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地区山水相间物产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地三大家族张家、朱家和杨家世世代代进行着利益上的争夺,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这种争夺裹携着国恨家仇有了更为惊心动魄的变化。
朱家大少爷朱国梁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成为中央军团长,朱家二少爷朱国栋在国民党的支持下成立保安大队,而张家二少爷张世杰则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秘密加入共产党。杨家大少爷却成为了土匪。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张世杰听从党组织安排,放弃与青梅竹马的恋人杨紫云共同参加新四军的机会,潜伏于桐柏地区,以少东家的身份周旋于国民党和土匪之间,完成了一件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阴狠狡诈的朱家两少爷一方面嫉妒张世杰出色的商业才华和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另一方面又怀疑张世杰具有共产党的身份,屡设毒计试探,企图将他置于死地……
皖南事变爆发以后,张世杰无意间发现自己深爱的杨紫云和朱家三少爷朱国柱竟然已经结成夫妻,并成为日本鬼子的朋友。张世杰感情上受到巨大伤害,一蹶不振,幸而被一直暗恋于他的郭冰雪骂醒,几经周折张世杰娶了自家丫环钟梧桐为妻,这令郭冰雪绝望至极,她一气之下,嫁给了对自己倾慕已久的土匪头子、杨紫云的哥哥杨开泰,过上了压寨夫人的日子……
朱家两少爷表面抗日,背地里却始终不愿放过张世杰,而张世杰一面与朱家周旋,一面在郭冰雪的支持下,联合杨开泰共同打击日本鬼子,在当地百姓中获得更广泛支持。张世杰从日本鬼子的囚车中解救出我军的重要情报人员,意想不到他们竟是杨紫云和朱国柱,他们以夫妻的身份打入日军阵营,窃取情报。此时的张世杰已经成为了父亲,只能黯然神伤。面对张世杰的妻儿,杨紫云痛苦万分,没有把和朱国柱假扮夫妻的事实告诉张世杰,她再次协同朱国柱前往国统区继续情报工作。
张母李玉洁一直因女儿张若虹嫁姚思忠而拒绝接受二人回张家。姚思忠突然以国民党特派员的身份衣锦还乡,第一次得到了张母的认可。但是,在敌我双方的恶战中,张世杰的姐姐张若虹发现了自己丈夫身为汉奸的真面目……姚思忠引来日本人,杀害了张世杰的哥哥一家,满腔仇恨的张世杰精心设计,为姚思忠部下天罗地网将其捕获,张若虹大义灭亲,手刃自己苦盼六年的丈夫。
内战爆发,朱家重新得势,共产党暂时撤离,朱家两少爷抓捕共产党的伤病员后,将他们带到张世杰面前刺探其身份,为保全革命力量,张世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被杀,精神上饱受折磨;为取得朱家的进一步信任,张世杰假意将自己的武装队伍拱手送给国民党,然后蜗居起来,背负骂名,暗中养精蓄锐……苦闷的生活中,唯一令他有些许欣慰的是他的姐姐张若虹成长为了革命战士,也秘密加入共产党组织。
不久,共产党再次打回桐柏,朱家老小仓惶逃窜。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开始了。一心要与丈夫缩短距离的钟梧桐在张若虹的帮助下,积极投入到这场革命中。朱父不舍自家房产,暗中潜回欲夺房契,被发现后中枪身忘。张世杰尽最大努力企图收编杨开泰的土匪队伍,无奈杨开泰的态度始终不明朗,郭冰雪苦口婆心的劝说只被当成是对张世杰的旧情难忘。
朱家组织了还乡团,趁共产党短暂撤离时期回乡突袭,接连杀害了钟梧桐和张世杰的父亲。张母李玉洁和张若虹侥幸逃脱,而弟弟张世俊却被劫为人质。张世杰忍受着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散尽千万家财,凭借过人的商业才华使共产党在桐柏地区的中州钞流通起来,解决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一大难题。
革命即将取得胜利,杨紫云和朱国柱在中央军内部进行策反活动未果,杨紫云、朱国柱、张世俊被害。在郭冰雪的帮助下杨开泰和张世杰再次联合起来,在激烈的战斗中,朱家两少爷被击毙。解放前剿匪时,杨开泰被共产党剿匪队伍误杀,郭冰雪为此痛不欲生。
新中国建立以后,张世杰出人意料地谢绝了担任领导职务的安排,办起了小学,做了一名乡村教师,将革命期间收养的烈士遗孤聚拢在自己的身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卢旺达大饭店》。
这部通过一个饭店的故事讲述卢旺达大屠杀的电影,
曾经让许多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泯灭和无尽的绝望。
如今,它也以8.8的高分排进了豆瓣TOP250。
最近,该片的导演,出了一部新作,同样是反应种族屠杀,同样是通过普通人的故事以小见大,
但片子的质量比起前者,实在判若云泥。
不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部——
承诺
The Promise
片名叫“承诺”,可故事却关乎背叛。
从海报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三角恋的故事,贝尔扮演的记者居中,显然在导演眼里,他是个第三者。
可人家明明早在男女主相识前就与女主热恋了。
这也注定了这部以小见大的历史战争电影的片面和偏激。
故事的历史背景,在1915到1922年之间,这里有必要跟大家提一些历史知识——世界三大种族屠杀。
这是人类近代历史上,由于某些民族自身的优越感、政治原因或宗教原因,对少数民族施行清洗屠杀的惨绝人寰的暴行。
我们最熟悉的德国屠杀犹太民族居首,大约有600万人被杀; 土耳其奥斯曼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大约有150万遇害者; 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人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大约有100万人罹难。
《卢旺达大饭店》的背景,即卢旺达大屠杀;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承诺》,背景则是土耳其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事件。
回到电影,男主迈克尔(奥斯卡·伊萨克 饰)在土耳其一个叫西朗的小镇当药剂师(类似于现在药店的学徒)。
为了去伊斯坦布尔(当时叫君士坦丁堡)学医,和以为素未谋面的女孩玛尔塔订婚,并拿着人家的嫁妆400金币,独自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伊斯坦布尔,他寄居在自己的叔叔家,并结识了叔叔家女儿的舞蹈老师安娜(夏洛特·勒·邦饰)。
安娜的男朋友,是来自美利坚的国际知名记者克里斯(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
迈克尔求学之际,恰巧干上了奥斯曼土耳其准备对亚美尼亚人的民族清洗阴谋,
叔叔被杀,家破人亡,自己被军队抓去做了劳工,几乎不可能活着出去。
此时,安娜和克里斯为了救亚美尼亚孤儿在土耳其境内斡旋奔波,同时克里斯还身兼报道事实真相给全世界人民的重任。
同时,爱上安娜的迈克尔与克里斯,又因为感情产生了诸多矛盾和纠葛,关键问题是,还有在小村子中等待迈克尔的未婚妻玛尔塔。
信守承诺还是选择背叛?
全片通过三个人的爱情故事和逃难经历,将1922年前后土耳其进行的血腥大清洗全景展示,
不难看出,导演特瑞·乔治将《承诺》是看做《卢旺达大饭店2》来拍的。
可不论是故事还是见微知著的导演功底,《承诺》却要差很多。
虽然在镜头运用上,导演的功力和细节仍然无可挑剔。
比如影片片名出现的那一刻,西朗小镇的全景,构图及其工整,迈克尔骑着驴子从远处缓缓走进画面中央,回首望去,一片祥和。
比如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全景,俨然一副二十世纪初欧洲海上景色的具象。
比如土耳其二十世纪初的“陈旧”街景。
堪比《星战》的旷野摄影。
逃难路上的大逆光(女主发丝上可以看到),技法娴熟,光线自然,丝毫没有溢光的痕迹,同时保持整个镜头的色调趋暖,预示着结局并不悲惨。
比起国产打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
整部电影,关乎爱情,关乎人性,关乎历史。
导演选择了爱情作为切入角度,其实无可厚非,
可偏偏电影中,爱情太弱,太牵强,反而人性,却让人看到闪光。
先看爱情。
片名《承诺》,其实是指片子刚开始,迈克尔对自己未谋面的未婚妻玛尔塔许下的。
可去到叔叔家第一眼,就看上了舞蹈老师安娜。
叔叔看出了他们的小心思,正巧安娜和克里斯闹不和,于是想从中做媒,但迈克尔口口声声说自己已经订婚了。
虽然嘴上说,可身体却很诚实。兵荒马乱的,还和安娜在小旅馆不可描述。
之后,迈克尔被抓去当了劳工,九死一生逃回家,看到了未婚妻玛尔塔,在母亲的劝说下又和未婚妻成婚。
如果单说承诺的话,其实很讽刺。
电影中的承诺,总是跟背叛有关,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刻意反讽渣男迈克尔表里不一,还是在讲述人在经历生死后的转变。
可不论经历什么,对发妻的承诺和感情,难道可以随意改变吗?
对订婚仪式上许下的诺言,难道可以因为某个女孩的美貌而轻易放弃吗?
迈克尔对于爱情的承诺,背叛了两次。
第一次,背叛了未婚妻,跟安娜搞在一起。
第二次,又背叛了安娜,跟未婚妻成婚。
如果放在某个现代都市狗血玛丽苏剧中,对这样渣男小三的情节倒是可以接受,
可作为严肃的历史正剧,这样的爱情似乎跟“承诺”无关。
在爱情这条线上,导演的表达几乎是失败的。
接下来,是人性。
既然是反应历史和战争,其实于人性的考究,是电影应该着力的点。
作为一部名叫《承诺》的电影,当中对人性的挣扎和探讨,却很深刻,以至于没有爱情这条主线,也能闪闪发光。
主角迈克尔,在被抓进劳工营侥幸逃脱后,碰到了一辆火车。
原本以为万事大吉,能搭个顺风车的主角,突然听到火车里有说话的声音。
蹑手蹑脚爬下车一看,车里全都是自己的同胞,密密麻麻被关在车厢里,遭受屠杀或厄运。
这时候,是个人都会面临两个问题:救,还是不救。
如果救,自己势单力薄,有可能没开一个车门,就被发现打死,或者因为雨天湿滑,直接滑下火车;
不救,车里关押的都是自己的种族同胞,他们面临的是毫无逃生可能的死亡和屠杀,不救不但悔恨终身,还得背着满满的负罪感。
可明显,救人,自己很可能死,不救,自己肯定能活。
怎么选?
镜头给到了主角的眼睛,他爬在车厢侧面,惊恐得进行思考和抉择——
一道闪电,给到了一个老人因为绝望和惊慌而扭曲的脸。
此时,已经有了答案——救。
这种面对自己生命和别人生命的选择题,所带来的人性拷问,在历史片中,无疑有点睛的作用。
在劳工营,主角碰到一个工友,他们坐在篝火旁,说起了往事。
有一位老人,通过展示自己脸上的枪伤,告诉他们——他们的命运也是死亡。
接着,他苦中作乐一般,表演了一段小把戏。
然后告诉大家——
我曾是个小丑
以前经常逗孩子笑
如果不是战争,你可能还是个小丑,他可能还是个老师。
可因为这一切,这帮人聚集在一起,干着干不完的活儿,却明知道自己面对的终将是死亡。
多么残酷,又多么现实。
迈克尔在医学院认识的第一位朋友,叫做奥根,这是个富二代,第一次见到迈克尔就和他开了个带色的玩笑。
然后说明自己的来历。
奥根凭借父亲的权势,三番五次拯救迈克尔的生命。
最后一次,他被父亲逼去当了兵,做了中尉。
美国记者克里斯因为报道种族清洗被抓紧进了监狱,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打电话给美国大使馆报信。
后来事情败露,他被无声处死——
本来可以安安稳稳享受富二代的生活,可偏偏因为帮助朋友被送去参军;
本来可以妥妥当当当一个中尉,不用冲锋陷阵也不用冒生命危险,
可偏偏为了正义送了命。
即便是富二代公子哥,面对是非选择,面对正义邪恶,面对人性的终极问题,他依然选择对的事情,这就是富二代的人性。
最后,还有这位美国记者,克里斯。
表面上,他是安娜和迈克尔爱情的阻止者,他偏激,酗酒,冲动,霸道。
可为了报道,他不惜抢下汽车偷窥土耳其士兵。
他喝醉后对德国人说的这番话,表明了一个正义记者的心智——
最后关头,他为了保护亚美尼亚人撤退,被土耳其士兵抓住。
军方让他签一份放弃之前所有报道真实性,并承认自己是间谍的声明,否则就杀死他。
他毅然决然撕毁了声明,等待死亡的来临。
虽然平时目中无人,但是涉及到声明和正义,关乎到记者的职业道德,他选择放弃声明来捍卫。
对于电影中所描述的人性,我相信导演既没有美化,也没有丑化。
不论在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只要见到这种惨绝人寰的事,都会有人勇敢的站出来,和那些残暴的刽子手说不。
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性的底线。
有不少观众对我说,片子中美国记者和美国大使馆的描述,有些将人文主义精神内涵故意引往美利坚的嫌疑。
这点没错,我也不否认,因为制片方中就有美国。
包括最后,孤儿们和侥幸存活下来的主角迈克尔,都幸福快乐的生活在美利坚,让我们不得不这么想。
但是,同美国大兵打外星人,美国大兵拯救世界以及美国特工上天入地不同的是,这次关于美国记者的事,还真是事实。
1915年间,美国《纽约时报》确实发表过上百篇关于亚美尼亚人被集体屠杀的报道,报道形容屠杀是“有系统的”、“获得许可”和“由政府组织的”。
1915年8月,《纽约时报》复述一份出处不明的报告,指“流徙者的尸体遍布道路及幼发拉底河,那些侥幸生还的人也是注定死路一条,这是一个灭绝全部亚美尼亚人的计划。”
也就是说,1915年间,在土耳其,像克里斯那样的美国国际记者是真实存在的,并非虚构。
包括我们中国近代史上很多照片,都是外国记者拍摄记录下来的,并告知全世界的,尤其旅顺大屠杀和抚顺平顶山大屠杀。
是事实,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不仅仅是对待电影的态度,更是对待历史的态度。
跟德国全盘承认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不痛,土耳其当局至今还否认针对亚美尼亚人种族屠杀的事实,
可见,跟日本政府一样,土耳其政府同样狭隘和虚伪。
导演的意图,应该是借《承诺》,通过爱情来反应这一段悲惨的历史,
可偏偏,三角恋和爱情观的主次不分,让电影的感情主线一直含糊不清,直到最后未婚妻惨死,情人安娜惨死,电影也没有对主人公的爱情给出足够充分合理的解释。
但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承诺》也并非一无是处,人性的挣扎和闪光,足以见得导演站在历史俯视者的角度,通过抨击种族屠杀这种灭绝人性的恶行,来表达全人类普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最后,生活在美利坚的迈克尔和当年救下来的亚美尼亚孤儿一起,在婚礼上有下面这段宣言——
“我们依然生存着”
这是表示亚美尼亚民族种族延续的最强音。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强大到,将任何一个民族从地球上抹去。
谁都不行。
片子本来可以拍得更好。恋情可以作为线索来叙述亚美尼亚族的悲惨遭遇,美国记者的角色纯粹多余,美国人的救世主和英雄情绪作祟而已。一个美国人或一群美国人拯救世界的烂梗又一次出现。
至于亚美尼亚人大屠杀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应该说对立双方都有不同说辞,作为局外人不好下结论。但是西方将亚美尼亚大屠杀和纳粹犹太大屠杀相提并论,未免有失偏颇。二者有部分动机相同,即嫉妒仇恨少数族裔掌握大量财富。不同之处在于亚美尼亚人并非完全无辜,确实是在一战期间以及更早的俄土战争期间有背叛国家的行为,毕竟他们是想独立自治的。但相信只是少数亚美尼亚人参与了分裂国家的叛国行动,绝大多数还是安分守己的。土耳其人对待境内亚美尼亚人的斗争与惩罚是扩大化的,无差别的,尤其是不加区分的逮捕精英阶层,顺带着趁火打劫掠夺财富,并将之前的羡慕嫉妒恨全发泄出来了。是否像纳粹德国那样搞了系统性屠杀,为了屠杀而屠杀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没像纳粹那样穷追猛打到境外,想把对方从地球上抹掉,但想必直接间接导致的死亡也绝对不少。土耳其应该为这件事向无辜平民道歉,但这与纳粹屠杀性质确有不同,应该是从防卫过当恶化为肆意放纵。好在是无论犹太人还是亚美尼亚人,今天都有了自己的国家。
我认为很好。虽然还没看完。我用每次看一点的方式看这个电影。 都说三角恋比较遭,这也是固定的桥段,还算真实。 之前看了《格尔尼卡》,模式和这个其实也差不多。都有美国记者和数学中的三角。 但西方记者确实值得肯定,日本搞得旅顺大屠杀和抚顺平顶山大屠杀都是由西方记者报道后才被世界知道。后者纪念馆还有作报道的白人记者的半身雕像。 通过这个电影我这个对历史爱好者也是第一次知道了土耳其曾搞了亚美尼亚大屠杀,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土耳其可以说是20世纪种族屠杀的开山鼻祖,或许别的国家是土耳其的学生。闷罐车是他们发明的,先迁徙后屠杀也是他们先弄的。
刽子手的好老师。
而且土耳其至今对这段历史不承认,不仅不承认也要是说就跟谁急!这国家没出息!跟日本一样狭隘。
相对于对德国政府对犹太人种族灭绝屠杀彻底承认的态度,土耳其一国的正义性太弱了。
美国电影人在表现这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对土耳其也可以说批评的很严肃。
电影中有历史就会有立场。
我国历史相关影视只能拍本国的皇帝太后格格妃子。
美国却可以站在世界高度上表现世界各国历史的事情。也可以通过抨击种族屠杀这类人类最严重罪行来表达人类共同的道德。
所处的高度人文的差距太大了。
也不像有的国家会对提及历史错误的有良心人士进行拼命的无耻的残忍的恶毒的攻击,例如日本。
打开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和一战有关,和土耳其有关。对土耳其的了解非常有限,但是在世界历史上,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存在。抱着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态度观看了这部电影。
该片导演在上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里,用高超的手法讲述了发生在卢旺达的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赚足了我的眼泪,也让我开始思索这些上个世纪所发生过得惨案。导演在《承诺》这部影片中也想通过类似的方法展现发生在土耳其的这次种族灭绝,只有转化成影像才会有更多人来关注。不过可惜的是,这部影片景色绝美、剧情紧凑,然而却不是一个好的叙事方法。将爱情和种族灭绝放到一起,刻意拔高爱情的高度,有所偏颇。就影片本身而言,只能算是中等作品。
从《金陵十三钗》里走出来的贝尔,再一次陷入了这个历史的大悲剧中。他以旁观者的身份见证、揭露了这次惨案,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证据。虽然在此片中他不是第一主角,但是却用自己坚韧的毅力、真挚的感情、宽容的人生观吸引了我,成为了这个残酷世界的美好象征。贝尔在片中扮演的美国记者克里斯,以一个鲁莽、酗酒、粗鲁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却在这场与己无关的战争中选择了站在亚美尼亚人一边。随着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荒废的村庄,看到了被迫迁移的弱者,也看到了杀手阵营里心存善良的高管和为了救他付出了生命的富二代朋友。克里斯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个疯狂的国家,幸运的是他在这场战争中存活了下来并拯救了不少的亚美尼亚人,不幸的是他在实地报道十几年后的西班牙内战中身亡了。我想对于克里斯而言这也许是最好的归宿,他的一生就是为了正义而存在。
反观片中的两位男女主角:迈克尔和安娜,他们是被屠杀的一方——亚美尼亚人。如果没有战争,这是一个普通的爱情电影,迈克尔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会与安娜一起幸福的生活下去。然而在这场战争之中,他们的生命都无法保障,更遑论爱情。虽然是以爱情入手,但是整部影片更着重是在讨论人性。
迈克尔被抓去做苦工、仓皇逃离、搭载火车、掉下大桥、被人救起,正是在这一段逃亡之路上为我们揭示了奥斯马土耳其的残酷暴行,在二战期间德国所做的犹太人种族灭绝过程中出现的闷罐火车、集中迁徙、集中屠杀都在此有迹可查。
整部电影两端分级严重,片中展现的拍摄技巧、叙事方法令人震撼,不过可惜的是整个爱情线和战争线不太合拍,略有出戏。
感谢导演带来这么一部电影,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这段历史,来认识人类自身。
抛开贝尔的角色不谈,整个故事的情感线让人看不懂。首先男主和女主感情的逻辑支点在哪就不明白,换做是你,你会选这个米克尔不选贝尔?所以后续的情感发展在我看来全是矫揉造作,还珠格格式的价值观。安娜听说米克尔有老婆以后负气走了?拜托,你没老公吗?装什么纯情??仅存的看点只有故事背景和贝尔
我是来看贝爷的
贝尔的表演是本片无聊三角恋中的唯一亮点,强行因贝演技尔为本片打三星。
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很微妙啊,在《卢旺达大饭店》中,只有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国维和部队苦苦挣扎,伤员送到法国野战医院。这部电影里Chris找到了法国海军的船,开到海边营救了亚美尼亚人,最后他们在Chris的帮助下都得到了美国签证,最后他们落脚美国麻省Watertown,Watertown现在还有一个亚美尼亚移民博物馆。等村里疫情好些,再去打卡。
布景跟服道化挺大气的,怪不得花了那么多钱,剧情是在种族屠杀下的狗血婚外恋的流水账,综合三星
这种老派的乱世三角恋电影貌似很久没见过了。虽然土耳其政府至今仍不承认影片讲述的故事,影片在人物及人物关系的塑造上也存在硬伤;但在如此大气的背景下,足足讲了120分钟的故事,把观众带入这般乱世绝恋绝对绰绰有余。
2017年7月17日12:48:23,没想到评分很低,第一个推荐标签还是爱情,我却不觉得那是重点。这是个人视角下的亚美尼亚种族的故事,这种述说在怎样的视角下都透着悲剧,有良知的个人的生死荣辱可能都不算什么。
碰巧三个人都是我的菜,但真的是,好无聊的三角恋,导演和编剧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了...贝尔快接点好本子吧...
观影让我想到冷山虽然不及冷山历史背景众所周知,但是在历史背景下,这个故事和场景没什么特别弱。结尾主题升华,故事收场,总有爱人离去,总有至交最后。
#TIFF2016# 卢旺达饭店2.0 用一段虚构幼稚三角恋引出的土耳其政府至今立法否认的亚美尼亚屠杀,可惜男女主角实在是面瘫的出戏把战乱中的爱情演绎的莫名其妙,贝尔饰演的高尚美国记者倒是出彩。
我家老爷最近都在拍烂片了
贝尔演这种类型的片子怕是要上瘾的节奏
在一个三流三角恋故事中,藏着的是亚美尼亚人民的血泪,究其根本,则是两种宗教信仰带来的屠杀,但影片显然淡化了起因,仅仅是着重描述了奥斯曼帝国的残忍,或许,这就是影片仅仅是想要达到控诉的缘故吧。从影片本身来讲,或许显得有些不够精当,但表现手法上还是以微知著,很有情绪感染力的
多好的题材,就是无谓的感情线加得无比尴尬,男主女主的人设都崩掉了。简直突显了老爷和高干基友人性的光辉!(这段历史应该多拍拍,然后每部都像这部一样在最后加上不要脸的土鸡至今不认这个事实
讲真这片子真的是没啥味道…最多给2星半,剩下的2星半给老爷,真的是,老爷明明没有多少戏份,却被拿来炒,没有老爷可能没多少人会看这片子吧🤷
人性就是聚众欺负弱者
背景换成任何国家都没问题。贝尔又一次在异国见证了大屠杀。安娜实在渣的可以,米克尔也是渣男。老妈死了,老婆死了,情人死了。可能要表现战争的残酷就是得让女人去死吧。多加一颗星给奥斯卡。
看了一会儿都想回去给《切口》改个高分了- -||特里乔治这什么披头散发的白老男审美啊。高大的先生好久不见(还学会双手打字了哈),真的太想念,但球球您正一下您的戏路,还有别总掺和这些乱七八糟的有whitewash嫌疑的东西了好吗...【又被校友苏到了噗(虽演得不好lol瘸子口音可以说是和妮查同病相怜了)
传统的爱情+历史(战争)的电影,沿袭的是《飘》、《战争与和平》的套路,不是当今观众的菜。不过整体说来比吴宇森的《太平轮》好多了,至少也能让人了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值得多打几分。
不明不白的三角恋。但是题材特别棒。尤其敬佩Christian Bale饰演的记者,人生在世能为人类做如此贡献,死而无感。铺在山上巨大十字架在海湾和夕阳的照映下尤其动人。(但是感觉有点过于整洁对称了)。(为这个题材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