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4EVER

    欧美剧美国2023

    主演:Wendy Regalado  Virginia Alvarez  Richard Camacho  Erick Brian Colón  Zabdiel De Jesús  Christopher Vélez  

    导演:未知

    猜你喜欢

     剧照

    4EVER 剧照 NO.14EVER 剧照 NO.24EVER 剧照 NO.34EVER 剧照 NO.44EVER 剧照 NO.54EVER 剧照 NO.64EVER 剧照 NO.134EVER 剧照 NO.144EVER 剧照 NO.154EVER 剧照 NO.164EVER 剧照 NO.174EVER 剧照 NO.184EVER 剧照 NO.194EVER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08:38

    详细剧情

      Young musicians Andy, Ian, Ciro, and Darío meet by chance at a restaurant, where they get involved in an unexpected situation: A valuable guitar has just disappeared. To recover the guitar and return it to its owner, they must put together a band.

     长篇影评

     1 ) 莉莉娅的来源-丹格.拉塞莱特

    丹格.拉塞莱特,1983年5月19日出生于立陶宛的考斯纳市。其父被判处终生监禁之后,14岁时,其母与一美国男子相爱,随即迁往美国,并书信至当局政府放弃了与丹格之间的关系。16岁时,丹格与一俄罗斯人相爱,此人宣称可以为丹格寻找一份在国外的采集浆果的工作,丹格就告别祖母出国。此男子为其制造了假的护照,于1999年9月17日抵达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市。此后,丹格被带到布尔勒夫的阿勒夫,被锁在公寓并且强制扒 光 衣服,声称她的护照价值2万欧元,需要她通过从事性工作进行偿还。
    从事卖淫几个月月之后,丹格从窗口逃出。但是她担心被警方逮捕遣返,即使遇到警察也未向警察求助,反而是搭车仓皇逃亡瑞典的南部港口城市马尔默(导演的故乡)。一个马其顿游客为她提供了暂时住处。2000年1月6日,马其顿人和他的朋友轮---奸了丹格。2000年1月7日,丹格从马尔默一坐桥上跳下。瑞典警方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急救。住院期间丹格没有苏醒,1月10日,瑞典方面宣布其死亡。
    此后瑞典警方从其身上未发现任何身份证件。但是通过一个电话号码得到线索,最终发现了她在阿勒夫的住处,在其中发现3封准备寄望立陶宛的遗书,从而得知其身世。在住处当中,瑞典警方又发现了一对年仅13岁的捷克姐妹,瑞典警方将这对姐妹解救。但是遗憾地是瑞典警方并未获知关于将其拐骗的俄罗斯人的具体信息。
    2002年,出生于马尔默的电影大师鲁卡斯.穆迪森将丹格化身为莉莉亚,拍摄了名片《永远的莉莉亚》,获得当年瑞典金甲虫奖的最佳导演,并且提名当年欧洲电影奖。
    2006年1月23日,瑞典皇后希尔维亚亲自公布了关于丹格的各种资料。

     2 ) 除了绝望 无处为家

    生于单亲家庭处于花季的少女莉莉娅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叛逆 她抽烟逃课浮躁言行粗鲁 商店不愿赊烟考试成绩糟糕这些都不要紧 因为她要跟随妈妈的男友一起去美国 新的环境似乎可以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但不幸的是像大多数深陷热恋的女人一样 她们为了爱人能够决绝的抛弃一切 即使得不到亲生女儿宽恕的拥抱 即使听见她苦苦的哀求 依然能够头也不回的一走了之 任由女儿跌倒在泥塘里哭得撕心裂肺
    这次亲人的远离生活的环境转变没有击倒莉莉娅她住在一个孤苦无依的退役老军刚刚去世的破旧房间里 把她从旧家带来的天使的画挂在墙上感激上天的赐予并虔诚祈祷 她收拾了残旧破落的房间拉着小伙伴们一起听音乐嗑药 她将撕毁的母亲的照片从新用胶带拼起并每日查看邮箱等待母亲的来信 她跟好友一起打扮成大人模样戴着假发穿着性感的走进繁华城市中的风月场所 看着好友熟练的跟男人调情交易 她表现的毫无兴趣 直到好友为求自保诬陷莉莉娅出卖身体 直到同学邻居路人对她言语羞辱 她依然能够从容不忙的在椅子上刻着lilya 4ever 那时我对这个女孩充满了尊敬而非同情 即使她潦倒到被断电 即使她姑妈让她去做妓女 她也毫无动摇 直到日复一日等来的是社会福利署的救助信 她母亲毫无意外的抛弃了她 莉莉娅面无表情的烧了拼贴好的母亲的照片 最终走上了出卖肉体为生的歧途
    安德鲁的出现于莉莉娅和作为观众的我都如暗黑深渊中一道闪亮的光 他的关切仿佛只是出于原始的保护本能 他的约会请求是那么的真情流露 也许他是极少数的重于感觉而不计前嫌男人 但事实证明莉莉娅这次的选择更加糟糕 安德鲁不是想跟她上床 而是不止如此 从安德鲁给她假护照假名字开始莉莉娅的命运走近了更残酷的境地 而莉莉娅的抗争也更加无力 剪发以及极力的丑化自己 直至她摔碎了陪伴多年的天使画片 从车流奔驰的桥上纵身跳下

    也曾给莉莉娅设定了无数种可能 如果她接受社会福利署的帮助会怎样 如果她听进爱慕她的小男孩的劝阻会怎样 如果她在瑞典男人带她去商店买帽子时大声呼助会怎样 如果她在逃出软禁的公寓后遇到警察上前求助又会怎样 任何一种可能都不见得有更好或糟的后果

    死亡不是归宿 而只能让绝望暂时停止

     3 ) 一点观察➕感想

    1.首尾呼应

    2.每到要去夜店的路上镜头出现的窗外快速略过的景色配合鼓点急促声音嘈杂的背景音乐

    3.成群结队的男…轮J的感受好绝望啊

    4.莉莉娅第一次的呕吐🤮第二次的瘪嘴,无一不是在展露她其实厌恶这样

    5.公路🛣️的穿插景象(从男孩准备跳的地方,到莉莉娅和维克多晚上的公路飞驰,再到她落地瑞典以后的雾蒙蒙一片以及出台和后续看到警察跑…的那些…都是公路)

    可能公路的一望无际让人向往生,但是影片中我看到的感觉更多的是公路延展出去是茫然以及不知道自己未来何去何从。三个月的时间,从母亲身边离开后的三个月,就沦为了别人的赚钱机器以及自己由于逃跑失败所以心灰意冷只想从死得到救赎。

    死是永恒,生是片刻。

    真的很Σ_(꒪ཀ꒪」∠)呕

     4 ) 《永远的莉莉亚》:颓糜在暗地里的荼蘼花季


    《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颓糜在暗地里的荼蘼花季
    (文:火神纪)
    花季,却只绽放在最后的盛夏时光;开到荼蘼之后,一切颓糜。
    无可奈何春去也,自是惆怅哽咽;暗地里绽放,终敌不过盛夏终了,花尽残。——火神纪。《荼蘼花事》。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以及电影的海报,我有种莫名的主观臆测——这是一部黯糜的电影;纵然,《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这个名字,以及奥莎娜•阿金什那(OksanaAkinshina)俊美的脸庞上木然的表情并不曾给我透露更多的信息。可是,直观上的判断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根据来支撑就可以非常武断地给出一个答案;只需要我有勇气承认,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想,这就够了。
    后来我才知道,鲁卡斯•穆迪森(LukasMoodysson)这个名字,也才知道这部电影在奥莎娜演艺生涯里的重要性,更知道了这部电影曾经被誉为瑞典当代最被看好的年轻导演的代表作品里最揪人心的电影;但是,这都是后话。收藏这部电影,几乎是一种根本不需要解释的冲动——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一张图片、一个女子以及一个表情;我想,看起来感觉对口味,这很重要。



    电影开始,从一组由奥莎娜饰演的女主角莉莉亚(Lilja)的视角的手提镜头一路前推,一路狂奔,既跌跌撞撞又东张西望;说真的,我很不喜欢这组镜头,非常突兀,并且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我多少有种晕车想呕吐的感觉,我明白,导演想让我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受莉莉亚的那种漫无目的、惊惶失措的慌张;可是从视觉上来说,以这组镜头作为开场白,多少有种冒险。比如我,就是那种不买单的观众;很多导演都喜欢用手提镜头,用第一人称视角,可是我向来不喜欢这种摇摆不定的视角方式。所以,对我来说,如果不是非必要的手提镜头,总会让我很不感冒。
    电影结束,同样是这样的一组手提镜头。可是同样的一组镜头,放置在电影的最后,因为有了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之后,我倒反而有了一种完全截然不同的感知。非但没有原来的那种不舒服,我反而能够溶入到人物的内心里去;至少,我前面所说的所谓“漫无目的”和“惊惶失措”,我是从后面的这组镜头里感知出来的,而非是电影开始的这组纯粹手提镜头的无的放矢。
    电影最后的这组镜头完全合情合理并且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分煽情,也不显得浮华轻佻。我感觉,如果电影在开始的时候用的是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同样的这个情节,电影的整体水平会更上一层。尤其是这种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纯粹的同样重复有些浪费胶卷,对电影的剧情发展或者情绪积蓄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有种导演在自我卖弄的错觉。如果在开始的时候用一个客观的角度描绘,在结束的时候再代入主观的第一人称角度来感知,虽说表现的手法完全如出一辙,虽说讲述的是同样一个情节,但是会更合理,对情绪的推动也会更有力量,也更有利于情感上的表达。至少,我就不会如现在这般的感觉——我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如坠雾里云里无所适从,我更会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恍然大悟满声惊叹。
    电影,不应该如此平铺直叙,不应该如此无的重复。也许,追逐不俗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俗不可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无奈地接受着许多的导演玩弄着手上的话筒指挥着摄像机东摇西摆着手提镜头。以两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来描绘同一个故事情节并且遥相呼应的手法其实也并不新鲜,可是至少比这种纯粹的重复来得有想法,也至少更将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更加极致而精致;可是这样的一个重复,如果没有积蓄累加的功效,其实就完全是没有必要并俗不可耐的自我放纵了。
    简单地说,滥用手提镜头不仅不能给影片加技术分,反而会扣除我对导演职业操守的印象分——故弄玄虚以及无的放矢。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何许多的导演总是如此不经思索地滥用手提镜头,手提镜头其实是一种风险很高的镜头技法,可是为何他们用起来却总如此不慎重如此不经思索呢。如果他们真的曾经认真而综合地考量过在自己的影片中运用手提镜头的风险系数——也许,有必要而且非手提镜头不可的叙述,可谓是九牛一毛寥若晨星。可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并不是这样,太泛滥并且毫无章法的手提镜头除了晃得我们头晕眼花之外,对电影本身本就没有任何作用;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电影开关的这组手提镜头就有此嫌疑,而电影快结束前的那组手提镜头却能堪称经典。可以说,这两组手提镜头对我而言,基本上代表了我对手提镜头两种极端上的看法;也许,这是不是导演鲁卡斯安排这两组重复的手提镜头之目的所在呢,也许,除了鲁卡斯之外没人知道。



    总的来说,我也许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这部电影的总体色调。这部电影所用的色调是一片暗淡的苍白,从头到尾皆如是;我所喜欢的胶片色调却是那种饱满的温和。基于这样的色调下,镜头所及之处又皆是那个肮脏凌乱的惨淡世界,这种感觉,跟我国许多的九十年代大部分电影相差无几如出一辙,在一种完全苍白的色调下讲述一个发生在完全惨淡的世界里完全哀怨的悲惨故事——镜头的色彩基调下渐渐展开的是一个与色彩相差无几的同样基调的悲怆故事:也许不是我们无法在理性上承受一个悲剧带给我们的感伤与哀怨,同样不是我们无法在视觉处于单一的色调之下解读出这个悲剧故事里所带有着的那种悲凉味道;而是当这两者如此如胶似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在感性上突然变得特别的脆弱与无助,我们寻找不到半点可能被突破的挣扎点,于是我们终究会迷失在这二者所交结的层层围城里一路绝望。可是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欢这种绝望的感觉;比如金基德(Ki-dukKim)的作品,我常常会有这种沉重的绝望感知,尤其是他的那部《收件人不详》(AddressUnknown),因为这样的感知过于强烈,观看该部电影至今已是数年,我依旧不忍提笔写下一字。
    我总觉得,用一种艳丽色调和饱满的镜头来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似乎更能够迸发出悲怆背后最强大的悲剧力量。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TetsuyaNakashima)那部经典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MemoriesofMatsuko),热闹而奔放的艳丽色调,嬉闹而欢笑的戏谑姿态,轻佻却优雅的舞美与夸张却内敛的演绎方式,讲述的却是一个最灰色而绝望的故事——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被中岛哲也式的幽默所瓦解了,太强烈的反差将这个本来并不太哀怨的故事完全地放大成了彻底的灰暗与绝望;我想,这就是色彩的真正力量,色彩基调与情感基调强烈的反差不仅不会损害电影的力量反而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反冲下会更激发起我们的悲悯情结,进而升华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
    我们知道,所谓的惨淡,其实是大多数人大半的人生经历和最真实的写照;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所以我们更希望在我们惨淡又忙碌的生活中偶有闲暇里看到的某一部电影,我们能看到一些异于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那种惨淡得近乎苍白之外一些色彩更鲜艳夺目和更温和的颜色。毕竟生活已经让我们严重地审美疲劳了,而在生活之外,我们其实都不太愿意回归到被完全预定了的人生中去。也许,这也是喜剧类型片总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当我们摊上一个好世道,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逸时光和无聊的乏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娱乐来调剂我们已经富足到索然无味的生活;而当我们不幸地摊上一个不好的世道,我们则不想总那么愁云惨淡,喜剧则起到了一种缓解抑郁生活带给我们沉重压力和哀怨情绪的润滑作用。可是悲剧则不然,只有当我们已经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填饱了肚子之后,当我们已经无忧无愁的时候,当我们在物质上完全富足了之后,我们却会想到找一些别人的故事来填充我们已经近乎匮乏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如若我们都已经自顾不睱了,我们何来有精力去同情他人,为一些虚构的哀怨来感伤呢。


    不过还好,我们现在的这个世道虽说还不曾富足安逸,倒至少也不至于愁云惨淡,所以我虽说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构建,尤其是它的整体色调上满世界的阴霾,但我倒也还有余力来欣赏这部电影里所讲述的故事。我也许不喜欢它的某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但我喜欢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背后浓烈的悲剧味道。
    电影讲述了十六岁少女莉莉亚的悲惨生活和心路成长历程。我想就电影的一些细节来解构她的人生。
    首先,在家庭生活方面,她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抛弃,被完全地遗落在一个国家经济破产生贫困的俄罗斯贫民窟里。可想而知,她其实并不太受其母待见的——为了自己能够摆脱现在的生活和窘境,能够轻易地被割弃的,这也许已经脱离了亲情的范畴。我看着莉莉亚追逐在母亲所乘坐的那辆小轿车后面的那组镜头几近落泪,我想起我这刚刚诞生的小女儿Phoebe,我将在一种怎样的患得患失的期盼下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能把她拉扯大,而如若有可能,我纵然再受多少苦累我也不可能抛弃她去寻找别样的生活;而在电影里,这样的抛舍所要承受起来种种良心上的不安与不舍,其实与我相去不远,可是为何她的母亲在极其真诚伤心地一番哭泣之后却依旧毅然决然地抛下了她离去呢,我想这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是作为一个母亲的绝情,而是生活的困苦压迫了太多年之后一种想要完全摆脱旧生活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也许能够超过所有一切,让她割舍所有一切;不是人的绝情,而是生活的绝情造成了这个悲剧,这样的悲剧才更具杀伤力。
    在后面莉莉亚的舅母的一番言语里我们可以得知,莉莉亚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族里的,她甚至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而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出来,一个生活在单亲家族里的孩子,她对自己唯一的这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亲人要比正常家族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更强烈的情感;所以,当她被自己最信任最依赖的母亲彻底地抛弃里,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失落与伤心,而她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无依无靠与孤苦无助。
    母亲的离去其实也不是这场悲剧最惹人伤心的地方,而是当母亲离开之后不再打电话,也不再写信;她在一种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被叫到孤儿院或者儿童保障机构里去的时候,那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念出她母亲写给保良局的那封信的时候,才是这场抛儿弃儿的悲剧最让人感觉无奈与悲悯的场景。很多人看到这封信总不免要谴责莉莉亚的母亲无情,可是我不这样想,我所能想像到的是——她只身一人跟随她的情人去了美国,她所遭遇到的一切又是什么呢,会不会被抛弃,会不会遭遇暴力,会不会连自己吃饱肚子都无法办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她毕竟已经是一个中老年女人了,身无长技,在一个虚妄的美国梦里,她所能寻找得到的又会是什么。
    当一个情人劝戒她放弃自己的女儿跟随自己远走他乡,这样的一个男人本来就是一个薄情寡义之徒,她又怎么可能跟着他而过上好日子呢。所以,在我看来,莉莉亚的母亲在美国过着悲惨生活的可能性相当大;而当她不仅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女儿,甚至连自己也无法照顾的时候,她还能做些什么呢。假如我的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她的那封信,虽然言辞犀利并且态度绝然,甚至有些刻薄;然而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为了让保良局能够接收她的女儿让她女儿能够继续生活不至于孤苦无助。如果是基于一个好的出发点,信件的内容就仅仅只是手段和技术问题了;所以,就算是千夫所指,在这件事情上,我始终抱着对人性美好的想像,而不忍心去苛责莉莉亚的母亲。



    其次,在家族方面,莉莉亚同样不可能得到任何帮助和照顾;她的所有亲人,除了她的母亲之外,唯一在这部电影里出场亮相的只有她的一位姑母。虽只有寥寥数个镜头以及几句对白,可是这个角色其实颇有些作用,尤其在表现莉莉亚家庭关系及她家在其家族里的地位,这个角色其实相当重要。虽只寥寥数语,却能把莉莉亚一家在其族人里的形象勾勒得十分清晰明了。也或许,她们家其实只有这一门亲戚,因为在莉莉亚被母亲抛弃了之后在她近乎穷途末路时,纵然她十分不喜欢这位舅母,可是她却只有去投靠她祈求她的帮助;如果,她们家还有另外的亲戚,只要稍许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话,她总会病急乱投医般地前往求救。
    由此可见,莉莉亚要么可以从她们家与其亲戚的日常关系推断出,就算她饿死街头,他们也同样不出伸出援手;要么就是她们家除了这一位已经去世的舅父留给她们的寡情遗孀外,其实根本找不到其他亲戚。莉莉亚的母亲在出国之前,信誓旦旦地对莉莉亚说,自己到了美国就会给她寄钱以供给她的生活与学习,说她在美国安顿下来之后就会想办法把莉莉亚接过去一起生活,说她们以后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总会有万一,如果在这中间出了点什么差错的话,她说,莉莉亚应该去投靠她的舅母,说她会照顾她。在我看来,这跟临终托孤没有多少差别;当然,我们也都应该知道,托孤这种事,总是充满了太多太不安定的变数,尤其是所托非人的话,其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的。而恰恰,莉莉亚的母亲不仅仅只是言而无信,并且没有多少识人之明。
    可以说,莉莉亚之母其实是个很不靠谱的人。比如她说要带莉莉来一起前往美国过上快乐新生活,结果临行变卦辞;比如她说到了美国给莉莉亚寄生活费,结果一去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比如她说等她安定了再接莉莉亚过去,结果莉莉亚等来的却是一封与她断绝母女关系放弃监护权的声明;;比如她说如果孤苦无靠可以期望舅母的照顾,结果却是连自己女儿安身的所在都被其舅母强占……我在前文替她申辩过,尽可能地往好的地方去想;而在这里,如果我们站在莉莉亚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的话,我想从感情上就接受不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可以说,莉莉亚的母亲在这部电影里承诺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而结果竟是一个承诺也无法实现。如果她不是一个极不靠谱的人,如何可能做出如此许多不可思议的可怕之事来。
    十六岁并且孤苦无依的莉莉亚找到舅母原先住的破烂房子里,被邻居告知她舅母已经搬进了一所大房子里去;于是她又找回到自己原先住着的那所房子里,终于见到了这个所谓的舅母。莉莉亚向其求助,舅母大人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年纪大了,需要一个好一点的住所。莉莉亚说她已经没有钱吃饭了,舅母大人连眼皮也没抬一下:跟你母亲一样,却城里张开大腿就可锦衣玉食了。也许是洁身自好,也或者是因为自知姿色有限,所以舅母大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不去城里享受所谓的“锦衣玉食”;可是从这句话里来看,她从骨子里是对这可怜的母女是极其不屑一顾的,就算她现在占着人家的房子靠着人家的暖气渡过俄国漫长的冬天,可是她依旧没有半点感恩反而一切理所当然。在她看来,她有着的是一种强悍的道德优势,并且以这样一种优势去俯瞰对方,斥责对方;而我们也知道,所谓的道德优势其实根本不堪一击,别人对她临行托孤,她却趁火打翅劫,这样的人枉谈什么道德人。就算莉莉亚的母亲不过就是一个憔残的老妓,可是她买这所房子也算是自己的血汗钱;而强占一个妓女终身所有积蓄买下来的一所本以为用来养老的房子,这本身要比妓女更低劣得多。
    当然,她现在住在这所莉莉亚母亲“张开大腿”换回来的小型公寓里,她是不会有半点愧疚的;因为她有其“道德优势”。可是她负人所托,又趁火打劫得如此心安理得,其所谓“道德优势”颇值得商榷。但是从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莉莉亚母亲的无知,她与其兄弟之妻应该是相识多年的,人家对其如何怎么可能不知,而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这样一个人,这其实就注定了莉莉亚将来身上所要发生的可怕悲剧。



    再换个角度,我们来看看莉莉亚和她的朋友方面的关系。印象里,每一个西方人似乎都有会有一个所谓的BestFriend,这样的一种关系在他们那个朋友圈里又几乎是公开的,所以,只要能够被自己的朋友称为是BestFriend其实是种莫大的荣耀。当然,莉莉亚也有她的一个BestFriend,而却正是她的这位BestFriend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不仅没有帮她一把反而一手将她推进了彻底毁灭的无底深渊。
    每一个青少年总会有其不可理喻完全失去理智的所谓叛逆期,莉莉亚和她的BestFriend恰好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化个妆,换个发型,穿一身性感靓丽的衣服,坐上火车进到城里去,到酒吧里半夜疯狂。莉莉亚其实比任何人都要更洁身自好,尤其是她所处的那样一个环境和生活状态下,能洁身自好其实颇有些难得:当她的朋友仅仅只是为了酒资甚至只是为了玩乐去跑去接客赚些外快的时候,她只是满脸好奇地坐在酒吧里安安静静地喝酒,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舞池里忘乎所以地疯狂扭动,中间还拒绝了一些上前买欢的男人……
    所有的青春叛逆还总会遭遇到一场来自家庭上层的镇压,所以,BestFriend终究东窗事发被其父亲搜出了她卖淫得来的钱,为自己撇清关系而把所有事都推到了莉莉亚身上。她后来解释说:反正你都要去美国了,那里又没有人认识你,你替我背负这样一个骂名并不为过。殊不知,莉莉亚去不成美国,并且失去了母亲也许有的庇护,她必须一个人来面对所有这一切。
    走在她的街区里她会被无故的谩骂、指责以及驱逐,有些更激进的小混混更会朝她身上扔东西,甚至还有几个人敲开了她的家门对她进行了轮奸……所谓交友不慎,最不慎也许也莫过于此。


    被母亲抛弃,被亲戚欺骗,被朋友陷害,在学校里受尽冷眼,被街区驱逐……在我看来,莉莉亚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几乎全部是满目的疮痍。但是,生活总必须继续,而年仅十六岁并且无依无靠的莉莉亚如何才能够养活自己呢。她终究走上了那条所有人都希望她走的路——张开双腿,“享受”生活;可是就算她的生活已经落魄至此,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她还把跟她同病相怜的小朋友照顾得非常好。即便是回到那个冷如冰窖的小房子里去,就算只能点着蜡烛靠着那点微曦的火光取暖,莉莉亚依旧很知足;在我看来,这个最楚楚可怜的莉莉亚是如此美不可方物,善良而优雅。她是如此坦然地接受了命运强赋予她的多舛坎坷,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所有一切;但她也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莉莉亚因为答应了她的小邻居而专门在她的“血汗钱”里拿出一部分来送给他一个篮球,这是她的善良;但这不仅仅只是因为善良。他们俩人曾经坐在一起讨论过他们的梦想,篮球是小男孩的梦想——天堂会是什么样的,可以无忧无虑整天打篮球……送给他一个篮球其实用不了很多钱,可是没有人送给他过;莉莉亚送的何只是一个篮球,这是一个小男孩的小小梦想。然而,小男孩的小小梦想没有人知道,除了善良的莉莉亚;我之所以说莉莉亚是善良的,因为她知道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也在意这些人的感受,所以莉莉亚会在自己也许还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惦记着这个萍水相逢的小邻居,送给他一个有些迟来的惊喜。而送篮球的这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莉莉亚为何会去满足他的小小梦想;也许,这也说明了她心底那个也许连她自己都不自知的小小渴望——是不是会有谁也关爱她,送给她一个属于她的“篮球”,圆去她那也同样小小的梦想,至少将她从眼前这个无力自拔的泥塘拯救出来。
    或许,正是因为渴望的强烈,所以,当一个看起来并不很高明的骗局放在她眼前的时候,她根本就没有气力用来思索而相信了眼前那个看起来像是白马王子的男人所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她对摆脱眼前的这个困境的渴望强烈得足以彻底地蒙蔽她仅存的那点理智,因为她害怕失去了这个“机会”之后才追悔莫及而永远沉沦在她现在的这种状态下再无力自救,因为她想起了母亲离开时毅然决然的前车之鉴,因为她曾看到过母亲从不曾有过的快乐与幸福,因为因为——现在有一份“爱情”和“工作”摆在她的面前,她想要好好珍惜,她不想等到失去了之后才追悔莫及,因为她知道不会再给她一次“机会”,纵然她愿意对那个“机会”说——我爱你……所以,她相信了这个其实是“牛魔王”的男人就是那个踏着七色云彩来接她一起去幸福和快乐的彼岸的“至尊宝”……
    拿着一本假护照,去到一个完全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里,被一个陌生的男人强奸并且囚禁;年仅十六岁的莉莉亚能做点什么来保护她自己呢——除了服从之外其实她一无所有。所以,当她怆惶逃走的时候看到了警察她只能更惶然地夺路而逃,根本连求助的想法都不曾有过;也许,她知道警察并不一定会保护她,也或许她只是害怕被遣送回她原来生活的那个地方,过原来的那种生活……
    看这部电影时我总不免有种莫名的哀伤感,以前我们总会说,是性格造就了命运,所以一个人物的悲剧大多是人物自身所造成的;可是当我们看着莉莉亚这样一朵渐渐凋零而去的俄罗斯之花,我们是否还能如此心安理得地说着同样的这句话呢。我们如果稍稍来分析一下莉莉亚性格的话,我们其实很难不去喜欢这个人物,纵然她多少有些不那么聪明,多少有些任性和叛逆,多少有些轻信他人,多少有些懦弱……可是这一切似乎都罪不致死吧。而莉莉亚在性格上的许多美好之处:比如她的善良、坚强、纯洁和自爱的一面,比如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总不免会有些怦然心动爱慕暗敛。性格也许造就命运,所以一个人物的悲剧很多时候是因为人物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如果摒除了人物自身原因,悲剧还依旧会发生,那么这个悲剧就不是人物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了。


    性格造就命运的悲剧其实我们看过了许多,那也是我曾经以为的“悲剧的力量”,从那样的悲剧里我们会很容易地去想到去同情,去怜悯,进而开始去思考;而社会造成的悲剧其实同样很多,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为那个不和谐的社会去开解,进而把悲剧归咎到人物自身上去。就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同样会有这样的倾向,只是我无法开解得了,只是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惹人怜爱,于是我终于无言地承认这个悲剧是其社会原因造成的。而我突然发现,当我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悲剧的时候,我不会再想起那么温婉的所谓“同情”和“怜悯”,我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完全无能为力的无奈,进而哀怨。
    如果悲剧是终究注定了的命运,而就算最终就湮没在那最暗无天日的悲怨里,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还能彰显出其性格上让人怜爱的一面,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在悲剧形态里也许更具有将我们完全击溃的力量。莉莉亚是有信仰的,每一次她搬家,她总会把她房间里一幅圣母画带上;而每天她总会虔诚地对着画祈祷,就算在她最为堕落的时光里。可是就在她的最后时光里,她发现了自己其实是不被救赎的那一群人,她将这幅去到哪儿都带着并且对着祈祷的画像摔了一个粉碎;我想,她的信仰也彻底破碎了。这是她的罪,还是这个造就了她的悲剧的社会的罪。
    一条年轻而美好的生命,何至于沦落至此?并且这一切其实无关于她的性格,仅仅只是生活,以及她生活着的那个环境,把她一步一步地推往悲哀得无以复加的无奈宿命。她最终逃离了那个可怕的魔窟,她却依旧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和这个世界决裂。我想,真正可怕的悲剧是,当你只能看着一条圣洁而美好的灵魂慢慢堕落并且最终香消玉殒时,如此污淖却无可奈何地消逝,而你无能为力;这才是最悲哀的悲剧。我突然想起了《红楼梦》里晴雯的那句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还有妙玉:欲洁何曾洁,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在我看来,莉莉亚是一个现代俄罗斯版的晴雯加妙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也许在运镜方面多少有些瑕疵,可是我依旧迷恋莉莉亚这个人物形象。好莱坞大片《谍影重重2》(TheBourneSupremacy)中的奥莎娜并不曾给我留下过多的印象,反而这部小制作的瑞典电影里这个美艳却凄悲的小女子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鲁卡斯不愧是当代欧洲导演里最具才华的导演之一,这部由他执笔兼执镜的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没有看过鲁卡斯的其它电影,所以我无从去比较这部电影是否是他最好的电影;可是就我近期所看到的电影而言,这是最出色的一部。
    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能看到美好人性的两个人物,只有莉莉亚和她的小邻居;然而在电影的最后,这两个人物却不约而同地自杀而死了。也许,良善美好的一面在这个世界里已经渐渐难以觅见,而劣恶丑陋的一面却如此强悍地将前者渐渐吞蚀——作为一个小人物,你要么就随波逐流,要么就被其吞蚀。
    呜呼,而哀哉。颓没在暗地里的荼蘼花季,这个花季逝去;今年里我们也许就再寻不到花香了。来年呢,到了同样的这个时候,我们同样难免如斯哀怨。
    2010-06-19草稿;2010-06-22;庚寅虎年壬午五月癸卯十一;范蠡祭;清晨5:54。

    --------------------------------------------------------------------------------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Lilya4-ever》
    ■译名:《永远的莉莉亚》
    ■编导:鲁卡斯•穆迪森(LukasMoodysson)
    ■主演:奥莎娜•阿金什那(OksanaAkinshina)
    ■类型:剧情
    ■片长:109min
    ■产地:丹麦\瑞典
    ■语言:英语\瑞典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R\HongKong:III\Sweden:15
    ■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
    ■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数字化影院系统
    ■摄制格式:16mm
    ■洗印格式:35mm
    ■胶片长度:2992m(Switzerland)
    ■制作公司:MemfisFilmRightsAB
    ■发行公司:A-FilmDistribution
    ■首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瑞典)

     5 ) 一切重頭再來,結局,真的可以改變嗎

      可憐的Lilja被母親拋棄、被男友出賣、淪為妓女,最終以自殺的方式來終結這樣的人生。Lilya死的時候只有十六歲。這實在是很沉重的揭 露。然而,實在不能了解這種苦,很多時候,很清楚有一種苦存在在某些人的身上,你能很清晰的看到苦的存在,卻不能感受這些苦到底有多深到底有多痛。看這套 電影的時候,完全是以自身感受套入影像之中的,看到的妓女不是妓女,瑞典不是瑞典,明白要交代甚麼是一回事,聯想到甚麼卻又是另一回事。

      Lilja的母親把女兒拋棄;朋友把賣肉一事推在沒有做過的Lilja身上;男友欺騙Lilja,把她賣給扯皮條。親情、友情、愛情,全都是不 可相信,這差不多是一個完全令人絕望的世界。Lilja身邊只剩下Volodya是真心對自己好,縱然Volodya對Lilja也有所求,但至少他對 Lilya的心是份真心。面對這樣一個絕望的世界,Lilja本來想堅強的生存下去,別人要怎樣笑怎樣罵,我仍有自己的傲氣與自尊,然而自尊不能填肚,在 面對生存的問題時,又有幾個人真的能不受嗟來之食?當母親留下的金錢已經用盡,連「食」這個維生的基本需求也難以解決的時候,Lilja只好放下自尊,出賣肉體。在這樣一個無望的世界裡,除了努力地把自己的角磨得平滑圓順外,我們又能怎樣?



      電影的後半,Lilja遇上了她的白馬王子,但這個世界其實並無真正的王子。引《公主復仇記》的一句話:「這個世上只有仆街。」王子,都是仆街 們假扮的王子,真正的王子根本不存在。Lilja被這個假扮成王子的仆街騙到瑞典,落入扯皮條手中。原以為自己身處的環境才是最劣的,只要離開,一切就可 以改變,但原來一切也沒有改變的可能,無論去到哪裡,Lilja都不能逃過成為妓女的命運。在家鄉,Lilja至少可以臨陣退縮,去到了不認識的他方,她 不能選擇客人,也不能選擇不接客,她只能任由不同的男人強暴自己,用自己的身體換取一杯可樂、一個漢堡。或許在父母的護對蔭下,我們還可以作小小的反抗, 不想聽的左耳入右耳出,間或頂上一兩句。但離開了家,去到外面的世界,對於不同形式的思想強暴,卻是連一點抗力也沒有,只能任由自己不齒的東西淹沒自己, 甚而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Volodya跟Lilja說死是永恆,生卻短暫,就算生命很痛,他還是後悔了結自己,叫Lilja勇敢地活下去,就算是痛,仍要在別人咒罵聲 中走到最後。Lilja為此努力過,她對嫖客說:「你以為用錢就能買心買靈魂嗎?」她把自己的頭髮剪短,企圖把自己弄得醜醜的,卻還是沒能得救,她還是被 嫖客按在床上,再一次被強暴。無論怎樣反抗,結果還是一樣。當Volody再一次出現在Lilja面前,告訴Lilja門沒鎖,叫她快離開,Lilja走 是走了,卻跑到橋頭上,跳了下去。就算得到自由,這種自由又能放任多久?是再次被抓回去?是遇上另一個扯皮條?還是要「自願」的把自己賣給不同的男人?

      跳下去,可能真的是種懦弱。但不這樣做,又能怎樣?就算再重來一次,拒絕了去瑞典,幫老婆婆拾回薯仔,就算一切重頭再來,就算有多一次的選擇機會,結局,真的可以改變嗎?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0

     6 ) 关于Lilja的一切

    Lilya 4ever,瑞典诗人导演Lukas Moodysson在2002年的完成的写实电影,可算是近年来北欧电影中最揪心的一部。无助的宿命感压抑着整整109分钟,结成一阵透骨悲凉。配乐多用重金属摇滚,生活在一片迷狂中失去方向分崩离析。片头片尾响彻德国战车的mein herz brennt(我的心在燃烧),再合适不过。这支由东德地区一群厌倦了工厂生活的无产阶级组成的重金乐队,一直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正如从Lilya身边飞奔而逝的世界。而Lilya是无处可逃,唯有通过死亡解脱,若非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死亡。影片时而采用主人公的第一视角,观者仿若真实地置身其中,一同被羞辱,一同被晃动的镜头牵动慌乱的目光。

    万念俱灰。回过神来,透过Lilya以及千万个与之相似的命运来重释一些被世人赋予太多意义的语词,诸如永恒,青春,乐观,全球化,却是另一番神色。有些生命未能绽放就无声凋零,地球依旧转动。Lukas说拍这部影片就为了些许改变现状。

    永恒。Lilya对于生命意义的最主动的表达就在,不顾周围人的言语羞辱,坚持在木椅上刻完“lilya 4-ever”,才扬长而去。这大概是导演的美好愿景,而同时也为了破灭一个大的虚幻。对于常人,生命有意义的前提在于生活的延续性,怀着终将自我实现的盼望,每一个此刻的动机都指向未来。而对某些弱势群体,被锁在密室里的性工作者,黑砖窑里不见天日的童工,长年战乱中颠沛流离的难民,当下是痛苦的,未来是对当下的永劫轮回。固然对这悲剧的洞穿也是宗教的起源,佛家说一朝悟道超越六道轮回方可解脱,耶稣宣扬着超越之爱是唯一的出路。Lilya十六岁,没读多少书,四围全是黑暗,最后一个圣诞夜把一直带在身边的圣母像摔得粉碎,是拒绝了当下,还是拒绝了永恒?如此的生命真的只剩下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弱势群体。全球化带给弱势群体的影响在于越发残酷的生存竞争。全球化是宽泛的概念,是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伴随着二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平坦了吗?Thomas Friedman罗列了种种flatteners、leveling forces、triple convergence (真喜欢造词),讲了一个全球化从国家1.0到个人3.0的故事,总结说这将是世界各地都能参与的在个体之间竞争的时代,大家各自要抓紧准备。而反全球化者驳斥说,上述种种只对享有资源的阶层有利,包括教育资源,通讯资源,否则就是在血汗工厂卖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影片主要涉及人口贩卖以及sex slave的问题,片中数次出现的麦当劳“意象”正是全球化的象征,也正是全球化通讯便捷更助长了不良趋势。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报告过去几十年间人口贩卖数量前所未有,当今至少一千二百多万人处于被迫劳动,其中二百四十多万人口被贩卖,每年通过贩卖人口牟利总额逾三亿两千万美元。这些真实的痛苦,一个人无可奈何的失语,可以被另一个人轻易忽略。历史的进步固然是要以牺牲部分人为代价,而一路沉重地走来,最终又往何处去?

    青春。所以Lilya会冷冷地说,the world is a shit. 背景又响起重金属阵阵翻滚。以前非常排斥重金一类风格,只是毁灭却不营造。前不久看了一个纪录片<Heavy Metal in Baghdad>,记录了伊拉克唯一一支重金乐队在2003-2006年间的故事,伴随着伊战的无休无止,乐队也被迫终止演出,简陋的工作室被夷为平地,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甚至流亡异国他乡。当被问及为何重金属, 回以简单一句: We play heavy metal because we live in a heavy metal world. 些许理解了重金的无可奈何:当重金成为不可摆脱的生存状态,那就只有以更猛烈的姿态试着去征服。当一片废墟中的生命不知何时就会消散,那么不在平庸中超越,就在平庸中灭亡。这大概包含了青春的一切情结,摇滚的一切情结,纵然the world is a shit, 而mein herz brennt, 年轻的心还要燃烧。配乐也用到了Alphaville的经典曲目Forever Young,一边是激励了一代西方青年的青春宣言,一边是东欧少女一步步走向深渊,时代与命运惊心动魄的交错,却可以悄无声息地逐渐淡去。同是天涯沦落人,Volodja在Lidja被羞辱时无能为力的场景,像极了张楚的《姐姐》,流浪少年对爱与美化身的渴望和弱势群体“我要回家”的呼唤,构成了90年代特有的文化气质,十七年后,也逐渐淡去了吧。

     7 ) 假如人间宛若地狱……——评《永远的莉亚》


    十六岁的俄罗斯少女莉亚被打得头青面肿,晕死过去。当她醒来之后,她逃离了那间闭禁她的房子,跌跌撞撞地跑在异乡的街头上。在幻觉中,她看到了已经自杀身亡的朋友沃罗亚,他对她说:“死亡是永恒的,活着却只有短暂的一瞬。”他希望能将她劝说住,让她留在人世间活下去。但莉亚还是从天桥上跳了下去。我不知道她是否去了天堂,总之她是离开了那个宛如地狱的人间。

    莉亚和她的母亲生活在莫斯科破败的居民区里。她的生活不会惬意,否则她不会得意洋洋地向朋友炫耀:她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前往美国了。然而她的母亲——她是一位妓女——抛弃了她,只和自己的男友去了美国。至于她的父亲——他是一位军人,和她的母亲一夜风流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是生是死。当莉亚追赶母亲的轿车,摔倒在污泥潭里痛哭失声的时候,肮脏的污泥沾染了她洁白的连衣裙。那也许是一个隐喻,喻示着莉亚将掉进无法自拔的肮脏泥潭之中。

    这个世界继续带给莉亚恶梦一般的命运。她的母亲将她托付给舅母安娜监护,安娜却粗暴地将她驱赶出门,霸占了她的房子。学校里的老师无情地嘲讽她,令她愤而退学。她的母亲写信与她脱离母女关系,不再承担抚养任务。她在信中说:“莉亚从来就是一个多余的孩子。”当她向舅母安娜求援的时候,安娜冷冷地建议她向母亲学习,向男人“辟开双腿。”她第一次卖淫的时候其实并不成功,但她“成功卖淫”的朋友却向她栽赃,使她成为千夫所指的“臭婊子”,甚至受到人们的责骂和毒打。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别无他途,唯有真正以卖淫为生了。

    安德烈出现在莉亚的生命中。这个开着红色宝马轿车的英俊男人,他灿烂温暖的笑容,仿佛是来自天堂里的阳光。在甜蜜爱情的滋润下,莉亚像俄罗斯土地上迎春的白桦树,尽情地舒展她的生命。他答应带她到瑞典去过上幸福的生活。可当莉亚只身来到瑞典的时候,迎接她的是软禁、卖淫和毒打。原来安德烈是个人贩子,他将她卖给了一个瑞典老头。那老头除了通过莉亚来满足自己的淫欲之外,就是逼她去卖淫,从她身上赚钱。

    “一切都烂透了。”莉亚已经绝望,当她亲手将圣母和天使的画像打碎的时候,也许她的心里不会再有天堂。她只想尽快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尘世,不管死后将去哪里……

     

    当我看着《永远的莉亚》中苦难影像的时候,我的耳边流淌着《悲怆交响曲》的旋律。在这片广袤无边的土地上,覆盖着冰雪,挺立着白桦,静静流淌的河流闪闪发光。那千年不变的苦难命运,以及西伯利亚寒流般的冷酷洗礼,铸造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和悲壮。这个民族拥有一种野蛮的、冰冷的、让人望而生畏的力量,她凭着钢铁、鲜血和烈火去开疆拓土,凭着冷酷和暴戾维持着统治。在维持着千年不变骇人暴政的同时,又创造了旷绝古今的伟大文明。在人类历史的伟人榜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来自这片土地的名字。

    然而“倾巢之下,必无完卵。”透过莉亚悲惨的命运,我看到了决定着她命运的时代和历史。90多年前的十月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俄罗斯民族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人类的命运。一种最光辉灿烂的革命理想,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建立起了极端专制独裁的国家政权。在这个政权的暴烈统治下,人的位置被取消了:整个国家不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国家权力为中心;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严密组织化的国家的一个个细胞,其肉体和精神都被国家政权牢牢掌控;人民无法驾驭国家政权的力量,而变成了国家政权的奴隶;人不再成其为人,而变成了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人在工具化的过程中,良知、道义、悲悯心等等光辉的人性之善点滴流逝,而贪婪、暴戾、残忍等等黑暗的人性之恶却急剧膨胀。当邪恶的国家政权轰然倒塌,剩下的就是一片物质、制度和精神都已经荒芜的废墟。

    莉亚尽管有着苦难的身世,但她并不缺少少女的纯真和善良。她在寒冷的黑夜里收留了被驱赶出门的沃罗亚;她用自己卖淫得到的第一笔嫖资为沃罗亚买了一个篮球,实现了他的生日愿望;她一再央求安德烈,帮忙沃罗亚离开这个烂地方。但是这个人间用什么来回报她的纯真和善良?她的父母抛弃了她;她的舅母将她驱逐出门,霸占了她的房子;老师羞辱她,致她退学;政府部门拒绝给予救济和监护;朋友背叛和出卖了她;年轻人辱骂毒打她;她的“恋人”将她贩卖出国,而得到贿赂的政府人员为她的出国签证大开绿灯;在异国他乡,永无休止的强奸、卖淫和毒打,终于将这个少女逼上了自杀的绝路。

    在莫斯科严酷的生活中,她和沃罗亚之间温暖的感情支撑着他们一起坚强地活下去。当她远走他乡,失去了感情寄托的沃罗亚选择了自杀。在瑞典,同样失去了感情支撑、对生活和人间彻底绝望的莉亚,最终也选择了自杀,——尽管已经化为天使的沃罗亚一个劲地喊着:“莉亚,不要,不要!”

    当失去了爱,人间将会宛若地狱;在宛若地狱的人间,天堂也会无从觅处:——莉亚在自杀之前,亲手打碎了她最珍视的圣母和天使画像,那是她心灵最深处的信仰,是来自天堂的祝福和荣光。然而这宛若地狱的人间终于将她的天堂击得粉碎。我相信,当她从天桥上纵身一跃的时刻,她并不为奔向梦想中的天堂,而只为逃离这地狱般的人间。

     短评

    这个世界太坏。一切那么烂。后来,你们都成了天使。本就不应该流落世界。

    5分钟前
  • YVE
  • 力荐
  • 穷国的残酷青春片,也有酒精、毒品与派对,却得靠出卖自己的肉体去赚面包。水泥色的筒子楼,单调贫困的生活,冷漠势利的亲人和邻居,爱情糖衣下丑恶奸诈的圈套。唯一的温情,也充满无奈与不合时宜。生无可恋,唯有奔向死亡之翼的拥抱。

    6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 他对她说:“你有的不过就是生命。”又哭了。。一天之内看这么多令人绝望的电影真不好受。可怕的不是没有人依靠,而是那个可以依靠的人背叛了你。可怕的不是不能逃脱,而是不管你逃到哪儿都是一样的结果。这时结束生命不能算是逃避了吧,放自己一条生路。

    11分钟前
  • cherrybomb
  • 力荐
  • 令人心碎。参考影片《国际女郎》《买下我》《俄国新娘》

    15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 the world is a shit.16岁,太容易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也太容易被相信的美好事物毁掉。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地球仍在运转,生活仍在继续,世界也不会因死去的两个年轻生命而停止前进。我知道一切都很烂,可拥有的唯一就是生命......

    1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 上来就是狂躁的战车与晃动的镜头,让你连缓冲的时间都没有,在手里压了N年的电影,终于看了,与期待一样硬气,虽然个别细节有点矫情,但仍不失为一部青春的佳作,Lukas_Moodysson ,果然还是拍青春给力啊。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死亡永恒,生即片段,究竟要有多大勇气才能直视这些残酷和灰暗;再无情肮脏无耻黑暗的事,都是人类心安理得干的,人类终究还是灭亡的为好!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1.女主被迫卖春进行时的主观镜头,挺好的呈现中老男人的丑恶嘴脸;2.超现实的天使镜头里呈现的是温馨幸福,但让人看了满是心酸;3.北欧的重金属摇滚搭配女主的玩乐时刻和奔跑时刻,非常带感;4.无论是手持镜头还是故事,都非常达内兄弟,再加上海报,简直就像金发版的罗塞塔;5.来到这个世上不是自己的错,但悲伤的是,这个错误却需要自己面对。

    2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看到莉莉亚的妈妈走了之后,我就忽然预料到了什么,真的是不忍看下去。

    28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 看的心疼死了,被遗弃的孩子,到哪儿都逃不过的乌云。现在坐在这儿,享受这一切却还在抱怨,真是恶心的不像话。

    31分钟前
  • ztlpoppy
  • 推荐
  • Total Fucking Shit!

    36分钟前
  • SCrApHeAVeN
  • 力荐
  • 诺大城市中,无名的我该何去何从,真想跟自己说句“花花世界,何必当真。”小国青春片中洋溢的动荡不安实在难以感同身受,但莉莉亚的无助与孤独却直击我心。母亲抛弃,闺蜜背叛,男友拐卖,住所被霸占,朋友自杀,信仰崩溃,所有美好的东西一点点的从她身边抽离。异国他乡,无名无姓,再见了花花世界。

    39分钟前
  • 未知者③
  • 力荐
  • 整部电影的摄影大多时候都是手持,急推急拉,再加上跳跃式剪辑,对于这种写实的电影很合拍。配乐重金属,很有节奏,最后片尾那一声吓得我灵魂出窍。有点虐,花季少女一步步沦入深渊。总有一类人,出生就是错的,这句话是对的。

    40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 我改变主意了!!少年的时候还是上学好!!已经那么小心了,结果还是中招了!!!好让人心碎啊!!女主虽然演技逊点但是长相身材超棒啊!!!配乐我也很喜欢啊!!

    44分钟前
  • 黄海
  • 力荐
  • 其实是非常普通的内容,导演和主演让大家感受了一次揪心的旅程,开头和末尾的运动镜头和多剪辑让人不适,感受到女主的那种无助和恐慌,还有在她被性交易的场面是我觉得拍的最好的地方。最后的最后很妙,虽然莉莉亚睁开了双眼,但还是长出了翅膀,可见不论她在人间还是天堂,圣母已赐他永恒

    49分钟前
  • 死鱼田园
  • 推荐
  • 被这个世界抛弃的孩子,往哪儿逃,都是绝望密布的森林。

    5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 生的另一边是死,短暂的另一边是永恒,灰蒙蒙的另一边是明亮亮,侮辱损害的另一边是无忧自在,亲情与希望折翼的另一边是友爱与美梦的翱翔。莉莉娅只是一个轻巧的转身换边,把短暂的生命留给了尘世,把永恒的灵魂带去了天堂。

    54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 想看很久了。终于找到了就看了。残酷青春片。摄影和配乐都很有风格。但比起想象中的一黑到底,还好有些许暖意。残酷而唯美。结尾最后的数秒让人泪目。莉莉亚只有死去,才会变成永远的莉莉亚。死后的世界真的那么美好么?但愿吧。四星半

    5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有钱人聊以自慰的东西。

    1小时前
  • HELLO!
  • 推荐
  • 如果当年在医院被抱错,你就是小甜甜了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