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
当运动带来更多,我们自然也会苛求更多,这样一来,也就骤然让运动变味。
马拉多纳和贝利,其实和科比之于乔丹非常相似。都是大家希望有一个接力的,然后总会有一个接力的。但不同的是,马拉多纳同样成就疯狂的崇拜,甚至曾经被意大利人当神(上帝)来看。
至于在球场上,我们也能够看出马拉多纳在足球新时代,脱颖而出。单从开头十几分的比赛片段,马拉多纳被铲倒,但几乎没有停顿就起身继续带球并且射门。我们就可以联系之前贝利的遭遇。很明显,适应新时代自然也得有新时代的骨头。
至于马拉多纳能够被称为球王,同样与自己的祖国有莫大的关系。虽然片中似乎轻描淡写,但那个片段却是不可忽略的。正如片中贝利所言:我认为为国征战对一名球员来说意味着一切,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用片中的话说,这场战争英国打败了阿根廷,而且是20:0。但是,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举行的1986年世界杯足球赛1/4决赛中,马拉多纳带领的阿根廷国家队以2:1赢了英格兰队。更妙的是,马拉多纳个子矮小,但是他竟然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而却没有被裁判发现。结果马拉多纳硬是把这个称为“上帝之手”,意思就是上帝要英国输。而且在墨西哥世界杯上,阿根廷赢得了冠军。所以很明显对于阿根廷人而言,他就是“神”。
而另一方面,马拉多纳此前因为在世青赛中的出色表现,被西甲巴塞罗那队签下,而后又以巨额合同,转会到意大利那不勒斯队。因为在那不勒斯队,他创造了奇迹,一再为那不勒斯赢得意甲冠军,所以又在意大利被视若神明。但也正如贝利所言:马拉多纳真的是一名伟大的球员,他实力很强,具备一切技术。但他在心理层面还没有准备好,去承担如此重要的责任。一方面是他年轻,另一方面是意大利有黑手党背景的卡莫拉家族对他进行了拉拢,所以马拉多纳也陷入美色和毒品之中。阿根廷遇到意大利,常规比分是1:1,而在点球中,马拉多纳踢进第4个点球,帮助阿根廷4-3淘汰东道主意大利。所以马拉多纳又突然成为意大利人的仇人。所以,在决赛中,阿根廷队面对德国还有场上意大利球迷的嘘声。更糟糕的是,不仅阿根廷队丢了冠军,仍然呆在那不勒斯的马拉多纳,自然面临着种种的“报复”,之前他被放纵被宠溺,怎么都好,现在他的吸毒嫖娼都被揪出来,甚至还因为在赛前尿检中查出含有可卡因,被禁赛6个月。
马拉多纳不仅离开了球场,还面临着诸多打击。逮捕时,他是从被子下被揪出来的;离开时,只有他一个人……
后来他接受采访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暴胖而又颓废的人。人生就这样陡然直转,超乎想象。但一切又似乎在预料之中。
足球进入一个更资本,更疯狂的时代,那么足球的本质也就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2022/12/1
0、 传记是一种记录和解释的文体。是"人类的一种理解艺术"。马拉多纳作为足球这项运动里最著名的人,拥有汗牛充栋的传记。2019年上映的这部由导演卡帕迪尔拍的《迭戈·马拉多纳》,非常意外地,撞击到了我。这位导演还拍过巴西F1车手埃尔顿·赛纳和流行歌手Amy的纪录片,这两位在拍片的时候就已经是逝者,而马拉多纳也在这部纪录片面世一年后去世。
这三部纪录片都是关于激烈人生的解释。
1、 作为一个解释者,传记作者难免需要找到所描绘者其漫漫一生里最重要的那些时刻。那些时刻可以为他的一生注解,承上启下,是命运和性格共同推进所致。
卡帕迪尔在马拉多纳所找到的那个重要时刻是1990年世界杯的半决赛,阿根廷对意大利——这不是通常意义上马拉多纳最重要的时刻,那一届阿根廷也并没有获得冠军。1986年世纪杯上阿根廷和英格兰的比赛通常被认为是马拉多纳最重要的比赛,他用上帝之手打进了一个球后,又贡献了足球史上最著名的带球过人进球,最终,阿根廷还获得了这一届世界杯的冠军。1990年世界杯的这场半决赛与之相比,历史地位不值一提。但在导演眼里,这一场比赛,是一个关于马拉多纳个人,至为重要的一幕。
整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而这一刻发生在其1个半小时的时候。导演非常耐心地铺垫着这一刻的来临。
2、 电影忠实于马拉多纳人生的时间线。但没有从马拉多纳的童年说起——童年的部分只在中前段闪回的时候出现了一小会儿。而是从马拉多纳来到从欧洲开始。非常简短的介绍了他在巴塞罗那失败的两个赛季之后,意甲那不勒斯买下了他。
3、 1984.6.5.那不勒斯
汽车驶入球场,这是马拉多纳来到意大利的发布会。在路上的时候,他戴着一顶贝雷帽。南美人,贝雷帽,蜷曲的深色头发——身为观众的我很容易就想到切·格瓦拉。另一位南美的象征。马拉多纳也将他纹在自己身上——右臂切·格瓦拉,左腿卡斯特罗。
但发布会开始的时候,这顶帽子就不见了。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知道黑手党在那不勒斯控制一切?包括足球。
那不勒斯俱乐部主席和记者吵了起来,主席说:我们为签约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不想回答这种愚蠢的问题。他在旁边看着,像局外人。
发布会结束,他走到现场中间。他垫了几下球,然后把球踢向看台。这是他第一次和这个城市的观众正式见面。看台上有8万5千名观众。4、 他说,"我要求一套房子,俱乐部给我提供了公寓。我要一辆法拉利,俱乐部给了一辆菲亚特"。
他在那不勒斯的开始,所提出的要求,总是只能获得折价的兑现。
5、 最初在那不勒斯的比赛,也都是失败的。天才登陆亚平宁半岛,也得有个习惯的过程。
6、 渐渐的,他开始获得比赛胜利。那不勒斯人越来越爱他,他说"那不勒斯人不为自己而活,也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他们关心的是每周日我们在球场上的表现。"
7、 在那不勒斯,他和他的训练师结成了长久的友谊。在他的训练师眼里,他是两个人,马拉多纳和迭戈。马拉多纳是一个他需要成为的角色,不能有任何弱点,要投商业和媒体所好。而迭戈不是。训练师说,"我愿意陪迭戈到世界尽头,但不想和马拉多纳踏出一步"。他说,可是如果我只是迭戈,我现在还在阿根廷的贫民窟里。
8、 一个短暂的闪回。他在阿根廷的童年与成长。作为一个典型的南美贫民窟出来的天才球童,马拉多纳的故事也和其他南美球星没什么不同。不过他的家庭并不破碎,他的爸妈都深爱他。他有4个姐姐。他从小就被发现有足球天赋。11岁就加入了阿根廷青年人队。他人生的第一个理想是离开贫民窟,带着家人住进一套房子。这个理想在阿根廷青年队时就实现了,球队给他提供了一套公寓,他带着全家8口人住了进去。从15岁开始,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就是他。
9、 我想,马拉多纳的一生,大概都被"被需要"这件事驱动。
10、他在那不勒斯的第一个赛季,获得了第8名的成绩。在他来之前,那不勒斯"除了债务什么也没有""距离降级只差一分"。
11、 为什么是那不勒斯呢?纪录片里他说,那会儿只有那不勒斯邀请他。我翻看了其他资料说当时他并不是没有其他大牌球队的追逐。但也许其他球队有其他球队的犹豫,也许只有那不勒斯走到了最后,也许那不勒斯给的钱最多。也许。在他和球队的蜜月期,互表忠诚是必要的。
12、但真心实意的时刻也很多。当他和那不勒斯来到意大利其他城市比赛的时候——尤其是北意大利的那些城市,尤其是米兰、都灵时,他确实会觉得,自己与那不勒斯人同在。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方的脏乱差城市,在那些北方球队看台上,主场的球迷会辱骂这些那不勒斯人,词汇有"霍乱病","从不用肥皂洗澡","屎一样的那不勒斯人","乡下人"。
观众席上流传这么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去洗洗吧,那不勒斯人,你们是意大利的下水道,为了买马拉多纳你们得卖身"。
13、我做过非常短暂的球迷。虽然是典型的女球迷,但我也知道,在足球这个世界里,两代球王,马拉多纳和贝利的形象非常不同。贝利被认为是精明世故的。而马拉多纳,无论有再多丑闻伴身,形象里也有几分赤诚与天真。前者的人生是成功的一生,精进的一生,步步上游,他自从离开他的出身的贫民窟之后,似乎从此与其无关。而马拉多纳不是,马拉多纳一次次陷入众叛亲离,他混乱的一生,似乎处处皆有他来处的影子。
在那不勒斯人被骂"下水道",而马拉多纳为之内心燃起复仇欲望的时候,我大概明白了那种感受的来源:马拉多纳终其一生,容易被屈辱感点燃。他与那些屈辱感,永远站在一边,永远感同身受。
屈辱里有你有我有他。
14、那不勒斯战胜了尤文图斯队。这场比赛,看台上有5人晕倒,2人心脏病突发。马拉多纳说,"这颗球是为那不勒斯人打进的。"
他在那不勒斯的第二个赛季,最终联赛排名第三。
他在那不勒斯得到了欢迎,得到了爱,得到了钱,得到了一切。黑手党也找上了他,给他提供无限的可卡因。
15、然后就是1986年的世界杯。这届世界杯被称为“一个人的世界杯”,马拉多纳作为球王的封神登基仪式。这一年的阿根廷国家队原本并不被认为是强队,他们只是勉强获得了世界杯,但因为马拉多纳,这一切都变了。
不得不提的是英格兰的那场比赛——四年前,阿根廷在和英格兰的战争里输掉了马尔维纳斯群岛,四年后阿根廷赢得了这场世界杯比赛。这也是一个马拉多纳的标志性时刻。如果要用一场比赛来说明马拉多纳这个人,那就是这场比赛。他的两个进球,一个是欺骗性的手球,一个是堂堂正正的,足球史上的最经典时刻。
真是太好了——如果你是阿根廷人,会觉得这样两个进球就是最好的结果。其中一个球可以带去屈辱,带去不平,带去愤怒。我们所体验的,也让你体验一遍。另外一个球则是天才的,碾压的。
这两个球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马拉多纳。
16、阿根廷最终赢得了1986世界杯的冠军。马拉多纳回到阿根廷,他被人群拥挤着,这山呼海啸一样汹涌的爱啊。
记者采访他的母亲,你怎么对待你得了冠军的儿子呢,他母亲说,"我不让他下床。他睡觉我给他牛奶。我看着他,再给他一个吻。上下楼我都伺候着他,寸步不离他"。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段话很南美文学的调调。
17、 回到意大利联赛。那不勒斯位列积分榜榜首,马拉多纳对记者说,"我们上场就是为了人们获得快乐。"那一年,那不勒斯首次获得联赛冠军。他声称"这是我人生最美妙的时刻",记者说,"你可是得过世界杯冠军的人啊。"马拉多纳说,"但我没有在阿根廷本土获得世界杯,现在我在家获得了冠军"。
他说,"那不勒斯就是我的家"。
18、那不勒斯人为了这个城市获得的第一次联赛冠军而庆祝了两个月。连这个城市的公墓外面都贴了一张标语,"你们不知道你们错过了什么"。
那不勒斯人对他感激不尽,"他选择了我们,拯救了我们,他是那不勒斯的保护神。他比上帝更重要"。虽然也有人对他和上帝哪个更重要之间有所犹豫,最终选择了上帝。但毫无疑问,他已经是这个城市,活着的图腾。他无法出门,去哪里都是骚动。
19、作为这个城市活着的图腾,他时而被那不勒斯的黑手党家族所召唤,去给他们的商业站台。每次活动结束,"他们就会送我一块金劳"。
20、马拉多纳开始想离开这座城市。他想去轻松一点的联赛。当一个图腾也许太累了。但俱乐部不放。随后,1989赛季,那不勒斯获得欧洲联盟杯冠军。
他还是那个"最有价值"球员。
21、他的毒瘾越发严重。每次比赛的前一天他都要接受临时的手段来保证第二天的比赛状态。注射五针,他痛到咬枕头。这是一种加速摧毁他身体的方法,他没有权利说不。他的意义在于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如果是不能带来胜利的马拉多纳,之于那不勒斯又有什么意义。
22、1990赛季,夺得联赛冠军的前一晚。意大利的记者跟随他,见到了黑手党。黑手党带着他们去到那不勒斯城里,那里的街道上为他准备了一个感谢仪式。"谢谢你,迭戈",他收到了黑手党的致谢。马拉多纳脸上没有笑意。
23、这部纪录片里有很多很多马拉多纳脸部特写。镜头推到很近很近。有几个表情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一处是体力训练到极致,瘫倒在地,每一个毛孔里都是汗,密密麻麻,他张大嘴巴,沉默而又濒临窒息的样子。还有他在人群里,被人群拥挤着,微扬着头(他是一个矮个子),也是半张着嘴,痛楚而又幸福。
24、他夺得了1990意甲冠军。拿着奖杯他问俱乐部主席,你怎么看待这个冠军。主席说,我在想我们错过的那两届冠军。马拉多纳打断他,主席,你说说你现在怎么看这个冠军吧,主席说,我在想明年的赛季……马拉多纳再次打断他,你就说说现在怎么看这个冠军?
25、1990年也是一个世界杯的年份。这次的主场就是意大利。马拉多纳疯狂做体能训练,以不可思议的进取心,几个月不碰可卡因,誓以最好状态参赛。
他说,"我想要被载入史册。"
26、那一场比赛来了——对于这部纪录片来说,最重要的比赛来了。之前的一个半小时,都是为了来到此刻。半决赛,阿根廷对意大利。比赛地在那不勒斯,他踢了6年的主场。毫无疑问,这场比赛,和这场比赛里的他,都是全世界焦点,赛前他说,"我在那不勒斯六年。那不勒斯球迷对我不能更好了。如果他们想让我开心的话,我会很乐意看到他们支持阿根廷。"他又补充了一句,"我想,每当那不勒斯需要马拉多纳的时候,我总帮他们克服困难。"
27、也有那不勒斯球迷表示支持。南北球迷开始争辩,常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那不勒斯人质问北方球迷,"为什么开幕式在米兰,而阿根廷的小组赛在那不勒斯"——言外之音,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猜测,大概是,"荣耀你们不是已经拿走了吗?你们又给我们那不勒斯人留下了些什么呢?"
但更多的那不勒斯人也还是意大利人,一个那不勒斯球迷说,"马拉多纳,你在我们灵魂里,但阿根廷必须输掉比赛。"
28、意大利塞雷纳的点球被扑出。阿根廷赢了。
意大利球迷说,"ok,我受够了。"
他的意大利队友说,"我至今都对迭戈有怨念"。
有记者问他怎么看待这场对意大利的胜利,是想挑起意大利内战吗?他回答,"我没有想过。我很清楚,那不勒斯人就是彻彻底底的意大利人。"
29、"马拉多纳是魔鬼""令人憎恶的马拉多纳""住在那不勒斯的撒旦"……那是那个时期之后,意大利媒体的各种头版头条,封面标题。他曾经被称为上帝,如今又成了撒旦。《共和报》评选意大利公敌,他单枪匹马遥遥领先,领先于一切人,包括墨索里尼。
30、意大利人的复仇来了。
他依赖可卡因已久,但之前尿检从未查出——俱乐部自有手段让这些不浮上水面。但现在不行了,他被查出来阳性。意大利足协开出了15个月的超长禁赛罚单。
马拉多纳最终选择离开意大利。
31、"我来到那不勒斯的时候,有8万5千人欢迎我。我走的时候,独自一人。"1991年4月,马拉多纳从罗马搭乘飞机回到阿根廷,有若丧家之犬。有媒体在罗马的机场等候他,他给那些媒体留下一句话,"你们回去告诉那不勒斯人,我爱过他们。"
32、他之后的职业生涯没什么可说的了。
33、这部纪录片所收的他最后的镜头是2004年,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接受采访,提到家庭,他的眼泪滚了下来。旁白里他的家人回忆他的童年。
我想,这样一个人,关于他的纪录片,如果不知道该怎么去结尾。那么提到家人总是正确的。眼泪也总是正确的。
"足球的上帝"晚年犹如一个球状物体。他矮胖,挺着一个硕大的肚子。走几步都气喘吁吁的样子。偶尔他也踢两脚球,但太吃力了,一切对他来说都很吃力。他的心脏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几次都出了大麻烦。他后来自称戒毒成功,但雪茄始终与他如影相随,像切·格瓦拉。
34、他爱什么?我想毫无疑问,他爱他的家人。他也毫无疑问爱阿根廷。他始终是阿根廷人的英雄——他和阿根廷,彼此没得选择。他死后阿根廷为他哀悼3天。
我还看到一个视频,阿根廷的主播们在直播的时候得到了他的死讯,他们一个一个,悲切得如此真实。
他短暂地做过那不勒斯人的英雄。做过意大利人的敌人。但现在都不是了。
足球是什么呢?1986年阿根廷战胜了英格兰,那是一次真正的复仇吗?大约并不是。
足球运动员的命运与价值。
他说,我上场,为人们带来快乐。
不是的,他上场,他赢,才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
2020年11月26日,马拉多纳去世。媒体以球王去世、巨星陨落为标题表达突如其来的悲思。其实,由于当今足坛梅西和C罗的存在,最为困难的就是衡量老球王们的巨星成色。甚至很难形成一个世人所接受的通用标准做一份伟大球星的排名。赛场数据是唯一客观的痕迹,对比C罗和梅西进入职业赛事之前的各大联赛球星的进球数据,比如大罗、维埃里、亨利、范尼斯特鲁伊等等这样的球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平均能得到2至3个联赛射手王的个人成就。也就是说一个球员在职业生涯中能有2 个以上的五大联赛射手王头衔就可凭此在世界足坛的历史中永远拥有一席之地。而梅西和C罗出现后,到现在为止全欧洲联赛的射手王常年在他们两人中轮换,从足球技术的角度看,他们两人的各项数据盖过了几乎所有过去的伟大球星,即便是最伟大的那些球星与他们比较数据也会黯然失色。球迷总在争论,拥有顶级数据是否等于伟大? 足球这项运动富含着复杂的内容,一般的职业联赛球队拥有较强的当地属性。而顶级的欧洲五大联赛依靠资本的大量输入实现了足够高程度的国际化,从而成功的淡化了顶级球队大部分的区域文化性质,成为脱离地方属性的较为纯粹的顶级足球竞技平台。在这里,一个球星带领球队在联赛中取得最后的冠军,那是小集体的胜利,背后是资本的胜利。 因此,唯一能够包含更复杂内容的还兼具顶级对抗水平的赛事就是世界杯了。世界杯赛事就是国家之间在足球领域一较高下,这偏于政治。每一次球队的胜利和失败,都不仅仅属于你,而是属于你和你的国家。在白岩松的一次专访中马拉多纳表示,他的一切都属于阿根廷。 1974年,在13岁的马拉多纳即将升入阿根廷联赛成年队的前一年,邓小平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发言。发言稿由乔冠华准备,毛泽东亲自审阅。该演讲代表着毛泽东最新的世界观---国家关系的远近不是以共产主义革命来确定,而是以经济的密切程度作为判断标准。并将世界划分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马拉多纳一生远离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控制的国际足联~各种足联,他紧密的和第三世界的人民站在一起。和查韦斯站在一起,将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头像纹在身上,在自己的纪录片中说毛主席是他心中的伟人。他痛恨美国,他认为全球只有新中国不是美国的殖民地,以前不是,以后也不会是。嗯,可爱,我们怎么可能不对这样一位马拉多纳抱有超越足球之外的好感? 马拉多纳于1976年的阿根廷联赛脱颖而出。1981年,21岁的马拉多纳在阿根廷联赛个人打入28球带领博卡青年队获得联赛冠军,这是他得到的第一个联赛冠军,此时他已在阿根廷成名5年。1982年马拉多纳转会西班牙,在巴塞罗那开启了他足球的欧洲之旅。这一年的4月,他的国家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权与英国开战,他们损失了一艘主力巡洋舰、几架战斗机和潜艇,上万名士兵被俘,被法国以中立国名义禁运了击沉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的飞鱼导弹,英国人也为此给全世界的军舰设计师们上了一课电磁兼容学。6月20日,阿根廷政府向英国递交了投降书,阿根廷人民万众愤怒。这一年是世界杯年,举办地点就在西班牙,6月29日马拉多纳领到一张红牌黯然离场。 4年后的1986年,为马拉多纳倾尽所有的意大利弱旅那不勒斯在其带领下获得了联赛季军。崛起于意大利的新星来到墨西哥世界杯,6月22日,阿根廷队打英格兰队。此时此刻,世界杯的赛场将足球和政治情绪联系在了一起。爱国主义充满了每一名阿根廷球员的血液,他们想要在球场上为国复仇。在这届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发扬了一种踢法,古典十号位。十号球员是球队的主要持球手,吸引对方球员的逼抢,然后依靠高超的球技进行摆脱,力争扯动出空挡后分给边路球员形成推进或者干脆造成突破。这个踢法意味着他有更多的自由,他的位置更加随意和飘忽,甚至可以不参与防守。这也意味着他的队友必须更加努力的为他补防,并且容忍他的失误。然而,马拉多纳的表现值得大家的付出,他以出色的球技戏耍他的对手,对方在防守时经常不得不在他活动的区域范围内布置半个队的人手对他进行围堵。面对英格兰的肘击和围堵,他没有按照常规套路分边,而是选择自己从边路中线附近开始突破,他过了英格兰的半支球队打入进球。整个比赛中,26岁的马拉多纳包办了打入英格兰队球门的两个进球,帮助阿根廷2:1获胜。举国欢腾,一名少年带领团结的战友完成了对敌人的复仇。之后,马拉多纳的完美助攻绝杀了联邦德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一名贫寒少年在全世界面前横刀立马,掀翻了挡在眼前的所有豪门贵族。接下来的1986到1987赛季,马拉多纳携带主角光芒带着那不勒斯站在了意甲联赛的顶峰,他也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意甲联赛冠军奖杯。1986年,是马拉多纳人生传奇的最高峰。他用这一年的表现永远占据了阿根廷球迷的精神世界。 显然,世界杯比俱乐部联赛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到处都存在着总体战理论延伸下的高压政治,一切国际比赛都是国家对抗的延伸,从排球、乒乓球到足球。对于阿根廷人来说,无论你喜不喜欢足球,在1986年你都会关注马拉多纳~去看世界杯。因为你关注的不再是足球本身,而是国家对抗,是民族复仇。因此,在爱国主义和更多复杂激情的簇拥下,世界杯定时定点的在全球吸引了一大批本不属于足球的观众。这是足球最大魅力的体现,有男人喜欢的,有女人喜欢的,有欣赏少年得志的,有欣赏老迈悲情的。其实正是这些被球迷们称之为伪球迷的人们,才使得足球运动超越了足球本身。这是联赛所不能具备的,这也是活在联赛数据中的球员所不能理解的。 自古以来,阿根廷人民的经济活动主要围绕着植物和动物展开,是典型的农牧国。阿根廷国内最大的工业单位是运输部门,其中反复经历国有和私有化的铁路部门备受瞩目。除此之外,必须的工业生产资料主要依赖进口~依靠农牧产品换汇~购买其他国家的工业品,就连最要紧的国防装备都只能依靠外国武器的进口,不然也不会出现在马岛战争中法国飞鱼导弹以中立国借口对阿断供的悲情局面。由此来看,阿根廷是个典型的对外依赖型国家。外部债务、贸易逆差、出口波动、财政赤字长年折磨着阿根廷人焦虑的神经。紧缩的财政使得政府无力掌控基层,基层以灰色自治的形式塑造了成片的贫民窟,结合以农牧为主的经济生产形式进一步塑造了阿根廷国内松散的基层教育环境,成片贫民窟的街头巷尾到处游荡、成长着像当年的马拉多纳一样的孩子们。强调读书刷分的学校比较少见,很多孩子们可以成天踢球,享受快乐教育和街头足球。福兮祸兮,阿根廷的乡间因此得以不断出产世界级的球王。他们以足球的形式维护着潘帕斯草原的骄傲。 1986年的那个夏天,央视还无法单独负担世界杯的转播权,只能派遣联合报道组与香港媒体进行联合转播。同年的中国已经能全年量产1400万台电视机,还有更多的进口彩电。一批幸运的球迷们因此得以见证阿根廷传奇。同样是长期以来的农业国家,同样是备经苦难的民族,中国此时正在进行激进的工业化技术引进和制度革命,每个行业都有人埋头苦干、试图摆脱居人之下的命运。和世界上所有品尝过压迫滋味的民族一样,中国人最喜爱白衣少年枪挑豪门的故事。于是,在这个夏天中国球迷与阿根廷和马拉多纳产生了最为深情和激情的共鸣,它很自然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第一批阿根廷铁杆球迷在中国顺势产生,他们和阿根廷人一起笑,一起哭。陪你热泪满面,陪你彻夜不眠。都是第三世界,谁瞧不起谁啊。 文化,由一群人以价值观共识加上统一的行为范式组成。而传统则是以特定周期重复的文化。世界杯是国家间的足球对抗赛,4年举办一次。自1986年马拉多纳勇夺世界杯的传奇发生后,阿根廷足球陷入了一种特有的文化怪圈,他们一届又一届的重复期盼着再次出现一个神一般的伟大救世主,他能主宰每一场比赛,带领阿根廷人再夺世界杯。于是,每当世界杯开赛,阿根廷队的主教练就以马拉多纳为样板,在球队里那些个贫寒而又少年成名的球星中选出一名当季风头最劲的球员打造成球队核心,从昨日的奥特加、贝隆、里克尔梅到今日数据上无人能及的梅西,却没人能在世界杯的赛场重现马拉多纳创造过的昨日辉煌。这种文化就像是毒药,它让阿根廷的小伙子们一次又一次的轮回在马拉多纳辉煌的背影里,向世人重复诉说着阿根廷人骄傲的悲情。 如今的足坛,更快更凶狠的全场紧逼和更现代的球员训练系统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六边形战士,这让走着踢球的球员消失的一干二净。随时随地与队友形成三角站位然后敲墙推进是正道。梅西和C罗在这样的现代体系下被塑造成的自由边翼在回防时也要跑进足够靠后的后防纵深。五大联赛就像是顶级的足球技术研发中心,在这个时代似乎已经找到了足球运动的最终解决方案,各个球队各个国家的打发越来越相似。它与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完全不同,在那个时代每个球队都各具特色,英格兰的长传冲吊,意大利的混凝土防守,巴西的桑巴足球,荷兰的全攻全守,等等,百花争艳,百家争鸣。而如今早已没有了古典十号位,传奇早已归于历史。 每逢昨日重现,同是屠龙少年的中国已然脱胎换骨变成巨龙,而阿根廷人面对毒品、女人、私生子和他的最后一届世界杯~1994年美国世界杯上麻黄碱的故事,是每一名阿根廷球迷青春的回响。你问我在想些什么,我说我最明白你的辜负。
马拉多纳 # “足球有关政治” 作为一名影迷而非球迷看完了这部迭戈的纪录片。他的传奇一生比无数电影都精彩,他身上的争议性深深吸引我,让我有很多想记录的想法。
一、上帝与马拉多纳 “他是时代的主角,却无法主导自己的人生” 在那不勒斯,马拉多纳从被捧上神探到被拉下神坛,只用了八年,但不妨碍他的神迹被永远传颂。 他是足球天才、是罗宾汉、是民族英雄、是反美先锋,是神…也是瘾君子、是浪荡儿、是罪犯、是道德败类…在神迹传颂的过程中,每个人对马拉多纳都有自己的解读。
人们热衷于造神,也乐于毁神。造神是为了填补他们的自卑,满足他们虚荣,突然有一天发现这尊神其实是个普通人,于是他们愤怒了,便将他彻底毁掉,还不惜高呼:这都是骗人的,他只是想保留他的虚荣。
二、那不勒斯与马拉多纳 “我只想去那不勒斯,因为尤文图斯是肮脏的权贵,我的一生就是要把腐朽化为神奇!”
纪录片将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的“上帝之手”和世纪进球一笔带过,它并没有讲述马拉多纳的一生,而是着重刻画了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的八年,全片取材于真实镜头,却剪辑出电影的质感,十分优秀。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北方豪强尤文图斯对阵那不勒斯,他们球迷高歌着“霍乱的患者,地震的受害者”,“你们从不用肥皂洗澡,是全意大利的耻辱”“那不勒斯人努力工作吧,买马拉多纳已经让你们倾家荡产了!让我们把那不勒斯人洗干净!”与后面意大利世界杯要求那不勒斯人爱国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
在那不勒斯人被北方同胞称作“霍乱种”“欧洲下水道”时,马拉多纳被愤怒点燃,他的一生永远在与高贵的固有秩序抗争。他出身卑微,对那不勒斯人的屈辱感能感同身受,他善于利用愤怒与屈辱,那一刻他就是那不勒斯人…
结果历史已经记录,我就不再赘诉。那不勒斯创造一系列奇迹后来被记录为弱者对强权的胜利,而马拉多纳正是挑战足球权贵的领袖。
全片达到高潮在于90年意大利世界杯半决赛阿根廷对战意大利,地点就在那不勒斯的圣保罗球场,所有的国仇家恨、个人崇拜、矛盾冲突等等杂糅在一起喷发出来,辛辣而讽刺,极具戏剧性。我认为其政治意义不亚于86年墨西哥世界杯阿根廷对战英格兰,足球有关政治,也将永远相关…
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向上攀爬的那条路不是比站在顶峰更让人热血澎湃吗?”纵观马拉多纳的一生,我充分理解了贺炜的这句解说词。 来自贫民窟的他似乎永远站在平民的一边。无论是带领号称“人民的球队”的博卡青年对阵世仇“百万富翁的球队”的河床的阶级之争,还是带领悲伤阿根廷战胜高傲英格兰的复仇之战,亦或是带领饱受北方同胞歧视的那不勒斯人所展现的一系列神迹…所有的一切都满足了人们对于平民英雄的全部想象,人们在球场外失去的迭戈帮他们在球场里全部夺了回来,这也许是他即使饱受争议但仍然受到全球这么多人膜拜的原因之一(“马拉多纳教”的信徒广泛,感兴趣的去搜一下)
中国人民和拉美人民在近代一样饱经磨难,也更能感同身受。毕竟谁不喜欢看平民英雄挑战列强,打破旧秩序的故事呢?所以在1986年的夏天,中国球迷与阿根廷人和马拉多纳产生了最为深情和激情的共鸣,他们和阿根廷人一起泪流满面,一起彻夜不眠…
四、我心目中的迭戈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告诉我,如果不是卡斯特罗出现在拉丁美洲历史上,那么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小孩现在都说着英语,所有男人都在为纽约扬基队尖叫。” 在我心目中,迭戈是与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并列的拉丁美洲左派图腾。
如纪录片所叙,自从黑手党用古柯碱控制了马拉多纳,他剩下的人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毒瘾作斗争。
直到2004年,长期的纵欲几乎夺去马拉多纳的生命时,他才下定决心戒毒。起初,马拉多纳想去美国戒毒,但美国却以他左倾严重为由拒绝了他(美国也不是傻*,会允许一个反美先锋入境)。
祖国阿根廷的医院也不敢接受马拉多纳,因为他已经两次心脏骤停,万一收治死在了医院,那势必成为人民公敌,毕竟马拉多纳在阿根廷是大家的精神领袖,不管他爆出多少丑闻,阿根廷人仍然对他推崇备至,甚至扬言,谁说马拉多纳的坏话,就是说他们的坏话(拉美球迷疯狂程度有目共睹)。
在马拉多纳人生的最低谷,卡斯特罗向他伸出了援手,为马拉多纳戒毒、减肥和戒酒各方面,专门成立了一支古巴最顶级的医疗团队。除此之外,两人时常见面,卡斯特罗给了马拉多纳极大的精神支持。
古巴四年,是迭戈人生中少有平静的四年。他的身体在古巴的悉心照顾下逐渐康复,精神也受到卡斯特罗的深刻影响。他从小在阿根廷底层长大,目睹过美帝扶持的独裁者们和资本控制下的阿根廷社会的悲惨与不公。从此老马利用他的影响力在反美反帝的道路上狂飙突进,天下苦美久矣,马拉多纳的敢说敢为和不屈服权威,进一步增强了马拉多纳在第三世界人民中的影响力。他怼教皇怼足联怼贝利直言不讳,其反帝反霸的事迹我也不再赘诉,感兴趣可以可以一件件地去搜🥃
201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去世后,马拉多纳在采访时表示:“卡斯特罗留下的遗产是无限的,但愿现在的政治家们能从他的话语中和遗产中学到点什么。当时我自己的国家对我关上了大门,很多医院都不接纳我,而古巴对我敞开了大门。菲德尔接待了我,感谢上帝我现在已经恢复正常,每天都可以起床,疾病已经远去。当时他向我解释了毒品的危害性,告诉我我当时做的事都是坏事。我对他的话非常在意,这对我很有益。” 4年后的同一天,马拉多纳因心脏骤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家中去世。 再见,迭戈
⭐⭐⭐⭐⭐(是一部不需要观众懂球,也能充分感受其戏剧张力的体育记录片)
很喜欢的一句话:
马拉多纳代表了一个真正的大时代结束,小时代结束才需要互相提醒,大时代结束是寂静无声的。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
“那不勒斯时期的马拉多纳是他一生的缩影:反叛,欺骗,英雄,神。”
阿根廷时间11月25日,球王马拉多纳因心脏骤停在家中去世,享年60岁。这里回顾一部2019年的纪录片《马拉多纳》,作为纪念。
迭戈·马拉多纳,一个连不看球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的名字:与贝利齐名的球王,世界杯冠军成员,“上帝之手”……关于他的影像、新闻、传记和传说汗牛充栋。纪录片《马拉多纳》则另辟蹊径,以多段首次曝光的珍贵影像资料,并刻意回避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图像,还原了球王人生的一个侧面。影片由曾以《艾米》获2016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导演英国阿斯弗·卡帕迪尔执导,入选了2019年的戛纳电影节和洛迦诺电影节。
《马拉多纳》是一部纯粹得近乎文献的纪录片。在两小时的篇幅里,它以时间顺序,以马拉多纳效力那不勒斯时期为核心,从真实的新闻视频、图像、采访音频等材料中展现了马拉多纳的足球生涯。在本片中,你听不到纪录片常有的旁白解说(声音来自马拉多纳本人或身边人的采访原音),也几乎看不到有主观意图的剪辑。粗糙的画质,杂乱的背景音,每个镜头都是三十年前特定时刻的真实影像。
影片终结于2004年,尽管切入了几个后来的镜头,但整体而言就像是一本从故纸堆里扒拉出来的旧手账。而这些朴素的素材经时间之手联系起来后,则爆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些素材里的马拉多纳是什么样的?“迭戈”和“马拉多纳”的矛盾是纪录片的一条隐形主线。
“迭戈”是亲人和朋友眼中的马拉多纳,一个疯狂热爱足球的大男孩儿,十五岁就主动承担起养家责任的少年,孤独站在巅峰、内心痛苦不为人知的足球运动员。他出生在维拉·菲奥里托,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贫民窟,足球是他穷困的童年里心爱的玩具,是“我的救赎”。而“马拉多纳”是被球迷热爱和包围的巨星,是24小时处于镁光灯下的公众人物,是带领球队赢了比赛时的英雄和“上帝”,也可能下一秒就沦为“最讨厌的人”和“撒旦”。在巴塞罗那,在那不勒斯,在整个欧洲,人们所知道的,只是“马拉多纳”而非迭戈。
“迭戈”热爱足球,渴望胜利。“迭戈”是奔跑时的风驰电掣,进球时的狂喜雀跃,胜利后的普天同庆,是“登上球场之后,生活远去”的纯粹。陈旧的历史影像里,迭戈一次又一次跳进队友的怀抱里庆祝进球,在胜利后拿着话筒跑来跑去采访队友,在更衣室里激动乱舞。迭戈在那不勒斯的一场胜利使五名观众昏倒,两人心脏病发作。这些时刻的欲望、激情和能量溢出屏幕,感染每个看球或不看球的人。足球是和平时代的战争,是人类精力、狂热、欲望的宣泄,此言不虚。
但“登上球场之后,生活远去”从来只是梦想。《马拉多纳》以多段真实影像展现了那些恰恰就发生在球场上的喧嚣。马拉多纳初到那不勒斯时,那不勒斯还是一支二流队伍。“那不勒斯是意大利的‘非洲人’。”每当马拉多纳代表那不勒斯去意大利北部出战,球场上便充斥着“不整洁”、“乡巴佬”、“霍乱病人”的谩骂和“洗洗吧”的标语。次年,马拉多纳带领这支二流强队夺得意甲冠军。胜利是那不勒斯的蓝色,马拉多纳成为那不勒斯的英雄,成为上帝。但是,那些刺耳的噪音如阴云笼罩着这项运动,从未散去。
纪录片的高潮放在1990年世界杯半决赛,马拉多纳率领的阿根廷队遇上了意大利队,而比赛地点正是那不勒斯。影片展示了当时的采访。马拉多纳说,我在那不勒斯生活了六年,这里是我的家,我已别无所求。人们热爱我,也会支持我的球队(阿根廷队)。一个年轻球迷笑着对镜头说,会因为热爱马拉多纳而支持阿根廷队。
但是,随后我们看到的,却是马拉多纳出场后,全场的嘘声。比赛僵持不下,进入点球大战,马拉多纳罚进点球,帮助阿根廷队挺进决赛,却成为意大利人“最憎恨的人”第一位,成为报纸头条上的“撒旦”。曾经热爱和保护他的意大利人、媒体、税务机构……都抛弃了他。
影片还以客观视角呈现了马拉多纳内心的焦灼。在那不勒斯的辉煌达到顶峰后,几乎别无所求的马拉多纳和俱乐部关系破裂。毒品、酒吧狂欢、私生子、与意大利黑道的关系……这些细节从媒体、记者、马拉多纳的亲友和他自己口中讲出,使我们得以拼出一副图景,试图接近他内心的想法。比如,当他冲守着他的记者破口大骂时,他是怎样的想法呢?影片并没有做一字一句的点评,而是给了我们通过这些素材去体会的空间。
而当1990年世界杯在即,国家队发出召唤时,马拉多纳疯狂健身,恢复毒品和酒精摧残的身体素质时,这无声的影像又是那么令人激动。
纪录片这种形式有其内在悖论——真实素材看似未经干预。常用毫无特征的中年男子背景音解说,暗示着一种客观性,但正是这些关于客观性的预设,使隐含的立场和视角更具说服力。
但《马拉多纳》用粗野席卷了我们。这些真实影像中的马拉多纳依然是巨星,是英雄,《马拉多纳》没有像很多纪录片般用家长里短和内心独白给我们“他只是个普通人”的视野:你和马拉多纳隔着一座山,你别想以凡人的视野一窥究竟。纪录片不回答他为何暴躁嗑药。爱她恨他,他是马拉多纳。
另一方面,在认识论上的悬置之外,《马拉多纳》确实以这恐怖的真实感让人在情感上仿佛离他更近了一些——快速的剪辑让我们上一秒还在球场的山呼海啸之中,下一秒就陷入被记者包围却不愿说话的沉默之中,让人想起我们并不耀眼的生活中那些不想说话只想打人的时刻。
在这个意义上,《马拉多纳》拒绝“冉冉升起-到达巅峰-高高摔下”这样的叙事(如著名的“上帝之手”和几个重大胜利时刻,都并未着重刻画),而是回归到迭戈的生活本身——他曾拥有神一般的力量,而一如自然规律,那些力量渐渐离开了他。在素材的汪洋大海中游泳然后剪出这两小时是可贵的。这粗糙的画质和专属于足球比赛的快速跑动和喧嚣让《马拉多纳》成为一股历史影像的洪流,它接近了一种影像为形式的历史。当影片戛然而止时,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一生的样子,同时看到婚礼和坟墓上的鲜花。
在影片的结尾,十几年光阴倏忽而逝,臃肿肥胖的马拉多纳出现在我们眼前。记者说,“你现在比教皇还肥”。在这一刻,谁不会感慨“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感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呢?不是人人都能像马拉多纳凭天才、勤奋和机遇而得到梦想中的一切,但人人都体验过追逐梦想的波折,时不我待的不甘。如此,无论对于球迷还是非球迷来说,《马拉多纳》都是值得一看的,特别是在2020年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多事之秋——
那些朴素、陈旧的历史影像还原出的,本是一个与我们无差的有所热爱,渴望胜利,与内在外在环境无休无止不懈不竭抗争着的人。他是迭戈,也是马拉多纳。
粗糙的画质也抵挡不住马拉多纳的个人魅力,球场上胜者为王,不在乎立场,不在乎国别,上场就是要赢,哪怕开赛前大吃大喝,甚至吸食违禁品,但是只要比赛,就会疯狂锻炼,只为比赛有更好的表现,展现马拉多纳的人格魅力。 原来阿根廷夺得世界杯冠军是在1986年,多么神奇的年份。之后带领意甲联赛那不勒斯队夺得2届意甲冠军,成为那不勒斯球迷的神,堪比耶稣,90年到达事业巅峰期,随后因为90世界杯淘汰意大利,又成为意大利人唾弃的对象,这个大起大落简直不要太刺激,之后几年就退役了,一代传奇就此终结。 虽然马拉多纳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还不小,但是对于足球的热爱确实真心的。又由于从15岁起就是家庭的顶梁柱,背负的重任又是何等之大,又因为好强的性格,使得他没办法一个人真正的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最后只能自我伤害。 2020.11.25,以此纪念马拉多纳的辉煌一生。虽然他巅峰我刚出生。
少有的不需要观众懂足球,也能感受到充分戏剧性的体育纪录片。导演拍的不是球员马拉多纳,而是迭戈·马拉多纳,或者说“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于是,素材取舍上导演非常大胆:90年代的世界杯决赛一笔带过,教练生涯、与梅西的交接统统不表现,甚至放弃掉94年经典的狂吼镜头。只将重心聚焦在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走上巅峰,之后又走入深渊的悲剧传奇。“那不勒斯的马拉多纳就像他人生的缩影”,无法摆脱的贫民窟烙印,迭戈与马拉多纳的双重身份,那不勒斯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历史…这部足球纪录片触及的话题,竟与那不勒斯四部曲有呼应之处。所以这部纪录片才这么好看,不仅有足球的华丽和热血,更有文学的深沉与冷峻。音乐也相得益彰,最后回顾马拉多纳身影的一段吉他与弦乐协奏,十分催泪。
足球这项运动富含着复杂的内容,一般的职业联赛球队拥有较强的当地属性。而顶级的欧洲五大联赛依靠资本的大量输入实现了足够高程度的国际化,从而成功的淡化了顶级球队大部分的区域文化性质,成为脱离地方属性的较为纯粹的顶级足球竞技平台。在这里,一个球星带领球队在联赛中取得最后的冠军,那是小集体的胜利,背后是资本的胜利。而世界杯赛事就是国家之间在足球领域一较高下,这偏于政治。每一次球队的胜利和失败,都不仅仅属于你,而是属于你和你的国家。在白岩松的一次专访中马拉多纳表示,他的一切都属于阿根廷。中国人最喜爱白衣少年枪挑豪门的故事。在1986年的夏天中国球迷与阿根廷和马拉多纳产生了最为深情和激情的共鸣,它他们和阿根廷人一起笑,一起哭。陪你热泪满面,陪你彻夜不眠。
1.分解成diego和maradonna,绝妙。整部片子就是一阴一阳,一黑一白的辩证。2、看到夺冠她妈妈的电话,泪目.3.意大利人真孙子,小肚鸡肠,输了球就开始搞当年带他们上道的英雄。4.片子里一个意国政府官员说他煽动意大利内讧,可拿坡里打客场时简直就被地狱歧视,他们也好意思说?
看完去重温了一下“感谢费里尼,斯科塞西,”(群众掌声刚要响起),没有停顿继续说,“还有迭戈马拉多纳”(掌声按住了)时刻。有些人物纪录片注定比传记片好,rebel, cheat, hero, god这种标签大概当代体坛不会有了。
名人传记片先天攒了一个主角光环和人气。新闻纪录片汇编方式不是问题,但最终达成也只有新闻的信息量和深度那就是个问题。但还是要端着一颗10岁的球迷心感叹一句,1986年世界杯自然马拉多纳是传奇手笔,但把那不勒斯带到意大利和欧洲冠军,那真是传奇中的传奇了。何时去那不勒斯休个假啊~真是累死鸟。
荒謬的人間,偉大的故事。86年,墨西哥世界杯,他的面相開始產生變化,救世主的模樣慢慢爬上了他的臉,然後他真的成為了神。在必要的時刻,神總會揀選恰當的人,向大眾展示奇蹟。然後祂會無情地離開,留下那個凡人的身軀,享受那份名聲和權力,同時還要對付剩下的無比空曠的虛無。這就是為什麼馬拉多納和毛x東的人生,都是偉大的悲劇,卻又沒有解藥。
阿斯弗拍纪录片还是有一手的,多面马拉多纳。
迭戈yyds,我永远爱你!
你都成为历史的主角了,也没办法确定是否是自己人生的主导
多年前我也是个足球少女&阿根廷球迷 想来真是感慨颇多啊... 又好想看球了 Amo il calcio呜呜呜 //剪辑跪了 我觉得导演的立场很明显了 第三遍看得我想哭 真的 试问谁看完会不爱马拉多纳
本以为拍马拉多纳就是“攀登-巅峰-坠落-救赎”的过程,没想到导演不到影片的一半就拍“巅峰”(还有意省去了86年最燃的更衣室Argentina呐喊),又在“坠落”以后直接跳过“救赎”(即省去了94年著名的冲镜头狂吼)。括号里的做法足以看出导演对组织素材能力的自信,这个片子其实可以取名《马拉多纳在那不勒斯》,所呈现的素材足以撑起球王职业生涯内在的逻辑关系。最牛逼的是导演将影片的高潮放到90年意大利世界杯在拿坡里的圣保罗球场举行的阿根廷与东道主的半决赛,让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人物矛盾在一场比赛中瞬间爆发,从而非常合理地引出之后的“坠落”。很少见到这样厉害的人物传记片,当然老马本身的传奇经历也功不可没。
从叙事重点看,可以叫《迭戈在那不勒斯》,马拉多纳应该是创造、或者说复兴了一种大众媒体时代的艺术家原型,场上和场下两极分化,寻求安全感的迭戈和铜墙铁壁的马拉多纳互相撕扯,带来精彩与糟糕、球王和瘾君子、上帝和魔鬼,纪录片指出卡莫拉通过毒品控制了马,其实赢球和荣誉也在manipulate他和其他人,狂热总是两面的,86年有多一战封神(现在看仍心潮澎湃),90之后反噬得就有多狠,从更衣室镜头和后来执教经历看,马拉多纳是非常懂球员的,而且有一种底层性情(对着镜头介绍房间里挂的裸女像,C罗梅西都不可能如此),可惜,被钉在英雄的位置上,就拒斥了理解,这也是一个时代曲线的高峰,有电视和狗仔,却还没有鹰眼回放和社交媒体,一切交换都是强烈的,就像他姐姐说“迭戈15岁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curzon,了解了下儿时长辈提到次数可能是(超过马列斯)最多的外国人物,对于像我一样只知道“上帝之手”的观众来说,那两个意甲赛季和两次世界杯呈现的戏剧就足够让人赞叹不已,惊叹马拉多纳的才华并暂时被足球带来的魅力所感染,再加上迭戈是留着南美血的多情种,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贫困区域的妈妈宝,只要客观呈现就够抓马了。但该导演有过误导的前科,不知意大利球迷是否会如片中所现,时而可爱时而刻薄至极,结合影厅几位球迷的表现,倒感觉有可能。这场算是在英国最吵的一次观影体验之一,后排坐了四位球迷,不断吃薯片,喝罐装啤酒,出入影厅,讨论欢呼,神烦,让人还是想跟这项体育保持距离,除非法国队表现不错,可以又压钱赚一笔:)
用未公开视频素材剪出一种近似家庭影像的效果。联想起YOUTH里面的那段戏以及这里最后一段老年马拉多纳踢五人制的录像。堕天使。恰好发生在那波里
马拉多纳让那不勒斯成为了蓝色的海洋有点阿根廷属那不勒斯的意味了,在90年意大利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的政治性意味不输英阿大战,原来那不勒斯这个城市还有这样的认同归路。没想到“上帝之手”出现得那么早,又那么快的略过,整部纪录片都放在了成神和陨落这一动态性过程中,看完不禁再一次警惕所有的造神运动。
足坛天使与魔鬼,只此一位。
3.5.
足坛不会再有第二个马拉多纳了,安息。
优秀的纪录片要有视角,在视角中相对中立,又充满冲突。陪伴着成长的神一般的球王马拉多纳,在导演的剪辑里,让人看到了还有一个单纯的迭戈。
优秀的素材截取,聚焦于马拉多纳“封圣”与“成神”的拿波里岁月,浓缩了他跌宕传奇的一生,在某个角度,你甚至可以将他的生平当做宗教研究的绝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