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骚乱的精英们
这是一部让人血脉偾张,欲罢不能,同时又让人厌恶愤恨,情绪激烈的影片。很难想象有人会中途离场,也难想象有人会要去看第二遍,就像去年的那部《为奴十二年》,一种难以抗拒的精神的折磨。
本片讲述的是在 牛津大学里一小群所谓的显贵弟子为了保护家族权势财富,维持百年名门正派,私定结盟,设宴狂欢,寻衅滋事大闹某苏格兰小野酒吧最后被送入派出所的故事。
当年那部搏击俱乐部,会员们比的是残酷,暴力,一无所有。而这部 骚乱俱乐部,会员们比的是血统, 家势,财富。两个社会最极端的阶层。
故事的原型可以追溯至18世纪的牛津大学,一个名为 “The Bullingdon club”的团体,汇聚各种显贵公子哥的派对俱乐部。据说The Bullingdon club在牛津大学以砸瓷器捅玻璃出名,每次派对完基本上都会留下一张价格昂贵的支票。如今当道的英国首相卡梅隆,伦敦市长鲍里斯,财政大臣奥斯本都是该俱乐部成员。
本片剧本来自Laura Wade,她在2010年创作了以“The Bullingdon club”为原型的舞台剧POSH,导演是丹麦女Lone Scherfig, 道格玛95电影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她曾执导过《一天》及《成长教育》。 影片的延续了她强烈清晰的叙事风格并聚焦于真实的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本身。
演员阵容强大,几乎都是英国新兴的一线面孔:靠饥饿游戏走红的Sam Claflin, Burberry 的招牌模特Douglas Booth, Jeremy Irons家的小公子Max Irons, 唐顿庄园里的三小姐Jessica Brown Findlay。其中Sam Claflin的表演最让人记忆深刻,那张英俊又充满邪气的脸在他向苏格兰人民挥拳时狰狞到了极点。Max Irons也有不俗的演出,大部分时候是陷入迷途的羔羊状态。而被誉为英格兰最帅男人的Douglas Booth游刃有余地驾驭了一个玩弄女性的流氓。
影片是对精英主义与阶级差异在英国盛行的反思。去年BBC Lab UK study一项社会调查显示, 从财富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岛国人基本可以分为七类:
• Elite (精英)
• Established middle class (老牌中产阶级)
• Technical middle class (技术型中产阶级)
• New affluent workers (新兴小资)
• Traditional working class (传统工人阶级)
• Emergent service workers (潮人打工族)
• Precariat (朝不保夕族)
其中最上等的精英要比其他六等人要占有高得多的绝对财富,文化和社会资本。咱们所说的土豪一类是永远入不了精英一族的。精英比得不是你爸是谁,而是你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是谁,流在血液里的东西。
精英主义与等级差异在英国无处不在,比如伦敦富人都住西区,穷人都在南边,大家买房都先查邮政编码。其中体现最明显的就是英国的教育系统,牛津剑桥不算,这里还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贵族公学: Eton College(伊顿公学), Radley College(拉德利学院), Westminster School威斯敏斯特学校, Sherborne School谢伯恩男子中学 和 Harrow School(哈罗公学)这些学校一年的学费基本是一个英国普通工人两倍的年薪。本片中10位俱乐部成员无一不来自于以上公学。
他们坚持只有由少数具备知识、财富与地位的社会精英,来进行政治决策,主导社会走向才是社会发展的出路。他们私下结盟,正是为了维护家族百年簪缨,在政界商界享有最高话语权。在古代,精英主义是这是建立在极不平等的经济基础上的,并以绝大部分人的无知为代价。西方中世纪的精英,其合法性来源于血统。换言之,西方中世纪,出身高贵的人才是精英。出身高贵,理应拥有更大的决策权。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荒谬的。凭什么一个人的父亲是国王,他就天然比一个农村子弟更有资格进行决策?在网络科技发达的今天,农民如果有雅兴也可以通过百度读莎士比亚,在对的时候高考落榜数次的英文教师也可以成为网络新贵,维持精英主义成为了一件成本很大的事情。何况在人人平等的时代里,精英感的最大敌人嫉妒感会将精英们在社交网络上杀得片甲不留。影片中的Alistair 也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Miles 逼入绝境。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这种观念也是违反了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只讲遗传不讲变异,一狮子站在食物链顶端,不代表它儿子也能强过敌人,威廉王子哈里王子的智商不见得比坐在我对面的IT男高。卡首相常常在辩论中语无伦次。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西班牙研究人员的报告,近亲结婚是导致该国历史上哈布斯堡家族绝嗣的主要原因。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贡萨洛•阿尔瓦雷斯等人计算了哈布斯堡家族16代人中的3000位成员的近交系数。近交系数是表示由于近亲结婚而使后代获得一对相同基因的概率,近交系数越大,危害程度越大。哈布斯堡家族末代君主卡洛斯二世身患多种疾病,研究人员推测这很可能与其父母属于近亲结婚有关。由此可见,保留血统的合法性的代价是巨大的。看看骚乱俱乐部的成员们个个历史政治学得很牛逼,其实生物学都是拿零分的人。今天威廉王子 决定娶小民女凯特绝对是聪明的决定。
而影片更多的是从伦理学得角度去批判精英感,精英感很强的罗素曾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把人同等看待。真正做到恢宏大度是很困难的;因为没有性格的高贵与善良,恢宏大度就是不可能的。在罗素眼里Alistair对酒吧老板意态高昂的凌慢是一种向弱者炫耀力量一样地庸俗。这也是本片与观众的最大共鸣点。
2 ) 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高颜值电影
剧情简直神反转!男一(35)开始以为只是个被人抢劫,靠哥哥入会的怂蛋。俱乐部的餐桌礼仪一点也不懂,一直冷漠脸,尤其是和男二游戏玩输了之后。而赢家男二最后变成了彻彻底底的loser。全局转折出现在男一拿起男二手机之后。另一位成员没能留住小玫瑰,而男一却成功骗来男二女友,对其一番羞辱后直接导致他们分手。而一切都是男一一手策划的。他真正的爆发是之后坐在桌子上慷慨激昂地演讲,紧接着所有人都开始摔杯子,砸盘子,砸家具,连壁纸也撕了?再到后来男一与店主交涉,还打了他一拳。后来几乎所有人一拥而上,男一还以打棒球的姿势打了店主一棒。店主几乎被打死,男二吓坏了,便报了警。成员们最终决定拿男二垫背,被害的失去了女友的他还要坐牢?所以这部电影讲的是男一如何毁掉了男二的生活?No.警察最终还是发现了男一的指纹。所以讲的是恶人有恶报?No.男一引起俱乐部的注意加入了真正的ryot club。
P.S.牛津被黑的最惨的一次。
35超级帅!!!😘这部超显演技!
3 ) 贵族不再
看到有人说这是英国版的王思聪,觉得有必要说两句。傲慢狂妄的富二代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导演想要表现的是贵族的衰落以及公民的崛起,更重要的是,两者在相互适应中产生的冲突。
如今的贵族,就像我们可以在BBC的纪录片中窥探到的那样,昔日奢靡的生活已不见踪影,祖祖辈辈继承下来的遗产已所剩不多。影片中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希腊籍小哥被讽刺说他只继承了一艘船,而城堡的高富帅主人在和小伙伴练习射击时互相调侃道,“要是没有这些讨厌的游客,我就修不起我的房顶了”,“我的房顶上的洞都大的可以掉进来一只牛了”。
这件事说明了这样一个困窘的现实。从祖辈继承下来的“豪宅”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多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因为房子的修缮和维护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然而哪一位继承人都不想因为自己管理不善而被迫把祖辈的遗产卖掉,留下千古骂名。
尽管如此,贵族头衔和阶级划分对英国社会的影响仍是散不去的幽灵。换句话说,落魄甚至经济困窘的贵族依然受到社会的仰视 (并不是总是怀有善意)。因此,Ryle才会对餐厅老板说,You hate me. Because you can't be me.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一个英国社会的有趣现实说起,那就是阶级。阶级属性,是英国社会的深深烙印。敏感的阶级雷达决定了英国人言行举止的一切规则。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影片中多次出现阶级属性的体现——词汇的使用。例如,上层阶级说napkin,中下层阶级说serviette;上层阶级说pudding (不管是什么样的甜点),其他阶级说dessert;上层阶级说dinner, 中下层阶级说lunch等等。Kate Fox在她的《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一书中通篇描述了阶级间的差别。人们自觉遵守阶级属性,比如你买什么车,怎么装修房子,如果度过休闲时间都是与阶级属性密切联系的。
正是因为如此,英国上层的阶级在内心还是有很强的优越感的,尽管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允许他们处处显露高人一等的傲慢。不像他们的祖辈,封建王权和贵族特权再也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万无一失的保护伞了。现代公民社会要求人人在权利上平等。现代版的Riot Club给了这些无处宣泄的青年一个宣泄放肆的掩护。但是当他们玩脱了以后,没有谁能完全保护他们了。
影片的主线就是围绕这样一个冲突展开的。一方面贵族后代错误估计现实,因此产生极度的自我膨胀;另一方面是普通工薪阶层对这种跋扈的不满。双方的冲突,最终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影片似乎并没有为根深蒂固的阶级矛盾提供解决方案,思想性的缺乏成为它被评论人攻击的焦点。“沦为流水账”的评价也并不过分。
荒诞不经的背后是一种人性的解放。喧嚣是一种对制度约束所发出的呐喊。艺术,诗歌以及性情都在其中得以生长。同时滋长的还有傲慢,自负与狂妄。这些旧世界的特权终究无法在现代社会存留久远。
4 ) 还好事实实际上没有这么黑暗
这比较不算是针对电影的评论,而是针对这种现象的评论和一些结合我自己个人经验的感悟吧。
--------------------------------
我也是在英国一所Boarding School就读的学生,虽然不是在 Eton/Westminster/Harrow School那些比较所谓“精英”的学校,但也是伦敦附近很好的一所了。我们学校也曾经是把成批的人才往牛津剑桥送的 但旧好时光不再啊 去年还有一个去了剑桥 今年一个都没有。。。可能还是因为我们学校什么都管的比较松吧。。。
跑题了对不起。。。
在中国,一般来说,所谓“坏学生”就是那些,不遵守学校规则,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年纪轻轻就喝酒,还偶尔打打架的人。
但在英国可不是这回事儿。
在英国,通常越是喜欢喝酒抽烟吸毒的人越是人缘好,老师都喜欢,校干部就选这种人。(当然不是在随便在老师面前抽啦)但他们也都不是无节制的喝酒抽烟吸毒,喝酒比较特殊稍后再讲;抽烟我知道有人是每天抽三次的,但也有人在学校可以完全不抽回到自己国家(一个德国人)一天抽一整包的,还有人自己平常不抽但是看到别人抽 只是好奇味道尝一下 就像尝别人叫的饮料 尝完完全没事的;而吸毒都是去个什么酒吧club才会偶尔抽抽大麻但也没人上瘾的(但需进食类和需注射类毒品没人碰)。
所以在中国被从小教到大说绝对不要碰,碰了会上瘾,会戒不掉的东西,在这里完全没事儿。因为他们从小接触到大。自制力从小被训练出来的。
而且这些人成绩还都很好,不管是学理学的还是学历史英文哲学的。但总的来说,喜欢抽烟喝酒跑club跑party的人,学的科目更偏向于历史、法律、政治、哲学、英语文学这些比较中国称之为人文的学科。这些也是政治家倾向于选择的科目。就像电影里Miles和Alistair选了历史一样。在英国,这样的选择和理科生(数学(and高数)|物理and/or化学and/or生物and/or地理)艺术生(艺术|媒体传媒|设计和技术),商科生(经济or商科|数学|物理)和乱七八糟生(心理|商科|数学 or 其他)一样受欢迎,而且通常那些家世好的,更倾向于选择这些人文科目。
其实大部分这些人都不像电影里的这么狂暴-反之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家教、天生对人好、有责任心、重要时刻靠的住、也不会乱摔杯子乱打人 或乱调戏刚认识的女孩。
比如说我们学校有个传统是House音乐比赛的晚上,高年级要去低年级的房间搞破坏比如说掀床啊,把书桌上所有书扫到地上啊之类的,但他们绝对绝对不会像电影里头一样把你的电脑给砸了或床给拆了。他们享受的只是所有人安安静静的在你门外等着然后一个人去敲门,让你以为只是那一个人找你有急事,然后等着你开门的那一瞬间所有人冲进来把你房间折腾一遍还把你拉下床再把你床垫给掀了,然后瞬间走掉留下你你一个人迷茫的躺在地板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那种感觉。。。而不是真的搞破坏。
关于酒:::::::::::::::::::::::::::::
在英国,法律规定,5到16岁就可以在家里父母同意下及私人家庭聚会喝酒,16岁到18岁就可以买啤酒或在餐厅喝套餐配的酒。所以酒在英国人看来根本不算什么。。。
个人来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从小不喜欢酒精的味道所以以前一滴都不愿意碰的。之前还在中国的时候连我亲妈让我陪她喝梅子酒我都不喝还把我妈弄委屈哭了,但来了英国以后也会在学校提供啤酒的场合跟他们偶尔一起喝一瓶了,在不醉的前提下。因为我发现我还是可以接受啤酒和香槟的味道的,但红酒和白酒还是不喜欢觉得太酸苦。而且关于酒的其他特性(麻痹思维)我又都不喜欢,可能就能让人想早点睡这点比较好吧。。
对不起又跑题了。。
但喝酒在英国绝对不是什么大事儿,就连学校也会在一些大小活动或庆祝什么的时候提供些酒给12、13年级(大学之前的两个年级,对应16,17岁)。当然不会提供能灌醉你的量就是了。
酒在英国绝对是一个全国人民无论年龄用来庆祝各种事情的饮料。而不是在中国的喝了就会上瘾,喝了就会失去理智,发酒疯的东西。
还有一点很神奇,不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学校好几个亚洲人是酒精过敏。但一个其他非亚裔的酒精过敏的我一个都没听说。我所说的酒精过敏可能和医学上定义的不太一样但我所说的酒精过敏有两种症状,一是喝一点酒就会满脸通红而且大脑思维很明显会被影响到变的比平常激进和话多,就是说,很明显是醉了。另一个是喝多一点的酒就会全身发痒和食物过敏症状一样然后重则死亡。
我就会想说在中国大家都说不要喝酒会不会有这几种可能:
1.因为大部分人1-20岁左右都没喝过酒,导致了不少人是酒精过敏,所以很多人都会喝了一点酒就失去理智,大家才说不要喝酒。然后死循环。
2.因为大部分人1-20岁左右都没喝过酒,所以酒量都不好,大家才说不要喝酒。
3.中国人就是基因上比较容易酒精过敏,所以很多人都会喝了一点酒就失去理智,大家才说不要喝酒。
4.中国人听从妈妈教诲后一般不喝酒,一旦被逼着喝酒都是喝很强的什么二锅头老白干之类的烈酒,所以对酒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于是继续告诉别人少喝酒,大家才说不要喝酒。
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我大中华名族的不可控性吧。。。
好了不说了就到这里吧。
谢谢。
5 ) 隨紀
覺得這個片子評分有點過度了。有人說這電影是英國男版小時代,但個人認為它比小時代走的更遠。首先類似的俱樂部在西方大學裡面遍地都是,而且每個都歷史悠久。形容為小時代只是擦到了皮毛沒有體現更深入的東西。其次這種毫不掩飾的把人性乃至體制相對醜陋的一面表現出來其實讓人看了很爽,當然這只是個人觀點。電影本身就帶了凝重的諷刺色彩,特別是對hypocrisy 的暗諷。Sam演的弟弟在劇中對Bar老闆說的話基本詮釋了電影中心,演了一場鬧劇,把那些我們心中想的卻不敢說的話表達了出來而已。電影本身三星,但是整部電影的顏值,Setting,costumes design太戳我的點所以四星咯😀
6 ) 圈子不是你想混就能混得了的
看完影片,脊背发冷心生绝望。无他,联想到现实生活里的某些事情而已,比如ZB控制舆论普通人不能发声;劣币驱除良币;认真敬业的被走过场捞钱的抢功劳吃红利,等等。
影片讲两只秉性不同目标不同的fresh birds加入Riot Club的故事。正所谓行不改姓坐不改名,Riot 俱乐部从来只做毁天灭地的缺德事,对新会员缺德更对无辜者缺德,新成员入会被整蛊被怎么恶心怎么折腾就不用说了,新会员更是用来顶包认罪的最佳备胎,属于死会计领域的“后进先出”存货计价法,被学历史学金融学哲学的老鸟们用得溜溜地,从头到尾都没有砸盘子打人致残的菜鸟Miles听到俱乐部让自己顶缸认罪的决定时,傻眼了吧?
想当初,Miles是怀着何等崇拜和憧憬的心情申请加入俱乐部的啊,即便是来自威斯敏斯特公学的他也万万没想到能用拉丁文临场做打油诗的师兄,内里却是如此龌龊不堪,他们毫无教养,在公共场合吵吵闹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他们嘲笑侮辱平民,赤果果地QJ民意;他们毫无道德底线,即便是会员的女朋友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可以随意践踏的应召女郎,因为这位“朋友妻”出身乃是普通人,没后台…….
看到这里的时候,作为一名女性我出离愤怒了,气愤的是Miles 居然不反抗,气愤的是妹纸还傻乎乎地问Miles,你怎么看?看尼玛啊,难道不该拿起刀子,废了这群畜生吗?乃们西方文明国家不是一向对性骚扰者执法严峻的么?
一番胡天胡地的剧情略过之后,Miles总算没有被送去顶包,认罪的是另外一只菜鸟,哦不,应该说传奇的Alistair 罪有应得,是他偷偷发短信让Miles的女友来受辱的,是他一直在煽风点火挑起的祸端,是他一直挑衅所有人的底线,也是他动手殴打的饭店老板,凶器上有他的指纹,所以他罪有应得。
可是他受到法律的制裁了么?没有,影片的结尾他还得偿所愿,提前结束大学生涯,到当大官的叔叔身边干大事去了。还记得他嘲笑到Oxford苦苦读书拼学位是傻缺行为么?还记得他是如何渴望逃离光辉万丈的哥哥的阴影么?还记得他是一个写不出有价值的论文被导师喜提多次的“学渣”么?
勤勤恳恳卑以自牧的人在影片中是倒霉蛋,是弱势群体,世界掌控在卑鄙者的手里,卑鄙者是寄生虫,连家里屋顶都修葺不起,不得不把家开放供游客参观,可正是这样一群混蛋,占据着这世上最好的资源,为了避免大权旁落,他们结成联盟,践踏真善美。
义气在这个联盟里是不存在的,只有利益,才是联盟的唯一依据。影片的结尾Miles 离开俱乐部,离开那个圈子了,他算得上是良心未泯的唯一例外了吧?不难想象,如果他将来走仕途之路,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他不再是圈里人。
换句话说,Miles 混圈,失败了。
看完这部毁三观的影片,还让我怎么直视Oxford 大学呐?
影片以小见大,颇有管中窥豹的精妙。年轻的Sam Claflin 不仅仅能演 Me before You 和 Love ,Rosie的帅气和暖心,也演得了片中这般功于心计和狠绝。当然了,一个未到而立之年就做了制片人的演员,怎么甘于只演傻白甜呢?他在影片中的阴暗和诡异,真真吓了我一跳。
Everybody hates me, everybody wants to be me. 同一个阶级背景的不同的个体人性。soundtrack好
有很清晰的批判和問題意識,但是劇情推動的動機都太過牽強。大概還是要insider寫自己的故事會深刻一些吧,outsider始終都是yy,隔了一層。
真是想想都让人害怕的故事。却也是真的,拍得非常浅薄。丹麦女导演是有牛津情结吧?
太无聊了,拍得也很幼稚浮夸,更像是英版小时代,很清楚主创想表达什么,还不如新警察故事有意思。没觉得有什么小鲜肉,也就sam还不错。感觉老外的仇富心理也很强啊,英国上流社会要是都是这样的话我国有希望迅速赶超了。
这工党拍得电影么……后面实在太过于善恶分明one dimentional了,话剧应该不是这样的吧?Douglas Booth是个大惊喜,原来特别讨厌的演员演一个特别讨厌的角色可以这样有魅力,帅
结尾那鬼魅一笑实在瘆人,想到基于真实现状改变就不寒而栗,英国当权者都是一群什么鬼!
剧情挺烂的,就是演员们颜比较好罢了。
题材刚好是让人反感的类型 Ali说的“你是想成为我把”赤裸裸的摊开 最腹黑的Ali在club是混不了 但意味着他将走入成人更精英的阶级 最后的笑容简直讽刺 俩个新生男主结局选择了不同俩条路 目测alistair获胜 电影里这类人是永不思悔改的 并且十年后 他们还会掌握绝对话语权
整个片子看下来不太舒服 大概我三观太正 连美少年都安抚不了我因为剧情的恼怒
铁叔的真儿子和假女儿……乱!伦!啦!剧组真的不是故意的吗?!_(:зゝ∠)_ (btw Harry Lloyd的声音真是不要太迷人哦
本来以为只是个花花公子轻轻松松上牛津喝酒飞叶子开兰博基尼被blow job呢
看的过程越来越难受……这么赞的卡司都用来歇斯底里了。
惊喜在于它的剧情走向和我预料的大不相同,电影实际偏黑暗,但在罗勒·莎菲最擅长的唯美下,倒和电影所要揭示“精英贵族”虚伪、跋扈的一面相契合,这是一个很犀利的题材,罗勒·莎菲仅仅只是蜻蜓点水,却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讽刺的表现比较直白,力度被削弱,看起就只是在展现一群人的疯狂青春而已。
看到英相卡梅伦在伊顿和牛津时荒唐放荡的私生活八卦,觉得这片子肯定是有的放矢,人类几千年的精英史再次证明:越是祸害,越是厉害。
只是去舔舔狐狸弟弟~
就是一群腐国高衙内玩脱的故事,鲜肉多得开启刷脸模式了,只是说好的校园搅基标配呢???!!!
就是把各大小帅哥放在一起的一部戏
啃生肉就已经不能承受这些鲜肉的汹涌了 剩余就是翻看作品列表回忆他明明在哪里演过什么边角料 至于剧情谁在乎呢
把这部影片当成小时代的人大概没把这部影片看完,自饭局开始影片展开的道德批判和激进竟然有种在天朝中的错觉,而之后的情节发展则迈入了惊悚片的范畴,这种去贵族化的英国电影现在屡现不鲜,但是戏剧风格被掌控得越来越纯熟
目测本片给英伦脑残粉装逼用是再适合不过了 同理华尔街之狼 待我看过再放厥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