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海下雨了,瓢泼似地往下淋。
直到坐在电影院里,《六连煞》闭幕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我才发现这场雨下得太对了,太过恰如其时。这部电影一定要在雨天看,在六月的、冷凉的、被水浸泡过的上海,再恰当不过了。
文前先说结论,4星,80分,值得看!!本周上影节还有一场,上海的朋友请去看!
ps:这篇影评主要讲六连煞的画面、结构、意象、以及几场特别突出的戏份,没有作剧情介绍,比较适合已经看过电影的读者。
片中主角有三个,分别是刑警队队长古一峰(王泷正饰)、古一峰妻子宋昕(黄璐饰)、宋昕的弟弟宋煜(刘霖饰)。
理性分析之前,让我先嚎一句,电影里的太多镜头都太美了!截一帧都能当屏保那种。电影结束后我正在跟老霜聊镜头太美了,结果徐超导演介绍自己是平面设计出身,我跟老霜拍腿对视——果不其然,美术功底扎实。
我最喜欢的镜头有三个:(其实远不止三个,但我只记得这些,等以后多看几遍再补充)
第一个是古一峰走出寺庙门口的背影。画面里有大片漆黑的留白,光从窄门里透进来,红烛摇曳。庙祝悲叹故人,古一峰的背影很沉默。
第二个是古一峰在河边。那像是一个冷凉的清晨,古一峰站在宽广的、悲伤的、遥远的水域旁。他侧过脸来,背后响起巨轮的鸣笛声。
总的来说,影片很多镜头都很美,但是古一峰回到小镇上探访宋家姐弟身世这段特别出挑。这两个镜头都非常悲凉。主人公明明不着一词,却通过画面传达出了孤独。
第三个是李向辉临死前的那一晚,李向辉站在右边窗台旁,光从窗子里透过来,镜头最左边是供奉着菩萨的佛龛,中间墙壁挂着一副“佛”字。这个镜头很短,几乎一闪而逝,但是也特别美。
希望快点出个DVD让我按帧截图,满足一下画面美学爱好者。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极其喜爱挖掘意象与隐喻的人,热衷于在每一部电影里寻找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小道具、藏在动作里的小细节,以此一窥人物内心。
六连煞里值得关注的意象太多了,宋煜书架上的白色面具、狼狗、黄梅戏、茉莉花、胸口的玉观音与神龛中的观音像,还有寺庙、水域、与连绵不断的雨。
挑几个我特别喜欢的说一说,比如水域和雨。正如我开头说的那样,今天上海的这场雨下得太恰如其时。六连煞一定要在雨天里看,在潮湿阴冷的水汽里,才能品出南方小镇被雨水浸泡出的悲凉。
题外话,这片的两个地名分别叫东沅和三亭,再加上片中那种特别南派的植物与建筑,实在让我很容易串戏到广东的东莞和三水——这两个我格外熟悉的地方。
当然,结合片中一再出现的黄梅戏背景,这个片子的小镇原型应该是安徽。
宋煜脖子上始终带着妈妈留给他的观音玉佩,而在李向辉被杀之时,佛龛中的观音微笑,神像沉默不语。
电影在很多场景都用上了大量的手摇式的镜头,这个我一开始没理解是为什么,导演回答是映射人物内心活动——无论是古一峰所承担的重重重压、还是宋煜的内心波澜,确实都有把这种焦躁通过镜头运动传递给观众,挺妙的。
不过我一开始以为古一峰手臂受伤也是有暗示,后来才知道这是情节需要,这处设定我感觉有点遗憾了。
古一峰手臂受伤——尤其是左手、戴着婚戒的手受伤——直到拆下绷带的那一刻我才看见了古一峰手上的婚戒,这本来是个非常适合拿来做隐喻的桥段。
此外,徐导事后还补充了几个我没有留意到的意象细节,比如古一峰让宋煜开车拍他肩膀那段,完全就是警察抓小偷时的情绪交锋;古跟宋的泳池对话就更妙了,古一峰站在池边,瓮中捉鳖;以及关于古一峰下楼梯的隐喻。
这几个意象都太妙了!这种我第一遍没有发现的小细节特别戳我!请立刻公映我要去二刷!我需要发现更多意象与隐喻。
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非常大胆地用了两个叙事视角——无论是影片的大结构上,还是两处关键情节的谜团拆解。
影片的整体结构可以看成两大部分。前半段是从影片开始的杀人案到古一峰来到小镇上探寻宋家姐弟身世,这半段用的是古一峰的叙事视角,是一个完整的刑侦破案故事,穿杂着古一峰身为刑警队长而无法平衡工作/家庭的矛盾与挫败。
影片的后半段则是从宋家姐弟身世开始,一直到影片结束,这半段表面上还是古一峰在破案,但实际上已经转向了宋煜的叙事视角,是一个完整的复仇故事,既解释了宋煜复仇的前因后果,又解释清楚了宋煜复杂性格的多种成因。
另一处使用两个叙事视角的地方,则是两处影片的关键情节谜团拆解。
一处是凶手跟踪律师到小巷中,并与宋煜擦肩而过;另一处是凶手骑摩托与律师的宝马车追尾,宋煜在一旁旁观。(可能还有第三处,记忆有点模糊)
这两处情节都大胆用两种叙事视角演绎了两遍,先是从律师的视角拍了一遍,留下谜团,接着从宋煜的视角再拍一遍,谜团拆解。
一个大结构、两个小情节,一大一小的两处视角转换,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大胆的拍摄手法,因为它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了观众的线性思维,很容易引起迷惑或者反感,其结果就是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讨厌的人会很讨厌。
我属于前者——很喜欢这种手法——不过仅限在两处谜团拆解部分。我个人并不喜欢影片整体叙事视角的转换,这会让两个故事(破案与复仇)之间的割裂感较明显。
结束后跟朋友讨论了一下,如果电影从一开始就采用宋煜的叙事视角,从宋煜的角度来观察缺位的姐夫、突如其来的连环谋杀案、以及一步步展露的线索,也许效果也会不错。
我算半个刑侦推理小说迷,因此前半部分对来我说属于中规中矩,更像是为后半段作的背景铺垫。反倒是电影后半部分写“人”的部分非常有灵气,值得给个高分。尤其是发现这是导演第一次拍电影,这个完成度简直令人刮目相看,很喜欢。
全片里我最喜欢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是烧烤摊上喝醉了的古一峰猛地抱住宋煜这段。这一段的情感爆发得真的非常!棒!五十个感叹号都表达不出我的爱。它完美诠释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情节该有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同时演员的表演跟情绪都太到位了,看得人酣畅淋漓。
宋煜,你他妈不是人。你不让我喝酒,还处处为难我。
这两句台词写得太好了,字字句句打在我心尖上。古一峰是兵、宋煜是贼,古一峰在明、宋煜在暗,按理来说古一峰无论于情于理都该压制宋煜,然而他没有。他一方面真的在乎这个小少爷、另一方面也因自己疏于照顾宋昕而于心有愧。
所以在这场戏里,很奇妙的,反倒是作为贼的宋煜步步紧逼(主动来烧烤摊找古一峰、主动夺走他的酒瓶、主动给他塞雪碧),作为兵的古一峰被逼得无路可退,唯有往前一步抱住宋煜,控诉他的步步紧逼、控诉他将自己置身于这样进退两难的地步。
他不想抓宋煜,可他也不想背弃身为警察的职责。这样的挣扎几乎要将古一峰撕成两半。
不过,我不打算再继续展开讲烧烤摊的戏份了——因为它好,它真的好,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会对这场戏印象深刻,不需要我赘言。
我在这里打算展开讲讲的是,烧烤摊这一幕的前一场戏,古一峰、宋煜、宋昕对坐吃饭那场。
如果说烧烤摊喝醉情节是一个炸雷,是一种外露的武器,像一颗灿烂的钻石,光彩夺目。那么三人对坐吃饭这场戏就是水底奔涌的暗流,节奏流畅、环环相扣、紧锣密鼓,但不显山不露水,像蚌壳中的珍珠,你需要深挖琢磨才能体会它的美。
这场戏表面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在一层一层堆积观众的紧张跟焦虑感,最后古一峰站起来那刻,戏剧张力已经飙到了顶峰。我们拆开分析一下:
1、吃饭戏的前一幕,古一峰在医院发现宋煜手上有伤(向观众抛出第一个疑惑,为什么宋煜手上有伤,古一峰发现了什么?)
2、随即到了吃饭戏,古一峰独自坐在桌子这边,宋家姐弟并肩坐在桌子那边。古一峰给宋煜夹菜,宋煜说谢谢(气氛礼貌但尴尬得诡异,古一峰与宋家姐弟明显的对立,观众被持续调起疑惑)
3、狼牙在他们身旁逡巡(狗跑来跑去的身影与爪子敲击木地板的声音,催生焦虑情绪)
4、有人给古一峰打电话,古一峰摁熄了手机,不接电话。宋煜心虚地看了他一眼(谁打的电话?古一峰为什么不接电话?宋煜为什么要紧张心虚?)
5、古一峰突然放下碗,一言不发地站起来,走向柜子(古一峰为什么要站起来?他要干什么?)
到现在为止,这一场戏持续在抛出疑团,但是观众没有得到任何一个答案。此时气氛已经紧张到了极点,焦虑感被不断累积,张力一触即发。那时候我根本猜不到古一峰站起来走向柜子是要干什么——毫不夸张地说,下一秒他甚至可能掏出手枪指着宋煜。
但此时古一峰只是站起来去盛了狗粮,气氛缓和了片刻,弱化了一点紧张感。随后切入烧烤摊戏份。
这就是为什么在烧烤摊醉抱之前,我要花这么长篇幅介绍对坐吃饭戏份。因为情绪讲究厚积薄发,之所以我——和好几个看过的小伙伴们——都一致觉得烧烤摊上古一峰的情绪爆发非常优秀,正是因为前面有这场对坐吃饭的张力铺垫。
王泷正老师在这两场戏里的情绪处理都非常到位,点一个赞。由于对坐吃饭不是一个情绪外露的情节,可能很多人都会喜欢烧烤摊戏,却忽略了对坐吃饭戏份的重要性,这里值得专门点出来一下。
此外宋煜这个角色也值得专门拿出来讲讲。作为一个王老师的粉丝,我开始是冲着古一峰去看的。结果,万万没想到,看到后半段越来越喜欢宋煜。
电影后半段有不少片段都可圈可点,第三场值得专门点出来表扬的戏就是宋煜在天桥暴雨嚎哭的片段,刘霖的爆发力太好了,确确实实把一个20岁的小孩子那种慌乱、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中间他其实镇静了片刻——这是个极其聪明的小孩,虽然年轻,但相当深谋远虑。
此时宋煜的性格像摆钟,如果这场戏停在他镇静之后,那么宋煜这个角色的性格就会停在更黑暗一点的地方。但是镜头并没有停在这里,在短暂的镇静之后,宋煜再度号啕大哭,性格的摆钟也摇去了另一个方向,还是那个20岁的男孩,他性格中还是有光明的部分。
我特别喜欢这个细节,它很真实。试问世间谁人不挣扎?谁人不脆弱?
电影结束后的交流会上看到了扮演宋煜的演员刘霖,这个小哥哥真是十分帅气可爱。被诚挚安利了刘霖的旧作《睡沙发的人》,好的👌准备去补了。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有点悲伤的设定,是古一峰和宋昕“相爱”的戏份太少了,不知道是篇幅限制还是导演有意为之。宋昕是联系古一峰和宋煜的纽带,但是从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古一峰和宋昕的矛盾就已经一再凸显,像是古一峰在很努力地爱宋昕,但宋昕已经不爱古一峰了。
如果他们两人之间缺少了爱,那么仅剩的纽带就是“孩子”——这样的家庭实在太可怜。
再加上全片出现了两次流产Flag(低血糖跟最后宋昕追车)如果宋煜最后死了,宋昕不一定会原谅古一峰,孩子也很有可能流产,古一峰真的从此一无所有了。
关于最后的反转,有人认为很突兀,我个人倾向于要么删掉这个反转,要么在剧情次序上做一定调整,并且在前期加一段铺垫。
调整方案如下:
原片:古一峰发现宋煜杀人真相——宋煜第一次被警察带走——古一峰被告知宋煜招供——宋煜回家跟狗告别并偷偷服毒——古一峰发现李向辉死亡真相——宋煜第二次被带走、狼牙追车——暗示宋煜死亡
增改:古一峰发现宋煜杀人真相——宋煜第一次被警察带走——古一峰被告知宋煜招供——宋煜回家跟狗告别(不放服毒镜头)——宋煜第二次被带走、狼牙追车——古一峰发现李向辉死亡真相——古一峰以为峰回路转,却意外发现宋煜死亡(新增)——宋煜回家偷偷服毒(闪回)
这样增改的原因是,当情节进展到古一峰发现宋煜杀人真相后,观众的情感已经开始同情宋煜,此时如果趁热打铁地将“宋煜被带走、宋煜跟狗告别、狼牙追车”几个场景接在后面,就能把观众的同情情绪推到极致。
紧接着,当“古一峰发现李向辉死亡真相”情节出现,观众的情绪将会被“宋煜能活”的希望提高起来,他们会和古一峰一样开心。
而等观众的这种开心跟希望的酝酿够了之后,电影再“啪”地一下给出宋煜死亡的情节,把古一峰和观众一起打入情绪深渊。这种逆转将会带来更大的心理落差,戏剧性更强,也会把人“虐”得更爽。
此外,如果要保留这个反转,那么前期情节上还应该再加一部分,那就是宋煜作出“服毒自杀”这一选择的必然性。
悲剧之所以称之为悲剧,在于它的不可避免性(inevitable)。剧情前期在塑造宋煜性格的时候,需要给出“宋煜被抓后一定会自杀”的暗示或理由,不然宋煜的死亡情节就会带有偶然性。
如果古一峰早一点发现李向辉并非死于宋煜之手,或者一发现就跟宋煜打电话,那么宋煜的悲剧结局似乎是可以避免的。
而一个偶然的、理论上可以避免的悲剧结局,其震撼力不如一个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因此,电影前期如果能说服观众,宋煜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根植于其性格本身的悲剧渊源,那么最后的剧情转折将会更让人感动。
当然,以上只是一家之言,毕竟我也不知道按这节奏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
既然是六连煞,写到六,似乎也该停在这里。
电影在播出来之前,它只属于导演一人。可一旦这部电影上映了,它便属于这个世界。自从18号看完之后,这部电影不知道为什么始终心心念念在我脑海里。我想它触动了我心里的某些东西。
一般来说,一部电影我至少得看3遍以上才敢动手写影评,但是可惜这次上影节只来得及赶上一场。公映以后再看多几次的话,可能今天的很多内容都会被我推翻重写。不过这片看完一遍之后真的特别喜欢,就激情动笔了。希望公映的时候大家都去电影院看!
影评说到底只是从我个人观感对电影进行的阐释,差错、纰漏、过度解读想必很多。欢迎指正。
首尾互相连,起始亦是终,我们最后回到第一点里说的视角转换。如果把这部电影拆成前后两部分,那么前半部分我给75分,后半部分给85分,平均下来算80分。
最后需要警示一下影片宣发与内容本身的脱节问题——这个涉及我本行,多说两句。
最适合的宣传方式,就是找到最正确的目标受众群、给予他们最吸引人的预告信息。
这部电影裹着刑侦破案的外壳,但其核心讲的还是人——边缘人物在人世间的挣扎,案件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背景。
因此在海报、宣传、乃至于豆瓣故事简介上,如果宣传点侧重的是刑侦、悬疑、连环杀手,那么它将吸引来一大批目的在于刑侦破案的观众——而这类观众,可能并不是这个电影的正确目标受众,也可能并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这部电影。
当然,Marketing跟产品本身的矛盾由来已久,并不是这部电影所独有的。只是如果有人因为这种原因而为此片打低分的话,我会觉得非常遗憾。
PS:这次交流会之后真心诚意被导演圈粉了,非常期待徐超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也非常希望王老师多触电大屏幕,毕竟电影的质感真的好,尤其是这种格外用心讲故事的片子。
PPS:第六节小标题来自《飞鸟》,莫名其妙地,觉得这首歌很适合这部电影。
听飞鸟说你从冬天经过,冬天没有叶落,雪地很寂寞。
这篇影评1/3写自上海的酒店里、1/3写自回京的高铁上、还有1/3写自凌晨的北京。我走的那天上海已经没有再下雨了,天气晴朗,而我忽然觉得很孤独。宋煜死了,宋昕崩溃了,古一峰一无所有,可他们谁都没有做错什么。
也许这就是人间。
看完了,两星给王泷正,对,我就是他的nc粉,他在我就给正分。但是这部电影2星不能再多了,不然对不起我给3星的惊蛰。故事其实还行,就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时间线安排错乱,回忆部分基本靠猜才能发现丫是回忆。男主古一峰存在感太弱,感觉小舅子才是主角。而且我觉得小舅子才是古队真爱,自己老婆怀孕都没发现小舅子杀人上心。所以王老师跟女演员是真没有cp感啊,怎么想都是桃花眼的错(明明是你想多)。
故事挺好理解的,主题也鲜明。就是某城市发生连环杀人案,凶手犯案手法极其幼稚,故意留指纹给警察,以为警察找不到死者之间的联系…太幼稚了。然后凶手的行为唤醒了主角小舅子心里的恶魔。宋昱是古一峰小舅子,当年他妈妈生下他便被宋家扫地出门,原因就是他妈妈当年被李某强奸并怀了他。他妈妈为了自己能生存下去,本打算带着他去找他亲生父亲,奈何那个强奸犯为了富贵根本不认他们母子。于是他妈妈就把他塞给了他姐姐(古一峰老婆),自己走了……这特么什么妈啊。从小倍受欺凌的宋昱心理开始扭曲,直到这个连环杀人案发生,他谋划了一番,取得了凶手的指纹和毛发,打算实施自己的杀人计划,并栽赃给凶手。真的,太幼稚了,真凶好巧不巧,有不在场证明……我真是无力吐槽啊,宋昱啊,你真以为你姐夫傻啊?对,他姐夫不傻,他姐夫很快就发现是他杀的。然后在警方抓他走的时候,他姐夫又发现死者死因有疑点,于是联系那个律师朋友(这里我必须吐槽,王老师搭档完潘老师,又搭档了王大治,妙啊)似乎是打算帮小舅子减刑。
其实这个剧情也不是完全没有看点,拍好了也挺有张力的,比如最后实际上不是小舅子杀的,小舅子没杀死,姐姐发现小弟弟杀人计划,跟过去发现人没死透,等弟弟走后再进行补刀。这时候古一峰再发现真相,再挣扎一下,来一波亲情与正义的对决,感觉会更有趣些(我也就是瞎bb)
总之,就是一个尚有看头的故事,让一个不会讲故事的导演给拍得稀烂。
六连杀,在中国的特殊国情(审查)下就成了“六连煞”,莫名其妙。更多的“鬼”成了“诡”就更让人哭笑不得。
雨夜迷离。处处在模仿《杀人回忆》。
找个性伴侣不就得了吗?“性伴侣”这种也是敏感字眼,好像是第一次在国产片听到。
抽烟这个事情,夫妻那么长还不知道“我最讨厌在家里抽烟”吗?其实我挺佩服那些可以忍受烟鬼老公的妻子们,二手烟的危害比抽烟者本身更甚,烟味在家里有多难闻想必不抽的那个(些)人都知道,烟鬼的口气更让人难受,何况还要跟他接吻甚至法式湿吻。恋爱时候人是麻木盲目的,“闻不到”可以了解,可是老夫老妻了还怎么忍受得了?所以我想大部分结婚后几年而另一半是烟鬼的夫妻,他们基本不会接吻更不说湿吻了。
像“拆”这种符号,国产片都已经不新鲜。能不能跟上时代点换点别的?例如“价值观”标语,例如“打黑”标语。
黄璐只是花瓶,却被大幅标榜做卖点。
王大治最好的演技已经奉献给了《我不是王毛》,其他时候看着都像个傻子。
刚刚看完,我就想写影评了,真的。
就如题目说的一样,从那一刻我就知道了谁是凶手。
只不过我没想到凶手背后的故事和原来连环杀人事件跟他根本没关系这一点
导演有很多地方留了“东西”却没有直接点明,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比如说,男主老婆去医院后,然后回家吃饭男主对狗和另一个男主态度变好,而女主变得面无表情,之后男主去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其实答案是女主孩子没了……
又比如说小男主从李总家里逃走的时候,镜头特意给了一下门口钩衣服的挂钩,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什么意思,其实这个就是跟队长男主看到凶手男主手腕上的两度伤痕有关……
再比如男主接电话鉴证科说“是同一个人”,其实就是在他喝酒和弟弟拥抱的时候偷了一根头发……
然后弟弟男主本想复仇上了李总女儿,可是当她说“为什么要这样呢?”的时候他就停手了,其实是想到了那是自己的妹妹……
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导演留了东西,却没有直说,需要观众自己去领悟的,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只是有两点不明白,如果有大佬看懂了,真的请告诉我!
1,最后弟弟男主被警察捉的时候在狗的脖子里拿回的是什么东西?
2,最后警察男主听了鉴证科的说案件还存在疑点,然后回家查看药瓶,之后打电话给律师朋友让他推掉一切工作,什么意思啊这个??实在没有看明白,请大佬们解答、
最后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片,结构挺复杂的,细节也够全,我个人认为分确实低了,国产本来悬疑就少,做得好的更少,这个我个人认为起码应该6字头,这个分确实低了,难道就是因为没有出名的演员就这样评吗你们?悬疑结构上不错,而且演员们的演技也都全部在线,就是小制作了一点而已,按理说一个上市集团的老总的家这个样子…………还有,律师不是应酬客户,而是一个人去夜总会为何?这两个是不合理的地方,其他还好吖,起码可以6-7左右。
“妈妈的怀抱,是茉莉花香的。”
十多年后,宋昱说他仍然记得幼年时通过嗅觉捕获到的关于母亲的印记。他养了一盆茉莉花,将它摆在窗台的阳光下。
海报上有一行小字,“我们每个人都是凶手”,观影中确实可以感受到这层意思,但个人认为相较于这句话,英文片名“vengeance is mine”更贴近全片演绎得最饱满的部分——一个男孩的复仇。
宋昱的故事线是所有人物里最完整的,他也是在形象刻画上被投入了最多心思的角色。私生子的身份使他的这篇复仇故事带上了某种先天的悲剧色彩,在一个传统道德观念固若金汤的地方,他无从抉择的这个身份几乎必然为他招致一系列蔑视乃至侮辱,外加父母亲情的缺席,可以想见童年留下的心理创伤之重。前期一系列情节也可以看到宋昱形象上截然不同的明暗面:他养花养草,收留小狗,做志愿者,而杀鸡时狠戾决绝一刀割喉,打拳落败时追着对手大打出手,他试图隐藏的总是在他不经意时悄然俘获他。而他大概认为复仇便是这一切的出口,于是他蛰伏着。
连环杀人案给了他机会,更凑巧的是他有个身为刑警队长的姐夫。
此处要吹王老师。
在给了宋昱这个角色如此多细节与情节的情况下,古一峰基本成了个绕着圆规支腿打转的辅助性角色,女主宋昕更别提,剧情需要时才给个脸儿(可惜了黄璐)。但在这种情况下,本片唯一让我感受到情感张力与情绪冲击的情节,仍然是由王泷正提供的。
也就是之前发布过一张高糊海报的,小摊喝酒那幕。
那时古一峰基本已经清楚是宋昱模仿作案杀人,他在小摊上借酒消愁,被宋昱找到,宋昱见他喝醉,就劝他不要再喝,古一峰醉醺醺瞧着他,表演了一个生撬啤酒盖(熟悉的好牙口),喊宋昱坐下一起喝。
宋昱开了瓶雪碧给他。
“我知道你不爱喝雪碧,但你只有喝过,才知道它什么味儿。”
古一峰把雪碧瓶重重地往桌子上一扣,溅出来的甜水沾他一手。
他说,我知道那是什么味道。
说着他舔了一口手背上的雪碧。
宋昱想搀他起来送他回车上的时候,古一峰说,“你不让我喝酒——”紧接着一把抱住了宋昱,“你不让我喝酒,你还这样为难我。”(这里原词记不清了,欢迎指正)
几乎贴着他的脸,复述了一遍这句话后,他又把宋昱抱进了怀里。
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甚至让我觉得那是宋昱未曾得到过的一个拥抱。侦破真相的警察与知悉小舅子灰暗过往的姑父,这两种身份毫不矛盾地融化在这个拥抱里,古一峰所有难以用语词陈述的矛盾情绪都迸发在他陡起或滑落的语调里,情绪是流动的,是荧幕内与荧幕外两条各自流淌永不交汇的河水在某个瞬间共同掀起的一朵水花缓缓溅落时的共鸣,在那个落魄街头小摊,昏黄晦暗的灯光落在他脸上时,是我首次被影片情绪敲到了头。
还有一处个人觉得很妙的设计,宋昱在医院因为宋昕险些对古一峰松手,古一峰发现了他手腕上的伤痕,对他起疑。之后三人同桌吃饭,气氛尴尬诡异又安静,只有黑牙(好像是这名儿)在一旁因为饥饿而焦虑地在房间里打转。古一峰给宋昱夹了一筷子菜,宋昱客气地道谢,镜头转换,由房间上方投下,左上侧是围桌而坐的三人,右下侧是在房间里来回来去转圈的狗,古一峰起身,去柜子里拿出狗粮盒,把食物倒进食盆里喂狗。我猜想狗是饿着了,但黑牙是宋昱的,宋昱怎么会忘了喂狗呢。这一处三人各怀心思,气氛很妙。
古一峰始终也没忘记答应了宋昱的那把上好的吉他,他穿着警服在办公室里弹起它,那时宋昱已经招认了事实。
最后案情出现微弱的转机时,他又匆匆忙忙带着吉他上车重返现场勘查,联系律师帮宋昱做刑事辩护时,吉他仍然在副驾驶座上。
或许古一峰意味着一种救赎,但宋昱在毁灭他人后又选择了自我毁灭。
一个雨夜,他完成了自己的复仇后,落荒而逃。他坐在桥上蜷成一团哭着,雨声里的哭声最初很像一个无助而试图寻求庇佑的小孩子,后来他是在为亲手杀死的父亲而哭还是在为亲手杀死父亲的自己而哭呢?
说起哭戏,最让我难过的是黄璐老师最后看到弟弟被拘走的哭戏,我不是被打动的,我是气到难过……个人觉得情节设计上的瑕疵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宋昕的绝大部分戏码中,以至于宋昕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中被完全边缘化,只是剧情需要时充当个螺丝钉而已……但黄璐真是适合大荧幕,真是越看越有味儿呜呜呜呜可惜了。
故事整体而言完成度还是很高的。由连环杀人案起以第二个真凶自杀终,不到两个小时,该讲的基本都讲了,还是很完整的。
由于故事侧重点大概不是刑侦,所以中间一些让我很迷思的点也就暂且忽略了。不过故事悬念感不是很强……前期给的线索基本是生怕观众发现不了,结合一下影片介绍就……很好猜,虽然这样说让人觉得这人好装比但是我觉得应该会有人有同感吧(捂脸。
同时故事观感并不很强。
一方面是剪辑,一个情节多个视角讲是很棒的尝试,但感觉或许是手法上的问题?有些乱,以及插叙的回忆、某些部分的双线叙事,安排得仿佛并不是非常得当,流畅性有些大打折扣,节奏不强或许也有这方面的锅。
另一方面是,很多情节略微落入窠臼,设计得有些刻意了。就拿宋昱和女朋友的感情线举例,前期对女孩有印象的剧情只有拳馆劝架,后面说了俩人咋认识的,结果就给了个女孩伸手的镜头,之后就是骑车(还是干什么来的),情节设计仿佛就是为了交代有这么个事儿。如果是走刑侦推理片的路子,那光是提及一下这个事都很重要;但本片中刑侦作为剧情推力来讲的话有些弱了,而想要表达的主题我认为其实是更需要情感交流与发展来推动的,毕竟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但情感上的东西,不是给个镜头告诉一下观众你俩之间做了啥事就vans了,观众就感受到情愫涌动了。或者也可以说,宋昱就是为了利用女孩两个人完全却没感情的,但这样说的话,宋昱试图强上/掐死女孩最后收手那场戏就显得突兀而累赘,它只是为了表现宋昱这个人的吗?对手戏中一方沦为陪衬的效果就是对方也薄得像纸。人与人之间充满着疏离感,和毫无来由的姐弟情/父子情/夫妻情/忏悔之情,是这片子给我带来的最强的直视感。因为情节和台词张力太弱,我无法非常明显地感受到明显的叙事风格,衔接有些生硬,于是看下来磕磕绊绊,拔起处突兀,低伏处寡淡。演员都是好演员,但感觉都被框住了。
但还是要赞美王老师黄老师,还有很亮眼的我很看好的刘霖。
结尾处宋昱的那盆茉莉仍然蓊蓊郁郁,但花朵却比第一次出现时折损大半。对它的主人而言,世界上大概不会再有茉莉花了。
我个人觉得电影也有点像这盆茉莉。
绿叶层层叠叠,却没几朵芬芳的花。
感觉导演成长的很扭曲,片子故弄玄虚,四不像,想说的没说清,心里有问题,没治好,片子也有问题…其实就是想说个原生家庭的事,扯的离题万里,王大治是最大败笔,完全跳戏,我发现有他参与的电影票房都不好,面相挺准的。想玩结构也没玩明白,故事也没讲清楚,真是够了。回家种地就好了,何必出来现眼!
拖沓,沉闷,牵强,剪的一塌糊涂,演员用力过猛… 这是都看了些什么片模仿的半吊子?看在狼牙的面子上勉强1星吧
啥玩意儿啊!以为玩几把多视角叙事就能玩出花来玩出逼格吗?不是不理解人物动机,但是也做得太差了,故弄玄虚,一团浆糊。求求诸位新导演,没有导演思维就别玩结构了,真的很露怯。
有点这一下那一下 都没抓稳的感觉 前半部分和后半段没有很好的连起来 会有一些割裂感 导演功力一般 没有让好演员展现出原本的好演技
一点都不悬疑……
一塌糊涂,本来一个传统的悬疑推理故事,非得玩多线程多角度,问题是导演执行力太差,搞得这个故事乱七八糟,一会高考状元,一会又女主角的弟弟。而且通篇低沉的气氛应该是模仿《杀人回忆》,但到了这里就死气沉沉的,里面所有角色都跟死了爹一样。新导演也不知道脚踏实地,第一部作品就玩高逼格,把连环杀手的故事拍成这样,以后也别拍了,省点钱吧
#2019上影 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在剪辑上弄了点小心思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影片最大的问题在割裂感,影片一半基本上可以猜到凶手的动机了,后半段基本上变成了一段人性的博弈,因此紧张感降低了很多,导演还需要更多的功夫去阐述这个故事,倒不如彻彻底底地往商业片的领域上走。
就黃璐王瀧正還好.... 故事太弱了
导演连故事都不会讲,剪辑穿插凌乱,这镜头色调搞的电影不像电影,电视又不像电视。汪龙正是离了警察就没得演了吗,换个路子吧。女主。。。可有可无吧。。。
剧情和细节构思其实不错,但是素材剪辑太松散琐碎,节奏完全失控,很可惜。
本格怎么就忽然变成了社会推理…各个方面都没想明白的片子。还有是谁给的黄璐那么大自信?整天以文艺女演员影后自居,然鹅又丑演技又浮夸。
#22SIFF 无电影质感,作为犯罪片也无悬念可言。【6.21@上海影城 七号厅】<——排在七号厅的片是不是都不行?
这都什么破案,够破的
舅舅会在另一个世界祝你幸福…… 黄璐的台词…还是不说话比较好 /影城
@2019上海电影节-上海影城,看到王泷正有点白夜追凶的即视感,电影前后转场有点太快,以为是硬核悬疑,后面有点家庭伦理的赶脚,最后的旁白还是有点触动,anyway, 支持国产悬疑
电视剧即视感太强了 九十分钟刚刚好 能讲好一个故事已经很厉害了 没必要想要说的那么多
糙。王泷正不但角色定型,发型也不改改么……
导演是在拍年级作业玩吗?莫名其妙的剧情,乱七八糟的剪辑,前后割裂的风格,我差点以为看一半串片了!悬疑片不是随便混搭都行好吗!
王泷正自打《白夜追凶》第一季完结后,后面接的作品都是闹着玩吗?一部不如一部。虽然是在警匪圈里打转,但剧本质量真是堪忧,看来好演员遇不到好剧本也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再多说一句,就这片的质量优酷会员还要额外收费观影真是太高估影片质量和演员号召力了。
看似小城洗钱片,其实好过所有国产电视电影(外援有功)。好像是怕路人观众看不懂,三线强行拉长为两线,倒叙过多,后半段剪辑略乱,反而对路人更加不友好了。好在每次回顾都有新的情感突破点,比学院派的《灰猴》之流强很多。有个不计回报的制片人不容易,希望导演对观众有信心,再写一部华语推理佳作
看不得王泷正演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