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来说,初到异国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人也在普通的生活着嘛。
买菜做饭,上班下班,排队去听说很好吃的店,商店大甩卖的时候不知道需要些什么不过总之先去瞧一瞧。这些与自己的日常密切联系的小事,意外的能够带来极大的共鸣。因为大部分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如此。
在这世界的角落也一样,通过描写银幕前观众们的前人,或者观众本身(但是战争经验者是越来越少了)所亲身经历的战时生活,让几乎每一个走进影院的人的人都受到了震撼。电影本身没有多少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基本只是记录了主人公在战争中的生活,之所以打动人心,原因大概就在于生活本身了。
电影主要的情节都集中在女主すず(汉字写作鈴)嫁到吴军港的北条家之后的生活。彼时已经是1944年2月,二战只剩最后一年半。除开国军在稍后的豫湘桂会战中一溃千里以外,各条战线上轴心国方面都已经败象渐浓。日本在上一年年末已经发动学徒出阵,大学与高等学校的文科生们也需要上战场了。不过毕竟文科生实战不行,人又少,起到的作用不大。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依然是四处转进,失去塞班岛以后,1944年11月开始东京也开始被B29定期问候。不过当时还是高空轰炸,一般人大概只能看到飞机云,看不到问候者本身。
这种情况下,女主的生活自然有诸多困难,不过因为是军属(丈夫是军事法庭的文职军官,公公是海军工厂的技术人员),又在海军一家独大的吴,配给制下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至少是饿不死的程度。因此女主一家的衣食住行,大约可以看作当时日本中产的一般生活。
穿着方面,北条家的男人们基本上是公家发的制服。女子(主要是女主和她大姑)的衣服较为特别,是一种叫做モンペ的衣服。基本上和裤子差不多,方便行动,之前主要是农村妇女干农活的时候穿,战争进行到末期,出于防空,以及宣传妇女为战争出力等等因素,半强制的要求妇女都穿成这样了。
电影中也可以看到女主将原来的和服修改成这种样式的情节。说实话这打扮不怎么好看(当然苍龙是好看的),但是战争末期,就连给海军士兵们消遣的杂志“战线文库”里所揭载的女星照片,也大部分都变成了这种穿着,毕竟要准备决战嘛。
女主一家虽然能够得到配给的粮食,但是依然是不够的。调味品当中,砂糖的配给完全停止,还得去黑市采购。其他的酱油和盐之类的也不足,当时日本有所谓“代用酱油”,做法为用盐水加海带,海藻之类的东西一起煮,再加炒过的大豆煮,然后混上配给的一点点真酱油。不过估计最终能够让人感觉到这是酱油的,还是加进去的那一点点真酱油......战时的大米自然也是不足的,怎么让人吃一点点米饭就饱,为了解决这个课题推广了不少“增量煮饭法”。女主有一次煮的“楠公饭”,便是一例。先把糙米炒一炒,然后加上大量的水,密封加热一晚,就会得到膨大了的米饭,相传是楠木正成所创。这种做法下,据说成品的体积增加量只比粥少一点,而且还是固体能让人感觉更容易饱一些。不过增加的都是水,其实只是精神胜利法罢了。女主的奇怪食谱,倒也不是她自创,而是当时的妇女杂志“主婦之友”、“婦人倶楽部”之类的刊登教导全国妇女学习的。顺便一提主妇之友的出版社在战后初期还因为煽动战争被要求从日本出版社协会除名过。战后一段时间内左派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居住方面,北条家还是挺幸运的。家里的房子因为在山上,为了防火搞建筑物疏开的时候也没有被拆掉。当然B29地毯式轰炸扔燃烧弹的时候,一点点的防火带也没有用,吴的大片房屋还是烧没了。为了防空,每家每户都要求挖防空壕。灯火也需要管制,终战以后女主的婆婆拿出了一部分白米准备吃顿好的,公公就把罩着灯的布取掉了,吃顿正常的饭不容易,好好看看才是。
至于出行,当时汽油短缺,出门坐公交都是烧木炭的,叫“木炭バス”。女主嫁去吴的时候,画面里出现过这个。据说现在北朝鲜还有......
电影末尾,广岛原爆之后没有多久,日本投降,二战结束了。女主在听到玉音放送,得知日本战败以后,突然放声痛哭。印象中之前她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都没有掉过眼泪,这时的情绪崩溃初看有点奇怪。不过稍微一想便能明白,在那些女主绝对见不到真人的大人物的号召下,她吃杂草当蔬菜,煮可笑的增量饭,不时就要从梦中惊醒收拾细软钻进防空洞,失去了广岛的亲人,可爱的表妹(丈夫姐姐的孩子,实际上应该是侄女,写的时候没有搞清楚辈份w),还有自己的右手。而现在,最大的大人物说“萬世ノ爲ニ太平ヲ開カムト欲ス”,不打了,我们太平吧。然后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哦,原来不打仗也是可以的,原来和平是如此简单的。仅仅一番话的功夫,就使得女主之前所有的忍耐,所有的努力,所有的苦痛,全都失去了意义。大人物如果早点这么说呢,若是早10天,广岛的家人就得救了,早一个月,侄女就得救了啊。但是直到终战前一天的8月14日,东京朝日新闻的头版依然充斥着海军的胜利,“勇猛”的反击之类的新闻。仅仅一天的时间,巨大而突然的转变一下子击垮了女主一直拼了命去绷紧的神经,让她第一次因为战争而掉下了眼泪。
但是一般人在这些决定历史的日子里,除了默然接受,继续生活,别无他法。想到自己在大连图书馆查阅大连上世纪2,30年代报纸的时候。1932年3月前后的报纸上,对于当时上海的中日武装冲突,原本对中国军队的称呼是国军,从3月5号开始,称呼改为中国军。到了次日,报纸的日期也由民国纪年,改成了“大同元年”。因为这个月1号,伪满成立了。反射弧慢了4,5天的编辑,他当时的心境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无可奈何的无力之感,想必是不少的。那些影响世界的日子,就像历史书里的一页纸,似乎翻过去了就立刻变换了天地,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一般人来说,那都是生活的延续而已。终战前一天的剩饭,终战以后也一样要吃下去。
历史的车轮,不由我们一般人控制,好好生活,碾过来的时候能躲则躲,躲不了躺平了挨碾,反正历史意外的还挺柔软易变的,只要挨过去了,一般不影响继续生活。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大概就在于反映了战争中那些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会挨碾的人的生活。而反观国内关于这一悲惨时期的影视剧,就往往没有生活,只有一些绝不会被区区历史车轮碾压的人,所表演的虚妄的奇怪高潮。那种产物,也自然没法打动众多的观众了。
一遍电影之后的杂感,若有错漏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补记:
这部电影果然没法让很多人静静坐下欣赏呢。剧中争议最多的,恐怕是听到玉音放送后女主的表现。
评论中很令我在意的一条:
“其实很简单 不说屈服于暴力就行…这句话最恶心,也轮不到日本人来说。她说这话的意思感觉就像美国侵略日本似的。"
而且我发现不止这条评论,在其他的地方也常常见到有人拿着这句台词,表示这是电影没有一点反思精神的体现。嘛....单纯就这句台词来说,是说日本屈服在了美国的暴力下,其实也没有错。不用战争暴力让敌人屈服,那用什么?用爱吗?就事实层面来说,这句话单拎出来讲也没什么错误。
但是实际上这句话是不能单独拿出来批判的,因为这句台词有前后文,不一起看就没法理解其本意。
以下是女主跑出去以后独白的全文。
「飛び去ってゆく、うちらのこれまでが。それでいいと思って来たものが、だから、がまんしようと思って来た、その理由が。ああ、海の向こうから来たお米、大豆、そんなもんで出来とるんじゃなぁ、うちは。じゃけえ暴力にも屈せんとならんのかね。ああ、何も考えん、ボーっとしたうちのまま死にたかったなぁ。」
翻译的话,相信看过电影的也就看过字幕了,我就不献丑了。这里就其中最重要的“所以才屈服于暴力啊”,即“じゃけえ暴力にも屈せんとならんのかね”这句台词做一说明。
这句台词之前的那一句“ああ、海の向こうから来たお米、大豆、そんなもんで出来とるんじゃなぁ、うちは。”,意思是女主意识到自己是吃着从海对面运来的米和大豆来维生的。而这个海对面是哪里?电影里很明确的告诉观众了。
女主在战败以后,看到韩国裔的人家中挂起的太极旗,意识到了在战争中,自己其实是依靠着殖民地的粮食才活下来的,然后发出感叹“所以才屈服于暴力”,最后说“ああ、何も考えん、ボーっとしたうちのまま死にたかったなぁ”,意即真希望什么自己都不懂,脑袋空空的死了算了。
这里的“暴力”,一方面可以指女主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受到的苦难,以及日本所遭受的战祸。另一方面,也可以指日本在过往,特别是战争中对于遭受侵略与征服的地区所施加的“暴力”。而这些“暴力”,都是国家的对外侵略和掠夺的直接或间接的产物。女主在天皇宣布投降,日本战败之后,通过曾经被压迫的殖民地的独立标志,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对外进行了侵略与掠夺,取得了“海对面”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直到战败为止的巨量的暴力才会降临。
所以这一段,恰恰可以说是被批判没有反思战争的这部电影,反思最深刻的地方,却被说成“最恶心”,啼笑皆非。
至于那些指责民众为战争出力,进而控诉民众的战争责任,甚至进一步得出“无冤魂”论的人。大可设想一下,以您自己目前的社会地位而言,在本国与他国爆发全面战争之时可以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多少贡献。反对战争的日共30年代就几乎全进了监狱,没转向的直到45年还关着呢。学徒出阵征兵都征到帝国大学的文科学生头上了,那些社会精英能怎么办?还不是只能乖乖去战场。女主就一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老百姓,你是希望她策动丈夫破坏镇守府设施啊,还是要让她揭起反日帝大旗上古鹰山打游击?近代化国家对于社会资源的控制是极其精密的,特别是战争动员期间。我们对于国家而言,都是人力资源而已。国家需要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谁也逃不了。明明知道自己不是能进防核弹地下指挥所的命,却对和自己差不多阶层的人如此苛责,未免令人有些难以理解。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知道如果爆发战争,自己恐怕也只能和剧中的一般人一样艰难求生。毕竟到了全面战争之时,大多数一般人还是会以一种公平的概率来共同挨炸弹,来被国家所“使用”。为了在有生之年不必有这样的顾虑,从银幕上了解到战争之苦痛的人,我觉得越多越好。
最后以官方口径来作结吧:
“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曾经使中国人民遭受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日本人民造成很大的祸害。中国人民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把广大的日本人民同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严格区分开来,对日本人民遭受的战争祸害怀着深厚的同情。 ”——《人民日报》1972年9月30日
电影对谁负责?
电影对创作者负责。
创作者对投资人负责。
投资人对票房负责。
票房是什么,票房是money。
money由国家来负责。
很多电影不想得到恶意差评。
我同意,差评可以,但坚决抵制恶意。
不过其实大部分差评真的是善意的。
什么?!善意的恶评,那我就更不需要了!
行吧,那你就别说话了!
《世界角落》让我想起了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有一个篇章中提到的“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文章有提到:“在理想世界,艺术和政治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他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这也是《世界角落》争议最大的地方,该电影的话题在国内战争罪行反思的讨伐甚至超过了电影质量好坏本身。
如果把上下和左右区分开来,大家是不是可以明朗一些。
但《故事》说了,上下左右如同现实的三维世界。没办法真正区分。
所以《世界角落》的导演,玩得一首好牌。抖得一身高级。
他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如果大家那么积极去讨论《世界角落》的反战态度问题,倒不如也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国内导演有一天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方法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刺激一下日本呢?
片中女主深知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乐天的她几乎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特点。哎呀我连夫家的门牌号都不知道呢~可丈夫偏对自己那样好,战争在哪呢?此时中国各种烧杀抢掠,各种人伦惨剧,她自然是丁点不知。她盘算着如何经营巧妇之炊,真是全世界最呆萌但任劳任怨的勤奋劳动妇女呢~这也是导演心中理想的女性吧(他妈)菜少了,没事。没糖了,没事。画军舰被宪兵抓,没事。公公出门许久不归,没事。老公要参军,没事。战争在哪呢?此时韩国被迫的未成年的慰安妇,怀着不知谁的孩子,赤裸着上身和脚,一个日本兵正在给无奈的她们拍照。这些女主当然不知道,她的初恋来了,住到她家,两人那么近,哎呀,我还是爱我的老公。半夜里初恋自己走了。好美好,好干净的初恋,和丈夫感情更好了呢~都能互怼了。战争在哪呢?此时一个个没有装有回头燃料的飞机载着活人撞向珍珠港,一个又一个活活的人,坚信在火焰中能看见妈妈的脸!美国人也开始画消灭日本鬼子的宣传画了。无数日本侨民被关进集中营。可这一切女主一点不知道,战争在哪呢?一次次空袭搞得她好困,每次都没事。这次亲眼看见一个大屋子炸平了呢,请问能借点水吗。小侄女要看军舰,唉看到大兵啦,加油啊大兵哥哥!哎呦哎~~炸飞啦
战争在这呢,化成灰的侄女,和自己的右手。再也无法绘画,再也无法面对小姑子。从此失了魂,突然变战士了,勇扑小火,勇救白鹭,面对天皇的投降广播,这个在市中心都会迷路的妇女,这个找不着北的妇女,对战争一无所知的妇女,却无比高觉悟地说出:为什么不继续战斗!我还有手有脚,还有几个家人,都炸死没关系!为什么投降啊!我老公都放假来陪我了,再少的米饭我也能整成大粒的,什么困难我都克服了,为啥日本不能继续战斗!
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蠢妇!日本兵在亚洲拉长线的烧杀抢掠!与美国对打,美国一个烟雾弹,从山洞里熏出的所谓日本兵,都TM是十几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做了俘虏,瑟瑟发抖的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这纪录片女主没看过,日本为了打仗把日本人都快打没了!你还口轻轻说继续战斗,你老公还能留在你身边就说明这是个动画片。地毯式的轰炸和两颗原子弹都轰不清醒你的脑子。这破片儿!
无法因为你亲几个嘴就感动!
当然,出于我的个人立场,只选了差评。日语很差,翻译得不好还请谅解。
1.偷袭珍珠港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偷袭成功后市民排成长队提灯欢庆。这不是灾难,这是报应;
2.主妇形象的描绘是一派胡言。主妇(包括儿童)在战争后期根据国家总动员法,都是战斗单位。她们进行着有组织的竹枪训练,还收集燃料支援战争;
3.日本对敌国所作的恶比这残酷百万倍;
4. “平民被迫卷入战争”这种电影基调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战争)给这个世界的灾难就是从吴市开始的,就是从吴市的市民开始的。
5.日本的民众明明对南京陷落欢欣鼓舞,这个虚构的剧本简直让我眼瞎。电影旬报史上最大的污点,说是日本电影史上的犯罪也不过分;
7.本片中的丈夫(周作)工作的地方参与了慰安妇的管理;
8.这部电影忘记了日本曾在中国重庆长达数年的狂轰滥炸;
9.忘记日本的侵略历史,厚颜无耻地只描绘受害者。对于称赞这部电影的无知者,我感觉历史正被渐渐遗忘。
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出了。原网站对这部电影的评分如图,大家可自行感受:
至于我,对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想说的。既然女主能喊出“我还能继续战斗”“不要向暴力屈服”这种话,我除了“战你妈X”以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看到两年前的评论到现在已经挤到词条首页了,还是有点小高兴的。
最近看到一篇来自知乎的高质量回答,图文并茂地描述了二战时期日本女性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兴趣的不妨参考:
日本,动画电影,二战题材,看到这些标签的时候,不少观众难免先行套上已有的认知观念:“不会又是一部比惨赚眼泪的洗白片吧”,然后强行一颗星甩上去,痛斥,这里面没有我想要的“认错态度”。
诚然动画艺术工作者们,并不是需要谄媚一个异国观众的政治家,像《国家的燃烧》一样,那么多直观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作品,没有翻译还遭右派打压,国内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手段去看呢?
所以,简单点,把它当作一部艺术化处理的”白描“动画,导演只是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二战背景下这个世界的角落,一群平民的日常故事。这样,你多少会有些意外收获。
随意挑几个自己的有趣收获聊一聊
1
女主角 铃,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广岛女孩
想象力丰富,有着能温暖人心的画画的天分
(帮青梅竹马画水彩,兔子,白鹭;昭和手杖;迷路时给”座敷童子“画的吃的;和各种各样的写生)
生活勤劳朴实
(在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那一天,就百依百顺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做起事来偶尔粗枝大叶
(在吴市住了很久不记得门牌号;糖罐水缸保存法;总是不得笑点的那个人)
2
铃 和亲家姐姐径子
姐姐思想前卫, 打扮时髦(不打仗的时候和未婚夫约会是看电影吃西餐看博览会), 工作自己找 ,丈夫也自己找,丈夫死后,婆婆家搬家了,“一言不合”带着女儿就离了婚,典型的女强人性格,也从来没直接表达过自己的苦衷。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除丈夫周作外,铃这两年心理变化的另一个明显表现点。
作为女强人的姐姐,起初回家有点看不上铃,因为已经在玲身上她看到自己努力不希望成为的样子(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里,百依百顺的做事,过完没意义的人生)。
同时用轻松语调,不时的穿插着讲了姐姐其实是很悲催的经历
(没有出现过,但显然是那个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懂得很多海军知识的儿子,丈夫死后,被婆家拉去继承家业了)
在痛失女儿后,一段时间,自责的铃都不敢在她面前露出笑容,但渐渐的姐姐却开始傲娇的照顾起这个同样活的很不轻松的弟妹。
铃在失去右手后,多次想回广岛去,8/15原子弹投下那一天,铃在听完已经表态原谅自己的姐姐一席话后,最终确定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就在这里
”我爱的人很早就死了,钟表店也拆了,孩子也见不着了,就算这样但这是自己选的路
看到玲顺从的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那一天,百依百顺的做事,我以为一定是没意义的人生,但玲的归宿可以是这里,哪里都可以,不要瞻前顾后,自己去决定就好“
3
铃 和丈夫周作
单纯如铃,并没有听懂丈夫周作初夜问她的关于行房的隐语。(旧时日本的“柿子树问答”民俗改版)
男:有带伞吗(第一次?)
女:有把新的(第一次)
男:能借我一下吗(可以那个吗?)
女:好的(可以)
没想到铃真的拿了一把伞出来,周作只能拿来勾柿子干吃。出门前奶奶曾经有意提醒过玲,但她那时也是没有听懂,最终成就了一次尬聊
两人婚后相敬如宾,两人又都不是外向的性格,动荡的环境下,见面不多的他们只能礼貌克制的去表达对对方的爱
不太自信的周作,甚至选择让铃去和青梅竹马水原哲过夜。
玲虽然认为水原也是重要的人,但她深知自己妻子的立场,同事对周作无端的猜忌表示愤怒,半夜送走水源后第二天,首次”打破“了这种相敬如宾,吵了一架,但他们也比以往更像夫妻了。
“夫妇也就这样吗?”
“是我勉强你做了我的媳妇,你都不会像对水原那样生气”
“现在不正生气着吗?”
铃一共只画过两次妆,一次是去探望周作,画了白脸,一次是送周作去补充军力,画了红唇
在空袭的水沟里,面对想回广岛有些自暴自弃的铃,不自信的周作再一次嘴上质问着,身体却一次次用尽所能保护着妻子
“这一年半,我很幸福,无论是和你散步还是和你聊天,我都很快乐,难道你不是吗?我家还是这么陌生吗?既然这样,那随便吧”
核爆,战争结束,夫妻俩回到广岛工作,在最初相遇的桥上,是最终从内心走到一起的二人,选择带着新的希望一起回家生活
4
铃 与战争本身
没有“反省”镜头的电影是不是就不具有反战性了呢?不是的,诚然 在片中,导演的白描写实,从艺术角度对战争本身的反对效果表达,是属于上乘的。
最开始,铃问婆婆关于姐姐的事情,借婆婆的口表达了没有人希望有战争。
“有这么”叛逆“的女儿,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还是怀念那一点小事就发愁的日子啊”
公公在空袭时保护铃和晴美的时候,唱起了“埋头做技术一心为和平”
身为技术人员的公公,或许也只是和《起风了》里的主角一样,可能仅仅的单纯想实现自己的机械梦想,然后安居乐业。
第一次正面对话军人就是“马鹿宪兵”(把呆萌的铃当间谍的愚蠢的宪兵),成为了全家的笑料。
铃的右手和晴美,本来是她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慰藉和快乐来源之一,在探望完公公,得知大和号已经被击沉(象征着日本断了一只手几乎要战败了)的那一天,就像所有的战争,最悲痛的结局总是由平民来承担一样,铃也失去了她最珍视的东西。
妹妹来看望铃,到无数次的防空警报,平民从紧张到麻木
“扭曲了,哥哥不在了真是太好了,没人欺负我们就可以回广岛去了,我这么想着,是我扭曲了,就像左手画的画一样”
这个国家已经被战争扭曲了。
再说到争议最大的一段,天皇广播宣布投降,姐姐默默收起播音机,去到无人的角落痛哭女儿晴美,铃也在这一刻彻底的爆发了压抑已久的情绪
“我们的过往就这样烟消云散,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我一直为知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我们就要在暴力中屈服吗?”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很真实。
我听到的更像是说,“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早就知道这是扭曲的我,说什么要战至最后一人,既然一句话就可以宣布投降,为什么要让我们失去这么多才停止?”
同时,我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受了罪却不知道为什么的历史平民,在他们的痛苦呐喊里也是找不到历史真相的,除了仍然坚定的要活下去,保留着希望,让看故事的人有所反思,在下一次有人企图发动战争的时候,因为想到这样一个电影画面而迟疑了,那反战的效果就算达到了。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周作真是温柔啊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