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自行车与旧电钢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张宜苏  张鹏程  

    导演:邵攀

    猜你喜欢

     剧照

    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3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4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5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6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7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8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19自行车与旧电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主人公A,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他目前已有一百多首原创歌曲,他曾在北京地道卖唱,后因食不裹腹回到家乡徐州,靠路边演出谋生。
      主人公B,生于台湾,15岁随父家徐州,不久,父亲死去,孤独中,他自学了钢琴,音乐创作,MIDI音乐制作,他门徒众多,其中已有偶像明星。可他 依然住在廉租房中,依然靠倒卖电子垃圾为生,依然免费教育着热爱音乐的人。
      他们命运多舛,平凡,伟大,穿着破旧的衣服,唱着最动听的歌!

     长篇影评

     1 ) 那些街头卖艺的草根艺术家们,他们都怎么样了?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就像每个男孩,或许都拥有一把吉他。

    繁华都市的街景,少不了卖艺人的吹拉弹唱,路人们或驻足聆听,或投币若干,更多的是擦肩而过,缺少交流。有时候也会想,这些草根艺术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对音乐的坚持有后悔过吗?他们的梦想实现了么?

    在书友的邀约下,看完《自行车与旧电钢》,感慨万千。这部纪录片,既让我们看到了草根艺术家们的简朴生活,也向我们传达了纯粹的人生哲学和音乐理念。透过两位老男孩的日常,更能关照到我们自己的命运。

    01 若干年后你还记得我么

    纪录片《自行车与旧电钢》的创作初衷,是导演邵攀希望多少年之后,还能记得曾经有这么个人:不管生活多么操蛋,都能摇头晃脑、侃成荤段;不管命运多么悲催,都能放浪不羁、随性自由。

    导演邵攀,80后,徐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专业影视表演,和徐誉滕是大学同学,为他拍过MV,也做过广告和商业短片。

    处女作《自行车与旧电钢》,是其花费3年时间,自费20万打造的一部“淮北奇人录”;另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安静的人》,记录当代武侠的片子也即将面世。

    《自行车与旧电钢》于2011年2月开机,拍摄素材400多个小时,从2013年首映时的172分钟,到2018年点映时的149分钟,独立影像的问世经历大概和人物命运一样曲折。

    这部纪录片不套路,不煽情,不狗血,讲述的是两位徐州音乐青年,在音乐道路上的无师自通,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性格特质,阴阳两极的人生向度。

    全片未经刻意的雕琢修饰,镜头语言十分朴素,没有事前策划,也没有专门的编剧,完全靠抓拍自然的生活状态,甚至还放了主人公张宜苏的自拍短视频,颇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影像画面上,采用具有时间流逝感的逐格摄影;叙事方式上,多线性多角度,给更多的人表达机会,人物刻画更立体鲜活。此片甫一问世就广受好评,也荣获诸多奖项。

    02 有的人,靠音乐和命运斗争

    “每天都要快乐,哪怕你不快乐也要装的很快乐,装着装着你就真的快乐了。”

    纪录片是在张鹏程的自述下开场的,满口徐州方言,“拍我怎么不早两年,现在已经颓废了。人生四件事,酒色财气,我不喝酒,不喜欢女的,不爱财,现在也不怎么生气了。”

    张鹏程的原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经常吵架,用他的话说就是“家里就像个戏院,一三五大吵,二四六小吵,周日再加个班儿”,但这不妨碍他在音乐中寻找抚慰,在舞台上释放自我。

    早在校园里就已是风云人物,满腔热忱善于表现。走出校门,又因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写过100多首歌曲,在北京卖艺。

    终因食不果腹,打道回府,在徐州做起百变司仪,主持红白喜事,还会唱歌、表演、二人转,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只要有他在,就不怕气氛活跃不起来。

    印象最深的几个镜头,足以看到流浪艺人的生活不易与苦中作乐:

    其一,张鹏程从不洗碗,而是倒上水,用手把碗沿上的油抹下去,喝掉;他说,用水和洗洁精把油洗掉有三重罪过;这让人记起大人教小孩,如何用馒头把碟子上的油擦净吃掉的经历。

    其二,去超市买牛奶,买四块多还是一块多的牛奶,都要计较一番,每时每刻都不忘讲个段子,博人一乐。既让人心酸,又忍俊不禁,谁没有在囊中羞涩的时候,还苦中作乐过呢。

    其三,蜗居在光线灰暗,空间狭促的房间里,还要穿着奇装异服,隆重地举行删A片仪式,扬言不能被欲望奴役,自比黛玉葬花,颇有一颗赤子童心。

    其四,北漂生涯的结束,恐怕最能引起共鸣的了:“那一年冬天,在我生日的那一天,我抛弃了理想,回到家乡”,声音哽咽,欲言又止,无声胜有声,你我早已心领神会。

    离开一线也许落寞,但生活还要继续。幸运的是,小张遇见了大张,用张鹏程的话说,“遇见那个人,使我成了幸运的阿里巴巴,从此开启了一扇门,那扇门就是芝麻开门”。

    于是,小张在大张的鼓励下,大胆创作,一天能写三首,唱歌也更加忘我动情,录音棚录音几度泪下,《命运馒头》的一骑绝尘,最终一跃成为徐州音乐圈里的知名人物。

    徐州艺人张鹏程《命运馒头》_腾讯视频

    平时,小张要练和弦的硬度,就背着吉他,一手按着和弦,一手抓着车把,骑着自行车在徐州耍来耍去;而大张凭着一架破败的雅马哈电子钢琴,教出的学生满天下,其中就有唱《等一分钟》的徐誉滕,给刘德华录制过歌曲的吴品醇等。

    影片名字《自行车与旧电钢》,由此得来。小张就是张鹏程,大张就是张宜苏。

    03 噫嘻!我自放浪形骸,与世无争!

    复旦大学陈果曾经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欣赏、结识和珍惜,并成为知己好友。真正的正能量,不是夸赞对方是最棒的,而是将自己活成一束光,散发出一种感染力,去影响别人。

    小张与大张,两人能够走在一起,颇有几分相似,都像长不大的老男孩,怀着对音乐的无限挚爱,又不被别人理解,时常被骂为“神经病”,“煮不熟焖不烂”。

    当然亦有不同,小张的家世相对普通,而大张的身世更加飘零;小张的特点是激情宣泄、段子信手拈来,而大张更加放浪形骸、颇有魏晋名士之风。二者阴阳相合,亦师亦友。

    张宜苏出生台湾,幼时丧母,被国民党军官爸爸,送往寺庙、教堂、孤儿院、托儿所住过,还经常遭受毒打,15岁随父迁回老家徐州,成为首批归国台胞。

    几年后,父亲因肺癌去世,大张和大娘相依为命,待到大娘也去世后,大张彻底成了孤儿。

    在孤独中,看到有人卖小电子琴,花15元钱买回来,从此一发不可收,在音乐中获得了重生,成为第一代MIDI音乐人,还经常免费教学。

    除了音乐,在电脑上也很在行,经常倒饬电子产品拿到市场去卖,用以维持生计;开发过Linux系统,还会做APP,研发一个全球预警系统,能够推送地方灾情,教人怎么准备急救包。

    最重要的是,他将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他说音乐应该是开源的,免费的,应该让更多人从中受益,所以免费教别人弹琴学音乐。而他的徒弟们,也从大张身上学到了学校里不会教的——如何做人的道理,随性自由的人生态度。

    大张还有一些恶趣味:比如常年不换洗衣物,衣服上的油渍闪闪发亮;常年不洗澡,夏天下雨就追着云彩搓泥,或者跳进云龙湖里洗,完了之后把内裤搭在肩膀上,上衣遮住前裆光着屁股,毫不羞赧的走在徐州大街上。

    廉租房里没有厕所,铺一张报纸就可以大便;去别人家做客,还经常送包装好的便便,自认为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气。

    徐誉滕在开车时说到张宜苏的样子,他指了一下前面那个要饭的。全场观众哄堂大笑。这个镜头真的是神来之笔。

    大张家里的凌乱无序和油迹痰渍,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堪称不讲卫生的直男癌鼻祖。

    但就在这样一个坐没坐、站没站的地方,四面透风的房间里,张宜苏畅谈着对阿姆斯特朗的崇拜,创作了音乐剧《吃喝拉撒睡之余》,歌词里尽是些太空、氢原子、红移、黑洞、量子空间等物理术语。

    而他那嗓音,特别像李宗盛,叙事性唱法,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视听之间带给人太大冲击力。

    大张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女人、爱情、性。义妹朱莉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两人有相似的孤独身世。相遇的起因是,义妹深夜里投靠亲戚未果,大张收留义妹后,曾经目睹其胴体而血脉贲张,但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后来就转化为温馨的亲情,义妹为大张洗衣做饭,大张为义妹弹琴作曲。依偎在肩头的幸福感,时常萦绕在大张心里,有这样的时刻,大张说道:噫嘻!这一生也值了。

    后来,朱莉喜欢上了一个家有妻室的商人,为情所困,跳楼自杀。大张和朱莉养父一起料理了后事,他认为这件事本不该发生,应该用音乐去安抚更多受伤的灵魂,而朱莉就是大张的珍妮,若能把曾经和朱莉的感觉制出来,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佐杜洛夫斯基说过,人生的目的,就是为自己创造灵魂。而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一定是有灵气的音乐。像张鹏程动情的歌唱,像张宜苏悠扬的琴声。这两位平凡人,既折射出时代缩影,也活成了一束光,感染着我们向命运斗争。

    (全文完,能看到这里的都是真爱啊)

    作者介绍:90后,处女座,混迹魔都,伪金融从业者,名数据分析媛,实文字搬运工。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央之姑娘。若您有对影片或文章有任何想法,欢迎来撩撩。谢谢。

    附一张一起赏片儿的朋友,能找到我咩

     2 ) 这两人活成这鬼样,但在我心底,他们闪闪发光……

    直到观影后的一周,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张宜苏随时挂在嘴边的“噫嘻”和他痛快中带着天真的神情,那句“噫嘻”让我想到刚抿完一口白酒的人舒坦的感叹,也让我联想到几百年前诗人李白放浪不羁的“噫吁嚱”的呼号。这一声长呼漫叹,跨越几百年的时空,交叠起两个同样自由不羁,洒脱狂放的灵魂。骑着自行车,弹着旧电钢,在平凡的生活中起舞。张鹏程和张宜苏这两位电影的主人公所跋涉的修行之路,和多年前大唐诗人曾走过的是同一条路。与君别,游四方,张鹏程告别的是工厂的生活,张宜苏告别的是父子亲情,这一别,是拿一生来冒险,追寻灵魂的自由,生命的激情。而命运的赌徒,除了自由将一无所有。

    问君西游何时还

    纪录片的主角,是生活在徐州这方土地上的两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张鹏程,热爱音乐从工厂辞职,学习创作,靠路边演出和做节目主持人谋生。张宜苏,生于台湾,15岁随父亲定居徐州,不久父亲去世,孤独无依的他偶然中捡到了一个被扔掉的电子琴,从此开始自学音乐,以倒卖电子垃圾为生,并且免费教学生编曲和创作。

    影片的前半段,张鹏程和张宜苏的人生平行地进行着,不断地被交叉剪辑在一起,创造出奇妙的混响。昏暗的光线,长时间跨度里两人容貌外表的变化以及略显混乱的剪辑和采访友人时不带名字的描述,常常让观众分不清眼前描述的究竟是哪一位主人公的人生片段。一样的天真烂漫,一样的特立独行,隐约有两人仿佛是一人的错觉。我不清楚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举,却很喜欢创造出的效果。两条终将相遇却暂时遥遥相望的轨迹,对彼时的张鹏程和张宜苏来说,当他们独自在巷尾唱歌,在小屋弹琴,在人生的困顿时刻,是否知道世界的另一端有一个同样孤独而自由的灵魂?而当两位主人公终于在现实中相遇,灵魂的共振带来最深切的安慰,撞击出最绚丽的火花,也将两人实际上迥然不同的性格和面目映照得更加清晰。张鹏程的旁若无人和过分坦诚每每令人捧腹,而张宜苏质朴中带着温柔,这种温柔在观影过后的一段时间里将逐渐在心头融化而越来越清晰,他谈起义妹和阿姆斯特朗时闪亮的眼神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也许是为了和人物的性格相呼应,也为了最真实地表现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状态,同时也受限于预算和拍摄条件,影片中,摄像机一直保持着用最自由的方式捕捉人物的生活,颠覆了人们对一般院线电影的预期。从影片一开始,手持摄影机就一路跟随张鹏程,极度抖动的画面几乎引起不适,却也拍下了最鲜活的场面和生活:脏乱的中巴车厢中张鹏程和几位女士的调笑,灰扑扑的县城,村庄里疏于经营的篱笆和场院,入夜后张鹏程主持的气氛火热的晚会,晚会上俗艳的大红色,粗俗的笑话,一连串搞怪的表演、夸张的吹捧、不着调的牛皮,这是最生猛的现实,也是张鹏程真实经历的生活。

    欲上青天揽明月

    电影最动人的一刻,可能就是在张宜苏昏暗的小屋中,听他讲述自己的义妹,讲述对阿姆斯特朗和登月梦想的崇拜。那一刻坐在油腻床铺上的,俨然一个超人,精神飞出肉体,膨胀出一个宇宙。他在阿姆斯特朗身上寄托了探索的雄心和对未知无穷的想象,又在义妹身上得到了女性温柔的抚慰。讲起义妹,他就像一个伸手抓月亮的小男孩,对世界全心全意的信任,像渴望糖果一样渴望温暖。像一只沐浴在月光下嗷嗷的小野兽,朴素地希望天地间的静谧为他停留一刻,好在月光下香甜地睡去。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无论是义妹还是张宜苏,都逃不开人世的风霜雨雪,义妹最后跳楼自杀,甚至尸骨也无人收殓。多年后,面对镜头张宜苏再回忆起义妹,念念不忘的还是有一次她从背后搂住他听他弹琴,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他说义妹是亲人,也许对于过早失去双亲的他来说,只有义妹给过他真正的关爱和温暖。他说人生有过那样幸福的时刻就觉得这辈子值了。原来即使是超人,所能拥有的也只是记忆中那几个高光时刻,却足以温暖一生。但张宜苏生活中更多的还是达观和不染纤尘的欢乐。夏天的时候,他就去云龙湖中洗澡;在暴雨来临的时候,只穿着裤衩满街跑,追着乌云洗澡;在路边看到漂亮的乐手姑娘忍不住春心萌动,他是真正的最纯粹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而纪录片在记录人物中最大的作用,我认为是极好地捕捉了现场的灵光和幽默的火花,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话,来自于毫不雕琢的“在场感”和时间的连续性。在对张宜苏的采访段落中,现场极少甚至没有打光,人物就坐在昏暗脏乱的房间中央,于是他不间断的话语就像一束火炬,有力地点燃了观众的想象。在开头张鹏程的段落中,摄影机跟随了他一整天的行动轨迹,才展现出他在内心和外表上极为矛盾的人格特质。同时,如之前所说,导演将对画面质量的要求放到了最低的程度,采访张鹏程的早期录像带甚至不断卡壳和出现画面的中断,却不影响饱满的情绪流动,抖动的画面也增加了观众的“在场感”,这种粗糙的影像对应于两位主人公草根却生命力十足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精致而空洞的内容生产的反抗。

    侧身西望长咨嗟

    张宜苏说,有的人,依靠音乐和命运斗争,有的人,靠卖馒头和命运斗争,有的人,依靠自杀和命运斗争,你和我,选择活着和命运斗争。

    影片没有强行地追索人物的内心,而是更多地通过他们外在的表现和自己的叙述,留下让观众思考和回味的线索。而这句话,是我认为最真实地反映出两位主人公内心挣扎的一句话。也许过分违反常规、狂放不羁的行为,很容易让观众拉开一段距离来审视两位主人公,虽然理解却多少带着看奇闻轶事的眼光,那么张宜苏的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他们绝不是出离超脱的隐士高人,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忍受着生活的磋磨,却用惊人的勇气直面内心,用旺盛的生命力量改造世界。要释放,要舒展,要自由。他们的疏狂不是普通的任性、散漫,而是绵延一生的和自己的搏斗,是赌上所有的艰险的战役。

    所以张宜苏说“你和我”,每一个活着的人,无论低吟还是高歌,都用不同的方式对抗着庸常。在最朴素的细节中,藏着所有人可以分享的真实,这样的同在感让我们紧紧相连,获得生而为人的勇气,这就是《自行车与旧电钢》作为记录片的力量。

     3 ) 一个喜欢说“噫嘻”的火云邪神

    如果真有个“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那么徐州的张宜苏绝对是里面的NO.1。如果他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估计他一定能和庄周很聊的来。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一个人居然还能这样坚持自我,守住内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中国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到我42岁的时候,我是否还能像他一样,一直保持内心的愉悦,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我不敢想。人应该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每一天都应该去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生活,而不是现在一天一天的冷漠下去,对别人对自己。正如片子中有个戴眼镜的小胖子说的“把人活到最本质,想干什么就赶紧去干,不要浪费时间”,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有的人在25岁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在26岁的时候放弃了。有的人在30岁的时候放弃了。出于危机感,为了将来的自以为的好生活,放弃了当下的每一天,一天天的冷漠下去,对自己对别人。我感觉自己正一天一天把自己卖掉。最后,想不到中国有这么好的纪录片,感谢导演邵攀。

     4 ) 怪人们

    观影中途,越看越放松,大家的笑声也越来越大,影厅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息。十分感谢两位张先生以及导演可贵而又强大的幽默感,即使他们的行为都显得十分特立独行(小众),没什么人关注,甚至可能受到嘲笑,但他们还是保持了自己的幽默感,并最终以此影响到了其他人。

    两位张先生其实跟《立春》里的王彩玲和胡金泉处境相似——居住在一个小小的,到处有废地和垃圾堆的南方城市,没有正经工作,热爱艺术。但是不同的是,张先生们过得一点都不苦哈哈。当然,他们还是很穷的,在邻居眼中就是“弱智”。比如老张(张宜苏)就因为穿得太破,经常被人当成叫花子。但是坐在像垃圾堆里的房间中,丝毫不会影响他满怀兴奋地创作他的音乐剧(那个音乐响起来的时候简直好听得要哭了…)。小张的家也很破,但是不妨碍他和朋友在那里玩乐,他还有许多套不同风格的装备,一会儿像个黑人嘻哈歌手,一会儿又是蒙面侠……

    怪人们,其实就是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的人,而不是依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谁不希望能够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呢?但做怪人,一定要有足够强的心理承受力。《四叠半》里的师父就是那样,但文学,电影中的怪人们总显得理想化,这是第一次看拍他们的纪录片。

    到老张那份上,自己物质生活糟糕,也没拿自己喜欢的东西赚钱,每天还能悠然自得,还免费教出了几个后来都走上音乐之路的徒弟,并希望能够“抚平别人心中的创伤”,认为生命本来就应该是开心的。这种状态,近乎圣人。

    被他教过的人都好幸福。因为他会鼓励别人随便弹出自己想弹的音符,展现音乐的奇妙而不是教条地,或是功利地教授。也许正是因为他有关怀他人的心,所以写出来的歌曲也心胸宽广——一个玻璃容器里的人类婴儿,被太空垃圾人巨大的手捧了起来,太空人心中感到喜悦……

    我印象中,也有两个怪人。他们都跟艺术毫无关系,却也各有奇妙之处。

    一位是高中时去他家补课的数学老师,中年人,略秃顶,剪了个奇丑无比的平头,喜欢在家穿一双凉鞋。据说是重点高中的数学老师,水平很高。他教我们的时候,最爱强调的就是这是他独创的xxx题目/方式,市面上绝无仅有,而且非常爱夸耀自己有多么聪明,经常就眉飞色舞起来。他不用教材,真题,每次去就只发给我们一张纸片,一两个小时可能就讲一道题,像钟表匠拆开一只怀表一样精准。我们四五个小孩,就好像陷入了他家里那种奇怪的磁场里似的。而我也意外地因此提高了数学成绩,通过了高考。。。噫嘻!怪事怪事……

    另外一个怪人是来北京后遇到的。与大头数学老师不同,他的怪,体现在他对世界上所有事,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60岁不老,如果能活120岁,人生才过了一半呢!才不锻炼,我都是脑力劳动,不需要体力劳动,看我现在也很健康!

    映后导演出现,发现也是个真诚而搞笑的人。这是他第一次拍纪录片,此前并没有拍过电影。而且这一次我看得是剪掉半小时的版本,原因是没有过审被剪了…

     5 ) 可爱的灵魂值得我们为之鼓掌

    晚上在龙华路附近看大象点映举办的《自行车与旧电钢》点映活动。电影是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位有音乐梦想的小人物和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小人物,他们各自的故事以及共同发生的故事。 电影开头比较粗糙,镜头晃得厉害,用的素材也偏老。但靠着张鹏程的独特个人表演魅力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舞台文化,使得前半部分也算有趣。后半部分张宜苏出场,到他开始演奏钢琴的那一刻突然炸裂。我对这部电影的注意力就完全被他所吸引,特别想去了解这个人的一切。他有着天才般的音乐才能,有着智者般的生活态度,却也有一些不被世人理解的行为。 就是这两个小人物,在荧幕上真实地展现着自己的缺点。两人本身的幽默特质再加上导演富有心机的剪辑手法,使得笑点冲突不断,全场观众都笑的很嗨。不知不觉间,电影就结束了。 映后有主创交流,两位主角就像是从电影里走出一般。张鹏程还是那么爱表现自己,那么闲不住。张宜苏还是那么安静地坐在角落,弹琴时还是那么随性自如。 张鹏程说:“之前去徐州和南京路演,没有观众像上海观众这样,在他们上台的时候鼓掌。”现场的气氛确实很热烈,观众们都不止一次鼓掌。作为被这部电影感动的观众中的一员,我也非常自豪。因为我也感受得到在上海,观众对电影,对艺术的尊重比其他地方要更多。今天的两位主演,可能有很多常人不理解的行为习惯,和异于常人的生活方式,但是当他们玩起音乐的时候,仿佛发起了光,他们沉浸在艺术里的样子,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他们鼓掌。

     6 ) 噫嘻~,你看那里有个怪人眼中怪人

    作者:草威

    很多人听说有个词叫“祛魅”就疯狂地迷恋上了,遇见什么事都得把它捎上,用它来解释各种被厌倦的事情,导致这个词现在一点魅也没有了。

    也确实,我们的生活里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谁特别崇高,那些都是要被破译、被打倒的,我们喜欢的论调是,大家都是普通人,谁也别装。

    在消费主义时代,祛魅是很常见的事情。

    你想想当年的犀利哥,他正浪迹街头,被非常偶然地定格成一瞬间,从此成了各路目光的焦点,迅速建立起一个虚构的传奇,好像从他身上分裂出了另一个与他无关的人,供人消遣。

    当年走红的犀利哥

    等到有一天,大家觉得腻了,真相、还原就如约而至,人们挥挥手散场,寻找下一位神秘嘉宾。我们一同铸造一个幻觉,再让这个幻觉成为笑话,填补我们毫无新意的生活。

    有时候我追看热点事件,会陷入狂躁的情绪,因为我获得不了任何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在比谁更low、谁更无聊的竞技中享受着5秒钟以内的快感和优越感,我顶多从一堆让人糟心的事儿里挖掘出一些乐子,所以常常越热闹就越挫败。

    在我英雄主义的梦中,我始终天真地认为,一定存在一种英雄一样的人,他没有什么所谓真相,他呈现的就是他自己。他不被社会习俗、文化潮流所塑造,他轻而易举地就能选择一种勇敢且自恰的生活,并实现它。我盼望着出现这样的人,给我这样又不甘又不敢的人一点光亮。

    《自行车与旧电钢》就是这样一部能给幽暗的心底透亮的纪录片。

    导演拍摄了两个人,都姓张,都是徐州当地的知名音乐人,一个是各界公认的怪人,另一个是怪人眼中的怪人。

    他们都挑战了正常人的生活观念,都被称作“烧不熟煮不烂”的人,只不过那个怪人眼中的怪人让我尤为震撼,以至于我觉得有些匪夷所思,我想说说他。

    这个人叫张宜苏。一个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男人。

    他的徒弟徐誉滕(歌手,音乐制作人,为任贤齐、黄品源等创作过多首歌曲)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料到他会不修边幅,但没想到他直接来了个衣衫褴褛,脚上的布鞋破了几个大洞。

    日后,徐誉滕问起来的时候,他说,破洞好啊,我有脚气,要透透气。

    卫生问题是张宜苏被人记住的第一个问题。

    他的家里窗户烧没了,电脑上都是痰渍,沙发被褥也油迹斑斑,到处都是堆积的灰尘。很多他的学生都表示初次去他家都很局促,根本不知道能坐在哪里。

    学生只能坐在抽屉上

    还有更夸张的(此段作为选读,清新者跳过),张宜苏如果去他的好朋友家里做客,总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某个地方留下他的神秘礼物——他拉的屎。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诚意的礼物,能给收到的人带来好运。有一次被朋友看见遭到拒绝,他把“礼物”带走,跑到商场,做了个包装,又放回到朋友家里。

    一开始,他的这些事迹让我看得哭笑不得,虽然我觉得很有趣,但我仍然认为他可能就是一个异人,一个有些疯癫的人。然而他的手一碰到电钢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那时我才算真的见识了这个人。他的内心有大美。当张宜苏弹琴时,坐在我旁边的王老师低呼,你看他的手多自由啊!

    我不懂钢琴,但我那颗冷静刻薄的心一下子被他融化了,我能明确地感知到他弹琴时的美妙和纯真,他的琴声不会骗人。张宜苏说他完全是自学,之所以选择电钢琴,是因为他觉得按上去就有声音,上手很容易,他就买了一本儿童电子琴用书,自己鼓捣。他说到后来他发现往往给儿童写的书,反倒能写到最基本的状态里去。

    “回到最基本的状态里面去”

    这是张宜苏很爱说的一句话。他告诉他的学生,生活就是吃喝拉撒睡,生命就是阳光空气水。除了这些之外,还能扯点闲淡,那便是非常开心的事情,他把他的创作当成在不停地扯闲淡。

    他有一首歌,就叫做《吃喝拉撒睡之余》,其中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

    忽然间心有灵犀 也许是光电效应 闪烁的讯息 在遥远的夜空里 相遇就像一次红移 有一个氢原子分离 支持着你完美呼吸 我不再犹豫 在今生确定的算法里 他告诉我未来如何决定

    他给我的震撼是渐进式的,他说自己只是扯闲淡,但他在情感中所关注的范围尺度早就超过了普通生活。他热爱科学,他说阿姆斯特朗是他的绝对偶像,因为一个人踏上了一个广袤的陌生的星球,可以很淡定地办完自己该办的事儿。这让他感觉很伟大。

    相较于他的艺术表达,他的生活给人的冲击可能更加直观。他的学生说,有一次他到离家不远的湖边洗澡,快乐地洗好了之后,他用上衣遮挡着裆部,就兴高采烈地裸走徐州了。

    又有一次,徐州下大雨,别人都跑回家躲雨,只有他从家里拿着毛巾香皂跑到外面,站在街上开始淋浴,洗了没一会儿,下雨的乌云飘走了,他就追着乌云跑,边跑边搓。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个爱洗澡的人,在影片里他始终蓬头垢面,头发已经连成了片。他常常顶着一头油腻的乱发,跑到电脑城,倒卖一些“电子垃圾”,这是他糊口的方式。有一次,他把自己的U盘插进柜台上的一台笔记本电脑中,导演问他你在干嘛,他说,他自己做了一个Linux系统,他插上试试那台机器能不能运行。那时候是2011年。

    他喜欢直白热烈地谈论性。拉扯他长大的大娘去世时,在葬礼上他觉得有个吹喇叭的女人长得很漂亮,顿时来了性欲,他跑到队伍前面,给仪仗队拍了张照片,其实就为了拍下那个女人。他讲述的时候,伴随着一点难为情,可很快他又说,“我相信我大娘会在九泉之下,看到我这么做,也会感到很开心的。”

    这就是张宜苏,几乎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是我的一个短暂的节日。

    我们普通人只是偶尔在一瞬间能品尝到那种终身铭记的快慰,比如在某个暴雨之夜,关闭大脑,冲出屋门,大雨浇头,我们会把它看作巅峰体验。可这个人好像一直处于体验的顶点。

    张宜苏曾经深爱过一个人,他把她叫作自己的义妹,其实是当时那个姑娘被家人赶出,经别人介绍,张宜苏收留了她。他们之间没发生过什么肉体接触,只是有一次,他弹着琴,她从背后抱住他,轻靠在他肩上,听着他的音乐。他说,我曾经那样幸福过。

    后来,他的义妹涉足了另一段感情,因为一些原因,选择了跳楼自杀。片中,他谈起这段往事,一直在说

    “那一刻,我就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本来都可以很开心的。”

    “曾经我们俩就这样相偎在一起/ 在孤独的量子世界里/ 看着时空在扭曲/ N个世纪/ 无法忘记回忆藏在基因里/ 如果你也相信物质不灭的定律/ 那就会有完美的几率/ 又让我遇见你。”他唱道。

    张宜苏教出过很多名声在外的徒弟,但他教人音乐却从来分文不取。这种黑客式的分享精神是他很年轻时就在坚持的。其实也谈不上坚持,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都能轻易认同我们应当创造价值,并且也能够创造价值。认同这种观念,对我们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不容易的是我们如何创造价值。现代生活的一种根源性的痛苦就来自于此,我们像别人一样去评判自己,要求自己,因为我们经历了种种文化塑造,成为了适应这个世界的人类。

    但张宜苏不是。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很容易地就能创造价值,可他并不向外索取什么,只是为了过一种自洽的生活。我并不是说这值得推崇,但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选择。他鼓励人们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有的徒弟说,自己就想用音乐赚钱,他说那太好了,就去做。他既有老庄的觉悟和通透,又有魏晋名士的率真和洒脱。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不能被祛魅的人。

    听说大象点映签了这部纪录片的发行,不久之后就会在全国范围内做点映放映,真的希望你能走进电影院,去认识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生。

    想看这部《自行车与旧电钢》,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在大象点映标记想看,人数多的话,我们会更加努力加快脚步,把这部纪录片带向大银幕。

    关注「大象电影星球 」(elephilm)回复“草威”即可获得更多草威老师的文章

    「大象电影星球」每天更新,保姆级解析经典电影和纪录片,每周二还为你院线电影扫雷

     短评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