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妈妈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0

    主演:刘莉莉  刘威  

    导演:孔笙

    猜你喜欢

     剧照

    妈妈 剧照 NO.1妈妈 剧照 NO.2妈妈 剧照 NO.3妈妈 剧照 NO.4妈妈 剧照 NO.5妈妈 剧照 NO.6妈妈 剧照 NO.13妈妈 剧照 NO.14妈妈 剧照 NO.15妈妈 剧照 NO.16妈妈 剧照 NO.17妈妈 剧照 NO.18妈妈 剧照 NO.19妈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03

    详细剧情

    都市家庭剧

     长篇影评

     1 ) 致谢《妈妈!》剧组同仁:一部电影的诞生是所有人的智慧结晶

    电影《妈妈!》简历

    出生地:中国杭州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22年9月10日,处女座。

    家庭关系:成员众多,慢慢介绍。

    监制:尹露

    30年前,在同一个考场上,我考试考得慌张,忍不住哭了,旁边有女孩递来一张纸巾也没能安抚我的心情,但从此,我和那个女孩儿认识了,她19岁,我20岁。她送来的是善意,我感受的是温暖,是不是有点像电影里的冯济真和周夏?

    年轻的时候我们吃过一碗泡面,啃过一个鸡腿,也搭过一辆卡车,我清楚地记得没有蓬布的车斗呼啸在西三环的北路上,风刮得脸疼,她蹲坐在车厢里摇摆不定,她说,杨荔钠,跟你啥事都做了。到站时我们拉着手跳下大卡车,也跳过青春美好年华,那会儿我们都没想到30年后有部电影等着我们,她从妹妹变成了监制,从忧郁女生扛起了制片重担。这一次她带我飞。

    她是信念感、执行力、直觉力、判断力俱足的电影人,我说她头顶有根天线,连接天线的密码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观察她好多次,只要有问题,她总是让自己站在前排首位,身体是诚实的,暴露了她的承担天性,和守护职责,但在媒体和聚光灯下,她会躲闪、回避。剧组里因为她平衡关照,我才能安心创作。影片的前期、后期,包括拍摄43天时间里,她一直在,她在我就安心,她在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日常里她把温柔给了猫咪,工作中她把精力留给了作品,她游刃有余地切换双子的角色互换,也一直探索艺术与商业的平衡,30年后,她会有很多作品写在她的个人简历上。那是她用自己的脚步和双手一步一步走出来,一点点做出来的。

    她说感谢时间,我说感谢生活,她说电影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我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和每位观众的交流中已感受到深意。《妈妈!》里蒋玉芝和冯济真说要做对的事情,我和尹露人到中年时也做对了一件事情。但不等于我们熟悉我就不用对她说谢谢。

    摄影指导:余静萍

    余老师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我见面的第一位主创,她在台北隔离,我们视频聊天,她说故事令她感动,那会剧本是初稿,也说期待再进展,对于手持还是固定,是单机还是双机我们讨论过。她是我见过最帅的摄影师,带领一群男生,一会出现在电线杆子上,一会在三轮车上,一会把自己藏在隐秘的角落,她是捕捉光影的精灵。我的目光除了盯着演员就是盯着她,每一场每一条过后我们都会交流默认,我在她的目光中获得支持鼓励。

    我记得拍桥下面妈妈追着女儿跑,余老师提醒我这场戏要小心,要考虑两位老师的体力和承受度。拍摄过后我才明白她的提示多重要。中场休息的时候,余老师也会把毯子轻轻盖在吴老师身上,奚老师的重场戏过后她会赞赏,她对演员的关注和爱护不比我少。

    我很怕她抽烟,她很少抽烟,只要抽烟我知道一定是出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也要去理解她的焦虑和想法并及时沟通。工作的时候她定期看剪辑的素材,及时和后期剪辑沟通,不希望前期拍摄留下遗憾。

    有一场戏母女坐在各自的窗口,没有对白,没有对手戏,她的镜头那么温柔那么美,时光岁月从她的指间流过,包括湖面上一家人的水面肖像,都令我感动。她跟我工作应该不轻松,快杀青的时候嗓音发哑说不出话,我会记得她对《妈妈!》的好,对我的好。和她一起工作我长了很多经验,于我是很好的学习。如果说母亲不离不弃照顾生病中的女儿是本能伟大的话,那余静萍也用双手和眼睛,用她擅长的镜头语言深情抚慰了这一家人的冷暖人生。

    美术指导:翟韬

    每当大家说《妈妈!》主创都是女性时我会说美术指导翟韬是男生,是对女生好的男生,第一次见翟老师时我就知道他是好人,好到可以欺负的那种,他目光和善五官也帅。有一天看景后吃饭,酒后他说,导演的工作就是把所有人的爱凝聚起来,再提取一颗舍利子,他还用手比划了舍利子的大小,那会儿天色幽暗,翟老师在我眼前也像舍利子一样闪着光。

    看过《妈妈!》的观众对美术场景印象深刻,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包括在院子里重新搭建的室内主场景都是翟韬老师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反复研讨绘制草图建构出来的,它也像一个老灵魂为这一家人遮风挡雨,诉说他们的悲欢喜乐。

    我也喜欢房屋里的所有道具,床单桌布,窗帘台灯,桌子椅子,碟子筷子,杀青时侯我顺走了母女吃饭的桌布和床前的闹钟,它们摆在我家的餐桌上,那么近,那么好。美术组办公室的照片都存在手机里,翟韬,我不会欺负你,只会祝福你。

    造型总监:吴里璐

    吴老师是资深电影人,有幸与她合作,她的创造力惊人,我说您会得终身成就奖,她说她还年轻。是的,她非常年轻,像少年一样灵动。她会和美术组去看景,在一家人团聚的山洞里路不好走,我们连滚带爬找寻路线,里面突然飞过的蝙蝠会让吴老师紧张,但见到路边的小狗小猫,她总会露出怜爱的笑容。

    每次看到发布海报或片段,我先想到的都是吴老师和她的工作,她的造型不仅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也能帮助演员帮助我。有很多套衣服我百看不厌,很想穿在身上过把瘾,那些颜色和款式,那些发丝和妆容,包括女儿发病前后的层次渐变都能精准入微地引领观众进入上一代知识份子的生活世界。

    吴老师在剧组里,我总能看到她在最不引人瞩目的角落检查工作细节,但她赋予角色的艺术魅力是最直接,最初始建立观众对影片的信任和好感,吴老师的工作和她为人一样谦逊、温和,举重若轻。

    剪辑指导:朱琳

    很早就听尹露赞赏介绍过朱琳,她的工作室很多张电影海报,都是她近些年的工作成果,扫描海报只需要几秒钟,她坐在剪辑台的时间却不可量化。拍摄中间她带着幼小的女儿来现场工作,我们讨论现有素材,她也对未拍摄的部分做了预判和提醒,我虽然对素材有信心,也想希望从剪辑师的角度再确认,她都会以她的经验笃定精准地回馈我答案。剪辑是电影再创造的过程,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她没停止工作,她的身体当时不是很舒服,但她的坚韧个性和对电影的爱没有让《妈妈!》中断,正如我看到她作为年轻母亲的职责,她用心力守护的除了自己的女儿也包括一位位从她键盘上被重新建立并获得新生的人物。

    声音指导:刘晓莎

    电影行业内女性录音师不多,她是其中一位。女儿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先后出现的幻觉幻听,梦境与现实,恐惧与迷失,日复一日的时钟催命等复杂情绪在音效层面都做了大量细化并注入母女情感的深度创作。包括对音乐的调整,后期配音补录,总之每次看到她笑容有多甜,就知道她实际工作有多拼。第一次坐在她公司的影院大银幕上看成片时我感叹影片再次被她赋予新的生命,《妈妈!》接近属于她自己的完美,每过一道技术层面,影片就会毫不遮掩地让我们看到她的好。她就是被很多双爱护她的巧手精心打扮过的小孩,当她呈现自己的生命时才显得自信从容。

    音乐作曲:沈必昂

    他97年出生,华裔。尹露说这部影片的音乐不需要像剧中人一样成熟,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我同意。入冬以后,和沈必昂虽然过着美国时差,却没有被时差限制,我惊讶他年纪轻轻能够精准同体剧中人的命运。这就是音乐的穿透力吧,音乐也是母女的言说,沈必昂一直倾听一直安抚,不断用音乐的温柔和美好轻轻架起观众通往母女内心世界的桥梁,包括结尾,尹露喜欢,我也喜欢,但更欢喜的应该是蒋玉芝和冯济真吧。她们在海边舞蹈,在海边拥抱,回到人之初的模样,她们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过往会有人看到,也从没想过有段乐章会为自己谱写。而那位谱写乐章的年轻人和她们从未谋面,年龄也相差半个世纪,就像坐在影院眼里闪着泪光的年轻人,也许有种见面不需要介绍,他们老早就认识。

    选角导演:周正飞

    和他工作很久我才知道他已经有很多部作品的经验,工作之外他是不会聊其它话题的导演,除了主要演员,其它角色的选择和判断上我们也有默契度,我重视他的推荐和建议,他也一直在现场陪伴演员。他和演员之间有信任,不是完全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剧组散后我们看戏剧,聊表演,他一直专注自己的专业,对电影保持敬畏心,令我尊敬。

    执行制片:薛李

    我们习惯叫她沐子,沐子是我在组里见到最早也是最后离开的人,她带领制片组一票女生为影片制作保驾护航,女孩们的魅力和魄力我都看到。印象里她不是跑就是在跑步的路上,她是消化了很多困难、最大化呈现结果的执行制片人,每一部作品都会褪去一层皮,再长出来就是盔甲,这点我和她是一样的。

    外联制片:南瓜和刘烨

    他们是《妈妈!》剧组的绿色通行证,没有搞不定的景,下次我向你们要月亮。

    统筹:沈豫

    每天发送精准通告,她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助拍摄进度调整周期。谢谢豫姐,她比我小,其实。

    制片主任:金融

    雨天里,我看见她的泪珠比雨滴大,天没放晴,她的身影已经奔向下一个场景中。望着她瘦小背影,我想女孩们哭不都是委屈,有时也是对自己的严苛。

    生活制片:胡锐

    杀青后最不适应的是接不到他传送的领饭信息。谢谢一日三餐的照顾,余静萍老师说《妈妈!》剧组厨余垃圾处理得好,那是你做得好。

    执行导演:JK

    导演组的工作全靠他分担,我经常跟他说辛苦了,他总回应不辛苦。我喜欢他对人对事的原则性,那是宝贵的品质。不知他此刻能否听得到。他的团队也曾是我的团队,斌斌,奇奇,小宇,俊同,你们的笑和焦虑我都记得,协力合作的日子都是好时光。也祝福导演助理小睿学业有成。

    灯光师:赵瑞平

    无论是月光、日光,还是最不显眼的台灯光,母女的日日夜夜很多艰难时刻也是靠他照应照亮的。她们不知道我知道。

    摄影组长:安铜

    那朵昙花在电影里只开放了一秒钟,你为它开放守护了大半夜,所有特效都没你抓拍得好。你的笑容比昙花灿烂。

    执行美术:胡骁

    湖面的书,院里的花,窗框上缓慢爬行的蜗牛,是他临时找来的小演员。杀青后朋友圈他说《妈妈!》剧组体验了很多次第一次,《妈妈!》也会记得他和每一位家庭成员。还有现场美术小涵,谢谢你给我拍的现场照片,算是家庭相册。现场道具小白,你手里的猫和七彩泡沫都是梦幻,在我眼里。

    造型设计:吴萌

    我称她樱桃小丸子,从没见她慌乱过,都是做足了功课吧。包括服装高妹和化妆嘉玲,我每次在家刮眉都会想嘉玲要在就好了。高妹希望你都好。

    现场制片:老四

    人称四哥,四哥带领兄弟们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总之哪里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四哥身影。李医生也兼顾茶水,水温不冷不热正好。和李医生没有微信,希望她在其它剧组开心。

    现场录音:王晓会 王晓强

    他们是兄弟,长得像,不太说话,我想他们是习惯听别人说话并把说话机会留给别人并收在录音机里了吧。宾馆里他们住在我对门,每天听到他们背上设备关门时,脑子会闪过今天第一场该怎样走位。

    剧照:Rita 余意 陈琢

    每一张剧照都是妈妈的宣言,每一张剧照都看到母女情深,相机后面是美丽女孩的眼睛,她们的凝视妈妈看得见,女儿听得到。

    海报设计:黄海

    谢谢黄海的作品,非常动人。写剧本的时候,忍不住标注母女洗澡、牵手奔跑、海边舞蹈,知道她们有一天会定格在时间年轮里。

    DIT:阿信

    印象中他总是独来独往,都没好好说过话,他的工作也重要我从没轻视过。

    调色师:Ivy 胡旭阳

    影片有了色彩也就有了气质,观众喜欢《妈妈!》的气质和模样也是调色的功劳。

    致谢演员

    媒体采访时我都会说托吴老师和奚老师的福,因为她们演得太好,很多时候我会分不清谁是蒋玉芝谁是吴彦姝,谁是冯济真谁是奚美娟。感恩她们成全电影。

    关于文淇,经常会跟观众聊起她扮演的周夏,争议和肯定都有,每次聊完也能得到观众的理解。我还想找时间跟文淇说,周夏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你一直都好,好得不可替代。

    扮演医生的朱时茂老师,扮演父亲的任洛敏,扮演警察的李晓川,扮演男失主的东靖川,还有被删减的刘洋,以及年轻妈妈冯家妹,年轻父亲王斌,幼年女儿徐艺瑄,谢谢你们的停留和演出,因为你们电影才完整。

    有太多的人员和职能部门没有依次介绍,我记性不好,也脸盲,甚至叫不上大家的名字,但我对每一位给剧组添砖加瓦的成员充满感谢。多年以后,如果我像冯济真一样万一忘了,想不起,只要你告诉我曾经参加过《妈妈!》剧组的拍摄并对我打三下响指,也许我能被唤醒,我要牢记那是“我爱你”的意思。包括那些参加演出或是住在附近来探班觅食的猫咪们,虽然一面之缘,难再重逢,它们的出现让很多双手臂张开、面露欢愉,比如尹露,吴里璐,余静萍,奚老师,吴老师,还有我,有照片为证。

    昨天因为弹窗,我留在杭州又看了眼主场景蒋玉芝和冯济真的家,院落宁静细雨,树和鱼都在,被主人照顾漂亮的拉布拉多怎么也不会想到,它被带走的43天里,他们家的屋檐下有这么多人来过,曾有另一家人和它在同一院落里已活过百年。这是命运的交错,时光轮转,要离开时它冲我叫了一声像是催我快走,背对它我没回头,心想属于电影的留给电影,属于生活的还给生活。

    最后我要致谢的是影片结尾养老院里站在门口递给母女马克西姆巧克力一直等待丈夫的唐婉茹,她望着母女的背影招手说再见,她为自己和角色,为我们大家都提前做了告别。路演过程中,很多人问起她,打听她,我说我们是好朋友。电影有始有终,人生有聚有散,我希望还有机会在没有约好的某个场景和她相遇,到时候她能告诉我,她是否等到她的丈夫,他们过得好不好。

    再见,《妈妈!》剧组的所有演职人员,疫情时代各自珍重,对我来说写出来才算真正告别,都说一部电影的好是所有人的好,不好一定是导演不好,我同意。好在《妈妈!》没有辜负大家努力,她是所有人的智慧结晶!

    导演杨荔钠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杭州

     2 ) 困在时间里的孩子

    妈妈做过的早餐

    电影《妈妈!》关于一家人的爱与离别,关于阿尔兹海默症。有杨降先生的《我们仨》家人之间温暖的画面,也有《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难过哀伤。

    电影中看到,65岁的女儿和85岁的妈妈,家庭生活场景太熟悉了,总是不断想起我的妈妈。

    看到他们母女俩早上用餐的画面,我的妈妈也会给我做丰富的早餐,我还是娇情的提出要求,这个太烫那个太咸。她会数落我的不成熟,情绪管理失控。我会嫌弃她乱花钱,乱电视购物。我享受她的付出她的爱,偶尔还要和她闹别扭,和她呕气。

    我都成年人了,有两次肠胃炎急诊,半夜里妈妈拖着年迈的身体陪我在医院挂瓶。无论我多大,在她面前,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她总会随时随地出来保护我。

    妈妈离开我时,家里还没买智能扫地机,没装智能马桶,我后来买了扫地机,换了个智能马桶,感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性。

    梦见她又回来了,梦见她从卫生间出来,对我说,现在人可真聪明,上个厕所都这么舒服,梦见她说扫地机比吸尘器方便,卫生做得更干净。

    总觉得她走得太早,太多生活的便利她都没感受到,手机支付预约挂号的便利,福州通了地铁的快捷,自驾游的乐趣……。

    小时候,我怕鬼,妈妈走了以后,她常来我的梦里,她一直是我的家人,总觉得她不曾离开过我,世间哪有什么鬼,都是放不下的思念。

    如果我的妈妈,她还在,今年应该75岁了。

    当年,她迎接我来到这个世界时,我嗷嗷待哺。

    后来,我送别她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泪流满面。

     3 ) 关于《妈妈!》,我有这些话想说

    2021年10月2日,摄于“蒋玉芝”和“冯济真”的家中。

    妈妈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人,当我们被孕育的那一刻她就变成两个人,我们吸收她的养分,撑大她的肚皮,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生命原来是互换,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安然落地,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抱住自己的小孩。那根我熟悉的血肉脐带被剪断不是分离而是母子命运连接的开始。

    从说话,站立,走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人生古稀,我们清楚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但不会记得叫过几次妈妈,妈妈太日常,太普通,太不需要被记住,她像一个幕后工作者,用尽一生养育你,打扮你,当我们成熟了,漂亮了,她却变弱衰老了,她不一定参加你人生的盛宴,但会一直在身后看着你,祝福你。这是我对妈妈的理解,不知你认不认同。

    当然母亲有很多种,我就是不完美的那种,我想我会用很长时间适应母亲的角色,但我发现最不需要学习的也是这个角色,母性本能和眼前的小生命会修正教会我怎样做好一个母亲。

    影片里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母女家里,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催生片,这真不是我的意思,我更想说这是女性代际间的延续,也是照进母女疲惫生活的阳光,冯济真这会儿已经不认识周夏,但她不害怕这两个闯入者,而是任由她给自己涂口红,睡家里,周夏考上成人大学人生走向正轨也是对冯济真最好的回馈。她们是双向救赎的关系。有一天等周夏的女儿长大,她会怎样讲述冯济真的故事。“妈妈年轻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不认识我,也没说一句话,但透过她的目光,我看到信任和宽容,良善和期许。她托起我那段迷失的人生,教会我如何尊严地生活。”

    任何年代知识分子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尊敬关心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聚焦同类题材影片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时隔多年,有必要回望她们的身影,看看她们现在好不好。她们说话有自己的方式,母亲出生民国是文科教授,女儿建国后出生是理科老师,她们教育程度决定日常对话不会像《春潮》中的母女偏世俗,为此我也走访了很多大学老教授、老学者,语言的惯性不是一天养成,她们年轻时候也许不这样说话,但时光岁月,风雨人生会让我们的语言和样貌一样多少都被改变。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生命本来就是轮回重来,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

    我是导演杨荔钠,非常感恩大家对影片的关注,每部电影都有缺憾,我希望下一部我能做的更好。影片马上上映,也期待观众和网友持续对话和回馈。

     4 ) 是艰难活着,还是从容赴死?

    电影上映了这么久,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写写心里话。

    我的姥爷就是罹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去世的,因此在看到《妈妈!》这部电影之后,我无法完全客观地用“好”或者“不好”来评价这部电影。

    准确说来,它足够细腻、温暖,在电影的层面算是勉强及格了,但从一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的视角来说,它的致命缺陷在于叙事过于浪漫、松散,以至于这样一个极佳的题材、极优的演员配置、极具代表性的角色设定,都呈现不出这个片子该有的力度、态度与深度。

    姥爷最后那几年

    印象中,从姥姥去世开始,姥爷的脾气就越来越差了。

    1997年2月25日,那天下着雨,刚过完九岁生日的我早早起了床,加入了追悼会送丧的队伍。队伍很长很长,妈妈牵着我走在最前面,每走几步就停下来,跪下,再站起来,继续走。

    我们在冷冷的细雨中一路跪了又起、起了再跪。那天特别冷,地上到处都是雨和雪的混合物,为了保护我的膝盖不受伤害,妈妈提前在我的腿上结结实实绑上了几层塑料袋。

    很魔幻的一点是,那天刚好也是邓小平的追悼会,街上的广播一直在反复播放邓小平追悼大会的致悼词,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忧伤。

    从殡仪馆回到姥姥家,大人们都在张罗午饭的事情,但我一直都找不到姥爷。最后在二楼的主卧,我找到了他。他一个人静静呆坐着看向窗外,天晴了,虽然天气很冷,但阳台上他种的花花草草都还是郁郁葱葱的。房间里很暗,我几乎看不清他的脸,但我觉得他应该在哭吧。

    我走过去安慰他,才确认他是真的哭了。

    吃了一块前一天没吃完的生日蛋糕,我下午赶回了学校,教室的电视机都还在反复播放邓小平的追悼会,同学们依旧打打闹闹就像这个世界没有人死亡过一样。

    现在每次回想起来依旧会觉得,那一天对我来说实在是过于魔幻了。

    从那之后姥爷的脾气就不是太好了。他总是不停找茬,不停埋怨儿女们。即便爸爸妈妈、舅伯们、舅妈们都在加倍用心照顾他,但他依旧坚定认为,在老伴儿去世之后,自己就成了儿女眼里的巨大的累赘。

    再后来,病情一点一点恶化,我才知道原来姥爷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当时还并不太清楚“老年痴呆症”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只知道姥爷的脾气一天比一天坏、记性也一天不如一天了,后来他已经没有了行动能力,卧病在床。某次我去探望他,他把我认成了二表姐,拉着我说悄悄话,还吵着要我拿糖给他吃(因为他有糖尿病,妈妈和舅伯舅妈都不让他吃糖)。

    那段时间,几个子女轮流照看他。到后来,姥爷谁也不认识了,见谁都骂,妈妈经常红着眼睛回家,又委屈又沮丧。

    妈妈后来跟我说,姥爷那几年过得很艰难,但在临走前突然什么都记起来了,可能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吧。

    也不知道是不幸还是幸运,姥爷糊涂了好些年,但最后是清醒着走的。

    阿尔茨海默病到底有多难搞?

    1995 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美国艺术家威廉·尤特莫伦(William Utermohlen)在 1995 年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从那时起他坚持给自己画了 5 年自画像。

    自画像从清楚到模糊,正好呈现了他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之后意识瓦解的全过程。

    像他这样有才华的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才华消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活慢慢被盲点吞噬,实在是极其残酷的一件事。

    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还有当代著名的作家特里·普拉切特,他在知道自己患病之后经历了愤怒、孤独、恐惧与荒凉种种复杂的情绪。在描述自己患病感受的时候,他说,“就像你一个人站在海边,海浪不见了,所有的人也不见了”。

    后来他参与了纪录片《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的拍摄,逐渐失去写作能力、感觉自己毫无生存价值的他,甚至开始在纪录片中考虑是否要自行解决自己的生命。

    (截自特里·普拉切特参与拍摄的纪录片《Terry Pratchett:Choosing to Die》

    就在前段时间,我很喜欢的作家韩松也在微博公开了自己被确诊为“认知异常”的残酷事实。

    他提到,“老年痴呆并不等同于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变傻’、‘老糊涂’只是对失智症或认知障碍的一种通俗说法,它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阿尔茨海默仅是其中一种。在我国,六十岁以上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有近四千万,而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是一千万左右。”

    即便简单的阅读、组织语言对他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了很难的事情,他几乎每天都会坚持更新微博,坚持读书,坚持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虽然字里行间都充斥着沮丧与失落,但看得出来他在努力控制自己,他会在所有图片左下方加上“我们的目的就是活下去”这句话。

    明明可以拍得更动人,但它没有

    说回《妈妈!》。

    这样说可能会显得自己很冷漠,但整个电影里最打动我的,只有最后母女俩(可能选择了自杀)的开放式结局,以及片尾真实患者的影像彩蛋。

    作为女性,在观影过程中让我感觉最沮丧的一点是,片中吴彦姝老师饰演的老母亲蒋玉芝、奚美娟老师饰演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冯济真、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女周夏,到最后这三位女性的角色都变成了“母亲”。

    因为冯济真的病,蒋玉芝不得不在85岁高龄重新回归到了母亲的角色,对女儿给予细致照顾;

    而冯济真,虽然终生未婚,但也在得知自己患病之后,不求回报的一次次原谅、一次次拯救问题少女周夏;

    周夏呢?这个唯一原本还带点自由色彩的年轻女孩,抱着自己那个(不知道亲爹在哪里的)婴儿出现在蒋玉芝、冯济真家里。

    这是导演所谓的“相互救赎”吗?抱歉,我真的没看出来。

    我只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的宿命,看到代际关系里的绝望和无奈,看到被困在“母亲”这个角色里的巨大的死循环。

    一想到这个作品还出自一个“全女性视角”的团队,我就更觉得费解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一生过得很糟糕、很失败,那请你想清楚,生一个新的孩子出来,你的人生并不会得到所谓的“救赎”。

    大人物的一个喷嚏就足矣让这个时代倒退十年甚至百年,而我们都是小人物。如果你觉得人生很操蛋,那孩子的出现、血脉的延续,都改变不了你的人生。

    所谓的“温情延续”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最后实实在在倒霉的只有那个无辜的小生命。

    再说回结局。

    海水渐渐涨起,优雅的知识分子老母亲穿着旗袍,推着轮椅,带着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女儿,平静又快乐地走向海里。海浪汹涌,母女俩在海中相拥而泣,迎接死亡。

    如果这是生命的尽头,也没什么不好。人生不过就是短短几十年,女儿早就该放下对父亲之死的愧疚与执念了。

    你说这个片子算不算一个好电影呢?在技术层面上,答案是肯定的,但在精神层面上,导演未免过于执着于自己的个人感受了。尤其是周夏这个角色突如其来的怀孕、莫名其妙的消失,更加稀释了这个片子原本应该具备的力度。

    真实生活中的阿尔茨海默病,会将一个原本优雅温和的人彻底击碎,将原本规整体面的生活变得混乱无序。这种病带来的那种真切的无力和绝望,在某种程度上与这种诗意的、浪漫的、一厢情愿的表达是相悖的。

    太可惜了。

     5 ) 哪些高知退休后易得老年痴呆症?

    哪些高知退休后易得老年痴呆症

    日本《area》杂志介绍,以下“高知”或上班族退休后易患老年痴 呆症

    1、对年节送礼馈赠非常热心。

    2、对上司绝对服从、对下属相当严厉。

    3、喜欢将部下的功劳归己,将自己的失败归别人。

    4、假日与家人外出时习惯穿西装打领带。

    5、对演艺界绯闻或家人闲聊话题完全摸不着边。

    6、不善闲谈、不会讲笑话、缺乏幽默感。

    7、一点也不觉得猫、狗等小动物可爱。

    8、不被同事或部下喜欢。

    9、对同事或朋友的升迁反应过敏。

    10、对音乐、电影毫无兴趣,并且对玩电子游戏嗤之以鼻。

    11、生活步调相当固定,每天走过的街道几乎一成不变。

     6 ) 理想人格的范式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是在于,完成了一场爱的教育。

    我家祖宗三代都不认识任何大学教授——更不用说浙大这种985教授,也没有任何这个层级的人的来往,考古学家,三甲医院主治医师等等,毫无看书、看话剧、体育运动的习惯。是直到我这辈才有城市生活的经验,才有了广阔的街道,了解义工,了解被维护得很好的风景。整面墙的书架,一人一张大书桌,并不是为了装点。

    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双方都好好说话是个什么样的氛围,可以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担心被责怪,也可以直接表达不满。有矛盾,不一定代表会起冲突,场面很难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表达,说话的出发点都是“我”,我希望你好,我希望你不要成为我的负担,对对方的期望也是落在“我”的需求上,至于你如何回应那也给你思考的空间,绝不是命令、威胁、哭诉。平静的对话,情感浓度一点都不低,不必声嘶力竭,不必苦口婆心,不必大哭大笑,只要表现出一个人内心独立的想法,一点点行为表现出来,就会有巨大的力量,是生命力,是生而为人的坚韧。

    确诊疾病后,整理好保单,转移好存款,给家里细致贴上纸条,甄选养老院,这一件件事情办得,真熨帖。也很符合现在正流行的一个词:“松弛感”。问题来了,那就解决问题,需要花钱的,那就花钱,需要找人的,那就找人,需要再了解下的,那就自己找书看。这看起来真的很体面,也是我理想中的状态。

    看这家里的装修,绿格子窗帘,蕾丝窗纱,小花砖,以及两人经常穿着的小碎花连衣裙,这些都属于我以往非常厌恶的“日系小清新”风格。但很奇异的,在这部电影里,我仿佛突然认识到这种风格的美,它和老年女性那种温柔,无攻击性,亲和,温情的感觉相得益彰。想来我以前讨厌这种风格,其实也是在抵触一种毫无攻击性、软绵绵的性格,我自认绝不是软绵绵、贩卖甜美可爱的日系妹子,也就无形中拿掉了身上这一部分特质。我不应该否认自己身上女性化的这一部分,女性的温柔同样也是值得骄傲的伟大特质,没必要去硬拗假装坚硬,女性力量,也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强大。

    看这部电影,我老是代入想象自己的晚年。我会有一个体面有尊严的老年生活吗?不久前才在一席看到英国养老院的一些惊人现状,而这种并不好的待遇还需要花费一个老年人一辈子体面生活代表——整栋美丽的房子才能换取。这种消息多了,难免会有种种担忧。当今我们并无现成的养老院基建,也无任何成系统的养老经验,更可怕的还有生育率暴降,既有财政上的困难,也不会有合理价格的劳动力,还有更多七七八八的问题,不忍细想。但如何保持自己的体面,已经可以从本片中学到很多。

     短评

    阿尔兹海默不可怕,贫穷的阿尔兹海默才可怕。

    8分钟前
  • 绷带僵尸
  • 还行
  • 完全可以当成另一个版本的《归来》。冯婉瑜没得阿兹海默症,丹丹六十多岁时得了这个病,她用最后清醒的时间编校完了父亲的考古日记。后来,在记忆错乱、神志不清中,她忏悔对父亲陆焉识犯下的错误,如果我当年给爸爸开门了他就不会死。一直对抗的母女,在暮年和解。最后一代留有伤痕的人即将逝去,而她们的记忆似乎不约而同受到了干扰、破坏。冯婉瑜是这样,冯济真(奚美娟饰演的女儿)也是这样。真巧,她们都姓冯。陆焉识拿着勺子去给吓坏的婉瑜复仇,济真拉着老母亲躲到床底下,说别害怕我有猎枪。故事之所以格外催人泪下,不仅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因为他们被车轮碾过,留下了令人心痛的伤痕。

    11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 文淇这个角色出现的太巧妙了,这个角色才是为女儿的完整做的最后一笔完善。对女儿来说,那件事(看了电影就知道)对女儿来说,是非常深的藏在心里的秘密,甚至其实女儿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其实跟这种莫大的心里压力都是有关系的。

    1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 【别担心,等这些句子长大,它们会自己走出来。】

    18分钟前
  • 查令街的浪先生
  • 力荐
  • 不能说现在大家直接请好演员就不需要导演调度和手法了吧,能拍的如此无趣这锅真的是导演背

    22分钟前
  • 姓暴暴躁的暴
  • 还行
  • 6.8/10剧本有问题,拍的太闷太散,刚酝酿好的情绪还没等发泄就被打断了,以至于到了后边很难再被感动。甚至说影片结束后的真人视频更为感人。导演加入了太多情绪化的东西,反而削弱了真实感,限制了两位演员的表演,当然吴彦姝和奚美娟的表演是无可挑剔的,为影片加分不少。

    27分钟前
  • 小然Raner
  • 还行
  •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产片在尝试去触及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在男性缺席的语境下,探讨女性之间的互相扶持。导演选择以一种散文诗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因为题材本身已具有切肤之痛。人的身体是一台日渐损坏的机器,记忆只会一遍遍让你重温最不堪回首的选择。在此层面上,追求体面就是在对抗痛苦,是为了在满目疮痍的生活里重新建构秩序和意义,是一种生而为人的力量。“每个人都比你想象得更坚强”。

    31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 镜头语言有点刻意,配乐没有做到为电影增色的效果,确实有很多细节镜头,整体质感不太好。文淇的部分都要怀疑是不是给耳机做广告,太生硬了,剧情对于父亲的遭遇留白了,可以想象,也许是历史原因。也许有的孩子真的就永远追不上父母吧,但是为了这个题材可以加一颗星。以及主创团队过于强调女性团队,但是电影呈现出的效果明明做得没有那么好,但好像就因为是女性团队只能夸不能批评一样。同样是女导演这位的功力一般。

    3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 #BJIFF22 数不清哭了多少次,两位老师教科书式的碾压级演出真让人动容。但是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真的过于碎片化,尽管使用了互文来强化整体性,可仍然很凌乱,且周夏这个角色的处理很是潦草,可惜了。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把掌声和赞美送给两位戏骨,相辅相成的表演,我的眼泪不值钱😭(btw小文淇坐我前头擦泪好几次,小哭包不要哭了以后多演电影好吗🥺

    40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 当疾病一点一点剥离她厚重的壳,我们才发现,冯济真是从饥饿和文革走来的人物,她说口号式的台词,像小将一般表演,藏匿一份口粮,撕碎父女照片。影片用少量惊悚元素,将她“恋父”背后的种种缘由含蓄地讲出来,讲她的忏悔、愧疚,讲她作为记忆的背负者的不堪重负。历史作为隐性的主题,犹如鬼魅幽魂,和阿兹海默这个显性主题并行推进,以一种过分抒情的方式,以不断摇摆、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审查周旋。阿兹海默便成一种社会现实,成了苏珊·桑塔格式的隐喻。在显性的光影中,她们走向大海,而在隐性的悲伤里,她们走向凋零。

    41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 中国大陆难得的关注女性中年、老年生活和讨论“爱”的电影。隐晦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受到的迫害以及对他家人的一生影响。两位演员的表演无懈可击,尤其是吴彦姝老师克制内敛的感情表达。感谢女制片、女导演、两位女演员们。

    42分钟前
  • 皮克皮克皮
  • 力荐
  • 谁家里这么说话啊

    45分钟前
  • Mia San Mia
  • 还行
  • 这么平的本子能完成到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全靠两位老师逆天神演技打底,这么匠气书卷不说人话的台词,落在她们身上竟然合理且可信!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真心是这世上最恐怖的惊悚片,没有之一……

    5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 你爱的是春天,我爱的是秋天。春天是你的生命,秋天是我的生命。你那绯红的面孔,像春天盛开的玫瑰,我这疲倦的眼睛,像秋日暗淡的光辉。

    52分钟前
  • 野屿曦也
  • 还行
  • 中间文淇来看两个老人那段太突兀了,搞得跟公益广告一样。其他都还挺好的,台词虽然太文绉绉了,但也符合俩人身份。看完我最大的感想是,要是我以后也一个人患了这个病,可能也会选择往海里走去…不能让我妈那么辛苦照顾我😭

    53分钟前
  • 布鲁布鲁
  • 推荐
  • 12th北影节No.20。首映。65岁的女儿,活得严谨、板正、一丝不苟,每天做义工帮助别人,用一生的压抑克制清心寡欲去赎心底对爸爸的愧疚,去惩罚少年时的错误。她始终对周遭保持疏离,包括与她的妈妈。85岁的妈妈,讲究、精致,也活泼鬼马。母女俩较着劲地活着,直到生活失控。生命碎裂,女儿终于有更多缝隙,去释放情绪,表达不满,发泄愤怒。|不复杂很真挚,人物设定有巧思,但没有从“女性”角度走太深,也没有对知识分子的真正思考。美丽、精致、优雅并不是女性的全部,更不是唯一,是悬浮的、加了柔光的女性想象。如果所有人都会衰老得病,那她们已经是其中活得最轻松的人。粗粝底下的无奈、倔犟和坚韧体面,或许会更耐人寻味。最感动时刻其实是映后活动看吴彦姝老师走上台。是一出成年人爱的童话,是定调子下结论,不是对关系的探讨。

    58分钟前
  • 喜西西
  • 推荐
  • 全程难以代入,主要在于,选择女性知识分子的家庭,会跟普通观众还是有点距离的,就会让人觉得,谁家母女会这么说话啊……但这个人物背景,又是为了带出更深的历史创伤的东西,杨荔钠显然还是不想只做一个关于女性的亲情的表达,但个人感觉并没有编织的特别妥帖,节奏也有点问题,整体还是有点沉溺了。总之,细腻有了,温度也有了,但共情没太感受到,甚至结尾那几个短视频一出,前100多分钟黯然褪色。

    60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 在无数个可以结局的地方错过了结局。

    1小时前
  • 正在
  • 还行
  • “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但所有女人都是女儿。”患上帕金森的85岁母亲和阿尔茨海默症的65岁女儿组成了特殊的人物关系,在极其精炼、高度诗化的台词表达之下,《妈妈!》更像是一台精彩的戏剧演出。

    1小时前
  • Ber_雪碧
  • 推荐
  • 有点儿失望。两个老师的表演没得说,奚美娟老师牛了。但表达上有点儿晦涩,剧情也不够流畅,文琪那段太没必要了。是两个高知女性的困境,但台词太文了,甚至于矫情。而且我不觉得这个是母爱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每个女人都是女儿,但不是每个女人都是妈妈,我们不要聊妈妈了,妈妈死了”之后就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类似台词 以及我能理解女儿对父亲的愧疚但理解不了对父亲的崇拜。在一个几乎全女性的故事里一直笼罩着一个男性的身影。

    1小时前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