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现实主义 雷诺阿的景深镜头 移动手持镜头 开头的手指戏很有趣:这不是个悲剧,也不是个喜剧,没有谁是好人或者坏人,没有任何道德评判...
“请给我一个比刚才更好些的吻吧。”
男主真的温柔又自大又可怜 角色刻画好真实 跟妻子前夫的那一段也太搞笑了...两个人都不想要那个遗孀哈哈哈哈
男主半夜编造故事转嫁责任后提着行李离开家去女主家里的那段和女主和小白脸在床上苟且的那段平行蒙太奇很优秀
爱情 不就是一个深情的人遇到另一个深情的人而已 一百年前原来已经有这么多渣男渣女了...
女人被杀到被发现的那一段真的意味深长 小白脸并不在乎那个女人是否死了...加上楼下演奏着的小提琴 现场音加上长镜头更加体现出真实感与动人之处
结尾手持面跟长镜头真的很新浪潮..包括最后的后拉。
曾经的画被高价卖出,可他只在乎泊车所得的那20法郎了。
第19届法罗岛电影节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母狗》,下面请看前线在城市中抛弃传统男女关系的人们不管不顾的评价了!
果树:
杂乱、失序。全片在结构上叙事上都问题很大。
冷雨醉清秋:
致命的邂逅,愚蠢的爱恋,冲动之后的情杀。男女主角都爱的卑微,注定了悲剧收场。相比翻拍版本《血红街道》,《母狗》叙事上不够流畅,转场也显的生硬。
Morning:
我很喜欢法国电影的一点就是它们没有一个叙事的标准,不同于好莱坞很早了建立了剧本一页一分钟的制式东西,法国电影的叙事处处透露着一种烂漫的松懈,这一部是,后世更加层出不穷,这个普通的故事,因为这样的叙事,在影像上变得可读,因为它真正需要视听的角度来“读”。电影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游历于爱情与贪婪的关系的展现中,美中不足的是演员的表演并不那么统一,尽管如此,以我的想象,它是一部好的沉浸式戏剧蓝本。
一桶猫:
首尾都出现了木偶戏的形式,利用平行蒙太奇、景深、运镜直击人性本质,是非常有力的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作。
折射入网:
不要把别人视作母狗,自己不要当舔狗,不然都会倒霉。
Her Majesty:
开篇的布偶戏就已经表达出导演冷眼旁观的态度了。纳博科夫式的嘲讽,简练而又抽离。
#FIFF19#第6日场刊将于稍后公布,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文:金恒立
公众号:抛开书本
1931年的车祸以后,驾车的乔治·弗拉芒(George Flament)被媒体指责为导致23岁的珍妮·马雷塞(Janie Marèse)死亡的“凶手”,而《母狗》中饰演勒格朗的米歇尔·西蒙(Michel Simon)则带着手枪出现在了导演让·雷诺阿(Jean Renoir)的面前。面对自己男主角的愤怒,导演的回应只是,“你可以杀了我,但我完成了这部电影”。
没错,“Dédé”并不会驾驶,是他的不负责任造成了那场致命的车祸,“杀死”了“Lulu”。但西蒙很清楚,为了让两名年轻的演员进入状态,导演至少是鼓励了这段致命的恋情,而同样被导演利用的,还有自己对珍妮的欲望。
当然,他终于并没有开枪。
米歇尔·西蒙生于瑞士日内瓦,是20世纪法国影史最重要的演员之一。
他生涯共有145部电影作品,其中不乏让·维果(Jean Vigo)、马塞尔·卡尔内(Marcel Carné)、勒内·克莱尔(René Clair)这些大师的名作。
卓别林(Charlie Chaplin)曾称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演员”,让·谷克多(Jean Cocteau)则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谜”,“他的伟大来自无论他自己或任何其他人都无法了解的东西”(sa grandeurvient de ce que ni lui, ni aucun autre ne peuvent la résoudre)。
未必不与他的表演密切相关的,是他身上传记性的情色特质。从少年时初到巴黎开始,西蒙终其一生都与这座城市半地下的色情业保持着密切又独特的关系。
与其说他是这个行业的“顾客”,不如说他是观察者、保护者甚至赞助者。他认识从街头到深巷的每一个人,不分性别,把他们视为亲密的朋友。
1975年西蒙离世后,他超过一万三千件的情色收藏品,包括微型雕塑、来自世界各地的情色画作、摄影作品等,在里昂拍卖市场上长时间吸引着全欧洲收藏家的目光。
这样一个表演者当然可以明白雷诺阿所做的事。他太熟悉人的欲望了,所以或许也早就发现了两名年轻人的肆意中隐含的危险,只是他也无能为力,他也有自己的角色要去完成。
莫里斯·勒格朗不是西蒙最好的角色,更因为雷诺阿天才地在他撞破谎言的那场戏中将镜头切到了窗外的大雨中,他没有获得面向镜头用肢体和表情表达情绪转变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当然,往往是观众识别表演能力的主要渠道。即使如此,西蒙还是完成了优质的表演。
相比“Dédé”和“Lulu”,勒格朗显然更加复杂,某种意义上也更加深刻。
谈论三十年代的法国,相隔不久的战争是一个总被忽略的背景。
一战各国军事人口死亡,德国约达180万,其次是俄国,最多的估测是170万,再次就是法国,约115万。但俄国的总人口超过法国的四倍。
同时,军事伤残在法国有400万以上,与德国相当,但德国的总人口也接近法国的两倍。
与战争中其他原因(如流行病、饥荒等)的伤亡不同在于,军事伤亡大量集中在青壮年人口。战后,这个群体人口的缺失给法国社会留下了巨大的创伤。
勒格朗与这一社会创伤有关。他的妻子——一位“Madame”——频繁地将他与自己在战争中死亡的前夫相比,仿佛就是创伤最直观的,在精神层面的展现:十年来,在战争中死去的价值变成当下人们自我怨恨与彼此怨恨的证据,人们借此凭吊自己失去的东西,也借此支撑着此刻残败的生活。
银行职员勒格朗,相比一战中死去的欧洲贵族(记得《大幻影》吗),猥琐、怯懦、粗俗,但却以他的卑微“适宜”地填补了缺失,勉强继续着社会的运作,并工具性地照护着创伤。
这一图景随着“Madame”前夫的归来而更多了讽刺和绝望的意味。
归来的英雄变成了一个卑劣的乞丐和无赖,他和勒格朗在酒馆就与“Madame”婚姻的互相推诿堪称法国有声电影最佳的喜剧桥段之一。现代战争本身纯然是破坏性的,随着破坏而来的,是总体负面意义上的社会重构。两名中年人相对的尴尬失措,成了“大幻影”滑稽的镜像。
勒格朗业余画家的身份给两人的对照带来了更丰富的内涵。军官的英雄形象留在了挂在墙上的一幅构图传统的肖像(照片?)中,傲慢、昂扬、有侵略性;而勒格朗的自画像,是世纪初还可以被认作新潮的笔法,画中的画家本人带着未必不是模仿来的困惑表情,与恰好保持在限度内的虚无感。
艺术当然也是战后社会重组的一个环节,进步与否不必评判,但一代人的审美,也即观想世界方式的激烈变迁一定伴随着真实的迷茫与痛苦,以及种种虚伪。
勒格朗用一个自以为巧妙的诡计把军官带到了妻子的面前,然后奔向“自由”。对他来说,“Lulu”的确意味着“自由”吧,不用再去填补别人的缺失,还能借着她卖出自己的画。
雷诺阿呈现了一个腐坏、无能又情色的巴黎艺术市场,这个市场不会看中勒格朗,只会迷恋坐在自己身侧的“Lulu”。
作为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的儿子,让·雷诺阿对“疯狂时代”(année folle)之后的艺术商人作出的尖刻描绘,更有了艺术介质本身变迁的意味。勒格朗的画像与,比如说,在影片后段,西蒙出现在法庭上时的神色之间表现力的差距如此明显,以至于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看作小雷诺阿对父亲的无声又不太讲道理的宣言:现在是电影的时代了。
属于电影的表现力,是《母狗》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因为有声片的第一代大师们留下的范式早已成了如今创作者任意取用而不自知的起手式。比如雷诺阿在本片中对“框架”和“景深”的联合运用。门框、窗框甚至木偶戏舞台的框架、银行的柜台和开头俱乐部的传菜电梯,无一不在强调勒格朗困境的同时带出画面的空间感。最具标志性的场景是勒格朗在家中偷钱的段落,而堪称华彩的,则是撞破谎言与谋杀发生的两段戏。 没有比切到窗外,冷漠而安静的镜头更能表现那一刻屋中残忍、令人绝望的气氛了。而谋杀戏对窗框的利用结合史诗般的大幅提拉镜头、小提琴的声音、巧妙的留白穿插在象征符号(黑猫)与人群贯穿始终的舞台氛围中,达成我们几乎不可能不动容的荒诞效果,却又保持着某种温柔。
现实主义的“内在真实”,不是排斥戏剧性,而是一种更综合的艺术呈现,不因循不铺张,既克制又恣肆沉浸,因此一定是荒诞又温柔的。这就是雷诺阿的天赋了。
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雷诺阿与西蒙赋予勒格朗这个角色最迷人的特质。他们合谋利用了西蒙对珍妮真实的欲望,把它变成勒格朗对“Lulu”的迷恋。
这里面当然少有真正的爱意,只有战后工薪者唯诺隐忍背面的怨愤、虚弱和自负。对勒格朗而言,“Lulu”代表着他口中的“自由”,也即膨胀的自恋和被讨好、顺从的权力,以及新鲜、不知所谓的未来。讽刺的是,他的怨愤来自于不得不却又无能去填补战后精英的空虚,而他对“Lulu”的欲望所指向的,却是19世纪的法国贵族就已经开始败坏的方向。
他用欲望来抵抗阶级,我们却看到,欲望才是那个当下阶级的真相。
这就是《母狗》的悲剧性。对20世纪的人来说,欲望不是一种漂浮的情绪,而是一种真相,一种相比于宰制他人,更倾向于借助他人自我宰制的内在真实。这个时代的欲望不期待占有,只承认体验,发生在一个期待被支配的空虚自我,和无数断裂的瞬间。
真相无所谓对错,因为无论对错我们都已经身在其中了。但终究,这个真相不是理想,它带来许多疲倦和痛苦,以及对人的利用。也许我们会有能力,在新的世纪冲破这个真相,然而九十年前的勒格朗(雷诺阿和西蒙)面对的状况显然更令人绝望。
大概也正因此,《母狗》的最后一场戏才看起来那么浪漫,甚至有某种英雄主义:
“Lulu”与“Dédé”死后多年,勒格朗在街头遇见了同为流浪汉的军官。两人在争着为画廊外停车的藏家开门时认出了彼此。拿着开车门获得的钱,他们欢欣地要去喝酒,而藏家的车上放着刚买到的、勒格朗当年那张平庸的自画像。
当然,有些过于美好了。
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
雷诺阿早期作品,简单的故事力道十足。影片主角是一个年龄颇大的银行出纳员,他的老婆是一个喜欢抱怨,言语刻薄的难看女人。影片中每当他和老婆同时出现时总是在老婆的狂轰滥炸中度过,老婆嫌弃他没用,没钱,没志气,干了一辈子始终是个小职员。作为一个男人,这样的话语是相当伤人的,何况还天天被说。他有一个爱好,画画,画的还不错,但这也仅仅只是自娱自乐而已。所以他老婆也会拿他的爱好说事。
就是这样一个窝囊的老男人,遇见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妓女,他不知道这个女人是妓女。在妓女言语的勾引下,出纳员爱上了妓女,这便是悲剧的开篇。
妓女之所以勾引出纳员,是受皮条客的安排。她疯狂的爱着皮条客,而皮条客只是把她当作赚钱工具,所以妓女对皮条客言听计从。皮条客要求妓女不断的从出纳员那里得到钱然后给自己花。而出纳员为了讨好心爱的人,将自己的画都送给了妓女,还从公司挪用了大量公款供两人花销,还给了一间公寓让妓女住。而皮条客则会把妓女带回来的画卖给画廊并签上妓女的名字。这让妓女甚至成为了一位圈内小有名气的画家。妓女有时也会同情被自己骗得团团转的出纳员,可每当她想收手时,皮条客都会愤怒的命令她继续下去。
出纳员老婆的前夫的出现改变的现状。出纳员想要离开老婆,刚好此时老婆的前夫从监狱里放出来了。本来大家都以为前夫死了,突然的出现让出纳员想到了名正言顺的离开老婆的方法。在出纳员的计划下,老婆与前夫相见,就这样,他兴奋的收拾完行李奔向妓女的公寓。结果却看见了妓女和皮条客躺在床上......他沉默的离开了。待皮条客离开后,出纳员又返回来质问妓女为什么骗他。妓女轻蔑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他杀死了妓女。最后,皮条客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明被当成杀人犯判了死刑,出纳员因为挪用公款被公司开除流落街头。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或贪婪,或无知付出了代价。
雷诺阿的诗意浪漫即便在如此肮脏的故事中也有所展现。出纳员对妓女的情感,妓女对皮条客的情感,都是单方面无偿的付出,拥抱罪恶只因爱得疯狂。
第一部雷诺阿,本以为故事会走入平庸,却转向了一个荒诞的连环骗局,后半段看得折服了,几乎完美地以一场街头表演糅合了最精华的好几个片段,结尾又是一个点睛之笔,留白和闪前处理真漂亮。
已经很遥远的30年代法国平民现实生活的重现,为了生计,为了私欲,也为了小足的虚荣,因了小小的手段和激起的愤怒,演化成了底层社会的残酷。而社会秩序的执行者们却只会教条地道貌岸然地公正着。让-雷诺呵的作品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那种揭露的简洁力道非高度的目力和思想不能为也。即使在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天底下的任何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感觉到发见到这残酷现实的存在。
8.0;延時淡出,各種道具的幕。屬於那個時代共有的浪漫的悲涼
8.2/10。①剧情和《血红街道》基本一致。②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美术;大量高水准表意(难度似乎算不上最强的那档?)的运镜/调度的丝滑优美感很契合角色们的精致气质;谋杀那段处理(间接而不是直接展现凶杀场面、平行蒙太奇、运镜等)地非常好,拍出了诗意而悲伤的气质。③作为传统故事片表演浮夸+叙事较拖,合起来扣1.5;头尾的木偶剧介绍个人认为是同质于《科学怪人》开头的败笔(不过和《科》一样,不扣分)。
天呐!惊喜!讽刺、克制。音乐的出现和对绘画作品的缓慢特写不仅透露了必要的信息,也点缀了节奏,同时制造了观众与正在发生的故事之间的微妙距离感。这种距离感衬托出类型片的外貌底下,电影本身是以散文的方式叙述的。其中有几处镜头的移动带出幕中音乐在场景中的来源,也很妙。剧情几处高潮都有留白,简练有力不煽情,体现出导演看待人性悲剧的视角是很冷峻的。惊喜惊喜
简单的故事力道十足。妓女被杀,皮条客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明被当成杀人犯判了死刑,出纳员因为挪用公款被公司开除流落街头。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或贪婪,或无知付出了代价。雷诺阿的诗意浪漫即便在如此肮脏的故事中也有所展现。出纳员对妓女的情感,妓女对皮条客的情感,拥抱罪恶只因爱得疯狂。
看得出雷诺阿的很多尝试,尽管不算太好。前后两段木偶戏看得出想要点出故事的类型,但本身很生硬;中间前夫硬闯公寓的戏调度也很乱。而抛开这些,本片却也是顶级佳作了。雷诺阿的运镜太好,紧贴同一场景里权力位置的挪移,而构图也一直很先锋地把不规则与适当的夸张搭配的极好。银行职员撞破阴谋那场戏的走位牛到爆。再说剧本,后面就算说教味道浓厚,但也不得不承认对比同时期甚至现在主流电影的善有善报,雷诺阿以一种写实的姿态和悲悯的视角把案件里人物的复杂性与荒谬性表达地酣畅淋漓,真是绝了。
勉强两分。本片明显有早期有声片的通病:摄影设备笨重导致镜头的移动生涩卡顿、景别单一,妓女跳舞那段,镜头摇摇晃晃的捕捉人物但好几次差点让人物出框(可能摄影机确实太沉了!),这阶段的雷诺阿也不讲究光影分割、人与景的构图什么的,画面随意到看上去令人作呕,这片子对电影艺术感的追求基本为零。故事像家庭妇女们在坊间传播的闲话:男主是家庭生活不协的职员,养了房小鸡,小鸡只爱粗暴的皮条客,二人骗男主的业余画作去卖钱,事情败露后小鸡被杀,皮条客被错误判死,男主变流浪汉,好好的生活都毁了(此处配上妇女们的叹息),这个故事底子还可以,后半小时还转到法庭戏上去,但剧本采取散点式的稳定节奏,导演又是手里无剑心里也无剑的撂挑子处理方式,把这个《知音》上的故事拍的既不类型化,也无艺术感,又不求深度,三不沾你打个铁也行啊
三星半。生活是条母狗,你欺骗了她,她就咬你一口。密谋的时候,总伴随着滑稽乐,勒格朗先生画画的时候有钢琴声,就连高潮处也有街头艺人的歌声。就像雷诺阿试图从嘈杂中发现事物的本质。
让·雷诺阿最早的有声片之一,是一部把婚姻描写成监狱的作品,导演自己的婚姻因本片的选角而破裂。雷诺阿采用大量景深镜头交代当时巴黎郊区的环境和平民百态,使影片的主角性格丰满生动,从此雷诺阿的创作风格偏向现实主义。弗里茨·朗的黑色电影《血红街道》就是翻拍的这一部,剧情几乎一样。
雷诺阿第二部有声片,关于辛酸小人物,悍妻,妓女,骗子的道德剧。木偶剧开篇,叠化介绍人物,自画像车及两人的离去+抽离舞台落窗收尾(景深镜)。凶杀戏省略拍法:由女方笑声、刀子特写切为楼下的艺人演奏场景,事后切回隔窗上升镜头俯察。整体克制而细腻,不过前半段节奏稍显拖沓。(8.8/10)
3.5星。和朗的翻拍版相比,雷诺阿的视角是冷静不带情绪的旁观者,直接导致剧情不如朗富有感染力(或说不够抓马!最好的例子是原配丈夫取钱那场戏的处理)但雷诺阿的结尾完胜朗,也再次证明在好莱坞,一切故事都会被提炼成爱情故事
如此洗练地处理情欲、欺骗和谋杀,非常不容易。Michel Simon真是个神人,在默片/早期有声片中用嘴演戏。
不见得此时学徒成长期的雷诺阿比好莱坞时期的朗高明多少,摄影则明显是新手上任。写实主义的叙事胜过刻意营造悲剧的翻拍,雷诺阿确立个人风格的影片其实不过如此。P.S. 演Dede的演员神似Paul Dano
还算笨拙的雷诺阿,刚开始觉得有些拖沓,后面越来越好。谋杀那场戏处理,最后的结局设计都算相当新意。雷诺阿标志性的景深镜头倒不太明显,倒是毫不回避地直刺现实和人性。所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对他们掏心掏肺,终结不会有好下场。三星半。
4.4 是有多么無情的世界。破滅的一切,反倒成為了一種救贖。
8/10。头尾木偶戏帷幕略带超现实,公寓/窗外路人欣赏卖唱者的交叉蒙太奇表现谋杀,揭示人物情感匮乏/事物面貌的景深运用自如:银行职员祝酒而前景的主角闷闷不乐,跟移镜头由左向右纪录下职员言止/工作环境,独坐画自画像/妻子冷嘲热讽的时刻以女邻居打扫为活动背景,结尾乞丐互借烟草是唯一一抹亮色。
片头片尾的幕布(黄金马车),maurice对自画像的热衷,楼上dede楼下maurice,钢琴女孩的景深镜头,maurice对lulu、lulu对dede的两次索吻,看不见的谋杀和卖艺人的交叉剪辑,环境音用作配乐的尝试(历劫佳人),后座上远去的自画像。小人物互相伤害自我毁灭,艺术家/妓女的尴尬身份,有些糙,但已经是那个最会捅软刀子的雷诺阿了
我很喜欢法国电影的一点就是它们没有一个叙事的标准,不同于好莱坞很早了建立了剧本一页一分钟的制式东西,法国电影的叙事处处透露着一种烂漫的松懈,这一部是,后世更加层出不穷,这个普通的故事,因为这样的叙事,在影像上变得可读,因为它真正需要视听的角度来“读”。电影也提供了很好的摄影,游历于爱情与贪婪的关系的展现中,美中不足的是演员的表演并不那么统一,尽管如此,以我的想象,它是一部好的沉浸式戏剧蓝本。
诗意现实主义(某种意义上,黑色电影前身)。开场的木偶戏提示“道德剧”。展示了“艺术场”的机制,精湛的景深镜头应用(比如结尾)。剧作上某些人物动机来自[娜娜]。米歇尔·西蒙的演技。声音设计较为精细(参看巴赞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