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圣经》中的《创世纪》,颇感绝望。
世界上第一个人Adam,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用泥土做的。世界上第二个人Eve,上帝拿Adam的一根肋骨做的。世界上第三个人Cain,Adam跟Eve的第一个儿子,名字意为“得到”。他愤怒、嫉妒、讨厌他的弟弟,就把他的弟弟给杀了,上帝问他:“你兄弟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大家都伪定义Cain就是第一个吸血鬼。世界上第四个人Abel,所谓的处处都好,人见人爱的人,就这样被他的恶魔哥哥Cain给杀害了。Abel这名字意为“虚空”。世界上第五个人Seth,名字的意思是“恩赐”,神为了补偿Adam和Eve失去了好儿子Abel而赐的人,是替代Abel而出生的。
读来作何感想?是否只觉得人这生物天生就并非善类。《伊甸园之东》这个电影的呈现有多温情,有多爱人类?
在创世纪中,上帝诅咒杀亲者Cain,诅咒他从此以后什么也得不到,永世飘荡在世上。电影中Cain正是詹姆斯迪恩演的Cal,电影里他被救赎。他被救赎,因为世上有个女孩爱他,而且懂得他的嫉妒,懂得不被爱的感觉。不被爱的感觉太可怕了,心中只有恨意,罪恶和孤独,想做的只有去摧毁。爱使人完整,恨使人扭曲、残缺。那个女孩是天使,想要他完整、坚强。
创世纪里Cain的故事是没有温情可言的。Abel这个三好学生,又听话运气又好,因此成绩就好,上到神下到老爸都喜悦他,Cain就比较倒霉了,正好做的事情大家都不喜悦。不公平才是这个世上的硬道理。创世纪里,人各自做着命定的事情,Abel是牧羊的,Cain是种地的。有一日,Cain拿地里的蔬菜和粮食为供物献给神;Abel也将他羊群中头生的和羊的脂油献上。神看中了Abel和他的供物,只是看不中Cain和他的供物。
被爱与否的确是注定的。可是电影说,人是有选择的,于是电影中把哥哥送去见死神的Cal没有像Cain一样飘荡世间,而是对老爸说,对不起,我错了,你说的话我都记得;他老爸Adam选择给出爱的暗示。这就是生活,人人都靠这种虚伪和伪善让生活过下去的,不然可能世上的哥哥都把弟弟给杀了,丈夫都把妻子掐死了,儿子都把老爸给气死了。你即使根本不爱另一个人,你在世的这个角色却拿着爱的剧本: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夫妻和睦。
詹姆斯.迪恩叛逆、邪性又惹人怜的形象是他最深入人心的荧幕形象。本片里这个渴望父爱,渴望在两兄弟中得到平等对待的缺爱男孩被困于嫉妒之中。但他又是个极受女孩们欢迎的漂亮男孩,可他似乎从中并没有获得太多自信与满足感,也没有因为亲情的失意而遁入虚无,走进花天酒地、左拥右抱的混乱生活。他在努力得到父亲的尊重与爱,影片的核心故事线就是他找到了撇下家庭的生母,借到了5000美元种豆子,并在战争期间通过提高物价赚到了第一桶金并作为礼物送给了生意失败的父亲。在其中发展出的家庭关系刻画除了与父亲和老鸨母亲外还有与嫂子的情感。弟弟在影片里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被伤害”的一方,哥哥与嫂子恩爱的结伴同行而弟弟总是独自一人。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目标,赚取了第一桶金,以及在游乐场里与嫂子的情感进展,都让兄弟两人的关系有了质的变化。嫂子对哥哥感情的犹豫来自于哥哥对母爱的渴望与找寻,这让嫂子怀疑他们爱情的纯粹性和动机。但其实说白了,嫂子在通过对弟弟的交流与了解增多后爱上了这个女人缘极好的叛逆敏感男人。故事的发展让两兄弟的天平发生了调转,弟弟见到了母亲,赚取了第一桶金,得到了嫂子的爱,看起来他可以一扫颓势。但哥哥却祭出了和嫂子订婚的大杀招重新博取了父亲的欢心,再加上父亲的正义感让他拒绝接受弟弟的“不义之财”,而父亲的正义感与控制欲也是母亲离开他的原因。最后弟弟让哥哥见到了母亲,哥哥崩溃离去,父亲病倒,只留下弟弟与嫂子在父亲的病床前。整个家庭关系的矛盾与稳定皆来自于离去的母亲,而母亲的离去又与父亲的性格相关,母亲这个不愿整天待在家的女强人形象势必无法忍受传统且控制欲极强的男人。父亲口中“去世的母亲”谎言出于维稳,弟弟粉碎谎言的行为来自于缺失的父爱与嫉妒,或者说是报复,报复哥哥拿去了太多的父爱。
卡尔那么努力的讨好父亲,他为了帮父亲的忙,去母亲那里借钱做生意,没想到敌不过艾伦的一个订婚的消息。他为父亲所做的一切,却被父亲所嫌弃。一直以来不管他做什么父亲都不放在心上,这次他是彻底的失望了。卡尔准备走了,带着那笔钱去做生意,和妈妈当初一样。卡尔知道母亲为什么离开父亲,忍无可忍。我都知道,你给她的爱不会比给我的多,因为你代表正确、正义。你从来看不到我俩的任何长处,你总是对的。你能原谅我们,但是从来没真正爱过我们。你一直看不起我,因为我像妈妈,你永远不你能原谅自己曾经爱过她。我永远不原谅他。哥哥如同父亲一样正派,女友艾贝尔都感觉不到他的真心。我妒忌了一辈子,不想再忍受了。今晚甚至想用钱买到你的爱。但是现在不想要了,我已不再需要。我什么爱都不需要,不会有回报的,太不值了。艾伦接受不了自己的母亲是这样的人,疯掉了,跑去参军。父亲也因此瘫痪了。艾贝尔不忍看着卡尔如此痛苦的离开,她太了解卡尔内心的想法了。不被人爱是件可怕的事,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如果没人爱,会使人变得自私、暴力、残忍。卡尔一辈子都没有得到爱,请你给他一个爱的表示,否则他永远长不大,他永远生活在愧疚和孤独中。我希望他人格完整、坚强,只有您能帮他做到。卡尔一直想证明天生就是这样,无法改变。但事实并非如此,人是有选择的。你曾经说过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人有选择,选择造就人。父亲最后原谅了卡尔,还不如说是卡尔原谅了父亲。互相间的救赎,让一切看上去那么的美好完整。
这样的电影,总是看得我泪流满面,一如前面的《无因的反叛》。没有什么比孩子渴望父母的爱而不得更令人心疼了,没有什么比看到彼此真实内心后的真诚相爱更打动人了,更何况这个孩子,这个爱人是James Dean。
电影非常棒,演员的表演极出色。前十几分钟主要人物悉数出场,几个日常场景,已经向观众展示了各个人物的特征与他们的关系:父亲的“好”与母亲的“坏”,艾伦的“好”与卡尔的“坏”;父亲对艾伦的喜爱,对卡尔的排斥;卡尔对父亲的爱恨交加,和他无处安放的压抑和孤独。
我想,影片尽其篇幅就是在讨论这个话题:好与坏,爱与恨。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在卡尔的父亲亚当眼里,好就是要遵从圣经的教诲,正直、勇敢、友善、无私,永远做正确的事,不能有半点差池,一如他自己和他的儿子艾伦。坏,当然就是反面了,如他的另一个儿子卡尔。
他想不通,明明是一对双胞胎,为什么艾伦可以这么好,而卡尔却总往坏处走。在他看来,卡尔不受教诲,叛逆不羁,经常做一些让他头痛的出格之事,让他操碎了心。所以,对于艾伦,他喜爱,他器重;对于卡尔,他不爱,他教训。而且,他从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大概在他看来,教育儿子做对的事,原谅他做的不对的事,就是最大的仁慈。
好的就该爱,坏的无法爱,这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可是,放在父子关系里,当好与坏由父亲定义,被他定义为坏的那个孩子就悲了催了。更何况,他只看到这个孩子的“坏”,却看不到孩子坏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
坏孩子卡尔在仓库里,突然把父亲贮存的冰块奋力推下滑梯。乒乒乓乓的巨响,惊动了父亲,他朝儿子大喊:“Stop it !”然后罚他读圣经。他(包括很多旁人),都形容卡尔“crazy”。
可在卡尔心中,他只是父亲可有可无的存在。父亲问他的意见,他一说完就被否定;父亲也从不吩咐他干活,有事只让艾伦去做,哪怕卡尔干活十足卖力。当他满怀愤懑地躲进仓库,却看见艾伦与他的女朋友艾伯拉相亲相爱。为什么?为什么艾伦既得到了父亲的爱,又有温柔漂亮的艾伯拉的爱?
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卡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就像他只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外人。长久的压抑、悲愤与嫉妒一涌而出,眼前的冰块不幸成了他发泄的工具。
可惜,这一切,父亲看不到,他看到的只是儿子的行为结果。
没有一个人,可以在没有爱,只有痛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好”。卡尔不断在父亲面前表现,以求获得父亲的肯定,挫败后他又一再用坏行为试图引起父亲的关注,一方面发泄内心的痛苦,一方面想告诉父亲:你不爱我让我很难受,请你把爱也分给我一些。然而,结果适得其反。
在父亲生日当天,卡尔将自己辛苦挣来的钱送给父亲作为生日礼物,以补偿他生意上的损失,不料父亲竟以这是因战争所得的不义之财而拒绝这份礼物。卡尔痛苦得扑倒在桌面,继而想寻求父亲的怀抱,然而,父亲没有回应。刹那间,卡尔放弃了,放弃了一直以来“好”的努力,在嚎啕中吼出了“I hate you!”
正是父亲给他的致命一击,促使他对艾伦说出了母亲未死的真相。艾伦,那个在父亲的宠爱与完美母亲的幻想中长大的孩子,一直生活在乌托邦般的生活里。可是,建立在谎言上的“好”,是否能一直维持,战胜丑恶?
艾伦的“好”第一次碰到挑战是因为战争。他厌恶战争,想不明白这个国家为什么要卷入战争,他坚持认为这是错的。当民众试图入侵一位德国人的家庭时,他上前阻拦,然而没有奏效,还挨了揍,人们并不领他的好意。就在这时,他看见女友艾伯拉拿着卡尔的外套,顿时醋意大发,平生第一次,他尝到了嫉妒的滋味,对前来帮忙的卡尔恶言相向并大打出手,兄弟间的火药味渐浓。
父亲的生日会上,艾伦单方面宣布与艾伯拉订婚,一来是怕失去艾伯拉,二来是以此打击卡尔。当艾伯拉不顾一切跑出去安慰伤心欲绝的卡尔时,他妒火中烧,对卡尔发出了威胁和诅咒。这时候,他的“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后一击是母亲未死而做不法生意的事实,彻底粉碎了艾伦的乌托邦。你把生活想象得有多完美,当你发现它不完美,甚至丑恶时的打击就有多大。无法接受现实的艾伦,信仰瞬间崩塌,他喝酒,他打架,然后决绝地走向他曾经厌恶的战争。
艾伯拉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在没有试过嫉妒、悲愤、绝望这些痛苦之前,你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做出你想不到的坏事?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是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坏?
真正的好,不是不能有一点坏,而是看到了他人各种各样的坏,察觉到自己这样那样的坏之后,还能够接纳那样的他们,接纳这样的自己,然后更好地去爱自己,爱他人,就像艾伯拉那样。
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他拥有足以让他生活下去的爱的基础上。
是不是只有好孩子才值得父母爱?父母怎样做,才算是爱孩子?
亚当的悲剧就在于,他要活在一个纯净的世界,并执着于教化身边一切不符合理想的人按他的方式生活。所以,他一早就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分化了,艾伦是好的,卡尔是坏的,他要把卡尔改造成和艾伦一样的好孩子,用什么呢?教育。
在太多父母眼里,教育,就是自己给孩子的爱,而不知道,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天然爱着自己的父母,父母的天职,就是好好爱孩子。这种爱,首先就是接纳,接纳孩子不符合自己理想的部分,接纳孩子是另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人性中的好与坏。孩子,是因为被爱而变好,而不能因为好才被爱。
亚当认为自己把最好的爱都给了两个孩子,他尽一切努力保护他们,隐瞒他们自己和妻子无法调和的矛盾,以及妻子抛家弃子的真相,编织出一个完美而不幸的母亲形象,目的是为了减少儿子的痛苦。他以为这是爱,但这其实还是他的执念作怪,不惜编造谎言创造出一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他不知道,一个假的美好世界,比一个真的丑陋世界,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因为他终归要长大,谎言终归会戳穿。于是,在艾伦眼里,父亲善的谎言也成了丑陋世界的一部分。
顺便说一句,亚当的妻子也许不那么善良,不那么正直,却并非十恶不赦。和亚当一样,她执着于她想要的生活,并不惜抛弃幼子离家出走,只为了反抗亚当对她的改造和控制。对前来找她的儿子,她几乎没有展露任何母性,当儿子试图和她亲近,她冷酷地推开。她不爱儿子,也不想要儿子的爱,或者说她不想要任何方式的爱。对她来说,爱是一种桎梏,只有金钱,才能给她安全感(演员戏份不算多,但演绎极为到位)。
父亲有爱,但没有给他;母亲没爱,根本给不了他。所以卡尔说他恨他们,恨他们生下自己,却没有爱过自己;恨他们是自己最亲的人,却不想要他的爱。这恨,更多的是爱而不得。
相比之下,艾伦最后的恨,却是信仰崩塌后的恨,他恨所有人,恨这个世界,只有毁灭,才能消除他对一切的恨。当父亲试图用爱拯救他,却换来一个疯狂的举动和一串嘲讽的狂笑,没有人能拯救一个一心只求自我毁灭的灵魂。
父亲至善的执念,却引发了一出人伦悲剧,怎能不让人唏嘘难过?
之所以把艾伯拉单独拿出来说,是因为这个角色太动人了。编剧在她身上赋予了许多理想的成分,美丽、聪慧、温柔,理性与感性并存。艾伯拉不仅是个关键角色,而且还承担着某种示范作用。她是一个清醒地看到他人与自己的好坏、爱恨的人,一个成功整合了好坏,爱恨的心智健全的人,一个经历过困惑后勇敢作出选择,并用自己的爱与智慧帮助爱人成长的人。因为她,这部电影才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
我想卡尔在仓库里目睹艾伯拉拥着艾伦轻轻哼唱的时候,就对她心生向往了。那一幕,像极了母亲和孩子,那正是卡尔内心一直渴望而不得的。艾伯拉身上确实有种母性的光芒,同时吸引着兄弟俩,但她又远不只于此。
当所有人都觉得卡尔坏的时候,艾伯拉却在和卡尔不多的接触中,洞悉到他狂野叛逆的表面下那颗孤独、脆弱、敏感、不安的灵魂。在油菜花地的长谈中,她对卡尔说出了自己相似的经历和感受,不带任何说教和评判。可以说,她超凡的洞察力和共情力将亚当和艾伦甩出了五条街,他们只看到卡尔的坏,而艾伯拉却看到了坏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不着痕迹地给予卡尔慰藉,从而获得了他的信任。
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艾伯拉走进了卡尔的内心世界,自始至终,她是唯一一个。
可是让艾伯拉没想到的是,卡尔也走进了她的心。当她和卡尔一起的时候,她可以做一些从未做过的“坏事”,可以和他说一些从未和别人说过的话,卡尔的不守规矩触动了她内心封存的世界,让她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在。
在摩天轮上,当艾伯拉对卡尔肯定他的好后,卡尔冰冷的心被融化了。也许,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他“nice”,这样的艾伯拉,卡尔没法不爱。相互吸引的两个人,终于情不自禁地亲吻。
多奇妙的一对组合,艾伯拉将自己的好带给了卡尔,从而让他开始变得温柔;而卡尔,将自己的“坏”带给了艾伯拉,从而激发了她内在热烈的本性。这样的爱,太美好了。
对,如果从亚当的道德角度出发,艾伯拉和卡尔这样的逾越行为,简直不要太坏,但我要说,这种在内心相互吸引,并最终救赎了灵魂的爱情,太美好了。
这里有一个关于手的细节值得一提。卡尔一直渴望母亲的手,那双在父亲嘴里无与伦比的手,他从没有亲近过,当他忍不住试图去触摸时,却被母亲反感地扫地出门。在那片油菜花地,艾伯拉用手摩挲着卡尔乱糟糟的头发,就像一个母亲抚摸着孩子。也许,卡尔就在这个动作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
在摩天轮上,艾伯拉说出卡尔的好时,把手轻轻放在了他的手上,这个动作,再次让卡尔感受到了被爱,他再也无法克制内心的情感,吻向了艾伯拉。
手,在这里代表着爱,手的抚摸,是一种爱的语言,让卡尔受伤的心灵得到了疗愈,最真诚的情感随之流露而出。只有感受到被爱的人,才能好好去爱人,不是吗?
在艾伯拉身上,处处透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和睿智。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居然看到了父亲是独立于她之外的普通男人的本质,接受了父亲无法满足她更多爱的需求的现实,然后,一夜之间长大,这无法不令人惊叹。我想我在她那个年纪,思考范围大概不超过琼瑶阿姨的小说。
最后,艾伯拉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她选择了卡尔,并向亚当坦诚自己爱着卡尔。她对亚当所说的一段话,是全片要表达的内核,这一幕着实令人震撼,令人感动。作为一个旁观者,她将这个家庭的关系本质看得如此通透,同时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并努力去付诸行动,为了让自己所爱的男人能活得完整,活得坚强。她用自己的爱与智慧,温暖了卡尔的灵魂,并最终促使父子和解。
对于卡尔,艾伯拉就是母亲、爱人、朋友和人生导师的混合体。生而不幸的卡尔,遇上她,是何等的幸运。
最后说说James Dean,简直就是为卡尔这个角色而生,狂野不羁,可又极尽温柔;满不在乎,可又热烈真挚。James Dean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将卡尔复杂而又单纯的内心展露无遗。可惜,在出演这部电影不久后他就意外丧生,将他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独特形象,永远定格在无可匹敌的24岁。
这是一部审判“善良”的电影。
父亲为了自己的至善,不参与一切形式的恶——他让小儿子远离战场,自己却严守征兵官职责召集其他人上前线;他为让儿子以为自己每个细胞都写着善良,便隐瞒了他们生母的身份信息,欺骗儿子说生母已死、死于皎洁;他像个大善人一样的不断宽恕他人,原谅作恶的妻子,原谅大儿子每一次的犯错。
但宽恕的同时,自己摘得干净,十几年来从不联系妻子,全然不知她就住在对岸。他还放任大儿子因失宠而满怀嫉妒,只是简单的像个善人一样的原谅他,对他读圣经。但他却从未真的爱大儿子,从没察觉大儿子之所以不断犯错,其实是为了引他注意,进而破罐子破摔。
他给予小儿子跟他一样的至善,让小儿子保持脆弱的心智。他所行之事所吐之言,令每个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睿智、亲近、正直,认为背叛他的妻子是邪恶的,大儿子是邪恶的。
殊不知这种至善,是多么大的谎言。因为总有人要背负那些他不参与的恶,于是身边之人逐渐趋于不可逆之恶。
他用自己的至善,逼迫身边的人,那些活在现实中的亲近的人,承认自己在他面前的渺小和罪恶,于是在恶的身份认同之下,妻子和大儿子真的变成恶人。最后心智脆弱的小儿子见到河对岸作恶多年的母亲,信念崩塌,几乎癫狂。
粗暴之善之所以是恶,就是它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来行善,于是永远不用承担后果,永远不反思自己。反而是恶的大儿子,学会了反思和承担。
善哪有那么容易啊。真正的善来自于选择和妥协,而非闭上眼睛。
迪恩太迷人了,全程不自觉张大嘴巴身体前倾。
人的感情复杂 不止在于情人之间 各种亲密关系都有可能变成“因为你不爱我所以我爱你”的状态 也许能够解释为距离感//詹姆斯·迪恩的形象性格与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凝结成了那个时代的美利坚印象 仿佛总有愤怒又总是年轻
冬天把莴笋储存在满是大冰块的阁楼里。亚伦的女朋友让大家都笑了。Dean前半部太恋母,让人喜欢不起来,后半部终于重新性感了起来~那个坏女人妈好特别。不是很认同卡赞让演员互相抢说台词假装自然的导演风格。(电影资料馆,4K修复版)
一个非常丰富的冷战年代的电影表述。
“我甚至想要买到你的爱” 男孩到男人
2013/10/11 虽然只是截取了小说的最后一段,各处改动也不少,但是两个小时算是讲好了Cal争夺父爱的故事。James Dean迷倒众千的魅力,稍微脱离原著精髓,倒是为电影加分不少;Abra的角色也更加丰满。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斯坦贝克更有沉淀感的叙述。
“我甚至想买到你的爱”,半夜被迪恩的表演弄到泪目😭 父母的爱不应该因为孩子的本性而增减啊,无论他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创世记·第四章》该隐因嫉恨弟弟亚伯而将其杀害,被上帝放逐至伊甸园之东,该隐从此成为恶人的代名词该隐为何嫉恨弟弟?他和亚伯一样辛苦劳作,却无法获得上帝的赏识,因而生恨,他所有的恨都是源于对上帝的爱
和原书的读感不太一致,但是迪恩真的是好莱坞的一个经典人物,甚至超越了他短短的人生中所塑造的电影形象。卡尔这个形象若不是迪恩的眼神,很难让我对他有好感和共情。中间母亲和卡尔有一段现代看起来非常女权的有关家庭关系的对话,颇为精彩。
“揾怒”一词专为詹姆斯·迪恩而生,他是丛林里伺机待发的豹子,令参演的电影笼罩在危险的情绪之中。有男孩的纤细敏感,也有男人的刚烈顽强,就连走路的方式也散发着独有的性感,既骄扬跋扈又软弱无力。他不畏惧镜头,甚至乐于挑逗。影人传奇,明星翘楚,百年无二。
非常喜欢电影里的台词,配合这种很抓马的剧情不显得夸张而更凸显悲情。詹姆斯迪恩的狂野气质真是不得不叹啊,独一无二。呃豆瓣的简介好像是书的,电影改掉了母亲的身份设定啊。
【资料馆放映4K修复版】家庭伦理剧。比《无因的反叛》《巨人传》好太多!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和叙事最终把主题成功地烘托出来,达到全片高潮,戛然而止。非常赞。摄影风格很独特,故意用倾斜和晃动等手法烘托气氛,比较有新意。修复画面非常精致。个人在本届北京电影节的展映欣赏以此落幕。欣慰!
渴望爱又终生不得是多么痛苦,更痛苦的是这种爱不是爱情、而是家庭。你不可能像换一个爱人那般轻易,这是永不能变的捆绑。
“那个女人,那护士,受不了她。帮我换一个。”……这句收官台词是代表垂危父亲的立场转变姿态放软突然试着讲起冷笑话了吗?堪称史上与整体风格反差最强烈最始料不及的台词之一……总体而言,这故事是个好故事,但却是好的戏剧故事。几乎所有角色的情绪状态都是处在放大夸张高度戏剧冲突的层级,因为戏剧舞台上必须如此。你在台上也来段对视无语复杂微表情,台下观众怎么办?可搬上电影之后如法炮制,原本理所当然的艺术表达方式就面临着角色情绪过满、冲突过于密集、细节缺乏缓冲等一系列风格违和的高风险。BTW个人并不是迪恩的粉丝……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482553894/
很遗憾最终这个床头孝子式的结局。表面看,是父亲原谅了儿子;实际上,是儿子原谅了父亲——当我不再那么在乎你的爱时,我们反而能好好相爱了。心理学有句话说:杀死父母,孩子才能活。我希望看到詹姆斯.迪恩最后告别父亲所象征和统治的一切,独自“往东边去”了。
几乎是詹姆斯·迪恩本色出演,孤傲不羁难以驾驭的面具下,深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坏”行为引发关注,“坏”孩子们不需要原谅只需要爱;迪恩魅力无穷,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的一半世故一半天真,拥抱父亲痛哭一幕叫人心碎;结尾父子讲和略出戏,远走的不该是麦田守望者么。
8.0/10。节奏虽有拖踏之嫌但却被丰富的剧情给很好的补充了,结尾父子病床前对话一段很是感人,迪恩也把逆子一角演得相当动人。PS:我再也忍受不了他妈的豆瓣简介了,什么母亲沦为老鸨和弟弟啊!明明是迪恩因为嫉妒把富裕的母亲未死的真相告诉哥哥后导致其和父亲精神受创并自己和哥哥女友相爱的事好不?
两种价值观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撕裂,所以三观不合就不该结婚啊,不然还可能把问题遗传到下一代。詹姆斯迪恩原来并不只是叛逆和酷,本片中更近似于愣头青,演技也比较青涩。他的角色或许是编导塑造的美国象征,逆子,好斗,粗野,热爱自由,发战争财。
迪恩好幸运,他活着的时候信息还没爆炸,他死的时候美还没有凋谢。他在主演的三部电影中都如此叛逆而多愁善感,凝结成的荧幕形象已经larger than life。电影本身七分黑色三分言情,戏剧感十足,有很多值得称道的片段,也许是那个年代好莱坞的妥协,卡赞给悲剧的故事安上了一个小团圆的结局。
神奇時刻...電影魔力...在 伊甸園之東/蕩母癡兒 放映完, The End, 卻聽到哭泣聲, 一位年青男觀眾在座位上大哭, 我們都默默地離場, 生怕打攪到他, 電影結尾是父子和解, 不知道這位影迷的父親是否已不在, 才這麼大感觸. 電影的神奇地方就是這樣吧……
导演是伊利亚·卡赞,取材于约翰·史坦贝克的作品,是圣经中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变异,演变成一部十分深沉有力的家庭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