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他们踏上的就会是幸福桥。可偏偏不是对的人,又或者没赶上对的时间,幸福桥变成了叹息桥。
如果从现有剧情和不同人物视角出发,解析《叹息桥》中李子勇&方小薇、何乐儿&胡启源两条故事线,你看到的是幸福桥还是叹息桥?
胡启源视角·想担起的责任和被取代的悲剧
在胡启源求婚之后的视角里,他始终是对李子勇的存在介意的。再如何妥协,也无法忽视潜在的威胁。
他当面可以装作看不见何乐儿收到的,那封由李子勇餐厅卡片拼凑而出的恐吓信。但还是克制不住好奇心,去翻垃圾桶找到了餐厅的卡片。
岳父托付给他的清酒吧,也让他有了一些资本,有了去李子勇餐厅看看潜在情敌的自信,可也是在李子勇的餐厅遇见了来做服务员的亲生儿子钟家俊。
突如其来太多的责任——筹备婚礼,酒吧经营,上门儿子、旧情人求助。胡启源主观上是想担这些责任的。
可他对婚礼没有期待,把责任推给何乐儿;对酒吧经营没有经验,盲目听信好友的意见;对找上门的儿子和旧情人无能为力,想提供一个职位都被何乐儿一顿狠批。
与何乐儿在车上关于自己玩具的争执,更是让胡启源开始觉得真正懂自己,理解自己的其实是梁淑媛。所以我们会明显的感受到在钟家俊视角里,他去餐厅找胡启源是为了让他拯救自己妈妈,而在胡启源的视角里却觉得是儿子来拯救他了。
他突然明白了自己其实又有了选择!便又开始主动去找梁淑媛,想为自己找个避难所,找一个更没有压力的天地。
还在篮球场跟钟家俊透露要在试婚纱的时候,跟何乐儿摊牌说悔婚,让钟家俊有了期待,结果这人压根没打算去。
他想担起的责任,完全是讽刺。
偷偷摸摸跑回何乐儿加收拾行李,临了还要跟观众嘚瑟一句“我以后再也不用怕她了”
哪有什么爱情啊!胡启源只想要一个自己能做主的家,亲妈天天压迫他,他受不了;租房太逼仄狭窄,他受不了;何乐儿心里曾有过别人,对他的爱好和能力也诸多挑剔,他也受不了;
一辈子妥协过来的人,终于发现自己可以在梁淑媛和钟家俊那边不用妥协了,这便是为什么他脱口而出的这句“我以后再也不用怕她了”。
可谁能想到,全身心等待着自己拯救的梁淑媛,其实暗地里等到了老公钟怀安的复合呢?
最终灰溜溜的回到何乐儿家里,道歉,煽情,结婚。两个逼着自己凑合的情侣,最终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只是一个是为了绝症的父亲,一个是找不到更好的落脚点。
所以,在胡启源的眼中结婚时所有人都愁眉苦脸。婚后也忍受不了岳父的看清,在岳父丢掉他所有的玩具后彻底爆发,失控。
何乐儿视角·被转移的怨气和新找到的自由
在胡启源的视角里,他担起了所有应该的,不应该的责任,可在何乐儿视角里只看到了他的推诿和没担当。
和胡启源一起见他妈的那顿饭,更是凸显出了整场婚礼只有她自己着急的窘境。
在她的感知里,迁就未来婆婆的想法,忍着不去斥责胡启源对经营酒吧的不靠谱,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结婚而委曲求全。
在她的眼里,胡启源因为拿捏住她一心想结婚的想法,便把自己在妈妈那里从小到大受的怨气,也一并转移到了她身上。
你敢想象一个在自己妈妈面前不敢乱扔任何东西,进屋鞋袜都要摆放整齐的人,突然变成了进屋随便乱丢鞋袜的邋遢之人吗?
“结婚之前,他做的任何事我都会忍。”
可偏偏这句话讲完,转头就遇见了找上门来的钟家俊,告知了她关于胡启源的过往……。
她能察觉到胡启源对这场婚姻的不情愿,却在经历过无数次半途而废的前半生后,坚持想要这次感情上不再半途而废,她终于做到了。
所以,在何乐儿的眼中结婚时所有人都喜笑颜开。婚后也觉得自己的世界开朗了,敢尝试以前做过,却没做到的事情。比如,像二十年前试着执掌一家茶餐厅一样,去试着和李子勇合伙开餐厅。
她的世界开始步入正轨,结婚,怀孕,可偏偏怀孕这个消息和胡启源的爆发同时出现……
也许失去老爸从小到大的庇护和胡启源的羁绊,便是一种自由吧。
李子勇视角·刻意的冷漠和最后的勇气
李子勇是不擅表达的人,是那种会把爱恨藏在心里的人。
年少的他为了帮方小薇还债,远赴比利时捞偏门。本来约定几个月就回来,却因为急着赚钱铤而走险,被扣押了下来。
他受过的苦从没有跟方小薇说,等不到他回香港的方小薇,误会李子勇心里没有她,帮她纯属江湖义气,便接受了别人的恋情。
发现香港再没有人值得自己回去后,李子勇在比利时一待就是二十年。但他还是那个可以因方小薇一通电话,立马订票回港,重新定居香港的人。
还是那个可以为了给方小薇找一份工作,而开了一家可能不盈利餐厅的人。
如果这都不算爱。
可在他的视角里,看不清方小薇的心意,搞不清她到底是拿他当兄弟朋友还是存在爱意。所以,当方小薇有可能的感情机会,更好的就业机会时,他都在装死,不支持,不鼓励,也不挽回。
刻意的冷漠,让彼此都在猜,却都害怕表错态——他们都承担不起因为过界的爱情,而损失一个一生的挚友。
他为方小薇所做的付出,没人知道。他为何留在比利时二十年,没人知道,他为什么又突然决定留在香港,没人知道。
在钟家俊和何乐儿轮番催促下,他才鼓起了最后的勇气向回家收拾行李的方小薇解开这之间的误会。
也许一切为时未晚,方小薇最终出现在轮船的等候大厅,要完成她的承诺——陪李子勇一家,重游欧洲,去看一看他混迹二十年的比利时。
李子勇似乎看见比时利的幸福桥了。
方小薇视角·自私的误解和纠结的承诺
如果以李子勇的视角结局,这仍算是个美好的故事,但偏偏导演没准备做好事。
在方小薇的视角里,她理解不了李子勇为何冷漠,看见何乐儿来餐厅找他,也误会李子勇真的希望她离开。想借着去欧洲旅行的机会,留在李子勇身边,却又被他逞一时口快的“谁跟她是一家人啊”伤到。
她觉得自己给了李子勇无数的机会,可始终没能等到他的认可。她觉得李子勇是自私的,甚至都没有把她当兄弟。
重视承诺的方小薇,二十年前没能等到李子勇兑现自己生日时回香港的承诺,自然更明白别人面对失约时的失望。
阴差阳错,偏偏她在听到李子勇鼓起勇气的解释前一天,对别人做出了相扶一生的承诺。
所以,当她出现在轮船等候大厅的时候,她并不是陪李子勇去比利时看幸福桥,而是去看叹息桥。
我们有什么过错,要这样一直错过
人物总结:
虽然两条线的故事,都不是那么让人开心。但两条线的几个角色倒是非常典型——
胡启源和何乐儿这一组,是典型“妈宝男+富养女”的组合,前者常年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没有担当,没有自己的想法,想要摆脱这一切,却又没有自强自立的能力。他就像自己热爱收集的玩具一样,本身也是个人任人摆弄的玩具。而后者从小到大没有面对过生活压力,父亲对她听之任之,做事三分钟热度,常常半途而废。对父亲的过度依赖,让她在遭受变故时乱了阵脚,接连做了太多错误的抉择。
李子勇和方小薇这一组,则是典型的“双付出型”组合,只是前者的付出更沉默。在遭遇母亲绝症的时候,李子勇会责怪父亲无能,拼着自己的前途也想要给母亲挣医药费,却不会去考虑母亲是否更需要的是陪伴。而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他和方小薇的感情上,他的付出是想着如何为别人解决实际问题,却从来不是从感情上考量。他太怕失去自己珍惜的一切了,反倒因为自己害怕失去而失去了。而后者是大爱之人,懂得包容和照顾自己的身边人,永远在付出,对谁都温暖,这让李子勇有了误解,也让自己看不清到底心里在意的是谁。
一个彩蛋:
我想说的彩蛋,可能更像是bug……
上图是剧中的叹息桥,毫无疑问三位少年版角色是在比利时相遇,下一步的剧情是何乐儿陪李子勇在比利时晃荡,最后自己踏上回归的路。
上图取景也是叹息桥,但剧情却是中年版何乐儿没有等到陪试婚纱的胡启源,满心委屈的去找李子勇倾诉,毫无疑问剧情上两人是身处香港的。
所以……我实在不敢相信这部满是细节,全是伏笔的剧会犯这么大的穿帮Bug,所以暂时当做一个彩蛋吧。
最后,希望我们都不错过,踏上自己的幸福桥而不是叹息桥。
1、Joyce
其白富美、傻白甜的形象在国产剧中向来都是女主角,大陆对女性的审美停留在低龄少女化、头脑简单的维度上。叹息桥很好,它告诉你这样的女性宇宙不会围着她转,等待她的只有不幸。
在Joyce的世界里,Ken嫌她比她妈烦,进屋只会乱拖鞋拖袜;Thomas则不够体贴,穿着高跟鞋脚痛也视而不见。
Joyce在比利时找不到酒店求助老爸;学画三分钟热度,老爸鼓励她无所谓;不想跟妈妈过,老爸立即给她买了层楼(香港的楼价多么寸土寸金);老爸告诉他,选男人要选Ken,稳重老实。她就乖乖听话了,哪怕Ken有诸多问题,但为了让老爸临走前能看到自己嫁人,她执着地结了这个婚。
无主见,一心依赖父亲的Joyce怎么能把握得住幸福?最终,怀着孕的她,还要面对Ken杀了父亲的残酷现实。
2、Ken
Ken的记忆里,母亲有着极度的控制欲,不让他参加同学聚会,进门一定要先洗手(这不是个好习惯吗?)让他亲自踩碎自己的玩具等等。这些仿佛是Ken为自己最后犯下罪行的解说词。
第一次为了女上司Catherine离家出走,发现Catherine并不需要自己时,他又回了家;跟Joyce吵架闹分开,发现外面的房子远不如Joyce家舒适时,又设计回来;临近结婚时却想逃避到旧情人Catherine家中。
他到Joyce家中同居,甚至都带着母亲家的枕头;没什么多大的志向,只是到哪里必须都带着自己的一堆模型玩具,最终因为岳父丢了自己这一摊玩具而歇斯底里。
然而事实上Ken真的可以完全怪罪母亲吗?Ken是自己不愿意长大。
3、Catherine
Catherine的丈夫为了科研抛弃了她和儿子,中年失业,情感荒漠,好不容易遇见曾经的旧情人Ken,给自己提供了份工作,却又因老板娘Joyce的原因失了业。
在她的世界里,不对的都是别人,委屈的都是自己,所有的错事都推在精神有问题的儿子(实际上儿子是最正常的一个)身上。不断在自己臆想的世界里排练自己是受害者的角色。
如此,留给Catherine的,只有一声叹息。
4、Sammy
Sammy善良、勤劳、重承诺。
她可以资助前男友上学不用还钱,多年如一日地照顾Ken的父亲,做得一手好菜,将餐厅打理得井井有条,也承包了与Ken合住的所有家务。
这样的Sammy,值得Thomas为其情根深种二十年。毕竟,性格这么美好的女孩子太稀缺了。
这样的Sammy,在情感上却小心翼翼。只是害怕最先开口被Ken拒绝,而将暗恋埋在心中多年。
她答应了跟阿楠在一起,她是个很守承诺的人。Ken解释清楚当年留在比利时,没有陪她回来过生日的误会——这是一份迟来的表白。但Sammy什么也做不了,她不能对阿楠失约,她只能关上门静静地,泪流满面。
留给Sammy的,只是心疼与轻叹。
5、Thomas
从《金枝欲孽》开始,便对林保怡情有独钟,一直到现在,林保怡似乎已与深情的形象牢牢捆绑在一起。
Thomas在年轻时替Sammy还债,出走比利时一去二十年。再与Sammy相见时已是中年,此时的Sammy与前男友分手,身无分文,他让Sammy住在自己家里,给Sammy开了个餐厅。两人互相暗恋,互不言语,直到Thomas又与Joyce一起,发现自己是第三者又分开。
Thomas心里挂住的,仍然是Sammy,夜晚还会悄悄地去Sammy盖被子。
此时的Thomas,已经将爱化为成全,化为友谊。他肯放手让Sammy去和阿楠在一起,也会告诉阿楠,“如果有一天你不喜欢她了,不要告诉她,告诉我”。
虽说有情人不一定成眷属,但留给Thomas的,却只有“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整个剧本太过恣意。
开场是比利时街头 joyce 和 thomas的邂逅 ,joyce轻飘飘花着父亲的钱在欧洲旅游,途中主观视角上浪漫的邂逅。
结束却是thomas一家+sammy的家庭出游记,sammy多年前求之而未得的比利时,打开心结之后的朴素幸福。
比利时, 叹息桥,爱情 这些元素在首尾都有出现。对,首尾呼应,导演每隔几集就要出现的比利时,闪回等种种画面,还有那三个 大大的水墨字
但是真的有呼应吗?我觉得是没有的。 在精神上和内核上都没有做到首尾呼应的点题,技术上的圆润永远不能代表一个作品的真实高度。
撼动人心的情感以及情节上的千回百转可以,可惜的是《叹息桥》也没有做到。
这部剧并非一无是处,但我觉得很可惜,相当可惜。
一句话,不尽兴
冷峻的调色,固定的镜头可以为其赋予足够特别的风格。罗生门的叙事可以在豆瓣等圈地自萌的小环境里为他赢得“有深度”的喝彩。
但是不好意思,在我这里他远没有达到好的标准。
如果说,大陆电视剧中的大龄女青年们
从一种喜剧似的“七大姑八大姨口水战术”造成的社交焦虑中滋生了赶紧嫁人的急切压力
到最近几年女性主义开始抬头,越来越多的影视剧中的女性角色开始并不把婚姻作为自己生活中的最重大目标之后。
《叹息桥》却相当奇异地为我展示了一幅香港女人的可怜模样。我没有在香港生活过,亦或是与香港人有过深入交流。
单从这部剧来看,这个女人的焦虑来由的莫名其妙,让人别扭。
住在父亲购置的大房子,家父还有一套别墅外加酒馆,不说别的存款,她也起码是小开的生活水准。
最后,在父亲快要病逝时,急切地推进婚姻进程固然可以理解;但前八年的恋爱生活中的诸多不顺遂,为什么都未决心分手,我始终不能理解。
外貌与经济上都属于上乘的女生,对于经济适用男的追求竟然是这么的迫切。我还以为经济相对更加优渥的香港社会,女性的独立精神会更加强大。没想到却如此畏缩。
男友不停地暴雷,也不懂得止损,唯一动摇过的一次,一次好话就又能哄回来。实在是哀其不争。
一句话, 不尽兴。
罗生门,公民凯恩,低俗小说这些也都是所谓的多角度叙事,剥洋葱结构,技术无可厚非,开始甚至挺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在10多集之后,整个故事被拖得极其地冗长。每个人确实都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记忆,但是作者太刻意的分化,已经让记忆变得有些离奇。20年前的事情,能够在各人的叙事下大相径庭,这里姑且不做质疑。
请问几天之前的电影,几天之前的酒吧会面,甚至是当天刚发生的事情,在各人眼中竟然会有如此之大的区别,乃至于经常连续三集都在同一个场景中发生同一场对话,恕我直言,相当催眠。
而这样的叙事方式能带来很多小巧的机枢,但是在总体上带来的坏处显而易见,拖沓,冗长。
一句话,不尽兴
看完电视剧当天,我刚好看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这两者完全不能对比。我也无意作这么脑残的比较。
但是我想说一点,如果一个东西要被称作艺术,特别是在这里配得上8.8分的高评分,那他要拿出的不是这点小品样的叙事手段与一些小打小闹。
需要的是真正对爱情对生命的思考。
文艺作品需要张力,内敛没有坏处,但这部剧张力实在太缺乏了,像是被温室养活的花朵,花可以开得漂漂亮亮,却永远没有被野性滋养过的肆意妄为。
一句话,不尽兴,太不尽兴
双时间维度平行叙事、逐人打破第四面墙、不断转变视角等种种冒险的呈现结构,都是主创对观众的筛选,也是他们透过镜头递出的一封邀请函。
愿意接下这份邀请,我们的身份也不再仅仅是屏幕前的观众,而是能与剧中人建立起一对一连结的故事的参与者。
15集的篇幅不长,我看完还是又用了几天时间去理解消化,现在才敢来聊聊,让我盼了许久,更远超我预期的这部 ---《绿豆》原班(Fatball/25+黄绮琳+林保怡)在四年之后奉上的第二部电视作品。
———以下内容涉*结局*剧透*———
《叹息桥》的英文剧名并非直译“bridge of sighs”,而叫“the gutter”。
gutter,是水槽、是阴沟、是最败坏不堪的地方。
以我的理解,the gutter应该才是点题的剧名,即象征着剧中主角们的人生状态:自知身在井隅、身披枷锁,却总难免心向窗外世界。
就这样,处境的压制与本性的欲望不断制造着内心冲突,影响着他们脚下的步伐、人生的选择。
而枷锁的源头,要回溯到上一代,从他们的家庭、他们的至亲、他们的父母说起。
【MASSAM】
西餐厅老板Thomas,会作画、玩吉他。
搞艺术向来属于奢侈的活动,艺术家都多少有些天然的孤傲。Thomas的艺术细胞显然与他少时的家境并不匹配。他对父亲应该是失望的。母亲重病不治更加加深了Thomas眼中父亲的失败形象,并归咎于父亲的无能,再进一步转化为怨恨。所以母亲的离世近乎等同于这个三口之家的死亡。
而此刻,这个为了自己强装会抽烟的女孩子,便成了Thomas生命里唯一幸存的慰藉。
欠下烂账的父母双双跑路,Sammy也跟Thomas一样,被迫脱离校园、提早成为独自面对现实世界的“大人”。所以不再有家的Sammy对“家”有最深的向往,对“家人”与“承诺”有着更深的执念。
说好了等自己放学却消失不见的父母不再是家人。
说好了陪自己过生日却不会出现的Thomas,也不再是家人了吧。
倒是男友Elvis确实把自己当家人。Sammy于是也甘愿为这个家做了二十年“阿四”。给他白白干活、供他海外留学。只因为,“一家人嘛,何必计较”。
从赚钱给母亲治病、到赚钱帮Sammy还债、再到尽快回港回到Sammy身边,连接起Thomas前半程的人生轨迹。当他以为Sammy并不需要自己的时候,Thomas就没了人生方向,于是将自己困于比利时二十年。
直到Sammy被出轨被分手,Thomas才又找回了年轻时那个促使他迈步向前的理由:回港,回到Sammy身边,并代替Elvis,给她一个依靠、给她一个家。直到Sammy的下一个Elvis出现。
在第14集,Thomas觉得Sammy是为了阿南才去上海,劝她别走旧路,要有自己的目标。其实Sammy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反而Thomas才是从没把自己摆进人生目标的那一个。或者说,排在他人生目标第一位置的始终都是 Sammy。
与Thomas/Sammy正好相反,Ken和Joyce二人都是成年以后心理也从未真正长大的“孩子”。
Ken就如一条弹簧,在母亲极端控制和强势意志不断挤压之下,一次次试图反力,又一次次变形走样。母子二人维持着一种“共生”的病态关系。
Joyce不懂为何父母会离婚。母亲有了新的家庭她便跑回父亲身边。捞偏门的茶餐厅老板昌叔有着放羊式的教育观,宝贝女儿Joyce的一切任由她心意。没地方住,爸爸出钱买房,无事业,做兼职也挺好。在Joyce的视角下,Ken愿意跟自己一起,很大程度是为了逃离他的母亲。其实Joyce才是最离不开父亲,不知道如何独立自主的人。她急急与Ken结婚,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握住一根替昌叔续命的稻草。
Kevin从存在的那一刻起,就被他的母亲作为捆住感情关系的筹码、被他的父亲定义为耽误了自己伟大前程的祸根。所以上天给了Kevin生命的期限,反倒是一个礼物。让他能活得通透自在。
【折叠伞】
第14集,小陆在准备出游的时候,想带上一把折叠伞,又怕行李太重,就说让Sammy姨帮我拿。但Thomas却告诉他,Sammy不会一起去了。
第15集开篇的长镜头里。主创又让一把折叠伞在年轻版Thomas、Sammy、Ken、Joyce手中相互传递,仿佛预示着二十年后四人将会产生的因缘际遇,是相当玩味的一幕。
折叠伞这种东西,晴天遮阳、阴天挡雨。但又由于它本身的重量,带在身上却往往变成路途中的负担。
按我的理解,在这部剧的语境之下,折叠伞象征着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把折叠伞即是父母,是本该提供遮风避雨的安室利处,但在这几人身上,却不幸沦为他们人生道路的枷锁。
所以,Ken与Joyce这段巨婴关系注定要发生一场悲剧;Thomas与Sammy皆因太过害怕再次失去对方而永远小心翼翼。
【结局】
Thomas与Sammy之间,遗憾吗。是真遗憾。唏嘘吗,是太唏嘘。
但我们又看到了二人心中长存对彼此的爱。
依我所见,《叹息桥》所要表达的,就是以“真”与“假”这个命题,讲“爱”与“爱人”的故事。
用心中的爱、去爱人,终能破除血缘的桎梏。
肯与父亲相处,意味着Thomas心中的恨开始消解。
小陆,这个也被父母先后抛弃了的孩子,见到Sammy终于出现,开心地数着「大佬、细佬、伯爷公、阿姨」,一家人。
我猜,在Sammy的行李包内,在这副与二十年前垃圾桶里一模一样的画作旁边,也一定放着一把她为小陆而准备的折叠伞。
若这份期待其实从未落空,那么「承诺」还要再去执着吗?
原来放低把伞,抬头尽是璀璨星空。
1. 这部剧最被津津乐道的一些手法我倒感受没有那么强烈。比如对称构图、打破第四堵墙、性冷淡画风之类的。熟悉其他一些作品的人其实都能想到很多用了同样手法但更有代表性、做得更极致的作品,比如韦斯安德森或者fleabag。后来看到主创的访谈,他们自己也有提,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其实这些东西做不到很多成熟的作品那么极致,看到这里反而对这个团队更添一层好感,非常有创作意识且清醒的一个主创团队。
2. 最突出的罗生门的叙事结构也有人不喜欢,一段情节需要重复去拍,有人会腻烦,但我真的很爱,当然也有一部分是timing原因。我记得本科的时候听老师讲事实和证据问题,总要提“罗生门”,用这个来说明法律事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距离。以前我不是很明白“不存在客观真实”是什么意思,这次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第一次明白。每个人的观察认识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滤镜,因而注定是有所区别的,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能看到“客观真实”,但上帝视角是不存在的,因而无所谓真实。
3. 当然这个罗生门的结构,最重要的并不在于讨论何谓真实,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其中微妙的差异,来塑造人物。它转换的每一个视角,在我理解,并不仅仅是记忆的视角,也有一部分需要理解为叙述的视角,是这个人物如果要和别人讲述这段经历,会怎么展现,不然会存在一些逻辑上不是特别通的地方。当然,不论这个视角怎么拍,关键的关键,还是用来理解人物,你不仅可以通过他的认识,理解他的行为和动机,更可以借此,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演之一说,我们就是希望能用到网络电视的一个优势,就是观众可以不断回看,因此他们预设的是细心且耐心的观众,所以不断地给到细节。一个常被提起的点就是Joyce家的坐垫,在Joyce视角下是卡通的,但在Ken的视角下,是和妈妈家一样的素花款式,很妙。
4. 关于性冷淡画风,性冷淡风爱好者如我,看前几集的时候有时也会生出一层质疑来,也没必要这么冷淡吧?因为用这种画面风格注定要牺牲掉一些生活感或者说烟火气。但几集下来感觉,也许这个画风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鲜明的、有识别度的风格,或者是为了摩登好看。它可能是刻意去掉了那种生活感和烟火气,借此去塑造一种话剧感的表达。
5. 它的话剧感也体现在这是一部非常善用符号的作品。比如很多评论推介都谈到Ken和母亲在窗前对坐的画面,仿佛两个人镶嵌在两座牢笼当中。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Joyce只有在每次会见Thomas的时候,才会且一定会戴一顶画家帽。有人谈起这个会说,Joyce是见Thomas的时候会比较郑重地打扮。但我个人很在意帽子的元素。我会觉得也许不只是打扮,也是因为Joyce对Thomas有一种浪漫的想象和情愫,因而在Thomas面前,有一层自我粉饰在,表现的并不是最“真实”的那个自己。
6. 我最喜欢的一个细节表达,是当镜头拍在店内的Thomas的时候,九成时间,他都坐在Massam的招牌下面,那是他的固定位置,观众都心知Massam是两人名字的缩写。之前看到一个评论,花了很多的篇幅去分析Thomas是不是“够爱”Sammy,我觉得没什么意思。有时候人们看电视剧,对感情戏似乎有一种“纯爱教条主义”,那种“够爱”标准基本上只有男女主快速热恋然后尽早殉情才能实现。我觉得镜头让Thomas一直坐在Massam的牌子下面(即使Sammy离开也是一样)表达的信息就已经足够了。电视剧喜欢塑造痴情的形象,用生离死别或者大雨滂沱之类的,但是《叹息桥》让主人公什么也不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蛮动人的。
7. 我觉得主创在立每一个人物的时候有考虑过这个形象的代表性。如果真的要去讨论Thomas在感情上有什么问题,和这个人物的设定有很大的关系。编剧想用Thomas来代表那一代的香港男性,你甚至也能在其他作品找到类似的男性形象,这种“男性”形象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不能顺畅地表达情感。这当然但不仅在于他总是什么都想但什么都不说,也体现在重点错置。在他珍视的女性面前,无论是母亲还是Sammy,他表达关怀时永远首先想到的是金钱的保障,他觉得最关键的是赚钱帮妈妈治病而不是陪伴,或者在比利时拼命帮Sammy还债、在Sammy失业时给她地方住帮她开店,在Sammy生日的时候看到阿南送的昂贵随身听就觉得自己的画像送不出手。甚至他因为父亲无能不擅养家,没有在母亲绝症的时候提供条件医治而与父亲结下心结。所以最后编剧要借小陆的口问他,“大哥,为什么你妈妈去世的时候你没有陪在她身边”。我觉得编剧在写Thomas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有一些价值想要去表达的。
8. 但是拙于表达的形象常常更动人。无论是饰演年轻Thomas的陈健朗还是林保怡,都在处理微妙的情绪上有非常动人的表现。Thomas是不会嚎啕大哭的角色,两场“哭戏”,一场是陈健朗,知道母亲已经陷入绝境在天桥下红了眼圈、又带着对父亲的不满和愤恨;另一场是林保怡,在向Sammy坦白了真相之后匆忙抹泪,之后又低头整理衣服掩饰的镜头,都是剧里精准狙击的泪点。甚至在不哭的时候,倒数第二集,他看到Sammy来了,匆匆站起,又坐下时一个侧脸镜头,露出微微一点有些雀跃的笑容,那里真的赞叹林保怡演得太好。
9. 因为编剧考虑了形象的代表性和一些信息的传达,六个人物,两两一组,有三种不同层次的结局,也可能是一种表达的方式。Ken和Joyce是绝对的悲剧。且这一对couple有鲜明的对比,两人的家庭,一个过于纵容,一个过于钳制,条件的及其充沛和及其匮乏在结果上是一样的, 都是失去自我,因而婚姻也是盲目的结果。而尽管人们喜欢讲“叹息”的主题,但是剧中Catherine和Kevin这对母子的结局,其实称不上是叹息,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小团圆”。我觉得这也是出于Kevin这个角色的设定。
10. 对Joyce这个形象而言,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她在比利时第二次遇到Thomas时引的苏轼。有人会在短评里写这首诗,似乎也有人会觉得,这首《观潮》是剧的主题的一部分。但我有点怀疑。我看不太出庐山烟雨浙江潮和这部剧的主题怎么对应,觉得更可能是用来塑造Joyce。其实Joyce根本没能背出这首诗,她只是印象中有这么一首诗,然后用来佐证自己的叹息桥寻访之旅(这就非常Joyce):你想象中很美很好,看到以后也不过如此。我真的非常喜欢《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但我深深怀疑,它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你心心念念的地方,真的去到也不过如此。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完全一样的,但山是山、水是水,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到“到得还来”是吟不出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的,我以为诗里吟的是“返璞归真”的证悟,“如何是佛?麻三斤”式的禅意。也许Joyce误读了《观潮》(也有可能是我误读了),而她误读的理解,恰恰是她人生的问题所在,因为所有的事情她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不知道到底要什么,也没有试过为真正想要的东西努力到最后。她背后的自我宽慰,永远是,得到了也不过如此,但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得到过什么好的东西。
11.编剧最偏爱的角色就是Kevin。当剧情集中在Kevin和他的学校,他和同学的对话的时候,我会意识到主创的野心不仅仅在于讲述几段关系,不是简单的海报上说的“爱情罗生门”,里面有他们对香港社会的反思。但是挑中的Kevin的形象真的很有趣,因为Kevin是一个父亲远走、母亲疯咗,自己患上绝症随时可能结束生命的中学生。因此他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是“人生苦短”。恰恰是这样一个人,成了全剧那个揭穿皇帝新衣的小孩,大家都想截图他讲过的台词。也许恰恰是每天都可能没有明天的人,才最能理解“人生苦短”,最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和承担。
12. 由此说下去,我觉得主创其实非常“叛逆”的。这种前世今生的叙述方式,观众不难意识到他们强调了家庭和成长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但是最有意思的是,剧里但凡是被父母抛弃,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真正得到过父母养育的人,形象都是更正面的。无论是Kevin还是小陆、Sammy,明显都是主创更偏爱的角色。这点很有意思。
13. 很容易看出主创受到王家卫的影响,剧里也有“保质期”的台词。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影响,是在创作的方式上。就像《阿飞正传》,即使是刘德华和梁朝伟的角色,都各自有一个完整的、没有在剧中展现的故事。叹息桥里每个人物也是有的。其实我看到最后也没有真的完全理解“叹息桥”这个意象确切的意思。而提到叹息桥的关键角色,是Joyce的爸爸昌叔。我们到最后也不知道为什么Joyce问他和妈妈离婚的原因,他会说看到叹息桥就懂了。在他临终前,Joyce会问是不是要和妈妈见面,他坚决地不要。Thomas还画过一幅叹息桥送他,叹息桥的故事也是他讲给Joyce。其实昌叔才是和叹息桥关系最大的人,但我们不知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我非常好奇。听说剧有第二部,不知道会不会交代。
14. 有人说《叹息桥》是港剧转型的作品,因为不熟悉TVB,其实我完全不知道它在什么意义上转型了。但我觉得你看下来,会很分明地意识到,这就是“港剧”。不是因为演员都讲粤语或者故事发生在香港,它单纯地让我有一种类似听广东歌专辑的感觉。成熟的都市文化和娱乐工业的产物。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肥波和林保怡在受访的时候都会说希望这个电视剧让大家开心。我不知道什么人看了这部剧会感到开心,这完全不是开心的那种,是我很长时间里看过最抑郁的电视剧了。
15. 但是我觉得电视剧的目的很多时候并不是要你开心,而是拓宽人的理解和经验。《叹息桥》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很明显是一个热情诚挚的团队,有真挚的思考和表达的作品。它再次验证了好的作品永远依靠人物的深度和细节的丰满。
16.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根本怀疑很多自己的理解都是彻头彻尾的误读。但我觉得也并不紧要,罗生门嘛。后来读好多评论,我都非常意外,因为觉得有些观众对同一个情节或者人物的理解和我也是根本两样的。但是这可能就是《叹息桥》的魅力,就是它是那种会试验的电视剧,也是邀请观众加入创作的作品,它邀请你去探寻、脑补、加工,甚至要求你这么做,才会形成理解。不论对错,这个过程本身,是我最钟意的。可能所有我最喜欢的电视剧,都是这样。重要的不是提供代偿,是理解。
17. 最后,大爱林保怡和周家怡。
爱的样子大同小异,如sammy爱Thomas,阿南爱Sammy。
但Ken从来没有爱过Joyce。一个确凿的证据是在Ken的视角看待结婚前逃避后Joyce回家与他对峙,Ken的视角里只有当天Joyce询问吃什么外卖。妈宝男是他一个鲜明的符号,背后掩盖更可怕的事实:他的思维是用最小的代价和付出占尽爱他的人的便宜。老实、稳定、适婚的背后是自私、不负责任。
Joyce靠着老豆给的优渥条件,在自己的世界里慢慢变成了没有想法和计划的小女孩,却又随着年龄失去了做小女孩的资本和单纯。她爱Ken,但爱情褪去又等不到求婚;她爱Thomas,但摇摆于外界的评价;每次Joyce夹在现实与自我需求中,总是会选择妥协掉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来选择一个符合现实的决定。
Thomas,故事的一开始凭几分钟的观察就判断出男客人出轨,深谙识人的本事,丰富的阅历,内敛,重情义,自负又自卑。这样一个角色林保怡诠释的入木三分,在第14集对Sammy坦言当年事实后,扭过头去忍着的哭,扭过脸来当作无事发生,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让观众无法不相信这个角色。
Sammy是距离我太远的角色,我无法理解她的奉献,这可能也是她在剧中展现出的唯一缺点,过于无私的为了爱奉献和牺牲自己,所以会把自己置于窘境。爱照顾别人、没安全感、重视承诺、向往家庭和记仇。真的多亏了Sammy记仇和重承诺,才没有和Thomas在一起,就这样在整部剧的结尾还能当作一家人去邮轮旅行。
众生相,众生“相”。整部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立视角和内心独白,每个角色的讲述拼凑出一个需要观众自己去思考真实性的所谓真相。下面记录几个思考:
1.不要为了完成结婚这件事而结婚,也不要为了适合结婚条件去妥协的爱一个人。考虑自己究竟需要爱情还是婚姻,考虑当下究竟需要什么。相信很多人面对的并非“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样简单的问题,更多是杂糅了现实生活、父母、自己付出的青春等等一系列难以舍弃或平衡的因素,陷进了人生的缝隙里,反反复复的折磨自己。
2.爱虽然有很多形式和方法,但核心与本质非常质朴:爱一个人就会想要和对方厮守,心甘情愿为对方付出和改变。不论哪种形式,我都想在你身边。
3.女人只要不生孩子,怎么作就都还有余地。
4.爱是一声叹息,只是不知道你的身边人听不听的见,听见后重不重视。
5.及时接电话和回信息很重要。
6.再深刻的感情都经不起石沉大海般没有着落的消耗。
7.看剧中故事与人物反观自己——明明是个散漫的人,偏偏对瑕疵敏感。在给予爱时保留,自许情深不寿,在嫌隙面前,又大开大合下狠手,好似不世之仇。今后应该反馈性阶段性的思考,在爱情或亲密关系里,自己能够带给对方什么价值呢。
8.自我意识太强的人,到头来只会是一把伤心的锁。
转场构图镜头故事感全都是教科书 如果只是平铺直叙肯定沦为三流故事 用角色视角的记忆偏差制造罗生门 时间线里故事穿插做得太巧妙 结局也没有落入俗套 角色形象丰富到不需要交代每个人结局 MASSAM Thomas&Sammy 风筝飞不过叹息桥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堕于首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涵之侧。人之生,就像一座桥,我们自彼处来,往那头去,一边走,一边不住叹息,因恨事太多。人之生,犹似一系谎言,骗他人,骗自己,骗一时,骗一世。难得一生幸福,但易一声叹息。
林保怡,你为什么不接电话?
男主和男二看着就像女主的爸,总觉得是父女恋,就不能找三个年纪看起来差不多的人来演吗?
记忆的主观性何其强大,而爱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这基本可以当做教学片来看了吧,不管是转场,还是构图运镜什么的
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港剧了,这部剧我非常欣赏导演的剪辑手法。每一集以一位作为主角视角,前几分钟为过去时间线,后面是现代时间线。我们每一集看到的都是一个局部的角度,通过多个视角串联放大,来还原起一个完整的故事。时间+串联交错的剪辑手法,从两个时间点出发,最终过去与现代相交。非常棒!也非常欣赏这位年轻导演敢这样云。
天呐!原来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同样的,记忆也会因为自我而出现偏差,这部剧就是要告诉你,人性就是利己,都是权衡过的结果,你所看到的利他,可能也只是对方心中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后背突然一凉!
撕开外衣,都不体面,真实到有点让人不适。
摄影满分,14集最高光。但是整个剧本其实是有大问题的,不是每段故事换个角度讲两遍就是巧妙,观众能看这样的剧其实没那么蠢的,很多东西可以再精简,很多人物也没有那么必要。想让每对情侣含括多种角色,就会失去重点,最后变得不容易有记忆点。另外台词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给四星纯粹同行衬托。
阿ken人到中年之后由高大帅变矮矬丑是我最不能忍的
很有意思,一件事用三四个视角拍三四次,呈现出每个人在另一个人眼中的样子,或被夸张,或被美化,而开不了口的一句话终将酿成遗憾。缺点是两个男性角色年长之后除了严重缩水,性格竟比年轻时开朗一些,在我看来是有点错位的。此外,Ken的母亲真实让人胸闷火大。
这部剧每一帧都让人舒适!!!摄影爱好者简直不要太爽
第一集刚看十分钟,好熟悉的画风,绿豆的感觉
结局那副画面,何止唏嘘。选择无对错,成就了经历;记忆有偏差,真相还重要吗?绝。真绝。多人视角/破第四墙/平行叙事直接把观众拉进故事砌拼图。各方面都比「绿豆」做得还极致。
剧本是真的好,看到最后反而觉得Ken&Joyce这条线写得最好,虽然不够讨好: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彼此误读、不愿直面自己的缺点、自我伟大化、甚至谎言而发展出某种叫做爱情的东西。而Thomas&Sammi这条线太理想化也太老套了,为让观众到最后哭一鼻子的设计做得太明显,反而不大喜欢,但林保怡演得太好,在感情里的无措、尴尬和一瞬失神,他太会演,虽然仍然是偶像剧体系的演法,但节奏太准确了。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渐入佳境,镜头干净简洁得失真,对白无废话,整体风格颇文艺,故事却很生活化,值得追。
一口气看完15集。本来还在想故事里的人“如果当时……那会不会不一样”,后来想想也许自己也有被命运摆布而无从得知的时刻,就只剩下心惊了。叙事手法很吸引人,Viu比三色真的大胆很多,这部台前幕后感觉都是金像奖预备役了。P.S苏轼的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MASSAM=THOMAS+SA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