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很难让人共鸣,但却有那么多人好评,看来我并不孤单.
小女孩长成大人,可以写自己的故事了,表扬加鼓励.
由于直叙,电影会表现很多很杂.相对的也会不深入,弱化主题.
父母在,不远游,这话是对的.
打拼?在努力挣脱父辈的阶层后会发现,虽付出了努力,到了另一种层次,但这个层次在现在的格局中却与父辈的格局中的阶层是一样的.这表面是人生的无常,其实是环境的决定作用.
摆脱过去的阴影,将过去好的升级让它长大.
勇敢的走此时此刻自己认为对的路.错了也不会后悔,因为错误是自己造成,与人无关,而对自己,又何必把自己逼上梁山.
梁山也是山,都一样.
但我不理解,为什么都要把孩子生出来,说坚强好听,看不到希望是真的吧.
人生,傻傻的,笨笨的,更容易幸福.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今年,大陆有制作一些发生在华南地区的片子,发生在潮汕地区,客家梅州,甚至是第一部讲闽南语的电影。
然而,以实现看到的成片,这些电影大多注重形式而抛弃了内容,甚至明明发生在方言地区,却依然在大讲普通话。这种选择,总是令人存疑的。正因如此,回头再看《幸福路上》,我依然认为,所有发生在大陆的怀旧成长、主打亲情家庭题材的南方谱系电影,都没有这部发生在新北市(台北卫星城镇)的动画片,来得熨帖。
12分钟的动画短片《幸福路上》,拿下了2013年第15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紧随其后,导演宋欣颖,又在年底金马50的创投上,获得了评审杜琪峰、陈国富、黄志明青睐,再次拿下百万首奖。 时间又过五年,《幸福路上》变成了111分钟的动画长片版,拿下了今年台北电影节的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和观众票选奖。有人甚至断言,它拿下金马55的最佳动画片也不无可能。
无往不利的战绩背后,是女导演宋欣颖拥有过人才华,亦或者《幸福路上》是现象级作品? 最终答案,恐怕会让很多人失望。
《幸福路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民意基础,故事也不乏平易近人的邻家气质,但动画片是一个集体作业,考验整个动画工业的梯队建设。
即便耗费五年时间,带有深刻个人烙印的《幸福路上》,更接近单兵作战的《大世界》或者小团队的《麦兜故事》,而非中国影迷熟悉的《大护法》和《大圣归来》。 众多奖项肯定与前辈提携,更像是推动和褒奖导演完成了一部长片。好比电影创投会的终极本质,并不能将一部电影的剧本,锤炼打磨得更好——那一直是导演自己的事。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最终完成版的《幸福路上》,就保留有很台很颜色的一面。
遭人诟病的桂纶镁配音,有挥之不去的大龄文青文艺腔。
抱歉,我不是对大龄、女文青或者文艺腔有敌意。我认为,桂纶镁的配音,令年逾三十的女主角,依然像个没有长大的少女,无论是做往日的花痴还是今时的感悟,总害我跳跃出戏(即桂纶镁标签太明显)。其他几个配音演员人选, 陈博正(父亲)、魏德圣(表哥)也有很浓的台湾情结,但代入感超强。
电影出现了大量闽南语方言对白,像阿陡仔庄贝蒂、沙发和蓬椅(PONGYI)、狗语和国语之类的调侃。 六岁时,小琪一家搬往台北县新庄市(今新北市新庄区)生活,作为包围台北市的台北县,家庭与学校的语言差异,似乎透露了一个信息:本省人的生活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相较复刻台南某条街做背景,立意浅白无比的《小猫巴克里》,《幸福路上》无疑更靠近开放了自由行的台湾,那些社会民生和综艺娱乐,总能让人会心一笑。
《幸福路上》自搬家开始,以小琪的成长,引出了人生变幻时的诸多感慨。从母亲与女儿的对话,到女儿自己也成为了母亲,最终步入小时候迷茫,且感觉遥远的成人世界。
相较其他同学的人生故事,小琪的际遇,对外婆的怀念与追忆,对新生儿到来的恐慌,并没有达到“短相聚长别离”的意思。更准确的说,小琪的人生循规蹈矩,去了美国工作生活,博得周围人眼羡。双亲在家辛苦,依然健在,也说得上好运气。
那《幸福路上》,到底在感慨什么呢?
这部有着缤纷颜色的动画片,像冰激凌,糖果屋和夹娃娃机器,反复出现相当粗暴的转场:哗——哇——嘢,是这样子噢。
固然,它可以被解释为少女的异想天开,但频繁的噩梦与想象力,总会让电影陷入一惊一乍的情境,更有种没长大的天真、惊奇与密室感。
如果再对比日本的《岁月的童话》和《辉夜姬物语》——都是关于女性在不断成长中,被迫牺牲和改变自我的寓言,我不可避免要想问:小琪,活了三十多年的小琪,她真的长大了吗?(当然,这个问题每个观众也可以自问)
我知道,电影要表现她的觉悟,以外婆的死,以决念的生,选择并告别美国的生活,归来台湾,陪伴父母。可是,少女时代的惯性,哪怕小琪停下脚步,她都好像没有真正摆脱。
她寻找到了友情,那个由表姐带来上学的庄贝蒂,留下了一个与美国有关的善意谎言;
她看禁书,却没有早恋;她升读了北一女,却无比迷茫;
她跌跌撞撞成了美国女儿,回到幸福路上,只是感慨大家都变得那么老了…
《幸福路上》有不可思议的地方。像80后的我,可以无缝对接台湾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尤其是上学紧张)。其实刚好就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
有些细节,却是我所诧异的。那条名为大排沟的小河流,居然是从垃圾污染,变成了被整治的清洁。小琪居然喜欢工厂飘出来的有颜色“毒烟”(汽车尾气),就好像那股烟的味道,可以让她随时进入异次元世界。这种桥段,难道是怀念经济腾飞的七八十年代?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1975年4月5日。小琪出生。
《幸福路上》更想做的,是把小琪当做一个不断参照他人变化,目睹父母老去的国民小代表。所以,她这一生,是父亲口中的心肝仔(回高雄六龟扫墓),要遇到阿陡仔(最终是小琪自己去了美国),被熊孩子称呼为番仔(一个来自花莲的原住民外婆),还有怀春小说中的台词,“你这残忍的小东西”。
她的童年点滴,得有吃槟榔,猪哥亮,和“飞啊飞啊小飞侠”。她的于心不忍,是看父亲年纪一把,当夜间保安,却永远买不上一张对的彩票;是念叨着资源回收爱地球,捡瓶子和垃圾赚零花家用的母亲,自知没有跟上社会与时代。她厌恶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又怀念实际上相当短暂的小学同学友情。
《幸福路上》的野心,是明晰的时间线:
譬如1991年国中毕业,考入北一女。那个时间点前后,台湾解除戒严,政治局势风云突变。
1999年的921大地震,博士的家大楼倒塌,数十人死亡。
2001年的911事件,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倒塌。
这三个时间点,小琪分别遇见了陈水扁的女儿陈幸妤(北一女的学妹),她不快乐;
一路从乩童扶正成车行老板兼圣恩法师的老同学,他走了;
还有代表独立自由美国梦的表哥,结果呢,小琪放弃了。
最终,曾是阿陡仔的庄贝蒂,与美国女儿的小琪,又在幸福路上相遇。放弃精神美国与现实美国的台湾女人,以单亲妈妈的身份,选择了她们的家人,以及生长的土地。路直路弯,她们继续着生活。
堆叠的细节,与释放的政治气息,还有不断点亮的时代标记,令《幸福路上》的小琪,变成了一个围观者,而不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我甚至感受不到她强烈的情感驱动)。
幸福一词,貌似鸡汤,但我在北京生活的社区,就名为幸福村;每年驻扎上影节的固定地盘,就有一个幸福里。就连我去做活动的山东烟台,都有幸福路,东、西、南、北的幸福,不过代表国泰民安的纯朴愿景。
小琪没有走上追求幸福的那条路,她选择了从没有离开的那条路。
但,这就是幸福吗?
我们每个人都和主人公小琪一样,从小时候的畅想未来,到10年寒窗苦读,再到放飞自我的大学生活,最终步入工作单位,过着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大多数人都会痛苦迷茫,为了生存不得不麻木地接受现在的一切,小琪也是,再次回到童年的幸福路时,幸福路早已物是人非。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想变成有钱人的许圣恩去世了,想去美国找爸爸的庄贝蒂也明白了所谓的爸爸其实永远都找不到。
成长就是这样,撕碎所有的幻想,现实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只能面对。
虽然现实这样不堪,但是生活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小时候的温暖是父母给予的,长大后,失去荫蔽的我们独自面对,才觉得这个世界变了。
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这是小琪的阿嬷一直想传递给小琪的,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虽然并不完美,但还是容得下每个人小小的幸福。
不管外界怎么样,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人的痛苦其实归根结底来源于贪,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小琪虽然事业,婚姻不顺,但是还有爱她的父母,以及上天赐给她的宝宝。相比小琪,童年密友贝蒂的际遇其实更加让人同情,但是贝蒂却看地很透彻很简单,抓住了人生的幸福。
相信可以幸福,你的人生就会幸福。我觉得这是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至于政治背景,我觉得导演只是想让故事更加真实,并没有什么倾向。毕竟人就是活在政治中的。互相割裂不了。
总之,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观众看到。
剧情:63分。演员颜值和演技:64分。画面:60分。服装道具:50分。音乐和音效:60分。综合评价:6.2分。剧情方面:从小就是乖乖女,习惯服从家长,虽然得到了看似不错的留洋生活,但文化的不同注定与美国老公走不到一起。从抗议游行到女主的一些政治和权益主张,从陈水扁到连战再到马英九。作品主动将政治带入作品,且未加入明显的“台独”主张,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善意。情来,感人,接地气,但并不是很吸引人,剧情水准中等偏上一些。演员方面:人物外在形象很一般,面部表情还算细腻,动作比较自然,配音水准还是可以的。画面上:画面效果制作上很一般,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水准。对于景物的呈现也很一般。服装道具:就是一些常服,没什么可以说的。音乐与音效:音效比较逼真,ED还行。所以综上所述,本剧推荐指数:三星半,可以一看。
在了解《幸福路上》之前,可能以为这部动画片偏低龄向,毕竟成年人不再屑于把幸福二字挂在嘴边。加上童真的画风、清新的配乐,以及开篇颇为魔幻风格的想象段落,都似乎使它显得过于可爱了一点。
未曾想在可爱的外表之下,这部台湾动画其实涉及到不少历史政治事件,包括不仅限于解严、学运、蓝绿、移民等关键词,更串联了九二一大地震、九一一事件等时代节点。电影主题也在亲情之外,更多地讨论到民族、女性等身份认同。
这是导演宋欣颖执导的第一部动画长片作品,它其实是由2013年导演的同名短片发展而来。长片于2017年亮相釜山电影节,2018年1月5日台湾上映。在第二十届台北电影奖上,一举获得百万首奖、最佳动画片和观众票选奖。桂纶镁为女主角林淑琪配音,《海角七号》导演魏德胜也献声参演了主角表哥一角。
成长在幸福路,儿时的林淑琪充满想象力。她会把父亲工厂烟囱里冒出的浓烟想象成美味的草莓冰激凌,把阿美族外祖母想象成深山里吃人的老妖怪。嘴里嚼着混血同学赠送的美国巧克力,可以让她满足得驰骋天际。勇敢的表哥在她脑海中,成了禁书国度的叛逆王子。
成年以后,林淑琪再度回到家乡的幸福路,回忆往事种种,却似物是人非。七大姑八大姨推搡着催她生儿育女,家人过着能吃上饭活着就算幸福的平凡人生。曾经为理想愤然弃医从文,背井离乡来到美国打拼,天台上许下“要成为很有用的大人改变社会”的少年志愿,如今想来好像什么也没有抓住。
在幸福路,林淑琪又一次遇到儿时的伙伴庄贝蒂,听闻和诉说她们各自殊途的命运,勾连经年以来的变迁遭遇。遇到自己不曾见过的长辈的另一面,体会岁月的辛酸和生命的无常。也遇到她自己,追问自己究竟是谁,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什么,自己到底该在哪里,而哪里才有幸福。
电影的主角小琪生于1975年,导演宋欣颖生于1974年。影片中,林淑琪选择文科专业,到报社打工赚钱,远渡重洋婚嫁,都与现实里宋欣颖导演的经历非常相似。导演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于芝加哥某影视后期公司工作。在那里她感到作为亚裔女性的被边缘化,并更坚定自己导演作品的决心。
《幸福路上》自然是部具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它选取回忆视角,讲述个人成长,实则托出从主角记事起,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到新千年后的社会转变。由于事后追溯,影片整体叙事宏观而全知,令观众同创作者一道,对彼时当事人的诸多选择发出感慨唏嘘。
这些选择和经历,离不开台湾本土的改变及其和美国的关系。年幼的小琪觉得美国一切都好,等自己真的拥有曾经迫切渴望的美国家庭,却发现其间无法弥合的文化障碍。支持工人权益,却不被工人父母所理解。毅然从文所学,只得变成打工赚钱的工具。电影把主角的生日设置为蒋介石去世之日,更加强了巧合宿命般的隐喻。
这也倒不是说《幸福路上》有多么激进的政治观点,因为上述事件实际只是蜻蜓点水地溶在日常中,体现方式也十分生活化。喧闹的亲戚们羡慕混血宝宝,认为去美国可以赚大钱,他们自己却并不理解其中的艰难。电影想说的更像是,社会事件也许并不直接影响个人,但即使不关心政治的人们,也无时无刻被卷在社会的大潮中。就像艳羡的美国圣诞树上的饰品,其实就来自父母打工的加工厂。
儿时伙伴庄贝蒂笃信威武的美国爸爸会来接她,想象自己不曾去过的远方。当梦想幻灭,金发碧眼的她竟要染上一头黑发,表演异域的舞蹈卖艺。再相见时,反而是林淑琪成了所谓的美国人,庄贝蒂洋人外貌的小孩却讲着一口流利国语。
庄贝蒂与林淑琪二人分别的婚恋,加之她们各自母亲的境遇,还写出了女性在这族群混杂、身份交织且不断迁徙的环境里的不同命运。敏感亦不乏温柔地,体察到每个角色内心,让背后即使高屋建瓴的社会议题,也转译为个人诚恳的所见所感。差异与迁徙,就意味着别离。片中的几场别离戏,不管家人还是朋友,无论生离死别,都被刻画得尤其动人。
个人角度重历历史,带来一种真实触感。而动画方式演绎现实,又把其中晦涩的成人隐喻,化为天真口吻。穿插在今时与往日之间的,还有天马行空的幻想。流畅灵动的转场,夸张典型的造型,亦发挥了真人电影难以呈现的从容。比如已故的外祖母数度跳出与主角心灵对话,放真人电影里怕是要成鬼片或者玄幻,在此处却舒展出淡淡的温馨与智慧:
“你相信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
“妹仔,幸福是没有永远的啦。”
在地性、动画媒介、叙事立场等许多方面,《幸福路上》接近香港的《麦兜故事》风格,虽然它不及后者那样纯粹与跳脱。在动画产业并不繁荣的台湾,能够诞生这样一部切身讲述自己故事的动画长片,无论如何值得喜悦。
幸福究竟在哪里?也许幸福只是在路上。
动画电影于台湾电影史整本而言,虽不至于空缺,寥寥几笔即可带过。台湾动画史萌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早年,台湾作为迪士尼动画公司的代工工厂,只有纯粹劳动力输出。直到二十年前,一部名为《魔法阿嬷》的片子在台湾上映,融合了地方普渡文化、民间信仰元素,王小棣执导,文英阿姨配音,4000万台币的加持下,影片大获成功,亦成为了台湾动画电影的传奇,此后的二十年来,无论中元普渡与鬼月,她总会如期以电视转播的方式,出现在台湾的电视荧屏上,成为一代代台湾人的童年回忆与陪伴。
可惜的是,自《魔法阿嬷》后,台湾动画电影鲜少再有如此传奇性的标杆诞生,甚至可以说鲜少有动画长片诞生。在2017年前,金马奖已十二年无台湾动画电影获得提名。直至2017年,《幸福路上》的出现,让这一年成为了台湾动画电影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历史回溯
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短短两周内,同时有《小猫巴克里》和《幸福路上》两部台湾动画长片登陆台湾大银幕。并且两部以严肃深刻的内涵,开拓了以低龄化取胜的动画电影的另一重维度。先有《小猫巴克里》以人类男孩在动物王国的经历,见证国家机器“造神”与“神的幻灭”的过程。而后《幸福路上》,虽画风甜美温馨,但以更大的格局,从个人的成长视角以小现大,反映整个社会的时代变迁。
伊朗漫画家玛嘉·莎塔琵的动画《我在伊朗长大》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自己于家国动荡中流亡的人生,《幸福路上》的小琪虽然生活在相对和平的世代,但女性的命运始终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在回溯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幸福路上》辅佐以自我反思。小琪追寻幸福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台湾于上世纪出生的中生代女性共同命运的缩影。主人公小琪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高知女性,赴美工作,是大多数台湾中生代精英社会成员的动画写照。经历家庭、友情、学业、社会的变故和动荡后,远赴他邦,在异乡数载后,回台湾重新寻找“幸福”。小琪身上所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台湾社会近代从农业到工业的急剧转型背景下,小琪举家搬迁到台北务工开辟新生活、1999年的921大地震小琪痛失好友、2000年的911恐怖攻击事件促使她下决心赴美工作,这些上个世代的台湾民众的共同记忆持续穿插在影片当中,个人的经历与社会背景紧紧相扣。
以个人成长史书写台湾近代历史的过程,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大部分作品皆是如此操作,而以女性成长隐喻台湾的发展,亦有诸多前例:譬如万仁导演的《油麻菜籽》、和张毅的《我这样过了一生》,杨德昌《海滩的一天》等等,视角柔软却触及力度坚韧。以动画方式呈现的《幸福路上》并没有因为温馨的画风,而减少反映社会的尖锐力度,反而因为具备全局视角而带有严肃思考的《幸福路上》,以动画的虚构方式讲述了很多真人演绎所不能达到的反思层面。
台味注入
台湾原创动画长片,为了打造出本土的特色,一直强调的一个关键词便是“台味”。从《魔法阿嬷》中便可见一斑,阿嬷作为灵媒的身份代表着了闽南文化中特有的乩身民俗;《小猫巴克里》复刻了整个台南街景,街头小摊仿若整个台湾市井文化的重现;《幸福路上》中,对于台味的拿捏,相比前二者更甚一筹。除了动画中对于台湾民俗文化的场景重现、以及文化元素运用,影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特定的情节来彰显“台味”。
首先,对于台语使用的探讨。在小琪初入学堂时,学校明令禁止不能说方言,甚至于说方言要罚钱。在当时的普遍认知里,台语是低俗的文化。但《幸福路上》中,始终洋溢着台语对话轻松欢快的氛围,是父一辈与子一辈情感维系的密码。从而可见,创作者对于官方认知的抗拒与批判,以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台语文化的热爱。
其次,对于台湾原住民身份的探讨。小琪的外婆,属于台湾原住民山胞,上世纪的台湾,仍然存在着对原住民有意无意的歧视,阿美族被粗鄙地唤作“番仔”,含有野蛮人的意思。有一次,花莲的外婆到台北探亲,拜托小琪去买槟榔,当槟榔西施得知是女人要吃槟榔时说:只有番仔和不正经的女人才会吃槟榔,而后小琪被同学常常嘲笑是番仔的小孩。但恰恰《幸福路上》主人公最大的情感寄托来自外婆,她是整部电影中情感最细腻的存在,外婆生性耿直开朗,在家人左右小琪人生道路的时候,鼓励小琪自由选择,促使小琪回到台湾的契机,也是外婆的去世。即便不在这个世界了,她也依然是小琪的精神寄托与引导者,可以说《幸福路上》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塑造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的正面形象。
这些“台味”的注入让《幸福路上》打上了属于台湾本土出产的鲜明烙印,同时以个人情感书写整个社会历史变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感与历史厚重感。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
小琪生于1975,导演生于1974。成人隐喻在动画空间里变成了孩童想象,从回忆视角讲述自传式的个人成长,让历史事件和身份认同多些真诚。
特別的台式動畫風格,片尾也好聽,敗筆就是政治意識形態太明顯............還不只提到一兩次...不愛。
⒈「幸福是没有永远的。」→看到Kiki的短评第一句也用了阿嬷的台词,这巧合真让我惊喜;⒉作为动画,技术有欠缺,但故事挺真诚,不过多线索交叉叙事的剧情有些复杂,三种语言且没字幕辅助下,想必一起观影的外甥女和小董事长时不时会听得一头雾水(我呢?普通话>台语/闽南话>英语);⒊听到片尾曲才想起蔡依林的《幸福路上》原来是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曲呀!……
3.5 用心,但不是好动画。它输就输在企图心太大、太强,整体思路像是用《在伊朗长大》方式拍了个长线动画版《当爱来的时候》,社会性的标签贯彻全片。或者,也可以管它叫《生在蒋介石去世时》。人生家庭情感与家国政治双管齐下,简单的情节排列由此变得繁复,骨子里是台湾剧变的隐喻。画风转变也因此,前半多是治愈、怀旧外壳,后半则渐趋阴冷、伤感。
桂綸鎂配音唯一敗筆
戒嚴後期的台灣人生活,時間從戒嚴、解嚴後的獨台會抗議、台灣第一次DPP 執政到2014年的運動,還有以前流行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俗語在主角身上發生
五星不用解释,这个动画可以看出豆瓣现在已经不是以前纯粹的豆瓣了,很多脑残对片中表达的幸福有异议,很愚蠢,因为这个动画叫幸福路上,不叫幸福,依旧在寻找的路上
又来信仪威秀,看动画片,浓浓台湾腔调,浓浓政治味,on happiness road ~road to happiness ~
“你相信你的人生是什么,就会变成什么”
8/10
岁月的童话。满是女生的幻想,过去与现在、思绪与眼见的幻变。小琪慢慢长大,父母和外婆也慢慢老去。路直路弯,她看见更多颜色,还有台湾和外面的大世界。比较吃惊的,是我居然能无缝对接1975年生的学校记忆,后来想,不是我有那么老,而是大陆社会经济的起步发展,正好晚了台湾十余年那样子。“骑上幸福牌自行车,踏上幸福之路”,这句半植入的脚踏车广告语。
掏心之作。
桂纶镁加一星,问题出在台湾人的小情怀,还是“平凡即美”的神话,这还是有些问题的,浪漫化的太厉害了。不过现实主义的题材还是更好的。
虽然将国族史大事件嵌套进普通人生命经历的做法已经堪称陈词滥调了,但情感部分又细腻和普世到足够打动观众(我本人)
可以看到伦敦一家人、岁月的童话、白日梦想家、甚至春宵苦短少女前进等的影子,但仍然是优质的再创作而非拙劣的照搬抄袭,什么时候大陆的国产动画电影可以有这样的东西。
一个普通女孩的成长,见证台湾40年变迁,驻军、解严、选举、猪哥亮,以为身在大江大河立志改变社会,到头来还是困在柴米油盐生老病死。新一代的台湾梦,赚大钱、变大人、去美国终于都皈依到吃饱饭的怀里,不纠结身份,重新重视生存。
野心很大,企圖用一個小女孩的成長,描繪台灣大時代的變遷~觀影過程中,我數度淚流滿面,雖然<幸福路上>有很多缺點,動畫和劇本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不過我的確感受到創作者的真誠情感~台灣動畫不容易,值得支持:)
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描绘出台湾近40年的社会变迁,渗透着对家庭和身份的思考,承载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是一部具有剧情片体量的动画长片,做成动画的形式,具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節奏受不了,配音蛋疼(呈現出與桂綸鎂一致的XX),但概念與企圖,導演的六年級生自述,應成話題。鴿子隱喻,飛不遠,終究歸巢。超現實比例。集體記憶的召喚。楊德昌式知識份子內省,「以為可以重來」的幻覺。工人家庭子女,不走醫生改唸文組。小丸子畫風,卻反療癒、反海螺小姐時空。《夏日紀事》。
当每次太阳落下,依然往上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