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中国

    记录片大陆2020

    主演:何炅  汪涵  于朦胧  赖雨濛  周涛  

    导演:李东珅  周艳  付永强  

    猜你喜欢

     剧照

    中国 剧照 NO.1中国 剧照 NO.2中国 剧照 NO.3中国 剧照 NO.4中国 剧照 NO.5中国 剧照 NO.6中国 剧照 NO.13中国 剧照 NO.14中国 剧照 NO.15中国 剧照 NO.16中国 剧照 NO.17中国 剧照 NO.18中国 剧照 NO.19中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06 12:41

    详细剧情

      溯五千年,泱泱中华,何以《中国》?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一季将从春秋到盛唐的中国历史故事中,挖掘对今日中国影响深远的人和事,讲中国故事,传中国之声,展中华文明演进的伟大历程。

     长篇影评

     1 ) 立意过大,内容贫乏,不推荐看,浪费时间

    总体来看不如河西走廊,导演不是河西走廊导演,是河西走廊制片人。

    看不下去了,弃坑,建议看中国通史这种干货满满的百级科普纪录片,中国社科院监制的,很多历史老师都曾经用来当作教学资料放映过。这个纪录片中国内容贫乏的我当作打发时间的视频都嫌慢。场景、配乐等等都不错,微博上面不少人截的美图也很好看。但对于纪录片来说,这就是锦上添花的内容,剧情拉垮决定了整个片子直接让人看不下去了。这个片子的内容量在我看过的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纪录片里面排倒数,倒数,倒数!我想看4k高清影像我可以自己去b站找一堆!正常说话都不会这么拖拖拉拉的十分钟的内容量水到四十分钟!

    目前第一集感觉还不错,前五分钟脑补的故事情节太多了,什么孔子如何回头之类的太多了,古代的文言文就几行字讲了很简略的故事,结果你脑补一堆故事细节放在纪录片还用旁白详详细细讲出来,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吗?非常不合适。你找演员拍视频为了视频效果演员必须加入大量的动作细节很正常,但你旁白把这些脑补当作科普讲出来是不是歪曲史实了?尤其是纪录片和影视剧不一样,后者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前者有一定科普作用的,不少人看了之后会当真的。不过后面好多了,立意还不错,尤其是结局的时候。剧情暂时不如河西走廊,但是画面和立意还不错。

    第二集,老毛病了,编剧脑补了太多的剧情,纪录片这样是立不住的,过于空泛了,部分地方言之无物,没有讲出来什么。部分内容是众所周知的不需要那样详细讲,初中历史课本都比这个内容多。这是纪录片不是儿童科普片。庄周的比孟子的好一点,但是庄周剧情长度比不上孟子的长,所以总的来看不如第一集。部分镜头太惊悚了,比如结尾那个持灯男孩的脸部特写……是鬼吹灯吗?最后也没有让人惊艳的立意挽留我的观感。

    第三集,还是老毛病了,荀子和韩非李斯的故事讲的拖拖拉拉的,提供的内容很少,结果拖拉了四十多分钟,告辞了。一集近一个小时,我坚持了近三个小时,太劝退了,实在是过于简单无聊了。我刷个淘宝喵运会还给红包呢,这乏味空洞充满臆想细节的内容可以带给我什么?

    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立意过大的同时内容贫乏,你要么立足中国像《中国通史》一样扎扎实实拍一百级这样超乎寻常的长度,要么像《河西走廊》一样聚焦一处可以拍的集数少一点,这放在毕业论文里面就是第一步选题就出了问题,题目过大撑不起来,后面更是不用看了,得直接被导师骂死。

    主要是这片子里讲的百家争鸣部分实在是太基础的知识了,初中可是义务教育历史中考啊,百家争鸣也是考试重点啊,中考都背了几轮。估计大家在当年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肯定要求背诵过很多遍的百家争鸣了。百家争鸣内容量很高,那么多学派那么多人,但是这片子讲述的部分感觉还没有初中历史课本多,几页纸的内容拖拖沓沓讲了多少集了,而且这一集只提了几个人,还没有课本讲的全面,和《中国通史》比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 ) 看了纪录片《中国》,每个娃都能对中国历史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斯嘉丽聊电影

    文/斯嘉丽

    斯嘉丽的第493篇影评,欢迎关注、点赞、评论三连,在影视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最初我对芒果台做的纪录片,是拒绝的。

    芒果台在我眼里一直是大型流量制造现场。流水的综艺,铁打的芒果;流水的明星,铁打的芒果;流水的热搜,铁打的芒果。这,才是芒果台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看完第一集记录片《中国》,我知道我错了。

    这是一部乍一看,还以为是央视爸爸拍的纪录片。因为众所周知,天朝最终有文化的电视人,都在央视。《国家宝藏》了解一下?

    要不,也应该是东方卫视制作的,毕竟《诗书画》节目我带着娃每期都看。

    或者,是河北卫视做的?他们家可是做出《邻家诗话》的啊,这个节目娃带着我至少每期看了三遍。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开篇的画面就告诉我,这绝不是大宝贝《云中歌》里的塑料花。

    第一集,春秋。以老子和孔子的世纪相遇开场,以孔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历程为线索,走过一集。以旁白始,以旁白终,人物演出了旁白的意境万千。

    看完第一集,我特别庆幸自己叫了娃一起看。这简直就是一部检验和学习孔子思想的最佳普及作品。

    01 看故事,还亲切地配个旁白解释,娃的历史课它可以包了。

    旁白以孔子奔波的一生为线索,中间串联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等于你看故事时,还有人帮你从旁讲解,多么省时省力的文史学习啊。

    比如:

    在讲述孔子为什么要复兴周礼时,画面是几个彪形大汉攻击一个小孩子,并往地上扔了一条鱼,这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吗?这个idea值得10086个赞。

    再比如:

    孔子其实是中国第一个开民办学校的人,有教无类,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到这里,娃暂停了,给我讲述了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颜回,最有钱的是子路,等各个弟子的故事。这是她自己在《中国童话》(36册)里看到的。感谢台湾汉声出版社。

    再比如:

    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故事,我暂停了,跟娃讲了有人想要砍树害孔子,但孔子处之泰然不躲不避的故事。然后下一秒,我按了播放键,就出现了这个故事。我就喜欢这种跟家长想得一样的历史纪录片。如果我们知道的,纪录片里都没有,这个含金量就值得商榷了。

    再比如:

    当出现楚狂人接舆时,两个娃都尖叫了。因为上个月我给她们讲《世说新语》邓艾口吃这个内容,就有说到这个典故: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于是我们就暂停,娃们就把接舆的台词念了一遍。这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让我们连接舆是汪涵演的都没发现。

    02 旁白和画面,是一对配合默契的解说老师

    对于想要让孩子们了解孔子,学习论语的家长来说,这部纪录片实在太合适了。旁白虽然没什么语气(这不是我的看法,是娃的看法。)但是正因为这种内敛感情的口述,让人更容易被内里的人物吸引和打动。如果人物还没嗨,旁白自己就嗨起来了,这个故事谁做主?人物还有没有一点自己的地位了?所以我觉得旁白的尺度很好,不逾矩。

    但是,情绪内敛只是旁白的第一个优点,它还有另一个优点是点到即止。这是文案与画面的相得益彰。因为毕竟只是纪录片,不是要演出孔子和谁的相爱相杀一百集。让大家明白这个思想巨人所走过的高山低谷,所流淌的大江大河即可。

    比如:

    孔子周游列国时,总是在笑,有时还在歌。这是真实还原了。因为孔子本身就是很乐观和喜欢唱歌的。是个豁达的智者,总能在置之死地时后生,又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所以在这些旁白出现时,画面的状态与旁白可以说是完美互补。

    再比如:

    在说到孔子坚守七日,终于等到了子贡拉来的楚昭王的援兵。画面上是孔子和弟子开心地趟水过河,开始是用腿击打出水花,接着就在那条小河里一直走一直走。

    娃就说:“为什么走这么久还没到对岸?是不是这件事会有阻碍?”接着就听到旁白说楚昭王逝世,孔子这次又失败了。所以不要觉得画面的深意孩子看不懂,他们懂的。

    这就是旁白和故事的双赢。大家各司其职地为一部纪录片呈现客观的视角。

    总结:

    这部纪录片绝对能让你和你的孩子,对孔子和他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让你不需要灌输,也能让孩子对孔子的故事印象深刻,张口就来。香港教育局发了一本建国70周年纪念品本子,每一页的底下都有论语里的一句话,我家两个娃竟然喜欢得不得了。

    伟大的思想,值得有趣的延续方式,对吧?

    娃看完以后强烈要求改天看其他集。催更!

    2020/12/12于香港

     3 ) 王炸阵容果然靠谱,这片拍出了极致中国美

    最近,一部万众瞩目的史诗震撼大剧,翻车了。

    剧情拉胯、人设崩塌、逻辑混乱,更有多处细节被批不符合史实。

    开播两周,评分从8.9跌到6.3,《大秦赋》也彻底沦为《大情妇》。

    认认真真的还原历史就这么难?

    正当我为千古一帝惨遭魔改而愤愤不平时,又一部打着“气势恢宏”“史诗巨制”“弘扬文化”的新剧开播了。

    电影级品质、独特新颖的视角。
    弘扬中国文化数千年之精髓。 一个气势恢宏的史诗中国。

    看看这金光闪闪的slogan, 是不是隐隐含着扑街的迹象。

    追平更新,up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万万没想到,这部国字当头的“全年重点项目”,湖南卫视担住了。

    不得不佩服芒果台,娱乐至上的节目手到擒来,严肃文学照样能做到登峰造极

    作为首部以“中国”命名的历史纪录片,本片制作历时五年,集结的班底堪称梦幻

    制片、导演、撰稿都来自曾经一手打造《河西走廊》《重生》的华语纪录片翘楚,伯璟文化

    而画面则由曾跟冯小刚、曹保平多次合作的罗攀(《芳华》《我不是潘金莲》《烈日灼心》)掌镜。

    罗攀使用佳能EOS系列在拍摄《中国》

    配乐则来自王家卫御用,日本著名音乐家梅林茂(《花样年华》、《2046》、《十面埋伏》)。

    有了“豪华团队”作基底,《中国》迅速占领口碑高地,豆瓣评分8.6,累计近2亿的播放量。

    随着一扇印有“中国”二字的朱红大门缓缓开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浮现在眼前。

    《中国》就以孔子和老子的会面为开篇、“道”与“儒”两大中国思想的碰撞为原点。

    时值动荡的春秋末年,孔子对老子讲述了自己对礼制分明、伦理规范的周公时代的向往,希望可以拯救正在崩塌的社会秩序。

    而老子则主张道法自然,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妄为、不强求。

    二人观点显然相去甚远。

    但孔子对于面前的智者始终保持谦逊,

    他来了,问了,他听到了,也表达了。

    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如同所有意味深长的大事那样,安静的留在了时间深处。

    他并不失望,但他也不能容忍天下滑向深渊。

    在拜访老子之前和辞别老子之后,孔子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过。

    他要想方设法的呼唤并恢复周礼

    56岁的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

    但诸侯国纷争群起,割据一方,攻伐不断,个个都想称雄称霸。

    君王们只关心如何成为下一任霸主,礼制仁爱显然无法帮助他们立时开疆扩土,成就霸业。

    一行人艰难前行,四处碰壁

    他们的脚下似乎没有方向,但心中却有方向。

    孔子,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用一种近乎于固执的方式去实现理想。

    这种行为的本身,远远超越了成败的意义。

    他思想的不被理解、不被接受,也恰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光荣。

    主创团队同样也是一群理想主义的人

    他们用固执的态度试图实现理想。

    要用一部纪录片来展现中国浩大的历史,可能500集都说不完。

    但导演却聚焦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以时间为序,从个体的视角映照出历史的流变。

    第一季短短12集,故事线从春秋至大唐

    从百家争鸣先秦诸子,到求同存异的开元盛世。

    在浮躁轻佻、娱乐至死的当代快消费文化大潮里,它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姿态扛起历史重担。

    本片完完全全打破常规历史纪录片的老套路

    在内容、结构以及视觉的呈现上都做了诸多创新和尝试。

    主创们不仅有做出改变的气魄,更有承受观众质疑的强大自信。

    不同于以往大型历史、政治题材都习惯用男声旁白的模式,《中国》首次尝试用女声对冲历史的沉重感。

    此次周涛的加盟,更是摒弃了那个拿着话筒跟大家交流的自己,语言方式和语言状态都完全不同。

    为了给一段不到一百字的片段配音,周涛整整用了三个半小时,每一句的气息、停顿、重音等都反复调试,只为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来呈现作品的全貌。

    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给了主创们底气。

    本剧的文本部分用词讲究、文字优美又不失真、娓娓道来、蕴涵丰富、通俗易懂。

    一般的历史纪录片大多会先用文字提炼历史内容,再以文字为准来摄制影像,画跟词走

    而《中国》会对照画面来重新考量旁白文本的结构和节奏,从纪录片文学性、真实性的角度进行雕刻、缝合,音画融合浑然一体、非常完整。

    而本剧最打动我的,就是让人惊艳的画面

    在画面的呈现上,和其他强调剧情和表演的纪录片不同,本片更重要的是强调场景和气氛

    本片画面的构建遵循传统美学风格,通过简单的布景和对称的结构来营造意境,大气又带着中式留白,审美相当高级

    罗攀在构图、光影上都追求电影质感级别的画面,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就是:

    帧帧油画、秒秒壁纸,

    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而在表达方式上,融和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和象征性手法,全程采用6k50P升格进行拍摄。

    通篇充分利用慢镜头来表现极富情感的影像,营造出满满的仪式感和故事感,风格独一无二、过目不忘。

    在主创的手里,光影亦如一场神乎其技的盛大魔术。

    在第一集孔子与老子对谈时,外景明亮开阔,孔子对自己的儒家观点坚信不疑,对未来的憧憬也是一片光明

    而到了之后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丧家之犬”时期,画面光影暗下来,烘托出他窘迫黯淡的处境。

    色彩则是一段区分时代的斑斓画卷。

    先秦时期的画面,主要以黑棚拍摄为主,配合简单的布光凸显历史的厚重感和庄严感;

    而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丰富的色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明亮、鲜艳。

    观众在欣赏一部影视作品时首当其冲的便是画面和声音,主创不仅在人物服饰、美术布景等方面在大跨度的不断升级,在配乐上也是丝毫不敢怠慢。

    外籍音乐家梅林茂可以置身传统之外,用更加客观全面的超然视角来诠释中国文化,每一段音乐都符合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气势恢宏又富有张力,沉浸感十足。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为唯一幸存至今的古代文明,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

    而《中国》恰恰就在探讨这样一个话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又要朝哪里去”。

    透过影像,不仅看到了历史的壮阔与民族骄傲,还能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我也坚信,主创们这种闪着光的理想主义也必然会让本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名字。

    戳个【有用】,我们一起见证。

     4 ) 孔子哭墙足足1分40秒,有点问题

    孔子哭墙镜头

    满怀期待地看湖南卫视的人文记录大片《中国》,画面果然精美无比,不过讲述内容与画面的匹配度有点不尽人意。从公元前517年鲁昭公兵败逃齐、孔子闻后内心痛楚、之后赴齐追随昭公遭冷遇而返鲁,至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去世并交代孔子年龄,七年四件事情的画面全用孔子伤心哭墙镜头,足足1分40秒。前面山洞青铜冶筑、孔子参观老子工作处所及后面多处也是如此,有点美中不足。

    单说孔子哭墙这一段,既然影片九成以上画面是情景再现,那孔子赴齐追随昭公遭冷遇的讲述也不差配一段鲁昭公左拥右抱无视孔子劝谏的画面,然后再让孔子回到这墙边做下内心决择岂不更好。有点问题…….

    先给个三星半七分吧

     5 ) 这部“耽美”历史纪录片,是“美学煽情”的典范了

    2017年,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一套播出时,央视纪录频道同期排播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喋血长平》。在《大秦帝国之崛起》中,主创用将近10集对长平之战前前后后进行了全方位的表现,占全剧四分之一的篇幅。

    同题同台对垒,4集系列“剧情纪录片”《喋血长平》的口碑却逆袭了。这部预算低廉、群演最多时40人、3天完成外景拍摄的片子,在豆瓣上评分9.2。有一条短评点赞人数很多——“这才叫纪录片,《大秦帝国之崛起》还不如纪录片拍得好。”

    2020年,电视剧《大秦赋》在央八播出之时,湖南卫视在黄金档排播了一部纪录片《中国》(第一季)。这个以人物串起来的中国思想文化简史,从春秋战国讲起,第四集《一统》正好覆盖了《大秦赋》的剧情。

    相比起《喋血长平》的寒酸,纪录片《中国》的班底算得上豪华,不仅邀请了著名电影摄影师罗攀、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加盟,还请来焦刚、于朦胧、汪涵、何炅等明星来演绎历史人物。

    直接给电视剧和纪录片分高下,是网友在表达一种情绪,不能当真。然而,从技术指标与表现形态上来看,纪录片和电视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真要把纪录片当电视剧来看吗?

    1、《中国》的审美超越电视剧了吗?

    “历史类纪录片用再现表达,全世界都在这么干,但我认为依然没有解决一个问题,你要拍到什么程度?可能99%电视纪录片的再现追求,就是一个三流电视剧的审美。我始终认为,纪录片的再现美学要求是高于电视剧的,甚至要高于绝大多数的电影。
    你现在看西方人的历史类纪录片,不管是BBC还是Discovery做,或是国家历史频道做,它的美学风格还是像电视剧,无非技术更好一点,钱花得更多一点,特效场景做得更壮观一点。我们讲的是‘中国’,那么用象征的手法来讲述一个更真实的状态,我觉得我们是做到了,它是高于电视剧的。”

    在澎湃新闻一篇名为《纪录片的审美》的专访中,《中国》的总导演李东珅侃侃而谈。显然,他对这部作品的品质非常自信。

    除了罗攀和梅林茂,纪录片《中国》还有一张王牌——李东珅。李东珅的团队曾经拍过两部高口碑的纪录片《河西走廊》《重生》。

    在这两部作品中,李东珅都是制片人,这一次他联合《大国崛起》的撰稿人周艳一起做了导演。《河西走廊》与《重生》的联合导演王新建、赵启辰都没有参与《中国》。

    看了4集《中国》,所谓“纪录片的审美”确实不是一句虚言,但也有些“孤芳自赏”了。尽管《中国》豆瓣尚未出分,然而我认为它很难超过《河西走廊》与《重生》。

    “画面挺美的,拍摄手法不错,内容单薄无新意,适合小学生或者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的人看。”在《中国》的豆瓣主页上,类似的评论比较集中。如果文本内容跟不上形式创新,那么难免会沦为一种“PPT美学”。

    《中国》的视觉呈现,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实景拍摄,一般是人物在山林之中,摄影与打光都呈现一种油画的感觉;一种是搭景拍摄,布景与人物表演象征意味十足,更接近舞台剧风格。

    总体来看,《中国》的历史再现,追求的是一种历史仪式感,更多表现的是当代人的一种浪漫情怀。在观看过程中,这个纪录片会让人联想起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张艺谋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尤其是那个人物版片头。

    李东珅谈到这次创作,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去剧情化”和“假定性美学”。全片以50格拍摄,所有镜头全部放慢一倍速度;道具走极简主义风格,一座高墙就是一座城池,一扇大门意味着一座宫殿;在第4集中,秦始皇面前的LED屏上甚至出现了惊涛骇浪。

    从表现形式来看,《中国》不可谓大胆。它追求的是一种“间离”效果,使用了包括装置艺术、舞台剧等不少先锋艺术表现形态,但装进去的却是“平平无奇”的内容。难免给人以“牛刀杀鸡”的感喟。

    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都追求一种形式创新,在文本上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我把这种“用精致的画面闪瞎你”的视觉搭配文本瘸腿的现象称之为——美学煽情。美学煽情大行其道,有着复杂的原因,但无疑这是一种能够以高效率“震慑”住观众,让其为“旷世奇作”打高分的一种手段。

    从本质上来讲,“美学煽情”与“情感煽情”一样,都是一种营销思维,是一种追求破圈的爆款速成方法论。因而,在我看来,纪录片美学没有超越电视剧,反而沾染了不少影视剧的陋习。

    耽美”一词源于日本,耽于美色,原指唯美主义。“耽”即沉溺、入迷的意思,指沉溺于唯美、浪漫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煽情的审美旨趣不过是原教旨主义上的“耽美”,也就是说——《中国》是一部“耽美”历史纪录片。

    2、网红历史纪录片的“致富密码”

    起用明星来“出演”纪录片,早已蔚然成风。

    2019年12月,金铁木导演的“剧情式历史纪录片”《战国风云之列国》在腾讯上线。该片的演员阵容有海一天、于荣光、郑则仕、林永健、王劲松、李立群、喻恩泰,基本上每一集都请了一个明星。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出演张仪的喻恩泰,在这部纪录片中饰演了商鞅。

    金铁木是中国历史纪录片领域的金字招牌,他的代表作有《复活的军团》《圆明园》《大明宫》《玄奘之路》《佛国记》《神秘的西夏》……某种程度上来讲,《圆明园》《大明宫》通过特效对于历史建筑群的还原,是超越了绝大部分影视剧的。

    近年来,金铁木也在探索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历史纪录片的发展路径。他与B站合作过两季实验纪录片《历史那些事》,这两部纪录片更加符合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希望“让纪录片更小一些、更鲜活一些、更生动一些、更自由一些。”

    《战国风云之列国》也是一种新的探索。相比起之前的作品,该片的“剧情演绎”多了起来,旁白最大限度进行了压缩。最终呈现的效果并不是很成功,有豆瓣网友评论道,“可惜了这个阵容,这种尝试想要结合纪录片与影视剧二者之长,却既失去了纪录片的厚重感,也没有电视剧那么强的代入感。”

    要说近年来最成功的历史纪录片,那自然是《河西走廊》。在豆瓣上,3.8万人参与给出9.7的分数,与历史剧最佳《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打平。

    不管是《河西走廊》,还是之后的《重生》,这个团队应该是历史纪录片中最重视形式创新的。

    《河西走廊》从美国请来了专门的“风光摄影”,并且邀请希腊著名音乐人雅尼创作主题音乐,这大大提升了这部纪录片的视听指数。该片在文本上也非常走心,加上“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河西走廊旅游热,这部纪录片被不断安利,名声大噪。

    《重生》则是一部“理论文献片”,讲述了1921年到1949年28年的党史,创作时间只有6个月。“如果说《河西走廊》是在大海中学游泳,那么《重生》就是在温泉池里跳水上芭蕾。”导演赵启辰在创作手记中写到。《重生》向几部知名美剧的摄影指导发了一封公开信,最终与《纸牌屋》第三季的摄影指导Martin达成了合作。

    作为一部理论文献片,《重生》并没有比重大革命历史剧有更多史料上的突破,但影像确实做得漂亮。豆瓣评分9.0,应该是同类纪录片中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片尾曲独辟蹊径,竟然选了罗大佑创作的一首流行歌——《闪亮的日子》。

    9.2分的《喋血长平》走的却是另外一条道路。“《喋血长平》的创作初衷,既不是要给长平之战盖棺定论,也不是要发掘出什么历史研究新观点。我们并不是要写一篇史学论文,而是要跟普通观众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长平之战。”导演刘元在豆瓣发文写到。

    《喋血长平》没有明星,摄影、美术平平无奇,但它真正意义抓住了电视剧的“美学”诀窍——叙事。刘元认为,历史就是最好的编剧,创作者需要做的只是如何将历史变成“故事”的方法而已,只要讲故事的人用心去讲,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真实历史的魅力。

    除了《喋血长平》,刘元的《生死连》《激变玄武门》口碑都不错。“‘像拍故事片那样拍纪录片’是我现阶段能做的,将来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像拍纪录片那样拍故事片’。”刘元写到。

    事实上,《河西走廊》《重生》的导演赵启辰已经开始逐梦影视圈,他是正在爱奇艺播出的悬疑剧《侦探语录》的编剧之一,也参与了IP剧《赘婿》的改编工作。

    再往前追溯,万茜的代表作《柳如是》正是出于一部纪录片导演吴琦之手,这也是一部很有特点的历史传记片。

    3、历史剧的参照系绝非“纪录片”

    有意思的是,在纪录片越来越像电视剧的同时,电视剧也越来越像纪录片了。

    与经典历史剧相比,今年播出的《清平乐》《大秦赋》在视觉上足够“美学煽情”了,但是在戏剧性上却都差几口气。它们绝非粗制滥造,但与好剧依然有距离。

    这种“重术轻道”的审美,既与创作环境收紧有关,也与古装剧的评价体系“民粹化”不无关系。不久前,刘和平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章——《从历史剧的诗性品格出发谈一个真问题:正在忽视的历史剧的本质特征》谈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当舆情倾向于用“历史真实”去否定“艺术真实”,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古装剧可不变得越来越像纪录片了?当“历史真实”成为衡量古装剧的绝对尺度,那么就连“纪录片”质感的电视剧也是漏洞百出的。

    当纪录片越来越像电视剧,电视剧何为?

    首先,在美术、摄影这些视觉指标上应该更加精进。“服化道升级”已经不是古装剧的加分项,而是保分项。既然如此,那么影视创作者对此多花一些心思也无可厚非。不要为了所谓的接地气、找网感而走稀奇古怪的“后现代主义”混搭风。

    其次,发挥电视剧长篇叙事的艺术魅力,不要舍本求末,在戏剧性、思想性上好好发力。正如刘和平所言,历史剧的本质属性是诗性,历史剧理应追求一种诗性品格。

    好的历史剧不能没有精神高度。精神高度有赖于发光的主人公,比如《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为民请命直斥皇帝之非。

    好的历史剧得有稠密而高质量的戏剧冲突。比如八爷党和雍正从头斗到尾的《雍正王朝》,比如宫廷朝堂、内外征伐的危机一浪高过一浪的《汉武大帝》。

    好的历史剧还可以用文学性来加持。比如刘恒创作的《少年天子》,主人公福临没有雄才大略,也不是精神高标,但他的个体自由被职业身份圈禁的困境,却纵贯千古,普适人间。

    总之,无论是纪录片还是历史剧,形式还是为内容服务的。品质的确立、提升和突破,首先要从立意和剧本抓起,然后是精美的视听语言和生动鲜活的表演。

    对观众和创作者而言,当下可能尤其要防范“买椟还珠”的倾向。把视觉系统的美当作美的全部,那绝对是审美方面天大的误会。

    文/杨文山


    看完12集,找补几句。

    还是很有特色,之前小小吐槽过一次,主要是因为内容与形式的割裂,但我强烈推荐《中国》最后一集「盛唐」。

    这个纪录片从头看到尾,可以确信:典型的以国师为师,这是浓郁的「奥运会开幕式」美学——化繁为简,浓墨重彩,侧重展示与陈列。外宣思维明显,一看就是唬老外的。

    如果说前前面篇章大体上都是用「赋」写就的说明文,那么「盛唐」就是一篇多线叙事、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非虚构特稿。

    本集没有挑政治人物与文化名人,而是选了大唐帝国境内三个普通人:长安鸿胪寺遣唐使阿倍仲麻吕、敦煌翟氏夫妇(放妻书)、长安西市粟特商人夫妇,勾勒了唐朝开元十四年的普通一天。

    素材的选择与表现方式,基本上是魏泓《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与石田千之助《长安之春》的结合体,这反映出海外汉学研究对中国历史叙事的影响。

    本集最后,是一场穿越时空的role play时装秀。前十一集中出现的演员,分别扮演一位唐朝人,出现在一场热闹的夜宴上,收得十分漂亮。

    前面的文本这么讲究就好了。

    12月26日“续貂”。

     6 ) 12个话题讲述半部中国史,你会怎么选?

    近年来纪录片剧情化、视听美学化也逐渐成为一个潮流。对这种处理方式,豆瓣上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批评脑补了太多不一定存在的情节,也拉长了叙事节奏,特别是还经常使用慢镜头,有时真是让人看得着急。但肯定也有好处,确实加强了一种代入感。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有一定历史底子的观众而言,属于锦上添花,有人甚至视为鸡肋;但对于很多缺乏历史基础的观众而言,却能帮助抓住眼球,也有助于让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些历史人物的心境,更何况这些画面、音乐、角色扮演确实都很棒。这就像是前几年,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为代表的一批新派历史作品,都是在史实基础上,加入作者对某些具体场景的合理想象,让人读起来也觉得绘声绘色,有亲临其境之感,虽然算不上严肃的学术作品,但就普及型历史作品而言,也还是颇受欢迎。

    批评剧情想象与节奏拖沓还有一个背景,就是觉得本片的史料不够厚实,以致觉得这些剧情占用了本可以出现的史料的时间。这就要看是怎么定位这部纪录片了。毕竟,对于“中国”这么大一个话题,只用一季12集就从春秋拍到了盛唐,讲了半部中国史,怎么拍都会是挂一漏万的。所以,对这一点其实不用太过苛责,如果对个别历史问题想进一步深挖,可以直接去找那100集的纪录片《中国通史》,或者是聚焦特定历史时期、人物、事件的纪录片。更何况已有评论指出,这部纪录片有强烈的外宣特征,从这个角度想,就能理解片子的整体处理方式了。

    再换个角度问,如果让你选择12个话题讲述半部中国史,你会怎么选?带着这个问题,再去审视一下创作者的分集设置,就能感受到一些独特用心。个人感觉,本片整体上侧重于展示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制度的创新、交流、融合的重要时期与事件,但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王朝更迭、重大战事。所以,我们会看到——

    属于先秦的第1集《春秋》讲孔子与老子的交流及儒道思想的开创;第2集《众声》以墨子、孟子、庄子为主线讲百家争鸣;但并不去讲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如何你方唱罢我登场。

    第3集《洪流》讲儒家的荀况发展出法家的韩非与李斯,为秦统一中国做好思想准备;第4集《一统》重点郡县制与文官体系、书同文、车同轨等开创性的大一统制度建设;但并不去讲秦国如何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国。

    在秦之后,楚汉争霸这种剧情大IP池直接被略过,来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但第5集《天下》主要讲儒家思想如何一步步成为主流,替代了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余大事基本被略过了,哪怕是卫青霍去病大胜匈奴、开疆扩土这样的事情。

    考虑外宣诉求,张骞出使西域肯定是绕不过的,但没想到创作者选择了在第5集只是简单提及,更多放在第6集《视野》里,通过班超投笔从戎,三十年驻守西域来展示。这样也挺好,因为东汉相比西汉较为弱势,这些故事其实容易被忽视。而且班超的故事,不只是征服与出使,还切实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长期治理。

    在汉之后,同样是剧情大IP池的三国也被略过,直接来到东晋的第7集《南渡》,既通过“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宗族门阀政治的极致形态,同样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向东南国土的延伸与渗透。而在与之相对的北朝,第8集《融合》所聚焦的魏孝文帝迁都与汉化改革,也是自西晋灭亡以来,中国北方各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一次看到梁武帝出现在序幕里时,我是有点意外的,因为这位和尚皇帝的历史口碑似乎并不那么好,甚至其后半生显得十分荒诞。但第9集《佛变》揭示了梁武帝在那时选择了佛教的特殊背景,继而反映了如何对其进行结合儒家思想、清规戒律的本土化改造,为之后佛教禅宗的形成打下基础。

    魏孝文帝的早逝似乎让北方民族与文化融合的步伐有所放缓。第10集《关陇》说明了宇文泰是在西魏建立初期,由于相对东魏、南梁的弱势地位,才有动力进一步推进民族与文化融合及府兵制改革,从而实现了国力的逆转,也为后面统一中国的关陇集团打下基础。

    隋朝的历史地位与秦朝有些相似,在片子的处理上也是相似,第11集《基业》的重点不是讲如何打败南陈统一中国,而是讲实行三省六部制、营建大兴城,首创科举制。这些都为此后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业。

    终于来到了大唐的第12集《盛世》,大概是光彩时刻实在太多,无论是讲贞观、武周、开元,都不足够,片子干脆另辟蹊径,选了长安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以及敦煌的离婚民女李巧儿这两个微观视角,展现大唐的多元文化、经济交流,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往后展望一下,如果第二季要从宋开始讲,那么大概率会有宋朝开始繁荣的市井经济、四川的交子、文官政治;北方的辽金夏重点要展示民族融合,而不是他们与南朝之间的战争;元朝很大可能会有马可波罗视角,以及泉州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少不了郑和下西洋;清朝则是对蒙、疆、藏的巩固与整合。这样数下来,似乎撑不起12集的体量,到时候就看创作者又有什么冷门、但有趣的主题选择,就像是第一季里面的班超、王与马、梁武帝、宇文泰等安排。

    我们翘首以待。

     短评

    从屏幕上看就能感觉到满满的制作诚意,每一处都能截图当背景的画质、周涛老师深邃而又有力的旁白等等,可以让人更深处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9分钟前
  • 黑糖乔一
  • 力荐
  • 娱乐至死玩不过湖南台,严肃文学也玩不过湖南台

    10分钟前
  • 九个王
  • 力荐
  • 意象美得空洞,文本膚淺得可怕

    13分钟前
  • matsuo-m
  • 较差
  • 现在湖南卫视是走精品路线了吗?这个纪录片,好听的配音,好看的风景,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意象的表达。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竹简的掉落,表述当时孔丘的震惊。看了第一集,有张有弛,值得推荐

    15分钟前
  • 无恙&好眠
  • 力荐
  • 芒果这次真的可以,演员、摄影和服装质感都不错,比黄金档播的什么震撼大剧史诗大剧良心多了

    16分钟前
  • F
  • 力荐
  • 看了第一集,蛮不错的。制作精美,有电影的质感。扣一星给内容,作为一个普及的纪录片,门槛蛮低的。很多地方没有深入,导致我边看看,就边去搜搜资料。而且虽然叫春秋战国,但其实只讲了孔子而已。不如叫人物志,估计就边也差不多吧。本来以为起码也会讲讲春秋各国啥的。对于真的想学到什么一些东西的人而言,内容有些空洞啦。就只是大致上的介绍,也没有对孔子思想上的一些理解层面的东西。

    19分钟前
  • 维洛烈嘉
  • 推荐
  • 画面很好看,有美感有质感。配音有些意外,之前没看过女声配音的纪录片,周涛的这种配音风格意料之外的喜欢,有讲述者的感情和旁观者的冷静,期待下一集。

    21分钟前
  • 西北孤狼
  • 力荐
  • 看了一集,孔子是很伟大,但如何能代表整个春秋?单一的儒家,如何撑得起“中国”二字?

    23分钟前
  • 杨大侠
  • 还行
  • 太吃升格这一套了,画面好美好仙,喜欢

    2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 纪录片《中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质感也很不错,静下心来观看,仿佛自己就是处于那个环境之中!

    32分钟前
  • 吃个桃桃好凉凉
  • 力荐
  • 估计这纪录片是准备从春秋讲到大唐,不错,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文化自信就是大国自信。解说词、情景化表演、摄影等,都很好。不愧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芒果台,很棒!

    35分钟前
  • 钱自由
  • 力荐
  • 摄影是罗攀,按电影来拍的,画面极其考究。全程搬演,感觉叫专题片更合适。从思想文化切入,细数风流人物,讲述中国何以为中国,挺好。

    39分钟前
  • 蚊子凌
  • 推荐
  • 画面和配音都很喜欢,但是为什么演员表的人就几个比较有名的,其他演技好的戏骨演员不配有名字吗??周涛主配音还是放在最后……

    43分钟前
  • xw
  • 推荐
  • 热评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国的大一统王朝无一例外采用外儒内法的策略,没有这个外儒,还早结束封建王朝?你现在估么着和欧洲一样,小国邦联好吗,你所说的所谓思想固化之类的东西那都是朱熹的东西了,而强调思想解放天理即人欲的王阳明,恰恰也一样是儒家的圣贤,真就一点哲学不读就开始装杯呗?也是豆瓣饭圈母🐶化了,也不能指望母🐶们能耐心读读书

    44分钟前
  • zafg
  • 推荐
  • 不好看,历史是要有观点的,如果仅仅是“美”,观众看了以后不能引发思考和共鸣,而是沉醉在“大国自信”中无法自拔的话,和市面上的恋爱脑国产剧比也不能高出许多

    45分钟前
  • 马尔克莱尔·安
  • 还行
  • 导演:周艳,撰稿:邓建永,顾问:沙武田,摄影:罗攀,旁白:周涛,配乐:梅林茂、徐鲤,实地取景,名角客串…………芒果高层大概是看了《河西走廊》觉得太好,这次干脆无限钞能力,这配置堪称纪录片顶配。就是吧,这主题太宏大了,单讲思想史恐怕不太够。

    48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 孔子 孟子 墨子 荀子生不逢时还偏偏一腔热血在我看来都是理想主义者(没有贬义)相反老子 庄子就洒脱些 过得也自在话说我万万没想到 秦国篇竟然提到喜国家宝藏第一季的时候我太爱"云梦睡虎地秦简"了班超一家子都好厉害👏🏻司马睿还是不够睿智与其在意眼前的这点无权无势困境不如养精蓄锐 等待实机王导是个好知己好臣子我一直以为佛教与生俱来的戒律就是荤酒不食结果是引入我国后被萧衍用皇权强制执行的😦苏绰发明的"朱出墨入"记录方式沿用至今👏🏻杨坚推创的"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杨坚独孤伽罗是不是史上最恩爱的帝后如果要穿越 必选大唐盛世

    50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推荐
  • 我觉得文本挺好的,适合休闲娱乐听一下。

    52分钟前
  • Ada
  • 推荐
  • 1.看过第一版ppt,看过最后一版成片。2.成片是在电影屏幕,8K电视,苹果电脑三个屏幕上同时观看的,体验差别极大。3.树很漂亮,景很大气,6.5K和全画幅很震撼,值得换个电视。

    55分钟前
  • 沛沛
  • 力荐
  • 拍的像《三字经》,有点低幼。。但无法不爱中华文明。。或许是为了面向广一些吧,文案用的是文艺体,不是学术体。(另作为娱乐界的翘楚,卫视里的先锋,芒果似乎也总是在娱乐里藏了些情怀。比较厉害的是时代情绪踩点大都快而准)

    58分钟前
  • 狐狐_狸狸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