名赫赫的人物。不多说了,已被美军处决。
     
    七、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萨拉丁收复圣城之时,也就注定他要迎来他这一生的几个强敌。哈丁之战后,震惊了整个基督教世界,正在和红胡子巴巴罗萨斗得死去活来的教皇乌尔班三世(Pope Urban III)闻此噩耗,受不了这个重大打击,一口气没缓过来,魂飘西去,就此蹬腿了。他的继任者格利高里八世(Pope Gregory VIII)发出号召呼吁基督徒们夺回圣地。1189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巴巴罗萨(Frederick I Barbarossa即德意志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腓特烈一世)和英国金雀花王朝的狮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the Lionheart)与法王腓力.奥古斯都(Philip II of France)卡佩王朝腓力二世)三位名王先后出场,发动了旨在收复圣城和收拾萨拉丁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这三位名王都是各自国家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英雄,其历史地位就好似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样。诸名王的性格也是完全不同,巴巴罗萨霸气横秋,狮心王查理我行我素桀傲不驯,奥古斯都少年早慧足智多谋,加上萨拉丁的宽厚随和,对比极为鲜明。其中任何一位名王的能耐都不在萨拉丁之下,可惜都没赢……
     
        以上包括了《天国王朝》的前世恩怨。至于接下来更精彩的英王理查一世(人称“狮心王”)和萨拉丁旷日持久的王者之战,建议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早日搬上大电影,内容至少可以拍两集,再加上一集前传(萨拉丁统一阿拉伯和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希望《天国王朝》系列能像《教父》,《星球大战》,《魔戒》,《骇客帝国》一样成为经典。雷德利·斯科特加油啊!
     

     3 ) 谁谋杀了《天国王朝》?

    看完《天国王朝》的导演剪辑版,我一阵犯迷糊:这是我看过的那个《天国王朝》吗?为什么加长50分钟后感觉会如此不同?
    当初看完剧场版《天国王朝》的感觉就是平淡:号称史诗,却一点都不激动;群星荟萃,却一片面目模糊。人物苍白,缺乏说服力,不说主演的帅哥美女,就是杰瑞米·艾恩斯、利亚姆·尼森这样的老戏骨也没啥光彩。似乎只有爱德华·诺顿自始至终戴着面具的表演还能给人印象。
    结果看完导演剪辑版,发现这些问题本不应存在的,这剪掉的50分钟几乎是刀刀致命。

    女主角伊娃·格林的表演几乎是完全被谋杀了。当初我看剧场版时就奇怪,这么个大花瓶怎么还能排到演员表的第二位?想想她演《梦想家》时是何等的光彩照人,在这部古装电影里她那张现代面孔显得格格不入,存在的全部作用似乎就是串起几个人物的矛盾关系,顺带和奥兰多·布鲁姆谈谈情,还谈得那么遮遮掩掩,甚至连身姿都不曾展示一下。
    看了加长版才知道,用以支撑西贝拉这个人物的一条命运主线居然被完全剪掉了。原来她是有个儿子的,是王国的继承人,然而继位后却发现这个小孩子和他舅舅一样是个麻疯病患者。西贝拉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子再重复她哥哥的悲剧命运,于是自己结束了孩子的生命,也导致王国大权落入了丈夫的手中。看了加长版,我终于明白影片何以非要揭开死去国王的面具,展现那张不忍目睹的脸的用意。哥哥的麻疯病是西贝拉的梦魇,这个心理阴影严重影响到她的命运选择。如此重要的情感脉络,因为剧场版中的无情剪辑,几乎难以察觉了,由此这个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轰然坍塌。

    男主角奥兰多·布鲁姆也许比伊娃稍微强点,他被谋杀了一半,却是最根本的一半。剧场版里巴里安这个人物高大得非常突兀,我就一直不理解,明明开始就是个铁匠,怎么一继承了爵位,就成了雄才伟略的领袖人物了呢?而且感觉奥兰多就没什么可演的,始终沉默是金,从头至尾酷着一张脸就行了。
    在加长版里巴里安的出身、经历、心理都有了更充分的展现。巴里安本就不是个铁匠,而是个曾在军队中服务的手艺高超的工匠(估计怎么也得算个高级工程师了)。而他的丧妻之痛、宗教精神上的折磨和无耻的神父哥哥的欺侮在加长版里也有更多的表现,这样就把人物铺垫丰满,后面的发展不再有突兀的感觉。而后面的一些细节也让这个人物更加可信起来。
    可以看出奥兰多演的非常努力,虽然并不都是那么出色,但整体塑造依然是成功的。可惜,奥兰多对这个角色付出的努力,在剧场版中几乎湮没了大半。因为《指环王》而有着电影生涯梦幻开局的奥兰多,之后的运气实在不够好,特别是看了这个加长版后,我更感觉他莫名其妙地错失了本可以赢得一些好评的机会,不是他没做,而是他做的都咔咔掉了。

    当然我想最不幸的人应该还是导演雷德利·斯科特。那个上映的剧场版根本是个血肉不足的牺牲品,主干的虚弱让本有光彩的战争场面也显得平淡。想来这也不可能是他的本意。
    斯科特是真的是想把《天国王朝》拍成一部史诗,而且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史诗。加长版的开篇是一分多钟的黑幕的Overtrue,演到一半又是好几分钟黑幕的Intermission——这是我只有看《宾虚》、《日瓦戈医生》这样的电影时才遇到过的事情。那样的时代,看一部史诗电影是不是也有着欣赏歌剧般的高雅?我觉得即便《天国王朝》最终在影院上映的是这版导演剪辑版,它的票房命运恐怕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在这个吃着苞米花看电影的时代,这种冗长又不那么激烈的史诗片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天国王朝》剧场版远算不上烂片,只是丰神不满,流于平淡。
    《天国王朝》加长版当然也不是颠峰之作,但气韵犹存,大可一观。
    两部一块看,可能价值更大:你可以见证一部电影到底是如何被谋杀的!

     4 ) 原来西方同志们在胡搅

    194分钟的《天国王朝》,花了三次才看完。此前买过一张碟,效果不好,看了几分钟扔掉了。幸好看到电视台对这个电影的介绍,知道它是讲十字军与穆斯林大军决战的。194分钟的导演版是真正值得看的版。

    这个片再现的是1187年十字军与穆斯林大军争夺圣城耶路撒冷之战。那一年,蒙古创始人成吉思汗25岁,还在草原上领导乞颜部为生存而战。几十年后,蒙古军也打到耶路撒冷附近,当时十字军想求助蒙古军帮助夺回耶路撒冷(1260年)。这个电影里再现的攻城场面,与蒙古军征服世界的场面应该十分接近。抛石机,火弹,石脑油,箭弩齐发……

    攻城战这一出压轴戏,到最后60分钟才闪亮登场,此前2个多小时,基本上是文戏。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人,不一定熬得住。这个片的导演ridley scott玩的是好莱坞主流电影,却喜欢剑走偏锋。他导的《汉尼拔》,就有一般好莱坞片所不具备的震撼气质。我觉得那部片子比《沉默的羔羊》强。后者只是晨钟浅奏,《汉尼拔》则是万鼓齐鸣,它也超出好莱坞片通常尺度。《天国王朝》同理,题材选择就体现了scott的偏锋,911后,美国人民闻中东穆斯林色变,他却搞这么个基督徒大军大战伊斯兰大军的题材。而且基督教以惨败失城告终。穆斯林英雄人物撒拉丁获得胜利,夺回被基督徒占据近百年的圣城。

    scott还相当大胆,撒拉丁不仅是穆斯林英雄,还是拉登、萨达姆的偶像!这个片子对撒拉丁形象的塑造相当高大全!他不仅是威武之师的统帅,也深具冷静、理性、仁慈品格和骑士精神。当别人说胜利由神决定时,他认为胜利靠充足准备。当他敌方国王生病时,他让自己的医生去给对方看病。这个撒拉丁与历史吻合。

    那些叫嚣着要与撒拉丁大军决战的十字军圣殿骑士,与撒拉丁的冷静、理性和仁者风格完全相反,他们不顾现实地冲进浩翰沙漠要打撒拉丁,结果,还没找到撒拉丁就一个个渴得肚皮朝上,形同乌合之众,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导演省掉了他们之间的战役,只表现了他们全军覆没后的惨状:尸横遍野,乌鸦像黑云一样笼罩战场,享受饕餮大餐。

    如果欧洲人要找回点心理安慰,就是这个电影近乎虚构地塑造了巴利安这么个角色,他是好莱坞电影里通常出现的救世主角色,是个有伤心往事的小人物,却被命运安排,成为全局命运的决定者,他以良知,勇敢,技能,号召力,组织耶路撒冷城10万基督徒抵抗敌人进攻,抵抗住20万撒拉丁大军一轮轮疯狂进攻,终于换来“交出城池,保全百姓”的和平协议,历史上撒拉丁赦免10万基督徒、不报当初基督徒屠杀穆斯林之仇的举动,在电影中,被安排为巴里安极力争取的良好结果,而不仅仅出于撒拉丁本人的宽宏大量和人道主义。这不仅是要给美国和欧洲观众一个心理安慰,这也是在表达导演心中的美好愿望:宗教宽容,不必死掐。

    如果不是导演借巴里安这个被夸大作用的角色来表达愿望,这个电影里的西方人简直太难看了。正规的圣殿骑士军团不仅由于盲目无知而葬送自己,而且他们也是招来撒拉丁复仇之师的罪魁祸首!这些不知死活只知狂热好战的圣殿骑士为挑起战争,一再滥杀穆斯林商人,甚至把撒拉丁的妹妹也干掉了,英雄撒拉丁忍无可忍,终于挥师夺取耶路撒冷!

    这个电影几乎可称作大逆不道,极不符合美国主流舆论导向,不合时宜地歌颂国家的敌人、恐怖分子心中的英雄,在国家干部三令五申要反对那撮人时,这个电影却在表扬那撮人的祖先,国家干部将穆斯林视作万恶之源,这个电影却大爆自己祖上当年糗事,并塑造了友好、宽容、虔诚、理性、不得已而还击、取胜之后还能放下仇恨的穆斯林。

    这无异于一记闷棍,打得那些经常收听国家干部发言的人们天旋地转,原来我们错了?原来我们曾认为很神圣的十字军同志们竟这么胡作非为,自取灭亡?

    这是个商业娱乐片,却被scott同志搞成了传道载体。如果说10多年前他导的《角斗士》纯属娱乐,那么这部片子则披着娱乐的外表,是对重大时事问题作出的一篇论文。尽管片中不乏幼稚商业电影桥段,但整体上颇具大师风范。这个片子拍摄于2004年,那时911尘埃散去才2年多,无疑这个事件触发了scott同志作这篇论文的念头。

    2009年3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赫然印着一串阿拉伯文字,括号里的英文写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生活中的一个事实。我们该学会怎样与其相处。(Radical islam is a fact of life, learn to live with it.)

    看来scott已影响了美国舆论,使它从偏执中走出?

     5 ) 《天国王朝》真实的历史背景故事——七大王者的传奇之旅

      终于看完了这部大名鼎鼎的影片(加长版)。最开始是冲着帅哥精灵王子去的,最后却想写点什么。嗯,因为这部影片,拥有历史的厚重,却太不尊重史诗了。——本来能五星,但是瞎编历史,必须得扣一星!尊重,才能谈信仰!许多网友弹幕,也看不懂一些历史细节。   那就让我来写一部与本影片相关的历史科普吧! (这应该是我在豆瓣有史以来写得最认真的影评了!)

    前言

      《天国王朝》的历史背景,源自12世纪末的,从西欧到中东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Troisième croisade)的真实事件改编。   ——这是一场由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麻风、耶路撒冷国王盖伊·圣骑士,携手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血之胡、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狮之心、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狡之狐,共同东征天国王朝,迎接他们的,是罗姆苏丹阿尔斯兰二世·剑之狮,与埃及苏丹萨拉丁·仁者无敌,七位传奇王者将倾情奉献出一场足以撼动世界的史诗级战争。   让我们将镜头慢慢回转到游吟诗人与圣殿骑士共舞、黄金十字与星月弯刀争辉的中世纪,开启那段王者无畏的热血年代。

      注1:在十字军时代,通用语言是古法语,许多著名人物的姓名也是由法语写成,所以本文使用法语注释原文。   注2:本文出现的所有地图,均为本人亲手绘制的原创地图。

    第一节 十字军东征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叫“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Croisade):是一系列在教皇准许下的“武装朝圣行为”(pèlerinage en armes)。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他们认为是侵略者的穆斯林政权(地中海东岸)发动持续近200年的战争。十字军东征最初参与成员,例如:骑士、商人、农民,多数是一些走投无路的破产者,他们受教会蛊惑,积极参与夺回圣地战争。由于这些成员,大多数由法国为主的法兰克人组成,所以穆斯林世界将其称为“法兰克人入侵”。十字军东征的口号虽然是“捍卫宗教、解放圣地”,但是其行为伴随着大量的劫掠与征服,实际上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规模侵略战争,凡十字军过境,犹如蝗群,寸草不生——十字军“最忠实的盟友”拜占庭帝国就深有感触!可以说,十字军远征聚合了当时的三大时代热潮:“宗教、战争和贪欲”。   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Beatus Urbanus PP. II,法国人)在意大利皮亚琴察(Piacenza)召开宗教会议,正好东正教的拜占庭皇帝派来特使在会议上痛陈塞尔柱突厥帝国(Empire seldjoukide,1037-1194)西侵的压迫,于是教皇在会议上疾呼西欧应收复圣地并解救同为基督教兄弟的危难,但对抗强大的穆斯林势力必须有更多的团结势力,于是教皇在同年12月冬天在法国克莱芒(Clermont)召开更大的基督教会议发表演说以号召更多响应者,此次参与会议多达数万人并且包含了各地大主教与封建贵族骑士与平民,造成贵族与平民间热烈响应,并且确立以十字记号为军队徽帜,制订大量徽章大量发放,十字军的名称由此而来。

    起源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圣乔治十字

      克莱蒙特会议后,第一次十字军于1096年正式出发。1099年,十字军占领埃及法蒂玛王朝(Califat fatimide,909-1171)控制下的耶路撒冷,并对安条克与耶路撒冷两城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随后,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Royaume Franc de Jérusalem,1099-1291)和三个附庸小国:安条克亲王国(Principauté d'Antioche,1098-1268)、的黎波里伯国(Condado de Trípoli,1102-1289)、埃德萨伯国(Comté d'Edesse,1098-1150)。这四个国家,统称为十字军国家(Etats latins d'Orient)。   十字军国家宛如插在穆斯林心腹地带的匕首,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穆斯林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反击行动。为了将这几个十字军国家继续维持下去,西欧国家又开始了持续不断的军事援助行动。包括第一次攻占耶路撒冷,西欧国家对中东大规模的军事东征总共九次,史称九次十字军东征(1096-1291)。

    原创手绘地图

    原创手绘地图

    原创手绘地图

      下面,再介绍几个主要角色,都是在《天国王朝》上了剧照的!

    第二节 贝里昂·德·伊贝林

      贝里昂·德·伊贝林(Balian d'Ibelin,1143-1193),伊贝林领主(1170-1187)。   他是《天国王朝》的主人公,但他并不如电影那般,是个帅小伙。他也不是一个铁匠,也没有一个牧师弟弟,更不是继承了父亲爵位的私生子。因为他出生时就已经是贵族,兄弟三人排行最小,在电影开篇的1184年时,此人已经41岁了,他接替的是他哥哥的领地。   贝里昂·德·伊贝林的父亲是贝里桑·德·伊贝林(Barisan d'Ibelin),据说来自法国的沙特尔(Chartres)。沙特尔当时隶属于法兰西王国下属的安茹伯爵(Comte d'Anjou)领地。而当时的安茹伯爵又兼任英格兰国王。所以,伊贝林家族虽然是法国人,但是他们的直接领主是英格兰国王(当时英格兰国王也是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这也解释了在影片结局,为什么是英格兰国王理查一世来沙特尔邀请主人公入伍了。   贝里桑很早就离开法国,来到了中东。1141年,为了奖励他的忠诚,耶路撒冷国王授予他在今天以色列的雅法(Jaffa)附近建立了一个名叫伊贝林的城堡(Chateau d'Ibelin),于是,效忠于耶路撒冷的伊贝林家族就此建立。   贝里桑迎娶了拉姆拉女领主赫尔维斯(Helvis de Ramla),于是,贝里桑又获得了第二块领地拉姆拉。   贝里桑与妻子赫尔维斯生有三个儿子(都不是私生子),分别为长子雨果·德·伊贝林(Hugues d'Ibelin)、次子鲍德温·德·伊贝林(Baudouin d'Ibelin),三子贝里昂·德·伊贝林(主人公)。

    伊贝林家族徽

      1150年,伊贝林第一代家主贝里桑去世,长子雨果继承了伊贝林与拉姆拉两块领地。1163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Amaury I de Jérusalem)为了巩固王位,抛弃了原配阿涅丝·德·库特奈(Agnès de Courtenay),迎娶了拜占庭皇族玛丽·科穆宁(Marie Comnène)。随后,雨果迎娶了刚离婚的阿涅丝,成为了日后耶路撒冷女王茜比拉(Sibylle de Jérusalem)和国王鲍德温四世(Baudouin IV de Jérusalem)的继父。1167年,阿马尔里克一世派遣雨果攻打埃及。雨果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开罗的十字军将领。   1170年,雨果去世,将伊贝林与拉姆拉两块领地传给了二弟鲍德温。鲍德温认为自己才能有限,管理不过来两块领地,于是他自领拉姆拉,将伊贝林转封给三弟贝里昂。贝里昂就这样成了伊贝林领主。   1171年,雨果的遗孀,也就是太后阿涅丝,嫁给了西顿伯爵(Comte de Sidon)雷诺·格兰尼尔(Renaud Granier)。在阿涅斯去世后,雷诺·格兰尼尔二婚娶了贝里昂的女儿埃尔维斯 (Helvis d'Ibelin)——嗯,贵圈关系有点乱!   1174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去世。贝里昂迎娶了刚刚守寡的王后玛丽·科穆宁,成为了日后耶路撒冷女王伊莎贝拉一世(Isabelle I de Jérusalem)的继父。也就是说,雨果与贝里昂两兄弟心有灵犀,分别接盘了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的两任妻子。这也巩固了伊贝林家族在耶路撒冷王国的“自家人”地位。贝里昂迅速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庭的牌面人物,甚至在1183-1185年间,成为了耶路撒冷王室总管(Chambellan de Jérusalem)。   但是,此时的伊贝林家族,最风光的还是老二鲍德温(并非国王鲍德温),他与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Raymond III de Tripoli,本片泰尔伯里斯的原型)、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口吃者(Bohémond III d'Antioche,dit le Bègue)结成党羽,成为了耶路撒冷权势最大的三个贵族。

    第三节 鲍德温四世·麻风病人

      鲍德温四世·麻风病人(Baudouin IV de Jérusalem,dit le Lépreux,1161-1185),耶路撒冷国王(1174-1185)。   鲍德温四世的爷爷是法国的安茹伯爵富尔克五世(Foulques V d'Anjou)。富尔克五世首先娶了曼恩女伯爵埃芒加德(Erembourg du Maine),从此安茹与曼恩两块领地紧紧结合在一起,再也没分开过。1120年,富尔克五世参加了十字军东征,来到了耶路撒冷。他很快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官。1126年,他的原配夫人埃芒加德去世。他准备回法国安葬自己妻子,却被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Baudouin II de Jérusalem)挽留。原来国王看上了丧偶的富尔克五世,想把自己的女儿(也是王位继承人)梅利桑德公主(Mélisende)嫁给富尔克五世。1127年,富尔克五世返回法国,将安茹和曼恩交给了自己长子若弗鲁瓦五世(Geoffroy V d'Anjou) 治理,随后再度返回耶路撒冷。1129年,富尔克五世二婚了耶路撒冷公主梅利桑德。1131年,鲍德温二世去世,富尔克五世夫妇两人共同成为了耶路撒冷国王。

    安茹伯爵驻地昂热,安茹家族老巢

      长子若弗鲁瓦五世的儿子,依靠安茹和曼恩的兵力,在1154年攻克了伦敦,成为了英格兰安茹王朝的开国君主亨利二世(Henry II Curmantle)。而本片出场的狮心王理查一世,就是亨利二世的儿子。也就是说,英格兰王室和耶路撒冷王室,都是法国人,他们是同姓安茹的本家。

      富尔克五世与梅利桑德又生了两个儿子:鲍德温三世(Baudouin III de Jérusalem)与阿马尔里克一世(Amaury I de Jérusalem)。1143年,富尔克五世去世,鲍德温三世即位,成为新任耶路撒冷国王。他将耶路撒冷国力推向极盛,被誉为耶路撒冷最伟大的国王。   1163年,鲍德温三世去世,弟弟阿马尔里克一世即位。阿马尔里克一世的原配叫阿涅丝·德·库特奈,并与其生了两个孩子:长女茜比拉与儿子鲍德温四世。但为了巩固王位,阿马尔里克一世抛弃了阿涅丝·德·库特奈,迎娶了拜占庭皇族玛丽·科穆宁,又与后者生育了次女伊莎贝拉一世。1167年,阿马尔里克一世派遣雨果·德·伊贝林攻打埃及,甚至一度占领埃及,将其变成自己附庸。   阿马尔里克一世的儿子鲍德温四世,在幼年的一次玩耍嬉戏中发现,即使他的玩伴用手指甲掐他的手臂,他也感受不到疼痛,后确诊为麻风病。麻风病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染的慢性病,在中世纪是令人生畏的绝症,除开隔离别无他法,只能任由其等死(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染上麻风病,向孙思邈求医,医治数年后无果,卢照邻自杀身亡)。1174年7月,阿马尔里克一世因痢疾去世,虽然鲍德温四世只有13岁并身患重症,但他是老国王唯一的儿子,还是继承了耶路撒冷王位。在伊贝林兄弟鲍德温和贝里昂的支持下,贵族们推选了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为王国摄政(Bailli de Jérusalem,1174-1177)。

    耶路撒冷国王徽

      鲍德温四世即位之初,耶路撒冷王国就分裂为两派:“宫廷党”,由鲍德温的母亲阿涅丝以及对王国的事务缺乏经验,赞成对萨拉丁开战的从欧洲新来的人组成,包括库特奈家族(太后娘家)、吕西尼昂家族、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等人;“贵族党”,由雷蒙德三世、博希蒙德三世与鲍德温·德·伊贝林三巨头为首的本土贵族构成,赞成与穆斯林和平共处,他们还拉拢了医院骑士团(Ordre des Hospitaliers)等人。其实,无论哪派,绝大多数人祖上都是法国人,所以通用法语。鲍德温四世身为国王,面对纷扰不休的两派,只能居中调停,但国内环境仍然动荡不已。   1177年,为转移国内矛盾,鲍德温四世准备联合拜占庭帝国,从海上入侵埃及。此计划被埃及苏丹萨拉丁(Salah ad-Din Yusuf)得知后,先发制人,出兵围攻耶路撒冷王国的要塞亚实基伦(Ashkelon)。鲍德温四世与雷纳德·德·沙蒂永(Renaud de Chatillon,本片被砍头的反派)、厄德·德·圣阿曼德(Odo of St Amand,圣殿骑士团大团长)、伊贝林俩兄弟鲍德温和贝里昂等人急忙救援,与萨拉丁遭遇于蒙吉萨(Montgisard),展开了一场大战。萨拉丁的军队正处于长途进军后的混乱中,猝不及防,只能慌忙结阵。而在远距离目睹穆斯林军队的压倒性数量后,十字军们也倍感不安。此时,鲍德温四世指挥升起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Vraie Croix,本片中的金色大十字架),随后伏倒在十字架面前,恳求上帝赐与胜利。祈祷过后,十字军士气大振。随后,鲍德温四世一马当先,冲向敌阵,身后的“真十字架”发出太阳一般璀璨的光芒。十字军们也如潮水般的攻入敌军阵营。尚未作好作战准备的穆斯林迅速溃败,辎重全部被夺走,萨拉丁的侄子也在战役中被杀,他本人仅凭迅捷的骆驼才得以逃脱,身边战士十不存一。鲍德温四世一直追击至西奈半岛才得胜而归。此役,16岁的鲍德温四世率领455骑士和3000~4000名步兵击败了萨拉丁的26000名士兵,在基督教世界引起巨大反响,鲍德温四世也获得崇高威望。

    《蒙吉萨战役》夏尔-腓力·拉里维埃绘于1842年

      1178年7月,在鲍德温·德·伊贝林爱上自己姐姐茜比拉后,鲍德温四世同意了他们俩人的婚约。但是鲍德温四世并不喜欢伊贝林家族,他甚至向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年轻者(Louis VII le jeune)求助,请求派一位高贵的贵族当自己姐夫,成为自己接班人。他在给路易七世的信中写到“一个被剥夺了四肢使用权的人,面对纷杂的政务是如此的无力,反而增长了敌人的勇气。面对异教徒对圣城的步步紧逼,像我这样虚弱的人是不适合当国王的。”路易七世准备派遣勃艮第公爵雨果三世(Hugues III de Bourgogne)前往圣地迎娶茜比拉。但不久后路易七世病重,雨果三世没走成。1180年,路易七世去世,腓力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继承王位,雨果三世趁机煽动法国一些领主反对年轻的国王,转而效忠自己。腓力二世大怒,与雨果三世大打出手,这门与圣地结缘的亲事就此不了了之。1186年,腓力二世打服了雨果三世,打得雨果三世让出了老巢,乖乖迁都后一心闭门搞经济了。1190年,雨果三世反而成为了法国十字军东征的副帅,并在1191年腓力二世回国后,留在圣地统领7000法军,成为整个十字军仅次于狮心王的名将——这又是后话了。   1180年4月,鲍德温四世将茜比拉嫁给了新来的法国骑士盖伊·德·吕西尼昂。盖伊的哥哥阿马尔里克二世·德·吕西尼昂(Aimery II de Lusignan)正是太后阿涅丝的情夫。随着“贵族党”三巨头的权势扩大,引发了鲍德温四世对他们的极度不满,甚至怀疑他们叛国。于是,鲍德温四世加强了母后的权力,从而提高了吕西尼昂家族的地位。此时,为了休养生息,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签署了互不侵犯的合约。

    初到耶路撒冷(剧照)

      从1183年开始,鲍德温四世就不能独立行走。因为不能眨眼,他的眼角膜干枯导致失明。他只能将摄政大权交给了姐夫盖伊,但也逼着盖伊发誓:“在我还活着的时候,你决不能篡位!”可是,盖伊这个摄政并不受到广大领主们欢迎,反而被人百般嘲弄,军队也不配合他。   1183年11月,萨拉丁入侵雷纳德·德·沙蒂永的老巢卡拉克城堡(Kerak de Moab)。鲍德温四世不敢将军队再交到盖伊手中,顺势收回了他的权力,将姐姐的儿子鲍德温五世册立为继承人。随后,鲍德温四世抱病上阵,御驾亲征,赶走了萨拉丁。   1184年初,鲍德温四世要求盖伊做一个听话的附庸领主,可盖伊并不领情。鲍德温四世亲自来到盖伊控制的亚实基伦,要求进城,却吃了一个闭门羹。鲍德温四世恼火于盖伊的桀骜不驯,回到阿克后,马上召集贵族开会,要求剥夺盖伊一半的封地。贵族们虽然不喜欢盖伊,但也恳求国王不要轻举妄动,以免内战的爆发。1184年6月,鲍德温四世与盖伊达成和解,随后雷纳德·德·沙蒂永再次传来消息,萨拉丁又一次包围了他的卡拉克城堡,请求支援。当鲍德温四世再次率兵抵达卡拉克城堡时,萨拉丁又提前撤退了。鲍德温四世只好下令加固城堡防御。   1184年末,太后阿涅丝去世。不久后,盖伊屠杀了大量的生活在达拉姆(Darum)的贝都因人(Beduin)。鲍德温四世听闻后,非常愤怒——因为这些贝都因人能提供埃及人的动向,所以受到耶路撒冷的保护。在怒火中,鲍德温四世高烧不退。1185年初,鲍德温四世返回耶路撒冷时,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他召来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将王国摄政再次交给对方。虽然鲍德温四世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他,但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了。

    鲍德温四世之死(剧照)

      1185年3月16日,鲍德温四世去世。他的外甥鲍德温五世继承了王位。

    第四节 茜比拉

      茜比拉(Sibylle de Jérusalem,1159-1190),耶路撒冷女王(1186-1190)。   茜比拉是鲍德温四世的同母姐。1174年,鲍德温四世即位后,因身患麻风病活不长,也不能结婚生子,所以急需在王室中寻找王位继承人,茜比拉的婚姻成了焦点。1176年10月,摄政王雷蒙德三世安排她嫁给蒙费拉特的威廉·长剑(Guillaume Longue épée de Montferrat)。威廉是意大利北部蒙费拉特侯爵威廉五世(Guillaume V de Montferrat)长子,金发英俊、勇敢高大、坦率谦逊,最重要的是他多金。可惜他是个吃货,沉迷于吃喝。他来到耶路撒冷后,被授予雅法和亚实基伦伯爵(Comte de Jaffa et d'Ascalon)。可惜他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在1177年4月感染了疟疾,在床上折磨两个月后去世,只留下一个怀孕的妻子。不久后,他的遗腹子出生,就是未来的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五世(Baudouin V de Jérusalem)。

    蒙费拉特家族徽

      1177年,主人公的二哥鲍德温·德·伊贝林欲娶茜比拉,但被耶路撒冷高等法院驳回——他是本土领主,如果他迎娶茜比拉会打破本土势力平衡。但是鲍德温·德·伊贝林还是深深的爱上了茜比拉(而不是他弟弟),还给她写了很多封书信。鲍德温四世也允许了两人的婚约。1179年6月,在迈尔季欧云战役(Bataille de Marj Ayoun)中,鲍德温·德·伊贝林被萨拉丁俘虏。直到几个月后,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Comnène)为他缴付了赎金,他才被释放出来。但此时,茜比拉已经被另一个帅气男人迷住了。他叫盖伊·德·吕西尼昂,是法国吕西尼昂领主雨果八世(Hugues VIII de Lusignan)第六子,刚从法国来到圣地,投奔自己的五哥阿马尔里克二世德·吕西尼昂。阿马尔里克二世本是鲍德温·德·伊贝林的家臣,后脱离伊贝林家族,成为了太后阿涅丝的情夫,他极力向王公贵族推荐自己刚来的六弟。盖伊颜值很高,特别会讨好女人,很快将茜比拉一颗芳心牢牢的绑在自己身上。   吕西尼昂家族的举措,无疑深深刺激了鲍德温·德·伊贝林。1180年4月,耶路撒冷有传言:的黎波里伯爵雷蒙特三世与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正欲联手武装进京,支持好友鲍德温·德·伊贝林迎娶茜比拉。太后和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以最快速度将茜比拉嫁给了盖伊·德·吕西尼昂。

    第五节 盖伊·德·吕西尼昂

      盖伊·德·吕西尼昂(Guy de Lusignan,1150-1194),耶路撒冷国王(1186-1192)、塞浦路斯国王(1192-1194)。[其实法语应该翻译为居伊,这里顺从电影的英语翻译吧!]   盖伊·德·吕西尼昂,是法国吕西尼昂领主雨果八世第六子。雨果八世·德·吕西尼昂于1163年前往圣地,成为十字军的一名将领。1164年,在对抗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信仰之光(Nur ad-Din Mahmud Zengi)的哈里姆战役(Bataille de Harim)中,十字军惨败,雨果八世与黎波里伯爵雷蒙特三世、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口吃者一同被俘。人家是大贵族,在1165年缴纳赎金后就自由了,可怜的雨果八世直到1168年才被释放,随后定居于的黎波里。   盖伊的五哥叫哥阿马尔里克二世·德·吕西尼昂,曾在1168年参加了反对他的领主普瓦图伯爵(Comte de Poitiers)的起义,这位领主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也就是说,吕西尼昂家族和伊贝林家族,都是英国王室在法国领地上的封臣。这次起义后,阿马尔里克二世在家乡就混不下去了,前往圣地投奔父亲。随后,他在一次战役中被俘,关押在大马士革监狱。1174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欣赏他的勇敢,将他从监狱中赎出来,并将他赐予给当朝的权臣,拉姆拉领主鲍德温·德·伊贝林。就这样,他成为了伊贝林家族的家臣。   阿马尔里克二世是一个为了追求权势不择手段的男人,他干脆娶了领主的女儿艾希夫·德·伊贝林(Echive d'Ibelin)。随后,他在岳父鲍德温的支持下,频繁的出入于耶路撒冷宫廷,不知道怎么勾搭上了太后阿涅丝。太后特别宠爱他,封他为耶路撒冷王室总管(Chambellan de Jérusalem,1175-1178)。此时的他羽翼已封,交好圣殿骑士团,试图摆脱伊贝林家族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势力。为此,吕西尼昂与伊贝林家族结怨。

    吕西尼昂家族徽

      1179年,阿马尔里克二世的六弟盖伊·德·吕西尼昂来到圣地投奔自己。此时的阿马尔里克二世已升任耶路撒冷警长(Connétable de Jérusalem,1179-1194),相当于全国军队的二把手,他极力向王公贵族推荐六弟,说他勇敢威猛、英俊迷人。盖伊自己也很争气,主动追击正在守寡的长公主茜比拉。不久后,茜比拉就坠入了盖伊精心编织的爱巢内。1180年4月,传言雷蒙特三世与博希蒙德三世正欲联手武装进京,支持好友鲍德温·德·伊贝林迎娶茜比拉。太后和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以最快速度将茜比拉嫁给了盖伊·德·吕西尼昂。   婚后,盖伊得到了茜比拉前夫的领地:雅法和亚实基伦。为了尽快融入贵族团队,盖伊结交了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德·沙蒂永(Renaud de Chatillon),并加入了“宫廷党”,支持向穆斯林开战。   1183年,鲍德温四世病重,委托盖伊成为王国摄政(1183-1185)。也许是因为升得太快,盖伊这个摄政并不受到广大领主们欢迎,“贵族党”三巨头甚至公开拒绝与其合作。在1183年与萨拉丁的一场战争中,盖伊做出了错误判断,回来后被大量民众嘲笑。此时传来萨拉丁入侵雷纳德·德·沙蒂永的老巢卡拉克城堡(Kerak de Moab)的消息。鲍德温四世不敢将军队再交到盖伊手中,顺势收回了他的权力,随后抱病上阵,御驾亲征,赶走了萨拉丁。

    第六节 鲍德温五世

      鲍德温五世(Baudouin V de Jérusalem,1177-1186),耶路撒冷国王(1185-1186)。   鲍德温五世是耶路撒冷长公主茜比拉与第一任丈夫蒙费拉特的威廉·长剑之子。1177年夏,茜比拉刚怀上孩子,威廉·长剑就因病去世。1177年冬,遗腹子鲍德温五世出生,由茜比拉的舅舅,也就是太后的弟弟若斯兰三世·德·库特奈(Josselin III de Courtenay)作为监护人,照顾其起居。   《天国王朝》描述他也有麻风病,但并无相关史料记载。   1183年,鲍德温四世将茜比拉的第二任丈夫盖伊·德·吕西尼昂立为摄政,但随后对他的执政能力感到失望。11月,鲍德温四世正式将鲍德温五世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确立了外甥继承人的地位。在加冕仪式上,我们的主人公贝里昂·德·伊贝林亲自将小国王抱起来,所有的领主都向贝里昂手中的小国王致敬,除了没落的盖伊。   1185年3月 ,鲍德温四世去世,鲍德温五世成为唯一的王。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从盖伊手里重新夺回了摄政,继续奉行先王的和平政策,与萨拉丁保持良好关系。十字军国家与穆斯林之间的贸易恢复了。1185年夏,耶路撒冷王国歉收。这年冬天,阿尤布王朝甚至为耶路撒冷王朝提供粮食过冬。   1186年8月,鲍德温五世在阿克突然去世,死因不明。有史学家怀疑小国王是被人毒死,但没有任何证据。

    第七节 雷蒙德三世·德·的黎波里

      雷蒙德三世·德·的黎波里(Raymond III de Tripoli,1140-1187),的黎波里伯爵(1152-1187)、加利利亲王(1174-1187),是本片泰尔伯里斯的原型。   雷蒙德三世的祖上出自法国的图卢兹伯爵(Comte de Toulouse),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1102年,就建立了十字军四个国家之的黎波里伯国。1152年,雷蒙德三世的父亲雷蒙德二世(Raymond II de Tripoli)被穆斯林极端组织阿萨辛(Assassins)暗杀,12岁的雷蒙德三世继承爵位。他一直与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拉姆拉领主鲍德温·德·伊贝林交好,是“贵族党”的头号人物。他还是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血缘最近的亲戚:他们俩的母亲是亲姐妹,都是耶路撒冷的公主。   1174年,他迎娶了加利利女亲王艾希夫·德·比尔(Echive de Bures),这场婚姻极大的增强了他的实力,使他在的黎波里伯国外,他还获取了加利利亲王国(Principauté de Galilée),加利利的首都就是泰尔伯里斯(Tiberias),曾是犹太教四大圣城之一。据说,本片导演为了不让观众混淆雷蒙德·德·的黎波里和雷纳德·德·沙蒂永的名字,特地将前者改名为泰尔伯里斯。

    的黎波里伯爵徽

      1174,老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安排完雷蒙德三世的婚事不久,就去世了,新国王鲍德温四世不仅年幼,还患有麻风病。贵族们推选雷蒙德三世为王国摄政,直到1177年才卸任。   1183年,鲍德温四世病重,安排姐夫盖伊·德·吕西尼昂为摄政王。雷蒙德三世很失望,他原本以为应该是自己继续摄政。他也有篡位自立为王的念头,毕竟他是老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最近的亲属。但是,他没有儿子,哪怕他当上了国王,又给谁来继承呢?所以,他一直在篡位的思想中挣扎着,去没有付出实际行动。

    第八节 雷纳德·德·沙蒂永

      雷纳德·德·沙蒂永(Renaud de Chatillon),安条克亲王(1153-1163)、外约旦与希伯仑领主(1177-1187)。     雷纳德是法国的马恩河畔沙蒂永领主亨利一世(Henri I de Chatillon-sur-Marne)的次子,没有继承权,所以于1147年加入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来到了圣地。   1149年,安条克女亲王康斯坦丝(Constance d'Antioche)的第一任丈夫雷蒙德·德·普瓦捷(Raymond de Poitiers)与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作战中,被当场击毙,只留下了女儿玛丽(Marie d'Antioche)与儿子博希蒙德三世。1153年,康斯坦丝爱上了法国骑士雷纳德·德·沙蒂永,不顾一切的与他结婚。雷纳德自此成为了安条克的共治亲王,但是暴发户气质的他并不受到大家欢迎。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三世(Baudouin III de Jérusalem,鲍德温四世的伯父)指责康斯坦丝“怎能下嫁一个如此卑贱的男人!”   1156年,雷纳德声称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一世(Manuel I Comnène)欠了自己一笔钱,发誓要报复他。安条克宗主教阿马尔里克·德·利摩日(Aimery de Limoges)反对报复,雷纳德便把宗主教抓起来,扒光衣服,使劲折磨他,然后在他伤口上涂上蜂蜜,引来昆虫,将其留在城堡顶上暴晒。直到奄奄一息的宗主教同意“赞助这次行动”才被释放。

      《雷纳德折磨阿马尔里克》现藏于普罗旺斯艾克斯图书馆

      随后,雷纳德派部队袭击拜占庭治下的塞浦路斯,开始了一场惨无人道的蹂躏:全岛的耕地被践踏,牛群被屠杀,教堂、宫殿和修道院被洗劫一空。在火灾中,妇女被奸污,富人被劫为人质,穷人被斩首。在带着战利品离开塞浦路斯前,雷纳德召集了所有的神职人员,并在将他们送到君士坦丁堡之前削掉了他们的鼻子!   真龙逆鳞岂能触碰?1159年,曼努埃尔一世派遣大军进入安条克。面对强大的力量,雷纳德怂了。他赤着脚,衣着褴褛地匍匐在皇帝面前请求原谅,并承诺在安条克接纳希腊东正教。不久后,曼努埃尔一世在耶路撒冷会见鲍德温三世的时候,他又为曼努埃尔牵马进入城市。最后,他还将继女玛丽嫁给了曼努埃尔一世,成为后者的第二任皇后。

    《曼努埃尔一世与安条克的玛丽》现藏于梵蒂冈图书馆

      1160年11月,雷纳德在一次叙利亚北部的抢劫行动中被突厥人俘虏,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将他关押在阿勒颇的城堡中,这一关就是16年。   1163年,在他蹲大牢期间,他的妻子康斯坦丝去世,他的继子博希蒙德三世继任安条克亲王,他也丧失了相关头衔。   1176年,曼努埃尔一世为岳父花了一笔高达12万第纳尔金币的赎金(相当于半吨黄金),才将他释放出来。

    沙蒂永家族徽

      出狱后,雷纳德成为拜占庭与耶路撒冷之间的外交特使。作为回报,鲍德温四世赐予他希伯仑(Hébron)领地,又安排他迎娶了寡居的外约旦女领主艾蒂内特·德·米莉(Etiennette de Milly)。他通过第二次婚姻,再次获得了一片广袤而富饶的领地——相当于今天的约旦王国,控制着从大马士革到埃及的红海商路,首府卡拉克城堡(Kerak de Moab)。他与圣殿骑士团结盟,加入了“宫廷党”,对耶路撒冷王廷的影响越来越大。他赞成对穆斯林实行征服政策,其动机更多是出于掠夺的方便而不是出于战略考虑。很快,他又因残酷暴虐而臭名昭著起来:他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抢劫商路,并把他的敌人和俘虏从城堡上扔下去活活摔死。   1177年11月,雷纳德作为鲍德温四世的副帅,耶路撒冷军队的实际指挥者,他打赢了名垂青史的蒙吉萨战役。为了奖励他的功劳,鲍德温四世将王国摄政从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手中移交给他,但不久后,摄政就因为国王成年而被撤销。   1180年,在“贵族党”的支持下,鲍德温四世与萨拉丁达成停战协议,约定互不侵犯,但这显然损害了“宫廷党”的利益。在盖伊·德·吕西尼昂的支持下,雷纳德于1181年再次开始掠夺商路上的穆斯林人。萨拉丁要求鲍德温四世赔偿,后者只能说自己控制不了那些不守规矩的附庸领主。1182年,雷纳德的掠劫行为进一步升级,他封锁了领地最南端的亚喀巴海湾,并率领海盗船在红海上肆意掠夺,蹂躏平民,甚至往南威胁到了伊斯兰的圣城麦加和麦地那的安全。这已经触犯了萨拉丁的底线,萨拉丁之弟阿迪尔一世·信仰之剑(Al-Adil I Sayf ad-Din)在麦地那附近击败了雷纳德的海盗船,雷纳德与手下弃船上岸,进入茫茫沙漠中,最终被俘。就在雷纳德被押送到开罗准备斩首时,他却抛弃手下成功逃脱。萨拉丁恨他到咬牙切齿,发誓自己要亲手砍下他的首级。   1183年11月,雷纳德的继子托龙领主汉弗莱四世(Onfroy IV de Toron)正在卡拉克城堡与鲍德温四世的同父异母妹伊莎贝拉(Isabelle Ire de Jérusalem)举办婚礼时,萨拉丁袭击了城堡。汉弗莱四世的母亲艾蒂内特闻讯后,专门派人给萨拉丁送来婚礼上的食物并向他致敬——原来,萨拉丁年轻时候,曾被俘虏到卡拉克城堡当奴隶,还亲手抱过婴儿时的艾蒂内特。萨拉丁感动了,他命令部下的投石车避开正在举行婚礼的塔楼,只攻击城墙即可。但有了顾忌,攻城效率就大大降低了。12月,鲍德温四世闻讯,从耶路撒冷赶来救援。萨拉丁只好放弃攻城,打道回府。

    卡拉克城堡遗迹

      半年后,萨拉丁再次光临卡拉克城堡,再次在鲍德温四世赶来救援前溜走了。

    第九节 埃拉克略·德·奥弗涅

      埃拉克略·德·奥弗涅(Héraclius d'Auvergne),耶路撒冷宗主教(1180-1191)、凯撒利亚大主教(1173-1180)。     埃拉克略出身卑微,来自法国奥弗涅,年轻时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é de Bologne)学习神学。1168年,他来到耶路撒冷,成为一名高级神职人员。1173年,他成为凯撒利亚大主教(Archevêque latin de Césarée),同时,他的竞争对手威廉·德·提尔(Guillaume de Tyr,著名史学家)成为提尔大主教。1180年,耶路撒冷太后阿涅丝·德·库特奈选举其为耶路撒冷宗主教(Patriarche latin de Jérusalem)。有传闻他是依靠成为阿涅丝的情人而上位的,这也许是威廉·德·提尔的抹黑,但是他的确公开与纳布卢斯(Nablus)的布商帕斯克·德·里沃里(Pasque de Riveri)的遗孀同居,并育有一女,被圣骑士称为“女总主教”,甚至有人说就是他害死了帕斯克·德·里沃里。所以他一直以腐败、好色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   1184年,埃拉克略与圣殿骑士团大团长阿诺·德·托罗哈(Arnau de Torroja)、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德·穆兰(Roger de Moulins)、阿克主教若瑟·德·提尔(Josse de Tyr)组团前往西欧为耶路撒冷求援。他们先后游说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当权者,最后只募集到了一批资金,这显然不符合埃拉克略的预期。但是,使团仿东方宫廷的庞大随从与华丽服饰,深深的刺激到英国人。后者认为,既然他们如此富有,为啥还要别人提供援助呢?   他们回来后,发现老对手提尔大主教威廉·德·提尔已经去世,于是阿克主教若瑟·德·提尔继任提尔大主教。

    第十节 理查一世·狮心王

      理查一世·狮心王(Richard Cœur de Lion,1157-1199),英格兰国王(1189-1199)、阿基坦公爵(1172-1194)、曼恩伯爵(1186-1199)、安茹伯爵(1189-1199)、图赖讷伯爵(1189-1199)、诺曼底公爵(1189-1199)(后五个皆为法王的封臣)。   理查一世的父亲亨利二世·金雀花(Henri II Plantagenêt)本是法兰西王国最大的封建领主,身兼安茹伯爵、曼恩伯爵、图赖讷伯爵、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Comte d'Anjou, Comte du Maine, Comte de Touraine, Duc de Normandie, Duc d'Aquitaine),通过联姻他还为第四子若弗鲁瓦二世(Geoffroy II de Bretagne)谋取到布列塔尼公爵,这使得他在法国大陆的封地就占据了法国半壁江山。亨利二世的母亲玛蒂尔达皇后(Mathilde l'Emperesse)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Henri Beauclerc)的女儿,凭借这层关系,1152年,亨利二世出兵英格兰,成为了英格兰国王,创立了安茹王朝,又称金雀花王朝。同时,亨利二世还是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的堂兄。   因为安茹家族自古以来生活在法国,导致理查一世并不看重“英格兰国王”这个身份,他更看重的,是他的“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这个身份。因为法国领地为他提供的税收和人力,远远超过英国全国。1168年,年仅11岁的他,就已经正式向法国国王效忠。1172年,在法王的挑拨下,他开始向父亲亨利二世宣战。这场父子反目的内战一直打了17年,直到亨利二世的含恨去世。1189年7月,亨利二世临死前,命令画匠画了一幅画,内容是四只小鹰和一只老鹰互相撕咬,其中最小的鹰停在老鹰的肩膀上,利嘴正在啄老鹰的眼睛——这幅画至今悬挂在英国国会的大厅内。   逼死父亲后,理查一世终登大宝。他在位十年,只去过英国两次,累计时间不超过半年。身为英国国王,他终身不会说英语,但他的法语造诣却相当不错,还会写诗。(所以电影的英语字幕,你确定理查会念?)

    第十一节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Salāh ad-Dīn Yūsuf ibn Ayyūb,1137-1193),埃及苏丹(1171-1193)、大马士革埃米尔(1174-1186)、阿勒颇埃米尔(1183-1193)、迪亚巴克尔埃米尔(1185-1193)、卡拉克埃米尔(1188)。   萨拉丁的父亲叫纳伊玛丁·阿尤布(Najm al-Dīn Ayyūb),生活在今天伊拉克北部埃尔比勒(Erbil)地区的库尔德人,1130年成为塞尔柱帝国的提克里特(Tikrit,今伊拉克北部)总督。1137年,萨拉丁刚刚出生,阿尤布就被解职了。于是,纳伊姆与弟弟阿萨达丁·谢尔库赫(Asad ad-Dīn Shīrkūh)投奔了赞吉王朝的埃米尔伊马德丁·赞吉(Imad ed-Din Zengi),被任命为巴勒贝克(Baalbek,今黎巴嫩东部)总督。1144年,伊马德丁·赞吉灭亡了十字军四国之一的埃德萨伯国。1146年,伊马德丁·赞吉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王朝领土,长子萨法丁·加兹一世(Saif ad-Dīn Ghazi I)获得伊拉克北部,次子努尔丁·马哈茂德(Nūr al-Dīn Mahmūd)获得叙利亚北部。阿尤布家族也效忠于努尔丁。1154年,阿尤布协助努尔丁攻克大马士革(Damas),随后被后者任命为大马士革总督,成为赞吉王朝有数的高官。

    大马士革的努尔丁王宫遗迹

      1164年与1167年,努尔丁两次派遣阿尤布的弟弟谢尔库赫出征法蒂玛王朝(Califat fatimide)统治下的埃及。萨拉丁也跟随叔父出征,展露了杰出的军事和组织才能。此时的法蒂玛哈里发阿迪德(Al-Adid)只是傀儡,实权被维齐尔(Vizir,宰相)沙瓦尔·伊本·穆吉尔·萨迪(Shawar ibn Mujir al-Sa'di)掌控。1167年,耶路撒冷国王阿马尔里克一世派遣雨果·德·伊贝林(主人公大哥)攻打埃及,沙瓦尔急忙向赞吉王朝求救,努尔丁再次派遣谢尔库赫与萨拉丁叔侄前往埃及。十字军与赞吉军在埃及一番混战后,于1169年1月2日撤离埃及。1月18日,谢尔库赫杀死沙瓦尔,自立为埃及维齐尔。可谢尔库赫才当了2个月维齐尔,居然在吃饭时撑死了!随后,赞吉王朝驻埃及军队一致拥戴萨拉丁接替叔父继任埃及维齐尔。1171年9月,法蒂玛哈里发阿迪德病逝,萨拉丁正式掌控了埃及。随后,萨拉丁四处征战,攻略了今利比亚、突尼斯东部、也门和苏丹北部土地,此时他名义上仍是努尔丁的附庸,但已听调不听宣。   1173年8月,在大马士革的阿尤布坠马身亡,这更加剧了萨拉丁和努尔丁的矛盾。1174年5月,努尔丁正准备征讨萨拉丁时突然去世,萨拉丁趁机宣布独立,随后夺取了大马士革,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83年与1185年,他又分别夺取了阿勒颇(Alep,叙利亚第二大城市)与迪亚巴克尔(Diyar Bakr,今库尔德地区)。1186年,赞吉王朝最后的老巢摩苏尔(Mossoul)埃米尔伊扎丁·马苏德(Izz al-Dīn Mas'ud)也臣服于萨拉丁。萨拉丁已完成了对黎凡特十字军国家的全面包围。

    阿尤布王朝旗

    第十二节 伊马达丁·伊斯法罕

      伊马达丁·伊斯法罕(Imad ad-Din al-Isfahani,1125-1201),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   在《天国王朝》中,主人公遭遇海难,在沙漠中遭遇了伊马达丁。主人公杀死了他的手下,俘虏了他,并让他带路。到耶路撒冷后,主人公释放了他。但在随后一场战役中,主人公断后被他俘虏,也被他释放了。而雷纳德·德·沙蒂永砍头时,他正在萨拉丁身边。那真实历史的伊马达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伊马达丁,波斯人,出生于伊斯法罕,15岁时前往巴格达学习法学。1157年成为巴士拉(Bassorah)总督。不久后,他成为巴格达维齐尔的副手。1166年,他投奔努尔丁,被任命为行政总长(mushrif,仅次于宰相的文官)。1174年,努尔丁去世,他又成为了萨拉丁的行政总长。从此之后,他一直跟随萨拉丁南征北战,为萨拉丁起草文件,记录萨拉丁的一言一行。   他的主要作品有《萨拉丁传记》(Kitab al-Barq al-Shami)与《伊斯兰编年史》(Bustan al-jami' )。

    第十三节 从鲍德温五世死后开始说起.上   ——克雷松喷泉战役、哈丁战役

      前文介绍了几个主要角色,在1186年之前的故事。下面我们接着说说后续的历史发展——   1186年8月,鲍德温五世在阿克突然去世,死因不明。的黎波里伯爵雷蒙德三世想夺取王位,但是支持茜比拉即位的贵族更多。可茜比拉的支持者,也不喜欢盖伊。于是,最后双方协商,允许茜比拉即位,但是要求茜比拉休掉盖伊,重新择偶。茜比拉同意离婚,但可以自由选择下一任丈夫。   1186年9月,茜比拉与盖伊离婚,然后加冕为耶路撒冷女王。在加冕典礼上,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交给茜比拉另一个王冠,要求她当场选择新的丈夫,并为丈夫戴上。只见茜比拉把盖伊喊出来,郑重的把王冠戴在盖伊头上。众人震惊,茜比拉解释道:你们允许我可以自由的选择下一任丈夫,这就是我的选择!于是,盖伊成为了耶路撒冷的共治国王。

    茜比拉为盖伊加冕(剧照)

      雷蒙德三世不服,煽动茜比拉的同父异母妹妹伊莎贝拉夺取王位,毕竟伊莎贝拉是自己好基友贝里昂·德·伊贝林(主人公)的继女。可没有想到,伊莎贝拉的丈夫汉弗莱四世主动跑到茜比拉面前投诚,并向盖伊效忠。雷蒙德这一计划破产了,所有贵族都陆续前往耶路撒冷向盖伊效忠,除了雷蒙德三世与鲍德温·德·伊贝林(主人公的二哥)。鲍德温·德·伊贝林不愿生活在一个暴发户统治的阴影下,甚至放弃了封地拉姆拉,自我放逐到安条克公国,一年后死于那儿。而雷蒙德退守封地泰尔伯里斯,并与萨拉丁结盟,以防盖伊的入侵。王国内战一触即发。   1186年冬,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德·沙蒂永再次劫掠了一支从大马士革前往埃及的穆斯林商队。萨拉丁派使者质问盖伊。盖伊找来雷纳德,雷纳德却狡辩:与萨拉丁签订和平的是耶路撒冷国王,又不是自己!萨拉丁大怒,于1187年初再度入侵雷纳德的领地外约旦。外敌当前,盖伊决定与雷纳德三世讲和。于是,他派遣了圣殿骑士团团长热拉尔·德·里德福尔(Gérard de Ridefort)、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德·穆兰(Roger de Moulins)、贝里昂·德·伊贝林、西顿伯爵雷诺·格兰尼尔(后成为主人公女婿)、提尔大主教若瑟·德·提尔为首的代表团,前往泰尔伯里斯与雷蒙德三世讲和。然而,盖伊怎么都没想到,雷蒙德居然把他们的行踪透露给了萨拉丁。萨拉丁此时正在第三次围攻雷纳德的老巢卡拉克城堡,脱不开身,于是派遣大将穆扎法丁·格克博里(Muzaffar ad-Din Gökböri)率领一支部队借道泰尔伯里斯,准备埋伏耶路撒冷代表团。   1187年5月1日,克雷松喷泉战役爆发(Bataille de La Fontaine du Cresson),穆扎法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突袭了耶路撒冷代表团,十字军们奋起反抗,但很快被穆斯林军队切割成小片。不久后,战役就成了一边倒的大屠杀,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德·穆兰胸部中矛,当场毙命。只有热拉尔·德·里德福尔与若瑟·德·提尔少数几人逃出来,汇合了因落后一日脚程而没及时赶到战场的贝里昂·德·伊贝林与雷诺·格兰尼尔的后续部队。贝里昂整顿了残兵,前往泰尔伯里斯当面质问雷蒙德三世:“你居然敢与异教徒合作杀害战友!你良心何在!”雷蒙德三世自知理亏,最后只得宣布效忠盖伊,重回耶路撒冷的怀抱。

    《克雷松喷泉战役》让·科隆贝绘于1474年

      1187年5月27日,得知雷蒙德三世背叛自己后,萨拉丁不敢继续围攻卡拉克城堡,于是北上叙利亚,与刚取得胜利的穆扎法丁部队挥师,随后进军泰尔伯里斯。此时雷蒙德三世已回到耶路撒冷,听闻自己领地被围困后,他并不建议盖伊前去解围,因为根据他的判断,泰尔伯里斯没那么容易被攻克,没有做好攻城准备的萨拉丁,必不能持久。但是主战派的圣殿骑士团大团长热拉尔、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坚决要求出兵,并指责雷蒙德三世的懦弱。鉴于雷蒙德三世有勾结萨拉丁的前科,盖伊最终没有听从雷蒙德三世的劝阻,而是全军出击,北上泰尔伯里斯,只剩下女王茜比拉和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德·奥弗涅留守耶路撒冷。   十字军北上救援的军队大约有2万人,其中包括1500名骑士——这已是这些年耶路撒冷王国集结的最大兵力,可行军沿途并不能为庞大的军队提供足够的水源。又热又渴的十字军在1187年7月4日进入了萨拉丁率领的4万穆斯林军队的包围圈,哈丁战役(Bataille de Hattin)爆发。萨拉丁命令手下不断发射箭雨,并纵火烟熏十字军。再也支撑不下去的十字军纷纷倒下。雷蒙德三世、贝里昂·德·伊贝林率领精锐突围而去,可剩下的战友却被敌人一锅端了。阿克大主教鲁菲(Rufin d'Acre)被当场击毙,耶路撒冷国王盖伊与其兄阿马尔里克二世、圣殿骑士团团长里德福尔的热拉尔、蒙费拉托侯爵威廉五世(Guillaume V de Montferrat,鲍德温五世的祖父)、贾柏莱主教雨果(Hugues de Jabala)、拜特龙领主普利万(Plivain de Botron)、朱拜勒领主雨果(Hugues de Gibelet)、托龙领主汉弗莱四世以及外约旦领主雷纳德全部被俘。

    哈丁战役(剧照)

      根据当时在场的史学家伊马达丁·伊斯法罕记载:萨拉丁下令把盖伊和雷纳德两人带到他的帐篷,并请盖伊坐在他的身边。随后,萨拉丁质问雷纳德:“你违背了多少次和平的誓言?你打心底尊重过它吗?”雷纳德狡辩:“这些都是国王指使的,我并没有做错什么!”盖伊这时候吓得脸色发白,以为萨拉丁要杀死自己。萨拉丁为了宽慰盖伊,递给他一杯冰镇玫瑰水喝。盖伊喝过后,把剩下的玫瑰水递给雷纳德。口渴的雷纳德也没想太多,端起水就喝光了。萨拉丁生气了,对盖伊说:“你给他水之前没有得到我的许可,我可不想对他仁慈。”(阿拉伯习俗,主动给予犯人饮食,代表宽恕其罪。)随后,萨拉丁举起剑,亲手斩下了雷纳德的头。一旁的盖伊双腿不住颤抖,萨拉丁又微笑着对盖伊说:“你放心吧,国王不会杀死国王!”——《天国王朝》电影,再现了这经典一幕。

    雷纳德·德·沙蒂永之死(剧照)

      战败的俘虏们都被萨拉丁囚禁起来。而在战场上突围的雷蒙德三世与贝里昂在提尔分手,贝里昂南下返回耶路撒冷接妻子。雷蒙德三世北上老巢的黎波里,并于三个月后死于悲痛过度。雷蒙德三世无子女,领地被北面的邻居安条克亲王博希蒙德三世继承。

    第十四节 从鲍德温五世死后开始说起.下   ——耶路撒冷保卫战、盖伊与茜比拉的最后结局

      1187年9月20日,携哈丁战役大胜的余威,萨拉丁包围了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女王将城防大任交给了刚刚跑回来的贝里昂·德·伊贝林。此时的贝里昂发现耶路撒冷的形势极其严峻:全城挤满了源源不断赶来的难民,只有14名上过战场的骑士。贝里昂只得从市民中火速提拔了60名骑士。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德·奥弗涅则负责募捐钱财和战备物资,甚至扒光了教堂里的金箔银箔,把教会的老底都捐了出来。攻城战很快就爆发了。萨拉丁用尽了一切攻城设备,却始终无法摧毁耶路撒冷人的意志,更无法攻入城中。但是,城里的消耗太大,首先支持不住了。为了保住全城人的性命,埃拉克略建议贝里昂投降。贝里昂只得主动举起白旗,出城找萨拉丁谈判(电影写反了,变成了萨拉丁主动举白旗谈判)。萨拉丁要求贝里昂无条件投降,贝里昂却想带领全城人民一起撤离。他说:“哪怕你最后能攻克耶路撒冷城,你也会损失惨重,并且最后你只能得到一片废墟!”萨拉丁为了降低损失,最后和贝里昂谈妥:所有基督徒都可以离开,但是要支付赎金,每个男人10第纳尔,每个女人5第纳尔,每个儿童2第纳尔。付不起赎金的,就只能沦为奴隶。   1187年10月2日,在贝里昂的指挥下,耶路撒冷向萨拉丁投降。与88年前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的大开杀戒(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时,一周内屠戮穆斯林居民七万人)相反,萨拉丁进入耶路撒冷后并未进行屠戮或焚掠。贝里昂和宗主教埃拉克略又凑了3万第纳尔给无力支付赎金的7000穷人赎身。但还是有大量基督徒沦为奴隶。这时候,素有仁义之称的阿迪尔一世(萨拉丁之弟)向哥哥索要了1000奴隶,并当场释放。埃拉克略看到后大受感动,于是他也恳求萨拉丁,自愿为人质,以此交换500名奴隶。萨拉丁拒绝了他为人质的提议,直接给他500名奴隶当场释放。最后,萨拉丁说:“他们都做了善事了,现在轮到我了。”于是宣布释放了所有奴隶。茜比拉、贝里昂和埃拉克略带领基督徒们从耶路撒冷撤出来,途经提尔、的黎波里,最后安顿在安条克。随后三人继续南下参战——可见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并非电影中那么怕死,而是挺有担当的一个人!

    耶路撒冷保卫战(剧照)

      1188年,在茜比拉的苦苦哀求下,萨拉丁释放了耶路撒冷国王盖伊。当时整个耶路撒冷王国,只有提尔(Tyre)还在基督徒手上。于是盖伊与茜比拉避难到提尔,将这里建设为王国的临时首都,并向西欧求援,引发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此时提尔的守将正是茜比拉的前夫威廉长剑的弟弟,康拉德·德·蒙费拉托(Conrad de Montferrat),他并不欢迎盖伊的到来。在康拉德的冷嘲热讽中,盖伊只得主动向萨拉丁刚占领的王国第二大城市阿克(Acre)发起了进攻,贝里昂与埃拉克略也加入了这场攻城战。

    《康拉德·德·蒙费拉托》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绘于1843年

      然而攻城并不顺利。1190年,一场来势汹汹的疟疾席卷了整个十字军营地,耶路撒冷女王茜比拉、以及她和盖伊的两个女儿、耶路撒冷宗主教埃拉克略、来援助的施瓦本公爵腓特烈六世(神罗皇帝腓特烈一世次子)先后病逝。   以贝里昂为首的耶路撒冷贵族认为盖伊是夫凭妻贵,既然女王已死,那盖伊就自动丧失了王位。贝里昂认为目前最有权继承王位的,是茜比拉的同父异母妹妹伊莎贝拉一世(也是贝里昂的继女)。但是伊莎贝拉一世的丈夫汉弗莱四世是盖伊的死忠,所以贝里昂强迫伊莎贝拉一世休了汉弗莱四世,再嫁康拉德·德·蒙费拉托。这样,康德拉也有了王位宣称权,他开始驱赶盖伊。   盖伊不想放弃王位,于1191年赶到塞浦路斯,觐见了正在举行婚礼的英王理查一世。前文说过,在法国时,盖伊是理查一世的封臣。于是,盖伊重新效忠了理查一世,求理查一世帮自己稳定王位。理查一世率领英军抵达阿克参加攻城,于一个月后攻克了阿克,并旗帜鲜明的支持盖伊。   到1192年初,耶路撒冷王国仍未能拿回耶路撒冷,眼睁睁的看着异教徒继续统治着圣城。理查一世的光环开始褪去,在众人的反对下,理查一世表示放弃对耶路撒冷王位的表态,作为弥补,理查一世联系上了圣殿骑士团,将塞浦路斯岛主权卖给盖伊,盖伊可以去岛上继续称王。1192年4月24日,十字军贵族们投票,全票通过,废黜盖伊,让伊莎贝拉一世成为了耶路撒冷女王,蒙费拉托的康拉德也成为共治国王,称耶路撒冷的康德拉一世(Conrado I de Jerusalén)。喜极而泣的康德拉一世才蹦跶了4天,就在4月28日突然被两个刺客暗杀了。一个刺客被当场抓住,经过了一番严刑拷打后,刺客招供出幕后黑手正是理查一世。理查一世矢口否认。1192年9月,经过雅法战役后,理查一世与萨拉丁签订了合约,确认了穆斯林对耶路撒冷的统治权,随后离开中东,踏上返回英国的归路。

    《康德拉一世与伊莎贝拉一世的加冕》13世纪教会画

      我们来看看主要人物的最后结局:   盖伊·德·吕西尼昂:1192年5月,在耶路撒冷不受欢迎的盖伊只好前往塞浦路斯岛,成为了塞浦路斯国王。1194年7月,盖伊去世,享年44岁。因为盖伊的两个孩子都在阿克城下与母亲一起病逝于瘟疫中,所以塞浦路斯王位只能由其兄阿马尔里克二世继承。1197年,阿马尔里克二世的妻子艾希夫·德·

     6 ) 遥远的天国王朝

    买这张碟当然也是冲着世上最美的精灵去的,虽然听说开花的口碑很差,还是没压住好奇心,想瞧瞧长了胡子、“失去了魔力的精灵”是个什么样子。何况,据说里边还有爱德华·诺顿呢。
     
    第一次看的时候差点没认出精灵,加上片子色调很暗,画面感觉不舒服,所以没看几分钟就放弃了。直到前两天才又翻出来,想硬着头皮完成任务吧。评心而论,开花的表演算得上中规中矩,好是不太可能的,至少还不算差,比起《Troy》、《Haven》好得多了,《钙片小子》我都不要提。不过开花比较倒霉,作为铁匠和领袖,开花的体格上不那么粗犷,显得豪气不足,特别是在一群彪形大汉中间简直有点惨不忍睹,感觉上确实有点象“失去魔力的精灵”,这真是个经典评论。但重要的不在于此,而是在于Scott导演选了一大批耀眼的绿叶,把开花彻底给淹没了。别说Liam Neeson、Jeremy Irons这帮老戏骨,光是一个Edward Norton就抢走了所有人的光辉,包括那帮老戏骨的,而这位面具国王竟然从头到尾都不露脸的,最后只留下一张被麻风病毁掉的可怕面孔(这个镜头长约三秒)。我估计S导肯定没打算选个精灵来演这位不是国王的国王,肯定是制片方的意思,这片子很长,145分钟,但是给我的感觉仍然意犹未尽,很多事情没说清楚,据说出了个导演剪辑版,看了介绍不由得想,如果加上导演剪的那20分钟,至少不会感慨了半天却稀里糊涂。
     
    除了那段“战争时代的爱情”(恨不得掐掉这段让这部片子完美),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商业元素,不怎么“好莱坞”,可能这也是《天国王朝》在美国票房惨淡在欧洲却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难怪我一开始没看下去,好莱坞的片子不太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它一定会在几分钟之内紧紧把你按在影院的椅子上或者家里的沙发上。但是耐心看下去就会发现,这部所谓“大制作”并不象好莱坞通常的做法,它的场面非常宏大,却一点都不华丽,圣城耶路撒冷满眼尽是漫天的黄沙和风尘仆仆的人们,战争一如它本身那样血腥残酷,除了在“国王不死”这一点上符合好莱坞的概念。开花被一大堆绿叶淹没,也被整个故事淹没。铁匠Balian并不是救世主,骑士们也不是,甚至面具国王也不是,他们都拯救不了耶路撒冷,都不能挽回失败的命运,他们只是在尽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耶路撒冷最终失陷,Balian并不如我们民族的传说人物那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他和那些用肉体填堵城墙的勇士们换来的结果是向穆斯林投降,换来全城的百姓安全离开不遭屠戮。他们失败了,但他们还是在欢呼,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保卫城中的百姓,他们已经做到了最好。在这样的勇士们中间,没有国王,没有领主,只有真正的男人。
     
    另一个真正的男人是萨拉丁,这位穆斯林王者完全不象《亚历山大》里那个画黑眼圈在战车上发呆几乎就没动作也没表情的大流士,他和面具国王的谈判,对Balian的受降都让人感受到一个真正王者的力量、智慧与仁慈。攻入耶路撒冷之后,他在王宫里扶起倒地的十字架,不仅仅是表现了作为萨拉丁个人的宽宏,更是提醒人们历史上的基督徒与穆斯林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但是他们原本也曾互相宽恕,缔造过和平。
     
    Edward Norton简直就是个奇迹,竟然连一面都不露就为面具国王赢得了数不清的粉丝。那具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躯体,靠着顽强与智慧的人格力量,维护着圣城短暂的和平,御驾亲征逼退萨拉丁的大军。精美的面具后面,孱弱的躯体内,有着丝毫不输给萨拉丁的王者的灵魂。影片对基督教国王或许颇多美化,却也丝毫没有贬低他的对手而是给予了同样的尊敬。耶路撒冷的争夺战是王者与王者的战争,英雄与英雄的竞技。这样的战争尽管残酷血腥,却比杀人于无形的现代战争具有更多的人性和更高的尊严。
     
    王者之间的战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个世界已不再有王者,战争已不再有尊严,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搏杀。从那个血腥的时代直到如今,基督徒和穆斯林都在追寻的天国王朝从来不曾到来,而且似乎越来越遥远。
     
    我丝毫也不为开花的铁匠被淹没而遗憾,宁可让他被淹没。

     7 ) 我英俊的面具王.. 你是如此的英俊


      小铁匠在此片中虽然算是勉强摆脱了男花瓶的身份,,
       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牌子又被鲍德温四世面具王抢了..
     
     回忆这部片子.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奥兰多的帅气
      或是EVA的妖娆.反倒是那位16岁带领兵士以少敌多的麻风少年
      成了本片的真正闪光点.
     
      虽然走路时很困难. 说话的时候也显现了自己的病弱. 但不难想象
     他以前是何等的英姿,即便是面目骇人的他.
     作为一个王,他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 但同时他自己的内心也是痛苦的
      全国百姓面对着一个麻风男人. 一个隐藏自己吓人面目的面具男.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国古代有位统治者.出战的时候必须戴着凶恶的面具
     因为自己面目太美丽,太像女子.

     一直都记得他临终前.对着他妹妹说的那句话:"
    my beautiful sister... you are so beautiful``"
     望着妹妹迷人的脸庞..吓人的自己从心底说出了这句话...
     也许是因为长期不能见人的原因. 这句话也说出了对自己身资的期许.
     当妹妹把自己的面具揭开的那一刹那, 他也许在想,幸亏自己已经不在了吧.不用看见妹妹那一眼的悲伤.被惊吓又无比爱戴的面孔.
     
     但是 我相信所有影迷见到他的脸庞后都只会感到惋惜吧.
      那裂开的嘴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
       他是英俊的. 是无比英俊的,, 是有王者之英气的.
      他在本片英姿不输给任何一位.
         感谢Edward Norton.
      无比感谢

     8 ) 恐怕是今年最好看的古战史诗片

    角斗士导演的又一部史诗巨片,耗资巨大,大场面看起来气势恢宏震撼,比特洛伊要真实自然的多,战争场面拍摄的不错,有血有肉,各种镜头搭配的很好,整体情节有角斗士的影子,较为忠于历史,感情戏点缀得到,不做作,不煽情,恰到好处。男主角 表现还不错,就是脸太秀气了,看着不够强悍,精灵王子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没办法。早逝的国王令我印象深刻,就是不知道谁演的,后来才知道是爱德华诺顿,怪不得呢。


    看完后对十字军和耶路撒冷的历史产生了兴趣,查了查,学习了一下。

    转:从【天国王朝】到耶路撒冷的历史

      耶路撒冷(Jerusalem)这个名称,根据传统的说法,是取自两个希伯来文"jer"--意思是城市和"salem"--意思是和平,耶路撒冷体现着人类最崇高的渴望,皆全人类的和平。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在相距不远的各自的神圣场所举行宗教仪式。经过了5000年的风风雨雨,"和平之城"能迎来真正的和平吗?

      耶路撒冷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饱经沧桑的闻名古城。耶路撒冷最早的居民,是公元前3000年来此定居的一个迦南部族耶布斯人(闪米特人的一支)。公元前2000年,耶布斯人在此建造了城堡,命名为"耶路撒利姆",在闪米特语中意为"和平之城"。公元前1020年,耶路撒冷成为以色列王国的首都。由于耶路撒冷地处欧、亚、非洲的交通要道,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一直处于周围大国的争夺、占领之中,多次易主,备受战火洗劫,曾多次被毁又重建。先后有迦南人、犹太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埃及人、阿拉伯人、中世纪十字军、土耳其人和英国人占领过这座城市。

      耶路撒冷亦有异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曾先后长期统治该城,其中犹太教500多年,基督教400多年,伊斯兰教1200多年。三大教在城内留下了不同时期建造的宗教遗迹有200余处,最著名的如犹太教圣殿唯一的残迹哭墙、基督教的圣墓教堂、伊斯兰教的阿克萨清真寺和萨赫莱清真寺。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本教的圣地。

      战前的耶路撒冷由老城和新区两部分组成。老城的城墙是16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在古城废墟上重建成的,城内面积仅1平方公里,后来形成了穆斯林区、基督教区、犹太人区和亚美尼亚人区4个区,居民大部分是阿拉伯人。老城外的新区是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城西部分发展最快,居住的几乎全是犹太移民。

      1917年至1947年,耶路撒冷被英国统治30年。

      1947年联合国分治计划规定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其范围包括耶路撒冷市和郊区城镇,东端为阿布·迪斯,南端为伯利桓,西端为艾因·卡里姆,北端为舒法特,面积为158平方公里。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耶路撒冷沿1949年停战线被以色列和约旦瓜分,耶路撒冷从此分成由约以分别占领的东、西部,称东区和西区。1950年1月,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1967年6月,以色列颁布法律,宣布东西耶路撒冷合并,并将市区范围扩大为176平方公里,把约旦河西岸的大片土地并入其中。目前全市人口65万,其中犹太人45万,巴勒斯坦人18万,基督徒1.4万。1980年7月,以色列议会通过议案,把耶路撒冷定为以色列"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联合国安理会于1980年8月20日通过决议,认为以色列议会的法案是违反国际法的。在此前后,联合国曾多次通过决议,遗责以色列吞并耶路撒冷。迄今为止,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不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1988年11月,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宣告成立,并宣布耶路撒冷为其首都。

      最近引起巴以冲突的"以色列人强行进入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事件",圣殿山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西北角,圣殿山这个名称来源于犹太教,居说犹太教第一圣殿当年就建在这里,现在只剩下一段残迹--哭墙。现在圣殿山上建有两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又名岩石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中有一块长方形岩石,可以反映出三大宗教纠缠共生,同时彼此又不愿意包容的历史现状。

      岩石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据古老的犹太教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带着自己的独子以撒到摩利亚山上,在上帝指定的地方杀以撒献祭。忠诚的亚拉伯罕正要举刀杀自己的儿子时,上帝派使者阻止了他,并命他以一只公羊代替。这个故事在犹太教的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传说当年亚拉伯罕捆绑以撒,就是把他放在这块石头上准备献祭的。因此这块长方形的岩石在犹太教中一直被视为"圣石"。而在比犹太教晚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则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成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世界各地严肃的基督教徒因而都渴望能有机会向这块石头膜拜。但是这块"圣石"现在却存放在伊斯兰教威严的清真寺中,因为据伊斯兰教传说,这块石头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宵"的踏脚石。就在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第9年,也就是公元619年的一个晚上,忽闻大天使伽百利来召。先知跟随他乘坐一匹面如女子的飞马,急飞耶路撒冷,踏着一块巨石升入九重天,聆听真主安拉的祝福和告示,然后又于当天晚上飞回麦加。据说这块石头即是当年穆罕默德升入九重天时的踏脚石,至今石头上还留有先知当年踩下的脚印。伊斯兰教因此在这块石头周围修起了两座精美的清真寺,并把这块地方称为"尊贵的禁地"。这里因而成为伊斯兰教除麦加和麦地那之外的第三大朝圣地。

      苦街是基督教的圣地,基督教教徒又叫它为"悲哀之路",传说耶稣受难前,曾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从这条路走向刑场--著名的公元4世纪建筑"圣墓教堂"。

      被三大宗教共同尊称为圣城的耶路撒冷老城,只有不足1平方公里。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记:在它四周围绕着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修建的城墙,高12米,长约4公里,共有8个城门。居住在旧城东南区的犹太人传统上走雅法门,而居住在旧城区的穆斯林则走大马士革门等。

     短评

    1、史诗感很强!并不是所有这种历史片都叫史诗片!2、节奏上毫不拖沓,所以虽然3小时,也不觉得长,内容也非常丰富。3、场景、道具、服装、布景全部都超级细致,质感超强!4、配乐很丰富,让人印象深刻。5、虽然许多角色蹦出了很多格言警句,但整体上挺让人感动。6、导演整体思路风格很爷们儿。

    2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力荐
  • What is Jerusalem worth? Nothing, but everything.你的王国将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它将永远不会灭亡。这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这是哲人红尘看破,回归山林,对生命的尊重最值得景仰。每一帧都美得丧心病狂,看得我两眼泪汪汪。

    4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 剧场和加长版是两部完全不一样的电影

    6分钟前
  • |
  • 力荐
  • 想想里面思考预定论的那段话挺有意思的,虽然是萨拉丁说的。“胜败由神决定,但也取决于备战、兵力以及健康和储水“。改成五分吧

    7分钟前
  • Marcus
  • 力荐
  • 同类题材里面算好的了...比什么《特洛伊》《亚历山大》《亚瑟王》高出不知道多少

    9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 蒙面Norton

    12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 要看就看加长版!太辉煌宏大了,沙漠里的耶路撒冷异域风情好美。虽然诺顿只露了眼睛,但是听到那软软的声音秒懂,诺顿叔真演技,鲍四爷和萨拉丁真王者。两军对战那场戏真是太好看了。奥王子真帅,不过为了英雄主义史诗感把guy和主教丑化,还狗血来段感情戏。还好我是看完才了解历史。

    16分钟前
  • 力荐
  • 刚才回味的时候,突然觉得,片尾应该加点巴利安对亡妻的祈祷或者什么的,毕竟那是他来耶路撒冷的主因。

    19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 director's cut 151119。十字与新月之争,绵延千年。感觉在选角方面,按照雷德利·斯科特一贯的虚构与现实的互文性倾向,奥兰多·布鲁姆,疯狂的奥兰多,存在可能性的字面指涉。

    2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 尽管奥兰多布鲁姆的俊脸演硬汉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出戏,这仍是一部不可多得荡气回肠的史诗巨作。全片多名上品大叔撑场,Liam Neeson,Edward Norton(全程戴面罩不露脸但气场破表!),卢平扮演者等等。另,一定一定要看完整版。

    22分钟前
  • dizzydancer
  • 推荐
  • 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

    23分钟前
  • nothing传叔
  • 力荐
  • 虽然有一堆大帅哥老戏骨的豪华阵容,但让人瞬间心碎的却是从头到尾都戴着面具且镜头不多的Norton。当他要巴里安娶王妹被拒后,一句淡淡的“so be it"把一个临死之王的高贵,凄凉,无奈又从容表现得淋漓尽致。

    27分钟前
  • moviejunkie
  • 推荐
  • 有幸看的是画面字幕俱佳的导演剪辑版本。有的小肚鸡肠的电影非标榜自己是史诗,而真正的史诗电影气度非凡,无需自夸。本片就是。剧情、摄影、音乐和演员演技,无不堪称一部让人顶礼膜拜的伟大史诗。波澜壮阔的攻城战让我这个骑马与砍杀玩家看得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五体投地。福克斯的剪刀手毁了电影剧场版

    3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 要看加长版.

    35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推荐
  • 加长版还是非常不错的史诗战争片的,难得也没有弄得很狗血。当然真的是很长。。。诺顿弱得就跟豆芽菜似的,全程见不到脸,真是牺牲很大。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鲍德温四世:我十六岁打仗,就赢得一场大胜。当时,以为会长命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你看,人的命运…全都由不得自己。君令,或不可违;父命,或不可逆;人仍可自主行动,那样人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可是记住:即使处于王权之下…霸者之前,人,不可不问一己良知。当你面对上帝,你不可推说迫于无奈,不可推说当时是权宜之计,推卸不得!切记!(寡人十六岁亲征,大获全胜。当时还以为可以活到一百岁,现在自知活不过三十。没人知道自己的结局,真的,也不知道操纵命运的是谁。国王也许能命令臣民,父亲也许能影响儿子,但自己同样可以决定命运,且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记住:就算有谁支配你…你的灵魂仍然是独立的。无论支配你的是国王还是权贵,都如此。……)

    4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 高贵的王者! | 结局已知,人的这一生应该怎样度过。| 战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番对话、nothing还是everything、I'm Jerusalem.说到底还是两大文明的冲突,喜欢导演的立场。DVD的解说音轨提到了结尾阿拉丁扶起十字架的地方是圣墓大教堂里鲍德温四世的墓,知道这点的时候特别感慨。

    43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 毕竟故事宏大 本片只有看接近200分钟剪辑版这唯一选择:片中 耶路撒冷城 x 十字军的大历史上 鲍德温四世 居伊 和 萨拉丁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令西贝拉公主和贝里昂成为主角 消解当年政治意义 不惜丑化居伊和主教来美化贝里昂 以希腊式守城法的悲壮 创造片尾面对狮心理查时深藏功与名的大气 战争场面有加成

    45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 奥兰多.布鲁姆扮铁匠一定很有心得。爱德华.诺顿令人倾心。十年来刷了无数遍,仍旧觉得荡气回肠。只恨拍得太短,还可以更长些。此片最初因为阉割的公映版,一度被黑到只有六点几分,十几年间慢慢回升,现在的分数才正常。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 【强敌当前,无所畏惧。果敢忠义,无愧上帝。耿正直言,宁死不诳。保护弱者,无违天理。耶路撒冷的众骑士,这是你们的誓言。】奥兰多在这片里真是俊美如天神,而且绝对纯爷们。

    5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