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莫斯 剧照 NO.1莫斯 剧照 NO.2莫斯 剧照 NO.3莫斯 剧照 NO.4莫斯 剧照 NO.5莫斯 剧照 NO.6莫斯 剧照 NO.13莫斯 剧照 NO.14莫斯 剧照 NO.15莫斯 剧照 NO.16莫斯 剧照 NO.17莫斯 剧照 NO.18莫斯 剧照 NO.19莫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2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结束与新生

    事实上这篇影评起源于半年前一场和朋友之间的争论,修改了一下
    --------------------------------------------------------------------------------------- 
    不得不承认这部片子我原本是冲着演员俊美的外貌和同性恋题材去的,于是从未想过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多的触动,以至于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找来删减片段和原著。
    我一向觉得Clive虚伪自私。他的确是一定程度上启蒙了Maurice,应该算是Maurice的初恋,但是大家都高估了他对Maurice的影响。Maurice并不是他掰弯的。不论是影片还是原著中都有提到,Maurice在公学时代就已经有了他称为“猥亵的幻想”,虽然Maurice所处的学校校风非常的严谨,由于上一届出了丑闻,男孩们都被管得死死的。Maurice本来就是同性恋,Clive给他的不过是一个念想,让Maurice以为他可以和一个相爱的人灵肉结合,相携到老。
    我不怀疑Clive是爱Maurice的,但是我依然觉得他自私而虚伪。他所执着的恋爱方式——很多人称之为柏拉图式的爱情,我却不以为然。他的爱情不过是精神恋爱的一个幻象。当这个幻象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他也甘于与这个不合理的社会苟合。他想要得到爱情,所以他去追求Maurice,但是他又不敢承担这禁忌之恋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他拒绝与Maurice有肌肤之亲。听听他说的话,“我怕这样会毁了我们”。可是Maurice不怕。Clive还说过,“身体,思想,灵魂,我不认为女人能懂。”可是在Maurice为了他黯然神伤的时候,他却把与女人结合说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许是唯一幸福的事。”并且得意洋洋地告诉了Maurice。虽然他当时以为Maurice正处于与女性的热恋之中,但是他这种前后矛盾的形态着实令我反感。他不断劝慰Maurice去接受女性,暗示Maurice他同性恋的行为是多么不正常,也不想想当初是谁引诱了Maurice让他义无返顾地追寻这种不可言说的爱,除了令Maurice失去爱人,还给Maurice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简直就是变相迫害。
    原著中并没有写Clive是怎么变直的,好像生了一场大病之后就与他的“希腊文化崇拜者”身份一刀两断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原著是Maurice POV的关系。电影中的改编合情合理,我没有办法苛责他在严刑峻法之前的懦弱,但是由于他的懦弱,无缘无故要Maurice去背负这情感的包袱,令我难以忍受。如果他真的要逃离这段感情,他就当与Maurice坦白,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
    至于Alec,作者从来也没有把他当成完美的人来描述。Alec有下层人的劣根性,他藐视礼法,自作聪明,然而就是这些粗俗之处衬得他尤为可爱。Clive说他有些小聪明,并且暗示他并不如绅士们那样正直。应该说,Clive的话还算公允。如果对方不是Maurice,我想Alec也许的确会想要敲诈勒索一番。
    可是那是Maurice呀!
    原著中Maurice离开Clive的家去伦敦的那天,下着雨,Maurice因为五先令的事情对Alec出言不逊。可是在Maurice回城的路上,Alec一直追在他的车后头,一路走。那天还下雨,道路泥泞难行,可是他就那么一路追着,Maurice回头就能从玻璃窗中看见那双在雨雾中闪闪发亮的褐色的眼睛。
    我从那里开始就毫不怀疑Alec对Maurice的感情。据Alec所说,他很早就爱上Maurice了,而且仆人间也都知道Maurice和Clive的关系,他一直想着能与这位先生共度一夜就好了。Maurice发出邀请的时候是他在Clive“女人非同凡响”的宣言中备受精神上的折磨的时候,是他最空虚寂寞,最脆弱的时候。Maurice只是向虚空中大喊“来吧”,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他在期待谁。而Alec来了,他一直守候在他的窗台下,听见他的召唤就来了。你可以说Alec趁虚而入,寡廉鲜耻,可他就是那样的人,有种飞蛾扑火般的痴劲。
    至于勒索那一段,我一直觉得Maurice对Alec的看法不公正。可能由于身份差异的关系,Maurice对Alec一开始就抱有偏见,觉得底层人是下流卑鄙的。而当Alec拿着信出现,用那些言语威吓他的时候,他的担忧成真了。可是他很快就发现Alec不过是虚张声势,并没有什么守候在门外的哥哥,他也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他所求的很简单,只是Maurice到船库与他共度一夜罢了。他想要做出凶恶的样子,虚张声势地告诉可是可怜巴巴的眼神掩饰不住他的心虚。
    Maurice害怕着Alec,怕他会真的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毁掉他的社会地位,Maurice将这天称为“一生中最凶险的一天”。而Alec也害怕Maurice,因为身份的悬殊,Maurice要毁掉他更是轻而易举。可是这个愚蠢的小东西还是来了。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伦敦,不敢让家里人知道,一切都是为了Maurice。伦敦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沉,飘着细雨,他冒冒失失地闯进Maurice工作的地方,特意换了体面些的衣服,一双小鹿般的褐色眼睛好奇而畏惧地打量着这个不属于他的地方。
    在大英博物馆里他们表面不合,采取的动作却出奇的一致,气氛甚至有种微妙的甜蜜。作者也说他越往下写,Alec的角色就越鲜活,对这个角色也越喜爱,我深以为然。
    很多人觉得Maurice与Alec不是真爱,Maurice只是找到一个人与他共度余生。且不论他们之后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作者也因为之后的时间线将会进入世界大战而避而不谈(他曾设想过让他们在森林中做伐木工人养活自己)。如果不是真爱,我难以相信有人会放弃前程,只为了与某个人在一起。我自问我做不到。就算是真爱我也不一定做得到。
    最后是Maurice找Clive,告诉Clive他和他的猎场看守在一起了的那一段。那段里Maurice觉得他应该跟Clive说清楚,有个交代,从此以后自己与Clive两不相欠,再也没有瓜葛了。Maurice这才是作为一个绅士的表现,而不是像Clive一样,一声不吭就离开Maurice,连一句合情合理的解释都没有,甚至第八个才通知Maurice他要结婚的消息。
    “我不做队长,安排我在第八个出场。”Maurice对此显然耿耿于怀。他不仅不再是他的爱人,就连他心目中的第一重要的人都不再是。
    有人觉得Clive和Maurice才是天作之合,他们都是剑桥学子,绅士阶层,有着满腹学识和优雅的举止,可是要我说,Clive配不上Mauric。Maurice是真性情,可以抛开一切去追求爱的人,无论是灵与肉,他不惧惮身外的一切,而Alec也是如此。可是Clive不一样。因此即使当时的社会风气没有如此险恶,我深觉Clive和Maurice也并非良配。Alec虽然卑微,可是他本来也可以去南美展开一段精彩的人生,更何况不像Clive和Maurice,他本来就是双性恋(他在葡萄架下跟两个女仆打情骂俏的剧情被删除了),他大可以娶妻生子尽享天伦,并且不会像违背心意的Clive那样痛苦万分,可是他为了Maurice一句话就留下来了。
    就因为在那个狭小简陋的小旅馆的房间里,Maurice对他说,我们的相遇是万中无一。
    后来我有幸看到了福斯特从未正式出版的尾声,Ada在丛林里遇到了相依相伴伐木为生的Maurice和Alec,她将Maurice斥为败坏门风的人。Maurice变黑了,也壮实了,不再是那个翩翩美少年,大约很多人都要为此心碎。可是Maurice是幸福的,他想要的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为此他抛家舍业也在所不惜。而这一切Clive永远也给不了。
    Clive对Maurice说,如果你抛下我,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结果他抛下了Maurice,而离开了Maurice,他的余生也只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他认不清自己心中所爱,继而失去了他,怨不得别人。
    我很喜欢影片结尾的处理方法,让Maurice在去找Alec之前先与Clive诀别,而不是原著中颠倒过来。最后在晦暗的船库里,Alec和Maurice紧紧相拥,在他耳边告诉他,“一切都结束了。”
    结束的是苦难,而他们即将迎来的,是新生。

     2 ) 浅谈《莫里斯》小说中克莱夫突如其来的转变缘由

    E·M·福斯特( 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他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最先有幸接触到福斯特的作品是因为詹姆斯·伊沃里导演的福斯特的一系列电影——《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莫里斯》《霍华德庄园》这三部经典影片,而后去看了改编作者的一系列原著作品。 在福斯特的其他五部小说中,无不体现出了他纯熟的笔法与叙事技巧以及逻辑的完整性,然而在阅读《莫瑞斯》一书中,其中的一处逻辑的漏洞引起了争议,克莱夫仅仅因发烧后去希腊旅行后,回来便转变了自己的性向,与莫瑞斯提出了分手。在小说中,福斯特对克莱夫这一突兀的转变含糊其辞, 既将其描述成“生命本质的无端变化”,又多次暗示这种转变背后所隐藏的自我欺骗和刻意伪装。这一解释,使许多读者困惑不已,觉得说服力不足,对此,一些将该问题视为创作过失的批评家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福斯特本人,认为应当将克莱夫形象的断裂 性和前后矛盾性归咎于福斯特在写作过程中的随心所欲和缺乏距离感。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与了解一些知识背景后,我对此做出来了一些浅薄的见解。小说中的克莱夫代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剑桥大学等英国文化圈里普遍存在的一种知识分子同性恋类型。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并非个人追求与社会规约之间的矛盾,而是个人思想与古典哲学和柏拉图美学之间的信奉和实践关系。 莫瑞斯与克莱夫同作为剑桥大学的高材生,相较于莫瑞斯,克莱夫总是对各种哲学,宗教侃侃而谈,信奉古典主义与柏拉图美学,与剑桥与莫瑞斯的相处的时光中,一度认为两者为“同路中人”,反而,相对迟钝的莫瑞斯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暑期读了克莱夫向他推荐的柏拉图《会饮篇》后,也懵懂不知,以致于在克莱夫在期望两人心有灵犀后向他表白,他震惊之余脱口而出:“胡说八道!”在两人打破之前内心的桎梏在一起时,每每莫瑞斯想要与克莱夫亲密时,克莱夫总是用他的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念来表示拒绝。 事实上,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思想在为克莱夫的同性恋倾向提供当时唯一可循的道德辩护的同时,也使他将精神和理性得高于物质和欲望,并为无法在同性恋 关系中实现精神与肉体的分离而感到痛苦。在柏拉图哲学里,“不会惹恼神或人的方式”是将精神与物质分离开来,并把由物质形态美所引发的爱上升为对精神的爱。因此,在柏拉图思想的引导下, 克莱夫学会了如何“充分克制自己 ……并用友善的关系来融洽地接替禁欲”。 这一段,克莱夫与莫瑞斯的对话也发人深思: “……你起初看上了我的哪一点 ?” …… “喏 ,看上了你的美 。” “我的什么?” “美 ……我曾经最爱慕书架上方的那个男人。” “一幅画嘛, 我是可以理解的”莫瑞斯瞥了一眼墙上的米开朗基罗说。“克莱夫,你是个可笑的小傻瓜。你既然提出来了,我也认为你美。你是我迄今见过的惟一长得美的人我爱你的嗓音,爱与你有关的一切,直到你的衣服 ,或是你坐在里面的屋子。我崇拜你。” 显然,虽然克莱夫和莫瑞斯都谈到了对方的美, 但他们所指对象的概念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莫瑞斯眼里,美是外在的、物质的、属于具体事物的一种特性 ;而对克莱夫来说,美则是抽象的、精神的 、是由具体形态所引发但最终脱离具体形态的一种理想状态。面对莫瑞斯对美的“误解”,“克莱夫的脸变得绯红” , 并提议换个话题。“但他不曾换话题,却把它发展到新近感兴趣的另一个主题上去了:欲望对我们的审美能力究竟产生多大的影响。”细察克莱夫对 他与莫瑞斯的同性恋关系的主导过程可以 发现,这俨然是一次严格遵照《会饮篇》关于美的追求的论述来进行定位和操控的实践行为。但与克莱夫的理想事与愿违的是,随着他和莫瑞斯恋爱关系的逐渐发展,他们各自所崇尚的精神美和物质美也愈加 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 。后来,当克莱夫“分辨不出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精神”时 ,他便忽然“恶心地昏了过去”。 此后,他便去了希腊,这一古典主义萌芽之地,他做出了调整,经过调整,克莱夫改变了先前认为“女人甚 至理会不到有肉与灵协调一致”的看法, 并 在异性恋关系中看到了更契合柏拉图思想关于“爱的本质”和“美的追求” 的地方。克莱夫认为,“女性也许会见怪或忸怩作态,但她们是大度的,并欢迎他进入彼此在精神上美妙地交流的世界。”而后来克莱夫的婚姻生活中的妻子便是如此克莱夫的妻子安妮“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没有人教过她何谓性……他从未看见过她的裸体,她也没有瞧见过他的,他们无视人的生殖机能与消化机能……他们在与日常生活不相干的世界中结合”。显然,对克莱夫来说 ,妻子这种无知的“教养”恰好满足了他对“有节制而优雅的理想婚姻”的追求 。

    因此倘若说克莱夫与莫瑞斯的恋爱过程是一次追求“绝对美”和“理想爱”的失败尝试,那么克莱夫的异性婚姻就是柏拉图爱情模式在维多利亚式婚姻关系中的变相实现。后来,当莫瑞斯告诉克莱夫他与阿列克之间的肉体关系时,克莱夫仍然坚称“毫无疑问———把男人之间的关系正当化的唯一理由,是它终属于纯粹的精 神恋爱”。 这一初恋的悲剧,深究而来,或许便是一场精神恋爱的失败吧!

    最后问个小问题,在二十世纪的欧洲,为何男子抽烟前会将烟头在烟盒上敲几下呢?难道是因为手卷烟时代,这样敲击可以将烟草更集中于烟头吗?(这是我的一个奇怪的观察点,因为莫里斯也是这样抽烟的,在其他电影中我也有这个发现。)

     3 ) 爱如春梦了无痕

    有多少爱情到最后只忍心回忆它的开始。
    “你若丢下我,我将度过半梦半醒的余生。”Clive说出了全片最动情的情话,谁会料想他是最先离开的那个人,这句话终究随着那负心与背叛化作旧梦中的一缕青烟飘过,了无痕迹。
    对于Clive的转变,原著与影片给出的原因各不相同。原著中是其性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影片则采用了更为大众化、通俗化的解释(可能导演也觉得像原著那样拍很扯),是其迫于世俗压力,当然无论哪一种,他对Maurice都有所亏欠。电影中的他选择了仕途,选择了荣誉、地位和财产,只能说可以理解,但并不能掩盖他是一个可耻的背叛者的事实。从众总是抵挡批判的最好方式。他和Scudder一个伪善,一个伪恶,伪善者总是比伪恶者更可爱,但伪善者一旦被揭穿老底也总比伪恶者更可恨。让人最心寒的并非是他的退出,他有权利选择不爱,让人心寒的是他退出之后的冷漠与决绝,Maurice的痛不欲生他不曾给予一丝的怜悯。
    如果厌恶,就放了他,如果还有情,结婚也并不影响对好朋友的关心。他偏偏选择了最坏的方式,既置之不管,又不允许其脱离自己的掌控范围。“我爱你超过任何男人”,是任何男人而不是任何人,对于他来说Maurice只是一个弃之可惜的绝世好友。影片中的Maurice在他离去之后精神崩溃,几近自杀。在接受催眠时,医生问他为什么喜欢短发的人,他哭的好伤心,呜咽着无法说出心中的理由。原著中的一幕则更为悲情,Clive离开他时是二十四岁,他天真地以为此事与年龄有关系,他期盼着自己的二十四岁,因为那时就可以像Clive一样的正常,可怜啊,Maurice,是Maurice的可怜映衬出了Clive的自私与残忍。
    贵族家庭养尊处优的生活、才貌双全的自负让Clive像是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他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和进攻性。他爱Maurice,所以要对Maurice的思想进行改造。康河泛舟时,Clive就试图篡改Maurice的思想。就希腊文化和柏拉图的问题Clive滔滔雄辩并直斥Maurice所有的是“二流思想”,后来还曾让Maurice尴尬地从礼拜中走出来陪他出去。在费斯坦霍的宿舍里他指点其阅读精髓,而费斯坦霍对此反应很冷淡,接下来他又去指点Maurice弹琴了。甚至于对Maurice的密友查普曼他也过分敏感。他向往柏拉图,所以Maurice要陪着他一起清心寡欲。起初他表达爱意,Maurice拒绝不可以,他感觉这是对他的羞辱,他转过神来就立刻划清界限,并用更深的冷酷反击,最后还是Maurice披星戴月赶来献上深情一吻才算是前嫌尽释。他选择不爱,Maurice仍然爱不可以,这会影响声誉让其很难堪。就算Maurice最后不爱了,去爱别人了也不可以,因为他爱上的是一个男人,而Clive只能允许他爱一个女人。这是一个在感情世界中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君。毫不怀疑,他曾经爱过,而且很真诚,假期一别便分外想念,酒宴间也眉目传情。只是最后他选择不爱了。这是一场未完成的乌托邦,一次年少轻狂的精神实验。象牙塔是这虚无缥缈的爱最后的伊甸园,一触碰到现实的土壤便难堪风雨。甚至于他的关于柏拉图的理想也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坚持柏拉图的人应该是排斥肉欲的吧,否则对于最爱自己同时也是自己最爱的人为什么要拒绝亲昵呢。而在影片的删节片段中Maurice曾对他说过“你并不在乎与Ann的关系是否是柏拉图”,讽刺性就在这儿,为什么异性之间可以灵肉合一,而同性只配精神爱慕?说到底不过是世俗的偏见罢了,异性结合才是天经地义,同性只能发乎情,止乎礼,越轨会成就犯罪的事实。有时候爱是纵欲的借口,不爱是逃避责任的理由,世俗压力只是懦弱和自私的遮羞布。这爱情不是败给时间,败给时代,而是败给自己。
    Clive本身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观众道德的天平上已经失了砝码,但他偏偏是最受关注的角色,这恐怕要归功于角色的扮演者。话说当年休叔那我见犹怜的模样直捣观众内心如同摧枯拉朽,那眼波流转,含情一笑,简直人见人爱,花见花败。而他后期出色的喜剧才华在某种程度上遮掩了他原本具有的古典美和严肃气质,有点浪费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那一口正宗的牛津腔。
    更加推波助澜的是,影片的很多情节暧昧不明,在很大程度上对Clive这个角色起到了柔化作用,使其并没有原著中那么可恨。由于对Clive退出的原因解释为其选择了仕途,那么其性向就变得有些模糊不清,更衣的那一段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这夫妻关系实属诡异。其实原著里面Clive很爱Ann,甚至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她。分手之后,他不仅不再爱Maurice,甚至故意地折磨他。但是影片似乎力图表现Clive还是爱Maurice的,这种爱是默默的,隐忍的。他听到Maurice恋爱的消息之后那个很长时间的停顿除了因为爱不知该作何解释。之后他的行为也确实很反常。最耐人寻味的是他与Maurice谈话的段落。他并没有像惯例那样在门外敲门,待主人同意再进门,而是直接开门走了进来已经看到Maurice在做什么了又象征性地在门上敲了两下。之后还未说明来意就开始“总结性陈词”, Maurice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后来谈到“女人” Maurice才恍然大悟顺着Clive说了下去。Clive主动吻了Maurice的手,又索要回吻。他有情地说自己并没有忘记过去,又无情地说永远不想再提起。这过程中他暧昧地踢了踢Maurice的凳子,临走时还抓了抓Maurice的头发。让人怀疑他是真的为终结而高兴吗,看起来更像是深藏不露地挑逗,这感觉像是说“我同意你结婚了,但不许你忘了我”。而这番谈话确实在Maurice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Clive走后他只能用冷雨浇心中之块垒。之后Clive与妻子的交谈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多高兴,甚至还躺在床上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洞眼神。在板球赛上Maurice与Scudder互送秋波的镜头后恰巧接的是Clive冷眼斜视的镜头,母亲表扬了Scudder几句,他便气鼓鼓地上场了,像是吃醋的老毛病又犯了。
    那么Maurice最后还爱Clive吗,影片中也没有太明确的答案,观众的理解见仁见智,所以会有Clive属于精神,Scudder属于肉体,Maurice只是屈从于现实找了一个爱的替身的说法。当然如果参照原著来说,这种说法不甚妥当。Maurice与Clive之间只能说止步于精神恋爱,而Maurice与Scudder之间是以身体的交流作为开始而已,前者不因没有情欲就比后者更纯洁,后者也不因有了情欲就比前者更龌龊。Maurice与Clive本来就不是所谓的灵魂伴侣。这一点从影片中也可看得出来。Maurice是从小很乖的孩子,Clive也曾说过他“一向很正派”,“从不会惹母亲生气”。若不是Clive的引诱或许他即便是心中萌动也会在社会道德下按部就班地生活。他信仰基督教,对古希腊和柏拉图根本没有兴趣。原著里甚至说Clive的那些高谈阔论对他来说是一篇篇“冗长的演讲”。从中可以看出Maurice比较务实,而Clive多少有些不切实际。不过不得不说Clive的学识渊博与独特的思想见解和个性让Maurice很欣赏,原著中Maurice曾经很幸福地对Clive说“我崇拜你”。当然他并不关心这种思想具体是什么,他爱的是Clive本人。他后来的改变完全是因为Clive。Maurice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主义者,他的心永远追随着爱人的方向。甚至Clive离开之后,Maurice依然从一而终,从未主动寻欢,Scudder趁虚而入送来的爱抚他只是被动地接受。对情对爱他从来不曾亏欠Clive。若是没有Scudder的出现,Maurice将过着怎样孤苦伶仃的生活。上帝垂怜,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度此生的人。Scudder能够不畏权贵,大胆示爱,而被对方的付出感动后,Maurice也终于放下了曾有的阶级观念,“屈尊”接受来自一个下人的爱。原来爱是需要平等的啊!真爱既然可以跨越生死,为什么不能跨越阶级。Maurice与Scudder之间并非仅仅是肉体关系,其实作者在原著中非常赞赏Scudder,将Maurice与Scudder塑造成灵肉合一的典范。“灵”指的只是精神上的两情相悦而已,并不意味着双方必须门当户对,志趣相投。相貌、阶级、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等等只能说在爱情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肯定不是绝对的影响。金童玉女的爱也未必长久。所谓的般配也只是旁观者的世俗观念而已。爱是一种感觉,一种荷尔蒙,一种缘分。Maurice对Scudder是早有感觉的,当Scudder走进来准备抬钢琴的时候,他表现的有些不自在,而后当所有上流社会的人都走了以后,他还愿意留下来帮忙。而伪恶的Scudder一开始表现出来的狡猾让人担心Maurice会成为下一个王尔德。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个人物的形象越发明朗,原来只是因为爱啊。他停在门口并不是索要小费,只是想多看Maurice一眼,他到伦敦找Maurice,不想要一分钱,不想伤害Maurice一个手指头,只想在离开之前共享一次温存。若不是Maurice的挽留,他会远赴阿根廷而不再与Maurice有任何瓜葛,而最后他居然真的抛家舍业在船屋静静等着他的Sir。一个在旁人眼中粗鄙卑贱之人用行动完成了爱的意义,兑现了一个贵族公子不曾兑现的海誓山盟。在此面前上流社会的浮夸显得多么矫揉造作,不堪一击。“你是我唯一的快乐”,这句话Scudder对Maurice说过,Maurice也对Clive说过,但Clive从未说过什么是自己的唯一。在爱情中,他的索取比奉献更多。爱上Scudder的Maurice终于长大了,他勇于面对自己与众人的不同,从Clive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去全力拥抱别的情感。希腊太古老,柏拉图太虚幻,上帝太遥远,人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最空虚寂寞的时候,哲学与宗教的救赎比不过爱人的一个薄吻。这一路走来满心血泪,但所幸迎来的是一个幸福的结局。有人指责这个结局太理想化,并不现实。但我想Maurice与Scudder之后的路是否好走并不是影片所要探讨的问题,影片恰好停留在了爱情最美的时候。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勇气,一种蔑视世俗的凛然傲骨,是对同性爱情最好的鼓舞与支持。现实已经够残酷了,这造梦和避世主义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最大意义,幸福的结局是很必要的啊,一如简奥斯汀。
    在Maurice与Clive告别的段落中,Maurice冷冷地说自己并不是为Clive和Ann而来。他诉说自己与Scudder的共享以及Scudder为他付出的一切,带着一个有爱的人的自豪。最后他决绝地说“此刻以前,我所有事情都告诉你,此刻以后,我什么都不会说”。以前Clive给的种种委屈在这一夜他悉数奉还。影片删节片段中的Maurice是更决绝的,其实更加贴近原著的意思。Maurice直截了当地说“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两人此前的种种就此了结了。原著中的Clive听到这个消息后相当恼怒,爱上男人已经是有背礼教了,爱上一个下等男人简直是奇耻大辱,这一刻的Clive完全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一个封建的卫道士。而影片中休叔演的比较温和,更准确的说是震惊,而不是恼怒。
    那片尾催泪的一幕相信连最苛刻的观影者也会动容,Clive推开窗,看到的是遗落在剑桥的梦。第一次他目送Maurice从窗口离开,这只是短暂的分别,彼此即将共赴一场浪漫的幽会;最后一次他目送Maurice从窗口离开,剑桥天空下的那个可人儿依旧笑得很无邪,但这一次他挥一挥衣袖,转过身再也不会回来。
    回忆多么伤人,这生离比死别更让人眷恋,此情此景,便是不抛眼泪也无由。

     4 ) 《莫里斯》:一部可以载入电影史的爱情片

    (注:此片感谢网友 Alec 的推荐)

    五四之际,谨以此片献给所有追求人性的中国青年。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片《莫里斯》,在我看来,是一部再具“英伦气质”不过的电影了。要知道,它的英伦气质并不只是体现在古老的“剑桥大学”里,也不仅在英国贵族的豪华庄园以及华丽服饰上(尽管这些东西足够饱我们眼福了的)……

    ▲二十世纪初的“剑桥大学”

    ▲英国贵族庄园

    ▲英国贵族生活一角

    相对于这些外在的英国标志,电影在故事交代上所用的开放式设置(大部分人物背景通过琐碎的聊天台词带出),以及人物心理矛盾刻画上的超细腻的表现手法成为了其具备“英伦气质”的决定性因素。

    正是因为这个“英伦气质”,让这部同志版“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显得不落俗套,也正是电影主人公“莫里斯”那些凡人都有过的矛盾与痛苦成就了这个爱情故事的伟大。

    要知道,现实中的大部分人在矛盾面前选择的是妥协,而他,却选择了服从“人性”。

    只可惜,同样是由于这部电影表现手法太过现实与细腻(不像那些商业电影那么戏剧化的大喜大悲),其上映以来,似乎早已被大众遗忘或是忽略了。

    于是便有了本人以下的文字——带着对英国电影的崇敬,我们来细看这部《莫里斯》爱情的伟大之处吧。

    「缘起:童年导师的性启蒙」

    “你的身体未来将会经历不同的生理变化…正如亚伯拉罕跟你说的:上帝创造了男人女人,然后地球上有了丰富的人类……我跟你说的正是那个神圣而神秘的’性‘……”

    开端这6分钟戏精彩至极——电影非但演绎了亚伯拉罕学院老师向少年莫里斯进行性教育的过程,还通过两人的聊天向观众交代了“莫里斯”的身世家庭背景——他出身贵族,单亲(父亲早逝),基督教家庭,有两个姐姐,要知道,所有这一切便是未来成年莫里斯矛盾的根源…… 整整六分钟的序幕音乐用管弦乐铺就了一幅壮丽而恢宏的场面,像是天使的视角,又像是命运的视角,一气呵成,感人至深。同时也为莫里斯主宰自己的命运打下了基础。(请点击文首音频进行试听)

    导师:哦,天哪,恶魔般的企图 莫里斯:先生,别担心,海潮会把它淹没的

    好精妙的比喻:“恶魔”代表即将发生在莫里斯身上的困难险阻吗?海潮代表“人性”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往后看。

    「表白:剑桥的浪漫与言论自由」

    莫里斯:我认为一个男人如果有那种(激进)的想法,他应该有礼貌地保存在自己心里! 克莱夫:不,不,不。相反,一个人必须说话,说话,说话!只有用说的方式我们才会越到顶峰,否则那些山脉就会把我们遮蔽起来。

    镜头一晃便是十年后的“剑桥大学”啦。导演上来便布下了一场局:激进者、保守者、夹在中间的犹疑者齐聚一堂。 自然,青年莫里斯属于那个犹疑者。幸运的是,那时的他是纯洁而健康的,学校的老师们也都是善良的。就是在这种惬意的氛围下,莫里斯遇到了他的挚爱,也正是在这种言论自由的校园中,那个莫里斯的情人向他表白了。

    要说当时的莫里斯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什么反应:他当然有所顾忌和压抑,毕竟那在20世纪初的英国人来说不太正常。只是,他没有想太多,他选择了随性。

    他甚至肆无忌惮地从窗户爬进了克里夫的房间,吻了他,他们会为某个事情进行纯粹的学术辩论;他们会彼此欢笑、嬉闹、争吵、失眠,像是所有陷入爱情的人那样……

    这里有一场戏要注意:莫里斯、威利斯二人骑在偏斗摩托上从外返回学校的路上,莫里斯戴着帽子、防风镜,而威利斯却什么都没戴。显然,此时的莫里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同性爱情处于一种防御、保守的态势。为什么这么说,下文自有对照。

    ▲注意两人的装束,下文自有对照

    好景不长,校园时光永远是短暂的。失去了那个剑桥的保护伞,这种不正常的爱情又会怎样呢?

    「在站台分别,在蓝房间重逢」

    莫里斯与克莱夫的第一次分别预示着校园生涯的结束。

    两人家庭往来的戏,与其说是他们踏入社会的过度,不如说是其进入现实的预热铺垫。在火车站分别那场戏里,我们能看到两人的状态是乐观积极的,处境是安全的。

    然而,当莫里斯再次在普德斯雷庄园,克莱夫家与其重逢,一切便和校园中的那些情形完全不同了:你会看到世俗的讲就门当户对、男婚女配的威利斯的母亲;看到大谈特谈政治交易的姐姐;当然,还有对莫里斯克莱夫两人亲昵关系表现异样与鄙视的仆人...

    所有这一切给电影气氛蒙上了一层危机感,而这种危机预示着两人即将发生的转变。当然,这里面还有莫里斯的一丝忧郁,就像他在普德斯雷庄园住的那个“蓝房间”。

    「在现实中煎熬的恋人」

    镜头再一晃,那个稚气十足充满朝气的莫里斯已经续上了小胡子,成了城市中的一名投资经纪人,克莱夫则成了一名见习律师。

    ▲城市,1911

    两人母亲互通信件谈开了联姻。没错,谈婚论家的时候到了。 相爱着的同性恋人的痛苦也真正开始。当克里夫姐姐跟母亲说道“也许克里夫现在还不想结婚”的时候,你能感受到那种苦楚。

    注意,正是在这个时候,另一个男人“斯考特”出现了,之所以这个男人能引起大家注意,是因为他在接受主人送信任务的时候顺手拿起了野餐桌上的东西吃,没错,他是克莱夫家的一个下人。

    此时的两人自然在外人面前还保持着贵族间的友谊,而一切伪装压抑都在一个社会案件发生后被彻底打破了——

    雷斯利被逮捕了,罪名便是因为他在公共场合实施了自己的同性恋行为。而这个雷斯利,正是当年在剑桥那个说话咄咄逼人,思想激进影响莫里斯、克莱夫至深的人。

    我们无法想象两人在得知雷斯利被捕后以及参加雷斯利听证审判时的复杂心情,你知道吗,那种怒不敢言,委曲求全,同时又心疼朋友,痛恨自己的矛盾。

    终于,克莱夫撑不住了,晕倒在餐桌下,自此,两人开始转变了。

    「在矛盾、痛苦中转变的两人」

    “我在进行一种严格的自律训练:每周三在最黑暗的地方同码头的工人们共事。这是种远离城市的快乐哭泣。我被派教他们文雅的拳击艺术。许多次的,我被连续的击打,还是你在维格摩尔给我的一击最好,哈哈。”(莫里斯给克莱夫的信)

    雷斯利事件后克莱夫短暂地去了希腊,莫里斯则开始与底层人交往。似乎两人的转变背道相持—— 克莱夫返回国内再次与莫里斯家中相见那场戏很有意思:他没有病,却被莫里斯的两姐妹包扎的像个伤员。

    到底两人有什么转变呢?

    克莱夫开始尝试喜欢女人了,开始计划组建自己的家庭了;而莫里斯呢,却似乎在爱中陷得更深了!在克莱夫的冷漠与世俗妥协下,跟所有人经历的那种痛苦一样,他失恋了...

    当莫里斯再次从这种痛苦中走出来时,他剃去了那撇小胡子,于是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当初那个朝气蓬勃的“剑桥少年”。

    他似乎已经适应了被击打,他甚至能从击打中获得乐趣,然而,那种天性所带来的疑惑还停留在他脸上。

    「“我有种幻觉,他恋爱了”」

    克莱夫结婚了,邀请莫里斯去参加自己婚礼,于是两人再次相见了。我们不敢说被社会掰直了的克莱夫的那种快乐是否是真的,但无疑,他认为如果莫里斯能像自己一样找个女人结婚的话会得到幸福。

    然而,此时的莫里斯,真的开始怀疑起了自己。他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病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妄想医生能够治愈自己的“性取向”。

    “我难以启齿,如同奥斯卡王尔德那种苦闷……我有病吗?如果这是病的话,我想治疗……

    而就在这时,那个淳朴而低下的男孩儿走进了莫里斯的世界。我们开篇标题所说的那个“伟大爱情”便由此而生。 没错,莫里斯在命运面前没有低头,面对那个跟自己不在一个阶层的仆人,他没有逃避,更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选择积极地面对与尊崇自己的天性。

    再次注意那个细节,在打完板球克莱夫送莫里斯回去的路上,两人的装束与之前的如此形同,唯一不同的是,那个留胡子戴防风镜把自己彻底伪装起来的人变成了“克莱夫”。

    看到此,我久久陷入沉思:到底是什么给了莫里斯如此大的力量,让他能够去打破传统、打破社会阶层隔膜,去追求真理。是童年教育?是家庭?还是天性……

    我想答案绝不是个别因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原因。自此,我对这个莫里斯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当然,还有那个没受过教育,但却天性直爽的“斯科特”。

    「一场男男版“灰姑娘”的故事」

    这个爱情故事导演处理的酣畅淋漓:从斯科特在雨中默默痴情地送走莫里斯,到他雨中窥视莫里斯,再到他爬进莫里斯的卧房,两人亲吻、做爱、倾谈、板球传情……

    注:斯科特爬窗表达自己的爱,与当年莫里斯在剑桥“爬窗”向克莱夫示爱是如此对称。在西方文学传统里,“爬窗示爱”可以说一个古老的意象。

    知道,作为一个下等人,斯科特并没有那么些顾虑,他只是一味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而对于莫里斯,我们可以说是斯科特打动了他,也可以说是斯科特鼓励了他勇于打破了传统和阶层的束缚,逾越了自己内心的鸿沟。

    注:当莫里斯与斯科特在博物馆中再次遇到童年的那个亚伯拉罕学院的老师时,那一刻,或者说那一幕场景,似乎神启般地让在痛苦中纠缠的恋人得到了顿悟。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人的爱情戏始于电影开始后一个半小时,用了仅仅不到一个小时便让观众感受到了一对恋人从相识到热恋,从怀疑到破镜重圆的全过程。

    可以说,这是一场发生在故事中的故事,手法高明:整段”灰姑娘“的戏在整部电影《莫里斯》中并没有占据全部,而是作为莫里斯人生的一个阶段出现的,什么阶段——正是莫里斯成熟起来,冲破枷锁,重塑信心的阶段。

    这种反故事中的套类型故事的结构,在电影中真的是很罕见的!

    「结局:一个为爱留下,一个为爱打破,再一个把爱关在了窗外」

    我们无法定义《莫里斯》到底算是喜剧、悲剧还是其他什么类型。它的结局让人五味杂全,感触无法形容。

    自然,斯科特最终放弃了跟家人出国经商之路,甚至背负上了牧师对其“滥交”的骂名,决定为爱留下;而莫里斯也终于突破了自己,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莫里斯与克莱夫的爱情却永远地被时代所淹没。

    镜头结尾那一幕,带着忧伤的克莱夫默默地望着窗外,镜头反打:那个剑桥的朝气蓬勃的莫里斯重现,他笑着呼唤着克莱夫...

    克莱夫的妻子打断了他的美梦,最终,他选择了将那美好的一瞬间永远关在了窗外。

    纵观这部长达 140 分钟的《莫里斯》,你会发现其人物结构设置是如此的对称与平衡(以剧中三位男主角为主):

    1、莫里斯、克莱夫在全剧中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对比与对称; 2、后入场的斯科特与之前剑桥中淳朴莫里斯的互补与对照; 3、那个激进的被逮捕的雷斯利与三人命运的反衬与对比; 4、所有其他家庭社会角色围绕三人轴线而布下的局……

    所有这些对称结构让这部《莫里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与戏剧张力

    另外,导演那种让演员只顾角色不顾观众的忘我表演着实让很多人看了走神儿,然而,你一旦入了戏,便会得到一种窥视英国百年前真实生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离我们又是如此之亲近——

    那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困难一样,电影中的主人公“莫里斯”也一一经历了:从爱情的迷惘,到社会道德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再到被人孤立边缘化的痛苦……没错,这就是现实。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选择的是妥协、将就、退缩,而作为一个凡人的“莫里斯”,则给出了我们另一种可能性:打破传统,追随感觉和人性。

    这部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同性题材电影《莫里斯》,虽然没有之后的《断背山》那么唯美浪漫,没有《阿黛尔的生活》那般前卫火热,更没有《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般虐心,然而,他却是如此真实,如此接近我们,他为后来那些优秀的同性题材电影打下了不可估量的基础。

    综上一切便成就了《莫里斯》爱情的伟大!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2017评分最高的爱情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些让人回味的细节 对于这部同志片,我们只有嫉妒的份了!

    「推荐」经典“同性"电影 top 10


    一个认真看电影的自媒体

    更多优秀电影、经典电影请关注我们

     5 ) 最后删减片段里莫里斯的告白和告别

    正片末尾,Maurice对Clive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No, you may not ask. I'll tell you everything up to this minute—not a word beyond.

    不,你不可以问。我以前的事什么都可以告诉你,但是以后一个字也不会了。

    其实有个删减片段:

    Clive:

    No, I care of you a little bit, otherwise I wouldn't stand what you just told me.

    我还是有点喜欢你的,不然我不会忍受得了你刚刚说的话。

    Maurice:

    You care for me a little bit, I do think, but I can't hang all my life on a little bit. You hang yours on Anne. You don't worry whether your relation with her is platonic, you just know it's big enough to hang a life on. I can't hang mine on the five minutes you spare me from her and politics. You'll make me free of the house, and take endless bother to marry me off, because that puts me off your hands. 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once. But I'm someone else's now.

    我知道你“有点”喜欢我,但是我不能把我一生押在你这“一点”上。你已经有Anne了,你和她在一起不用担心够不够柏拉图,反正知道这种感情很好,一生无忧。你从她和政治之外只能挤出五分钟给我,我不能把我的一生放在这五分钟上。你让我随便住在这儿,没完没了地给我找女人结婚,觉得这样就能把我推开了。你不愿意见我,你也不爱我。如果你在乎我你不推开我,我会至死属于你。但我现在属于别人了。

    --------------------------------------------

    You won't see me,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once.

    有这两句话我就够了TAT TAT TAT TAT TAT

    我果然没有站错CP【宁愿虐死也不愿站错队TAT TAT TAT TAT TAT

     6 ) What an ending

    2004

    Cambridge,伊利镇,沿岸的柳树在乌兹河面上投下参差的倒影,一边的草丛里正盛开着Maurice和Clive雏形的爱情——如果那能被称作爱情。
    《Maurice》。中文译名《莫瑞斯》,英国著名小说家E.M.Forster著,完稿于1914年,由于内容涉及到英国社会所不容的同性恋情,在作者去世后的次年即1971年才付诸出版,面世后由于其独特定位和Forster个人的同性倾向而深受关注,1987年被James Ivory搬上银幕,主演James Wilby,Hugh Grant和Rupert Graves,均为当时影坛红极一时的小生,Hugh Grant更凭借Clive此角在当年的威尼斯影展上夺得最佳男主角一奖。
    Ivory的《窗外有蓝天》和《霍华德庄园》均不曾看过,无从比较改编的成功性,这位对E.M.Forster的小说似乎有着特殊执念的导演确实有慧眼识人的功力。Hugh Grant能在威尼斯影展折桂固然有运气成分,自身演技也不可小觑。Clive这个角色充满奇特的个性,Forster在创作札记中提到他象征了剑桥,冷静,聪敏,用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和他人,在他对Maurice说出“That I love you”的同时,也将两人的关系禁锢于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书中对两人初次相见时这位三一学院高材生的形象有着以下描述,“他个子矮小——非常小——态度自然,皮肤白皙。当莫瑞斯跌跌撞撞地走进去时,他飞红了脸。”Hugh Grant一向被公认为极具英国绅士气质自不必说,当年的他,的确是唇红齿白英俊青年一,即使影片的后半段蓄起了小胡子,也丝毫不减其清秀美貌,个头也正好比James Wilby矮了半分,从外形上实在无可挑剔。
    Forster的文字有着深刻入骨的典雅,大概是因为剑桥皇家学院的出身如影随形。萧乾曾提过那里是英国上层社会同性恋的温床,并且怀疑Forster的同性恋是后天形成。《Maurice》无疑是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也是一部“真正”描写同性恋情的小说,与之相比,电影虽然拍出了宛转唯美的氛围,却弱化了同性恋情患得患失的不可抗性。
    小说对Maurice和Clive二人认识到自身异于常人的性向时的痛苦挣扎作了大篇幅描写,尤其是Maurice自幼的心境变化,绝非偶然,电影却将完全忽视掉了这一点。只有在看了书后,片中大量不解的细节才能得到完美诠释。最典型的是Maurice第一次见到Clive时对方正在寻找的《悲怆交响曲》中的《进行曲》,后文中被Risley戏称为《乱伦与背德悲响曲》,其创作背景是柴可夫斯基爱上了自己的侄子,并把这部B小调第六交响乐“悲怆”献给了他,《进行曲》这一乐章在力量的背后隐藏恐惧,高潮后即是轰然的坍塌。而柴可夫斯基自己也曾说过“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渐渐消失。”正代表了Maurice和Clive之间貌合神离的情感。
    Maurice要求的是灵肉结合坚贞不渝的爱情,行为恪守准则的Clive无法给予。对于两人的背离,书和电影的叙述有着截然不同的有趣差别,小说中的Clive在一场大病后突然对女人产生了兴趣,而片中则佷明显是Risley的被捕给了Clive致命一击。电影一向讲究戏剧化情节,倒是显得Clive比书里温情脉脉多了。
    Alec出现的恰是时候,这里就不能不提文字比影像的优越之处,文字寥寥几笔,大家都会想啊这是个猎场看守者,镜头多给了几秒,大家就会想啊这不是个普通的猎场看守者,毫无悬念的乐趣。Alec完全是下层阶级的形象,粗野大胆,却能对爱情坚定不移,看到他在深夜里顺着梯子爬进Maurice房间两人拥吻的那段,眼前还有多年前Maurice同样爬进Clive房间的残像,禁不住的一阵唏嘘。
    要感谢的是Forster,他在札记里写到“尽管是在虚构的世界里,我决意无论如何要使两个男人相爱,并在小说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的爱情永远延续下去。”于是终于可以在不可逾越的阶级界限外看到两人深情相拥的场景。
    夜色压倒暮霭,船屋孤零零的立在荒野里,这里只有他们两人,光明正大的宣布我们再也不分开,直到永远。
    然而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始终没有办法忘记Maurice颤抖着倒在椅子上,口中喃喃“What an ending”。
    What an ending……
    Clive站在百叶窗前,眼前似乎就是笑容满面的青年站在楼下,用力挥着双手,口中嚷嚷着“Come on”,然后小跑着离去。他的视线渐渐模糊成一片巨大的虚无,伸手可及处只有妻子温和平静的脸孔。
    “蓝屋发出微光,羊齿丛摇曳着。他的朋友在剑桥校园里朝他招起手来。朋友沐浴在阳光下,散发出五月这个学期的花香与喧哗。”
    一段文字而已,无关结局。

     短评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5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9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
  •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11分钟前
  • CS
  • 推荐
  •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1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15分钟前
  • shu
  • 力荐
  •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17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18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2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28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33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37分钟前
  • 🐷🐷
  • 力荐
  •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42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50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54分钟前
  • jagpumpkin
  • 力荐
  •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57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1小时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