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有不少从细处着手记录人生百态的片子,但因为怕残忍怕疼痛,一直不敢去看。被安利了《人生第一次》,说是央视网和上海纪实人文频道联合拍的,题材很现实,但基调很温情,第一集看下来,确实如此。
故事开讲前,皮影质地的片头显得很别致,呱呱坠地的婴孩出画,一路向前,经历了上学、离家、恋爱、成家、为人父母、蹒跚漫步、垂垂老矣·······最后坐上轮椅缓缓出画,十二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第一次,串联出一副连环画式的生命剪影,设计得很中国。
第一集《出生》,选择了三个相对典型的生育家庭,记录了4个孩子的出生,三个故事层层叠加,故事性逐渐增强。都说最动人处往往也是最平易处,片子中有很多个平凡的瞬间把心底的共情感唤醒,眼泪也猝不及防地跟着滑出眼眶来。
在理想化的家庭结构中,一儿一女最好不过。第一个故事里,就正是这样一个乘着二胎政策的春风,迎头赶上的家庭。产妇吴丽辉怀揣着儿女双全的希冀走进产房,经历了长时间的阵痛之后迎来期盼已久的妹妹。为妹妹取名“兜兜”的哥哥却在与她初次见面时,撅着5个小手指头不愿意打招呼,因为被分掉了一个怀抱而吃了好多的醋。
心想事成是人生大幸,事与愿违却往往十之八九。在第二个故事里,想要坚持顺产的妈妈周婷在煎熬了十余个小时后发起了烧,温度升高的羊水成为无数潜在风险诱发的温床,迫使她转而选择刨宫产。苏童曾提过一首同学所做的短诗:产房/在/太平间的底下。残酷的笔触也正描摹着眼前这一生命诞生的艰辛物语。万幸周婷最后顺利产女,母子平安。
片子说“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其中的艰难,有时我们无法预料。”第三个故事中的妈妈向爽,就正面临着常人难以预料的复杂局面:因先天性心脏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她需要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而同时,向爽已经怀孕27周,肚中的一对双胞胎面临着高达30%的死亡风险。手术风险告知书上有医生密密麻麻的手写备注项,丈夫王翔哽咽签字,无名指上的戒指却让人莫名心安。
镜头转向病房的时候,微胖的王翔正伏在床边,躺着的向爽清清秀秀,看起来很瘦,面色微黄。王翔在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她说:“没事,我肯定没事的。”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聊着聊着,王翔开始插科打诨地告知着妻子手术的事项,说要绑起来防止妻子动,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逗得一直不安地攒动着小腿的向爽弯起了嘴角。
次日向爽手术,镜头直怼手术室。真实的术中情景里,没有电视剧中那种极度戏剧化的紧张氛围营造,哪怕是在向爽心脏停跳的关键时刻,一切都仿佛有条不紊,医生的声音为神经紧绷的看者传达出一份来源不明的安定感。然而,在重症术门口等候的老人正在无声抹泪,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的王翔正不自觉地走来走去。
托专业医生以及先进医疗技术的福,向爽的心脏手术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王翔奔向妻子,看见病床后,却转身到角落里掀起衣角敷面而哭。看着这个七尺男人敦实的背影,忍不住想:隔开病者与家属的那道手术室门,一定听过比教堂更多的祷告,也见证过比教堂更多的爱情吧。
或许王翔口中孩子的“灵性”果真存在,两个小家伙在顺利闯过妈妈心脏停跳这样的难关之后,又再次在妈妈的肚子里平安生长了一个多月。二进手术室的向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春和”、“小景明”。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经历了生命的阵痛之后,婴孩在这里第一次睁眼看见世界,也由此成为烟波微茫的人海一员,开启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大人第一次成为父母,在小心翼翼地摸索中走进一个不同以往的生命之境;老人放下悬荡不定的担忧,享受着子孙满堂儿孙多福的神定心安。
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残忍、背叛、自私、懦弱,生命荆棘遍布,我们满身软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黑暗之外,也有很多温暖美好的力量。吴丽辉说“我顺产了一个那么重的宝宝,”泪眼生辉,难掩自豪;刚刚手术的周婷宽慰落泪的丈夫说“其实没关系的,”酒窝浅浅,笑意温柔;王翔想着遭逢大难的妻子碎碎念着:“我下半辈子不干别的了,就守着她们仨过,”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直到片尾,我们看到三个故事都走向了圆满的结局,而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都才刚刚开始:爸爸妈妈拼尽全力才把自己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种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就是初来乍到的孩子在未来面对其他人生第一次时倔强不退的底气。就像“春和景明”的美好寓意一样,纵使淫雨霏霏,也一定要更好地去追寻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生命呀!
出生、上学、长大、参军、工作、买房、、、,如果人生硬要被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我现在还经历的太少,对后面的人生还太陌生,就说说我正处于的上学长大阶段吧。
记录片中用一集说上学,一集拍长大,在我看来,其实都是一个阶段。可是两集一起看,实在是太残酷了。
上海的孩子真是可爱,分明还是小小年纪,一个个伶牙俐齿,在镜头面前也丝毫部羞怯的表达自己。有一瞬间不想生孩子的心被动摇了。
一分钟后我醒悟。这可是上海啊。这些孩子都是拿着全国最好的资源教育出来的呀。
后面一集回归现实,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不就是我吗。我一直以来努力争取的,是别人一出生就拥有的东西。
生活好像突然没有了动力。
第一集 双胞胎男孩:春和景明。他们的妈妈向爽,两个月经历了两次手术。真是波澜不惊啊!泪目!生死之交的母女母子,我很感激我妈妈,但我却不想成为妈妈。 第二集 上学 。不想当妈的人看着无感啊!家长送幼儿园门口有什么好哭的呢!以后多的是离别的场景。 第三集 长大 写诗的孩子,为什么会想象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爸妈呢?为什么不是先成为自己吗?写诗吧,可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渴望爱的孩子啊!希望你们终会有人爱,有爱人,人有爱。 第四集 当兵 弹幕都说当兵后悔三五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但更觉得当兵的日子是成年人的童年。感触还是很多的。可惜,我大学的时候没有勇敢地去当兵。 第五集 上班 很多普通人上班如上坟,那么残疾人呢。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总有人努力活着。可是我有那么多次不想活了。我的胳膊腿都好,活得还没有他们坚强。
作为一部纪录片,其核心就是真实,虽然影片《人生第一次》从表层来看是具有真实性的,但是,只要深入的去了解了就会发现,片中的大多数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人,所能代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是每个人生孩子都想第一集一样有选择,也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想第二集一样过得快乐,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还不够,不应该只把镜头对准条件好的,也要适当的给一些贫穷的人或者条件一般的人,这样会使影片更加具有说服力,也会更加的真实,让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一生,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世界。歌颂母爱的伟大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最根本的东西丢掉,不能舍本逐末,丢掉初心,如果那样的话就就让片子显得有些下陈了
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人生第一次
光听片名,想必大多数观众已经知道要拍什么
节目组将镜头对准十二个人生节点,对准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我们并不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
但片中有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不论何时何地,你总能在这十二个片段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它像是我们人生旅途的里程碑
原来,每个人都在不同时空经历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第一次
而每个看似平凡的第一次,都是踏入下一阶段的关键
你的人生正在经历第几集呢?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
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却往往难以预料
比如说,生孩子到底有多痛?
妈妈们疼到呼吸困难,哀嚎,痛哭,锤墙
也敢怪她们会感慨:“没有生过人,谈什么人生”
在第一个故事中,吴丽辉正经历着产前的阵痛
即使是无痛分娩也不代表着全程无痛
这是最疼的一针,上麻醉需要从脊髓注射,穿过腰部的脊椎孔,将一根细小的导管导入硬膜外腔
吸气,呼气,用力,坚持!
年轻的丈夫攥着吴丽辉的手,原本只有产妇的独角戏,多了一个身影
再吸气,再呼气,用力,再坚持一下!
整个过程,产妇都要卯足了劲,把脸憋得通红,借助宫缩的力量,把一切力气往下使,将孩子分娩出体外,这一过程甚至有妈妈累到虚脱
当花光毕生的力气,看到宝宝的那一刻,正式晋升为妈妈的产妇们泪水悄然滑落
孩子使劲哭,爸妈使劲笑
一切的辛苦与疼痛,终于在这一刻有了回报
产妇向爽,因为先天性心脏畸形,她必须先做心脏手术,才能剖腹产,手术风险告知书上列着密密麻麻的备注项
病房里,丈夫和她碎碎念着明天的手术,他说:“明天你肯定没事的。”
还夸张地打趣着要防止妻子流口水,他们将双胞胎的名字取为“春和、景明”,出自《岳阳楼记》,是向爽梦到的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双胞胎名字中的诗意,正是这个家庭对未来不灭的希望
手术室门口的老人正在抹泪,丈夫安慰母亲说着“不操心”,自己却紧张到踱步、挠头
一台手术,三条人命
好在向爽的心脏手术和剖腹产一切顺利,得知消息的丈夫一路奔向妻子,看到玻璃后的爱人,自己却转身而哭
母子平安
年轻的父亲地在走廊上来回踱步,碎碎念着
举重若轻,字字有力
随着宝宝们的降生,第一集走向了圆满的结局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他们睁开双眼,不住啼哭,伴随着出生时就收获到的爱意,成为茫茫人海的一员,开启未知的旅途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身在其中时,你总是很难察觉其中变化的力量
人生第一次
初来乍到,请多关照
时间是洪水猛兽。出生、上学、长大······猝不及防地,《人生第一次》已经从生命伊始加载到风烛暮年。在人生的函数图上,由“第一次”勾勒的生命弧线一开始总是向上的,现在却也不得不以减速度的姿态缓慢挪向终点。
养老,是人生的最后一条道路了。这段路要怎么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戴华奶奶,79岁,决定去养老院,这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安排。再去做一次头发,再去小区合唱队做一次指挥,在去养老院之前,戴华奶奶用微小而郑重的仪式来温习告别。
行李打包好后,她舍不得立即离开。离开家的这一步向来艰难。还记得在《上学》一期中,年幼的孩子舍不得离家去学校,于是会嚎啕大哭。如今,年迈的老人舍不得离家,却只会沉默着辗转。在已经光滑润泽的老藤椅上再坐半刻,在老家具前伫立抚摸,然后终于下定决心站起来,关灯退场。
王意仁爷爷,86岁,选择了一个人在家养老。他似乎并不觉得孤独,因为房子里有老伴儿的味道。煮面吃时,他说做梦梦到去给老伴儿买烤鸭。聊着房子,想起老伴儿一手装修完,只享受了三年,嗔怪着:“说走就走。”翻翻相册,向摄制组炫耀:“她胆子大得很,不怕死,穿着裙子跳降落伞。”说着说着,嘴角就勾起来。曾经我们幸遇良人,把信誓旦旦的爱情变成朝朝暮暮的陪伴。而现在,转眼就到了斯人已逝,往事历历的境地。
人对离别的共情往往最强,生死离别尤甚。从苏东坡悼念王弗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到归有光含泪写下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深情而专一的情感总是动人。
清明祭奠,王意仁把重要的事说给妻子听:“你的孙子也要结婚了,外孙也有自己的女儿了,你是太外婆了。”曾经浴血沙场的男儿,有钢铁般的意志,内心也有着绕指的柔情。他久久伫立,仿佛在说:“我们都很好,只是想你。”
老迈之年,犹如拄杖蹒跚的夜晚,但在戴华奶奶和王意仁爷爷的身上,我们好像并没有看到太多终点来临的慌张感。戴华奶奶离开家时,卸载了许多东西,选择再走一段新路,王意仁爷爷珍藏着过往的记忆,年复一年,怀念爱人,怀念从前。无论哪一种选择,都呈现出平实的感受和从容的态度。
在养老之年,回首往事,也许会想起第一次当兵跳伞时,血气上涌的年少轻狂;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遇到心仪的对方时,能够勇敢地上前,不曾怯懦错过;也许会想起第一次为人父母时,那种眼含热泪的生命喜悦;也许会想起第一次面对病痛考验时,伴侣相守的矢志不渝····当每一个重要的人生节点,我们都竭尽全力不留遗憾,那即使走到暮年,又还有什么好慌张的呢?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患上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老爷爷害怕死去,老伴儿柔声安慰:“那就要长寿哦。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只要享受就行了。去担心,痛苦也没有什么意思。你一直努力到现在。以后只要一直享受就可以了。”享受就是赚到呀!
作为观众的我,正走到人生的半途,在看到已经走过的《出生》、《上学》、《长大》,就像是在看曾经的自己。在看到《相守》、《养老》等未曾经历的情节,就像是在预习人生的功课。面对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在每一个《人生第一次》的故事里,都可以看见别人,也可以发现自己。希望未来终会走向下一个节点自己,不至慌张,能多从容。
1、出生—太好哭了。人生初见,春和景明。2、上学—太好笑了。什么是童年?3、长大—太辛酸了。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4、当兵—太燃了。人类最强大的武器是豁出一切的勇气。5、上班—太励志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等。6、结婚—太甜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还是要相信爱情。7、进城—太不容易了。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8、买房—太难了。这万家灯火,能有一盏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就好了。9、相守—五味杂陈。从病房里看人间百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好好吃每一顿饭,是最美好的事。10、退休—太暖心。你我手牵手,一起去上老年大学。11、养老—五味杂陈。“相册38本,带走了8张;荣誉证书10本,都没带。”12、告别—怕忘了亲人们,怕忘了这个世界。
“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然而,对于其中的艰难,有时候我们却无法预料。”
目前出了4集。第一集:妈妈生孩子固然辛苦,但我不觉得伟大,孩子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的,是父母“自私地”将他们带来的,那就要承受痛苦。时至今日,我还是认同“父母于子女无恩论”,我觉得十月怀胎、父母教育(不谈论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应尽的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是无恩有情的一种关系。第二集:讲子女上学包括家庭教育,有些小孩的回答,不禁让人哂然一笑,“保护家庭、挣钱”都不该从孩子嘴里出来。第三集:“妈妈把太多爱给了姐姐”。
满分满分!)下辈子,我想倒活一回。第一步就是死亡,然后把它抛在脑后。在敬老院睁开眼,一天比一天感觉更好,直到太健康被踢出去。领上养老金,然后开始工作。第一天就得到一块金表,还有庆祝派对。四十年后,够年轻了,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喝酒,狂欢,恣情纵欲。然后准备好,可以上高中了。接着上小学,变成一个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肩上没有任何责任。不久,成了婴儿,直到出生。人生的最后九个月,在奢华的水疗池里漂着。那里有中央供暖,客房服务随叫随到。住的地方一天比一天大,然后,哈。我在高潮中结束了一生。
第一期哭的稀里哗啦 是感动 因为新生命的到来 为母亲的伟大 为生命的意义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长大》一集说,“学诗歌的孩子,不会砸玻璃。我在爸爸妈妈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长大。”平静的话语总是更有张力。
镜头捕捉的很好,导演用镜头而不是过多的旁白来记录一些事实,留给观众去思考。
第三集真的太好哭了,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诗人啊。现实断裂之处,诗歌全盘接管。//《上班》这集太好哭了,这纪录片我简直一集一哭😭王绍军先生早日康复,好人一生平安啊。
“我们何必为人生的片段而哭泣,我们整个生命都催人泪下。”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好美的名字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
第一集看的哭的稀里哗啦
没生娃且还有计划生娃的姑娘们,建议不要看第一集,只会加深你的恐惧
四星半吧,有些地方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当兵。最不喜欢的是写诗那一集,太矫情了。不是矫情不好,是这样的过分诗意的老师不太适合那群孩子吧,除了让他们对自身遭遇更加敏感、过于自怨自艾、得失心重,对他们的帮助真的是积极的吗?我深深的怀疑。(我自己就是一个轻度抑郁,看这一集疼到不行,很痛苦,所以想问,何必要指引他们打开内心脆弱的大门??)
就凭诗歌课那一集,五分!我也想上那样的诗歌课。第二集就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充满补习,竞争与物质,大山里的孩子纯朴 ,自由。漭水中学的校长太棒了!
视角极好,抓住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悲喜,串起人生的图景。那一点一滴的痛与挫,塑造了我们。第一集,人母所经历的磨难,声声入心,每个男人都理应见证。第二集的定格用得很棒。
人生初见 春和景明
看了第一集,一位父亲在得知心脏病妻子和双胞胎孩子平安后跑到角落背着人哭,摄影师非要追着去拍正面大特写,那位父亲连着转了几次身,可还是逃不开摄影师的追逐。。。什么时候中国的纪录片制作者们能学会运用多样的镜头语言,知道蒙太奇的感染力,不是只有正面直给的镜头才是好镜头啊。。。
我见过最美的翻译 “长大” : love sorrow and dream in po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