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一个故事的N种讲法
2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最先知道这部片子的,是从老白那里而来。老白似乎很钟情,起初没在意,还说各大媒体还炒的挺热乎的,我倒是没有见。后来在DBA那里,有见了一回。于是,在电驴那里,先下了五集,看了一集,挺让我捧腹,所以决定继续看下去,现在看到第六集,还真蛮有意思。
我不是70年代出生的,这部片子其中的妙处,恐怕不能深刻体会, 不过人性相通,用我80年代的眼睛看70年代的故事,还凑合。还挺感谢这片子,这让我回想了我高中时光,其实两代人都差不多。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迷茫、一样的憧憬、一样的恋爱,一样的友谊,等等了。
北京话,听他们的对白,有趣。我感觉,我花在讲话的功夫、智慧太少了,跟她们的谈话比起来,好像我将的都不是人话了。我是说,我说的太乏味了,没那么情趣,没那么生动。赶上那水平,也是叫欣慰。但是,人各不同,性情不一、风格别样,取精华去糟粕,那也算是进步。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血色浪漫的第二部,一样年代,还扯得上边。第一部我就看几集,没什么好讲的,只是惊讶--出第二部了,呵呵。
3 ) 那些有关青春的日子
这两天在看《那些有关青春的日子》,挺好的一片子,有点像《血色浪漫》的。讲的是那些生于五十年代末只来得及抓住文革尾巴的北京军区大院的坏小子的故事:打假、拍婆子、当兵、做倒爷,反正那会儿能倒腾的一个也没落下。没体会什么中心思想,全当逗乐了。只是特想早出生三十年,加入他们的队伍,镇西单,镇北展,镇动物园,用板砖打架,用臭嘴皮子调戏姑娘。看,我又忘了自己也是个姑娘了,只能等着被调戏了。
在看到第四十四集时,我最爱的男人死于一场群殴中。 昨天和段段姐姐说到这个事的时候她问我要怎么办,我无所谓的说那就把第二顺位喜欢的男人提到第一。可是今天看完,我决定关电视睡觉。原来到头来青春不过是场不欢而散。
为什么我不能把第二顺位喜欢的男人转正成第一呢?这实在是因为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影子,其实不只他,整部戏所有的男人在对待感情为题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唯一我最爱的这位比较单纯善良执著专一,结果还死于非命。让我不禁抱怨,这导演叶京真他妈不是东西。
我说不体会中心思想,但是架不住自己在过程中逐步反省,长久以来我们固执追寻的东西往往最是不堪一击。不只是被千万痴情怨妇鄙弃的操蛋爱情,还有被无数文艺青年过于高估的神圣友情。
我知道我又阶级立场不坚定了,被一部无根无据的左倾主义路线严重的电视剧颠覆了理想信念。请组织批判教育我。
爱情万岁,友情万岁,青春万岁,尽管他们到头来不过是一场不欢而散。
4 ) 列宁同志已经不发烧了
从《血色浪漫》到《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再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都觉得惊讶,自己怎么一下子看了这么多青春片。
或许是因为青春流逝,我已经不在年轻,所以对这种片子特别有感觉。还有不可否认的这几部片子都是相当出色的精品。
演员出彩的应该是《血色浪漫》,毕竟都是大牌,表演没有给剧本抹黑。
色彩,场景和玩心跳的感觉最好的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情节,台词还有音乐最好的就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每个人物都具备自己的口头禅。
“有我在就有阵地在”
“列宁同志已经不发烧了, 他已经不咳嗽了”
“谁让我们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终日“耍”贫嘴,不知不觉就五十多集。呵呵,可见剧本的作者平日嘴皮子绝对一流,至少也是剧中王匡林的水平。
片子很出彩的一点就是音乐,陈羽凡这个音乐总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听惯了靡靡之音的我们忽然换口,无不惊讶于革命歌曲的顽强生命力和催人泪下的力量。
开篇就是一个巨大的回忆,一下子就是四十多集,其中前面三十集没有复杂的情节,细致入微地逐个刻画了每个人物地性格,与后面情节有关的人物也逐个出场亮相,同时也将感情这张大网越织越密,三十集后面的剧情高潮也就在这张网张的最开最密的时候出现了。
一段血雨腥风和刻骨铭心的背叛之后,方言的回忆停止了,剧情重新回到现实。
世界已经改变,故人都已经不再年轻,对友情都已经淡漠,原来的爱情也已经分崩离析。方言记不起中间时间的断层到底发生了什么,剧情引领着观者细细地拨开真相的层层面纱。
柳暗花明,冯裤子再次出现,一件兰黑色的中山装,说话点头,略微驼背,活托一个冯晓钢,导演又和观者开了个玩笑,也是在揭示作者的一点线索。
昨天熬夜连看9集也只看到这里,今天也只能写到这里。或许都看完会有更多的话可以写,但是我还是担心真正揭开的谜底或许并没有渲染的那么离奇和神秘。 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留给观者一个52集的慢慢回味,抑或对浪费的青春的哀思。
男男女女关系复杂,乔乔就是女人中的方言; 李白玲就是女人中的高洋。
5 ) 迷惘垮掉的是几代人
迷惘垮掉的是几代人
就象陈冠希床照事件热点过了那么多日子还未退去一样,看完《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已有十多个小时了,心情还是和刚看时一样激动着。
在网上看到过有人评论这部片子,说是片中的人是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我不顾老残之躯,通宵达旦地看这片部长达几十小时的片子,一是李白玲和高洋让我着迷,二是想看一下这部片子的底牌,就是该片中迷惘垮掉的是一代人还是几代人?
看这部片子我已不是解闷消遣,而是重新去审视片中自己都曾经历过的年代,见证自己也坐上去过的那列历史倒车,是怎样让我们晕晕呼呼地被载着走的。
卫慧的小说《上海宝贝》只是描写了一对男女在文革后,在失去了理想和没有信念后的迷惘颓废垮掉。《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不是一对男女一群人的迷惘和垮掉,而是迷惘和垮掉了几代人。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一个叫汪若海的人,他是很早就从高洋那个圈子里退出来的人,他没有再去跟高洋瞎混,而是读大学去了。据说片中的汪若海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这个汪若海无论在片中或现实生活中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处境,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不是迷惘垮掉一代人中的一个。
无论汪若海头脑多清楚,生活质量多高,周围的人都是迷惘垮掉象高洋李白玲方言那样的人,那你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那个汪若海写的小说,我看过几次报上的连载,写得一塌糊涂,没有一点文学细胞,根本读不下去的。因为被周围那些迷惘垮掉的人吹捧着,他还真以为自己是写小说的料呢。前不久还闹出过笑话来过,写小说还要用拍录像来证明自己的能写。这个笑话充分证明了没干嫖赌毒的坏事也一样可以垮得更彻底。
在片中汪若海的舅舅是一个香港的大骗子,是被片中那些迷惘垮掉的一代人嘲弄的一个人。反过来这个香港的大骗子又施展手段,玩弄起迷惘垮掉的一代人中的李白玲。
不要以为自己没干过片中那群迷惘垮掉的一代人干过的坏事,就以为自己没垮掉,没迷惘。只要没有信念和理想,没干坏事也只能归类到迷惘垮掉的一代人里去。
我早就没有了信念和理想,尽管也没干过坏事,但仍然也是迷惘垮掉的一代人中的一个。
自己迷惘垮掉也就算了,最悲莫过于要看着自己的小辈们也迷惘垮掉。小辈们的脑子里只有房子、医疗、读书的费用了,信念和理想估计也和我们这一代人一样,装不下了。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之七
2008年2月29日星期五
6 ) 贵族的青春
该剧以低俗的格调、拙劣的叙事手法、矫情的对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小众人的青春。这一小众人群就是今天在中国最吃得开的一群人,所谓的红色贵族,高干子弟。这群人今天仍左右着中国的绝大多数资源,包括喉舌。说中国就是给这些孙子开的国也不为过。
无论导演、编剧如何费尽心机,仍无法粉饰那一群人的苍白与蹉跎。场面无法宏大,但确实能反映出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与糜烂——其一直存在于昨天,今天。
有非常有限的历史参考作用,但无多少艺术价值。做工较细致,这可能是该剧唯一值得称道之处。
后面7、8集有点嫌扯,但无大问题
大院的故事,还能让全国人民喜爱,王朔和叶京也真是牛人,深受影响的冯小刚,不可否认,是青出于蓝的。虽然被叶京黑的够惨,也让我们看见了冯小刚的过去。……这部戏非常墨迹,把观众拖到精疲力尽的结局应该也不会让人满意。……但是过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演员的发挥都到了极致,非常精彩。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
如果你好这个时代的这口儿 那必然得观看 如果你对某个时代反感 也建议你给观看了吧 多看个剧也不浪费你的青春 反正估计也被挥霍掉了 我也没看完 第一次看是在教育抬或是?!当时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个戏 一看演员 嘿 还都挺熟 怎么都年轻了几号 那么早前演的我居然不知道 再仔细看看 还挺乐嘿 越看越来劲嘿 台词不错 人物也不错 题材也喜欢 大家一起观看吧
前30集不错,后面太拖拉了。
喜欢那个年代的感觉,随性而冲动,就是感觉那个年代的女孩子好开放啊,跟谁都能说好就好呢?
编导叶京本人开始、华谊兄弟、王朔、冯小刚最明显了。。。主题也算的上青春残酷物语了
我们的青春就像一个忧伤的小婊子,总是在不要脸的美丽,严肃的不正经着!
呃,我不否认,我也不曾停止过对80年代的YY。那么看看那年的那些雪月风花也是可以消遣的。做的也像亢奋期的猫。大家都这样,说起来就来劲。连恶意往人身上吐痰都被美化得自然到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十几集往后就太墨迹了,感觉王朔的小说全用上了还没凑够集数编剧就只好跟喝大了似的车轱辘话连轴说,还因为废话太多有时候没法自圆其说出现过不少缺氧的神逻辑~
真是值得让人怀念的一段日子。
当年仰着王朔和叶京的京痞专门买DVD碟来看,据说本片没有上过电视. 冯裤子的扮演者真是可做冯小刚的特型演员. 里面有当年刚出道还正值浪漫年少的白雪(白百何是之后陈涛给她起的名)就是在本片被老司机陈涛看中纳为妻室的,可惜好景不长,现在两人都声名狼籍. 很好奇这片的女主齐欢各方面都有红的潜质,怎么没混出头来反而白百何成了.果静霖在里面是痞气十足,没想到若干年后却是凭主旋律角色拿的奖,十足跌了眼镜.另外虽然男主是佟大为,但说实话他的存在感很低,没留下什么印象.片子有点拖沓,但总体还是符合我观影的目的. 喜欢王朔风格的朋友可以一看.
说实话因为太长了一直没看全过啦。。 最喜欢里面掐琴的几集
中国历史上最精彩最优秀的电视剧之一。叶京凭此片可名垂青史矣。王朔的原著得到了神还原,简直青出于蓝。10分。
高洋没死,警察找方言只是在高晋的帮助下跟方言开的一个玩笑,未婚;方言当作家了(影射的是王朔本人),未婚;李白玲因乳腺癌死了;百珊嫁人了(当然不是葛南征),生有一女;卓越因救高洋在广东被扎死;冯裤子拍电影去了(影射的是冯小刚);汪若海开酒店出了几本书(影射的是海岩);许逊和乔乔因敲
青春总是以不同的面目,相似的情节重复上演。对我们来说,青春只有一次,如何珍惜,如何面对我们却始终迷茫。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我们又开始思考,在即将到来的后青春时代,何去何从......
王朔笔下的男人都是混子女人都是货品,所有人嘴皮子耍得都那么遛可惜言语颠三倒四空无一物。这么大一北京几个军区大院就给代表了这不是忽悠全国人民呢么?或许能感受到一拨人的彷徨可是感受不到友谊或者爱,并且一听到“像毛主席保证”听到“从小一起偷幼儿园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我就蛋疼
佟老师还是嫩点。没有那个味道三部曲越往后演员越不成梦开始,贻笑是无法超越的
演员状态真好,将青春时期的躁动、对感情的患得患失和进退失据表现得极为生动。有这样一帮演员,摄影机也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对青春特质的捕捉像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提萃撷取了一样。本剧展现了一种情感怪圈,男人往往更重视“狐朋狗友”之情;女人则容易陷入爱情中,会因为男人与闺蜜产生嫌隙甚至反目。
终于看完了!看不完我急,看了我又烦。实在没搞明白这群人的思维方式。不过,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话比 好人有好报 可现实且实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