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他成名后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忘记了底层小人物的真实样子了。西游、美人鱼、新喜剧得不到认可,可能原因之一是太浅了,就像一个小品,让人一眼就望到头了,没有回味的必要。我喜欢《大话西游》的短评: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在水帘洞躲避风沙做的一个梦。电影是个造梦的地方,让人觉得如真似幻,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年看夕阳武士在城墙上和紫霞接吻那段,看了几十遍,觉得好震撼,就算是片尾师徒去取经在沙漠里追逐打闹的镜头都觉得很美。可是后来的电影几乎没有能让人记得住的片段了,因为那些都不是普通人的生活,没有真,也没有假,只是戏了,浮夸的戏,无法进入情境,无法产生共鸣。
《新喜剧之王》结尾看到周星驰出现,真的很想哭。我想如果内心没有一点天真的话,是不太懂周星驰的电影的,只会觉得有些段落很幼稚,但只要还有一点天真,大概就会被感动吧。
1、谁也没有意识到,《新喜剧之王》是几部热门春节电影中唯一的女主角电影。其它电影别说女主角,连个重要的女性角色都没有。我不是说一定要女性角色,我的意思是:在春节档,一个纯女主角电影,本身就比较难。
2、这部电影完全没有鼓励任何人去坚持理想,看完之后没有人会有坚持不切实际理想的念头,因为这里面写的都是辛酸,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过硬条件的人多么努力也不行,这一点简直让观众痛苦。最后的成功,那么虚空虚假,故意搞得观众根本不会相信。我想这也是它票房不够好的原因,因为它彻彻底底是个悲剧。
3、虽然无数电影想拍一个绿茶,但这部电影贡献一个经典自然的绿茶形象。而且用一段戏就解决了。比起来其它电影中的绿茶就太假了太做作了。不要以为这个很容易。
4、看周星驰的电影就知道功力和经验在哪里,比起来以前看的内地喜剧电影太用力了,太想让观众立刻爆笑出来。更接近于相声和小品,而不是喜剧。这部电影其实就像周星驰的所有电影一样,并不会让你立刻爆笑。但如果你有幸是跟口味一致的朋友去看,出来会回味很久。我看完也觉得太短,有点简单。结果半夜临睡前跟桉树讲里面一些段落,笑到哈哈哈哈睡不着。
5、女主角每天研究演戏技巧,结果身边人每一个人都比她会演。但生活中的会演和真正的演戏又是两码事。周星驰在微妙的区别这两者。比起《喜剧之王》,这一部有些地方其实是更自然了。但这一部里连爱情都没有,友情也没有,只有隐藏的亲情,可以说一点希望也不给,所以我也明白观众们为什么不喜欢。
6、有一段小胖不停去托起女主角的戏,非常短。就那一小段,怎么托,换姿势托,最后还是要托……就没几个导演有这种意识,能拍得这么自然这么好。这部电影中很多很多这样的段落。城门下的告白与分手,最后雨中分手的对话,更是写得太好了。
7、特别神奇的是,我很多朋友都一致喜欢这部电影。我的粉丝早就跟我说:“你一定会喜欢,别人不喜欢,但你一定会喜欢。”就很高兴,感到一种深刻的互相了解。
8、希望周星驰还能继续拍很多电影,兼具极致的残酷与温柔,说起来很简单,但现在就只剩一个周星驰。
《新喜剧之王》很好看,比期待中还要好看。的确,讲了一个Loser翻身的老故事,但年过五十的周星驰给出了他的新答案。
周星驰演过的电影里,《喜剧之王》是最爱之一。其中一个场景是:夜深时刻,柳飘飘和尹天仇并肩听海,柳飘飘随口一句:好黑呀,什么都看不到,尹天仇很认真地回复她:也不是啊,天亮了就会很美了。好台词就是这么说来简单,听来动人。到《新喜剧之王》里,周星驰把这个问题往前推了一步,如果老天明天不亮,后天不亮,一直不亮,即使宇宙毁灭了也不亮,那该怎么办?
更能与《喜剧之王》相呼应的,是影片开始鄂靖文模仿张柏芝回头那段,一颦一笑十足神似,但看来莫名感伤。有人评论周星驰是在炒冷饭消费自己,我倒觉得这是绝妙的点题,柳飘飘和如梦的区别,就是那是张柏芝啊,无论她多么暴殄天物自弃前程,她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张柏芝啊,她稍稍一个回头,就有《忘不了》和金像影后在等着她。这个段落不就是早早下了结语: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成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永不会得偿所愿,就是人生的暴力美学。
年前工作原因,认识了周星驰的一位副导演,他提到周星驰在讨论剧作的时候常说,一部电影就是回答一个问题,答案可以复杂,但问题越简单越好。《喜剧之王》探讨的是成功的价值,《新喜剧之王》讨论的就是坚持的意义。按照商业片该交出的功课,影片结尾如期给出了“人生开挂当主角拿影后”,只要坚持终会成功的标准答案,但以如梦推开那扇晋级的光之门为界,之后的剧情看上去更像“人生如梦“的幻像,而现实世界里周星驰的正确答案,是王宝强扮演的马可临别的那句话:只要不投降,就是成功。
但行前路,莫问前程,这样的主题好像是鸡汤了些。但鸡汤不是问题,是不是鸡精调制才是问题;好的电影不是用一万句金句去乱拳打死蠢观众,而是用两个小时去证明一句金句。《新喜剧之王》里做得好的一件事就是强化了女主对表演的热爱,收束了女主对利益的渴求,一个想睡她也真心喜欢她的富二代李洋在她面前,她却挥一挥手任他离开。李洋说出了喜欢如梦的原因,也正是如梦能对梦想不投降的底气和动力:“我很羡慕你,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题材很旧,答案不旧,《新喜剧之王》的文本精巧,环环相扣地向主题进发。一个好的商业片,最重要的就是有普世价值观做基础托底。评价《流浪地球》的时候,我觉得影片最大的成功是把希望和勇气作为价值基石,多一点夸父追日的勇气,就多一点愚公移山的可能。到了《新喜剧之王》这里,从宏观人类微缩到具体个人,表象也是歌颂追日移山的远大决心,而更高级的里则是,再不济我们也要欣赏自己奔跑的姿势和移山的实践,努力本身,就是努力的意义。
作为一个商业片导演,人们通常会赞美周星驰在喜剧方面的天赋,他的无厘头开创了华语电影的一个门类。这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在《新喜剧之王》里,仍旧可以看到经典的周氏喜剧手段,比如嘲笑整容蛇精脸,用阿拉伯数字说台词,并且这些都通过视听呈现,而不是纯粹的溜嘴皮子。
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周星驰的喜剧不是用剧情去迁就段子,而是用人物性格和环境的错位不段制造荒诞。片中的父亲面对粗壮的剧组剧务,一面敲自己的脑袋一面质问对方,里面错位的是:体力上的弱势和护女心切的强势,临了一句“你知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就好“,是这层荒诞的延伸,底色却是父爱的心酸。好的喜剧本质都是悲剧,父女关系到末段一幕,父亲一面扔给女儿钱赶紧为梦上路,一面逞强跟女儿说永远别回来,真是让人笑中带泪,感慨万千。
虽然广告植入也有些发指,但《新喜剧之王》主题明确没有废戏,所有的喜剧桥段都是围绕表达和人物展开,如梦的困境是真困境、解决也是真解决,即便被诟病的仓促的第三幕,抛开“如梦之梦”的成功结局不谈,面试角色时如梦用被甩经历的真情实感过关,效率之高、效果之好令人赞叹。再想想电影之前的情节,人生真的是最好的表演课堂,父亲装得有多冷酷,男友装得有多甜蜜,闺蜜装得有多贴心,与之一一形成共振,人生如梦要说的话是人生如戏,恍若一梦,大家都是好演员,如梦才是那个死龙套。周星驰完全是可以就此往残酷里再进一步,还好他望绝境而微笑,临深渊而回眸。
可惜的是,像任何一尊华语电影的神像一样,观众用当事人不自知的方式对周星驰仰之弥高,一个无厘头掩盖了他在剧作上的心思缜密和表达上的深入浅出。也就无怪乎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起哄架秧子的或许都是同一拨人。
坦白来说,周星驰自《西游降魔》之后的几部作品个人并不十分喜欢,但我对周星驰作为导演始终怀有敬意的地方在于,无论做人做事上有何等传言,作品上总是诚意十足,不断在创作中修正着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并且和盘托出。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面对一份感情,要什么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曾经拥有大过憾别终身。从《喜剧之王》到《新喜剧之王》,成功有什么要紧,要紧的不是结果而是努力。这句话从一个幸运的有天赋的成功者嘴里讲出来,不是傲慢,而是慈悲。
历经世故,周星驰当然不是一个阳光热血的人,他就是那个认清了世界真相,还热爱这个世界的人,至少试图热爱这个世界的人,至少试图让别人热爱这个世界的人。回到《新喜剧之王》提出的那个问题,再想想影片里的这句台词吧,大导演对如梦说:永远就是从现在直到宇宙毁灭!如梦认真地回答:那宇宙毁灭之后呢?
说来简单,听来动人。这就是喜剧之王。
先说一下电影的整体观感:格局比较小,故事基本发生在片场,从而导致戏剧感强,电影感弱,但这样做也让叙事线索更清晰明了。《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导演技巧最成熟的作品,出于他对功夫片和奇幻题材的迷恋,或许也将会是他以后少有的现实题材电影。“拍恐怖片”和“雨中分手”(共三次)两场戏让人惊喜,后者也是电影的核心所在。下边会分别详细说,现在开始掉书袋。
在新旧《喜剧之王》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都是最重要的道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苏联戏剧理论家,他总结了戏剧表演中的“体验派”理论,创建了斯坦尼体系。
体验派要求演员全身心投入到情境当中,由内而外让自己完全变成要塑造的角色。也就是说,表演时要“不疯魔不成活”地去探索自己的下意识情感,以达到内心真真实实对角色的确认。国内体验派代表人物有张国荣、郝蕾、章子怡、刘烨、任素汐等。
方法派是体验派的衍生和延伸,是斯坦尼体系传到美国后被本土改造的产物,也可以称作美国的体验派,所以好莱坞以方法派演员居多,比如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简·方达、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和杰克·尼克尔森等等。方法派理论的核心是“即兴表演”和“情绪记忆”,要求演员从过去的生活经历事件中寻求灵感火花,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也就是对角色要感同身受,而不必成为角色。
对体验派和方法派的区别,编剧周申的例子颇为巧妙:例如,一个体验派直男演员在饰演一个同性恋时,他不能伪装自己去模仿同性恋,而是要让自己相信情境,把内心中哪怕一点点对男人的好感拿出来给角色,用同性恋的一面示人;而方法派直男在演同性恋时,允许演员把对方幻想成女性来塑造角色。
可见,体验派和方法派的区别除了体现在具体的演员训练方法上,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是否有信念”的分殊。
表现派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理智,推崇的是演员要在戏剧或电影中展现人物情感的技巧。表现派主张表演就是表演,演员要与角色分离。比如坊间曾流传一段关于刘雪华的轶事,她在表演前会问导演两只眼睛需要哪一只落泪,在她演过一段逼真到撕心裂肺的哭戏过后,能马上收敛情绪撺掇大伙打麻将。好莱坞的表现派有凯文·史派西,马修·麦康纳等。
不过,各个流派并非完全泾渭分明,对大多数演员来说,在表演中也都会把各种表演方法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在所有能够称得上大IP的演员和导演中,周星驰的特点是最鲜明的。虽然总有人为他贴上“无厘头喜剧”的标签,但在他的电影中,始终存在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本能成长与外部现实之间的矛盾。他的内心价值观与社会评价之间一直处于激烈的冲突当中,而他恰恰是利用了这种冲突来制造戏剧效果,所以我们会看到,《功夫》看到里“一手棒棒糖一手斧头”的“无厘头”桥段,这实际上是创作者内心真实冲突的外在表现。
1. 无厘头只是喜剧效果吗?
无厘头文化是草根阶层的一种神经质式的幽默表演方式,它利用表面上毫无逻辑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滑稽效果。无厘头的非理性、不合逻辑以及不合常规的特性,是社会底层和边缘文化群体以本能的方式对抗社会陈规,释放自我的一种表达。
从理论上来说,无厘头运用连续“反转”和改写“指涉代码”带来喜剧效果。所谓连续反转是先通过情节铺陈和渲染,把观众带入到某个剧情逻辑当中,然后通过反转,让结果与观众的推理结果产生差别或相反,反差越大喜剧效果越强烈。
指称代码是罗兰·巴特在分析小说叙事时提出的,创作者把自己和观众共享的知识内容运用到作品当中,就成为指称代码。改写指称代码就会产生喜剧效果,比如《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在对着地上躺着的死人练习骂人时,人居然活了过来,就是对“把死人说活”的一种改写。
很多人认为,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电影是在展现小人物如何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但实际上他所塑造的人物都颇为极端,带有分裂的自我表象:要么是比普通人还差,贱若草泥的渣滓;要么就是比所有人都强大,无所不能的拯救者。
因此,无厘头在周星驰身上一直带着挫败、低贱、极度压抑和沮丧,以及渴望彻底脱胎换骨的悲凉底色。他塑造的荧幕形象与执导的电影在这层底色之下,形成了一条周星驰个人心路历程的变化历史,而从目前来看,《新喜剧之王》正是一个终点和新的起点。
2. 周星驰的悲情之路
作为跑龙套出身的底层演员,周星驰成长于香港成熟的商业电影体制当中,在他成为“星爷”之前,其实对自己参与的电影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大话西游》是其事业生涯的分水岭,在该片之后,周星驰已经脱离了生存与自我成长的焦虑,在电影中试图与社会秩序和标准达成共识。
《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依然是卑微、心酸、无能也无奈的小人物,但他已经渴望成为一个被社会认可的角色——演员。
《少林足球》中,他赋予了足球这个最流行的运动以非主流式的超能力色彩。周星驰内心的冲突在《功夫》中达到了高峰。作为他个人执导评价最好的作品之一,该片无论是喜剧桥段、动作风格、想象力还是情节效果,几乎都达到了周星驰电影特色的顶峰,其中对他内心冲突的揭示也是如此。
《功夫》中最尖锐的冲突是斧头帮和猪笼寨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其实是他的成长和长期以来处于社会底层,与他所向往的被社会认可的价值,以及权力阶层的表现。在电影中,他的渴望已经从个人生存转变为个人私欲(金钱、女人,天下第一)。
因此,即便是成名后的周星驰,仍然有一种未被社会化的动物本能式的阴影,《美人鱼》和《西游·降魔篇》都有颇为强烈的黑暗色彩(比如《西游》中的嗜血场景在上映时就曾引发争议)。
在几部魔幻的非现实主义题材之后,周星驰再度拾起了《喜剧之王》这个主题。但即便是使用旧的IP,他仍然要拍出新的东西才能成为一部作品;换句话说,《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在20年之后对喜剧演员的表演和职业追求的再一次思考。
1. 新旧喜剧之王的连续性
如前所述,周星驰电影中的角色一直处于两个极端当中,要么比普通人还差,要么充当救世主。《喜剧之王》中的尹天仇和柳飘飘都是社会的最底层;而在《新喜剧之王》中,成名之后的周星驰似乎已经放弃了这种超底层角色定位,主角“如梦”不但随时可以全身而退,而且还有父母、男友(虽然是假的),默默喜欢他的同行李洋(还是个金主)的支持做后盾。
不过,如梦也保有了若干星爷式色彩:不止是她对表演的执拗、打不死的小强般的乐观坚忍,她的个人选择也总是游走在两极之间。在《喜剧之王》中,尹天仇的理想是做一名演员,而如梦并未在不被认可的跑龙套和知名影星之间选择“仅仅做一个演员”这种中间状态,而是要做最好的演员;她在一度放弃演员之梦时,有千万种选择,但却选择做最底层的服务员和外卖员工作,这与同样有演员梦的李洋的人生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2. 是且只能是体验派的周星驰
一般来说,科班出身,经过系统训练的演员会比较认可方法派表演技巧,而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跑龙套出身的演员则更多地认可体验派(这当然不是绝对)。因为后者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支撑他们对角色的理解。
周星驰毕业于无线训练班夜间部,毕业后一直在跑龙套,加之他对《演员的自我修养》的极度崇拜,说明了他对体验派方法的崇尚。于是在《新喜剧之王》中,他把自己对体验派表演的理解通过女主角“如梦”的言行表达出来。
体验派表演方法的核心是演员对所塑造角色要由内而外地相信,也就是说,体验派表演更注重的是真实,而不是技巧。在影片开场的“车祸”,以及随后如梦以踩脚的方式示范“痛苦”的两场戏中,她一直在强调别人的表演不够真实。她理由无非是,他们没有真的正在体验,或曾经体验过这种情境。而如梦行走在片场中屡屡受挫的遭遇,之所以能够让她面带笑容的接受,正是因为他深谙方法派表演的精髓,把这些经历当做丰富自己表演能力的珍贵体验。
但讽刺的是,在如梦处的娱乐圈中,要么没有人真正在乎演技,只关注外貌和知名度(像小米和马可那样的人);要么在乎演技,但并不承认如梦的表演能力(《白雪公主》的导演)。
这种设置显然弱化了周星驰以往电影中的个人理想与社会评价冲突的戏剧张力,但同时也让他有更多的空间着墨在“表演”本身上。
电影的两场重头戏:拍恐怖片“惊吓马可”和如梦“雨中分手”更是将体验派的表演理念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片中的“知名导演”眼中,王宝强不过是凭借运气上位的过气明星,他本人毫无演技,为了让他能达到所要求的恐惧表情,需要让他真实体验恐惧感。
“雨中分手”一场戏,女主在电影中表演了三次,这个带有文艺电影特征设置其实非常违背商业电影规律,但也表明周星驰对电影艺术感的追求。在票房和投资压力之下,既要为各方提供满意的答卷,又要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这或许就是他牺牲连贯性做广告植入的原因吧。
“雨中分手”是女主角个人理想受到冲击的转折点,也是她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体验。在她随后的面试过程中,又两次以闪回的方式重复表演了这次经历。这是典型的体验派角色塑造方法,而且,为了更贴合体验派的理念,如梦在第二次再现时装束上也做了改变。
面试过程中走马观花的各个场景,其实是方法派与体验派的一次对话,因为其中的面试考核程序:形体动作、情绪掌控、才艺展示、角色扮演都是现代戏剧学院方法派训练的基础项目,而女主在这些方面几乎毫无建树。最终她是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用体验派的表演方式赢得了导演的青睐。
总而言之,《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在功夫片和奇幻片之外少有的严肃题材,虽然格局很小,但把他个人对表演的理解全面展现出来。或许《喜剧之王》20年之后变身星爷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苦涩和悲情,但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只会无厘头搞笑的小品演员,这是对他最深的误解。
我带着《喜剧之王》的感情分和很低的期待去的,结果却被这次的周星驰大大震惊了,这次的周星驰明明很好看啊?泪中带笑,笑中带泪,抒情的段落也很节制,没有洒狗血没分大哭大号,但观影的过程中眼眶数次湿润。
如果说和其他几部贺岁电影比,最多是没有大片的重量感,感情起伏没那么大那么过瘾,可是这次的新喜剧之王绝对是一部好电影。
1. 周星驰真正的困境
如果粗糙的划分导演类型,我觉得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学院派,知识分子气息重,擅长拍古典戏剧。张艺谋,陈凯歌都是这种类型。他们的专长在于文本越深奥,文学气息越重的电影,他们拍的越好,而且更容易得到奖项的肯定。缺点在于他们的调子比较高,商业成就的上限偏低,自从10年代以后,市场化的商业导演开始大量涌现并拿到资源,张和陈的商业成绩便没那么耀眼了。
第二类生活派,香港黄金年代的那批导演,王晶,刘伟强和10年代崛起一群新导演,甚至冯小刚,都是这一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并且悟性很高,生活感悟充实而独特,他们洞悉最广大的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能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他们电影里的地气,甚至是市井气,不是模仿得来的,而是由内而外渗透出来的。这类导演的商业成就相当高,但奖项上就相对困难些。与学院派相比,他们职业生涯最大的危机在于续航时间短,他们的特长在于电影里的生活观察和感悟,而这也成了他们的软肋,他们成名的时间越长,距离这个生活土壤就越远,对于观众审美就把握得越不准。
第三类技术派,比如东方的徐克,西方的詹姆斯卡梅隆和乔治卢卡斯,他们的电影显著的不同在很少做思想表达,但一直在研究突破电影技术本身的极限。
但这三类也是相互流动的。
张艺谋陈凯歌拍古典大戏都特别好,一沾上生活气质的就差点。例外就是,张艺谋拍的陕西和陈凯歌拍的北京都特别好。因为陕西和北京是他们成名前的生长环境,他们拍这些电影的时候特别接地气,同时也是第二类生活派导演。
冯小刚是第二类导演,他这些年一直再往学院派上走,比如1942,集结号。但他偶尔一个转身,拍拍《芳华》就能商业大爆,因为这是他曾经的生活,他就可以拿捏得特别准。
李安是集大成者。他早年电影以第二类生活派导演起家,迅速融会贯通又学成了第一类学院派。现在《少年派》《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开始在技术派上开疆辟土。真是生命不息,突破不止。
但这和周星驰又有什么关系呢?
周星驰是第二类生活派导演里塔尖上的人物。他的电影之所以厉害,除了他本身是个创造力爆棚的喜剧天才以外,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他的三个接地气的电影核心:底层小人物的欺辱与奋斗,卑微而遗憾的爱情,以及黄金年代香港中下层的市民生活。这是他成名前贫苦艰辛的生活留给他的财富,也是他的电影不同于无厘头闹剧的核心价值。看他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爆笑之后,那层斑驳苦涩的生活底色就显露出来。
《功夫》是周星驰最后一部香港气质浓郁的电影,之后他的电影开始全面内地化。聪明如周星驰,一定那个时候就发现自己电影的危机,小人物的艰辛还在,卑微感人的爱情还在,但是他没有生活气质了:他的生活经历是深植于香港的,而他的专长又是市民生活中的共鸣。学院派可以一生钻研文学汲取灵感,可是生活派在成名之后就很难再钻研生活。所以他转型了。港味演员“周星驰”的形象淡出,导演周星驰开始往学院派和技术派转型,也就有了两部西游和美人鱼。这个决策当然是明智的,既然拍不出内地生活,那索性就不拍生活。
很多人说周星驰才华枯竭说他重营销轻电影,我不同意。他的能力还在,只是他的巅峰是植根于香港电影本身的港味的,不是他的能力或诚意没了,而是整个香港电影都已经没了,他要怎么回去拍那些作品呢?
看到很多人说《新喜剧之王》是炒冷饭,我倒觉得这是他几部内地电影里最有诚意去找回生活气质的作品。只不过小碎步前行,他选了一张安全点的牌而已:既然拍不出内地市民生活,那我拍自己体验过的龙套生活。
这哪是炒冷饭?外冷内热的亲情,卑微苦涩的爱情,处处冷眼的贫苦,坚韧不息的奋斗,无处琢磨的命运,每一项表达得都很诚恳啊。他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喜剧之王选了一个舒适的题材来拍,下一部该何去何从?是继续拍IP拍戏剧,还是关注有温度的生活。
2.《新喜剧之王》的用心点
两代关系。
《新喜剧之王》最触动我,笑点哭点最多的就是这次的亲子关系,我甚至觉得他拍出了李安的味道,几乎是这几年屏幕上最好看的亲子关系。父亲一开始希望如梦有一个安稳的工作,给家族世俗的体面,他不认同如梦的演员梦想。而随着他对如梦的一次次探班,一次次了解她的龙套生涯收到的欺侮和坚持,他动容了。
“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父亲通过旁观,知道了如梦的梦想到底是什么看到了她逐梦路上的人格闪光,也真正懂得了她为何痴狂。亲子之间有爱还不够,还需要了解。但两代人直接的了解很难通过沟通达到,因为社交语言不同,而且两代人有各自的傲慢和坚持。不含任何干涉的观察,反而是增进沟通的第一步。
结尾处父亲明着辱骂,暗着支持如梦去试镜的段落,几乎让我泪奔。每一句的嫌弃都是深深的爱意和支持。这样拍的亲子关系实在是太高级了。东方家庭的面子和里子,隐忍和付出,都在里面。
更重要的是,两代人的和解,是演员梦想的一个侧面:如果没有看到你对梦想如此坚持,你的父亲可能没有意识到努力的你有这么可爱和惹人心疼。
富二代与“我养你啊!”
20年前的《喜剧之王》最著名的台词是这句“我养你啊!”这次的致敬让富二代说出了“我养你啊!”却故意没让如梦应下这句话。这是20年来喜剧之王内核的一个进化:我要自己的爱情和梦想,不是要你养。
富二代这个角色的设置有什么意义?他把“梦想”切分的更细致了。如果如梦要的是成名带来的财富,那她会接受富二代,至少收下他的20万,但如梦要的就是清清白白的东西:纯粹的,作为演员的成功。所以如梦得体地拒绝了富二代的追求,也是侧面的演员梦:我要的是“演员”的职业成功,不是钱。
爱情与演技。
喜剧之王的事业线和感情线是合二为一的。
一开始如梦出场,只是个空谈的理论派,她指导车祸大爷表演不走心,但她的表演建议非常纸上谈兵。到结尾处她的演技真正升华,是因为她终于从卑微的爱情中,提炼出了具体而深刻的生活感悟,所以她的表演变真诚了。这和周星驰自己的经历一脉相承,旧版喜剧之王也是这么拍的,也进一步说明了周星驰是一个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观正是演艺能力来源于生活磨练。
主线讲奋斗的电影,往往处理不好一点,就是把“吃苦”和“努力”当成一个东西讲,努力一定会吃苦,但吃苦却不一定代表努力。如梦的经历把这两者贯穿得很好,她大量跑龙套的生涯其实只是吃苦,而吃苦和爱情这两条线,说明她在认真生活。对于演员来说,认真全情地投入生活,才是真正的努力。唯有认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投入期待,投入闪光的东西,这些磨砺自然就是教育,演技才能提高。
周星星,尹天仇和入梦是同一个人,也不唯独做演员,任何职业都一样。吃苦不是积累,认真生活才是积累,哪怕这个过程伤痕累累,但真正全情投入的事情,一定会给你回报。
负能量与阴差阳错的命运。
周星驰很负能量,这部电影也充斥着很多负能量,归结起来就是“得非所求,造化弄人”八个字。
不想当明星的小米,偏偏当了明星;想当演员的入梦,偏偏历尽坎坷;想跑龙套的富二代,偏偏要回去继承家业;最后终于静下心来重新做跑起龙套的马可,偏偏因为之前不敬业的表现,阴差阳错做回明星……
周星驰的电影里有一种很扭曲的哲学。一方面他非常肯定奋斗,因为他就是这样一路走出来的;另一方面他的世界观又非常的冷静残酷。周星驰从不嘲笑爱情与梦想,但他似乎总在嘲弄命运,这好像与他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相连。一方面他告诉你努力可以成功,好像是在肯定人的作用,另一方面他又在说命运无常,你的命运是上天的安排,与你无关。血是热的,骨是冷的。
女主角名字叫如梦,她那个幸福的结尾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总觉得是假的,但又好像是真的。或许真的假的并不重要,毕竟如梦。
有点希望电影能结束在如梦推开大门的一刻。这更符合电影传达出的周星驰哲学:努力奔跑永不放弃的你,真的很美。但能不能跑到终点,忘了它吧,那是命运的安排。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新旧两个版本的《喜剧之王》,按照艾柯的理论,是作者意图与文本意图发生巨大背离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妮娜》有一个著名的佳话,托尔斯泰越写越发现自己无力控制安娜,安娜仿佛有了自由意志的生命一般,根本无法任创制者随意处置。周星驰多次在访谈中表示,《喜剧之王》是一部励志电影,拍摄《新喜剧之王》的重要动机之一是鼓励一下打拼的人。周星驰的动机并不伪善,并且非常温情。但是电影本身予人的感受与励志温情可是相距甚远。两个版本共通的情感要素是绝望,处于绝境中的人的奋力挣扎,非但不会予人以希望,《新喜剧之王》更是相当激烈地嘲讽了那些励志-成功-传销学的信徒。
以《爆裂鼓手》、《爱乐之城》为代表的励志成功学电影,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功利主义主题:唯目的论。目的就是必须要成功,为了成功可以付出一切,甚至不择手段。但同时这样的逻辑也隐含了这样的叙事主题: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只要努力奋斗,肯定可以成功,改变社会地位。这便是美国梦。两部《喜剧之王》与之差异甚大,影片实际是关于理想主义者的悲歌,深处于绝望深渊的尹天仇、如梦,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明知不可为而为,在被人无数次嘲讽与戏谑的荒诞瞬间,却透射出人性最真切的严肃性思考。这是周星驰喜剧迈入卓别林式大悲大喜境界的标志。
理想主义者并非没有目标,但绝不唯目的论。在《新喜剧之王》中,王宝强扮演的马可在如梦的家中直接说出了点中理想主义者要害的台词,“只要不投降,就是成功”。对理想主义者而言,过程比目的更为重要。因为一切源于无比的热爱。尹天仇只是想做一个演员,原因只是热爱。这里便有一种崇高感。成功学的主角则视目的为一切,疯狂学习英语并非热爱英语,只是因为英语可以改变人生,出人头地。崇高感还来自于目标的虚空性以及目标本身的价值及意义。立志改造国家之人当然是理想主义者,但若以追星以见到周星驰为理想,当然算不上什么理想主义者。更为重要的一点也经常为人忽略的一点是,理想主义者身上浓重的精神属性。理想主义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idealist”,但在英文范畴,中文里说的唯心主义者也是idealist。换句话说,理想主义者必然是唯心的,必然是将精神属性放在第一位,物质属性等而下之的。《重庆森林》里的阿菲,对663的爱便是理想主义者的爱,非以物质性的身体占有为目的,而是精神性的灵魂爱恋。发展到极致便是,我爱你,可以与你没关系。因为是唯心的,理想主义者更注重自我的发展,注重与自我的对话。而这种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无需获得他人的承认、外界的认同。这是理想主义常常展现出自虐式表达的根源。成功学的主角与之相反,本质上都是自恋者。总是企图将自我崇高化,奋斗的过程回过头来是如此美好,应当视为欣赏的对象,人人效仿。而一旦失败,又会轻易沦为受迫害狂,仿佛全世界与自己为敌。理想主义者的自虐属性则常常是无意识中已经意识到无可挽回的失败宿命,但因为无法自控的热爱,依然绝望地前行。这便是透露着荒诞苦涩喜剧意味的深刻悲剧。理想主义者身上还有一种天然的残酷性,这也是其自虐的根源之一。残酷性来自巨大的落差。在《新喜剧之王》中,存在着三层境遇。一是如梦现实的境遇,二是如梦的理想,三是作为戏中戏的电影。影片一直在放大这三层境遇的反差。现实是两只鞋子,仅仅抹了一些红药水就变成了两只可怕的肾,这里没有喜剧效果,有的是笑不出来的黑色恐怖。现实是作为白雪公主替身的如梦被穷殴,身为幻境的电影里却是另外一个白雪公主在表演。
有一个事关影片题旨的焦灼性问题,如梦最后的成功显得有些模棱两可。尤其是门打开的那场戏,强光射进来,如梦走进去,显得无比虚幻。如梦真的成功了么?真正的拍摄意图是怎样的呢?周星驰在访谈中对此的回应是,实际上拍摄的时候是拍她成功了,但回过头来看,这种成功就是马可说的,人生如梦。
周星驰的这句话值得玩味,如梦的成功也值得玩味。对于一部真正的励志电影来说,主角在结尾的成功场面必然是鼓舞人心,观者心中有强烈效仿意愿,可《新喜剧之王》的结尾明显不属于这种表达。人生如梦其实从另一个角度反倒证明了如梦成功的虚幻感。如梦始终非常努力,奋斗,十几年来一直跑龙套,没有获得过任何实质性的机会,但仍旧忘我地努力。最实质性的疑问是,如梦最后被周星驰选为女主角当真是因为她卓绝的演技潜能被慧眼捕获了么?这其实是一部自反的电影,周星驰选如梦当主角与选鄂靖文当主角的理由是一样的,如梦和鄂靖文一样并非因为突出的演技而是因为丰富的龙套经验被选中。换句话说,与其说二人是因为努力奋斗成为了女主角,毋宁说是因为偶然的运气成为了女主角。这是非常黑色的表达,也是周星驰最近十多年迥异于以往的表达方式。
不止于此。在《新喜剧之王》中,周星驰毫无顾忌地设置了一个最典型的成功学践行者角色──如梦的男友,张全蛋扮演的查理。查理那场以白雪公主也只有两个眼睛为例子激励如梦的戏,是最典型不过的成功学催眠术、洗脑术。影片最终也揭示了查理是一个骗子。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扮演白雪公主,最终证明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成功学神话,励志毒鸡汤。电影以查理为负面角色,无情嘲讽了这种骗人的把戏。与之相反,电影却借马可之口道出了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只要不投降,就是成功”。而马可最后的咸鱼翻身,与努力奋斗也毫无关系,纯粹运气使然。
老版的《喜剧之王》勾画了一个令人笑出热泪的理想主义形象,但关于理想主义的主题表达的并不完整,并不纯粹,有些漫画式的处理显得潦草,结尾莫名又强行滑到了尴尬的枪战戏,个中原因很难揣测。二十年过去,周星驰已经成为了香港电影界纯度最高的电影作者之一,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角色的样态都透射着他个人的创作灵魂。《新喜剧之王》因之彻底放弃了取悦于人的逗乐式表达,影片成为了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的绝望悲歌,它更在诅咒成功学践行者的同时,浸透着严肃的人生思考。
讲老梗,卖情怀,炒冷饭,小人物的努力、奋斗终成一句空喊的口号。
什么玩意儿,不晓得星爷这几年在干嘛
真是尴尬到可以,节奏的转折也是突兀到不行,完全没有任何新意,还少了路人甲的诚意。这绝对是一部负能量的电影,而且时刻充斥着绝对会恶心着你的广告。
本以为普通情怀片,朋友请客看了个早场,结果被感动到哭,剧里的小人物真实到每个普通人都可以代入及共鸣,不光是演戏的龙套,即使你是其它行业的平凡人都能被触及内心最柔软敏感的地方,扮鬼那段笑疯了,最后试镜的内心戏不由自主的眼泪夺眶而出,故事简单但真实动人,给星爷点个赞。ps:女主演技挺棒
冷饭大火炒可能会变馊。与《喜剧之王》类似的故事结构,虽说做了性别转换,但针对女性视角的改编几乎为零。全片毫无基本的戏剧铺陈与人物动机刻画,只是一味的将其踩在脚底,试图用反复的践踏激起观众的心理波澜,如此粗暴的方式让影片的讽刺意味也沦为表面。值得玩味的是,若抛开现实影射,单纯将影片还原成一个Loser将自尊反复抛起又摔下的臆想,倒是颇具Cult意味。周星驰实在太负面了,是一种对世界极为通透的冷漠与鄙夷,很少有导演能做到圈钱都圈到如此六亲不认的。
同行的朋友看到一半问我,“这真的是周星驰拍的吗”?有点为周星驰感到难过。《功夫》可能就是他的巅峰了吧。
《新喜剧之王》和《喜剧之王》的关系,相当于《大话西游3》和《大话西游》的关系。跑了十多年龙套还是龙套,也要不顾父母的反对、不顾导演的批评、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面对现实、不过日子,反正就是要以自我为中心,就是要和所有人对着干。把钱给渣男,却拿着父亲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去坐头等舱,就为了自己那不切实际的梦想,未免太自私了吧。李洋真正对你好,你却嫌他给你添乱,反而找个渣男做男朋友;不接受批评,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还去和导演理论,最后搞得父亲用酒瓶打自己,只为给你要一盒盒饭。结果你不但不知道是父亲在帮你,还以为自己的好运来了。虽然说不能太世故,但也不能完全不要情商吧?“最大的灾难就是这种人,就是又不行,又没有自知之明。还不死心,整天出来搞事情。”既不新,也不喜剧,应该叫《广告之王》。
尹天仇是个演员,没有得到演电影的机会还是个小人物;女主是个妄人,看不清现实,最后却当了影后领奖。这就是励志片和毒鸡汤的区别。
7分。如果从私人情感上,这甚至是今年春节档,我最被触动的一部。即便豆瓣评分已经差到这个样子了。关于片子的问题,我同样能举出一大堆,重复自己、略显草台、植入过多。但是,影片在自虐式的搞笑,以及情感的部分,还是特别触到我,我是真的被这个故事,尤其是父女情感动到了,所以,即便大家都不喜欢,还是想支持下。当然,不知道是不是我看得是粤语版的原因,我倒没觉得几个演员演得不好。
唉
这么多年,周星驰一直没变,始终关注有梦想又执著的底层小人物。不知他最开始踏入演艺圈当龙套的时候经历过什么,让他念念不忘,于是有了《喜剧之王》,有了女版的《新喜剧之王》,这是他的赤子之心,也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回到电影本身,对比《喜剧之王》,没有进步,退步也谈不上,基本上可算是原地踏步。但是评价肯定不如《喜剧之王》,因为星爷虽然没变,观众早就变了。
周星驰生涯最差作品出现了(所以邱礼涛应该庆幸?)。杨超说,《喜剧之王》证明周是一个艺术片导演,那这部新作大概说明他已经倒退成一个网大导演。简单来讲,就是毫无电影质感。视听语言没有任何想法,情节更是一片稀碎,还充斥着各种无趣的自我致敬。当然,它更是完全不好笑(江山易主给沈腾),所谓的风格如今都变成彩蛋一般的存在。你要说的我都懂,但这只是一场打鸡血加洒狗血的春秋大梦。妖魔化横漂和戏霸,态度根本没有尔冬升《我是路人甲》来得诚恳和认真。王宝强的表现依然败观众缘,演技最好的竟是女主父亲。有那么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广告植入,还有那么多脏话,比《西游降魔》更不适合小朋友观看。如果去掉周星驰三个字,这部片子还有人买账吗?
《我是路人甲2.0》,我以横漂2年的经历和见闻这么说吧:没有什么越努力越幸运,没有什么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没实力没关系没背景在剧组就只能有背影,大部分群演都是得过且过没有目标,剧组人也只把群演当活道具。因为门槛低是个人都可以,群演真的不是演员,就像保安不是警察一样,有梦不可怕,自欺欺人才可悲。电影真实度60%吧,不是最惨最偏执就能成功,顶多算个鸡汤艺术品!周星驰没变,是我们见识多了审美变了,3星半!
能叫我年初一一大早就跑去电影院的 只有周星驰
如果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但有梦想的咸鱼始终是咸鱼!
你们老是这么追捧他,他就永远不会再拍好片了。也拍不出了。
看过星爷的电影很多,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颗不服输的心,如果你觉得自己是条可怜的咸鱼,那你就真的是条无可救药的蠢驴,不等着别人盘你还能干嘛!
压根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但无法自控还是得这么干,这种极端自虐的深黑表达无情解构成功学神话,宝强总结得非常好,“不投降就是成功”。挺感动。
剧情紧凑,节奏感好,宝强的演技完美,女主很出彩,最难坚守赤子心,返璞归真周星驰。
7。“我性格这么纯洁,不可以被娱乐圈污染。”去年被我狂黑的王宝强,终于接了个正常角色,有哀乐起落,哪怕裤裆事都被用上了。众多角色都处在一种「爆」演技给你看的海选现场状态。与其讨论好笑,不如说是人生角色被放大后的恶意与残酷。竖店现场都是赶时间、没时间,action、cut的大型炮仗状态,陪她花时间哼唱小曲的酱爆男子却把骗人二字写脸上。连龙套都不相信自己能成功,最后也只能如梦了事。一开始无感的《疾风》,听多了还不错——但也难逃结尾滚字幕被工作人员赶出场,“先生,没有彩蛋啊,下一场我们要放3D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