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刘亮程  洪启  于坚  虎良灿  马辛林  李志伟  李修文  韩松落  穆长元  叶舟  刘堃  双雪涛  史航  卜天  尹新生  李洱  张清华  陈彦  陈小朵  

导演:王圣志

猜你喜欢

 剧照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2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3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4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5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6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3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4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5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6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7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8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19文学的日常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43

详细剧情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于2022年4月起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优酷视频同步上线,本季依然从朋友的拜访切入,文学家敞开精神世界,两人一同在与文学家创作发生密切联系的地方游弋,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之间来回穿梭,给予观众真实具象的文学思考与丰厚细腻的人生体悟。

 长篇影评

 1 ) 天高地远,徜徉人间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这部纪录片为我们近距离展示出了六位作家刘亮程、于坚、李修文、双雪涛、李洱陈彦的文学世界。之前总以为,这些作家的创作是由于灵光一现,总是非常神秘,但是这个纪录片解开了文学、或者说作家日常生活的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日常,是大地,是山川,是朋友,是来来去去的人。

第一集是作家刘亮程,带领我们欣赏他的家乡——新疆的大好风光。一开始就是他在田间劳作,顺手捡起一把野菜吃,可以看出,作家在面对镜头时有些羞涩,直到后来才渐入佳境。

之前看过刘亮程的作品《一个人的村庄》,里面描写了乡土中国大地上的人民生活的一种永恒的孤独感。我们在无比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内心似乎被越来越深的怀乡病充斥着。因此要以文学这种方式来纪念已经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一切。

文学是我的精神家园

第二集是作家于坚,他回到了他的家乡—云南建水,带领我们返回了古老中国,体验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的“落后,是对时间的迷恋,和对经验的自信。”

最近看了于坚的作品《密西西比河某处》,他的诗歌多以白话为主,不加修饰,有种自然率真的美感,是真正的“平民写作”。这次在视频里面看到他,才发觉他的生动和有趣。当今社会,人们都在向外探求,不如回到自己的内心,体验一种在地性的生活方式。

这段话让我想到《庄子》

在当今时代做一个诗人(作家)意味着什么?在一般人的眼里,这就是不务正业,又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写诗是一种很“傻”的行为,正如于坚老师曾经经历过的嘲笑一样。然而我们仍要写,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为了留下自己存在过的足迹。

第三集是作家李修文,他和朋友韩松落带领我们回到了他的故乡甘肃。行走于西北茫茫的荒野中,让人体会到一种无古无今之感,仿佛只有此刻永恒。西北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他说“佛就在每个人心中”。

在他的散文集《山河袈裟》里面写道,“此时此地,如果有人听我说话,我要对他说,你看,这就是你我的人间,可是,你知道,在你我的人间,只有旷野里才有神!”也正如他所说,他在散文集《致江东父老》中,实现了用自己的写作为生民百姓立传的使命。

这段话让我想起《等待戈多》

记得项飚老师说过一句话,说中国人就像挥动翅膀的蜂鸟,始终有一种“悬浮感”。我想,要摆脱这种悬浮感,就是要从对未来的想象中挣脱出来,回到当下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

毕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只有回归“此在”,逃离"彼岸",才能获得一种真正的存在。同样,这些作家都告诉我们,要回归日常回归本心,与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

我想,文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神家园。作家的反思,蕴含着对时代的叹息声,给时代提供了另一个精神向度。让我们在快速前进的同时,也不忘慢下来回归日常。让人得以重返本真,安放自己的灵魂。也因此,与文学有关的一切,我都深深热爱着。当李修文说出“天高地远”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就想到了下一句“徜徉人间”。也许,我们早就应该如此。

 2 ) 文学也可以接地气,综艺也可以有意义

根据内容,这个节目也可以称作《我的文人朋友》、《作家的日常》、《文学的来源》、《文人的自述》等等,但是《文学的日常》确实是反应了这个综艺的精髓,一般人以为的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文学,其实就源自于日常生活之中,那些知名的作家,可能也就是身边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刘亮程可能就是种地的农民,于坚可能就是遛弯的大爷,双雪涛可能就是碴子味的老东北。

综艺与文学

其实我一直对现在的综艺有所偏见,尽管我也看过不少,总以为中医是用来娱乐的是用来追星的、是用来下饭的、是用来博眼球的、是用来恰流量的、是用来消遣时间的,但其实,综艺加文学也可以让节目变得更有意义,引人思考,更好地普及国内文人和文学作品。

故土、自然与文学 这些作家的年纪也已至少中年,全都选择了沉浸在传统文化和大自然之中,只不过有的是回归故土,有的是一直坚守,有的是过路然后爱上。新疆的刘亮程,云南的于坚,甘肃的韩松落,东北的双雪涛。特别是在建水古城里晃悠的于坚,寄情于老宅、城墙和古桥,对城市和现代性提出了很深的质疑,但是不管是乡土还是故土文学,文字都是从日常和土地上缓慢的长出,可能这也是网络文学和文学作品的区别,前者可以日更几万字,后者可以积淀十年而诞生。

文人与文学 在节目里听作家的唠叨,知识的密度很大,时间也就过的很快。很喜欢里面的一些观点,作家一部分功能就是代表自己和其他人,发出一些别人无法发出的声音,所以文学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很多作家都是生于苦难之中,成长于贫困之家,写作给他们一个修改童年、重塑世界的机会,也会让他们重新理解苦难,理解生活,理解命运,而他们全新的理解,就是文学的诞生,就是作品的完成,就是思想的传递。

刘亮程最新的《虚土》、《凿空》,最近读过的于坚的《密西西比河某处》,双雪涛知名的《平原上的摩西》,韩松落的《致江东父老》,光是名字,都透露出浓浓的土地感和虚无感,我们在钢筋水泥的禁锢之中,拿着科技凝结的电子产品,看着千里之外的文人念叨,未尝不是一种空虚的填补,内心的丰富,文学的洗礼。希望节目可以再出新的一季,节目可以普及更多更多的人。

 3 )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正在开播,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这无异是沙漠之中的一缕清泉,久旱之下的一场甘霖。

我们可以跟着纪录片,一探作家们的生活,看看一部部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是在怎样的情形下孕育而出的,也可以看一看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的作家们的生活是否和我们有着不同。

一个作家必须同时是一个思想家。只有仔细观察,多听多看,多思多想,才能下笔万言,才思泉涌。

文学家不能整天束在高阁,需要和大自然在一起,去感受万物,“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离开了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文字便没有了根。

第一集采访乡土作家刘亮程,看到刘亮程在新疆的木垒书院打理庭除,生吃野果,不禁想起了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与大自然的亲近,才有了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作家给自己养的狗起的名字都很有意味,叫“星星”、“月亮”。

当坐在地头的时候,刘亮程说,人坐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想事情,不干事情,脑子里面全是想法。

在湘潭的左宗棠书房中,有一幅他自题的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古读书便要胸怀天下。

1908年,毛泽东15岁时,还在家乡拔草放牛,识字记账,他写了一首杂言诗,表达了务农读书以待天时的少年豪迈之情。

耕田乐, 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 近水再墩望, 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 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在《西滢闲话》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游历西班牙。导游指了一个乞丐似的老人说:那就是写《堂吉诃德》的塞万提斯。这人惊异道:“塞万提斯吗?怎么你们让他如此穷困?”导游道:“要是养了他,他就不写《堂吉诃德》了。”这件事据陈西滢自己说,是经过了周作人的考据的。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如果整日里枯坐索居,没有经过生活的历练,是不可能写出传世之作,更不可能成就伟业的。

在我的案头,有一部刘亮程最新出版的《本巴》,这是一本让人就欲罢不能的书。刹那即永恒,芥子纳须弥。

刘亮程谈到《虚土》时说,“这人生的两个状态吧,就是醉和醒。但是作家呢,像我的作品呢,更多去探寻那个睡”。在《本巴》中,刘亮程仿佛已经勘破了生死与时间的奥秘。纪录片中的某些画面似乎就是书中的场景。

有时候一粒虫从你的手背上爬过,它只是跟你一样,它在经过这个夏天,经过这个秋天,偶尔的一个瞬间,它爬过你的手背,它在赶路。你轻轻一吹把它吹到地下就可以了,它继续走它的路,继续往它的秋天走,互不打扰。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每周开播,作家使文学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可能跟着这部纪录片,走近作家的生活。

陈继儒《小窗幽记》中写道: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疫情时代,好在我们还有文学,我们还有这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

 4 ) 我决定我的作息时间/ 但我想成为那只在晨光中起飞的乌鸦

朋友大力向我推荐一个节目:《文学的日常》第2季,我第1季没有看过,直接看第2季吗?朋友向我保证没关系,直接看第2季也能看得懂,这个是系列片,又不是连续剧。

朋友连链接都给好了,就直接点过去看。 这一期的主人公是于坚。我最近和于坚真的是很有缘分,刚刚才看过他的《密西西比河某处》,这又在访谈节目里遇到了他。 一集节目看下来,非常激动,也终于明白朋友为什么要向我大力推荐了。 你在诗歌里在文字里熟悉的那个人,鲜活地站在你面前,在孕育了他文学灵感的地方,一边走一边告诉你他的文学理念,分享他的生活日常,甚至你还能听到他对生活的牢骚和对生活的痛骂。

我能理解这个节目为什么叫做《文学的日常》了,你看到的不是在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作家,你看到的是属于他们的流动的生活。或者说生命。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非常可爱,于坚和他的朋友是在于坚生活了30年的建水拍摄的这个节目,两个人一起到当地的古城门去拍摄,城门口,正好有一群穿着非常朴素的大妈们正在跳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就站在旁边聊天,等到大妈们跳完了广场舞,于坚和他的朋友们就在那里谈了自己的文学理念,然后镜头里就出现了那群大妈,一个个非常开心的奔向镜头,用自己最美的姿态和镜头打招呼。那一瞬间,非常感动,她们也许不知道于坚是谁,可是她们真的知道生活的乐。 而“乐”,正是这一期里让于坚耿耿于怀的东西。于坚对生活的感悟就是目前的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要求的太多了。

于坚认为,因为中国人在那种疯狂地对“有”的追求里,忽然发现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无”。于是,“结果所有人都发现十分空虚。” 在这个人们都在内卷的社会里,于坚的这番话,真的击中人的心灵。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人们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甚至忘记了生活的初衷,有多久我们不曾像建水的大妈一样那样单纯快乐过了? 于坚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出了点问题,应该把追求心灵的快乐当做是一个衡量标准,“一个文明没有这种最高价值肯定,它必然是一种浮浅的黑暗的东西。”诗人真的挺敢说哦。 于坚是一个很懂得慢下来的人,他的散文兼摄影集《密西西比河某处》里,到处都是他停下脚步,驻足某处,定格的精彩瞬间。 这个节目仿佛让我了解了于坚的日常观察是什么模样,走走停停看看,他能耐得住寂寞,生活也回报他以丰满。 于坚很喜欢自己诗人的身份,虽然已经有很多成名的诗作,于坚自己还是会写诗,在节目中,他拿着手机和自己的朋友分享了自己刚刚写的一首诗,在诗里面我们也仿佛看到了一个矛盾而真实的于坚,例如这一期节目给我的整体感觉。 诗人一方面希望遗世而独立,一方面还需要世俗的认可,就像是于坚说完了刚才那段“有”和“无”之后,也会孩子气和节目组讨论:“这句说的好吧?这个要剪下来。”文人还是很珍惜自己灵感的闪光的。 节目把这些日常都保留了下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间烟火气十足的于坚。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于坚的这首诗吧。 网络节目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定格,让我把这首诗完整截图下来:(我在看这一集节目的时候一直开着弹幕,因为我觉得弹幕里面就是最真实的反应。) 我决定我的作息时间/ 但我想成为那只在晨光中起飞的乌鸦

我已经决定追看这个节目了,另外抽空也会把第一季补一补。

 5 ) 诗意栖居于“文学的日常”

作者 | 路过

编辑 | 老饼干

当那些原本属于印刷纸页上的文字,经由流动的声音与影像延展出更多知觉,伴随着作家本人的分享,感受到的细枝末节更打动人心。

文学不再是拿在手里的书,握在作家手里的笔,深奥的哲思,远方的遐想,而是一个人坦诚的表达与讲述。

翘首以盼,继第一季播出两年后,《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终于与我们见面了。

如果你衷心热爱文学,想必一定曾在《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的故乡》、《一本书一座城》等讲述文学的纪录片里,体会过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与共情。

与其说在描述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日常》更像是在探访“我的作家朋友”的日常。文学由文人所创,文人由生活滋养,他们记述的文学,便是生活日常。

在第二季中,洪启、虎良灿、韩松落、史航、张清华、陈小朵作为拜访者,各自去探望了他们的作家朋友刘亮程、于坚、李修文、双雪涛、李洱、陈彦,为好友带去关怀与问候,也从好友处收获到了欣慰和些许成长。

文学里的日常,赐人平静力量

不分边界的草原与农田,祥和的牧羊人,叫做“星星”和“月亮”的狗儿,自家的菜地和新疆空旷的美--这是乡土文学作家刘亮程的住所。

刘亮程告诉洪启,真正陪伴我们的正是这些缓慢生长的万物。

当三十多岁写下《一个人的村庄》时,刘亮程也不知为何把早年遭遇的苦难经历都掩去了,写作的过程让他体验到了在村庄里重返童年,也似乎修复了那些痛楚,留下了淡然,懂得了如何在“一片叶子之下安置一生”。

在土地上,一旁的村民正在劳作,刘亮程缓缓读起了《虚土》里的段落:“人一旦停下来就要盖房子种地,生儿育女,人在家里走掉的路其实最长,一辈子从炕头到灶头的路加起来,早到过几次天边了。”

洪启将刘亮程视为自己的好友、兄长,标为自己精神大海里的一个重要的灯塔,“哪怕再平凡的见面,都如同久别重逢”。

在语言体系退化的时代,文学之所以需要存在就是因为它可以把我们拉回曾经的丰富与缓慢。

在无人的旷野,在奔跑的羊群间,刘亮程知晓关于这里万物的生长的规律和奥秘,了解人口增长的数量,尊重灰尘与其他生物的存在,用质朴的言语描述风、树、鸟、虫。

在这趟旅途中,携带现代都市气息的洪启久违地面对山谷歌唱起来,感慨眼前一片好景,也发自内心哼起了旋律,感受到好似被“神”触摸的感觉。

踩在真正的虚土之上,刘亮程也道出此书之意,他写的是:人群深陷在时间的深坑中,是人的漂泊与流浪、是流逝与轮回。创作是一件小事,一天中还有很多时间要用来做其他的事情,在地理飘浮之中淡然处之,度过生活,感受生命。

这样的恬静里,镜头的主角绝不仅仅是聚焦于人身上,而是作家笔下肉眼可见与未见时空里的一切。好比离群的鸟,牵挂心上的人,这是洪启内心的迷惘与不确定性,在刘亮程的家乡里,洪启大概寻找到了一些来自文学的力量。

生活的日常,是培养文学的土壤

历史研究者亨利·罗素在回答关于纪录片的问题时,曾谈及过一种存在于历史与记忆间的关系。他说我们之所以要谈“记忆”,是因为它是一种情感,其中涉及所有的考量,也因此在被讨论时显得十分复杂。有关宏观的那些记忆,诸如“国家”的记忆,我们习惯性地将其视为“历史”。

纪录片与文学都具备着见证历史的可能,不过大多文学作品会更为细腻、微观,文学常带着一位作家的追溯与切身体验,详尽书写个人对生命的感悟与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忆;影像则更直观,更需要结构的编排和群体性。

跟着文化策划人虎良灿来到云南的建水古城。在他的介绍中,这位相交三十余年的诗人朋友于坚迎面走来。

生活在这座节奏缓慢的古城里,于坚自嘲在当代写诗是一种“穷途末路”的选择,但写诗会给让他有栖息于世界中的存在感。先后出版过《诗六十首》《于坚集》《印度记》《昆明记》《巴黎记》等作品后,《建水记》则是于建水城的生活里汲取到的日常营养。

从航拍镜头里俯瞰着建水的全貌,在延时片段里观察人来车往,就好似于坚所言,建水是一个由匠人们雕凿出来的手工作品,而不是空洞的建筑外表,因为这里的生活气息与人群未被更改,城是人的居所,人是城的灵魂。

于是,在《建水记》里他写到:“与中国那些失去了历史的新城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大抵是落后的,落日是落后的,故乡是落后的,落后意味着对时间的迷恋,对经验的自信”。恍然间,一种“此在”跃然纸上,合上书页读者也难免被这种“好在”所感染。

于坚一边行走一边分享着自己人生的豁达观念,在交流之间虎良灿也若有所思,观看本片,观众皆是远方的来客。

摄影师从不吝啬于记录普通的路人,在街巷上偶遇到前来的游客,晒太阳的老人,伫立在原地的静物,以及美食,这些都是滋生出优美文字的土壤,吃,从来都是生活所需,对文学创作者来说更是不容忽视的细节。会品尝,会观察,才会给作家细细回味的空间。

我们也许会在某个地方短暂休憩,留恋风景,但文学作品可以把这些风景永驻,纪录片的影像又再度把文学作品里风景和文学家的生活重构。后疫情时代,没有人知晓,曾经的确信的生活环境是否还会再回来,但诗人的诗意不就在于赵无极“艺术使我不怕死”般的勇气,为你我提供着一份更持久更厚重的价值维度吗?

文学书写生活,影像激发感知

“读书日”的出现和被强调正是因为日常里阅读活动的缺失与匮乏,在这现代化的“有”里,我们总在祈祷多握住几个苹果,忘记了也许人的一生只能结出一个果实。

由此,纪录片《文学的日常》并不需要过多冗长的解说词,也不必导演与制作团队多加修饰,作家本人对自己生活的娓娓道来便是最好的读解,有什么能比聆听他们朗读自己的作品更能体会到细微日常?纪实的影像配合着作家的文学语言带领“朋友们”走进无限生活。

在纪录片体系中,很多触及边界的影像类型都尚未被准确定义,譬如“文学纪录片”或“作家纪录片”的概念究竟为何,但这些模糊的边界并不阻碍观众的感知,它们都可以通过强调不同的客体来呈现作家及其文学作品。

“访谈式”的纪录片虽有着传统和对话感,却可能由于文本的单调而失去了更多乐趣故而显得古板,本片明智地摒弃了这一方式,也未拘泥于详实的文献汇编资料,反而在对文学文本熟知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的片段,让作家彻底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共同在场。

导演王圣志与同伴时而与作家和来访者的互动,潜在地激发着被拍摄对象本身的表达欲,但并不预设过多的疑问与期待,而是平静地捕捉偶然与巧合。

在第三集中,受节目邀请李修文与韩松落终于实现了二人约好的会面,在兰州开始了好朋友共同的旅程,奔赴敦煌。

二人在旅途中交流着各自的文学观与世界观,李修文的作品《江东父老》《山河袈裟》也被带着一直“在路上”,躺在车头看前方,立在滩涂石块上感受河边的阳光,画面里的“书”不仅是贯穿每一集的具象道具,更是一种文学的抽象存在,与你我一样感知着生命。

此外,跟拍镜头始终在悄然填补着文学作品中那些需要想象的景物画面,也保持一种发现“惊喜”与相遇的态度,摄影机充当的不是完全纪实的机械设备,是另一位沉默的读者、观众与访客。

当“旅游团妈妈”们和镜头热情打招呼时,戈壁上的团建队伍经过摄影师时,小小的仰拍角度把人们勾勒得如此可爱。在不恪守某一种纪录片拍摄思路的结构中,《文学的日常》借助视听赋予了文学作品和作家品性更具有触动感知的扩散性,维持着流动又不失稳当的视觉节奏和作品的整体度。

《文学的日常》第二季已于东南卫视、海峡卫视和优酷视频同步播出,在文学世界中畅游,去寻找到一份倒流的时间,相信,观众在静与慢的节奏中,定能找到满意的回答。

点击“阅读原文”,将会观看《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第二集。

 6 ) 如果你人生失意,情场失意,这部纪录片就是你走出阴霾的良药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陪家人一起吃过饭;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地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你又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品一杯茶?

在这个凡事讲究快的社会中,效率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吃饭,就连旅行也不例外。

快节奏的生活给我们带给了物质上的满足,却无法让我们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渴望的是一种与快完全相反的状态,那就是慢。

朋友曾经说喝茶是附庸风雅,是文化人才做的事。但如今他也会时不时去泡一杯茶,体验一下远离尘世的感觉。

其实,像他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喝茶,是因为他们越来越享受泡茶的过程。

泡茶的过程是一个慢过程,是一个完全与现实世界相反的世界,它是一个可以让人暂时远离尘嚣的媒介。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最开始被它吸引,是因为里边有我喜欢的作家,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来了解他们的生活。

但看完后,我才发现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作家们的生活日常以及他们对生活的见解。

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可以让你重新正视自己、重新正视生活、重新正视人生的片子,就像第一集开头写的那样,生命就像浮土,飘扬又落下。

浮土飘起来,落下时却是缓慢的,一点点的往下落。它们在下落的过程中欣赏世间的风景,最后回归大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和浮土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宇宙间的一粒尘埃。人的出生即代表着飘扬到制高点,随后的每一天都代表着落下,一点点地、缓慢地走向终点。

刘亮程说,伴随我们的都是缓慢生长的万物。

一粒麦种,从发芽到抽穗再到成熟,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揠苗助长只会是它枯萎。

人的成长同样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婴儿到少年,中年、老年,慢慢长大变老。

以前的人们,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聊天,现在的人们是各自玩各自的手机。智能手机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地球也因全球化变成了地球村,无论你居住在哪里,都可以进行视频通话。

高科技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高科技在另一方面却阻碍了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

古人经常通过大自然来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想。像于谦的《石灰吟》,他借用石灰来象征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活在社会中,更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蒲公英为例,蒲公英长什么样、有什么功能,它对人生影射了什么含义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百度知道。

但想要真正认识它,光靠百度词条是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去亲近它,观察它,甚至品尝它,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样子。

就像喝茶,茶艺师告诉你,这款茶有花果香甚至有蜜香,如果你不亲自品尝,你是不会真正了解这款茶的。

通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我们可以看到,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热爱生活,更爱惜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就连睡和醒这个最普通的话题,在他们的眼中都是如此不同。

刘亮程说,人生只有两个状态——醒和睡。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一直以为睡觉就是睡觉,它只是一个身体机能自我修复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醒着的时间更有意义。

因为醒着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

但在刘亮程老师眼中,睡是醒的另一种状态。在睡的时候,我们会做梦,梦里的我们会奔跑、会笑、会哭,也会衰老。

人人都会做梦,但不是人人都能对梦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文学照亮生活,这些作家总是及时用自己的笔来提醒我们这些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活。

我很喜欢于坚老师在里头说的一句话,“”诗性,是对不确定的尊重”。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确定性,追求真理与完美,但很多事情其实根本没有确定的答案,就像今天不知明日事一样,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把生活过成诗,享受当下的每一天,你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处处都有,诗意也处处都在。

 短评

有着烟火气的作家聊天集,非常随性,却也带着特别的哲理与感悟......挺意外遇到一部这么特别的纪录片,遇到一位这么乡土的作家。在洪启与刘亮程的闲聊中,透过刘亮程生活的村庄的一草一木,我仿佛看到文学从纸面上走下来,走到日常生活之中。或许,这就是这部纪录片想跟我们说的话吧!

6分钟前
  • Jinkingkam
  • 推荐
  • 喜欢第一、三、六集。

    7分钟前
  • 悠远
  • 力荐
  • 节目有意义,但只是某种切片式的生活片段展现,它满足了观众对作家或浪漫、或惬意、或纯粹的生活方式的遐想,在节目组和嘉宾较刻意的设计中,远离城市的田园式生活与零碎的文艺金句成为本节目的最大看点,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掩盖贫瘠的内容输出和嘉宾之间交流缺失等问题。本节目堪称普通文艺青年的麻醉剂。

    9分钟前
  • 观影者
  • 还行
  • 文学的日常拍成了文学的故乡,浅尝辄止的半调子,人物和书都没有得到表达。一部访谈果然不能有两个主角,太别扭了,史航和双雪涛那一期简直品出了无聊。这一季不太行!

    10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较差
  • 内容依旧不错,但希望多选择真正有影响力的体制外作家,比如李娟

    11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推荐
  • 双雪涛:你读书时是一个人,写作时又是另外一个人。读书是当然是读自己,主要是在读别人,用别人的东西碰撞自己。写作写的是自己,是用自己来写别人,创作了小说;返回头小说又创造了你另外一部分的自我,是个你自己意想不到的自我,逐渐累积呈现出来。于我而言,写作是一种幸运,能和自己的创伤、喜悦、困惑聊天。于坚:诗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尊重。人,充满劳绩,依然诗意地憩居。朋友,就是最后的故乡。李修文:作家的天职是代表自己和一些发不出声的人们发出声音,那个世界容纳孤魂野鬼,容纳发不出声的那些声音,他是声音的神殿的吹鼓手。生活暴露给写作,写作暴露给生活。文学的真实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本身。为什么要写作?李修文认为最好的解释来自艾米莉·狄金森:“我就像一个路过坟场的小男孩,因为害怕我唱起了歌。”

    16分钟前
  • 海子
  • 推荐
  • 看刘亮程会觉得,他的文字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21分钟前
  • 慕容兔兔
  • 力荐
  • 最有意思的还是史航和双雪涛,因为采访者好受访者对等有趣。

    2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 #🍋观影# 同一个导演,水平咋能下降这么快?拍的是旅游宣传片?那你好好拍景,使劲念书干啥呢……

    26分钟前
  • Shirleysays
  • 还行
  • 后面几集更多的是中年老男人的愤愤不平,第一集的刘亮程和洪启则让人看到了艺术家身上最高级的浪漫,就像月光倾泻在你的书桌,清风吹过开满百合花的山谷。干净澄澈的心最接近神。

    30分钟前
  • 逸飞
  • 推荐
  • 于坚一般,双雪涛不错

    33分钟前
  • Da da
  • 推荐
  • 不用看后面就知道刘亮程这一集最佳了。1、人生经历所有的辉煌都是在为葬礼做预演。2、在野外要跟着猪吃草,get了一个野外生存技能。3、关于虚土的部分,在某些地方,时间深陷在其中,一旦人或者人群停下来,时间就会变成一个大坑/深坑,让人越陷越深。4、再频繁的见面,也像久别的重逢。

    34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 无常日里且日常。

    37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 看了史航和双雪涛那集,北京的冬天,居然在室外拍摄了那么久,就为了一个氛围感真的是不至于。史航实乃无敌讨厌的油腻中老年男人,一直在喧宾夺主,抒发种种自大的看法,说又装又空泛的比喻,在三十多岁的双雪涛面前一身爹味。最后强烈建议李健余华做一期,并且请看看女作家们。

    38分钟前
  • 惠子
  • 还行
  • 为了看于坚,打开了第二季,结果就这集好看

    43分钟前
  • NJ安可
  • 推荐
  • 看后有种心安定了的感觉,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之中,文学,唤起了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回忆。文学的意义,来自日常。在生活的不断体会,文学也不只是文学本身。一次次旅行和追寻,在友人的闲聊之中,我们和文学重逢。

    46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 看完一整季发现我国聊天有内容还懂幽默的文人真是少之又少,怪不得评论都想让李健和余华来一期。刘亮程的第一期算是最不错的,和村庄的感情比较真挚,于坚那期看完有点想去建水,李修文那期本季最弱,双雪涛不是个擅长说话的人,东北人幽默没发挥出来,只有打进台球问摄影师刚那段录进去了吧还挺逗的,陈彦那段秦腔女演员唱白蛇传最佳。

    51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 王圣志 你好好拍 希望你拍拍女作家两季下来 有点儿腼腆执拗的“不高兴”麦家老师真得很吸引人关于文学 关于作家 不忍心不给五星——————ep01 刘亮程 洪启故事总是喜欢从某某回归田园/乡野/林间开始 回归 走出去再回来 才叫作【归】所以这纪录片仿佛在默默传递着焦虑ep02 于坚 虎良灿。诗人太惹人爱了!!! 跟麦家老师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性格ep03 李修文 韩松落 ep04 双雪涛 他居然83年生人这么年轻 史航老师回归!ep05 陈彦 陈小朵 终于有女性了 虽然只是介绍人ep06 李洱 张清华 一直好奇《应物兄》是写什么但是一直没有读 两位老师有趣的灵魂相遇了

    53分钟前
  • 长江以南
  • 力荐
  • 泡馍啊,想你啦,你在阿哒还好吗🥲

    57分钟前
  • 西南季风
  • 推荐
  • 看老于坚颇有感动。你所崇高的,正式是被当下普遍认知鄙夷的,厚重之事早已薄如蝉翼。

    60分钟前
  • 内蒙Artiste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