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意外之喜。
去电影院之前刷影评,就已经对剧情“没逻辑”有心理准备了。甚至前面一多半都是带着这个预设看的,好在片子本身是有意思的,我想没逻辑就没逻辑吧,我就看个情绪可还行?可是影片播放到最后的时候,我只想说去tmd“没逻辑”,你们是活在GMAT的逻辑题里还是怎么的?你们活的世界都特别有逻辑吗?反正我的就不怎么有逻辑,时常狗血,还很操蛋。而且导演的逻辑其实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晰了,就是反父权呀。他反的甚至不是小家庭里的那个父权,而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个广义的父权。宋浩的人生从一个不小心开始,在父权的插手和运作之下整个扭曲掉,身不由己密不透风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所有的风平浪静都是隐忍内伤。最后他跟他爸在渔船上那场戏,他一刀捅了自己,我想尼玛这又是搞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那套呢,他要是一刀把他爸捅死我就给五星。果然,五星。整部作品严密,完美。
父亲
王砚辉饰演的父亲戏很足。聪明的地方在于,这个角色不仅不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还可以称之为中国式好爸爸,全美诠释了什么叫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父爱如山”。他用他自己的方式关爱家庭只手遮天,他说 “男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牺牲的” 。忍辱负重混迹官场,前半辈子奉献给大儿子,练废了换个小号重新来过,准备下半辈子奉献给小儿子。专门有场下厨的戏交代了他不离不弃照顾病妻十余年,当然这也没耽误人家同时照顾另一个婚外家庭,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还有场戏印象挺深,十五年前的凶杀案发生后,惊魂未定的父子俩去参加市长公子的庆功宴,父亲小心翼翼的给只露出一个后脑勺的市长大人敬酒。我是你爸爸,可出去就是孙子。
父亲,作为父权的象征,既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女人
导演对女人可谓是充满柔情,两个女性角色都拍得很美而且大胆。
宋佳那个角色开始看着有点三八,莫名其妙就开始倒追。但是看到最后其实人物心理是交代得非常透彻的,特别是结尾处那两个来自少女视角的凝视,结合她说过的话稍微运用一点想象力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这种不百分百说透的处理方式。注意剧中几乎所有角色都是体制内家庭,潘晓霜无疑也是出自一个与宋浩相似的非常压抑的家庭环境。内心叛逆的少女无意中看到了少年在雨夜光着上身奔溃的模样,与平日在学校里装逼的绩优生的形象对冲,虽不明所以,却产生了心理链接。她跟宋浩在十五年后第一次吃饭就借酒装疯大唱大跳,与平日里做着枯燥的高速收费员的职业,也是一种对冲。宋浩的态度一开始是懵逼和各种抗拒,无非是因为自己的人生都一团糟了何必多拉一个人下水。转折是因性生爱,我是觉得不仅不突兀,反而更能表现出这是两个各自多么寂寞的个体。恋爱戏是整个影片中最明亮的部分,没想到会在一部非爱情片里看到这么好看的爱情戏。高光的运用当然是有意义的,没有亮怎么暗?
邓恩熙演的小太妹就更美了,美的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更不用说把美摧毁了给人看。
心理戏
不管剧情是否有其荒诞夸张之处,从头到尾最合逻辑的是心理戏。无非是讲一个人经历重大打击后,心理崩溃到慢慢重建,甚至被从天而降的爱情短暂照亮,又经历第二次崩溃,求生欲和求死欲交织,直到最后。从这个角度审视剧情,几乎没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地方。为什么在石雕厂的灰尘里这么长时间都走不出来?为什么要接近受害人的遗孤,并且因为这条线导致了第二次的全面崩溃?为什么看见了烟花想要跳海?为什么又游泳回来了?常常出现的海平面空镜头,风平浪静的下面是什么?为了老婆孩子再不想做的事都做了为什么最后还是崩了?就好像为什么在收费站都经过了好多辆车了,才突然提着棒子开始追打老同学父子俩。
导演是有用心的,看不看得到,随缘吧。
走出影院,已经是深夜十点多,看完《风平浪静》的后遗症是忍不住想要立刻与人分享观影后的那份情绪,这在我身上极为少见,于是,给知道我要看这部电影,并有所关注的朋友发了一条微信:
《风平浪静》很好看,我很喜欢,可能口碑会两极,但是演员演技真打动人,而且我喜欢这种现实主义的题材。取景好像在福建,片尾曲是闽南语的风平浪静,超级好听,一看字幕居然是章宇唱的,很意外。
后来,结合片尾字幕的印象,又上网查了一下信息,果然,影片的主要取景地是在我去过的泉州和尚未游历过的平潭。
南方的海岛对我这种内陆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当少年宋浩骑着自行车在雨中飞驰时,我的思绪已经追随他飘荡在海岸线了,阴暗的天空,涌动的浪潮,和后来连绵不绝的雨水,破败又湿润的老城,完全就是犯罪电影的温床,这样的电影,一定会在故事的流动中让一些情绪推波助澜,他们来自于镜头语言,更需要演员的渲染。
严苛一点来说,抛开地域赋予人物的形象束缚,宋佳简直太适合潘晓霜的角色了,一张扛得住大银幕的脸,写满故事,在李霄峰的镜头下,明媚,张扬又透着一丝坚定。如果我们把影片在叙事衔接上的一些瑕疵视为留白的话,潘晓霜对宋浩的执念完全符合人物的预设,曾经有些叛逆的女孩,没有离开过小城,也经历过情感的波澜,30岁以后,坚守着的不过是当年心中的一团火,是对那个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的深切向往,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会不问过往,一往无前。
而那个背负罪恶感的男人宋浩,本该拥有大好的前途,一次意外,可能的天堂变成了注定的地狱。章宇用一种内敛的方式,不动声色的把人物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涌动诠释得淋漓尽致。对父亲的疏离,对被害者女儿的愧疚、对潘晓霜开始的漠然到后来的温柔,以及对自己的命运从隐忍到崩溃的过程,既细腻,又极具层次感,可能是今年以来我看到过的最好表演了,毫无疑问,章宇赋予了角色绝对的灵魂,让人忍不住为宋浩的命运动容。
那个本该意气风发的小城少年,在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不公下土崩瓦解,他没有像自己的父亲一样选择同流合污,因为良知和最初的纯粹,那应该就是潘晓霜眼里宋浩的样子,于是,她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道光,一次救赎,也成就了这部电影中不一样的爱情故事。
我的脑海中久久萦回着收费站求婚的画面:
她期盼又害怕的坐在收费站前。
他开车驶来,平淡的打招呼,然后准备离开。
她欲言又止,终于吞下了所有的话语,任由他开车离去。
镜头定格在她写满失落和伤感的脸上。
突然,他重新出现在画面中,递给她买来的牛奶,平淡的说:我们结婚吧。
她延迟了几秒,由意外到欣喜,回答:好。
在来往的汽车间隙,她为他擦掉嘴边的牛奶。
然后,他们笑着接吻。
总是有很多这样的场景难以消散,像一个同样看过电影的朋友所言“看完之后后劲十足,有很多浪漫的细节,以及巧妙的时刻令人回味。 ”当然,不只有令人回味的美好,也有足够震撼的残酷,比如,宋浩对自己人生做最后抉择前,坐在海边废弃轮胎上情绪失控下眼中迸发的泪水;影片最后,潘晓霜撑着雨伞在礁石上的远眺。那些瞬间的碎片,简直把影片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
除了情绪的联动,《风平浪静》本身也是一部很有勇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于外,揭示出权势的压迫和社会的不公,于内,是对个体宿命感的一种极致的表达,宋浩这个人物难免让人想到俄狄浦斯王,包括电影结尾的处理,都能看出是对古希腊悲剧的致敬。
李霄峰是一个非常喜欢文学的导演,所以在《风平浪静》中也会有一些意象性的表达,比如宋浩的跳海,电影尝试用行为去隐喻主人公的内心,那个时候的宋浩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他想找到一个逃避之所,甚至自杀,而生活在海边给予了他一种生存的本能——游泳的技能,所以,令一些人困惑的这场戏,显然是体现出了宋浩的又一次挣扎——身体的本能和内心的煎熬,整个故事就像一个螺旋梯,通过宋浩不断地挣扎反复,最终把人物推到了绝境,也更加深了宿命性的无解。
除了意象,还有我前面提到的留白,是保持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衔接的合理性,还是更多的去体现人物命运的瞬间,用情绪铺垫氛围,也许在有些人眼中是剧本的不足,但是在我看来是值得称赞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还没有达到最完满的效果,但是,我被他给到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成为了非常喜欢的那极,就这么简单。
这是2017年的一个采访了。
那时候还没有《风平浪静》,当时的李霄峰正在忙着他第二部电影《追·踪》(后改名《灰烬重生》)的后期制作。
采访是为《小说界》杂志做的,于是内容主要围绕着阅读和写作,后来在杂志刊登的标题叫《李霄峰:感伤的,感伤的,感伤的小说家》。
当时印象很深的是李霄峰非常会讲故事,记性超级好,情绪十分具有感染力。他给我讲托尔斯泰的《复活》,讲《克鲁采奏鸣曲》中的《魔鬼》……《魔鬼》这样一个短篇小说被他讲得惊心动魄。回来后,我立刻买了一本《克鲁采奏鸣曲》……
不知道李霄峰多年之后还会不会记得这个春日午后。在他北京的家中,和煦的阳光自窗外照进来,客厅里有一些乱,最显眼的便是中间桌子上放着的电脑,他正忙着做他第二部电影《追·踪》的后期制作。
采访中他一直在抽烟,大口喝茶,说到开心处爽朗地“哈哈哈哈……”大笑,怒骂时则是无奈但又斩钉截铁的语气。
这个下午,他讲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讲了托尔斯泰的另一个短篇小说《魔鬼》……李霄峰很会讲故事,很懂得取舍和侧重,也懂得语言和语气的渲染。他当年在高铁上看《复活》,看到流亡西伯利亚途中,西蒙松对聂赫留朵夫说:“玛丝洛娃虽然她不能接受你的爱,但是她觉得你是否同意这件事(玛丝洛娃和西蒙松在一起),对她来说很重要。”原本躺在座椅上的他被震撼得端直了身体。而当他那天重新再讲这个故事,再讲到这里,原本放松地躺在沙发上的他,再一次地,坐直了身体。
李霄峰的电影《追·踪》中,两个男主角是通过一本书认识的,“其中一个人在书上留了言,另一个人买了这本二手书,回家之后发现上面的留言,还有地址,结果两人就成为了笔友”。这本书便是托尔斯泰的《复活》。
《追·踪》的剧本改了十二稿,其中一稿的作者是写了《心理罪》的徐展雄,正是他将托尔斯泰推荐给李霄峰。之前,李霄峰当然已经看过很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但“当我看到托尔斯泰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就只有一个高峰了”。
李霄峰看的第一本托尔斯泰的书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克鲁采奏鸣曲》,他最喜欢里面《魔鬼》那一篇,他说:“托尔斯泰一辈子都在忏悔和自省”。
三十岁的李霄峰看完《克鲁采奏鸣曲》后,很长时间不想再看托尔斯泰,“因为我觉得他真的已经在那儿了”。
2015年,《少女哪吒》受邀成为俄罗斯萨哈林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李霄峰利用这个机会专门去了一趟莫斯科托尔斯泰故居。萨哈林其实离莫斯科并不近,坐飞机得坐七个小时。
“我先去了普希金故居”。普希金故居给李霄峰的感觉很堂皇,“他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因为普希金是第一个让文学走进俄罗斯人民群众的作家”。因此“我到了普希金故居的书房,是有一种权贵感的。感觉说:这哥们儿还是挺享受自己的文学地位的”。
托尔斯泰故居也很大,李霄峰说:“但一到他书房,我稍微有点震惊。因为他书房书桌腿锯得特别短,然后他要匍匐着写作,而且那个书桌很简单”。通过故居里的展品,能看到托尔斯泰七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学自行车,“当时骑自行车刚开始流行”。他自己种地,自己打猎,还自己做手工,“给他女婿亲自用牛皮缝了一双皮靴”……“我到今年还有这个感受:托尔斯泰一辈子都想摆脱自己的阶层给自己带来的那种罪孽,那种对灵魂的很深的很虚伪的束缚——其实这个是很难摆脱的”。李霄峰说,“我觉得他一直知道自己头顶永远有个东西是高于自己的,如果今天你要让我说的话,那这个东西就是道德的力量。”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的时间。李霄峰看完一遍之后,就再也无法看第二遍了,“它已经不能用‘好’来形容了……有些东西是把你击垮的,而有些东西是人性的复苏。”托尔斯泰那种又雄浑又温柔的力量感,总是让李霄峰觉得亲近。
“读者跟作品之间需要缘分”。李霄峰说。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就很难产生这种亲近。他那次去俄罗斯,也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故居,路过,就进去看了一眼。只看了一眼,“有时候很奇怪,装修风格就跟你不是一路人”。
电影《少女哪吒》是李霄峰拍的绿妖的小说。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女孩长达数年的友谊和成长。而友谊的开始,是她们中学时一起恶作剧被老师罚在操场跑步,然后聊起来,发现班上的女生都在看琼瑶,而她们在看三毛,她们是不一样的。
中学时的李霄峰也是不一样的。他那个时候特别讨厌鲁迅,“我觉得是因为课本的原因”。直到多年之后重读,才发现:“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李霄峰说,“跟他一比,胡适就是个小学生”。
中学时,李霄峰看的是苏童和余华,“苏童在文学语言上是很有自己一套的,他是个很有天分的人。余华呢,更接近于西方小说的架构,更强一些,更工整。其实苏童天赋更高”。
作为男生,他看武侠小说也比较多,“上高中的时候,我是喜欢古龙多于金庸的”。他看的第一套武侠小说就是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
大学后,李霄峰申请去比利时留学,原本的专业是艺术与哲学,半年之后才改考另一所学校的电影系。所以,“有段时间最苦闷的时候,我看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像尼采,像叔本华”。很多的经典名著,“包括像《红楼梦》,都是在上完大学才看的”。
他喜欢塞林格,有段时间出去旅行,行李里塞着一本《九故事》。“在短篇上即使到今天,最牛的还是塞林格。我看了很多人的短篇,但是能够把短篇做到完美的只有塞林格”。
他喜欢在旅途中阅读,“我前些年比较‘功利’,带的都是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那本书是他2003年在香港买的,然后每年都要读一遍。
在他的《失败者之歌》中,有一个故事写了他在飞机上看雷蒙德·卡佛。当时国内还没出版卡佛的书,“我是帮朋友在纽约买的一本英文的,在飞机上我就把它读完了”。李霄峰说,“其实我的英文并没有牛到那个程度,但我居然全都看懂了。我就意识到一件事:就是美国的短篇小说是怎么来的?是很短的句子、很简单的词给文学带来了普世性的重要作用”。
他还喜欢南非作家J.M.库切,喜欢奥尔罕·帕慕克。帕慕克有本书叫《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是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做的文学讲座的手稿。“说得很好,我也感同身受”。帕慕克将小说家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天真的,还有一种是感伤的。“他举的就是托尔斯泰的例子”。
“他把托尔斯泰是归于哪一类呢?感伤的吗?”
“是感伤的,感伤的,感伤的……”
在李霄峰心中,导演界有“四大天王”:“第一天王很遗憾是个日本人,黑泽明,对我来说他就是电影界的托尔斯泰”。第二位是谢晋,“谢晋是唯一能和黑泽明等量齐观的。这两个人都不是那种拘泥于某一类型电影的,但是在刻画人物上两个人都是最牛的”。第三位是李安,第四位是杨德昌。
李安的电影,很多都是改编自文学著作。而几乎每看一部,李霄峰都会也将原著找来读,《断背山》更是第一时间看完就在网上买了英文原版。
在李霄峰看来,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像化,“好的电影它一定是一次再创造”。但《断背山》却例外,“《断背山》小说怎么样,电影基本上就怎么样,因为文字里面是有气质的”。有些文字天生就已经有了画面感。他举例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之一:“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我当时看完了就觉得:你把分镜头全弄完了呀!最后‘大雪满弓刀’还突然到了一个特写上。”
李安作品中李霄峰最喜欢的是《与魔鬼共骑》。电影最后,那个黑人奴隶将曾经并肩战斗的主人埋葬,这时他说:“你知道我主人死的时候我是什么感受吗?我自由了。”李霄峰说:“他和主人的感情是很深的,他是把他好好安葬的,他很难过的……但最后他说:‘我自由了!’我觉得这个导演太厉害了”!
“毫无疑问文学是电影的土壤,一个国家文学怎么样,你就看电影。文学最能够直接反映这个社会的气氛”。李霄峰说,“你看现在的气氛是什么样的作家在当红,是什么样的作家在不停地出书……你就知道这是个什么时代了”。
拍完《追·踪》,他终于决定将自己的书《失败者之歌》搬上银幕。“我会拿出来五到六个故事中的人,来组成一个新的故事。不过能拍多少还不知道,但我想到这个还挺兴奋的”。
他还签下了韩松《冷战与信使》的电影版权,“他是科幻作家中为数不多有文学性的”。
不过他自己最想改编的还是汪曾祺的小说《复仇》。那是一篇汪曾祺早年的小说,“很多人把那篇小说当做一个习作,我完全不同意,那个东西是真正有叛逆心的,有很奇绝的想象力”。李霄峰说:“我要能够在五十岁之前把《复仇》给拍了,我就死而无憾了”。他算了算,还有十二年。
他还见过汪曾祺的儿子和女儿,临别的时候送了他们一本《失败者之歌》。汪曾祺的女儿已经是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了,“她指着我的书名,你看这名儿,怪不得能喜欢汪曾祺呢”!
有一本书,李霄峰看过十遍以上,那便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觉得写作上有个人对我有很强烈的影响,就是福楼拜”。他看的《包法利夫人》是周克希翻译的,当时就把他看傻了,“他怎么可以把一个屋子里的事物描绘得那么清晰?它们的位置,这用文字表达是很难的……同时它又是完美的”。李霄峰说,“那个小说可以说是完美。包括最后包法利夫人跟莱昂在马车里相好的时候,从马车里扔出餐巾纸。那么猥琐的一幕,他都把它描述得很美。我当时也是惊为天人”。
李霄峰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写东西,少年时代他的日记本一度会在全班、全校甚至其他学校的小圈子流传。之后开始写影评,还曾给张元写过剧本,后来慢慢开始尝试写小说,“我不是有意要写小说的,我是在写的过程中突然发现我有写小说的可能性,我才去尝试着写”。《失败者之歌》的后半部分就越来越接近小说了。
第一篇小说的尝试是《阅读》,讲的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他收工回家最惬意的事情就是热水泡脚的同时掏出客人遗失在他车上的手机,开始阅读他们的短信,想象背后的故事……“那篇真的是我在丢了手机之后写的”。
然而李霄峰自己最满意的一篇是《了不起的时刻》。这一篇他从2013年写到2014年,前后修改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写东西的习惯是一定要关手机,然后反复地修改。“包括写剧本也一样,反复地修改”。他说,“那篇写得很好。还有一篇叫《回家的路》也写得很好”。
然而这两篇很多读者都并没有看到过,因为没有收录在《失败者之歌》的纸书中,只有电子书有。
而且,《了不起的时刻》也是李霄峰最后一篇“认认真真给写完改完的小说”,因为,“拍了电影后几乎就没时间写过小说了”。
想起李霄峰说他有次看一张照片,是显微镜下的雪花,看到雪花的结构,是完完全全的完美。李霄峰说:“我就想:最完美的东西总是最容易消失的,一定是匆匆一瞥的”。
李霄峰荐书——
《共产党宣言》:“我认真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首诗,近一百多年、两百多年没有超越它的。它那个诗性,语言的精准很牛的。马克思确实是很伟大的思想家”。
《谁来跟我干杯》:“古龙的一本散文集,他讲了很多人生很本质的东西。其实古龙是很本质的作家,虽然他后期写得很烂,但不妨碍他是淤泥里的夜明珠”。
《谢晋谈艺录》:“很小的一本书,都是他平常的发言啊,自己想到的话啊,创作的总结啊……很好的东西,讲了很多对文艺的看法。活到他那个份上,什么没拍过啊?歌功颂德的也拍了,鞭挞社会的也拍了,直指人心的也拍过……而且每一个都拍得很好。你去看他《红色娘子军》,太牛了!我都吓傻了!这可比第五代牛多了。真的,叫不拘一格啊!这才是电影啊”。
(原文刊于《小说界》2017年第4期)
能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宋佳宋宣传委员真的辛苦了。
我是带着‘张一’十级滤镜来看这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恨不能三倍速迅速播完。
非专业人士,以我浅薄的认知来说,窃以为,电影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拍给大众看的,用来赚钱的电影。
第二种,拍给评委看的,用来得奖的电影。
第三种,拍给自己看的,用来满足自己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第四种,想拍123接过拍成4了。
在进电影院前我认为风平浪静应该是第二种,结果等我看完,我发现它是第四种。
生活和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说是基于一定的逻辑下完成的故事,而生活毫无逻辑可言。那么电影也是需要一丢丢逻辑的。
作为一个父亲,让儿子背负杀人罪名,这和常识就不符合。正常应该是父亲替儿子顶罪,哪有陷害儿子的。
导演或许想表现为他爸刚开始准备自己扛了,结果突然升职前途一片光明,就想做一个取舍,自己努力生活维持家庭养着病重的妻子,让儿子去背负一切,毕竟孩子小,他爸坐牢,他妈立马没有钱治病。但他这段处理的实在是太隐晦,真的体会不到。
按照这个逻辑,应该夫妻情深对吧,结果他爸后面又出轨养了个小儿子,我就一脸???
然后说潘晓霜,导演需要的是一个花瓶,是一个美好的一塌糊涂,能成为男人黑暗人生里一抹救赎的光。
可太不幸了,他既没有拍出宋佳的美,(小声说一句,还是女导演知道怎么拍女演员)也没有拍出救赎。
潘晓霜完全就是一个不合逻辑贼虎的花瓶。
所有电影院的人都无法理解潘晓霜突如其来热烈奔放的爱。其实你在最开头加一段青春期学渣仰慕爱恋学霸,多年后重逢的情节,她的爱和热烈就都能说得通了。
导演或许也是这么想的,然后他用插叙的手法在最后放出了一段小潘晓霜看小宋浩的一幕。
那一眼,我不知道是小演员没表现好,还是导演就这么认可的。我一点点没看出来爱慕。完全就是嫌弃,埋冤。就那种我小时候天天听我妈说谁谁家孩子又双叒考了第一名,然后我看到那小孩,不屑轻蔑嫌弃又自甘不如的眼神。
就是无法理解潘晓霜这么一个家庭和睦工作稳定的女孩要疯了一样喜欢男主。不查男主是不是正经人,不查他这些年干啥了,一见面就喜欢的不行。
女主的工作是24小时的,进城的时候人工通道见到女主,出城的时候还是同一个通道同一个方向见到女主。
嗯!
片子叫风平浪静,剧情真的也就风平浪静。
我从撞死万小宁开始等,等男主的爆发,等全片的高潮来临,等那个爽点,一直等到男主捅死了自己,等到片尾曲响起,我只能一脸????
男主跳海是为啥?我以为他跳下去要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了,结果就游上去啥都没了?那你好好的等船靠岸不行?我以为你觉醒了,要潜伏在坏男二和他爸身边找证据,扳倒黑恶势力,最后点燃一支烟去自首。
结果……男主就莫名其妙疯疯癫癫。
上班上的好好的忽然拿个铲子去打男二,在他看到万小宁被撞死,他跳海,以及等等冲突点他都没爆发,突然就好好的拿个铲子出去了。
结果打了半天连男二衣服都没摸到,他就疯疯癫癫笑着哭着跑了。跑到鱼摊上躺上去。
那些鱼招惹你了?
警察都来了,警察都不动,就让男主他爸去接近男主,最后double kill。
我……
呵呵,导演不知道想讲啥,他想讲的,他一丢丢都没有拍出来!
最后我们说宋佳。
宋佳和别的演员不一样,别的演员喜欢赋予角色很多自己的思考。
宋佳不是,她是那种导演需要什么样的人,我就演出来什么样的人。编剧创造了什么样的角色,我就还原什么的角色。
这个角色的好与坏都和宋佳没有关系,只要一喊卡,角色是角色,宋佳是宋佳。
她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理解包容角色。
潘晓霜是花瓶,宋佳演了。
潘晓霜是救赎,宋佳演了。
强行最后救赎了一波,恕我直言,这要是换个正常女人,绝对骂死男主。刚生孩子,你屁股一抬自杀了,我作为遗孀,独自抚养一个孩子,还要认为我男人干的好干的棒,这女人脑子绝对有问题。
所以,宋佳一定能看出来这个片子的问题,但她还是不遗余力去宣传这个片子。
宋佳说观众要给反馈,给了反馈她才能知道在她传递和观众接受的过程中偏差出现在哪里。
而我希望她不要看到这些。
她只要快乐就好。
那些不好,就让别人替她担着。
片子就是导演啥都想讲,想讲的很深沉,结果导演啥都没有讲出来,也没有留白给观众思考的地方。
只能给两星。
一星给所有创作人员,冰箱理论,你能你就去发电,我没这个能力,我拍不出来电影,所以我给所有能成片的电影给一星。
一星给宋佳。倒不是说她演的多好,这片子里面丝毫没有展现她的演技,是看她发动所有人脉去宣传去不遗余力推广这个片子觉得心疼而已。
最后……坏男二的那大段台词真的太能看出来台词功力差了,建议这样的功力还是使用配音演员比较好。
爱情就像超市的酸奶,藏的越深保质期越久
求婚好比绝望的救赎,纵使不完美也有希望
兄弟陪你打游戏赶走混混,爸爸替你掩罪行杀人补刀
可一转眼抢走保送的名额,酒桌一听升官父子也作废
男人去夜总会很正常,但我跟你不是一条船
权力虽可以一手遮天,敌不过一个发疯的人
谢谢好兄弟替我照亮前进的道路,今天自决剔骨还债
突然觉得出卖灵魂移民澳洲,不如坐船离开海市蜃楼
今天如约来和大家聊聊新上映的电影《风平浪静》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私人打分给到8分。
但豆瓣的大众评分,从7.1降到了6.7,也正如我昨天所说,这部电影的评价不会统一,喜欢的会很喜欢,不喜欢的表示这讲了个啥?
这部电影不合一部分观众口味,是我观影时就有预料的。
因为这不是直给的商业犯罪片,而是表面犯罪,实际文艺故事片,优点偏娄烨喜欢的题材。
电影的时代感非常强,服化道、背景、颜色、摄影,可以立刻把人带回到世纪初期的中国。
这种质感之下,讲一个官商勾结,贪污腐败的故事,很有代入感。
而电影关于犯罪元素,也是真的生猛。我真的不记得上一次在电影院看尺度这么大的国产片是啥时候了,好像是《南方车站》
这些元素,很容易让观众误会,产生错误的期待。
观众会想看一个完整的犯罪故事片,类似《隐秘的角落》《人民的名义》
所以,很多评论说,这个不适合拍电影,适合拍4-6集的连续剧。
其实,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一种自然的期待。
可电影与观众的预期不符合,自然就会低分。
电影的主要内容,没有拿来讲“犯罪”,而是借着犯罪,在做什么呢?
刻画人物。
宋浩是一个全校第一的优等生,保送清华北大。
李唐是副市长的儿子,人称李公子,和宋浩是好朋友,平时一直罩着宋浩。
可一转眼,校长突然把保送的名额,给了李唐,让宋浩自己去考。
宋浩的父亲宋建飞(科长)听了之后,要去找同乡李市长理论,宋浩也去找李唐。
可惜那天刮台风,宋浩也没去过李唐家,走错了门,进了万有宁的家。
喝醉酒的万友宁以为宋浩是小偷,两人扭打起来,宋浩刺了他一刀,仓皇逃走。
随后赶来的宋建飞,看到宋浩狼狈逃走,也进了万家,看见这个情况,然后补了一刀,杀了万。
可惜万有宁还有个女婴,被送到了孤儿院。
当天晚上,李副市长请喝酒,叫宋建飞带着宋浩一起去。
酒席上,李副市长直接就宣布自己儿子李唐保送了清华北大。
然后,酒桌上,又和下属一起唱双簧,现是夸宋建飞是笔杆子,人才,然后直接明示宋建飞,要提携他升官。
言下之意其实非常清楚,你儿子的保送名额,我抢了,给我儿子了。但是也不会亏待你,给你升官,以后都是自己人。
这场酒桌戏拍的特别好,李市长没有给镜头,和下属一唱一和全是画外音,而宋建飞、宋浩、李唐三个人的表情,都非常有趣。
尤其是王砚辉演的宋建飞,真的把人物内心的复杂给演到位了。
这部电影,演技确实是最大的优点。
那个演少年李唐的演员,也是坐在旁边一言不发,满腹心事,和在游戏厅里横着走的那个“李公子”,完全两个模样。
抢走保送名额,看着自己的市长爸爸搞这些官场腐败的戏码,他心里的羞愧,和对社会半透半黑的接触,都很让人入戏。
所以,我前面讲,这部戏主要内容,不是讲情节,而是讲人物的情感。
但十分可惜,长大后扮演李唐的这样演员,不知道是演技不行,又或是角色设定的问题,比少年时突然少了一个层次。
没有了年少时的多面复杂的感觉,却变成了一个浮夸的官二代,除了嚣张就是阴险,除了阴险就是嚣张,没那个劲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可惜的缺点。
但也有可能,这是导演故意为之,说明这个人物,已经彻底腐坏掉了——但这样的安排并不好,反而脸谱化。
总之,说回十五年前那天,宋浩以为自己杀了人,所以连夜逃走。
宋建飞原本替儿子杀人,补刀,甚至替儿子坐牢的心都有,但酒桌上一听到自己要升官了,心态就变了——
反正儿子惹事了,原本是顶级优等生,如今却前途渺茫,还不如就让他背着这个杀人罪,而自己却可以实在的升官。
关于宋建飞对升官的态度,其实电影也有细节,从他一出场,逢人就说自己是“建委宋建飞”,建委两个字,一定要加上。
他是建委的笔杆子,是才子,是有意气有官瘾的。
只可惜,他只是一个小科长,即使逢人就说自己是建委谁谁谁,也没半个人认识他。跟校长说我是建委宋建飞,校长不认识,他只好又说是宋浩的爸爸。跟看门的说自己是建委宋建飞,看门的不认识,他只好说我是市长的老乡。
反而在酒桌上,李副市长对他赞不绝口,还要给他升官——虽然他心知肚明,这是抢了儿子的保送名额,才拉拢他,但他却露出了缓和的微笑——哪怕下午,他刚替儿子杀了人。
很有意思,这个角色。很厉害,王砚辉老师的演技。
一晃,过了十五年,33岁的宋浩,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了这座城市。
父亲宋建飞已经是高官,并且和小三又生了一个5岁的弟弟。
李唐在搞房地产,恰恰是宋建飞在审批,官商勾结。
李副市长,已经荣升,离开了城市去到了省城。(电影没有直接交代,但可以推测出来)
宋浩因为心怀内疚,去看了当年那个孤儿女婴,高中生万小宁。
万小宁这个角色演的特别好,一个孤儿过早接触社会,只能靠着伪装成玩世不恭,胆大成熟的女混混,来假装坚强。
只可惜这角色戏份不多,总给人感觉故事缺了点什么,到后面就有点工具人。
宋佳饰演的潘晓霜,是宋浩的高中同学,从高中就暗恋这个全校第一保送清华北大的优等生。
这次恰好遇到宋浩回乡,便展开的大胆的爱情攻势。
在收费站突然按下栏杆这点,真太给劲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两个人的爱情戏,是整部电影的亮点。
潘晓霜胆大心细,热情主动,宋浩心怀愧疚背负杀人罪,根本不敢恋爱,只能一再的拒绝。
可最后,还是挡不住潘晓霜的攻势,彻底沦陷。
15年了,宋浩也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也想重新燃起希望。
求婚戏,可把人甜坏了。
怀孕后,也是宋浩第一次穿起了比较好看的、有颜色的外套,开始讲笑话。
生活开始有颜色了。
然而马上又开始昏暗起来。
原来李唐搞那块地皮,就他们家之前住的地方。
隔壁孤儿万小宁,成了钉子户,给多少钱都不肯搬走。
李唐设计,带着宋浩,开车撞死万小宁,嫁祸给他。
并且,以15年前的万有宁的命案,威胁宋浩处理尸体。
可怜万家,就这样被灭门了。
宋浩没有办法反抗,被安排的死死的,就这样被拉下水。
随后李唐给宋浩钱,还带着他四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然而骨子里其实并不坏的宋浩,实在难以融入这一片黑暗之中。
他选择了跳下游轮,独自游回岸边。
尤其是,他发现其实当年父亲才是补刀的人,而且这场拉他下水的阴谋,父亲也知情——甚至是他的主意。
一边,是“好兄弟”李唐,用利益、兄弟情来威逼利诱,是父亲宋建飞,以移民澳洲、老婆孩子来安排。
另一边,是爱人潘晓霜,代表希望的婴儿,还内心的愧疚与挣扎。
善良的人恕难从命,却有无法抵抗,一场无法挣扎的悲剧在折磨着宋浩。
表面风平浪静,其实内心波涛汹涌。
最终,宋浩突然“疯”了。
拿起当时埋尸的工兵铲,在马路上就开始行凶,追杀李唐父子。
随后在一艘货船上,和父亲宋建飞对峙,剔骨还债,双双毙命。
宋浩通过自决,来寻求解脱,完成了自由和救赎,只因他实在不想同流合污。
爱情就像超市的酸奶,藏的越深保质期越久。求婚好比绝望的救赎,纵使不完美也有希望。兄弟陪你打游戏赶走混混,爸爸替你掩罪行杀人补刀。可一转眼抢走保送的名额,酒桌一听升官父子也作废。男人去夜总会很正常,但我跟你不是一条船。权力虽可以一手遮天,敌不过一个发疯的人。
谢谢好兄弟替我照亮前进的道路,今天自决剔骨还债;突然觉得出卖灵魂移民澳洲,不如坐船离开海市蜃楼。
《风平浪静》这部电影,优点很明显,比如极强的时代感,具有质感的画面,以及那个年代的中国。
说起来,其实也就20年,而且是虚构的电影,但你就是感觉这个故事很像是真的,很有说服力。
毕竟,2010年,还有非法囚禁3000名女性逼良为娼15年的案子。
想想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子,想想操场16年埋尸案等等。
一方腐败的官员,确实可以只手遮天。
电影里,关于人物、背景、时代等等细节,确实很棒。
所以,这部电影的尺度,其实很大,根据导演说,为了过审也删减了很多内容,“只能尽量做到不留遗憾”。
电影中,演员的演技真的可以说是拿出了自己最佳的水准,也全都在卖力的演,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信没人会黑什么。
但它依然不会被最少一半的观众青睐,主要就是因为,导演把重点放在了人物的情感上,拍的是一个偏文艺的作品,而不是观众乐于接受的风格。很多情节,都需要靠观众自己去脑补。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缺失,一部分是因为删减,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导演故意使用了一种“突兀”的叙事方法。
从导演之前的作品《灰烬重生》中,也用了同样的手法,人物突然就暴走了,开始搞事情。
中间的过程,人物的情绪,等等这些都没有交待和铺垫,属于后劲比较猛,需要观众自己去想,去回味的。
比如宋浩,在收费站前一秒还好好地说话,后面突然拎着铲子就开始杀人。
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宋浩已经因为连续的犯罪,良心不安,波涛汹涌。压抑到极限,开始发疯。
有点点题的意思。
这种突兀的拍法,其实也是一种挺好的风格。
但是我觉得导演没玩好,只能说是一次还不错的尝试,还有进步的空间。
而对大部分观众来说,其实挺不适应这种拍法的。感觉少了很多东西。
最后,我挺喜欢这部电影,主要也是喜欢这个主题——
一个原本善良的人,被抛入这污浊的世界里。
因为一次巧合的误会,而走上绝路。
一个善良的人,被父兄一起陷害,越陷越深,
最终无法自拔,只能在压抑中发疯。
自决反是救赎,自首才能得到良心的安宁。
坐船离开海市蜃楼800米,才是我想要的东西。
而他的爱人,带着孩子,最后坚强的活下去,心怀希望,仿佛没有受过伤。
很好,很可爱的爱情。
风平浪静章宇 - 风平浪静
(原唱陈永淘“离开台湾800米”,
翻唱章宇,“离开海蜃800米”)
我是 @王俊俊 ,电影/文学优质答主,连续更新优质内容已经超过1000天没有断更。
仅影评内容在知乎已经超过50万赞。多篇影评微信10w+和豆瓣官方转载。
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谢谢。
《风平浪静》上映前我还是很期待的,章宇、宋佳、王砚辉、李鸿其……个个都是实力派演员。
我印象中上映前有7.5分吧(因为7月在上影节上映了,所以很早就开分了),上映第二天就掉到6.8了,估计落脚点在6分左右。
剧
透
分
割
线
看了电影的都知道这部电影bug很多,虽然说每部电影都有bug,但《风平浪静》是一开始就有层出不穷的bug。
电影讲述的是,宋浩小时候捅了人,于是背井离乡去了广州。
15年后,意外之下他又回到了家乡,被迫面对15年前的陈年往事。
我们先不说他回到家乡之后发生了什么,光是故事的背景,即“15年前宋浩捅人”,就完全站不住脚。
故事的背景都站不住脚,这就注定了整部电影的上限不会很高。
宋浩捅人这段太多槽点了,比我的头发还多。
宋浩竟然不知道好兄弟的家住在哪儿。
虽然后面李唐说过,他爸不允许他带兄弟回家。
但他爸不允许你去他家,你就不知道他家在哪儿了吗?
宋浩完全可以把李唐送到家门口不进去啊。
(而且后来李唐说他爸不允许他带兄弟回家这段感觉也是强行填坑,强行解释宋浩为什么当初会走错)
后来宋浩问潘晓霜为什么知道他家在哪儿,这说明潘晓霜没进过他的家。
潘晓霜没进过宋浩的家,但她也知道宋浩住在哪儿,所以宋浩怎么不知道李唐住在哪儿?你好意思说你是李唐的好兄弟?
就算你不知道李唐住在哪儿,你就不能敲一下门吗?
他门也不敲,进去之后也不问有没有人,而是直接上二楼,难怪被当成小偷。
万有良是真的冤,就算没喝酒也会觉得宋浩是小偷。
宋浩捅了万有良一刀,又没捅死,他不叫救护车,不报警,也不告诉父母,而是离家出走?
他一没成年(也有可能成年了),二没捅死,就算判刑也不会判得很重,有什么必要畏罪潜逃?
宋浩不知道李唐家在哪儿就算了,宋建飞也走错了,他走错就走错吧,他不走到法外狂徒张三的家,不走到李四的家,而且恰好也走到了万有良的家。
万有良的内心戏:所以编剧你是铁了心要我死咯?
宋建飞明知道万有良没死,还要补一刀把他弄死,硬生生把有期徒刑变成了死刑。
父子都是人才啊,清华大学赶紧来收人吧。
宋浩“恰好”不知道李唐住在哪儿,“恰好”万有良没有关门,宋浩“恰好”没敲门,“恰好”被当成小偷,“恰好”智商下线,捅了人不叫救护车而是直接跑了,“恰好”宋建飞也走错了,“恰好”宋建飞也智商下线,不叫救护车而是补了一刀,这一切又“恰好”被李唐看见了……
你数一数,要多少个“恰好”才会产生宋建飞父子杀人,并且被李唐目睹的结果?
但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电影有巧合是很正常的,但巧合太多了,就成了“强行”。
导演、编剧“强行”要宋建飞父子杀人,强行要宋浩不自首,而是离家出走。
你觉得宋建飞父子很蠢,因为明明坐几年牢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上升为死刑。
但归根结底,是导演、编剧水平太差了,才把宋建飞父子拍得很蠢。
水平高的话,完全可以把一切拍得很合理。
相比之下《心迷宫》就高明太多了,同样是男主角不小心杀了人,父亲去善后,但你不会觉得当时还有更好的办法,也不会觉得有bug。
当校长把宋浩的保送名额给李唐后,宋建飞非常愤怒,要去找李卫国,这说明宋建飞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上一所好大学意味着什么,所以为了宋浩的前途他可以和上司对着干。
但宋浩离家出走时,他却不拦着宋浩,眼睁睁看着宋浩从高材生变成一个工人。
杀人的是他,他却对妻子说是宋浩杀了人。
后来他升官发财了他也不叫宋浩回来,直到妻子去世才叫他回来。
他这15年来飞黄腾达了,他没有想过宋浩,而是决定重新生一个儿子,就当没有宋浩这个儿子,果然是亲生的。
是他补了一刀,是他杀了人,也是他任由宋浩离家出走而不阻止。
但最后觉得自己牺牲很大,觉得宋浩这也不该做、那也不该做、是个拖油瓶的人,也是他。
这就很矛盾。
宋建飞为了保送名额去找李卫国,以及补刀,这些行为说明在设定中宋建飞是一个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择手段的人,是一个慈父,而且是慈过头了的慈父,甚至可以为了儿子的利益伤害他人的利益。
但导演、编剧水平太差了,最终把宋建飞拍成了万恶之源,拍成了最大毒瘤。
其实最大毒瘤哪是宋建飞,而是导演、编剧,毕竟王砚辉又不能决定能怎么演,不能怎么演,他身为一个演员只能服从导演、编剧的命令。
然后就是宋浩和潘晓霜的感情戏。
很多人觉得他俩的感情戏很浪漫,但如果把性别对调一下,如果是一名女性回到家乡,她的高中同学却一直缠着她,一定要她做自己的女朋友。
她明确拒绝了对方,对方仍然死缠烂打,甚至故意砸坏她的挡风玻璃,让她走不了,还去她家里,还要霸王硬上弓……
你还会觉得这段感情戏很浪漫吗?
再说,如今的宋浩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人,有什么值得潘晓霜死缠烂打的?
有人说,因为章宇长得很帅啊。
章宇是长得很帅,但现在他不是章宇,他是宋浩。
也许章宇能把潘晓霜迷得死去活来,但宋浩没有这个魅力,因为宋浩的人设就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小时候成绩很好而已。
我能理解15年前潘晓霜喜欢宋浩,但我理解不了宋浩有什么特点能让潘晓霜迷恋15年,能让15年后潘晓霜仍然喜欢他。
拍爱情片,或者说拍包含爱情元素的电影,一定要有一方爱上另一方的原因,但这部电影里,潘晓霜爱上宋浩没有原因。
还是那句话,是导演、编剧强行要潘晓霜爱上宋浩,而且被拒绝了也不放弃,感觉就像非他不可一样。
潘晓霜从头到尾就做了一件事,即追求宋浩,并且和他结婚生女。
感觉这就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潘晓霜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而是为了留下宋浩而存在,所以她才会对宋浩爱得死去活来。
潘晓霜爱宋浩的动机不是来源于她自己,而是来源于导演和编剧。
宋佳也是为数不多的颜值、演技兼具的演员,结果被导演拍成了工具人,她的作用就是把宋浩留下来,才会有后面李唐利用宋浩的故事。
同样的,万小宁这个角色也是工具人,她存在的目的就是被李唐撞死,然后让宋浩来善后。
万有良也是工具人,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被杀。
如果深究的话,你会发现所有角色都是工具人,没有哪个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全都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
结局就更崩了。
宋建飞居然自杀了。
宋浩不应该自杀,因为他的性格是一个很老实的人,现在他已经有老婆孩子了,自杀不符合他的人设,就算了为了老婆孩子他也应该活下去。
章宇、宋佳、王砚辉、李鸿其都是好演员,无奈导演水平太差了。
差到什么地步呢?差到四个王者都带不动一个青铜的地步。
章宇真的是个潜力股,《药神》的黄毛、《大象席地而坐》的于城、《无名之辈》的“眼镜”胡广生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演了这三部电影后,他的资源明显好多了,即将在田壮壮的《鸟鸣嘤嘤》的担任男主角,还将和张译一起出演张艺谋的《最冷的枪》。
章宇在一夜成名后,不去拍商业大片,而是能禁得住诱惑,沉下心来,继续接小制作电影,或者商业属性不那么大的电影,这很难得。
这一点和宋浩是一致的,确切说,和宋浩的一部分特质是一致的。
虽然李唐给宋浩47万,但宋浩也不收,因为他不是什么钱都要,也要看这笔钱干不干净,正如章宇也不是什么电影都接,也要看这部电影值不值得拍。
所以虽然《风平浪静》拍得很一般,但章宇仍然是一大看点。
如果换个人来演,电影只会更差。
遇到好导演的时候,他的表演会让电影锦上添花。
遇到一般的导演,他也能把三流电影变成二流电影。
章宇让我联想到张译,实力过硬,但就是火不起来。
但近几年张译的演技终于被发现了,遇到了冯小刚、林超贤、管虎、张艺谋、贾樟柯、路阳、曹保平……终于有大展拳脚的空间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光有演技是不够的,也需要伯乐,需要好导演。
如今章宇要和田壮壮、张艺谋合作了,他值得一个更大的舞台,也值得被更多的人看见。
半部犯罪片半部爱情片,两种元素是如此脱节,以至于看着就像是把一部犯罪片一切两半硬塞了一段爱情戏进去。宋佳追章宇的几段无疑是全片最好看的部分,尽管没有人能解释宋佳凭什么就对章宇一眼万年了。除此之外的所有情节都是那样的冗长、狗血、可笑,一个从一开始就很难成立的故事居然还能以一种更难成立的方式收尾……所有演员都被浪费了,宋佳、李鸿其、王砚辉统统都是工具人,章宇这样一个极具性魅力的演员,在这部片子里只剩下了懦弱与被动(而且好多镜头都把他拍得好丑!),就这样还能觉得性感的观众,那恐怕眼里看到的只是章宇而不是宋浩了。#总而言之,是我爱得不够
这个电影贡献了一对让人难忘的有余味的男人女人。一个像晚霞,又脆弱又隐忍又神秘,一出现就带着罪孽,久久飘浪在外,沉默地雕刻着石观音,光明都是稍纵即逝。他的故事里没有写的那部分是最迷人的部分。一个像野玫瑰,又热情又豁达又丰润又自主,一出现就带着救赎,眼神灼热身体滚烫,就算等不到要等的人也不觉凄凉。晚霞和野玫瑰,以前只在香港电影里存在的男人女人,只能周润发和钟楚红来演,这次换做章宇和宋佳,让我有久别重逢的感觉。
这么好的卡司,这么夹生的电影。
大概能想象编剧们一起剧本研讨会时绞尽脑汁编故事的场景了。
哎,剧本啊。。。但是抛开这些,这片简直是章粉福利啊,床戏,打架,洗澡,灰头土脸,还有李鸿章CP,好康!!!
编剧不尽人意,演员拼劲全力,导演故作文艺,整体差强人意~
几个采到的信息:1.浴室洗澡的戏,剧本里没有,是章宇宋佳研究出来的。章宇专门买了母婴书,呼吸法是他在书里看到的。剧组现搭洗手间、买浴池、通上下水管。这场戏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戏,可能也是迄今看过的最纯粹最烟火气息的爱情片段。杀青后,章宇常发信息问李霄峰:这段没剪吧?2.李鸿其那身有小丑气质的西服套装,是他自己带来的,专为角色准备。3.陈瑾只有两场戏,接到邀约时刚拿下百花影后,但二话没说就应了。她来剧组,不带助理,自己拉行李箱。4.机场戏,王砚辉和章宇因为两个字的台词由谁先说产生异议,在厦门机场矗立一小时,多花了场景费若干。宋佳说“我就想跟这帮人一块玩”。我觉得特别好,《风平浪静》呈现出了创作者集结的面貌。李霄峰说拍完这片,世界打开了,觉得自己像一叶小舟,其实百舸争流,千帆共进,多好呀。
章宇这个角色,其实就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他的命运,甚至爱情,都是被别人推着往前的。
少年时期和成年后割裂感强,自从浮夸的李鸿其出场开始一路崩塌到最后。少年时沉稳仗义的李唐为何变成浮夸暴发户?没交代。潘晓霜为什么非得硬贴男主?一夜情后怎么就突然要结婚了?没交代。男主在船上跳海游泳想表达什么?群演集体表情夸张地唱大海啊故乡是什么鬼?李唐前期只是浮夸暴发户为什么突然变成杀人狂魔?全程三个人面面相觑,剧本不行,不合理的细节一大堆,白瞎了一堆演员。
高考保送引发的血案,从剧情里能联想到高考被顶替、小孩出生后去自首等社会事件,国产犯罪片同步现实题材的又一集大成。15年前的大风大雨,15年后的风平浪静,一切看似云淡风轻,实则一直波涛暗涌。拒绝和纠缠都言简意赅,爱恨如履薄冰。杀人如回忆,但凡提起,心不宁、意难平。“男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是来牺牲的” 风平浪静,撑一条船,南风撩人…片尾曲加分。章宇在本片贡献了“三杀”:一如既往的闷骚杀、全新形象的侧颜杀、手起刀落的凶狠杀;王砚辉则跟章宇继《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后再合作;宋佳延续了《风雨云》的表演,是要在演技女王之路一走不回;李鸿其竟也挺帅,最阳光活力的一次;惊喜还是新演员“小宋浩”,可以说,周政杰之于《风平浪静》,正如李现之于《万箭穿心》,非常抢眼。
一開場殺人補刀趕走兒子就人物動機稀碎,完全沒有說服力,這不是為難演員麼?與其一部部趕著拍,不如先把劇本和人物搞清楚。男演員們演得賣力,卻因為casting和劇作的問題被削弱;宋佳的表現挺動人,可能是唯一的亮點,但她儼然像在拍另外一部電影。
导演你撑不起这些个好演员啊...
一流演技,二流导演,三流编剧。
编剧层面我有如下困惑:①李鸿其饰演的李唐在收费站用钱贿赂章宇饰演的宋浩时因为恼羞成怒拿着装满钱的袋子怒砸后面排队等缴费的车子,我想问不担心监控吗?不担心被宋浩的其他同事看到吗?即便是副市长的儿子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吧?②王砚辉饰演的宋浩父亲既然可以这样轻松掩盖自己杀人的事实,那又何必让儿子远走他乡?同时既然那么爱儿子,为啥让儿子从事如此艰苦的工作呢?③宋佳饰演的潘晓霜就因为在暴雨那天目睹上身赤膊的宋浩就迷恋了整整15年?④邓恩熙饰演的万小宁被李唐开车撞死后,宋浩埋尸时尸体嘴唇那么红依然有血色太过不合理。卡司确实不错,章宇表演也比较出彩,但电影的野心似乎过大,将入学名额顶替、官商勾结、地产商强拆、裸官等很多社会现实问题都包罗了进去,利用2条命案勾连,却在很多细节上出现不少BUG或不够考究的地方。
剧情推进的太硬了,更适合拍个四集的迷你剧
#SIFF 三星给摄影。个人认为女主的人物故事线过于突兀,其他各个人物做事的动机都不是那么有力。影片开头讲了故事的开端,然后一直到电影的中间段给我一种跑题的感觉,我以为后半段的情节会说明前面看似跑题实则是伏笔,后来发现我想多了。。
总体而言不大成熟,影片的主旨不够清晰,人物动作不明确,拟音也有不少低级失误,另外,章宇的妆容影响了观众看他的面部表情;影片的长处在于氛围的渲染,犯罪片的灯光和音乐渲染比较重要,相对做的还可以,但导演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羡慕章宇是中国最性感的男人❤️❤️❤️❤️❤️
浪费了好故事,也浪费了演员,硬接,硬过渡,硬巧合,硬来,硬上,突然出来、突然消失,突然接上,突然得有些抓马;故事没做实,很多东西基本是用嘴说出来,人物不入心互动,基本像工具人在各行其是,所以显得主次不分,李鸿其、小宋佳有些段落搞得像演小品似的,人物设置得有些滑稽了;被顶替的事情没仔细深入,被改变的人生也经不住推敲,整个框架已经在摇摇晃晃,导演还沉醉于小心思、小聪明的小细节设计,像个罪案片,又像伦理片,又像文艺片,其实都不太像。也许这个故事交给大鹏、五百、饶晓志这些导演,可能都比李霄峰拍得好看、卖钱。
后劲儿太大了,像刚喝完一杯烈酒。一个优秀保送生被人替代后所引发的多米诺效应:人生不断被改写、被挟持、被裹挟着前进。更讽刺的是——当你看见希望时,生活又毫不犹豫地将你再次拍倒在地。对于演员来说,宋佳、王砚辉、李鸿其各个演技在线,章宇更是继黄毛、眼镜之后,再多了一个代表角色宋浩,看似毫无表演的表演,恰恰是卑微生活隐忍度日的真实写照。风平浪静之下是看不尽的暗流涌动,导演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人生失控后的选择以及悲剧走向。当电影照进现实,一切都值得深思和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