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ha, who returns to her royal family estate after 15 years to visit her estranged father, only to find him missing.
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在救世主还是个男的,为什么不能是女主自救呢?为什么不能是身边的女性帮助她呢?
剧情很精致,前面每一个伏笔都有回收,节奏把握地很好,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疲惫之感。 先以一桩骇人听闻的凶杀案开头,吸引观众注意力;剧情进展迅速,前几分钟就交代女主的背景、动机、抛弃事业成为全职夫人、弹钢琴男就是男主角等一系列信息。
开头教唱歌这一段在《公民凯恩》里或者《布莱克书店》里也有,导致我对教唱歌的老头产生了一些刻板印象。
在列车上引出女邻居,勾结起两方剧情,引起下文入住伦敦广场房,(by the way, 我相当不满意这个太太的份量,她让我想起《蝴蝶梦》女主的那位partner,同样的chatty。如果能把女邻居换成阿加莎或者马普尔小姐那样的侦探角色,就完全不需要那个男二警探,还可以体现女性互助。)
新角色(女佣和警探)引入地恰到好处,推动了故事进展。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女主角,她起码能对男主话中不合理和不合逻辑之处反驳一句,结尾也算出了一口气,我看这片的时候数次都想创死男主,以及在女主上楼的时候抱怨她为什么不拿上那把枪。
pua的套路就是这样: 1.否定你自己的判断、感受、想法;强加给你对方的判断和看法。 2.阻碍你的社交,不让你和他人外界多接触 3.不尊重你的意见,让你做对方想做的事 4.经常指责你否定你,产生愧疚感,或让你感觉自己不够好 5. 让你放弃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比如事业,爱好,朋友等等,围绕着他打转。 6.剥夺你独处和思考的时间,总要控制你的时间和行动。
英格丽褒曼从一个地方离开,那个地方发生过凶杀案,在另一个地方恋爱。 这个恋爱的故事倒不如一个老太太有趣,她发出惊奇的赞叹,在一个地窖里,新娘发现新郎过去的六任老婆,老太太说自己喜欢这样的故事,老太太来自于那个发生凶杀案的地方。 她下了火车,发现心上人站在身旁,我觉得那个心上人就是凶手。 他们回到凶杀案发生的地方,实际上他们住进了发生凶杀案的房子,遇到了那个爱好凶杀小说的老太太,他似乎对房子很熟悉,而她有所疑虑,点亮那盏煤气灯,煤气灯下有什么? 煤气灯照亮的是凶手的脸?心上人的脸。一切猜测都由导演最出最终镜头展示,后续会有惊喜?女主角喜欢的人是凶手,凶手只对珠宝感兴趣,凶手不断对女主进行精神折磨,女主几乎崩溃。 女主的仰慕者,一位警探,挺身而出,将凶手绳之以法。
经典的黑白影视悬疑之作,由“女神”英格丽褒曼主演(她的美貌与表演能力我很早就有耳闻)。故事起源于伦敦的桑顿广场谋杀案,著名女演员的死的暗示了与之相貌极似的侄女宝拉(英格丽褒曼饰)不幸命运的开始; 宝拉在继承了姑姑的遗产后,在意大利练歌期间遇到了她认为的真爱,钢琴师葛利哥莱。 对方实则为霸占她的财产以其绝对优势的智商与情商、对女佣的控制与利诱、对外界的隔绝,迫使她几近认为自己的确疯癫。
剧情大半部分中,男主的偏执虚伪与女主的柔弱天真形成了极大的矛盾。而两个女佣中,老女佣听力差、胆小无能与年轻女佣的矫揉造作助长了女主角宝拉崩溃的进程。直至年轻的布莱恩.卡梅隆警察的到来打破了这个不平衡的杠杆,破解了宝拉的自我怀疑与葛利格莱杀人案的事实。(我认为剧情最精彩之处应该便是卡梅隆警察趁煤气灯渐暗男主出门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进入屋子调查,至煤气灯逐渐亮起预示男主马上回家,紧张气氛已经到最高点。当然了,最后女主角宝拉的觉醒在葛利格莱被绑后拒绝受他控制帮助他的剧情也是十分令观众心情舒畅的。) 始初感觉老影片的表演形式尚未脱离歌剧的夸张感,不够生活自然,剧情方面也有些过度暗示的倾向。对于当代观众的智商而言过于缺乏神秘感(特别是有些观众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受到过影视、媒体的训练后更是如此),但越往后看越会发现此类影片的台词句句精湛、角色的个性虽不免单一但足够典型,画面与灯光道具的美感更是无与伦比,因此二战期间的影视作品还是有许多可看点的。
最后影片中卡梅隆警察说了一句很暖心的台词,也可送予自己:“当早晨朝阳升起时,有时真难相信曾有黑夜存在。”愿大家都能尽快度过自己的暂时的黑暗罢🌞
首发rouwanxiaomian公众号
这几天刚看完因为前段时间的PUA又重新火了一次的gaslight(中文名:煤气灯下)。
这部看上去很希区柯克的电影实际上不是希区柯克拍的,尽管她的女主角英格丽褒曼也是希区柯克挚爱的希女郎之一。
影片之所以能和PUA联系起来,是因为男主在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心理控制术,最终达到了对女主精神控制的目的。褒曼也因为她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尤其是从一个精神正常的女人到因为落入男主设定的圈套而开始自我否定,最终发展成为彻底迷失自我进入歇息底里状态的疯女人,而获得了第十七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从这一点来看英格丽褒曼胜过了同属瑞典籍的前辈——电影史上永远的瑞典女王格丽泰嘉宝。嘉宝进入好莱坞的时间比褒曼早,可以说褒曼在初入好莱坞时,我们终生未嫁的瑞典女王嘉宝就已经在谋划着息影了。
嘉宝的作品不多,也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女主,仅有几次奥斯卡最佳女演员的提名。但这并不影响嘉宝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她所饰演的安娜卡列琳娜还有茶花女是黑白片时代永不凋零的玫瑰。
在《瑞典女王》中嘉宝带来的无表情表演成为了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长镜头之一。
嘉宝的形象被印在了瑞典克朗上,另外一个被印在瑞典克朗上的电影人是著名的瑞典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小声说一句:嘉宝是100元瑞典克朗,伯格曼是200元瑞典克朗,你们仔细品一品)
虽有嘉宝珠玉在前,但褒曼实力也不差,不仅靠《煤气灯下》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更是吸引到希区柯克的注意,接连出演两部希区柯克的作品《爱德华医生》和《美人计》。
因为PUA所引发的接二连三的悲剧,使得大家又重新开始关注《煤气灯下》这部影片。男主调节煤气灯的动作成为了他对女主实施PUA控制术的隐喻,男主通过一些小计谋激发了女主内心深处对姑妈去世当晚的内疚以及对这栋房子的恐惧,最终成为了自我封闭不敢出门,即将被男主送去精神病院的疯女人。
当我们用现在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的重心在于男主的心理控制术。然而在70年前,这部影片之所以能给英格丽褒曼送去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是因为她不仅成功诠释了“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一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个疯女人在一个善良男性警长的帮助下重新找回自我成功走下了“阁楼”。这一点在极其讲究“政治正确”的奥斯卡颁奖台上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母亲早亡,从小就跟随姑妈一起生活的宝拉目睹了姑妈所有的荣耀时刻,也亲历了姑妈被害的那一晚。在宝拉的内心中不仅有对“杀人案”的恐惧,也有对失去姑妈的自责,这一切都隐藏在桑顿广场边的9号房间里。她离开伦敦去意大利学习歌剧是她最快乐是一段时光,她和安东相爱也是她在神经最放松的时候发生的。
当她重回到广场边的那栋房子里,那些曾经被封印的记忆就成为了宝拉心中的原罪,一旦被触发,宝拉就会随着这些记忆一起被封印在阁楼上成为那个“阁楼上的疯女人”。
但宝拉并不是这样的女人,当她一步步掉落入安东的陷阱时,她始终表现出对阁楼的抗拒。她不断地怀疑珠宝究竟有没有掉落?那副小画到底在哪里?煤气灯有没有变弱?阁楼上究竟有没有声音?
在这一点上,宝拉和比她更早一百多岁的罗切斯特的妻子更具有反抗意识,至少在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宝拉没有被锁进阁楼,而罗切斯特的妻子伯莎一开始就被封在了阁楼之上,最终在一场大火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当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到宝拉这个形象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比如从一开始的受害者到后来的被拯救者,宝拉始终都是被男性所支配。那些在经典好莱坞电影中,女性唯一能把控或者真正拥有的爱情,其实也是一场被精心设计过的骗局,从来没有真正属于过宝拉。如果不是和姑妈有一面之缘的警长的介入,那么宝拉就很可能成为另外一个受害者,一个给男主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最终心智失常的疯女人。
二战期间,因为大多数男性走上了战场,女性有意无意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工作,也正是这样的历史条件成为了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契机。在那段时间,有不少电影作品都能看到这样的元素。女性不再是一成不变的面容姣好等着王子带来财富与爱情的宠儿,她们往往是财富的拥有者,那些带来爱情的王子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女性开始有多重属性,从家庭开始走向了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比如医生、教师甚至是间谍……这一时期电影中的蛇蝎美人,也比之前作品中的更多。
有些时候,女性为了家国大义或者仅仅是维护正义挺身而出,当然身陷险境的也是她们,并且最终会有一个完美的男人出现,拯救她们的或者指引她们走向自我觉醒之路。比较典型的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品,同为英格丽褒曼主演的《美人计》。美丽的莉娅被美国特工成功策反,在以为自己收获爱情的时候为了国家的利益被特工献给纳粹窃取情报。当然最后在莉娅命悬一线的时候,拯救她的还是那个她以为不爱自己的美国特工。
当然这一点在不久的未来也发生了改变,拯救女性的不再是完美的男性形象,甚至发展到现在都不再由男性来拯救女性,比如《惊奇队长》又比如《冰雪奇缘》。
废话这么多是想要提醒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当我们的视线从PUA中跳出来时,就能看到《煤气灯下》所有女性角色的作用和导演的用意。不仅仅宝拉,还有不依附于任何人独自美丽又善良的姑妈,虽然是负面角色但是也在努力生活向上的女佣,听力不太好却正义感爆棚最后一刻站出来对抗安东的伊丽莎白,以及那么看上去多管闲事最后联合警长拯救了宝拉女邻居。
都说时尚是一个循环,其实电影也是,没什么新鲜故事不同的是你用什么视角去看这个故事罢了。
做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煤气灯下》是不容错过的电影。而作为一名女性,乔治库克所导演的《小妇人》、《乱世佳人》、《茶花女》《窈窕淑女》每一部影片所刻化的女性形象和心理都细腻深刻。这部《煤气灯下》更是让英格丽 褒曼拿下了她人生中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这部1944年的影片即使今天观看,依然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而煤气灯效应也成为了一个代名词,指一个人通过语言和精神虐待对另一个人进行操控和洗脑的过程。这部片子因为有大量心理暗示和一些心理学知识,因此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希区柯克的作品,其实是乔治库克导演的。
影片非常直观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原本心智正常,能够独立思考的美貌少女,是如何在她宛如拿着心理学圣经的恶魔丈夫的操控下,一步步丧失自我,没有自尊,情绪失控,最后几乎崩溃疯癫的故事。(简单说,就是一个正常的人,如何被有计划、有预谋的给逼疯。)
宝拉是一位孤女,自小没有父母,被姨妈抚养长大。姨妈是一位著名的歌剧演员,生活优渥,对宝拉如同亲生。可是姨妈却意外遭人谋杀,凶手潜逃,警方也没有破案。宝拉被送往意大利,一位姨妈的老朋友那里,跟着著名的音乐家瓜帝先生学习歌唱技巧,慈爱的瓜帝先生有意将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歌剧演员。
但是,宝拉恋爱了。她爱上的是一位英俊、体贴、有才华的钢琴师----安东。
她在歌唱时心不在焉,无法投入。被瓜帝老师发现,她告诉老师,她恋爱了,她太快乐了,所以她无法体味歌剧中悲剧的感觉。瓜帝老师却说:真正的悲剧早已影响了你的生活。
瓜帝老师鼓励她享受恋爱的甜蜜,向前看。面对安东热烈的追求和求婚,他们认识了才不到20天,宝拉犹豫了,她提出要独自旅行,要考虑一下。但是安东哪里会让她有沉思的机会?她走到哪里,安东就跟到了哪里,并且浪漫、热烈、体贴。他温柔的攻势打消了宝拉所有的疑虑,拥有一个温暖而甜蜜的家,一个爱自己,自己也爱的丈夫,这对孤女宝拉来说,一段稳定、深情和持久的亲密关系是她一直渴望而不得的。
因此她和丈夫一同回到了伦敦,这个曾经留下她痛苦回忆的姨妈旧宅。但自从她住进了这个房子里,一切都变了。
她的首饰、胸针明明放好了,却总是不翼而飞。但最后却在其他地方找到,丈夫说是她的记忆力变差了,丈夫每当离家以后,宝拉总会听到屋顶有奇怪的声音,像是有人在上方走动。煤气灯也开始忽明忽暗,她很害怕。但丈夫却告诉她说,是宝拉疑心生暗鬼,是她的幻觉,她生病了。丈夫也对仆人暗示,说夫人的脑子有点问题。
安东会交给宝拉一些东西,要她收好,但是却偷偷将这些东西藏起来,再厉声质问,宝拉究竟把东西藏哪里去了?怎么如此糊涂,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安东就象训小孩一样训斥宝拉,不准她外出,和陌生人接触,安 心养病,不要外出丢人。同时雇用了耳背的厨师和轻浮、风骚的女佣,经常在仆人面前让宝拉下不来台。宝拉感到自己真的记性越来越差,什么事都做不好,连佣人都在嘲讽自己。
而丈夫对她的指责、训斥和冷漠让宝拉害怕失去丈夫的爱,她既担心又痛苦,好几次,宝拉本能的几乎已经接近了真相,可是安东对她严厉喝斥,她就又乖乖服从了。有时安东也会对她格外体贴,这种时冷时热,让人捉摸不定的态度,更让宝拉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是自己脑子出了问题。
原来这一切都是安东的阴谋,因为他盯上的是宝拉姨妈留给宝拉的财产,还有那些名贵的红宝石。所以他才一步步接近宝拉,折磨她,将她险些逼疯。
如今在如此开放的环境下,一个成年人想要控制和精神虐待另一个人,并不容易。但仍然有很多人在忍受着另一半的冷暴力,很多夫妻都在不停的当另一半最出色的差评师,对生活的怨念和压力都无形的给了另一半,无数家庭悲剧源自于此。
但今天,我想说的却不是成年人。成年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反击的能力,我更担心的是,那些处于煤气灯效应下的弱小者-------未成年的孩子们。
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都沉沦在父母的煤气灯下。
因为亲子关系是不平等的,极其不平等。
妈妈可以控制着孩子生存的小世界,她可以决定孩子生活的环境是舒适的还是混乱的。
母亲本来是那个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真实性的人,帮助你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人,可以帮你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人。
可惜,在养育孩子时,有太多的母亲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未曾得到过充裕的母爱和形成完善的人格,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一个不成熟的母亲却往往是最有可能摧毁孩子真实性和价值感的那个人。
煤气灯是一种情绪和言语上的虐待。成人本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父母往往会突如其来的对孩子大发脾气,而我们往往不会对陌生人和老板、同事随意的发脾气。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反抗能力。
说句不好听的话,很多时候,我们对待孩子,还没有对待陌生人客气。
如果你不认同这一点,不妨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
你是否认为你的前半生都在为父母而活着?
你是否因为父母无意而偏差的教育方式,对你的评判和认定,让你对自己有种羞耻感,你压抑着自己真实的个性,紧张的生活着,向内自我攻击。
你仿佛已经拥有了完美的生活,但 内心深处却仍然在渴求着完满,总觉得那是一种无法达到的境 界?
你一直努力的想要达成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去完成一个个目标,哪怕明知道是在折磨自己,但却仍然不曾停下脚步?
孩子对母亲的忠诚常常令人震惊。
最近新闻里那个十岁就自杀的小女孩,她在遗书中说: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
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老师不让我考试了,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义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社会新闻,我都忍不住的悲愤。
是什么样的打骂,什么样的环境让一个才十岁的幼小生命能够放弃活下去的勇气?!!!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父母满意。
但她没有反抗的能力,她每天就生活在这样一种自我憎恨里,她代替着妈妈对自己进行了绞杀。
她认同妈妈所说的,她不是个让父母省心和满意的孩子。
所以,她杀死了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处处贬损自己的孩子??!!
只因为他(她)的分数不够理想?只因为别人的评价不好?只因为我们自己无法对抗这世界的压力?因为我们的无能,所以转嫁到孩子身上?
原本每对父母的初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自立自强即可。
但即在养育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种种压力,我们也在歧途上越奔越远。
我们打压他,喝斥他,威胁他,否定他,
孩子没有体验到父母给予的爱和快乐,只有无尽的压抑。
而孩子却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父母,忠于自己的父母。
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不惜扭曲自己的人生,贡献着自己的人生,把自己活得象祭品一样。
一个没能得到父母爱的孩子,是那么的自我憎恶,自我攻击,自我折磨。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他们活在冲突和矛盾中,因为那么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同和爱,所以往往更容易被别人利用和伤害。
如果这世界上有纯粹的爱,我觉得是孩子对父母的爱。
但是,我们却往往更在意别人的意见,别人的评价,却唯独看不见自己的孩子。
我们那些不经意的言语、行为,评价、指责,日复一日的,给我们的孩子造成了那么大的伤害。
我并不是指责所有的父母,我们也是人,我们也曾生活在泥泞中,我们的童年也许未曾得到过完满的爱。
但是,我们现在有了孩子,我们不妨好好的看看他们,看看他们的优点,看看他们有哪些独特之处,然后,问问自己:你是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是相信外界的评价?
你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清理好心情,以最平和的心境面对孩子。
让他感受到你的平和、温暖和慈爱。
别让孩子生活在“煤气灯下”。
男主深谙PUA套路啊,让无亲无故的女主以为自己精神错乱,下一步就是假装出国借机弄死继承房子财产了吧?然而有个问题,房子十年都没人住为什么不趁机去找呢。点煤气灯的细节很有时代感,但是这个时代的扮相不适合英格丽褒曼。PS gaslight作动词表示精神控制的意思就是从这部电影来的。
1:42。女人们可以把它当成反PUA教程。当然,不要指望出现一个胖侦探上帝视角拿了剧本来救。建立强有力的心理边界才是正途,以及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一个人给你的感觉很不好,很多时候要相信你的直觉,这种人十有八九不是控制狂就是家暴男。
这类型的电影黑白片有绝对的优势
看见一条评价“这样的悬疑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观众了”,哪里不能满足了我看到闭气
影片的情节紧张,悬念迭起。英格丽·褒曼、查尔斯·鲍育等演员的表演都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美工师绝妙的布景将人带到维多利亚时代,令人身临其境。本片获第1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黑白片美工置景两项金奖。另外还有一部1940年的英国版本,不知道这部是不是翻拍自那部电影。
看各种心理暗示如何把人逼疯
四星半。褒曼虽可怜但更可恨,蠢不可及。一开始被逼病还能解释为那个年代妇女孱弱封闭易受蛊惑,后来侦探跟她挑明了其夫是真凶,本应霍然而愈,还一副困惑混沌的死相,人笨万事难啊。后来的擒凶也太儿戏不稳慎,另逻辑牵强,凶要盗宝早就可潜入翻找,何必绕大弯跟褒曼结婚才入室。气氛营造不错,挺吸人
勉强及格。第一次认真看褒曼,骨架倒是够宽的,演的也不差,全片近似于室内剧,居心叵测的丈夫设计逼疯褒曼,始终都在这宅子里做文章,库克在这一节的调遣和布光还是很见功夫的,爱好侦探的老太太(这个老处女是致敬阿加莎的马普尔小姐吗?)和知晓一切的男人作为观众和上帝视角,分担了单调室内戏的节奏,也强化了丈夫举动的威胁性,剧作上是很聪明的。美中不足是结尾,最后半小时,男人闯入褒曼家揭开谜底,丈夫也同时找到了搜求多年的钻石,这种交代可以说是很匆忙了。而全片丈夫折磨褒曼的动机也因此显得莫名其妙——你偷人家钻石而已,骗褒曼结婚为何还脑控人家?当然,单纯看褒曼被整治的神经兮兮,倒有几分密室调教的趣味,不知当年的观众是否能从中感到了快感
一直觉得神经质的角色让费雯丽来演才传神,没想到褒曼也能刻画的入木三分,美艳绝伦的英格丽就是凭借这部片,从昏暗的煤气灯下步入了闪耀的奥斯卡殿堂
常用标签里竟然有希区柯克?可怜的乔治库克……【Aug 26, 2015 影院看感觉Boyer特别适合演神经病,Lansbury奶奶当年超级可爱,这片卡司真棒。IB演得是真好,Cukor也确实是位顶级的actor's director
因为王力宏被科普这部电影,女孩子结婚了一定要工作,不可以成社会绝缘体。别把男人,当成唯一的依靠。而且girl helps girl👧
经典之作不多说,我印象最深的却是真相大白后褒曼在楼上对丈夫的控诉,从叙事讲是画蛇添足的,但加了这条玄言的尾巴,却使片子有了一种古典戏剧的道德感和形式上的整体感。
观影初期看过碟;非常希胖倾向,即使男人脸上写满坏蛋二字,悬疑氛围依旧挺浓厚;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女主这种性格,那么容易受人控制、自我催眠、毫无主见,看得很憋气。
1.乔治·库克代表作,黑色电影经典,英格丽·褒曼凭此片首次加冕奥斯卡影后,她将一位饱受童年阴影困扰、纤弱而敏感的女子演活了,片尾“发疯”段落则发掘出了角色的另一面。2.片名“gaslight”此后亦增添新义(动词),成为精神控制的指称。3.查尔斯·博耶的表演也无可挑剔,此外,影片还通过布光、构图、运镜与剪辑等手段强化了心理暗示感,突出冷暴力丈夫与神经质妻子之间失衡的权力关系。4.多次复现的场景:夜雾中的伦敦,零星的汽灯兀自耸立,可怖的树影与尖刺状的栅栏。5.整体看十分希胖,一开始观众便可推知大部分实情,主要通过观者对女主的认同与关心来引人入胜;出现了[深闺疑云]中的托盘牛奶,以及[蝴蝶梦]似的高傲诡秘女管家。6.以酷爱侦探小说的老太太(想及马普尔小姐)这一第三者作铺陈与调剂,伦敦塔渲染惊悚氛围并预表真相。(8.5/10)
婚恋恐怖片、枕边人洗脑操控代名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可视作《深闺疑云》姊妹篇,悬疑气氛的调度和褒曼科顿的阵容确实很希区柯克;幽闭大宅的哥特情节剧+浓雾弥漫的黑色电影,片名决定影子要充当重要角色;几乎没有非声源音乐,戏剧张力足够了,而音效是恐怖片用法;鲍育的表演太有层次感,甜言蜜语和戳中痛点,变脸就在一瞬间,情绪这么不稳定非盗即奸;开场褒曼老师的话意味深长:你曾遭遇过悲剧,恋爱了就能摆脱过去→殊不知前面有个更切身的悲剧等着她掉坑;女性配角们都活灵活现,尤其谋杀小说爱好者、吃瓜群众热心大妈,这角色太像希胖电影里出来的了。
褒曼是那么的美,那个时代的美女都是那么的丰腴,好像古罗马的雕像一样。换到现代,这就是赤裸裸的家暴,心理刻画太好了。
必须得为褒曼结尾“发疯”那出戏加一颗星。全片呈现最好的当属各种精神暗示的悬疑设置,以及雾里的伦敦
查尔斯博耶和英格丽褒曼的表演真是太棒了!!1944年的悬疑片现在看也照样从始至终抓住人心。查尔斯在电影中演过如此狠毒居心叵测的丈夫,但现实生活中却是挚爱自己妻子40多年,妻子生病死后也随之而去的好男人。虽然他的自杀现在看来会觉得很极端,但又很羡慕他们这样一生从一而终生死相伴的爱情~
悬疑设置、气氛营造都不错,情节编得却不圆,推理成分太少,经不起琢磨。其实谁人不是活在各种洗脑策略和心理暗示之中,无意间受害或施害或帮凶?星座解析说你是个内向的人,果真你就慢慢社交障碍了;群体众口一词说某人性格有问题,果真你也越瞧他越不顺眼,并参与孤立排挤之。
由「煤气灯操纵法」走红预先知道了大概情节,这部电影还是看得让人非常难受。英格丽褒曼绝色,美得让人想哭。被丈夫隔离虐待,封闭绝望得让人想哭。我本来还很好奇,为什么七八十年前的老电影会提出现代关系中的情感操纵,这么领先于时代。仔细一看,男主的动机并不是完全占有女主,而是为了掩盖他的犯罪活动。试图把妻子逼疯,骗遗产骗年金也好总之是为达成某种金钱利益,这种主题就传统得多了。比如《指匠情挑》就设置在维多利亚时代。才貌双全教养良好但没有好爹的旧时代英国男,把向上攀登的手段都密集使到女人身上,真是教人喘不过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