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人类之子

    惊悚片美国2006

    主演:克里夫·欧文  朱丽安·摩尔  迈克尔·凯恩  克莱尔-霍普·阿什蒂  查理·汉纳姆  

    导演:阿方索·卡隆

    猜你喜欢

     剧照

    人类之子 剧照 NO.1人类之子 剧照 NO.2人类之子 剧照 NO.3人类之子 剧照 NO.4人类之子 剧照 NO.5人类之子 剧照 NO.6人类之子 剧照 NO.13人类之子 剧照 NO.14人类之子 剧照 NO.15人类之子 剧照 NO.16人类之子 剧照 NO.17人类之子 剧照 NO.18人类之子 剧照 NO.19人类之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12:41

    详细剧情

    20年后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险——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东欧和非洲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人口向英国等富裕国家大量迁移。\n然而在英国境内,人们正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中。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非洲女孩肯非法移民到这个国家,但令人振奋的是她腹中竟然怀有孩子。为了保住人类唯一的血脉,警察蒂奥和前妻朱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肯安全离境,但枪林弹雨却失他们举步维艰。\n在逃亡中,婴儿出生在了一个难民营里。刀枪当前,保住人类最后的希望,成为蒂奥心中唯一的信念。

     长篇影评

     1 ) 不同的族群,可以同等尊贵,也可以同等卑劣

    “二十年后,女人将不再生育,没有孩子,没有将来,没有希望,但一切皆可因心跳的瞬间更改。”

    我在IMDB上给了这部电影9颗星(在豆瓣上当然要给5颗),自认为是毫不吝啬了,因为真的觉得这部《人类之子》相当值得一看。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理由:
    如果和我一样最喜欢四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三部,那么不妨在这部片子里延续一下那种融合于暗蓝与暗灰的色调中铺陈的画质给人的特别享受。
    关于导演眩目的长镜头技术自不用我多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片混战中(好像就是在我听到了两声惊艳的汉语“快走,快走”之后Theo躲藏的那个镜头),画面上忽然很不谐和地一条斜线溅开两滴血迹。我当时心里还想,怎么不赶快把血擦掉,这样不是很假,一下就让人领悟到自己终究和片中人相隔一个镜头之遥,达不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后来想这带血的摄像头晃动了这么长时间,八成是导演刻意要泄露给观众:哦,原来他是用这么一种方法拍摄影片的。
    声音的应用和贯穿于影片始终而出现的动物也十分值得一提。我估计英国人美国人自己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那些背景中难民念叨的五花八门的语言也没有用英文字幕翻译出来,而只是以“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s”代之。在一个人类正走向一个一个灭亡的道路的世界,动物倒是丝毫不见减少,相反还常常看上去比人要显眼的多。或许上帝只是将这种神秘的惩罚方式施加给了人类?导演安排了这么多猫和狗的出场自然会有他的用意。
    这里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在影片中令人敬畏的奇迹下出生的孩子是个黑人,而且,呵呵,是个女孩哦。我一向对主张女性权利的男性很有好感,因为觉得他们很客观,不是像大多只习惯于本位思考的那些人。所以这么一来,阿方索更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

    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最值得看的原因是,就整部片子涉及到的政治,宗教,社会内涵来说,导演的思想深度(当然,原作者功不可没)绝对不亚于他维系金饭碗的技术,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是如此。当然,观众会不可避免地揣测导演与编剧的用意。
    我看到有些人的发散思维真是相当的强,说这是一部anti-gay(反同性恋)的电影,原因是人类要繁衍后代非借助异性之间的力量不可,这点当然不适用于同志,而影片讲的恰好就是人类无法继续繁衍而面临灭亡的危险。嗯,不管怎样,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是怎么样绕也绕不到这一点上的。
    我的感觉是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我是指,任何种族和任何派系,包括英国政府,难民,FISH组织,最后那个Tomorrow号上的组织。导演并没有塑造一个好莱坞式高尚而且圆满的结局的意思,不然为什么我看到最后还是一点都舒畅不起来?孱弱的女人抱着啼哭的婴孩,对着吐完最后一口气的护航英雄,大雾弥漫中看到一艘像海市蜃楼一般的船,船上的人形象朦朦胧胧的好似很光辉,然后影片便戛然而止,这个。感觉是说不出的怪。大概我太习惯把一些隐晦的细节和自己周围的现状相联系了,我就觉得看到那些自视甚高的英兵我会反感,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难民也没有好感,那个看上去颠颠的FISH组织里的成员我就更不喜欢了(不喜欢的程度甚于对英兵)。我对影片里每个帮忙的人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除了Theo。按道理,我一向还自诩对弱势群体深有同情呢,那么,至少我对影片里面得不到合法地位的那些人还是应当比较有感情的吧?可是事实是没有。我更是一点都不同情Luke那派人。
    最记得Luke要死的时候说的那句:“她以为这样会有和平,她错了,我们没有尊贵怎么可能会有和平?”每个人都为自己应有的尊贵而奋斗,这本是这个世界亘古的高尚真理,只是太多人在追求自己应有尊贵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高尚目标。那个婴孩本来确实可以在Luke等人心中象征每个人无论族群,都享有崇高的尊贵这个美丽的梦想,可在中途还不是沦为他们为获取权力的利用工具?逾越了基本权利的路标直接想攀爬权力的高峰,他们其实是在追求尊严的过程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尊严,和政府那些掌控着大权便飞扬跋扈的人在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因为难以保证这些人得到了尊荣之后,一直在膨胀的欲望会不趋使他们重蹈掌权者的覆辙。
    口号式的对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引发更多混乱,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如果说电影里真的在哪里有闪现希望的话,那不是在见到孩子时难民的祷告声中,不是在英兵见到孩子的惊叹声中,也不是在缓缓驶近的Tomorrow号上,而是在Theo最后焕光的眼神中。我相信只有心底的爱和善才能给予一个人这样的眼神和这样无畏的行动。我在想,人要怎样才能在追求自我尊贵的过程中不因诱惑而迷失?或许惟有心中还存有真正的爱意和善意人类才是真正有希望的。其实我想这也是导演给了那么一个结尾的用意:船上的人真的可靠么?他们之后会不会也因诱惑为争夺这个孩子而引发混乱呢?如果说上帝原本要让人类受到最重的处罚,那么让这样一个孩子意外地诞生就是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再给人们一次考验一点希望,就看人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会了。这就是为什么不在最后塑造个众人簇拥着把孩子抱上船从而让人看到最后终于可以长嘘一口气的场面,导演更愿意让观众去揣度不同的人心将会导致出现怎样不同的结果。
    当然,爱和善是属于精神境界上的,你或许会说那些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的难民,恐怕没有闲暇来思量这些吧。尽管我一向同意只有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知识分子才有能力最终拯救社会,也不对底层人民能够成为社会先锋抱太大希望,但是有些精神是作为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基本的权利与幸福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缺失了这些精神,即使社会的某个时期会有改善的局面,但混乱将来还是会发生。而且我相信只有心存爱意善意,依旧保有质朴之心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值得社会上其他进步人士帮助的。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一腔热血注力的对象最后若变为冷血者,那才是噩梦的开始,恶性循环的循环。

    所以,在《人类之子》中也许更应当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在解决种族和阶级的歧视中暴露出的前提问题,我们常常是在为人类最高权利的奋斗过程中忽视了这些问题而直接跳到下一步。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正展现了这些问题,催人敏感。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月亮处女座的Clive Oven真的是非常非常有魅力,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让他在二线与一线之间徘徊,现在只能期待四十出头的他大器晚成啦。

     2 ) 独步影林靠风格

    电影刚完,就想写影评。拖了很久,忘了很多剧情,以及几乎全部的细节。但还是想留点儿什么。
     
    冲着Michael Caine和剧情简介去的。老头子的口音很舒服,爵士的确是绅士的高级形式。后现代的颓废很符合我的审美,从不相信美好未来,宏观的。

    一开始的感觉很像《Equilibrium(撕裂的末日)》,金属色调,不过破破烂烂的,远没有后者整洁。剧情简介是看过的,所以不奇怪什么“最年轻的人类XX”等台词。不过开始的那个爆炸还是一下子就敲弹了我的神经——真实,真的很真实。
    这部电影很大的成功可能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极为真实的未来感觉。横向比较来看:《Matrix》系列的现实破败得太过不堪,而数码世界又精致得荒谬;《Aeon Flux》纯属美丽花瓶的背景;《Equilibrium》太没有社会学上的现实性;《Starwar》系列的小说幻想成分太过浓烈,充满个人英雄主义;《The Island》只是故事发生在未来的冒险故事;真正《I,Robot》还有得一拼,阿西莫夫科幻的人文深度毕竟不是乔治卢卡斯这种美国田中芳树可以比拟的。
    《Children of Men》精心营造的未来在每个细节上都些微的描绘了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更难得的是,这些细节在组合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非常奥妙的精巧和一致。整个背景就如一幅颓废却浑然的画卷一样,每个部分都是破碎和毁败,整体却连贯而大气。这种大气不是用电脑特技拉远两个大镜头就能够传达的。画面之大估计《Starwar》一谦虚是电影都抬不起头,但个中内容翻来覆去也就是那几个人的唧唧歪歪的冒险加情爱,其他统统流为布景。到这儿男主角的房间,一扇破窗外面残桓断壁,面前一个立体显示电视播报新闻,墙上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如此风格之大,才是能耐所在。
     
    说这电影情节单调的,估计早就已经习惯什么多线式的刺激方式。当真要他的大脑符合人脑日常生活功能的在一个时空里面运行一下,那简直凌迟。影片从头到尾围着男主角转圈,一分钟都没有闪开过,这点和《Borat》倒是很像。但故事的简单并不等于无话可说,事实上很多影片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清晰又生动,并且抓住了每一个曲折,制造了足够的悬念和张力来保持影片的节奏。
    最值得称道的是片中那些大师级的长镜头,无论是在战火纷飞还是千里护孤,一个深入切入式的第三人称视角一直伴随着男主角的前行。女主角(其实基本上一出场就挂掉)遇害一场,男主角冲入大楼救孤一场,都绝对是教学级的镜头叙事。场面的调度,人员的配置,不出弊漏都已经是谢天了,如此完美绝对是典范。
     
    从整体看来,影片剧情的设置是相当成功的。未来,然而不是很未来,既保证了故事科幻的硬度(很难相信如果星际航行都是便饭的时候,人类会头痛片中的传宗接代小问题),也让影片的立意更容易传达到现代,类似保有此成功点的例子还有《The Island》。然而就论及深度而言,克隆人和人类命运比起来,作为潮流话题的前者固然谈资会多很多,后者却在深度上占有天然的优势。
    《Children of Men》所表现的不外乎一点:个体生命只有在融入人类整体命运之后才能获取自身的意义。影片给男主角安排的境遇的确是太过极端了点儿:数天之中,前妻身死、人类命运操于手中、好友身死、被设陷、被出卖、被追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人性也在提升,算是绿灰主色调中唯一的光辉之处,但最后还是用死亡来了个西方圣徒式的完满,是谓“生得不伟大,活得很伟大,死得特别光荣”。
     
    演员的演技原本是特别关照的重头戏,结果到此已经成了最支边末节的细节。Clive Owen原本让我不信任,不信任他可以演好人。他的眼睛太直了,狙击瞄准镜一样具备有威慑力,不是什么梁朝伟式的诱人,是真正让人因紧张而咽口水的杀人。但是纵览整部电影,他的表演还是到位的,大眼睛中惊惶和坚定并存让真实的平民英雄被他诠释得很鲜活,可能还不及Gregory Peck的高度,但还至少让人充满着信心。Michael Caine可以忽略,记得《格调》一书曾说,最上层阶级的风度和气质和另类人物是共通的,他在片中角色是一个另类,可能这就是他的表演让我无可挑剔的客观原因。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打入IMDB Top250实属实至名归,欣赏角度不同可能会有喜好的偏差,不过电影的质量,更关键的,风格,已然独步影林。
     
    附记:其实电影最感动我的一幕是Clive Owen丧妻过后的一段,他在崩溃的失声悲泣和强抑的故作镇定之间极快地反复变换。一般人大概看到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我却瞬间感同身受,至于原因,大概是有相同的情况曾经发生在我本人身上的缘故。

     3 ) 【关灯拆电影】这个彪悍的长长长长长镜头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今天要说一说2007年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影片讲述了未来人类都丧失生育能力,男主角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世界上最后一名孕妇的故事。

    此片在豆瓣上居然只有7.4,绝对是被低估了。

    而在烂番茄上,这个成绩才算是比较匹配。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段落就是一条近5分钟的长长长长长镜头。开始时看上去很普通,但越看越老卵(厉害)

    关灯拆电影 彪悍的长长长镜头_腾讯视频

    在这场一镜到底的戏里,男主角一行护送孕妇,驾车躲避各种疯狂的追杀。

    而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是

    摄影机到底在哪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摄影机貌似就是固定在车头的位置。

    但是突然间摄影机开始往车内移动,还转了90度

    这时我就想,估计是把前面的挡风玻璃拆掉,让摄影机伸进来。

    假如没有挡风玻璃,那照道理朱利安·摩尔的头发应该会被风吹起来。然而并没有,所以这个假设又不成立。

    那会不会整个都是在棚里面拍的,车窗玻璃全部是绿幕,后期把车外的画面再贴上去?

    可是车外戏和车内戏有非常严密的互动关系,外面那些追打他们的人、还有摩托车的戏,都说明这辆车是在公路上实拍的。

    那摄影机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是由谁来控制的?!

    ·

    ·

    ·

    ·

    ·

    ·

    直到我看到了这张图……

    这个场面真的是在公路上实拍的,整套摄影的机械装置被设置在了车顶

    实拍开车戏,一般都是把车放在拖车上,因为演员一边开车一边演戏是很危险的。

    但是这里的拖车还更牛逼,因为它前后有两个驾驶员

    当演员需要倒车的时候,就是由后面的拖车驾驶员驾驶。

    其实他们把车顶掀掉了,在上面做了一个支架,摄影机是由拖车后部的一个人用电脑控制的。顶上做了很多的机械装置,包括长轨移动,然后摄影机的支架可以180度甚至360度旋转。

    和抓娃娃机差不多

    如此兴师动众地拍一场车戏,是哪位导演吃这么饱?

    准确的说,其实是两个在美国电影圈混的墨西哥人

    其中一位就是阿方索·卡隆,他是《人类之子》的导演。2013年还凭借科幻片《地心引力》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还曾执导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第二位就是他的好基友、与他多次合作的摄影大神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也是墨西哥人。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最佳摄影奖,是奥斯卡史上极为罕见的帽子戏法。

    你看看卢贝兹基获奖的三部作品,摄影一部比一部牛逼:

    《地心引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我当时走出电影院都有种云中漫步的感觉,整个电影大概就是十个长镜头拼成的。一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片子还获得了最佳剪辑奖《鸟人》的长镜头更不得了,全片就是一个连续的镜头,不过中间用了一些“作弊”的技巧,以后有机会来和大家说说。 《荒野猎人》里大量使用自然光,你要知道自然光是最难用的,因为你不可能去指挥太阳。

    据说阿方索和卢贝兹基,经常凑在一起打游戏。而游戏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所以他们成天在想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们就想玩死像我这样的人,这么牛逼的镜头让我绞尽脑汁去想到底是怎么拍的。

    所以花那么多心思和人力拍长镜头,不仅是推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创作者,尤其像卢贝兹基这样的人,他心中装着观众

    心中装着观众最好的表现就是:

    时时与观众为敌

    产生一种博弈的关系

    想看《人类之子》的朋友们,欢迎添加客服关关(ktlfilmguan)索取全片资源~

    更多经典电影拆解,请关注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国内含金量最高观影服务公众号

    最强电影评论短视频

    合作联系:ktlfilm@ktlfilm.com 17701737139

     4 ) 提到或者镜头中的艺术作品

    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注脚。(但也算比较全的版本了,为了方便锁定艺术作品看了很多外网粉丝扒的,也没我扒得全嘛……)

    太懒了不想写完整的作品索引格式,所以只写了简略版本。(因为背不住艺术家的全名和生卒年哈哈)

    00:07:50

    送子鸟,鹳,仙鹤。后来Jasper的笑话中也有出现,这不是艺术作品,只是想用送子鸟开头。

    其实Jasper的原型是John Lennon

    00:18:10

    背景墙上的涂鸦是Banksy的Kissing Coppers

    Banksy, Kissing Coppers (2004)

    00:18:25

    最难找的两幅画了,但总觉得眼熟所以想翻出来。 左边那幅太糊了,看构图和动作我倾向于是利皮的《圣母,圣婴及两位天使》,但仔细看似乎又不太像。右边应该是拉斐尔的La belle jardinière 。总之应该都是相关题材的画作。

    Filippo Lippi, Madonna and Child (c. 1450-1465)

    Raphael, La belle jardinière (1507)

    00:18:46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但是断了一截腿……这段对话里提到米爹的另一个雕塑《哀悼基督》被炸毁了,这句话后面有呼应。

    00:19:26

    背景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中最伟大杰作吧(算是某种公认了吧)。

    00:20:40

    这个没有人能忽略,窗外飞翔的猪……当然是致敬Pink Floyd的充气猪,但充气猪不仅仅是Animals专辑封面上出现过,PF经常在巡演中使用充气猪做道具。 (懒得找图片了,害)

    00:37:15

    为什么Kee说自己怀孕不直接掀衣服,或者稍微比一下形状(像后面很多次一样),中间挡胸的手还换了一次,因为这里借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Sandro Botticelli, The Birth of Venus (c. 1484–1486).

    00:50:08

    这句Shantih Shantih Shantih倒不是什么艺术作品,应该是梵文中表示某种祝福的颂词,标出来是因为同样出现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

    01:24:10

    之前提到被摧毁的米爹的《哀悼基督》,然后在战争区域里拍摄了以类似姿势失去儿子的母亲。虽然艺术作品被摧毁了,但历史仍然以某种形式重现。

    Michelangelo, Pietà (1498-1499)

    01:35:34

    背景墙的一部分是《格尔尼卡》的拆分重构。

    Pablo Picasso, Guernica (1937)

    01:36:24

    用送子鸟开头其实就是想用送子鸟结束……

    片子里还有好多零零碎碎的细节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才对,特别是一些莫名给的特写。也许之后发现了再断断续续补充吧。(如果能发现的话。)

     5 ) 一个宗教故事的当代变体

    刚看完,随便说两句,如果以后有时间再写一个影评。。。
    再加上这两天岛国核危机,连带着我朝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心中都充满了末世感,现在看这个片子算是挺应景的。

    感觉这个片子拍得很不错,场面调度,镜头的安排都是很有功力的。许多来回往复的镜头很少在大片中看到,之前多为欧洲文艺片里的技巧。

    故事基本上是一个类似与西人熟知的圣经故事变体。child of men 的名字是个人都能联想到son of man,然后又有各种类似于方舟的船在电影里反复出现。大概这就是关于救世主的故事和关于诺亚方舟的故事中的一些元素拼合起来的一个新时代宗教故事。
    为什么说是有当代性,因为他试图摒除旧时代宗教故事里许多过时的东西,比如种族主义,比如歧视女性,比如人性的卑微还有异教仇视等等,再加上当代的许多热点,战争,难民,末日危机,信仰危机等等。以后有空再一一说。

    故事里面人类灭亡不是一下子发生的,而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产婆的回忆更证明了人类丧失生育力不像是某个科学危机,而是一种宗教或者道德上的全面惩罚。“人类之子”的诞生带来的是新的开端,新的希望,来拯救一个濒临毁灭的世界。

    有些许多小地方都充满了隐喻,比如反复出现的关于鞋的特写,代表了某种希望,我想到的是那句拉丁文:Ego sum via et veritas et vita。“我即道路真理与生命”(耶稣语)
    吉普赛人带他们去的那个下水道,简直就是史前人类洞穴的翻版。各种手印和涂鸦。这是人类文明的新起点。
    比较有趣的是那个艺术方舟。。。很多美术史里的名作被收藏在那里,但是却毫无意义。艺术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虚荣心。但是旧的文明毁灭了的话,再大的荣耀也无法传承下去。这是一种比单纯恐惧人类灭亡更深层次的绝望。如果和上面说的那个下水道洞穴对比起来,这一点更加有意思。

    最后,片子里的音乐很丰富,介乎是英伦经典的大集合。撇开这个不说,片中在谈论男主角孩子过去的时候,放的是马勒的悼儿亡歌,这基本上也是全片大部分时候的主基调。

     6 ) 人类之子——关于现实的邪恶隐喻

        关于这部片子,网上的评论也不少了,不过觉得都没有抓住要害,有必要写一下。总的来说,一般科幻片都会为我们勾画一个关于未来的情景,大多都是在观念,人性,伦理的层片操作,如《银翼杀手》《ai》《我 机器人》《人猿星球》,或是在现实中不可预见的灾难中看到灭亡中的世界,如《后天》《天地大冲撞》《世界大战》……可以说这是一些比较遥远的未来,他通过未来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通过未来表达一种思考,在这里未来是为了想要说明的问题而搭建的舞台。
        还有另一类作品,却是关于未来本身的,或者说是关于现实的世界真正要去向的地方。人类之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人类失去生育能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存在只是他的科幻外壳,包裹在这个外壳下面的,是并不遥远的2027的未来,伦敦的实景拍摄,阿隆索卡隆的博大野心,他把这个题材建构在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邪恶隐喻之上——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从来就不是统一的,内部的分化、歧视与权力的争夺才是灭亡人类的本质力量 而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时常看到欲望表达和权力建构是比全人类的救赎本身更重要的诉求。
        具体来看,影片开篇就以一起爆炸事故交待了背景,把影片的着力点告诉了观者。可以说开篇通过owen回家的一路行程巧妙的交待了整个世界和伦敦所处的情景,冲突和对抗已经蔓延全球。虽然这是丧失生育能力造成的,可导演并没有着力交待移民问题与之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一种相关性。那么,丧失生育顶多只是这个邪恶现实出现的导火索罢了,移民代表了政治经济阶级冲突,宗教和种族的冲突,正是这些构成了影片情节的主要张力。对黑人孕妇的争夺,在这里是一个能指,指向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导演对冲突的强调在最影片的高潮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是为众多影迷津津乐道的那段:owen他们抱着孩子从楼上下来,所有人都停止交火犹如见到真主一般,不过大家别忘了这样启示录般的情景并没有改变冲突本身,一枚火箭弹很快打破了宁静,人们毫不犹豫地从新投入到厮杀当中,那个象征人类救赎的婴儿在非理性的战争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激烈的交火让刚才催人热泪的一幕显得异常的滑稽,犹如导演的恶搞(说实话,看到那我激动的热泪盈眶的,然后觉得有被涮了的感觉,高真他妈高)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觉得是对这部电影的大大低估。透过深层的文本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导演思想中的深度框架——一种顽固的精英主义视角。在影片中,导演把政府和处于边缘的移民群体都放在了批判的叙事下,而用对影片主角的英雄人物叙事表现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关心人类整体命运,理性的……这样的概念。
        具体来看,对于政府,影片开篇电视中反复播出的官方广告说世界已经陷入混乱只有英国是一如既往的,而现实的伦敦街头已被刚从一场爆炸中侥幸逃生owen看在眼里,二者的鲜明对比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还有在owen朋友的秘密住所,一个很轻描淡写的镜头给了桌子上的照片和一张报纸,隐蔽的交待了朋友妻子的记者身份和被政府迫害致残的背景。“法西斯猪”这个大兵的做法也代表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心态。而且,英国政府的种种行径一直被费希党以各种方式讲述出来,诸如对待移民的暴行,恐怖镇压,虚假宣传,蛊惑民众等。到后来进入难民营,更是干脆换成了对军队行径的直接描写。可以说人类之子中的政府在导演那里是一个近乎魔鬼的存在,完全的种族主义观念和无人性的对于民众的蛊惑和迫害。
        反过来看,虽然人类最后一个孕妇被设计成黑人移民女性,虽然主角得到了很多好心移民的帮助,对于这一群体作导演表达的却是复杂的态度。费希党那个处心积虑的领袖被设计成黑人男性,他们设计害死了owen妻子,骗取孕妇肯的信任,以其作为工具企图谋取权力,而并不是费希党所宣称的为移民谋利,不择手段程度更甚于政府。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影片对xxx形象的定位可以读出导演对此种边缘群体的厌恶态度,不过最后的枪战中费希党领袖的无助似乎又在告诉我们说这些人也是面对非生即死 别无选择的。这样的处理似乎前后矛盾又合情合理,或者是导演稍欠考虑。而且,owen在逃亡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吉普赛人的帮助,在这里导演的态度显得有点突兀模糊。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激战中还出现了中国人,如老鼠般自保的表现显然是带有导演刻板成见的。
        本片中“好人”和“坏人”的对比是很鲜明的,来看看好人都是什么样的呢。主人公高大英俊白人男性owen和美丽白人妻子,高学历,早年参加过反政府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具有强烈自我牺牲精神,在片中双双挂掉。笃信某种宗教的白人护士,一直保护着孕妇肯,最终被政府军拖下车,挂掉。与世无争的白人jasper夫妇,媒体工作者早年反战受政府迫害,最终被费希党枪杀,挂掉。好人基本上都牺牲了,而且毫无怨言,为了这个唯一的人类之子。最终导演的框架终于水落石出:在他看来,能够拯救和改变世界的始终是白人当中的一小部分精英,他们理性,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为全体人类的命运着想,不自私不偏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非边缘群体,有固定的社会地位,不会产生自身的认同危机,衣食无忧,因此其行为不是为自己谋利。这样的精英主义视角是本片最容易为人忽视的内核!
        总之,对现实的深刻介入是人类之子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众多长镜头的运用和大场面的调度也体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不过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双重野心也给人类之子带来了矛盾,让他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不过7.9的评分还是相当物有所值。人类之子在2006年影坛带给我们独特的魅力,也为近年来魔幻和灾难类充斥的科幻类题材开启了重回经典厚重的一扇天窗。

     短评

    最终既没有深挖也没有流俗,见好就收的结局让整部片子止步于不好不坏、见仁见智的呈现层面上。其中绝对难忘的必须是迷影以来看过最变态、最牛逼、最震撼、最密集的长镜头,在此加持下,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具美感的末世写实电影。设定非凡,炫技有余。

    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 好看,末世寓言中的佼佼者

    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10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

    12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 完全是一部把镜头拉长了的饥饿游戏3,信息量之少与其不分伯仲。徒有其表的长镜头,片子拍的很纪实,又有无法抹去的设计感。人物的功能性太强,缺少态度,连诉求都像是片尾主人公穿越的那场大雾,令人一头雾水。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 人文感情和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

    14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 齐泽克在《暴力》第一章分析道:英国变成一个自由派共产主义村庄,享乐主义纵容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怖感的控制,是今天社会的写照。当西方文明走向The last man,过一个长寿、充满物质和文化财富的一生的时候,这与第三世界为某种崇高事业牺牲自己之间发生断裂。本质是两种虚无主义。

    15分钟前
  • Eco
  • 推荐
  •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20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2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截至目前卡隆观感最佳,属于那种每个环节都得巨厉害且要做到几乎毫无纰漏才能拍得出来的电影。技术上的强大弥补了故事的羸弱(但纵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灾难片和科幻片所能达到的范畴)。车内追击戏放在任何一部动作片中都能够独领风骚,巷战一场戏与任何一部战争片放一块儿也足以一骑绝尘。

    22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 情节一般,摄影真牛!

    26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36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 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些个长镜头了,电影因为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显得像伪纪录片,在这个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忽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点墨,很多配角都令人难忘,阿方索卡隆真心是个天才!五星好电影!

    40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 非常真实的科幻片

    45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49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 技术上的胜利,情节上的扯淡!

    53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 惊为天人。大部分的投资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背景演员,暗淡但是充满层次感的美术设计,让世界活了起来。每场戏都是充满张力的。把政治问题放在背景里,反而比放在聚光灯下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着真是太爽了

    54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 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照来看。不过在这里,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现在,让你思索。没有未来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吗。

    5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