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浑身都是点、网综好榜样
《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已经落下帷幕,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节目,奇怪是因为它虽然有着看似让人觉得熟悉的音乐真人秀或网综的肉身,但在这个肉身下的许多细胞,却总是和近似的节目有很多的不同,无论是主题、内容、形式还是导向,《十三亿分贝》皆有自我的生成方式。尤其是在一个节目最需要的亮点部分,《十三亿分贝》更是浑身是点,一时半会想要说清,还真是需要冷静的捋一捋……
是音乐节目,也是文化节目
《十三亿分贝》往最简约的角度说,就是一个方言音乐类节目,它既是音乐节目类型细分化的典型,还因为方言这个文化点,让《十三亿分贝》成了一个和语言文化有关的节目,在娱乐之外顿时高端起来。
表面看起来,《十三亿分贝》是赶上了方言热的好时代,比如最近的北京小妞、央视主持人方言朗诵,尤其是北京话九级考试,就都算是典型的方言事件。但作为这个方言热时代第一个方言音乐节目来讲,也可以说《十三亿分贝》本身就具有市场的前瞻力,并且在这股方言热潮中,推动了方言热的发酵。
虽然,我们都知道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性,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同步化的深入人心,也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种同质化最大的呈现,一是建筑,二就是方言。
方言其实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也是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发,很多相关的艺术,包括写作、戏曲、民歌,其实都是围绕着方言,才最终形成自己的特点。这几年,当很多人已经厌倦了那种千篇一律的国际化音乐之后,慢慢发现其实很多有着地方特色的作品,因为有着特殊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充满韵味的方言表达,所以听着觉得特别与众不同。像用陕西话创作的马飞、“黑撒”,像用宜宾话玩独立音乐的“衣湿”乐队,还有用成都话说唱的谢帝等等,不仅在方言覆盖地区,有着众多拥趸,甚至就在以外的地区,就有不少关注他们的粉丝。
在这个时间节点,《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的出现,倒更在节目之外,有了一种全方位梳理方言歌曲的意义。说句其实不算夸张的话,《十三亿分贝》其实还是一个文化项目,要不然其实方言音乐已经越来越热,但各立山头的民间“奇葩”,还真没有机会能够有一次集体亮相的机会。
十三亿分贝,二次元发声
对习惯了那些电视选秀的观众来讲,《十三亿分贝》是一个和以往节目有很多不同的节目,这个不同从观看体验来讲,可以浓缩为两点,就是直播+点播。
《十三亿分贝》的直播,并非以往电视领域播给你看的模式,而是互联网思维在视频领域的体现。也可以说,《十三亿分贝》的直播是互动性直播,突出了直播过程中网友的参与性,而且这种参与性还并非假民主,网友的参与随时可以改变节目的流程,能够在节目中当家做主。比如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有一期的网友,不知道怎么想的,突然想看“胸口碎大石”,而汪涵和撒贝宁还真就在现场满足了这位网友。
这样一来,《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就突破了那种广播式视频节目的模式,真正具有了互动性,甚至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功能,成为了一种具有二次元形态的全新节目模式。就像节目总导演马力所说的,“直播+综艺的结合,解决了直播没有内容的问题,同时也让综艺节目更加立体化,更符合90后、00后的网络表达习惯”。
没有剧本的节目,一切皆有可能
在一个凡是好的音乐节目,都需要向国外购买版权的时代,《十三亿分贝》走的却是完全自主创新、自主策划的路线。而且在和国外模式的音乐真人秀节目面前,都显得特别新颖,在主题、环节、模式等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原创。
由于运用了互联网思维,因此《十三亿分贝》在节目模式上,也特别突出了试错这个概念。试错不等于任由节目出错,而是在一个开放的节目台本面前,让节目的走向,真正走向各种未知的可能。正所谓群策群力,传统节目里由导演控制一切的模式,很容易因为导演组及所有工作人员思维角度的局限性,从而让节目因为闭环,慢慢变得与观众的审美疏离。
《十三亿分贝》恰恰因为有着试错的属性,让节目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让客户端那端的网友,以及节目录制中发生的一些意外,将节目导向一种有可能更好的结果。
突出的是亿,而不止是一
《十三亿分贝》虽然也是一个比赛,最终也决出了冠军,但和其它选秀节目相比,它却没太大的杀气,整体是在一种愉快、祥和、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虽然传统的选秀节目,已经定义了从海选到冠军的节目模式,但其实新一代的互联网观众,已经越来越不Care那些凡事一较高低和长短闭环式节目,而更喜欢那种类似美剧型的开放式节目。他们喜欢享受的是过程,却不是一个为结果而结果的结果,甚至可以因为过程,而不需要结果。
《十三亿分贝》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亿的概念,它所呈现的主要是一种方言音乐的生态,并挖掘其中的精彩。这倒让人想起哈林的音乐观——“只做唯一,不做第一”,其实方言音乐的发展,就是这种音乐观另一层面的体现。方言音乐的出口,不是像国际化那样做到人见人爱,而就是凭借语言和音调独特的魅力,成为一种文化的入口。就像当年的粤语流行乐,就成了很多人了解香港的切入点,天后、庙街、铜锣湾、湾仔等等景点,最早不就是通过粤语歌传播到大陆的吗?
所以,《十三亿分贝》这种突出亿而不是一的节目制作逻辑,也就更符合当代观众的需求,因为当代观众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是多元化而非单元化的,给他们十三亿分贝,他们自己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分贝。
节目不造星,但也帮助了星
《十三亿分贝》虽然不是新人选拔赛,既不为唱片公司提供歌手人才,也不会为华语乐坛明天负责,但作为一个平台,能否利用资源推出优秀歌手,也是考量一个节目是否优秀的标准,因为节目和歌手的CP,是可以结合着一个大的IP,从而形成一个强势的品牌效应。
在本年度《十三亿分贝》中夺冠的廖佳琳,就成了今年最具话题的歌手。他的一曲宁乡话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不仅成为《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的亮点,还输出到整个网络平台,形成了巨大的延伸传播效应。
也正是因为在《十三亿分贝》的出道,进而在互联网的传播,让廖佳琳一夜爆红,随后也收到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和《我要上春晚》等多个节目的邀约,这反过来也让《十三亿分贝》这个节目,得到了品牌的提升,歌手和节目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助效果。对于明年的报名选手来讲,廖佳琳的“事迹”,显然就是他们信赖《十三亿分贝》品牌的理由。
从多元到垂直,《十三亿分贝》是榜样
最后回到《十三亿分贝》的节目形态。作为一档音乐类的节目,《十三亿分贝》在主题千变万化的国内选秀大环境下,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其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为突出了方言这个主题。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十三亿分贝》在节目品牌形象上的鲜明,恰恰就是因为开启了网络综艺的分众垂直领域。央视春晚这几年为什么受到争议颇多,其实未必完全是节目质量和内容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现在的市场需求,已经不再需要这种大而全的综艺节目。
即使是大型的音乐选秀,也因为模式的单一,慢慢很难引起观众的兴趣,而《十三亿分贝》恰恰就是因为形式上网综和选秀的结合,模式上直播加点播的并举,以及内容上精准的垂直,从而形成鲜明的品牌特色。尤其是垂直这一块,更因为对受众精准和定向的把握,成为未来网络综艺节目的必修课。
2 ) 《十三亿分贝》用魔性音乐唤醒沉睡已久的耳朵
上周五、六(8月12日、8月13日)晚播出的《十三亿分贝》,娱乐赛制再次升级,说到专业性,《十三亿分贝》既然有提到分贝,就表明这是一个颇为专业的音乐性节目。 综艺节目的生命源泉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亲和且又不失高逼格的品质,这两期节目用两个字来说就是“魔性”,俗话说不疯魔不成活,在当下这样一种互联网社会,繁忙的工作,疲劳的生活,无可奈何的青春故去,观众需要的是被刺激,被魔性,被疯魔,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再次投入繁忙的工作中。
在这两期中,大张伟在超贼性的《贼想你》中化身黑超,酷酷的行头,举手投足间将歌曲的贼性、魔性、顽性演绎得让人叫绝。一首《西安乱弹》歌词兼顾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且两人站在城墙上高歌极具后现代意味,现代人在某种程度上距离疯魔只差一步,需要有人在后面轻轻推一下,向魔而疯,以此来完成个人的涅槃而生。《西安乱弹》的境界正是在现代人在工作的精神领域找准了平衡点。小鱼籽和申申的《我只想简单爱》舞美方面的兔女郎魔性舞让人欲罢不能,摇摆的姿态,给人工作之外一种自我调节的精神态度。此外c-BLOCKD带来的长沙韵味《老街的味》让我们无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都领略到了味道的旧,轻松愉快且魔性十足,这首歌轻松且又不失严谨的态度给人深深的敬畏感,当然我的理解是,这首歌反映的是现代人的精神乡愁,我们的乡愁无根无涯,唯有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我们只有一任风雨,在时间的小船里回到童年。
综合以上几首歌,《十三亿分贝》就是想告诉世人一种态度,我就是这么玩,纯正是一种态度,古典是一种态度,而我大“分贝”玩的就是疯魔,疯魔就是我的态度。另外,我试着分析,《十三亿分贝》契合了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从魔性到抽离的过程,魔性是教会人们,学会在当下自我平衡,这么纷繁复杂的社会,你只能用一种更魔性的生活态度去面对,同时将灵魂和肉体暂时抽离,获得片刻的小憩,所以就有了天南地北的混搭,搭完了就分离,这一切仿佛就像是在向世人宣告“我就是这么干”,《十三亿分贝》播出了这么多期,之所以能够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这恰恰是因为,节目组找到了观众的精神共鸣,在抗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得魔性,也宣告了一部分观众对于精神追求的自我肯定的回归。
这档节目的专业性毋庸置疑,大张伟的《贼想你》,廖佳琳的《rolling in the deep》、刘乙如的“I”和高林鑫的《坐凳儿大》。这些神曲不管是从专业角度还是从娱乐性或者被传唱的几率来说,都具备了音乐的高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廖佳琳的《rolling in the deep》,能创作这样的神曲,也只有借助了洪荒之力,才能将这首歌的魔性给演绎出来,廖佳琳真可谓魔性十足。
在当今缺失《老鼠爱大米》那样传唱网络的歌曲的大环境下,《十三亿分贝》造金曲的能力可说是非比寻常,至此,期待更多的金曲从这档节目中出来,以餮观众。
3 ) 关于《十三亿分贝》,你不知道的事
上周五,一档由汪涵、大张伟领衔“玩乐”,画风奇丽的节目《十三亿分贝》在爱奇艺上线了,当晚可真是忙坏了大张伟的粉丝们,因为当天20:00与22:00,大张伟分别参与的两档节目都在芒果台播出,看完那两档,他们又来忙着刷看《十三亿分贝》。
作为一档新生的网综、作为在爱奇艺接档爆款IP《奇葩说》时段的全新制作、作为一个没什么成熟模式可参考的音乐题材节目,《十三亿分贝》前两期首播后,在截稿时点击播放量已接近5000万,实事求是地说,《十三亿分贝》目前还并没有《奇葩说》那样普天盖地的讨论热度,至少在普通观众群中,不算很“炸”;但嗅觉灵敏的业界人士,已经注意到了这股“威力”,既有一线团队的制作人觉得节目“耳目一新”、打算“密切关注”,也有一线卫视的栏目研发部把栏目本身给研发小组做了重点推荐。
而无论一档栏目最终会成功,还是失败,制作团队在先前做出的一系列努力与尝试一定必不可少,如果还有人没看过《十三亿分贝》,可以自行找来看一下,如果不明白节目的出彩之处何在,也可以在其他媒体看到不同声音与角度的评论。
若你有一些关于节目的不懂与困惑,倒是可以顺着本文往下看。三石老师是《十三亿分贝》导演组的一员,再怎么分析节目外在、内在,都像自我吹捧,不如讲些故事,是你不知道的。
——这既不是汪涵首档网综、也不是汪+大的首次合作,观众凭什么要看?
尽管有汪涵出任总策划,但节目组在筹备最初,也头疼来着。《十三亿分贝》的播出排期,已无法抢占“汪涵首度跨界网综”这一时间点,又是在《天天向上》“汪大配”之后再度推出汪涵+大张伟这对MC组合,如果还要吸引人,是不是从汪涵、大张伟一些固有人设的突破点下手?
《十三亿分贝》被拆分核心内容,“方言”与“音乐”是关键字。汪涵除了是“国宝级”的MC,他的文化属性也是人们记住他的另一关键点,他正在做一个与方言有关的“響应计划”,又苦于怕年轻人不接受,便想到了流行音乐这个载体,且是以网综形式呈现,可能传播效应会很快。汪伯伯的这个想法,三石老师一万个同意,污污地说,三石了解到闽南话把“舌吻”读作“喇叽”、学会北京话有个“闷得儿蜜”的词、知道上海人道谢说“吓虾侬”,都是听流行音乐来的。所以,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音乐与网综节目,传递方言文化,这一步至少听来靠谱。
大张伟呢?这个曾是中国乐坛最年轻的朋克音乐人,在近年来跑偏被当做是“段子手”、“综艺咖”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像《十三亿分贝》这样认真的音乐节目找他做回“音乐人”老本行了:在已播的两期节目中,大张伟用两片嘴皮子,几乎把汪涵、撒贝宁、黄绮珊策了个遍,但听到前卫的音乐元素,他与台湾来的音乐人玖壹壹仍能滔滔不绝、聊个不停,飙起海外音乐人的姓名、风格流派,他如数家珍,所以作为“音乐人”身份现身而非“段子手”——这是导演组预设大张伟最能吸引观众的利器,也会令大张伟埋单。除了亲自“挑兵挑将”,大张伟在接下来的节目形态中,还将以音乐总监的身份出现,现在已听到的这些半成品方言音乐,未来都要靠大老师来妙手生花——悄悄说,栏目组的80后们都是大张伟的铁粉,有次筹备节目到凌晨,突然有人功放了花儿乐队1999年首专《幸福的旁边》,导演组全程合唱,唱完后,个个精神抖擞,继续加班。
有汪伯伯的方言修炼+大老师的音乐手段,《十三亿分贝》的文化属性、音乐质感,都令导演组放了心。对了,大张伟在录前,还交代节目组一定别刻意自我拔高,原话是“那些为了要拔高而拔高的设定,其实最low了,咱千万怎么好玩怎么来,不让观众排斥你,你还把方言玩了、唱了,这传播目的不就达到了?”
——这是一档方言音乐大“晒”、或者说“大赏”,音乐人与MC一开始集体懵圈
“我们不要把《十三亿分贝》看做一档音乐大赛,这是个’大赏’,或可当做是’大晒’。”总制片人马力的这句话,在跟真人秀拍摄团队、灯光团队、技术团队分别开会时都强调过,拒绝“大赛”、肯定“大晒”的说法,不是因为马力大舌头,而是节目确定要从一开始,就避免跟其他音乐节目在形式上的雷同感,同时也绝不舍弃音乐本身的品质、以及方言的猎奇性。最终,《十三亿分贝》被冠以“中华方言歌唱大赏”的头衔。
带着“大赏”的帽子,即使在演播室录制,却不见传统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两室一厅”住宅,汪涵、大张伟各居一室,来到现场录制的音乐人看到这阵势,很多都懵了圈,担心认真准备的音乐表演将无法呈现。舞台不在,卧室却“五脏俱全”,乐队区的乐器完全根据音乐人的需求清单来调配,这也使得一些有过发片经验的音乐人,仍愿来到《十三亿分贝》“晒”他们的音乐给观众“赏”。
“首播即直播”这个点,反复出现在不同媒体报道与评述的文字中,这是值得被强调,也是栏目组骄傲的一个点。
“直播”这个点之于节目组,之于MC,无不充满了“未知”的刺激:尽管从《音乐不断》到“超女”、“快男”再到今年《我想和你唱》,汪涵主持了十几年的音乐节目,但在《十三亿分贝》录制现场,他还是陌生了好一阵子,这样通过网络直播、能实时收到网友反馈的节目样态,汪伯伯第一次经历。他刚进直播间时,甚至跟网友互动都不会;倒是大张伟面对这一切,有很充足准备,甚至,有时录着录着,大张伟忘了这是直播,和黄妈聊天的内容乱不着边际,还有尺度大到必须要剪掉的片段;因为直播,场上局面除了有编剧组的预设,更因网友分分钟的指令,不断发生大逆转——在已经播出的第二期,来自广东的Morning组合,本已进入大张伟房间,有热心网友觉得汪涵会喜欢这对妹子,便下达指令,让汪涵去隔壁“挖墙脚”,结果汪涵、撒贝宁还真就把Morning抢了过来。
像这样由观众影响节目走向的形态,连导演组都会时不时懵圈一小下。
——《十三亿分贝》到底有多少MC的真实反应、又有多少扮演的痕迹?
节目首播后,三石老师被朋友问了些问题,在此集中作答,有没有人带着相似的疑惑呢?
有小伙伴问,节目一开头汪涵不会打字这一段,是在演吗?
——讲真,汪涵不会打字是真,他连微博都没有,以前与何炅一起搭档,想看看网友反应,还要通过何老师的粉丝回馈来知晓褒贬,但导演组就是要利用这一点,来让大张伟“网瘾少年”的形象反衬他“老干部”的古朴;意外的是,当汪涵与撒贝宁两个70后都对打字不熟,反而造就他俩“宿舍大叔”角色上身,拿起直播麦不断呼叫306宿舍的一段“失控”发挥。汪伯伯的微信还是有的,毕竟能手写、能语音,他的微信名称就叫做“澡雪先生”。
也有小伙伴问,房间里的互动有设计过?
——除了汪涵第一次面对直播,节目组多数导演也都是第一次边直播边执行,提前做了预防冷场的准备,怕网友互动不热烈,所以也设计了一些梗;但有才的网友们分分钟开出脑洞极限,有人接连在两天直播中,孜孜不倦喊话要撒贝宁表演“胸口碎大石”,在完全没准备的前提下,导演组灵机一动,从舞台置景后方搬出一块仿真石头,终于让撒贝宁被“大石碎胸口”了;顺着这“天桥卖艺”的思路,汪涵、撒贝宁适应了直播的变幻莫测,又即兴拿起手边的乐器,玩了一段“银枪刺喉”,这也是未在剧本中出现的。
本文原刊于2016.07.14《新京报》C2版
4 ) “乡音”里的文化魅力
领队的汪涵说,最响亮的声音,就是乡音。《十三亿分贝》何尝不是?这个节目,像是写给游子的一首歌,也像是写给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的情书,更像是写给中华文化的诗。
《十三亿分贝》在全国7大区域,32个重点省份,159座城市寻找“乡音”,不禁让我想到了汪涵的“響應”计划,该计划用5-10年的时间,对湖南53个调查地的方言进行搜集研究,建立档案库。如果说,“響應”计划是“拯救”湖南方言的一面小镜子,那么《十三亿分贝》则是中国方言的一面大镜子,它让以每10天消失一种方言的现实,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亿分贝》成为了“響應”计划的姊妹篇,延续了乡音、乡情的记录,也保护了中国语言资源,同时,它也直接承载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精髓。这可以看做是文化的传承。
在《十三亿分贝》中,观众听到的不仅是一首首带有“乡音”的音乐,更多的是这些方言音乐背后所包含的本土文化与情感。也就是说,每一首方言音乐背后都蕴含着当地习俗文化的传承,既有亲情,又有浓厚的乡情。就像文化学者余秋雨所说,“世俗才是文化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深入人心。”如此说来,《十三亿分贝》展示的不同地域的方言音乐,就是多元文化的体现,也是这种文化的内在精神延续与扩张,从而形成了以地域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不同于其他浮光掠影的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以“地方话”为演唱形式,进行“原创、改编、翻唱”等创作,同时,采用“录制即直播”的方式,将明星和音乐人交流产生的文化因子,全部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这一形态,与节目的主题相一致,更创造出一种现场“窘相”的惊喜与争夺音乐人的欢乐,还与观众产生了一种互动,因此,更为生动地表现出“乡音”里的文化魅力。在节目中,来自长沙方言音乐组合C-Block进入“大黄宫”时,汪涵即过去拉人,并成功将其拉入自己的阵营。然而,汪涵在与C-Block组合的交流过程中,长沙话与槟榔就成为了彼此沟通的文化因素,不仅表现出了长沙人吃槟榔的生活习惯,也道出了长沙的世俗与人文,乃至对长沙的情感。正如歌曲里所唱,“我从细到大,住得长沙河西/恰的水,恰的鱼,哈是湘江河的/河东到河西,那里到国里/公车线我哈熟,万一不懂的就打/……马王堆的辛追现在住得博物馆里/省图书馆从周一到周日都是满的/古迹现在只有走马楼和天心阁/爱晚厅和岳麓书院你要清白……”这就展示出了长沙这一区域的精神与文化,并表达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的文化之根。
《十三亿分贝》试图用最具代表性的方言音乐,击中观众的内心,传递出埋藏在内心的情感。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背着行囊远离家乡,在浮躁而混乱的环境中,寻找“生存”。也就是说,“他乡”与“故乡”的二元对立中,我们是矛盾的。“故乡”一方面离我们越来越远;另一方面,“他乡”又引起我们的无限的热爱。以至于,方言渐行渐远,甚至成为“绝响”。这就预示着,农村文化的没落,城市文化的兴起。所以说,《十三亿分贝》中来自山西、台湾、湖南、广东、四川、重庆、北京等地的方言歌手纷纷用乡音表达音乐的魅力,表达浓浓的乡情是“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也是揭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人性柔美的纯粹品性。再者,“一本正经,高唱胡聊,土洋结合,南腔北调”的节目定位,又给这股“乡音”、“乡情”增添了一份乐趣,即所谓的“寓教于乐、轻松快乐”。如此,对于观众来说,在观看明星与音乐人用方言交流,方言歌唱,方言传情的时候,也会被这股文化的“乡”味所感染。
乡村在城市化,乡音也跟随城市不断的变迁——融合,直至消失。而《十三亿分贝》却另辟蹊径,将乡音与音乐作为一个核心元素,搭建起作品与观众心灵的情感与文化桥梁,从而,在深层次上“读解出具有反思意味的、之于故乡故土的独特的情怀”,抒写独特的地域文化,并阐述中国人的精神诉求与审美需求。(李宁,删节版发于《光明日报》)
5 ) 不忘初心
十三亿分贝,是一档与众不同的节目,它的元素,它的内涵,它的形式,都和现有的音乐节目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看到一个刺激热血的外包下,其实具有着深刻意义的一次努力,就是传承方言文化。 汪涵说,学习普通话是为了让我们走得更远,而方言,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自己从哪儿来。
在制作这档节目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它足够新颖,所以如何将这份新鲜感原汁原味不打折扣地传递给看这个节目的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看到节目的瞬间,心里明白,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让大家看到以后,笑了,找到家的味道了,就是我们最满足的事。<图片1>
6 ) 大张伟又污了!《十三亿分贝》用错方言惹争议
大张伟老师又惹麻烦了!在与汪涵、黄绮珊一起主持的网络方言歌唱节目《十三亿分贝》里大开黄腔,虽然节目本身旨在推广各地方言,保留文化多样性,同时利用音乐这一全人类共同语言来展现中国各地不同的民情风俗,本意很好,但是因为一个“嬲”字硬是被大老师爆了“粗口”。
<图片1>
事情是这样的,在7月8日正式上线的《十三亿分贝》第二期节目当中,来自湖南长沙的网红歌手张可,先在汪涵的房间里大唱长沙话版《吉祥三宝》,怒刷直播室,接着被好奇的大张伟拐带到他和黄绮珊的房间里之后,张可拿出字卡,开始向大张伟普及长沙方言。在这过程中,一个“嬲”字引起了大张伟的兴趣,也是误解。
<图片2>
“嬲”字,在普通话里发“NIAO”第一声,两个释义,其一是纠缠、搅扰;其二是戏弄。在古诗文中偶有出现,五四时期,茅盾、丁玲等文学大家也时常运用。不过在长沙方言里,这个“嬲”字发的却是“NIA”第三声,大概取的戏弄的意思,却在民间运用上多出了许多不太正经的意思。正如张可在向大张伟介绍的那样,这个字在长沙方言里一般是当做动词用的,大意说的就是男女之间的行为。虽然在民间的使用率极高,但是多半都是用作不好的意思。
<图片3>
不知是出于喜剧明星、段子手的先天直觉,还是大张伟确实对这个词有所感觉,他在现场大说这个词语,对于懂得其中“污”意的湖南人来说,确实挺尴尬的。特别是在《十三亿分贝》这样一个很有影响力的高规格综艺节目里来说,如此表现多少还是有些让人不自在的。
当然,作为当下正红火的网络综艺节目,也是秉承主持人汪涵一贯“方言保护”原则,有着人文底蕴的,同时又有网感的节目。《十三亿分贝》确实有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方面,特别是有足够阅历和反应力的汪涵,对各地方言多少都有涉猎,旁征博引,又能迅速跟歌手们打成一片。再加上大张伟的插科打诨,还有各路方言歌手的放肆歌唱,整个节目既有网感,也有足够的地域、文化底蕴,还是很有些意思的。
<图片4>
此外,大概因为主持人有汪涵的关系,在目前播出的两集节目中,长沙方言出现的比例相对较高,长沙本地HIPHOP团体C-BLOCK的一首《策长沙》现场说唱,让汪涵都嗨翻了。而长沙方言独特的韵味、腔调因此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也算是汪涵为了推广湖湘文化做出的另一番贡献。
在这样一个普及率如此广泛的节目里,大张伟老师对“嬲”这类带有明显不雅歧义字眼的强行解读毕竟有些“污”了,作为一个歌唱界段子说得最溜的北京人,其实大张伟老师和这个用方言来唱歌的综艺节目的最大碰撞点应该是音乐!如果能够避开方言的盲区,以音乐坐镇,大张伟老师这个当红段子手必然可以在这档方言类综艺节目里玩得更嗨、玩得更远 。
搞笑+方言,这就比大多数综艺好玩又有意义了。缺点:1.黄妈尴尬 2.打断人唱歌 3.这么适合薛之谦,竟然没有他
规则好乱,节目好吵,噱头大过内容。但那首魔性的《Rolling in the deep》倒是越听越有味道。
融合线下的直播热浪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方言。
全程尴尬症,第一集没讲明白流程,本质上还是选秀的模子套上流行的直播以为就是创新,汪涵撒贝宁全程伴舞大张伟没话找话强行污强行嗨尴尬癌,主次人物不明确。网综刚开头,赞助商肯投钱是因为广告不管打得多烂多强行只要咖到位频率高就行?!
前期有点乱,但后面的出品很不错。喜欢方言,希望有下季。
司徒骏文!!!
自家节目还能把自己逗笑,这就叫水平-v-
少一分因为太乱了。主持人老是把持不住自己打乱别人唱歌,别人在认真地唱他们在认真的闹有时候真的很尴尬啊
五心好评 汪涵大张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的态度在娱乐圈绝对少有,能付诸实践就是一件应该推崇的事。节目不是完美,但肯定会在综艺中杀出血路,别具一格。真心希望中国音乐和综艺能发展属于自己的本土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的大制作,追求潮流,但却无病呻吟,空有噱头罢了。
有些混乱,同时汪涵精通方言,但音乐性的确有所欠缺,而大张伟和黄绮珊都是音乐人,但在方言方面又不太够,总体感觉有点乱,而且觉得主持人的表现对音乐人不足够尊重,调侃应该在他的表演结束后。除了有些选手表现着实惊艳,其他都不足够精彩。但节目在方言保护推广方面的创新和努力值得支持。
唱一首歌既有人讲话,又有捣乱。创意不错,制作负分。【进度:1+2第8期。
你好啊,汪涵和方言四美
这是我看过的最过度宣传实则又烂又无聊的综艺 还有我真的没觉得汪涵这个人多有文化 只是觉得他情商较高 会给自己立人设、圆滑、会做人 是个比较饱满的MC罢了
真的好玩的音乐节目!《西安人的歌》真的惊艳啊!
不知道在演什么却看得很开心 就是因为乱七八糟没有秩序 感觉就像在看隔壁邻居家办的选秀 迷之魔力
四颗星先鼓励 既然主题是方言的话就请突出歌手 麻烦主持人不要那么抢戏 不然看着真挺尴尬的 还有感觉镜头切换还有什么的确实很乱……很烦人 作为一个观众我只想把一首歌完整听完 不想看见打岔的OK?
来看我们拉普女王张可|・ω・`)
只有四川,重庆方言,还有粤语好听
看了前两集,弃了。
我看得综艺比我想象的多, 我是中了大张伟的毒. 这个满分, 唯一展现大张伟的专业性,而且有好多好歌的节目, 还有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