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贪婪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这几天把《公司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一口气看完了,本来去年5月份看完同为央视纪录片《华尔街》之后,就想看了,可是惰性起了作用,一放就是大半年过去了,惭愧。
这两部纪录片,内容各自有所侧重,其实都是在为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体系摇旗呐喊。
豆瓣上对《公司的力量》这样介绍:“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公司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观察市场经济的演进,探寻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公司的发展道路。”。
对《华尔街》这样介绍:“影片以华尔街金融危机为契机,以证券市场为中心,梳理两百多年来,现代金融来龙去脉,探寻、发现资本市场兴衰与经济起伏的规律,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资本市场的实践者提供镜鉴,为大众提供关于资本市场的启示。同时,也为中国人全面理解华尔街,全面理解美国,甚至全面理解现代金融与一个国家崛起的关系,提供最有益的帮助。”
当时看完《华尔街》,写了一点读后感,题目叫做《资本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驱动力》,现在看完了《公司的力量》,感想在上次的基础上更加清晰了:“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就不会产生资本市场(市场经济)这样一套创造和分配财富的机制;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就不会产生推动现代科技发展助推器;当然,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也就不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崩溃;但是,没有追求金钱欲望的驱使,也就更不会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社会繁荣。人类的本性(贪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天然驱动力,在200多年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如此。 人的贪婪和恐惧所代表的自然欲望恰恰成为推动社会的力量,这一点在过去已经被历史所证实,在将来仍然会继续。”
《公司的力量》崇尚自由竞争,但也指出了“自由竞争只能选出强者,却无法保护弱者”。同样赞同当一次次经济危机把大量失业者推向绝境的时候,政府出面为他们提供基本的保障,保障他们有尊严的生存。
2 ) 风云诡谲
1.如果独裁者知道所有问题的所有答案,那么独裁制度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但没有独裁者能做到这一点.将来也没有人能做到.
2.因为在没有经过彻底争论之前,我们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决策意味着什么.
3.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
4.分配,制衡,传承.
5.只有时刻活在生死线上,站在悬崖边上的公司,才会拥有自我更新的主动意识.才会以非赢利组织所不具备的内在冲动,开辟出崭新的管理模式.
6.别让现任者指定继承人,否则你得到的将只是二等复制品.
7.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8.只有公民每个人都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立国和使个人独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9.公利即私利,私利能生公益.
10.日本公司的管理是如此微妙,含蓄和内在,以至局外人往往认为它是不存在的.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以数量、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创新力,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我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社会、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11.这个世界不再需要通过模仿碰巧成为全球企业的公司,世界需要的是创新.需要那些可以为其他地区带来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无论这样的公司来自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因此,不要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公司走向国际化要带着他人不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东西.
12.无母国公司.趋势科技张伟钦:我用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来创造出最好的智慧.
13.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全球化的调控制度.
14.公司需要解决最重要的社会问题,因为除了他们,别人谁还能解决呢.
3 ) 墙裂推荐!
讲真好的记录片是会给观者带来许多思考,甚至观念的改变。我只是匆匆看完,并没细品,但感觉已经收获颇多。
本人才疏学浅,👇只是小小感受。。。
(下述没有什么时间顺序和因果顺序)
惊呼历史的发展趋势有一种必然性,
西方资本家对物质的渴望,殖民地的对外扩张,前提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单凭政府一已之力远远不够,所以集资民间,有了公司的前身。
起初只是资有钱人的钱,后来发现不够,开始向所有百姓集资,发明了一种新的概念:有限责任,法人(让大家可以放心的出钱)
正是这种概念的出现公司迅猛发展,生产力,创造力soaring
注册公司越来越多,破产注册、破产注册,加速更新,要想存活,人们注意到了发明创造的重要性,是核心。(专利权,知识产权有了保护)
有些小小家族企业凭技术脱颖而出,
要想更进一步扩张,需要节省成本,对工人的压迫(标准化,流水线)
再进一步扩张,需要钱(股票市场,集资)劳资财富悬殊,矛盾激化,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工会被设立,最低工资和劳动时间,开始注重劳工情绪满意度)
当资本家想再进一步扩张,跨国,企业过大凭一己之力无法有效管理,职业经理人出现,以专业方式管理。
就有种感觉,科技也好,企业也好,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面临一些问题,然后人们去思考去解决突破才会有了如今的结果。
为什么资本扩张先开始于西方,明明以前东方力量那么强大,为什么过去的200多年有段时间是走下坡路?
纪录片其实有提到一些,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文化和国策。
在传统的文化里,我们以君子以道义为信条,不逐利,以为商是最低阶层,更别说什么殖民扩张的手段,想当年郑和七下西洋,气势浩大,是去掠夺财富的吗?不是啊,去彰显国威,去晒啊,带一推的宝物和友国搞好关系的。(文化的差异做法不同)
当时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一为了改变日本这种类似的文化观念,想让大家以商为荣,写书【论语与算盘】,义利合一,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其符合社会伦理。(改变做法要从观念开始变,鲁迅老先生当年弃医从文一个道理)
思想观念什么的真的很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的各种行为。就比如说自己,以前一直认为,一个从商的人首先是能人之士,有胆识才能肯干活,然后为了在大大小小企业竞争吞噬的过程中存活,会做一些不利于道义的事情,会为了发展对金钱财富的逐利欲望,做一些处于边界线边缘的事情,而这些争抢搏斗是我所排斥的,所以对从商一直没什么好感。
如今细想,正因为有公司,这几百年跟几千年前世界的进程比起来简直像开火箭,正因为竞争,才会有科技的不断发展,正因为逐利,财富才蹭蹭地向上,gdp生活水平等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好,可以说公司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虽然在内可能会有些隐晦之事,但不可否认公司的力量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小商靠勤,大商靠精,巨商考德,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这一点,纷纷开始立口碑,注意自身形象,透明化讲诚信,捐善款,做善事回馈向大众,管理者开始注重向更长远的方向考虑公司的发展。
4 ) 竞争,竞争,还是竞争
是什么让公司脱离了最初的“官办”,走入民间?是什么让公司告别了个人,成为了劳动分工的重要组织?是什么让公司逐步从小壮大,成为国家强盛的标志?是什么让一些公司成长为业界霸主,而另一些成为过往云烟?是什么让公司开始关注福利和员工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把他们视为公司的零件?是什么让日本公司在崛起之后再度落后?是什么成就了硅谷现在的辉煌?
竞争,竞争,还是竞争。在《公司的力量》这十集的纪录片当中,我读到的,是竞争,永无止尽的竞争。唯有竞争,才让公司拥有了持续发展的力量和不竭的动力;唯有竞争,才让公司不断的考虑研发、改进服务、持续发展,而不是沉浸在现实的幻觉中。一切源于竞争。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个人认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竞争。经济学告诉我们,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时,是垄断;两家企业,可以串谋;即便上升到n家企业,托拉斯之类的垄断组织也依然存在。在垄断市场完全存在的情形下,市场效率并不会有太大的下降,但是生产者会完全占据整个剩余(surplus)。此时下降的,是社会福利。但是在这一段分析中,没有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时间。短期内,固然社会效率不会有很大的下降,生产者由于占据全部利润,生产的动力依然存在;只是长期的情形下,这样的局面很难维系。无论中外,一律逃脱不了这一规律。无论是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还是中国的招商局,在政府特许的垄断下,这些特许经营的公司无一例外的经历了内部腐败、官商勾结、欺诈,这些政府公司手中的特权,超越了经营创造的利润,成为了公司领导们获取财富的源泉。
上面的分析,主要是想说明,即便是2家以上的公司,不竞争的垄断情形照样存在,公司依然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什么带来了竞争?我认为,是制度安排。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立法废除特许经营权,是解放公司竞争性的第一步。然后,就是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出台。这一切的目的,是确保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外部环境。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在公司可以自由申办之后,发挥自身的才智,找到合适的人才,拓展市场空间,寻求合作和竞争,是企业必须要做到的。纵观公司的发展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技的推动。这也可以用来理解日本公司的“怪现象”。日本公司通过“快速复制”获得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当前技术的水平上的。日本公司的生产效率要高于美国、欧洲的公司,并且在成本和质量控制上,日本公司的执行效率更高。但是在R&D方面,在创新方面,日本公司的执行力却没有用武之地。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前方道路明确之后,日本人动身更快,步伐也更快,他们更加接近目标;但是一旦前方需要探索的时候,他们就无所适从了。美国公司在经历了80年代的昏暗之后再度崛起,所依仗的就是开拓了竞争的新领域——创新。
过往的竞争,我们通常会认为是基于现有技术能力的竞争。公司之间比拼的,是成本、效率和质量。现代的公司已经不同了,不同点在于除了这三样之外,还有我们忽略的外生变量——技术。前三样的竞争,太过于普遍,以至于大部分人只盯住了竞争的这些特质。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竞争一切才刚刚开始。
正如在纪录片最后所谈到的,印度公司的突然崛起,班加罗尔的新硅谷,其实正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此前,我们不曾了解印度和他们的公司,此前我们熟知的名字,来自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当传统的第三世界国家通过技术竞争登上舞台,而不再仅仅是剪刀差中被剪掉的那一环,我们必须承认,全球的竞争真的来临了。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的转变,适时的验证了这一点。
竞争的魅力有多大?看看我们身边,无论是街头买菜的小贩,还是步履匆匆从写字楼出入的人流,他们被竞争所驱使,他们体现的是公司的力量,更是竞争的魅力。
5 ) 从大国崛起到公司的力量
从大国崛起的方式(虽然具体国情各有不同,但都重视商业和政治改革)到公司的力量(公司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国家也是一种组织方式。。。)在各国的应用,以及对社会的好坏影响)。角度从国家内的经济到经济中的国家。镜头的重复使用,表明作者们是在有意识地使二者相互呼应。
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大国的崛起,意味着在世界各国中拥有小国没有的影响力,权利和义务。国与国之间以地缘相隔,因此地缘界限在明确国家间界限上十分重要。公司,特别是全球整合公司则是无国界的,以全球为本部,抱着四海为家的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公司。不论是在自由度上还是在综合实力上,他们的力量超过国家。
虽然两部片的重心调整巨大,但不变的是二者很少提及国家或者公司在对外扩张时,对其他弱势群体的伤害。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所只能看到的东西。比如说,以前媒体宣传说美帝国主义的繁荣建立在剥削和压迫本国和国外人民的基础之上。虽然这严重失实,但其看到了大国和公司所带来的问题的一个方面。而这着眼点的转移,不仅仅意味着意识形态的变化,更多的是它摆脱了二元世界划分,民族国家障碍和对抗性逻辑的陷阱,而进入一个自由自在的,以自我为本位,以竞争为生存方式,以效率为手段的全球化世界。
6 ) 公司的力量评
公司是现代文明的动力源,能够通过此片如此系统的了解公司的发展史,同样也是对近代历史的一个回顾,价值不一般啊,这不光是为了溯古,更为了是鉴今。
公司起源于欧洲,在美国得以辉煌,源自于人们大胆的创新,更需要整个社会勇于变革的精神,包括变革公司本身。勇于变革不是光留在口头,需要经历阵痛,但有时候真的很难。
美国为什么会强大,有着他特定的历史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民主、自由和勇于变革。如今的我们,正在经历过去他们经历过的一些东西,依然在走他们走过的一些老路,我们可以避免,我们却无可奈何,我们没有《丛林》、没有丹诺、没有变革的动力。
公司的危险不能掩盖其功绩,08年的金融危机表明,即使是在当今,公司的未知危险依然存在,在泡沫横飞的今天,我们可能深处险境却浑然不知,这很可怕,不能被虚假的繁荣蒙蔽了眼睛,因为我们经不起失败。
斯隆的思想不光适用给现代公司,同样是适合社会发展的。为什么像迈瑞这样的公司无法在国内上市,或者说不能在国内上市,而选择在美国上市,让美国人去享受中国企业发展成果,深的想想是不是很悲哀。在中国,公司的力量远远没有片子说的那样强大,公司只属于一个时代,没有能力改变这个社会,未来能有多大发展,我们不得而知。
新浪視頻可以在線觀看。
2010-09-03 正在看!非常棒!影像版的经济学科普。
感觉超过《大国崛起》
当日本各大公司刚拼死追上美国的时候 美国就出现了新一轮的革命性创新。。。
国家和公司的概念在模糊
有点儿牵强把这个世界的很多都牵扯上公司. 我们试图探索的时候,却已经被他们所包围.
不比NHK差多少。
水准是高的一塌糊涂 少那一星主要是因为央视的总体意识形态
公司发展史,十二年后或许可以再更新再反思下了。
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很好的一部纪录片,重重的扇了中国政府一巴掌!这熊孩子,清政府时是那样就算了,现在还这样,有没有脑子,有没有记性!
其实是正在看。每晚都在看!好片子!
CCAV great job 可惜没有做高清版啊~唉~第一次看到讲洛克菲勒小学拍照的片段是在DQH的课上,当时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
看公司,读历史
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超过大国崛起
很有深度的纪录片,看完顿觉目光要全球化
1937年5月23日,98岁的洛克菲勒在睡梦中逝世。他的遗物中有张小学同学合影。但这张被视若珍宝的照片中,并无他本人的身影。照片背后有个辛酸往事:儿童时代洛克菲勒很少有照相的机会,那天他十分兴奋,甚至酝酿了好几种微笑的表情,但因衣着太寒酸,在拍照的最后一刻,他被排除在了合影之外。
2012.4.27~2012.5.9:旁白明显不如大国崛起浑厚有力;以公司为核心,兼顾外延的政治、经济、战争、历史,背景深,跨度远,视野宽,格局广,很长见识;公司的不可替代性,双刃性,趋利避害性,自发性,价值发现并平衡供求。
咱不好说“资本的力量”,就把资本换为“公司”。
水准很高,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