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眼镜基本上等于手机,人人只关心怎么围观别人的生活,用即时满足来压抑自己的痛苦,蓝色绿色的索麻是食物,黄色的索麻是钱,橙色的索麻是权力,大家阶层清晰,各司其位,都假装很开心,来了个野蛮人讲真话戳破了皇帝的新装… 改编得真的很棒,问题都提出来了,面对人性的弱点,谁都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我们真的自由吗?选择给了我们自由的幻像,可是我们还是在自己的牢笼之中啊! 要是你,你怎么选择?
(文/杨时旸)
时至今日,今年两部最受人期待的经典改编剧已经悉数失败,网飞日本拍摄的《咒怨:诅咒之家》无论是曾经的影版粉丝还是新晋恐怖片爱好者都没能被满足期待,而备受瞩目的反乌托邦经典《美丽新世界》也彻底成为肤浅猎奇大杂烩。即便有《黑镜》导演加持,即便预告片流光溢彩,但最终也没能甩脱被嫌弃的命运。书迷们认为它魔改经典,新晋剧迷更是见多识广,分分钟斜着眼睛指责这改编设定里的浅薄与私货。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我们》与《美丽新世界》注定是众多导演觊觎的目标,而更契合当下这个时代属性的,显然是《美丽新世界》。《1984》是灰暗的,《美丽新世界》是明亮的。前者把所有人都困在黑色里,窒息而亡,后者让所有人都暴露在阳光下,娱乐至死,这故事中没有角落、阴影与遮蔽之物,那刺眼光明本身变成了无处不在的阴影。它用光明写黑暗,用笑容写悲戚,用快感写恐惧,如果能拍出这层意味,那将是多么令人悸动的一幕。但就是这层悖反,一旦用影像呈现,失却文字的保护,它注定容易滑向浅薄的深渊。尤其在当下,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由光亮、笑容和快感堆积起的虚妄世界中,物欲与性欲的铺张和满足,隐私的消失和万物链接的幻觉,换句话说,影像中再如何着力呈现一切奇观,我们都不会感到惊喜,这会令反乌托邦题材的导演感到非常无力。
近年来,这个题材已经愈发出现了低幼化的倾向,在诸如《饥饿游戏》那一类大制作里,都选择假模假式混入某些敌托邦的背景设定,最后还是竭尽全力讲述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敌托邦变成了配料、背景和味精,而《美丽新世界》的改编显然必须把反乌托邦的主题当做主菜。而它最终在各种考量的互相搅扰之下,沦为一锅乱炖。它高开低走,徒留一地尺度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床戏,满屏都是司空见惯的未来都市设定,唯独缺少那种反乌托邦特有的震慑人心的宏大力量。
这么说吧,如果熟悉这种设定的剧迷,分分钟都能看出导演和制作人拼命隐藏的小心思,裁剪一点《西部世界》的边角料,混搭低配版《黑镜》,甚至还兑入了一点点《北京折叠》的那种现实批判味道,最终包装成一个不合格版本的《上载新生》。换句话说,这故事既偏离了原著的本来面貌,也没有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自圆其说的世界观,它像是一部习作,一种敌托邦和AI造反的设定大拼盘,拼尽全力向观众展演未来世界的纸醉金迷和内心虚空,但让观众觉得这一切还远不如在自己手机里看看社交媒体中可笑的虚假表演。
它当然还是保留了原著粗略的大框架,新伦敦市的人们处于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没有痛苦,没有不满,整日沉溺于性事与唆麻——一种让人快乐的药物,早已取缔了一夫一妻,忠诚伴侣的倾向被视作需要矫正的危险取向,人们有着明确等级,每个人对自己的等级安之若素,与此同时,还存在另一个世界,被新伦敦的市民看做荒蛮的原始之地,那里的人们被称为野蛮人。新伦敦市民会去那里参观,犹如探访一个野生动物园,惊奇地慨叹那些人古怪的习俗——婚姻、忠诚、嫉妒、恐惧、背叛、信仰……两个平行世界的碰撞是这版故事最大的戏剧冲突,伯纳德和列宁娜在那个旧世界遭遇了一次野蛮人的反叛,其中一个野蛮人约翰穿越屏蔽和他们一起返回了新伦敦。
这9集故事的改编几乎把这类题材能犯的错误全都犯了一遍,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想要的太多,以至于最终连创作者自己都迷失其中。其实,它更需要在一个点上向纵深开掘,而不是以点打面,向四周拓展。如果聚焦于野蛮人,把这故事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西部世界》或许是重复、雷同,但也不至于变得不伦不类;如果明确的选取批判现实视角,讽喻当下,或许也有别样惊喜,但它什么都没有做到,但显然心中又明明想要得到一切。它所呈现的物质大爆炸之后的绚烂美景,如今看来还不如现实中的顶级都市夜景,其中安插的所谓的AI又如此无能,最后,它沦为了一个三角恋的故事,两个男人,一个懦弱,一个鲁莽,列宁娜作为一个慢慢觉醒的女人,在他们之中首鼠两端,和这个眉来眼去,又与那个藕断丝连。
这个故事其实有无数种解法,其中各种设定能映出当下现实的种种端倪,难民和原住民的冲突;种族歧视;被压榨的996社畜的疑惑、愤怒与觉醒;社会内卷和阶层固化之后,潜藏的暴力可能;即刻满足的世界背后的重重危机……它原本可以很深刻地嘲讽我们身处的世界,对现实做改头换面的仿写,嘲弄着素描,变形着拓印,婚姻与忠诚的窒息,对长情陪伴的索求,对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不可知的惶惑,贫瘠,挣扎,劳苦,人们日常里的煞有介事,荒诞的,可笑的,自以为是又习以为常无法摆脱的一切,这些都可以成为素材,但这些都被蜻蜓点水地提及,然后漂移开去。
这就是这部剧最失败的地方,它几乎没有原动力,也没有一个人物值得为其揪心。以为开头的那起坠楼悬案会成为一桩巨大阴谋而推动剧情,但它随后就被忘却了;约翰的妈妈和曾经一个新伦敦的高官始乱终弃,这绝好的冲突刚刚起始,她转而就被打死在边境;在经历一次次鼓动之后,本以为会迎来一次大暴动,最终却是浅尝辄止玩笑版的起义……一切都是断头路,庄重地起范儿,却慢慢泄气。你看着一口气聚起来,以为即将发力,但又被轻轻地叹出去。
其实,围绕着类似的题材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果拍软科幻有《环形物语》,它哀婉,绵长,隽永;如果想玩“光明监狱”的梗有《上载新生》;展现脑洞,有《爱,死亡,机器人》,更何况还有已尊神位的《黑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美丽新世界》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失败得不可思议,犹如一款端庄的经典款皇冠,多年后被一家时尚大牌做出了一版艳俗的复刻。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 专栏)
看完之后有些失望,不,应该是很失望了。不知道为什么会改编的莫名其妙,而且很俗,是那种……大家都会想到的俗,西部世界都拍到这一层了,而且也把这一层发展到了极致,为什么还要按照这个思路拍?真的很俗啊,这种套路可以看到太多的延展了,为什么不能展现原著的精髓和核心呢?这种反抗和起义的戏码不知道看过多少次,真的不腻吗?难道像原著那样,展现个体挣扎和人类的觉醒、自我救赎不香吗?
看原著的时候,最惊艳的是John在新世界的冲击时,还在悄悄地读莎士比亚,那一刻文字和人文的力量对人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反观这部剧,从来没有顺利展现John的觉醒时刻,他一会儿利用新世界的规则让别人觉醒、一会儿又暗自沉沦、一会儿又煽动起义又不想付起责任……这人设奇奇怪怪的,精分了似的,不要说展现多面就代表展示了人物的复杂性,这部剧的人物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主线,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烦人!
by the way,这部剧里恨不得人人都能觉醒似的,那新世界从小到大的几万次“教育”一点效果都没有。并且女主人设的改动真的太多余、太难受了,在原著中,女主远远没有那么特别,她已经触到了觉醒的那个避雷,但始终也无法挣脱从小受到的教育局限,因此到最后也无法挣脱自己世界的庸俗——而这也是压垮John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才足以展示新世界教育、睡眠教育法等等的根深蒂固,也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男主的冲击和绝望,以及希望破灭的痛苦。而现在,很俗的是女主的强悍buff,还有隐隐展现的女权意识,都让这部剧变得很俗(真的很想吐槽这种想要照顾到所有政治正确的“妥帖”,或者该说求生欲?这样很多弘大格局的艺术作品变得只关注个体来,可这是整个人类的沉沦和觉醒故事!跟性别和种族没有任何关系,也真的不必要去照顾到每个种族,把赫母赫兹改成了很庸俗的女设计师也是绝了)
最让人遗憾的是男主John了,当然看到吐槽男主颜值不行的弹幕真的是抓狂,这种颜值控们真的太恶心了。男主演的也的确很一般,但也大部分是剧本和人设的锅。我相信在看原著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对母亲恨其不争,但母亲最后死亡并且受到周边儿童不敬的玩闹态度时,这也让我们每个人感到莫大的荒诞和崩溃。这份崩溃源于新世界对死亡的奇异处理,也源于这个世界它事无巨细地强调自己的不同,以至于让我们自己都在怀疑自己。当然,这个名场面也不见了(微笑)。还有让我最耿耿于怀的是,这部剧毫无男主的个人觉醒和挣扎,或者说展现得太过于吝啬。原著中男主对莎士比亚的探索,和赫姆赫兹、最后的长官进行谈话时关于社会管理和人类位置、文学艺术的价值的讨论让人称绝,但在这里,又变成了John和赫姆赫兹进行另外的“深入”交流,所以这段让我如鲠在喉,太烂俗了。
在最后的结尾中,虽然我对于男主John近乎狂热的宗教信仰也不是很理解,但也不影响我看到男主进行自洁性的自我鞭打时的震撼。对于他来说,这种鞭打也是强调和回归灵魂纯净的一条道路。然后就是在他想要归于正常生活当中时,就在他也自以为要回归自我时,这群下流的、庸俗至极的、从未反省过的人们还是骚扰着他,以一种无法拒绝的决绝手段,宣告他永远也无法摆脱这群同类同胞,而女主的重新堕落也宣告着他的彻底失败……于是John的结局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落幕一般、又像是耶稣钉死十字架上的自我献祭,这个悲剧的震撼每次想起都鸡皮疙瘩不停。
我也理解剧方要展现新世界的滥交,但过多的这种场面无疑会破坏故事的严肃性,尤其是在这种滥交还在一种“激动人心”的场景下进行,毫无原著的那份末日绝望感,这一点的处理也是俗不可耐。也不怪很多弹幕都想成为新世界的一员,但当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不允许有书籍和音乐、连幼小的孩子都要强制性地进行性游戏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愿意融入这个世界(微笑)。
当想要展现的反面都不完整的时候,那就不能奢求人们对正面人物行为的理解和代入,这就是这部剧的遗憾和缺失。
当这部剧陷入底层反抗的烂俗套路时,我就知道,不能指望它能够拍出John和每一个普通的我们,在面对新世界的莫大震撼和恐惧;也无法展现John小心翼翼地守护自己的“正常”,并且开始用文字构建世界观、开始自我觉醒的那一丝希望;更不能期望会展现这种毫无缝隙般的渗透对于John、和我们普通人的价值阉割,直至逼迫到一个墙角处只能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精神自由。最后,它也无法显示我觉得原著的一个核心意识:当人自诩为上帝的时候,它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同胞呢?
最后,只是又一个看腻的西部世界罢了,哦,还是沃卓斯基姐妹版本的。
烂就一个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吐槽更好。越到后面感觉越像在给编剧喂shit吃了一样。形式大于内容,剧的服装和群演像是在高定发布会,但这部剧真的空有好看的外壳。我看完了第九集也没明白这部剧到底想表达什么?角色行动的逻辑,男女主的爱情线,剧情走向,真的非常迷,无厘头,无脑觉醒无脑革命,结尾也在故弄玄虚。男主一开始我心里还在为弹幕里骂他的人反驳,到后面我看到他就想吐,毫无闪光点的sb,在哪个世界都是loser,从来没那么讨厌过主角。女主从一开始到最后的形象在我心里也是直线下降。龙哥和亨利是唯二不太反感的角色。
世间最可怕的话,莫过于“祝你永远快乐”了。
这句话相当于让你一辈子只准快乐,不准感受其他情绪,不准体验别的可能性。
你想一想,这得有多无聊啊?
而与快乐相对的,就是痛苦。
可以说,如果你放弃了痛苦,那你相当于放弃了人生中最有意思的那个部分。
这次剧版《美丽新世界》和原版小说不同,编剧David Wiener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说:
为了与赫胥黎的原著区分,剧集改编将更聚焦于男女主角的内心斗争,而非讨论未来世界的整体环境。
这与奥威尔式的问题,例如推翻国家统治或思考人们面临的挑战,关系不大。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但它最终揭示的反乌托邦是我们内心的反乌托邦。
他还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而我们想要探索的,正是这些东西的价值。
是的,《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放弃了痛苦,他们舍弃自由去换取快乐。
他们还发明了一种叫“嗦麻”的药物,它能让人一直快乐,远离痛苦。
同时,它也让人放弃了思考,放弃追寻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我觉得,人因为痛苦,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去体会什么是真实活着的感觉。
所以,人活着追求快乐肯定不是最终目的。自由,拥有选择何种生活的权力,才是最终目的。
就好比吃甜食,总能令人感到心情愉悦,但舌头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只吃甜食,而是为了能尝尽酸甜苦辣。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吃到甜味的食品,那他这辈子过得太没意思了。
该剧中的伯纳德也曾怀疑,嗦麻不能解决所有的痛苦。
即使是尽情消费、娱乐、纵欲,也填补不了我们心中最大的痛苦——即生活单一的,没有选择的,无意义的空虚感。
由此可见,我们终将要和痛苦一起共处,你逃不掉的,也不必逃。
也许,只有用一生去和痛苦搏斗,我们才能从中找到一些生活的趣味和意义。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你是要做一头懦弱但快乐的猪,还是要当一个痛苦但能敢于体验真实生活的人……
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选择吧。
提起《美丽新世界》,已经无须多言, 作为科幻小说,你很难想象它是写于1931年的。 它最少领先了世界50年,它已经是一个符号,一种文化。 90年后的今天读,它依然经典。 由它改编的美剧,那自然是噱头十足的。 自从听说这部剧开始,已经等了一年,终于昨天晚上刷完了全集生肉。 第一季来说,优缺点都蛮明显的。 先说设定。 这部剧对没读过书的朋友,还是挺不友好的,并没有一个背景设定介绍。 简单概况一下背景: 故事发生在未来2500年代。 新伦敦的社会是一种全新的模式。 首先,所有人都是瓶生的。 没有父母,没有怀孕,没有家庭,统一人工胚胎。 性解放到极致,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挑选性伴侣,只要愿意可以一天换一个。并且每天都有性狂欢趴体。 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 没有私人占有,没有个人欲望,没有一对一的爱情关系。 并且从胚胎时期,就被调试5个阶层,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艾普希隆。 也就是α、 β、Γ 、 ε、 ζ 阿尔法是天生的领导,贝塔是天生的聪明人,主要从事科研等重要工作。 伽马是普通市民,做一些服务和行政工作。 德尔塔和艾普希隆,就是最下层的体力劳动者,而且统一半军事化管理。 他们连说话都只能说单音节的词,属于智力偏低的。 而这些天赋和阶层,都是从出生前,在胚胎时期就被调整好基因,出生后又反复洗脑训练出来的。(电击、催眠、睡眠广播等等)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阶层是最好的,是对社会贡献最大的,这就是被洗脑后的结果。 社会极度发达,生老病死已经全部被攻克。就连嫉妒、离别、孤独等等消极情绪,也全被解决。 人们每天都会嗑一种叫唆麻的药,这种药可以立即改善负面情绪。 任何时候,只要感到尴尬,愤怒,空虚,不甘等等任何,吃一颗药,可以解决一切烦恼。 这也是他们从小被反复洗脑的真理。 和谐社会。每个人都安于自己的阶级,安于自己的现状,活在当下。 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快乐,除了快乐就是工作。然后每天晚上一次集体性狂欢。 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 这是一个互相满足、纵欲、追求快乐,没有任何不满,没有任何忧愁的社会,所以叫做美丽新世界。 哪怕有不快乐,只要吃一颗药,就能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吃两颗。 所有人永远都优雅端庄,不骄不躁,井然有序。 总结起来就是: 没有隐私 没有家庭,没有婚姻,没有迷信 没有一夫一妻,所有人都是社会集体的一份子 性开放到极致,每个人都属于所有人 没有任何私人财产,私人情绪,个人思想 阶级分明,且每个人都乐于做自己的阶级 吃药可以解决一切烦恼情绪 每个人都活在当下,每个人都很快乐 称旧社会的人为野蛮人。 改编。 以上是一些基本设定,不得不说在1931年,这部《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题材的开山鼻祖级作品,这个设定十分超前。 但毕竟作者局限于自己时代的狭隘视野,所以有些设定还是过时的。 比如在原书的设定中,福特(汽车大王)最终成为了世界顶级资本家,也是美丽新世界的神级人物,被称为福帝。人们说福帝就好像说上帝一样,是口头禅。 再比如原书中,关于女性避孕的设定比较麻烦,但是现代已经不需要那么麻烦了。 等等一些细节问题。 那么美剧版《美丽新世界》自然也做出了相应的改编,比较明显的就是加入了互联网。 可惜,这个改编也成了败笔。 缺点。 这次的改编有两个败笔。 第一就是上面说的这个网络。 网络加强了集体主义的属性,加强了没有隐私的设定,这原本是很好的。 但是剧情到后面,就变成了主导社会网络的人工智能觉醒,而人们开始反抗人工智能。 不得不说,这就变味了,脱离了《美丽新世界》原著。 而且反抗人工智能这种剧情,真的不新鲜了。 只能说加入这种剧情,完全拉低了《美丽新世界》的格调,从开山鼻祖,变成了俗套的作品。 也是最令观众不满意的地方。 原著是一种批判,真正的统治者则高高在上,一边嘲笑,一边安稳地控制着制度内的人。 改成人工智能,实为败笔。 第二,在于注水。 根据采访,编剧亲自说,改编的核心在于,如果人们无法体验到痛苦的负面情绪,其实是一种损失而不是幸福。 任何负面情绪,立刻就吃药,马上就变好,没有恐惧没有愤怒没有低落,没有任何“负”情绪,这样的人生其实是不完整的,是有违人性的。 你若放弃了痛苦,你就放弃了人生最有价值的部分。 这是编剧想改编的重点。 这个初衷不错。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就成了败笔。 为什么? 因为如果只是借着这个命题,延伸探讨,加入一些细节,那其实挺有趣的,同时也是《美丽新世界》的母题之一。 但是美剧肯定不止拍一季,所以必定会注水。 首先,原著比较短,一共19章(没记错的话,不然就是18章),一下午就能读完。 原著故事非常精彩。 然而一旦注水,就会发现剧中人物,进步和转变非常缓慢,而且还会突然性格大变,突然又变回去了,就这样反复横跳。 它不可能让主角一下就觉醒,它必须多横跳几下才有得拍。 这其实也是俊俊观察那些名著改编美剧的一个通病,就是贪心注水。 你看《真探》这样的神剧,一季就是一季,登峰造极的一季,神一样的人物刻画,何曾注水? 很多人写剧评,只会写这部剧人物刻画模糊、缓慢,但是为什么?却说不出来,知其一不知其二。 明白了这个原理,你就明白这部剧别扭的地方在哪了,哪些缺点就都有了解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个深层的道理也适合于很多其他剧。只不过有一些剧口碑好,有一些剧善于掩盖洗脑。 这种创作套路看破不说破,我就不点名了,免得毁了大家的好印象。 优点。 前面说了这部剧的两个缺点。 但这部剧其实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毕竟,它是美丽新世界改编的。 只要能忍受上面两个缺点,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那还是可圈可点的。 毕竟,这是把一个乌托邦展现在你面前。 剧中对新伦敦的刻画,非常赞。对性狂欢的刻画,就更是迷幻级别的了。 硬是把这种聚众淫秽趴体,拍出了一种美感和集体感,一种仪式感。 就单这一点来说,符合对原著的想象。 其实剧中对原著的很多细节还原都很不错的,除了上面讲的缺点,最终依然可以给到8分。 而且看这部剧,再读读原著,确实会引人思考—— 这种乌托邦,最开始当然是以批判的形式出现,而且母题非常多。 批判资本主义,批判阶级,批判极权,批判不自由,人性在社会机器的碾磨下荡然无存,等等 193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马上来临。 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技的突破性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冲击。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一些深度的社会问题。 然而讽刺的是,90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反而像个杀不死的病毒一样,更自我完善了,更痼疾难除了。 在美丽新世界,消费是幸福的同义词。为了刺激消费,掌权者绞尽脑汁。 而所谓的幸福是每个人对食物、性、药品以及其他消费品的需求和欲望,能得到即刻的满足。 他们没有生病,没有饥饿,没有一切烦恼,也不怕死。没有恐惧,没有情感。 没有家人,没有妻女儿子,也没有父母,没有任何情感羁绊,也没有情感痛苦。 甚至没有竞争,没有嫉妒,没有不甘心,没有奋斗,没有任何独立意识。 每天就是工作,吃药,娱乐,消费,狂欢,性交,睡觉。 就是性交,没有做爱。 没有人性,已经变成了机器。 人们就像是人工孵化的肉鸡一样,还觉得自己很幸福。 但事实上这种满足只是虚假的幻觉,可悲的是人们已经忘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 最后,无论你看不看这部剧,我推荐你必须读一下这本书的原著。 我引用书中的原句作为结尾吧: “我不需要舒服。我需要上帝,需要诗,需要真正的危险,需要自由,需要善,需要罪恶。” “实际上你要求的是受苦受难的权利。” “那好,”野蛮人挑战地说,“我现在就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你还没说要求衰老、丑陋和阳痿的权利; 要求害梅毒和癌症的权利; 要求食物匮乏的权利; 讨人厌烦的权利; 要求总是战战兢兢害怕明天会发生的事的权利。 要求害伤寒的权利; 要求受到种种难以描述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 “这一切我都要求。”野蛮人终于说道。 美丽新世界 所以,“在幸福药丸嗦麻和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之间,你选什么呢?”
期待的是关于巨大冰冷机器的反乌托邦呈现,而不是又一个全知全能AI vs 人类的俗套科幻。关于 CJack60 的再创作尚可,而 Indra 的设定在我看来就是致命败笔。不必照着书拍,但也不能剥离得这么彻底吧?最后,这好几年了,最喜欢的讨论人工智能的剧居然还是疑犯追踪。
正如编剧所说:“当你开始放弃让你感到痛苦的东西时 你实际上是放弃了人性的基本部分” 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 这不过是诡辩术中常用的偷换概念——自由被等同于落后与贫穷、肮脏与疾病 但和这个骗局配套作用的是自婴儿时期开始的潜意识教育 它们构成完美闭环 追溯人异化的原因又并未在此止步:在找到真正的自由之前 我们每个人都是流浪的野蛮人
刷完重发个评论, 头4集有一个完整主角受困逃离的故事线, 后面5集三角虐恋, 剧情寡淡, 太多意料之中. 整季里充斥太多肉欲和空虚泛泛的内容, 我甚至能深深感受到了创作者的迷茫...同样题材不如重刷黑镜...
赫胥黎要气得活过来
看过第一集,勉强三星半。似乎有些乏力。我目前依旧以为真正的"乌托邦"绝不会是《楚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具体边界,它是没有边界,正因为没有边界所以无远弗届。传统的1984+我们+美丽新世界+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景观社会以及福柯的种种都是其中某种具体化的面相,新的时代中,新的天空下必然会有新的方式与手段,不再会有表面的规训亦不会有深刻的讨论,世俗与未知的方式必然会刺激旁观者的迷恋。这亦是我关注微观史/新文化史的动机之一。
每去一座城市,必找一家书店,每到一家书店,总会下意识地去看闻名遐迩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是否在显著的位置,是否有不同的版本,旁边“辅佐”和“陪衬”的是历史类、文学类、还是其他。只要它们还在,就自欺欺人,某种“自由”还有喘息的空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多次以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来警告和敬告他们在原著中的预告。其实最恐怖的并非单一的成真和成谶,而是双管齐下的温柔杀戮。再说直白点:老大哥不仅在看着你,还哄着你,喂着你;不仅威吓你,还“宠你”你,“麻醉”你。让你在通往地狱的路上误以为看到了天堂的曙光。
第一集叙事很乱,什么阶级都想讲但是没有自然地链接到一起,没想到老妈是黛米·摩尔啊呜呜呜。以为后几集会渐入佳境,结果并没有,到第七集彻底垮掉无法收尾。给我颗药吧,骗我也没关系,没有比现在更糟的了。乱交公有制万岁。今年的科幻剧一番《上载新生》守住了,本剧白白浪费一张好牌,质量和《副本》齐平,不配和《西部世界》《使女的故事》抗衡。
拿掉了这个故事最出彩的反乌托邦内核,魔改成了被拍滥了的人工智能科幻。很难讲这是成功改编。
稀巴烂 竟敢还用原著原名作为电影名 为了收视率把本来震撼丰富又讽刺的“brave new world” 拍成了一个只知道淫乱的三级场所 笑了 再加上毫无逻辑的剪辑 只能配股导演的自信心和对流行文化的无脑追捧
两个男主一个愚蠢冲动一个自私暴躁都配不上女主角!!!
多pro视角叙述,无论尺度还是概念都有《西部世界》第一季的架势。
喜欢对女主的描写 男主一路金手指 还没有bernard带感…
John一出场我就呆住了,不敢相信,我在看书的时候想过他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一个憨憨
每当我想认真审视一下它时,它都会立马告诉我它就是在故弄玄虚
哎,改得面目全非,完全没有原书的震撼感。演员方面Henry Foster选角大失败,可以说零演技。Bernard Marx和Lenina都选的不错。真正的主角John美国味太重,失去了原著里生活在沟渠、靠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了解七情六欲的人类代表的象征意义。场景特效及格,导演和编剧较弱。
这种改编的方式居然出乎意料地讨喜,把乌托邦社会与人格独立性冲突的内核剖析至人人可理解的地步,不可不谓之为一种成功。人的复杂不能为环境所限制,人的利己和自我意识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加以抹杀,没有了秘密的世界,那该有多么无趣。欲望,憎恨,嫉妒之流的不稳定因子背后,总有可贵的清醒和独立特质。在秩序井然的文明中保存个性与活力是规划者们苦思的命题,抛开社交的虚假表象,也许能看到更多真实的人性内里。无从得知,也许这是关于“上帝为何总是缺席”的解释,而文明的缺陷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英剧面向未来。
阿尔法们超美,但整剧太弱,毁了原著,成了《西部世界》的低配版。
我就想问问谁不想和亨利一夫一妻制
剧版《美丽新世界》就是这个已经成真的美丽新世界里的合格美丽新世界娱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