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在工作场合脱光衣服?为什么儿子突然打妈妈但妈妈不当回事?为什么爸爸突然骂女儿下一刻又跟女儿和睦相处?为什么青少年们像木偶一样一会儿在泳池玩耍一会儿在客厅播放流行乐赤裸身体轻吻做爱?为什么在酒吧突然就有女孩追求一个性别认同不明的女孩?为什么大兵被小男孩追求不觉得被骚扰还反过来让他跟女友来threesome?为什么小男孩表达愤怒的方式是突然回去开冰箱不关门喝一瓶酒睡地上?为什么男生一不开心就砸柱子,女生一不开心就推钢琴砸破玻璃?在这部片子,性别和取向,plot 和 boundary 都不存在,但这不自由,没有内在,只是 lazy writing 而已,结果就是这些 nonsense。下一步可以让一个青少年勾引一头熊,或者一条狗。和 cmbyn 改编电影有相似的缺点:青少年一听音乐就异常高兴跟着唱,好像找到了青春主题歌;男主角总是像大姨妈一样恼怒地把床摇得吱吱响但是不说原因。
另:大兵怎么看都是 20 岁出头,演员也是 25 左右,绝对没有“30岁”。
自《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面世三年以来,关于拍摄续集的消息便从未中断过。
而在此期间,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已经另起炉灶,拍摄了两部新作:其中一部是翻拍自意大利同名经典恐怖片的《阴风阵阵》,另一部则是与HBO合作打造、于近期播出的青少年题材剧集《本色》(We Are Who We Are)。
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续集项目的推进尚且处于一个漫长的预备期,加上北美和欧洲新冠疫情的影响,可想而知,短期内注定无法与观众见面。但对于该片抱有巨大期待的观众也不必气馁,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的新剧《本色》或许会是一份非常不错的代餐。
即便不附加“《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导演新作”的头衔,《本色》这部兼容了青少年青春期迷惘和LBGT生存讨论的电视剧集也是值得一看的。对于看腻了同质化的青少年剧集的观众来说,这部有别于北美剧集风格的作品定会带来新鲜观感。
剧集《本色》讲述的是跟随母亲来到意大利某军事基地的纽约青少年弗雷泽的故事。这是一部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那样既关于少年懵懂心事,又带有文化碰撞的作品。
在外界看来,主人公弗雷泽是一个举止怪异、性格叛逆的纽约少年,因为母亲被调到意大利某军事基地执任新的指挥官,他便被迫随同来到了意大利。弗雷泽和母亲的关系并不亲密,出生在女同性恋者家庭的弗雷泽总是认为,亲生母亲所给他的爱并不及给另一位母亲玛吉的多,而比起自己的生母,玛吉却又更懂更疼自己。
来到基地的弗雷泽对这里一切新鲜的事物既好奇,又怀抱着抵触的情绪。他穿着个性张扬,与这里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拍身份证件时故意戴墨镜、指挥官交接仪式上所有人都站起来,而他却纹丝不动地坐着……诸如此类行为不胜枚举。
弗雷泽在这里最先认识的是一个胖胖的白人女孩,叫做布兰妮。布兰妮主动向弗雷泽示好,带他走出军事基地,和她的好友们一起到沙滩上玩耍。弗雷泽对布兰妮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反倒是对另一个叫哈珀的黑人女孩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尽管哈珀已经有了男友。
在沙滩上停留一会儿后,弗雷泽对这群同龄人失去了兴趣。他起身离开了他们,在人烟稀疏的小路上漫游,戴着耳机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此刻的他是自由的。
在当地人的招待下,弗雷泽如愿地灌醉了自己。夜幕降临,醉酒的弗雷泽在一座桥上走着直线,一不小心失去平衡掉了下来,将自己弄得头破血流。玛吉找到弗雷泽后,立即带他去清理了伤口。玛吉不仅是弗雷泽的另一个母亲,还是军事基地里的医务人员,更是一个愿意倾听弗雷泽的人。
回到家里休息的弗雷泽打开了手机里偷拍到的照片,而照片里的人正是那个名叫哈珀的黑人女孩。第二天,他再度见到哈珀,而此时哈珀正在和陌生的女孩暧昧搭讪,转脸看到弗雷泽的哈珀惊讶地白了他一眼便走开了。弗雷泽对这个神秘的女孩愈发好奇,他肯定自己找到了同类,于是在哈珀一行人逗留的沙滩上,他第一次向哈珀打了招呼……
迷惘,这是青少年题材文艺作品永远无法摆脱却也是最迷人的主题,于《本色》这部剧集而言同样如此。整部剧的核心即是弗雷泽与哈珀的迷惘,两个角色,一个是叛逆不经的,一个则是早熟隐忍的。他们迷惘的核心不仅仅是被世俗指摘的性取向,还有作为青少年本能的、仪式性的迷惘。
就本剧已经播出的三集所给出的信息来看,整部剧的情节发展显然还不够清晰,观众只能看到弗雷泽与哈珀两个视角的微量叙事,冲突尚未浮出水面。但仅凭包括片名“We Are Who We Are”在内的有限信息,我们也不难看出整部剧的核心是LGBT青少年经历一番迷惘心路历程后的自我身份认同。
青春期迷惘、性少数群体的身份认同等,这些主题在近些年的北美青少年剧集中早已经是烂大街的元素了,譬如今年上半年的《爱你,维克托》,便是一部聚焦LGBT青少年出柜历程的作品,这部作品与《本色》便有着极大程度的撞车。不管我们承不承认,青少年剧集其实早已经进入了同质化的死胡同。
但《本色》之所以还能让人期待,这与整部剧的制作有着紧密关系。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在全球范围内的爆红,使得人们看到了卢卡·瓜达尼诺这位在影坛蛰伏已久的优秀电影导演。除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卢卡·瓜达尼诺曾经执导的《我是爱》也是一部人物塑造细腻、情感到位的作品,他电影里的角色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武器,而这些角色永远不忌讳情感的深度和身体的尺度。
仅仅是已经播出的两集,我们便能够看到《本色》与北美本土电视剧制作的差异。首先整部剧的基调更为自然写实,拒绝刻意浮夸,和《爱你维克托》那种带有理想化的、戏剧性的氛围完全不同。主题表达上也并非那种突然其来的缺乏解释力的喊口号,而是有铺陈的缓慢推进。这样一部非快餐式的剧集,必然很考验观众的耐心。
其次,整部作品的视听风格也与北美剧集迥然不同,尽管瓜导常常都是与英美制片方合作,但他的电影基本都保留了意大利风格。仅仅是运镜上,整部剧就显得自然和简洁得多,没有过多戏剧化的手法加持,这种视听理念与好莱坞商业片的规则是大相径庭的。
除了人物的塑造、视听风格之外,整部剧的看点还在于对音乐的选择。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部很适合当作冷门歌单收藏的剧集。卢卡·瓜达尼诺总得不吝于显露他的音乐品味,相信看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观众一定对影片中出现的几首复古流行乐印象深刻,本剧一样拥有着品味不俗的选曲。
剧集《本色》始终以一种恣意平常,又像夏日一般性感又苦闷的节奏展开,播出至今整部剧依旧没有美式青春片的抓马桥段出现。这对于追求“精彩刺激”的观众们来说,注定会是一部难以入味的无聊剧集。但如果你也喜欢卢卡·瓜达尼诺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或者《我是爱》,这定会是一部值得让你目光驻留的作品。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刚开始,在他略显,不,应该说极度松散的镜头中,We Are Who We Are开始,并延续了很久,这很像他一贯的风格,Luca似乎不急于讲一个故事,只是你碰巧经过,穿过了一片正在发生的生活片段。我也奇怪地没有无聊到想换台,只是舒服地躺在他编织出来的这个海平面上,飘荡。
之后的情景似乎有所推进,他似乎在一种想诉说个大的裂痕,又继续沉迷于生活的细枝末节,欲言又止中来回试探。在某几分钟,我真想说,够了! Luca Guadagnino!够了!你的场景铺陈,声音交响曲,够了!你的诗集、music kids,够了!你的聚会散去,一地狼藉的青春美妙,景物陈设,够了!你的主角动不动就以亲吻、拥抱结束琐碎场景,哪里有我们熟知的美国爽朗和英式矜持。然而,只是继续跟随,所有的大裂痕在给你展现一瞬间后,下一秒就如残酷的生活,跳到了下一个篇章,连痛苦都不给你深挖,不让你舔舐。主角所有的伤痕只在黑暗中的眼睛里一闪而过,接着是席卷而来的下一天,明媚阳光,其他人的悲欢离合,那个黑暗中的自己早被抛到记忆够不到的地方。每个人都在某一瞬间奋力反抗,于是有那么些失衡爆发的时刻,但更多的时候,是泥泞又粘稠的生活,拖起一只脚,再拖起另一只脚,已经站在下一个路口。
你可以诟病Luca那种过度渲染的青春肉体、无机无厘,泛滥的MTV 青春镜头,但是随着we are who we are的展开,我又不得不佩服,恍然觉得过去所有讲述青春的导演都是伪装者。每一个人都是在青春期过去之后,已经忘记青春,在拍着自以为,记忆过滤过的,以为别人认为的青春,恰恰证明了他们是多么地在青春以外的地方,在给青春塑像。然而,Luca Guadagnino,俨然就是青春的中心,还在历历经受,迷茫、彷徨、敏感在乎。最重要的是,他没有忘记那个会被很多人忘记的青春的核心,在迷茫自我是谁,试图建立自我的时候,每一个少年是那么在乎group,所以才有剧中那些少年之间的dynamic,在group中很快消失的自我。
所有成人世界的残酷和黑暗都已经从幼儿这座暖房的窗户裂缝呼啸而入,成人假装没有看到,少年在四面漏风的房子里默默承受。又或者说,每一个少年都已完备成人所有的感知和智慧,而是成人在一次次磨砺中钝化了自己的感知而保护自己。青少年是以最真切最柔嫩的心接触世界,所有的经历都更加纯粹、血淋淋。爱与恨更加鲜明直接。虽然在we are who we are剧中几乎找不到标准的成年人,没有鲜明的成年与青春的对立。毕竟剧里的几对父母又何曾只是刻板意义上的父母,在一大群孩子松散和“胡作非为”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成年的角色只是在外围跳舞,时不时地被舞池中青春镜头扫到。他们似乎也只是晚发育的成年人,在自己的故事线中探索边界。
虽然在Luca塑造的幻境中,很容易涣散在起起伏伏的生活细浪里,但那些闪光时刻是会在毫无防备下一下将你抛到海浪之上,之高,几乎接近刺眼的阳光。比如Brit在钢琴边开始边唱边弹的那一曲,真是天外之物。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Call Me by Your Name,以下简称《呼唤》)和《本色》(We Are Who We Are)的两位主角都是17岁的卷发少年,看来导演有他的类型。
刚刚长出小胡须不久,都有对镜刮须的镜头,用以表现人物的年龄和稚嫩。《本色》更侧重于人物对自身的认同障碍和迷茫,这里Fraser的母亲之一来帮助他,给他提了一些小建议。《呼唤》中的Elio就显得孤独许多。
Elio出身书香门第,本身相当于是个音乐少年天才,经常用李斯特的方式演绎巴赫,或以布索尼的方式演绎李斯特。他所处的环境,父母的包容,尤其是父亲临到电影结束之前的一段话,都如同仙境一般,美好得不像是真实生活。
而Fraser是美军基地的孩子,内向害羞,与母亲的关系不像Elio那样美好,非常叛逆、略带扭曲,但却非常贴近生活,就像邻居家的青少年一样。因为剧集时间充裕,看来导演会慢慢铺垫,描写这一群青少年的心理和感情变化。
在电影中,奥利佛问Elio,“So what do you do around here?“;剧集中Fraser与Britney在海滩漫步时也有类似的问话。甚至第一集的最后一句台词,”So, what should I call you?”,都似乎与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Fraser迷失在小镇里,陌生人送上水的情节,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奥利佛和Elio的经历来。
在音乐的选择上,电影《呼唤》中大量应用了古典或经典的钢琴曲;而《本色》则象其他青少年剧集一样,以流行歌曲为主,表现人物的躁动与不安。导演对坂本龙一和John Adams格外青眼有加。两部作品都用了坂本的音乐,在电影《呼唤》中甚至用了两次。
I Was Looking at the Ceiling and Then I Saw the Sky: Ensemble / AUDRA MCDONALD, DARIUS DE HAAS, JOHN ADAMS, MARIN MAZZIE, MICHAEL MCELROY, RICHARD MUENZ【开场】
Actin Crazy / ACTION BRONSON【Fraser误入基地的男浴室,大量男性正面全裸镜头】
The Love We Make / PRINCE【Fraser坐在海滩上,Britney叫他离开】
Sayonara / RYUICHI SAKAMOTO【坂本龙一】
Devil In a New Dress (feat. Rick Ross) / KANYE WEST【Fraser怒冲冲离开海滩后在小镇迷路】
A Lei / ANNA OXA【收音机里放的歌,Fraser边喝红酒边跟着跳舞】
Same Drugs / CHANCE THE RAPPER【Fraser在暗处看着自己手机上Caitlin的照片】
Champagne Coast / BLOOD ORANGE【Fraser骑着单车在基地晃来晃去】
Three Weeks and I'm Still Outta My Mind / JOHN ADAMS【结束】
(边看《本色》以后各集边对比)
Hallelujah Junction – 1st movement – / JOHN ADAMS【开场;Elio从阳台上远远看着奥利佛时重复】
M.A.Y. in the Backyard / RYUICHI SAKAMOTO【坂本龙一。Elio带着奥利佛在镇子上逛;镜子前剃须时重复】
J'adore Venise / LOREDANA BERTÈ【Elio与奥利佛去酒吧,坐下打牌;最后火车站送别时重复】
Paris Latino / BANDOLERO【Elio和朋友们看奥利佛打排球,之后奥利佛过来给Elio按摩肩膀】
Sonatine Bureaucratique / FRANK GLAZER【Elio给家人弹钢琴,奥利佛不同泳裤的特定】
Capriccio in B-flat major, BWV 992 [IV: Postilion's Aria: Allegro Poco] / JOHANN SEBASTIAN BACH【在奥利佛的请求下Elio的弹奏】
“Zion hört die Wächter singen” from Cantata BWV 140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 / ALESSIO BAX【Elio在日记中记下他与奥利佛的互动】
Lady Lady Lady / GIORGIO MORODER, JOE ESPOSITO【夜舞会,Elio不无嫉妒地在旁边看着奥利佛与Chiara共舞】
Love My Way / THE PSYCHEDELIC FURS【夜舞会两人跳舞;重复在后来Bergamo的街头与陌生女人共舞】
Phrygian Gates / RALPH VAN RAAT【爸爸带着两人去Sirmione的文物打捞现场】
Futile Devices (Doveman Remix) / SUFJAN STEVENS【Elio一直在等奥利佛晚上回家,后者回来后直接回房睡了,失望】
Une barque sur l’océan from Miroirs / ANDRE LAPLANTE【纪念碑处Elio给奥利佛讲一战时的Piave战役】
Hallelujah Junction: 2nd Movement / ROLF HIND, NICOLAS HODGES【Elio经过奥利佛的窗子,发现他在盯着自己】
Germination / RYUICHI SAKAMOTO【坂本龙一。Elio给奥利佛写了小纸条,塞到门下】
China Gates / ORLI SHAHAM【爸爸和奥利佛一起给图片分类,Elio发现了回信】
Words / F.R. DAVID【阁楼上Elio和Marzia在一起】
È la vita / MARCO ARMANI【阁楼Elio自己破坏桃子】
Radio Varsavia / FRANCO BATTIATO【还是桃子的戏,还是Elio一个人】
Mystery of Love / SUFJAN STEVENS【本片的主题歌。Elio和奥利佛一同离开,两人在山间远足】
Le jardin féerique from Ma mère l'Oye / VALERIA SZERVÁNSZKY, RONALD CAVAYE【结尾前爸爸的长独白】
Drei Klavierstucke, Op. 11: No. 1. Mässig / ARNOLD SCHOENBERG, DI WU【Elio边听边记谱】
Visions of Gideon / SUFJAN STEVENS【两人第一次做爱;结尾Elio流泪的长镜头】
在欧洲和美国有不少这样的虚无主义蔓延,我和不少欧洲的独立艺术家合作,自由、独立、疯狂,但是没有男主这个虚无和lazy,这种人在欧洲也是有但是不多,毫无生机和生命力,青春期的好奇和导演构思的叛逆和自由又背道而驰,太多情绪占据了内容。当然艺术家的个人情绪是非常敏锐而又美好的,但是角色的情绪并不能容忍和放肆就可以了,中间穿插了一些新闻、政治、及lgbt问题,这个比成长的内容要巧妙,当然过度美国主义,尤其是感恩节那场,在美国过度的虚无世界没有人在意这些生命的消逝,但是加强的升格,和闪回特写,也一些讽刺。看到第七集了、真是受不了,写一个。
我在这里面看到了那么多的“本色”,也意识到无法被爱的根源似乎在于我根本没有给出可以予以回应的感情。瓜导说“we leave s1 with the desire of loving and being loved.”爱的欲望,而不是欲望;我想要的是爱的欲望。
我曾以为自己被无用的欲望穷竭,像干死的泉眼日夜期盼雨水的到来;我曾经把自己踩在泥土里,断定爱情的快乐不是恶咒就是与我无缘的欢愉;我曾经手脚束缚,动弹不得;我曾经活在失望里无数次尝试说服自己。但我似乎不曾有勇气去爱,去渴望;我把自己漫溢的情感当作荷尔蒙一样随处发泄,却将蓬勃的欲望锁在身体里,当作是下流污渍。我有欲望的自由和爱情的自由。
被爱的欲望。我想我在找的不是另一个摸那汉,而是另一份被爱的欲望,另一个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跟我完全一样又完全不同的人。我在寻找而不是在等待。我需要做的是松开手脚的镣铐,用那一个晚上的时间在意大利的街道上奔跑。我必须要变得像我,爱这个人,并且接受他的一切。
我想我们都在寻找一个跟自己相像的人;但他不能是镜子,不能一味附议;这个人必须有你的影子,但在各个方面都与你大相径庭。他既是你想成为的样子,又是你自认为最脆弱的样子。他会很高兴认识你,会迎合,会尝试。他会让你更爱你自己,这是重点。
我喜欢情绪化的表达,喜欢氛围和渲染。我喜欢当感情成为动机,因为感情本就毫无动机可言。我想把情绪带进现实,让冬天悲伤让夏天无虑。人是欲望;布兰切说欲望的反面是死亡;欲望既生死。
汤姆·梅西耶的PP和JJ感觉比《同义词》里更大了呢,求瓜导给他加戏!
看完第一集 感觉这部剧名可以把第一个字去掉。。。
瓜导可能年纪在那,对当代青年认知相当脱节(耳机是有线的,书是纸质的,手机是用来听歌、拍照和发【语音】信息的🆘 = =)。少年对性别认知的迷茫,美剧基地的躁动和死寂,依然细腻但并不动人。
血橙或成最大赢家
有些人就知道个cmbyn,这么平平无奇的首集也能扯到cmbyn上,也是吐了。
“其实只有一种性取向,那就是心之所向。”
凭借迷人的青春荷尔蒙,瓜达尼诺终于拿出了一部像样的「处女」作。在夏日就要过去的时候,年近半百的他说不定真能将人的《本色》借由「失物招领」返还给我们。显而易见,这是一部探讨「我是谁」的青春剧,同时也是一部关注边缘群体内心声音的现实主义作品。正如一具具坦诚的身体,本片在人的外在身份上表现得十分清晰。但性别身份就是人的本色吗?不,它只是表象罢了。像是一件贴身的T恤,既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又吸引着异性的目光。最终因好奇而受伤的「小女孩」大概就是这位少年的自画像——他莽撞而冒失的另类美学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个体制化的环境构成了挑衅和威胁。倘若未来剧情按这个思路发展,那么这个奇异的家庭故事则会被两性关系划分为两条镜像般的叙事线:一条是女性化了的男性向着男性本色不断试探,另一条是男性化了的女性向女性本色陆续回归。
hbo熟悉的配方 cmbyn熟悉的味道
ep 1 寡淡无味继续观望。jdg 的表演小动作和眼神设计得太多有点刻意。
我可能就吃瓜导这款。剧集的气质相当迷人,对状态的感知代替着叙事,情绪在街头游走。意大利背景下的美式青春,一些看似东拼西凑的内容极其和谐地杂糅在一起,复古,嬉皮,清澈,Z时代,脱离当下,却真正年轻。
这部莫名很像HBO很早之前的被砍掉的好看剧《looking》,很随意平淡的讲述,对情绪的刻画和感知都很丰富和充足。我不想再看乱七八糟疯狂“作精”的gay片了,这部还不错。
意大利,军营,海滩,青少年,流动的性向,瓜导的青春片也这么独树一帜。ps:我要去找配乐歌单了
看了四集了,我不知道我在看什么。外国青年天天就到处游玩,喝酒做爱。跟男主角有什么关系?哦,男主是个神经病。
那个呕吐的镜头有必要吗??第一集感觉平平
瓜达尼诺镜头里的人物关系都很怪异。
先给小婕满上了
看似大部分时间重心放在人物日常的状态上,但中间的人物关系还是太抓马了,一通乱点鸳鸯谱,又碍于时间只能把配角的关系当成线索放着,抓马在这种片子里反而很不爽。片子的前四集的故事确实看着随意,但也正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后面四集都有明确的单集叙述任务,一下子时间就不够用了,希望下一集里小男生和同义词小哥的关系可以进展的快一点。
像是夏天乱拍的vlog流水账
20时代第一部十年十佳美剧候选!不存在,却永驻!以爱为中心,唤醒全世界!瓜达尼诺凭自己最为擅长的美学形式,深度剖析展现新纪元下“无因的反叛”,不仅是青年人间的爱欲情谊和抉择困境,所有人与事都卷入其中。信息全球化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肉体可以任意抵达,精神却更加难以躲藏,传统的固守和新生的觉醒以从未如此措手不及又鱼死网破的姿态挑衅对峙。似乎在翻天覆地的时代交替中,大家都变得幼稚和年轻,如角色的自我追寻,如美国的政治叛逆。或许可当做如今时代的一首严肃现实主义警示下的浪漫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的艾力奥从八十年代穿越到剧中夜晚的窗外一闪而过,幻想中的朋友消失不见的一刻,我们也带着余温迈出相互接纳的第一步。于作品之间,于你我之间,于世界之间,爱是点燃改变的火种,并留下光,指引着前往永恒圣殿的进程。
老兵用大鸟勾引菜鸟.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