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我的父亲母亲

    大陆剧大陆2013

    主演:陈小艺  辛柏青  冯远征  曾黎  杨新鸣  罗京民  

    导演:刘惠宁

    猜你喜欢

     剧照

    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2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3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4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5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6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3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4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5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6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7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8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19我的父亲母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7 00:41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乡下插队的陈志(辛柏青 饰)因父亲“历史问题”迟迟不能回城,做为上大学的交换条件,他与村支书的女儿翠花(陈小艺 饰)定了亲。回城后,翠花在陈家照顾瘫痪的公公,陈志则踏上了去大学报到的行程。班里党支书马庆升(冯远征 饰)觊觎女同学秀萝(曾黎 饰)的美貌,而秀萝心中则装着正直的陈志。几年后,秀萝成了马庆升的妻子,陈志一直对翠花不离不弃。文革结束后,马庆升靠钻营当上了文尚县县长,陈志当了副县长。此时的秀萝已看清了马庆升的本来面目,她带着女儿独自在市里生活。陈志将要调任市农委主仼的消息让马庆升耿耿于怀,他不择手段地干起了龌龊勾当......

     长篇影评

     1 ) 润物细无声

            罗姆在《电影与文学》中曾经说过,电影是一门“细节艺术”,在电影中,细节小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缕阳光,大可以是一个事件,柴伐蒂尼曾说过:“只要深入的挖掘,任何细小的事实都会成为一个金矿。”
            传统的电影艺术靠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情节来产生艺术震撼力,就像猛饮一杯烈酒,让人立醉;而也有一种电影,在剧情本身是淡淡的,却由于细节运用得绝妙,同样撼人心弦。就如真正的碧螺春到是极清淡的,要慢慢品尝才能觉出其甘香高雅。
            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他和她终于已经成为了“我”的父亲和母亲,这在影片开篇观众便已知道,这部故意舍弃了悬念的电影,可以说,成功的关键之一便是胜在细节。
            类似我国古代戏曲中对“关目”的应用,契科夫也曾经主张过,一切细节都应当是精心设计的,都应当贯穿于始终,只要戏一开始墙上挂着一把手枪,到剧终时它就应当用于杀人。细节当然可以用来作为贯穿道具或动作来为主题服务,然而文艺作品中细节的震撼力却绝不仅于此。
            就且让我们暂时放开片中浓郁的农村风俗风情,抛开凄婉清丽的段段乐曲,把我们的目光和焦点投注到这部影片中的细节中来,开掘个中 “金矿”。
    母亲的“红”——心意
     “红棉袄”
            第一次见父亲的时候,母亲穿了她的新棉袄,母亲的身形娇俏,本会让人显得臃肿不堪的棉袄裹在她的身上,也沾上了几分轻盈灵动。棉袄是水红色的,红而不艳,亮却不俗,仿佛在那样的青山绿水中,在那样宁静的村落中,从来就应该有一位这样清秀的红棉袄辫子姑娘。
            父亲是从城里来的“先生”,他的到来引起了村里一阵不小的轰动,围观的人群里,有那一片鲜活的红在跳动。
            看完“先生”,母亲小心地把红棉袄收在柜子里,端端正正地放,仔仔细细地压,简简单单几个手上的动作,年轻少女细腻、多情的心已跃然银幕。
            轮到“先生”来母亲家吃饭了,母亲一手扶着门褴,冲着父亲甜甜地笑,阳光照着那清亮的眸子上一帘青青的睫毛,那娇嫩的红唇下一合晶莹的贝齿,还有那件红红的棉袄,也伴着母亲,朝着阳光笑。父亲也笑了,说不清是喜欢上了这件母亲穿的红棉袄,还是喜欢上了特地为了父亲而穿上这红棉袄的母亲。
           “先生”要被人带走了,临走前答应会来吃一口母亲做的饺子,母亲等待着,从柜子里又取出了那件父亲喜欢的红棉袄。
            红棉袄是属于年轻姑娘的,红棉袄,红得热情似火,红得灿烂如花,红的是简单,红的是执著,红棉袄是姑娘对美丽的憧憬,红棉袄是母亲对爱情的追求。
    “红发卡”
            又是红,水红水红的发卡,父亲送给母亲时说:“红发卡配你的红棉袄,好看!”
            当母亲终于没有赶上把父亲带走的那架马车而摔倒在地的时候,她无助地痛哭完自己的委屈后,才发现别在头上的发卡已不知了踪影。刚才一路跌跌撞撞地跑,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母亲怎么知道发卡掉在了哪里?父亲已经被带走了,临走时终于没有让母亲遇到,为什么就连父亲送的唯一一个小小的发卡,都不让母亲戴着、捧着、包着、藏着呢?在一连串拼命地奔跑、跌倒、哭泣后红发卡的丢失,仿佛一段乐曲在到达了一个高潮之后,曲调还是在不停地攀登,听者的心不停地往上提,往上提,终于,到了红发卡的丢失这个小小的休止符,听者呆了,观者呆了,刹那的静默之后,所有的凄楚一拥而上,泪水终于决堤而出。当发卡终于在屋前的栅栏下被母亲找到了时,它本身早已不再重要,塑料红片片已赚得了观众太多的泪水。
    “梁上的红”
            还是红,这次的红,是母亲在织布机前的杰作。村里新建的小学校的梁上的那块红布,由村里最漂亮的姑娘——母亲来织。年轻的窈窕的母亲轻扭着腰肢在织布机前坐定,活儿干得精细漂亮,“红”悬在梁上,父亲一抬头就可以看见,父亲愿意讲课时有“红”陪着,四十年来红布已白了又黄,黄了又灰,直到父亲去世,“红”还是那块“红”。
    “黑”
             在这儿,也有一阙《红与黑》,整部电影的色彩是如此的分明,前、后部“我”出场的时候,黑、白、灰冷得压抑、冷得孤寂,而在叙述“父亲”和“母亲”的那段美好的故事的时候,红的棉袄、蓝的青天、绿的山坡,一切都是温暖的色调,美丽而清新。
            从红花绿树到黑装灰林,四十年父母亲长相厮守,四十年真情不变,四十年心意不改,路还是那条路,梁还是那道梁,只是岁月已老,红颜不再,伊人已去。所以母亲要为父亲织完最后一块布,所以母亲要陪着父亲再走上那条来时的路,故事本太简单也太平凡,那个佝偻着的苍老的背影却为何让观众如此泪眼朦胧,母亲青春时的那片“红” 在观众心中却为何如此久久挥之不去!
    母亲的“跑”——追求
            也许,不该叫这部片子《我的父亲母亲》,而要叫它《我的母亲》。
            父亲是被母亲的饭菜引回来的,父亲是给母亲的红棉袄惹回来的,父亲是让母亲的笑招回来的,或者更多的,父亲是被母亲“跑”着等回来的。
            恰如这个片子的导演张艺谋所说,片中有太多母亲等待的场面,等父亲放学,等父亲回乡,“等”得人安静而忧郁,“跑”却能跑出活力和希望。在父亲就要经过的青山中跑着,循着心中朗朗的读书声跑着,母亲在“跑”中追逐心中的梦想,等待的焦虑和不安在跑中释放。
            母亲跑着,终于迎面来了送学生回家的“先生”,故意落个篮子在地上,母亲扭着身子小碎步跑开去,步子颠得厉害,心里扑腾得更厉害。害羞了,年轻的姑娘,却还是要跑的,要等“先生”叫住拿回篮子;忸怩了,村里的姑娘,却还是会笑的,“先生”认识我了呢!
            母亲跑着,终于没赶上把“先生”带走的马车,终于跑得跌倒了,碗碎了,泪水出来了。你只是个农村姑娘,就算长得再漂亮,就算再能抄山路绕近处,又怎么能拦住把“先生”带走的脚步?
            但母亲还是在跑着。
            跑得耳边又响起了父亲的读书声,跑回了父亲,跑落了泪水。母亲的母亲说:“先生是为了你回来的。”病重的母亲躺在床上,一滴泪无声无息地滑了下来。
            母亲的跑是母亲的追求,母亲敢想就敢做,敢跑也敢追,母亲,是个犟姑娘。
    母亲的“犟”——坚持
            母亲太犟了,也太能坚持了,虽然她肯定不懂,什么叫做“执著”。“当时村里自由恋爱的人不多,母亲和父亲,算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生是城里人,和咱们不一样”,母亲却什么都不会理会。母亲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先生有知识、有学问,我就是要对她好,我就是爱他——他讲的课。
     “碗”
            那个大青瓷碗盛着的,是母亲一次次变着花样做出的好吃的,金黄的烙饼、香喷喷的炒饭、还有热腾腾的饺子,盛得严严实实的,都快要溢出来了,母亲的心意,也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好吃的,是做给“先生”吃的。把“工饭”摆在桌上,母亲和村里的女人们谈笑着,心里眼角却一直守着那只碗。母亲悄悄跟人打听“先生”吃什么饭,留着小心眼儿把碗挤在了最前头;“先生”说他认得这个碗,母亲撅着嘴非要问清他都吃了什么;母亲要把饺子送给就要走的父亲,用的就是这个碗;母亲追着马车跑,跌倒了,碗碎了,心也碎了。
            补碗的师傅,用的可是咱们中国人的老手艺,手艺人的大手粗糙而泛黑,却能在轻脆细薄的瓷碗上,自如地钻孔、刷胶、钉钉、加固,补好了碗,“好歹也是给闺女留了个惦记”。母亲是个心实的农村姑娘,母亲不会拉着父亲去下馆子,母亲也从没听说过那首台湾情歌“我要为你做做饭,我要为你洗洗碗”,母亲的饭,母亲的碗,掏着的就是母亲的心。
    “井”
            井是口老井,人们早就不用了,因为井在学堂旁边,母亲天天绕远打水。看到父亲也来打水了,母亲悄悄把桶里的水又倒回了井里,她在等着父亲,却眼巴巴地看着半路杀出的程咬金生从父亲手里抢走了水桶,母亲对那人没有半点好气。
            四十年后母亲决定把父亲葬在井旁,他们,都念着这井,这人。
            …… ……
            倔强的母亲听到“先生”还没成家,心里脸上一下子就笑开了花;倔强的母亲在父亲走了的日子里,把村里的小学校布置得漂漂亮亮,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上,父亲的字都留了下来,显得特别清晰整齐,那一回,村里人都知道了母亲的心;倔强的母亲等不到父亲如约而回,非要顶风冒雪去城里找他,终于昏倒在了半路上。
            带着这股犟劲儿,母亲爱得头也不回。

            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就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串出了整体的晶莹和美丽。母亲的心意在细节中明朗,母亲的追求在细节中强化,母亲的坚持在细节中升华,性格在细节中活起来,心情在细节中动起来,一切一切,细节都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需要太多的悬念和矛盾,细节的震撼力,自能“润物细无声”;
            不需要太大的牺牲和抗争,影片中的爱情,自会淡泊而致远;
            不需要太高的荣誉和光辉,美丽着的人生,自有幸福和纯真。

     2 ) 爱情•越简单越纯粹越珍贵

    这部影片据其上映时间已经过去了18年,18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带走了我们的青涩稚嫩,也留下珍贵的成长回忆。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诱惑多了,选择多了,想法也多了,于是就让这部简单纯粹的爱情帮我净化一下浮躁的心灵吧。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导演用倒叙的手法,从儿子回乡为父亲奔丧展开回忆,牵出了自己父母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偏远山村,远近闻名的美人招娣喜欢上了支教的青年男教师。美丽的招娣在爱情面前并没有扭捏作态,而是拿出自己的全部热情与勇气,变着花样的做好吃的饭菜,用一个青花大碗盛好,天天给自己的心上人送“爱心便当”;为了能和暗恋的“父亲”见上一面,不惜绕远去担水;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还特意在路边等候;通宵达旦的编织最鲜艳的“房梁红”只为装点“父亲”工作的教室。招娣用她最质朴最真挚的感情投入到一场空前的暗恋中。终于所有的付出收到了回报,招娣的美丽和真情打动了“父亲”,一场既传统又浪漫的恋情终于谱出了新篇章。只是好景不长,“父亲”被莫名其妙的打成了右派被强制带走了,一对热恋的恋人就这样被迫分开了,其间俩人也都为再见上一面而做着各自的努力,皇天不负苦心人,故事还是为观众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父亲和母亲最终还是团聚了,而且相濡以沫四十年……

            张导是学美术出身的,他的影片将色彩运用到了极致。在河北的一个小山村中取景拍摄,使原本普通的山村焕发出如油彩画般的浓重感。山景、村庄、人物,回忆倒叙等各个阶段,通过黑色、彩色镜头的更换,将远景、中景 、近景层次分明,彩色丰富的展示给观众。颜色的运用似乎寓意着剧中人物的心情,时而甜蜜浓烈,时而落寞悲伤。当年的子怡真是水嫩如蜜桃,将招娣勇敢追爱,为爱付出的心态把握的很准确,两条甩来甩去的麻花辫就这样紧紧缠住了观众的心……简单的爱情也可以不朽,不朽的爱情自然要有合适的音乐来衬托。三宝的配乐更为此片增色不少,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更能沉浸在优美的乐曲中再次重温主人公美好的爱情。

            在我看来,时下年轻人的爱情也许不应该做加法了,适当的做下减法,为真爱减负让爱情回归最初的单纯真挚,越简单越纯粹的感情才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的……

     3 ) 最美好的爱情

    今天在影视艺术课上老师将这部影片放出来让大家欣赏,之前只是听说过章子怡的这部电影很赞,没有看过,今天看了之后才知道这些好评从何而来。

    首先从女主来看,章子怡饰演的招娣是有名的美女,也是影片里“母亲”年轻的时候,在她身上最大的看点就是人物的刻画。整部影片对于人物尤其是女主的刻画十分到位,她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无不反映出那个时代女子情窦初开时的心思,少女的娇羞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将中国那个年代农村姑娘的淳朴善良体现的十分到位。表情和动作都十分美,细节处理的特别赞。剧情上,她喜欢上了从县城来到三合屯教书的老师,也就是影片里“我”的父亲,从初见第一面到之后给他送饭,这一个过程也演绎的十分丰富,随便拿出哪个镜头,仿佛都能看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过程。两个麻花辫的人物外形把农村姑娘塑造的十分完美,同时章子怡的感情发挥的很到位,不管是初见时的美好,还是分别时想送饺子却没来得及的伤心,都深刻反映了这个姑娘的性格。

    除此之外,电影的画面更是一大亮点。电影里现实的场景采用了黑白暗调的表现,回忆场景则是用了彩色鲜调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现实中,黑白的色彩,寒风凛冽的画面,衬托了当时“父亲”刚去世,“母亲”的悲伤,凄凉,回忆里,却用了景色优美,色彩鲜艳的画面,衬托出一段美好的初恋。

    而在影片的音乐方面,也是无可挑剔的。整个剧情伴着悠扬的曲调,配着电影情节,很有煽情的意味。在片子的开头它是高亮的,象征着“母亲”萌动的心,她懵懂地一步一步,追求爱情。在“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悲伤中,搭配一段二胡的独奏,更能体现当时的凄凉。动听,悲凉的音乐为这部影片添加了更美好的色彩。

    最值得欣赏和观看的除了上述内容,我想说的还是剧情,剧情本身的真挚感人和淳朴,以及父亲母亲之间美好的爱情是最打动我的……

     4 ) 就这样圆满了,她听了四十年的声音

    心仪的人正走远,红棉袄的少女打横疾奔过一道道坡,色彩在身后划成道。送过公饭的青瓷碗、抄起就跑的饺子和心一起打了跌,马车的尘再也望不见。

    她把寻回的发卡别上头,对镜一笑而泯。见到阿妈补好的念想,泪珠子颗颗掉。恍惚听到先生的教书声,冲出家门,只看见校舍窗户上破剩下半拉的纸,吊在风里摆来摆去。

    这高一脚低一脚不要心肺的奔跑,是18岁青春盛开的刹那。把初恋放在纯粹的山野,让封闭乡村的少女终于撞见一个和周围山水不一样的青年,每日巴望、寻机接近,刚有希冀却求而不得,遗憾如昙花。

    还好,片子是舒缓温情的,所以固执在风雪里枯守的母亲能迎回父亲。理想主义的结尾让父亲教过的学生事业有成且不忘师恩前来送行,让一直旁白的儿子站出来给了一个感动的亮色,父子读同一篇课文的声音、母亲年轻和年老的脸不断交叠。

    就这样圆满了,她听了四十年的声音。

     5 ) 路

      知道《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当然是在很早以前了,那时的我在上小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机会完整的看下来,直到今天。
      
      
      《我的父亲母亲》当然不是一部单纯描写爱情的电影,张艺谋要表达的是一种回归(THE ROAD HOME)。
       片子一开始便是一条“我”回到家乡三和屯的路,以及父亲死亡的消息。还有基本的交代——我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父亲是村里的老师,而我由于在外工作忙,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回过家。回到家以后,母亲拒绝了村长说的把父亲用车接回来的建议,提出要把父亲抬回村子里下葬,让父亲最后一次再走走这条路。
       之后影片就进入了最主要的部分——我对父母恋爱过程的回想。
       回想部分的开始也是那条路。那条路,那一天,父亲从城里来三和屯教书。父亲到了村里,看到母亲穿着新衣裳和村里的人在等父亲。
       之后,便是母亲和父亲在村里那条父亲送学生回家的小路上的“巧遇”,和母亲在学校的篱笆外的倾心。两个人自然而然的由不认识发展到认识,由相遇时的点头微笑到父亲做客母亲家时眼神的闪烁交汇。可是就在一切时机都趋于成熟的时候,父亲被带走了。母亲伤心欲绝,一次次的等待,失望。当然,父亲最后还是回来了,“从此父亲就再也没离开母亲一步”。
       到此,回想结束,影片又一次的回到了现实。
       回想过后,“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坚持要把父亲抬回村子里。于是在这飞雪纷纷的一天,父亲由他在这40多年教书带出来的学生抬回了村子,回到了学校前,回到了当年母亲等他看他的井边。
       但是影片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我”这时也回到了小学校,在那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做着和当年父亲相同的事。
       结尾则是现在的我与当年的父亲在教室里教书;门外现在的母亲与当年的母亲的影象交替穿插的重影。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那条通向村子的路上,路上,母亲在奔跑。。。
      
       这是一部标准时长的影片(90分钟),故事其实也相当简单。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完全没有累的感觉。这要归公于导演的技巧。
       张艺谋在色彩与光线上的把握技术的一贯得当在这部影片里当然有所表现。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过去与现在)中,黑白与彩色的运用。与大多数此类影片不同,《我的父亲母亲》中是以黑白色来表现“现在”,而用彩色来回忆“过去”。这在整体表现了本片“回归”的主题。山中的树林是比太阳更暖人的黄,母亲的头巾和那块红也是父母爱情的象征。
       光线方面首先最突出的是母亲在厨房为父亲做“派饭”时通过门外射入光线角度的改变来表示时间的变化。还有就是尽量保证章子仪的正面侧斜光,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如母亲站在家门口看着父亲来“吃派饭"的时候则是正面光,而母亲在路上初见父亲害羞特写时是背光。对于父亲的正面光就相对少。.还有就是在母亲给父亲送派饭时,有一个拍摄放在长桌上的派饭的镜头,仰角拍的,母亲的派饭放在了桌子的最前端,光线只打在母亲的那碗饭上,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美好的爱情.还有就是打在教室里房梁上的那块“红”上的光比较特别.
       至于景别,较多的是中景近景,所以视角比较真实,特写和全景也不少。全景大多是在于表现“过去”的美丽风景,烘托主题。至于人物在镜头中的位置也很规矩的保持在黄金分割线上。
       运动镜头以固定镜头为主,摇镜头跟镜头等多集中在母亲的身上。
       还有就是音乐。本片实际只有一曲音乐,而且用的次数很多,是用来表现或喜或悲,都只有这一首但是并不会厌倦。要说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乐器的不同:用来演奏这一乐曲的既有笛子也有唢呐,既有提琴也有合成的电声,这就使得不同的情感都有合适表现的乐器。第二就是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对原版的曲谱做了改动,这样使一支曲子适应了不同表现方面的需要。
      
      
       之所以我会在这夜里的两点多写下这些并不是为了分析电影手法,而是为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
       我今年19岁,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生活在学校,电视,网络的世界。我们的思想已经脱离父母,离经叛道,喜欢探求新路,做事必求特例独行,自认为得到了Istyle的真经。可是我们的精神游离的太远了,先前所谓的自由到了最后竟变成了孤魂野鬼,当初所谓的自由主义也变的没有了落脚点。慢慢的我们没有了感情只剩下了会愤怒的空壳,没有了爱,没有了我们父辈的那种对爱的执着等待,在时下电影电视中的痴男怨女更是难找到生活中的原型。
      我们都没有了自己的支撑,一切只要是速食就好.有过许多许多朋友,当大家聚在一起自是谈笑风声,但是分开后各奔西东时才发现彼此友情的可有可无,也曾对许多人说过"I LOVE U"可是当这样的话说的太多也就失去了那份珍贵.
      迷失在夜的路灯下,看着往来在路上的相似脸,我找不到自己.
      想到了影片最后,母亲在路上奔跑的身影...

     6 ) 乡村的爱情

    影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父亲和母亲一生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爱的执着,土的可爱,傻的天真,都被主演章子怡演绎的淋漓尽致。影片台词不多,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跌宕起伏,仅仅就是诉说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如小溪般静静流淌,沁人心扉。算是文艺片时期张艺谋的一部真诚之作。
    我在这条路上等了你很久,终于把你等来了,现在你走了,我也要在这条路上送你最后一程。。。。。瞬间戳中泪点。

     短评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9分钟前
  • Mmm
  • 较差
  •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13分钟前
  • 鸳鸯
  • 推荐
  •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14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15分钟前
  • 大仙大仙你别吹
  • 力荐
  •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18分钟前
  • 蛋挞圆溜溜
  • 推荐
  •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1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21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2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23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26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28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 章子怡好漂亮>.<

    30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力荐
  •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35分钟前
  • 东方既白
  • 推荐
  •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36分钟前
  • jamiejamie
  • 还行
  •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

    38分钟前
  • kingfish
  • 力荐
  •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4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4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4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