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秒播
  • 凤凰涅槃

    短剧大陆2023

    主演:伊曼  大冰  

    导演:李佳越

    猜你喜欢

     剧照

    凤凰涅槃 剧照 NO.1凤凰涅槃 剧照 NO.2凤凰涅槃 剧照 NO.3凤凰涅槃 剧照 NO.4凤凰涅槃 剧照 NO.5凤凰涅槃 剧照 NO.6凤凰涅槃 剧照 NO.13凤凰涅槃 剧照 NO.14凤凰涅槃 剧照 NO.15凤凰涅槃 剧照 NO.16凤凰涅槃 剧照 NO.17凤凰涅槃 剧照 NO.18凤凰涅槃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8-06 00:41

    详细剧情

    富家千金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与哥哥争吵,大怒之下哥哥直接一巴掌把妹妹赶出家门!离开家族的庇护,初出茅庐的妹妹宛如待宰的羔羊在步入职场的第一步就被经理刻意针对,刚见面的同为来面试的原来是靠关系上位!这一巴掌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富家千金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职场风波!

     长篇影评

     1 )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用爱拯救

        最初,我就猜到了这是一个圈套,是一个激发生命存续的治疗方法。
      后来随着愈演愈趋向真实的剧情,心有些烦躁,有一种不悦似雾般蔓开。
      然后,看到在凌晨的深蓝中,维罗妮卡慢慢垂下头,爱德华再次陷入痛苦深渊。
      我开始讨厌这个故事。
      难道珍视生命,一定要用真实的绝望医治另一个绝望么!
      结果,我错了……
      其实有时生活就是这样。
      被伤过,得到了,怕失去的痛苦有时大过拥有的快乐。
      仿若在剧尾,我还曾那么害怕,怕爱德华会一跃入海,真是万幸,也是我多心。
      坚持等到日出……
      坚持守护彼此……
      我们有了爱,找到了爱,所以我们会倍加珍惜我们自己。
      很好看的电影。莎拉.米歇尔.盖拉娇俏可人。最后一场烟花最美丽!

     2 ) 微小新天地的重要性

    主题是一部09年的美国电影,不太有知名度,IMDB评分也不高。主要讲的是一个各方面综合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女性,精神抑郁自杀不遂,被医生施计拯救,还邂逅一段爱情的故事。

    抑郁症和精神病话题在电影领域几乎是要被演烂了,毕竟电影需要造梦,在常人中“精神病”就是梦里的事情。天朝来说,这个主题是真正的烂,范冰冰的二次曝光就是例子,把精神病人理想化成一种莫名奇妙的天才状态,外表孤独冷漠内心才华绝世,这样的逻辑里,精神病=张国荣。

    但现实世界有这样才怪好吗。好天赋是上帝的礼物,精神病就只是精神病罢了。当然有可能好天赋带来的高智商可能会影响天才与常人的相处,导致天才孤独感比较强,精神病概率高。但逆向并不成立。而按照这部电影的看法,抑郁症的精神世界大抵是因为在一个笼子里,无关太多智商。

    Veronika来自一个不算健康的家庭,但确把自己经营成人生赢家,集齐青春、相貌、高薪、爱情多张卡牌。这样判断来是个倔强聪慧的人,顺利成章的会有自己的梦与独立的价值观。她不认同行尸走肉磨灭理想的上班族,抨击green is the new black的时尚逻辑,不喜好向自己求婚的十好男人。朝九晚五的时光里充满无限吐槽的火药味。她的眼里这一切都太无趣,能够预想的规则化未来并不值得期待,无聊大过欢乐,性价比一算不值啊所以决定要自行一死。

    剧情的发展是Veronika自杀未遂,确被告知有了自杀药物引起的心血管脆弱,几周内还是要挂。于是Veronika破罐破摔生活随便过,没有包袱内心坦荡,但一个纯粹的灵魂容易遇见真爱,于是火速邂逅了男主。在移情热恋的浪漫节奏中知道自己重获健康,从此过上了愉悦的生活。

    电影的中心在Veronika遇见的这个男主桥段,让她跳出了原来绝望的牢笼,拥抱新希望。编剧的逻辑初看起来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主义,但细想不无道理——世间所有的不高兴都是因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

    失恋可以靠新恋情化解悲伤;无趣可以靠新趣味重拾希望;如果有什么难过可以让人闷闷不乐常挂心上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当下生活太过乏味不丰富。所以就算是庸人的我们自己 ,更会懦弱更易畏惧,甚至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里大多数时候不敢谈什么自由的欢乐,但还是要尽可能的过上丰富充盈的日子,持续的遇见微小的新天地,至少可以侍养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很俗,但确实认同:爱是精神世界的超级上帝,一场邂逅就可以拯救Veronika。对大多数人来说,爱会点亮生活,这是微小新天地的最直接形式。

     3 ) Villtette诸人的精神分析报告

    影片一开始,女主角Veronika就自述自己长期depressed,据此笔者猜测其患有抑郁症。而患者在自述中总是提到父母,说自己经常同父母吃饭,结婚对象令父母十分满意(似乎自己并不满意)等等,似乎暗示其抑郁的根源与父母有关;整天忙碌于工作家庭之间,她感到厌倦,乏味,想要自杀,对于自己的离去她猜想丈夫总会get over in a few years; 最后她说“I’m fine, really.”

    她异常镇定地准备自杀,整个过程像是在完成某种仪式:播放CD,将所有瓶瓶罐罐以及药片的位置摆放得异常整齐,然后一颗一颗地服用……这些行为可能暗示她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很多完美主义者在自己的目标难以达成后容易陷入长期抑郁。房间布置也是冷冰冰的,暗示Veronika的抑郁状态。在服药后,她写了封email(?),表示这个世界是疯狂的,不真实的,不如自杀来认识其本质。

    然而她最终被抢救过来,被送往Villette精神疗养中心。在这里被Doctor Blake告知其自杀未遂并对机体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她随时都有可能离开这个世界。她坚持不让医生告诉父母这一真相。这里再次提及父母形象也暗示了Veronika与父母的关系不同寻常。从这里开始,电影音效频频使用众人gossip的声音作为background,应该也是Veronika所听到的,给予她极大压力的流言蜚语。

    Edward是片中的另一名主角,因与女友同遭车祸,女友丧生而他幸运生还而承受极大压力的他患有癔症(失语症?)多年。观者对他的了解多来自于Veronika的室友Claire的描述以及Ed涂抹其内心状态的笔记本,他把笔记本藏在不为人知的暗柜中,一如自己的内心。笔记本中疯狂的涂抹,凌乱的线条是Ed内心的某种表征。Ed一开始就暗自关注Veronika,有趣的是,Ed在默默关注她时,年迈的Mari,Villette中Godmather式的人物,却一直在关注Ed。

    起初Veronika难以接受自己被关在精神病院且身患绝症的事实,拒绝同医生合作,不愿同父母见面,拒绝同其他患者接触。Dr. Blake安排了一次Veronika同父母的见面,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考虑,可能是为了唤起移情。见面在尴尬的气氛中进行,Veronika的父母是美籍斯洛文尼亚移民,带着浓重口音的他们局促不安地叙述V是如何的优秀,儿时的她钢琴弹奏地如何的动听。而Veronika则对自己会弹钢琴一事予以否认。钢琴在她的人生中似乎意味着痛苦迫使她选择回避。Veronika僵硬地拥抱了父母,始终没有告知他们自己随时会死的事实。

    这次见面给予Veronika极大的震动,她以为这是永远的诀别。难以忍受未知死亡的降临以及疗养院里的流言蜚语,她多次想要自杀却都未成功。移情迟迟没有发生,finally when it happens, it does not mainly happen between psycho-analysist and patient,but happens between patient(Veronika) and patient(Ed),patient with piano。

    Claire(可能是个强迫症患者,片中没有交代她的病情,只是强调她总是在数数)与Veronika同住伊始就畅所欲言,无形中成为Veronika identifying ego过程中的一个引路人。从Veronika 给了讥笑她的一位病友一个耳光开始,她的被压抑的情感开始宣泄,逐渐承认了自己的“不正常”,表现之一即是她开始接触病友,主要是Ed。

    典型的移情体现之一是V自杀失败后与Dr. Blake 的一次谈话:
    Veronika: I hate you.
    Doc. Blake: Really? Tell me about it. (引导移情的发展)
    V: Fine, I hate your stupid desk, and I hate your ugly ties, and I hate your ridiculous socks, and I hate everyone locks up in this place. And I hate my parents for spending their last penny to keep me in the zoo, God they should ever for one moment live in their lives. Is that what they came here for? To be the fucking same as everybody else? And I hate the griks in my office; the money they earn makes them the shit. And more than anything, I hate the zombies on the subway who have forgotten all their dreams or the fact that they ever had never begun one! (Veronika各种愤怒的大爆发,夹杂着脏话的情感释放,最后一条可能意指其小时曾拥有的钢琴梦而最终为了一份better paying job 而放弃的痛苦)
    B: I have some terrifying news for you.
    V: Could be more terrifying than this?
    B: you sounds like you might be feeling better… answer me honestly, please. Does it feel better to feel better? (提示移情的发生意味着其症状的好转)
    后接Veronika剧烈地反映,Veronika的情绪非常不稳定,Blake提示说: You almost laugh, another sign of improvement. Veronika立马以Go to hell!结束谈话,在黑暗中走至琴房,似乎要在钢琴上继续释放她其愤怒,起初她狂乱蛮横地拍打着琴键,释放噪音;而后终于转入优美旋律。可以说,这架钢琴是Veronika自我恢复的重要一环,它连接了Veronika压抑的童年和破碎的当下,部分地担当了治疗师的角色。

    优美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平静,但却在Ed心中荡起了波澜。两人小心翼翼地相对方施予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修复自我:Veronika先是拒绝了Ed的邀请(好象是一起打乒乓球),后发生了我没办法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的一幕:Veronika奏完一曲,邀请Ed与其发生性关系,Ed拒绝后她遂当着Ed的面手淫(是一种自爱的表现?因其之前是自我嫌恶;还是想通过这种手段唤起Ed被压抑的生理反应?Ed似乎在前女友去世后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性需求;或者如Dr. Blake 所言,经由Veronika的爱,让Ed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不是完全的无意义? )。这里的钢琴又成为两人交流的平台,Ed不会说话,而从钢琴中流淌出的旋律则可以传递感情。可以说,Veronika在片中既是患者,也是治疗师。她成功地将Ed压抑的情感导出,释放在自己身上,直至双方结束移情与反移情(或说这无法结束?)真正的爱上对方,完成对Ed的治疗,即恢复其个人的社会功能。

    这个荒诞的场景被门外的Mari误认为两人发生了性关系,成为她离开Villette的直接原因。Mari对Ed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在影片中表现得太过模糊,我无法将其定义为爱情或简单的关爱之情。(片中,离开Villette象征着病症的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而火车行驶的声音亦象征此意)。

    这之前,Dr. Blake与Mari的谈话中提到了counter- transference,即反移情,但在这里好像是一个蹩脚的应用,用以描述Ed对V的情感,双方皆为病人,难以分别是谁先动情,何来反移情?两人之间的第三次谈话,也是发生在Villette的最后一次谈话中,Mari说道: It’s time for me to get away from you… I mean, from here. 这明显是一个口误与纠正的范例。而前一句是Mori真正想说的,脱离某种发生在Dr. Blake与她之间的移情;后一句意指结束医患关系。两人的关系在片尾正常化。这里按住暂且不表。

    随着病情的好转,影片的背景音乐换成了轻快的曲调,先前病患gossip的嘈杂声音减少,这也是对钢琴治疗作用的某种回应。

    Veronika开始好奇地探索整个Villette,查看陌生的房间,偷窥他人治疗等。这意味着她接受了自己被标出的“精神病”身份。在冥想治疗前的一次集体游泳中,Veronika在水下观察众人,仿佛从中看出了无限生机,而之前的她在濒死体验中总是在水中越沉越深。水在片中带有新生的意味,Villette的泳池,影片结尾Ed与V在海边观日出等均体现了新生的意义,这在基督教文化中很容易理解。

    Ed与Veronika钢琴处的见面后第二天,她与Dr. Blake 有了第二次对话,这一次在平静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V: I need your help. (承认自己的患者身份) …… I am feeling much better(从之前否认自己的好转到承认自己的好转)…I want to know how much time I had left…… I need to be conscious of every moment (对生活的渴望)……I wanna leave here (即精神分析三阶段中结束阶段中患者主动提出结束医患关系)……Look if I have even a little time left, there is so much I can do. I want to go to the beach, I want to see the ocean and I want to feel the sand, I want a huge taco from my favorite taco stand, I want to walk into a Irish pub and I want to order a Guinness, I’ve never done that. I want to see my mum, I want to talk to her, really talk to her. (这些她曾经厌恶的一切现在变成了她的愿望与梦想,最末一条可能暗示其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沟通) ……Last night……there is so much about myself I don’t know(对生命的好奇与探求欲).

    Blake 不允许她离开,而这次,她平静地接受了。这里的等待不为别的,正是为Ed摆脱病魔而设,Ed在Mari离开的刺激下终于开口说话:I need to leave Villette. (这句话首次在电影中出现时更像某个代表Ed的画外音在表述Ed的心理活动,而非实际Ed所说。),电影专门在此安排了一系列的蒙太奇镜头切换:一边是Ed突然开口说话引发的混乱,一边是Veronika在Ed病房内阅读Ed的笔记本,探索Ed的内心世界。二者均标志着Ed向他人敞开心房。最终Ed和V逃离Villette (Dr. Blake 默许了他们的离开),开始了正常人的生活,电影在此使用手持摄像机类似于街头抓拍和寻常家庭录像的形式也呼应了两人回归正常人生的结局。

    片尾还有一抹微微的讽刺,Dr. Blake自己亦离开了Villette, 去纽约中央公园寻找Mari。这是治疗师的反移情体现,还是暗喻整部影片也是其接受自我,治愈自我的过程?多种解读,了无定论。

    Mari与V行前的对话点出了现代人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I’m gonna die, where is my soul? 很多人在现代社会被异化的多重身份中迷失了自我,不知自己人生之意义所在,有些人回避这一问题,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有些人思考这一问题,更有人为之精神分裂,正如这群身在Villette的病人。Dr.Blake说过:If everyone realizes their dreams, this place will be empty.

    片中偶尔会出现患者们在公共场所自娱自乐的镜头,让我想起电影《苏醒的亚当》中各种被大屠杀折磨得精神失常的犹太人,他们在以色列一个荒芜人烟的精神疗养中心的怪诞生活。

    另,网上唯一能找到的英文字幕简直可以做英语同义词句小字典使用。

     4 )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这片看过后开始觉得有些不能理解,从昨天到今天,经过一天的发酵酝酿后,加上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关于“抑郁”的感悟,刚巧又碰上我最近在看的书《逃避自由》,我突然觉得书中描写的状态跟电影描述的状态很符合,虽然个人的语言不是很能表达得好,但这些都促使我写一篇心得体会,首先上一段《逃避自由》中摘抄的文字:

    “一旦赋予个人以安全的始发纽带被切断,一旦个人面对着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他就面临两种抉择,因为他必须克服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道路之一是沿‘积极自由’前进;他能够自发地在爱与劳动中与世界相连,能够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感觉与思想中与世界相连;他又能成为一个与人,自然,自己相连的一个人,且用不着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与完整。另一条道路是退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这个第二条道路永远不会再把他与世界融为一体,永远也达不到他作为‘个人’出现之前的那种状态,事实是,一旦分离,便不能再返回。这是一种摆脱难以忍受之境地的逃避,如果这种境地继续下去,生活将不可能了。因此,像逃避任何一种恐惧一样,这种逃避便具有强迫特征。它多少还带有完全放弃个体性及自我完整的特征。所以,它并非一个解决办法,不能带来幸福与积极自由。原则上讲,它是一种见诸于所有精神病症现象中的一种解决方式。它缓解了无法忍受的焦虑,避免了恐惧,使生活成为可能。但它并未解决根本问题,所谓的生活常常只是些机械的强迫活动。”

    我想维罗妮卡代表了大部分生活在机械的强迫活动中的现代人,由于长年累月不得不被迫“适应”,完全丧失了个体性,完全没有了“自发的内心”,这样,一个人当然得不到由衷的幸福感。如此,潜意识自然要采取措施,于是她的自杀不过是潜意识以这种方式在唤醒她自己,提醒并警告她注意,让她看到并照顾自己的真我。
    维罗妮卡代表了这样的一个“乖孩子”群体,因为儿时的过度听话,导致没有自我,一切都生活在父母的安排,良好的生活道德规范下,这一切是她自己心甘情愿的吗?不是,这一切是“被强迫的”,于是,抑郁出来了,反抗出来了,在治疗过程中,“钢琴”是她的一个解药,死而复生的儿时梦想激活了她的内心,才让她从要命的压抑自我,适应规范的模式中解脱出来,“不乖”才是拯救内心的良药,不是按别人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去生活,而是按自己内心的要求去生活才是解药,才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才是成为“自己”。

    再摘抄一段,“大多数心理学家想当然地认可他们自己所在社会的结果,认为那些与社会不合拍的人就是没有价值的不健康者。另一方面,与社会合拍者则被认为更有价值,更合乎人类的价值尺度。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可以肯定,他挽救个人自我的企图并未成功,他并未良好有效地表达自我,相反,却借精神病症状和遁入幻想生活寻求拯救。不过,从人类的价值角度看,他要比那些完全丧失了个体性的常人更健全些。”

    我想,抑郁也许只会发生在有梦想,有思想深度的人身上吧。
    总之,电影就是反应了人类的这一矛盾,如果要适应社会,就必须委屈压抑自己,如果你硬要追逐自己的梦想,保留自我,有点难度,只有自愿沦为精神病,你从中二选一吧,估计大部分人都无法冒沦为神经病者的风险,所以生活得勉强,痛苦又焦虑。最好是选择第三条路,既适应社会,又不丧失个体性,也就是维罗妮卡恢复后能够欣赏日出的这种状态,从消极自由到获得积极自由。

     5 ) 爱情是生命的救赎……吗?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暑假期间常常有新华书店的特卖会,将部分库存书籍打折出售,通常是3-5折,部分更高或更低。这其中没有畅销作家或流行作品,但会有许多经典,比如《飘》、《苔丝》,或者特别罕见的小众读物,比如《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薇罗尼卡决定去死》。记得妈妈总会找个地方坐下等我,我一个人投身进广阔的大厅,一排一排地搜拣。从茫茫书海中寻找你要的贝壳甚至发现珍珠,这过程让我无比兴奋。
    看到电影《薇罗尼卡决定去死》时,我想起了这些十年前的片段。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因为我只读过一次。这件事的好处是,看电影时不会受作品的影响。
    它是独立的。
    我喜欢看到爱德华坐在树上的镜头:阳光晴朗却不暴烈,抚摸树干,可以感受到温暖的生命的律动,风吹动树枝,叶影婆娑,空气中有树的味道,距离隔离了俗世的喧嚣。精神病院其实是个休息的好地方——普通的医院很可怕,住院说明你肉体的某个部件出了问题,疼痛和恐惧足以让灵魂死去;而精神病医院不同,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工作,不按时吃饭,只要你乖,医务人员不会难为你,除了打针吃药,你有大把的时间去照顾你的灵魂:与自然对话,回顾过往,诘问宇宙……

    薇罗尼卡是娇小迷人的金发女郎,有报酬不菲的工作和疼爱她的父母,曾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弹得一手好钢琴。
    可是她决定去死。
    因为她不快乐。
    电影开头是薇罗尼卡的独白,是她想见的未来的生活:遇见某个父母都很喜欢的条件优秀的男人,结婚,从疯狂做爱到彼此失去性趣;孩子出世,丈夫出轨,从伤心失控,到完全不介意……
    这就是我们的主流社会的生活,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这个模式里,而且心照不宣地装作自己不知道有这个模式的存在。
    太虚伪了,也太悲哀了。
    无疑薇罗尼卡是不想假装的那种人,她甚至无法忍受“绿色是新的黑色”这种时尚广告语,所以她决定去死。布雷克医生说,珍爱生命的唯一可能,是意识到每一天都是一个奇迹。最终薇罗尼卡意识到了,因为她找到了一个真心相爱的男人。——如此好的一部作品,生生地被这个结局给搞得不可爱了。

    爱情,又是爱情。
    我常常想,爱情这种感情是不是被人类过度渲染了呢?我们是否在有意无意地扩大化它的作用,以麻醉自己度过现实的苦痛,给自己一个生存下去的理由呢?因为真正爱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爱情之中,除去两情相悦的快乐,还有许多沉重和伤感的部分,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总以爱情做为故事的happy end,是不是太一叶障目了呢?
    ——How do you feel?
    ——Like I could live forever.
    我想起多年前一个十八岁的网友的签名:只要我们是相爱的,我们就是不朽的。
    对,在那个瞬间,我也相信是这样的。

    最近的桌面是西班牙当红前锋比利亚,黑发白衫,转头注视镜头外的我们。我对着他喃喃自语:Do you think I will meet someone, like you? Be smart, cute, honest, and responsible to family? Do you think there is really a perfect guy for me? Eh?
    比比沉默地看着我,我静静地流下泪水,却并不是为着某个人。我并不相信爱情是所有救赎的源头,即使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深信最终的救赎是追寻梦想,是跟随心底的声音,是像法国人民最常说的那样,最大限度地享受生命。
    其实我希望的结尾是,薇罗尼卡没有去死,不过是因为她意识到,每个日升月落都是美好的,即使没有一个神经兮兮的帅哥陪在身边。

     6 )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活着的每天都是一个奇迹

    《自杀人生》(Veronika Decides to Die):活着的每天都是一个奇迹
     (文:火神纪)
     
    凤凰涅槃;浴火将重生。
    只是,没有人告诉我,
    被烧焦的皮肉以及化作灰烬的骨头;
    这一切将带给我们多大的苦楚。
    ——火神纪•《重生记》
     

    每一天,其实都是一个奇迹;只是,我们该如何把这样的一个道理告诉一个绝望的人。或者说,我们该如何让一个绝望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并且接受它,然后每天都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所有的道理都是浅显易懂的,只是当一个道理不是我们自己悟出来而是他人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显然并不具备能够说服我们的力量。我们都是天真得一派烂漫,所以我们永远只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我们都是固执得如磐石坚硬,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相信别人所说的一切。
    莎拉•米歇尔•盖拉(Sarah Michelle Gellar)饰演的薇罗妮卡(Veronika)像极了我曾暗恋过的某个女子,所以叫我如何可能不爱这部电影呢。只是,也许是因为心态问题——这部挺好的电影在我看来其节奏过于缓慢,电影的情节发展速度让人抓狂。如果在某个暗敛悲伤的时代,这部电影肯定会是我的大爱;可现在的我却浮躁如世人,电影多少让我有些昏昏欲睡。所以我会说,我喜欢这部电影;但不是十分喜欢。不管在什么时候,一部值得中肯的电影总必须是给人予一种往下看的欲望,毕竟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可是这部电影这种极舒缓的节奏,在抒情方面也许到了极致,却在讲故事方面做得很不尽人意。
     

     也许是因为,这部电影本身的这个故事,并不适合讲出来;我们总必须耗费很大的力气去意会,而无法安坐着听他们说。当然,这是个好故事,不然它的原著小说又如何能被翻译成120种文字疯狂畅销呢。又或许,这并不是个好故事——只是现在生活着的人们,多少都曾想过放弃现有的一切,纵身投向阴秽的死亡之所……所以人们会以为这是一本“决定去死”后“终于死去”的书;至少,谁都应该学个一招半式以傍身——正所谓“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捱刀”。什么时候想不开了,我们还能用那一招半式绝技来个自我毁灭省得在这世上丢人现眼去。
    但终究,这样的书是不应该被发行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只会是如同这部电影一般的内容,以自杀之名行自励之实——是的,这是一部温情的励志电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已经堕落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当别人想要励我们之志的时候,非得非常无奈地假装成堕落天使般的模样,我们才会在最后突然恍然大悟地说:哦,原来是这样。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我们会非常有兴趣地花上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一个美丽的女子如何死去;《凤凰涅槃》,这个名字却多少有些透露了玄机——凤凰是不死鸟,何况涅槃之后必然浴火而重生;《自杀人生》,也许更吸引人——因为我们都是一些烂掉了的人,活在这个已经快烂掉了世界里,还有什么样的人生会比我们更可悲呢。
     

    哦,原来是这样——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地发现,我们还是被骗来看这部电影了——然后若有所悟地明白:活着的每天其实都是一个奇迹。原著作者保洛•柯尔霍(Paulo Coelho)和电影导演艾米丽•杨(Emily Young)费尽周折想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大卫•休里斯(David Thewlis)饰演的布莱克医生(Dr. Blake)在电影最后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这句话。写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这其实是一部文艺片;无关视觉系,无关阴晦主题,它是一部完全正统的文艺励志电影。
    谁说,好莱坞已经没有艺术片了而只有一味的商业片呢?也许,只是我曾经如此固执地认为罢了;这些年所看到的美国电影,已经很少能带给我类似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了。或许是因为美国电影产业的成熟机制让它的电影总是充分地考虑到了市场因素与视觉艺术的圆满整合,因为让大部分的带有好莱坞LOGO的电影看起来或多或少都带着浓烈的商业味道,尤其是那些制作较为精良的电影更是如此。以至于我刚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如此陌生并且颇有些意外,我甚至以为这是一部欧洲电影而非美国电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所看到的美国电影,要么是完全商业化的精良大片,要么就是粗工滥造不堪入目的独立小片,像这样既制作精良又那么纯粹艺术的小电影,着实已经不鲜见了。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没有见到我已经司空见惯的铜臭味道;并且我还能断定,这部电影的票房肯定很是一般,就算它有一本畅销120个国家的热门书作为其创作蓝本。每一个看到这部电影的人也许都无法去狂热地喜欢这部电影,像我一样甚至还会有些困乏,进而我们也许就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了,可是我们却无法否认——它确实是一部好电影。也许可以这样说,它是一部没有太多噱头,并且也没有太引人入胜剧情,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部好电影的品质。
    称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为好电影并不太难;可是一部并不喜欢的电影却能逼着你去称赞它,假如你不是该电影的枪手或者托儿,这就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它的确有这样的魔力。
    可以说,这部电影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剧情;它甚至不需要剧情来支撑它,因为它有着丰蕴的内涵。往大说,它阐述了生与死的意义以及它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很小说,它至少是一部寓涵哲理的励志小品,能给我们以一种与往不同的全新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现有的生活。
    它是如何来实现这一切呢,仅仅只是通过小女子薇罗妮卡一次自杀未遂的经历。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它对薇罗妮卡这个人物的设置上——首先,毫无悬念的是薇罗妮卡纵然算不上是倾国倾城风华绝代的美女,但至少也算得上是一个风情别致的女子;其次,她又是一个年轻又兼事业有成的女子;她住着豪宅喝着美酒,并且居然还有着艺术天赋曾经被她的钢琴教师极力推崇,由此推想,她应该是过着优质的物质生活,并且精神生活方面也颇有品位……可以说,她所拥有的一切几乎是大部分的现代人做梦也想要拥有的,我们每天孜孜不停所追寻的,不正是她所拥有的这一切吗?她的生活应该是让人羡慕甚至是让人嫉妒的;然而,她选择了放弃她所拥有的一切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像她这样几乎已经美好得让人嫉妒的人也选择了自杀,我们也许就应该停下来想想,如我这般平瘠庸俗之辈又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呢。这部电影在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给我们埋下了这样的一个基调,它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自杀其实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像我,我就曾想过自杀;我许多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最喜欢的那些人们几乎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比如我最爱的诗人海子,他就是卧轨自杀的;我挚爱的诗人普希金,就是在一场自杀性决斗中死去的;我狂热的艺人张国荣,不也在2004年的愚人节从高楼上纵身跳下的……我所见过的非正常死亡,更多地弥散着一种迷人而神秘的味道。“也许我没有办法选择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出生,我更无法决定自己将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可是至少,我可以选择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离开,决定如何与你们告别……”
      是的,我对自杀做过很深入的研究,因为在十二岁的时候,我曾是个绝望的少年;因为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我曾是个绝望的青年;而今我已经快三十岁了,我依旧是个近乎绝望的中年人。所以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看的某本书上有一位神人曾经告诉过我:每个人的心中在某个时刻总会突然有种绝望的感觉,以及结束自己生命的冲动……我庆幸我现在还依旧活着,纵然我依旧常常绝望并且偶尔也挺挺冲动。但还好,至少我现在还在呼吸。
    其实,我的这些心路历程对解读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也许因为我曾经如此地沉迷于“自杀”的纠结,所以我能够很轻易地跳出“薇罗妮卡为何要自杀”这样一个颇费气力并且也许找不到任何确切答案的思索而进入下一个论点。反正一切来得很突然并且没有半点来由,而就算电影从开始一直到结束我也没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这并不影响我来观望这部电影。或者说,在我这里,这也许根本就不会是一个可以被称作为问题的问题。
    因为在我看来,每一个人最终都有可能选择自杀;而薇罗妮卡,只是把这种可能直接地付诸于行动了。我们该如何活着,我们现在又是如何活着的;我们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期望,别人对我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期望;我们是否让自己失望,我们又是否让别人对我们失望……当这一切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的时候,也许,我们也就如此殊途而同归了。
    死亡其实并不可能,选择自杀其实也并不很困难;更难的是我们选择死亡也许比选择如此简单又不假思索地活着更需要勇气,更更难的是我们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薇罗妮卡把这一切都解决了;我曾经在我的日记里给自己找到一个非常堂皇的理由,我说既然活着要比死去更艰难也更需要勇气,我何不就苟喘残存地艰苦生活呢。可是我自己比谁都更清楚,其实我还舍不得这个世界,舍不得所有我喜欢着却还没得到的那一切,舍不得就此宣称我的生命原来已经到了一个终点;所以我就真的一直生活着直到现在。

    薇罗妮卡终究选择死去,而就算我找不到太多关于她为何要自杀的蛛丝马迹。从某些细节上来看她似乎多少有些歇斯底里般的强迫性偏执狂,比如她摆放东西那种有条不紊的方式,可是这是否就决定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世界里所有的混乱与无条理。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绝望更多的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薇罗妮卡的自杀似乎能给我这个观点做佐证支持。正是因为找不到她任何关于自杀的欲望根源,她的自杀才更有力度和深度——她为何要自杀,不知道……这就意味着她的自杀也许是一种无力被排解的彻底决裂。
    这部电影的本意是励志,是鼓励人们向善、美以及热爱生命和生活;可是这部电影或多或少也是一部挺残酷的电影,比如薇罗妮卡的自杀未遂。把一个对自己对生活完全没有热情彻底绝望的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然后告诉她 :你虽然没有死成,可是你也命不久矣,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是的,我想死的时候你们把我从鬼门关给拖了回来,然后完全不负责任地告诉我,我依旧会死去,并且我再也无法左右我自己的生死,我必须忍受在又一次死亡之前漫长的煎熬,死亡不会离我远去,反而是如影随形即时骤至……
    死亡与等待死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死亡其实并不可怕,一个有勇气毅然决然去自杀的身体心智都健全的人,并不可能会害怕死亡;然而,不害怕并不意味着这个人能够直面在死亡降临之前那漫长的等待。换而言之,等待死亡其实要远比死亡降临那一瞬间来得更让人煎熬,尤其像薇罗妮卡这样如此无所事事只是一味的等待,对她而言——慷慨赴死也许要比这样不得不活着地等着突然降临的死亡要轻松得多。死亡是一种解脱,在这时也许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渴望或者空口轻吐的一句白话。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那种随时降临并且绝对会夺走自己生命的骤亡会更叫人抓狂而绝望。
    薇罗妮卡所面临的困境,才是每一个有勇气自杀的人都没有勇气去面对的。布莱克医生告诉她,她随时都会死去,并且这次死亡会非常快地来临,并且不再有可能被救活。在我看来,她的“自杀”可以算是一次完全失败的尝试了,她失去了“自杀”最基本的一个意义,她将如同他人一样不再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成分在她即将面临的死亡——由“自杀”转为“他杀”,或者说“天杀”,这可能是所有自杀者最无法接受的一个结果。也许,这就是薇罗妮卡为何要去盗药并且再次尝试自杀的原因吧;她终于只能无奈地接受“我将命不久矣”的客观事实,只要安安静静地等着那个解脱的“光荣时刻”到来也许也是幸福的——但是不行,布莱克医生又给她安排了与父母的会面。
    或许可以说,会选择自杀的人基本上都是比较自私并且不太顾及他人的,所以他们同样无力面对那两位如此无条件全身心挚爱着自己的二老。想想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或者自己将要做的那些事,再看看眼前这对伤心欲绝已经颇显颓衰的老人;那些事对这些人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伤害。当然他们会如始至终般爱着我们,当然他们会很快地原谅我们甚至开始自责自己是否对我们关爱得还不够……可是,我们却都知道,其实他们做得很好,不争气的只是自己。
     薇罗妮卡的心理防线彻底地崩溃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开始鲜活地浮现出来,许多美好的祝愿和期望也开始渐渐地被记起……其实,当她如此歇斯底里地诅咒时,她对生命的热情已经被重新点燃了,纵然不那么情愿也不那么明显;但至少,当一个人完全没有生存意志的时候,她没有那么多的力气去责备一个对于她来说还是完全陌生的人。爱,尤其是来自父辈们无条件又无限宽广深沉的爱,总是能够化解除所有颓怨的戾气和哀怨的邪气;我们总在如此坚强而努力地生活,正是因为我们时时能感受到那种爱带给我们美好向善的引导力。
    吃一个平时总想着却没时间去吃的热狗,去海边看某一天天亮时升起的朝阳,甚至去疯人院捡一个也许连正眼也不会去看一眼的男人……当生命的激情被死亡临近的恐惧所燃烧,这一切都将变成美好得让人沉醉的。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奇迹,只是平时以往,我们从来都不善于去发现我们已经习已为常的一切。我们拥有所有的一切,可是我们却从来都不会去珍惜这一切里的某一个点滴。死去,死不去,将要死去;当薇罗妮卡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然后她会迷恋上这个生活里的每一个也许在平时都是最不起眼的角落里仅有的那些许美好。人们只有在意识到自己很快就要失去所有一切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地发现,这一切原来是让自己如此不舍,如此沉迷。
    等待死亡之前,会有一种沉重的恐惧以点燃我们生命里仅有的那点激情。浴火而重生,凤凰即涅槃;只是在重生之前,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疼痛,只是在涅槃之前,我们必须去承受死亡的伤感。电影的最后,薇罗妮卡的脸上绽放着淡淡的微笑,这样的微笑在平常生活里的任何一个人的脸上都能看得到,只是也许因为我陪着薇罗妮卡经历过了这一切所以我会觉得这个沐浴在晨曦里的这个微笑竟是如此的美而平静。平静的生活非得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之后,我们才会开始珍惜这种已经被我们漠视了太久的平静。
    最后我想说,看这部电影的总体过程还是挺闷的;可是当我们透过这些平静如水不起半点波澜的镜头看到镜头后面的沉重的思索后,我们也许会跟着薇罗妮卡一起,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生活。写完这些字,我想——走出这个闷热的房间去,抱一抱我可爱的小女儿,给母亲大人泡一杯清香的铁观音,陪老婆大人看看她喜欢的那款手机,再给周义大兄换一盆清水……
    这不是一部我喜欢的电影,但是这绝望是一部好电影。活着,其实挺好。温情的励志也许没有办法给我带来如此大的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反而一次濒死的观望,让我更多地开始反观自己,反思生活。
    电影如画,美人如酪,生活如诗,爱如歌。

    2010-9-12;庚寅虎年乙酉八月乙丑初五;夜22:46。

    --------------------------------------------------------------------------------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Veronika Decides to Die》
    ■译名:《薇罗妮卡决定去死》/《凤凰涅磐》/《自杀人生》
    ■导演:艾米丽•杨(Emily Young)
    ■原著:保洛•柯尔霍(Paulo Coelho)
    ■编剧:莱瑞•格罗斯(Larry Gross)/Roberta Hanley
    ■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Sarah Michelle Gellar)/乔纳森•塔克(Jonathan Tucker)/大卫•休里斯(David Thewlis)
    ■类型:剧情
    ■片长:103 min
    ■产地:美国
    ■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分级:USA:R
    ■拍摄日期: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21日
    ■制作成本:$9,000,000/estimated
    ■制作公司:DAS Films Ltd.
    ■发行公司:Wide Pictures
    ■首映日期:2009年5月16日(法国.Cannes Film Festival)

     短评

    我讨厌你那张烂桌子,我讨厌你那条丑陋的领带,我讨厌你那双滑稽的袜子,我讨厌被锁在这个地方的所有人。我讨厌我父母倾囊所有把我困在这个动物园。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从未追逐过的梦想!

    6分钟前
  • 李濛Lemon
  • 还行
  • 奇迹,呵呵,也许活下去只要一个理由她能活下去不是奇迹,而是她遇到了爱,她想要的爱

    11分钟前
  • 小游
  • 力荐
  • 2010.09.26 @ HomeVeronika弹钢琴那段好美OST整体应该不错 影片本身到是没有给我太大惊喜 开篇还不错“marry him, get sick of each other, have kids... he had an affair.. etc"

    13分钟前
  • C.
  • 还行
  • 影片发展,便可猜到这个美好的骗局,喜欢电影优美的节奏感,喜欢纯真的眼神,喜欢因为年轻而蓬勃的感情,最喜欢他问她,你觉得感觉如何,她明媚的笑着,我觉得可以得到永生。影片仓促而美好的结束,心里很舒服,一部干干净净的电影。

    14分钟前
  • 底里
  • 推荐
  • 这片子误导了多少人啊。Veronika如果仅仅因为遇到一个男人才能感觉到生的快乐,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外界上,那么这种快乐转瞬即逝。生活的美好不是因为它本身是美好的,而是我们在残酷的现实世界努力创造美好幸福。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 艾薇儿的抑郁症被卢平教授治好了

    16分钟前
  • 吃药药
  • 还行
  • Suicide is legal, helping someone to die is not.

    19分钟前
  • 微 曇
  • 推荐
  • 女主好看挺像Avril可你是為毛要突然把自己扒光然後自慰吖!真是呆久被同化了麼!所以這在講愛的力量咩?然後Veronika就等著如之前自己"期待"的那樣過日子吧連會死是假的都猜到了沒懸念,抨擊雜誌的點也沒怎麽用上啊!只是為體現帥帥Lupin的責任感麼0 0歌不錯

    20分钟前
  • 黯黠
  • 较差
  • 在这个世界所有人都是疯子,要是每个人都实现了梦想得到了自己,那这个世界就不再有趣了,也许这个失望,追逐发现实现的过程才是生命的意义。

    21分钟前
  • 人间老北鼻
  • 推荐
  • 最初以为她只是一部教化性质的文艺片。想不到整个剧情那么丰满,跌宕起伏。从故事开始维罗妮卡看透世事的决绝,直到进入疗养院的彷徨,到最后她得到那份终于迟来但是永恒的爱,观众的心跟着一起起伏,最后几分钟真是飙泪时刻。

    26分钟前
  • 🌊🌈♐
  • 力荐
  • 去死吧烂片

    29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较差
  • 典型额欲扬先抑 看在女导演的份上 原谅你疯癫旺盛的表达欲和感染欲~ 男友的眼神和腮红加分~ 其它么 人呀,还是争一个主动权的问题咩?自己不要命 和老天要自己命 事实结局能差多少捏? 然而应对时候的态度到底还是会差好多~ SO, 让我们要了自己的小命吧~ 哪怕只是陪疯子去看看日出

    32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 感动了 还是个爱情故事 谁有有权爱。。。

    37分钟前
  • 绿山林的Vian
  • 推荐
  • 哎这个改编又美式又正能量,从情绪来说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Jonathan Tucker那个小卷毛好可爱,可是看他其他照片就又不好看了。。。还有,是不是只有我最在乎书里的“斯洛文尼亚在哪里”呢?

    38分钟前
  • vivi
  • 较差
  • 她为什么治愈了他?他又为什么治愈了她?就因为两人都关在了同一只笼子里面?no,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笼子。只有走出笼子才能相互遇见。

    4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 根据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畅销小说《韦罗妮卡决定去死》改编的美国文艺片,探讨生与死及生命的意义。梅丽莎·里奥原来很多产呢,只是以前没注意而已,呵呵~~

    47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 立意不错 那个绝症的时候应该欠处理 一下就猜出来医生在说谎 看到一半不想看下去了 被音乐和摄影吸引了 真的不错 自闭症很帅

    52分钟前
  • Frank
  • 推荐
  • ''我讨厌你...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 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 因为他们已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 或是忘记他们压根从未追逐过梦想!'' Edward于那夜驻足雨中倾听到得 想必是他的天使跳舞时的身影/3星半

    55分钟前
  • Des Esseintes
  • 还行
  • 又是精神病院故事。我们等死的吸血鬼猎人巴菲。我们的失语自闭狂唐纳利兄弟。灵异少女为黑帮少年弹钢琴,然后差点发生很情欲的事情,没关系,床戏留到最后了。简直全美剧演员阵容。当然还有电影连续剧HP的Lupin化身眼镜男医生。演员表演时有亮点,但整体剧情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

    5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 前半段女主一直清新脱俗傲视苍生,宁死也不愿嫁人生孩子随大流。后半段立马性情大变拖着汉子为了真爱飞越疯人院... 大婶你自杀用的难道不是安眠药是春药吗?.. 其实影片一开始女猪翘着兰花指把药丸一粒粒放喉咙口就显示出她已经矫情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吞一粒都要仰下脖子,只有绿茶婊才会这么吃药.

    60分钟前
  • 猫龟🐌
  • 很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