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去何从》:战争,从来都是强者的自警
在天气阴冷、北风凛冽的日子里观看电影《何去何从》,心情份外沉重。战火纷飞的年代,枪林弹雨、血性杀戮令人绝望;更让人绝望的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让人们所有美好的希望全部破灭,甚至丧失人心和人性,变成行尸走肉甚至是战争血刃,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影片《何去何从》由青年导演关晶执导,中泉英雄、漆子美、李婳、王曦、叶峰等演员联合主演,影片以一个日本士兵石桥贤太郎的经历为主线,表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弱小与无奈,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日本籍演员中泉英雄饰演的石桥贤太郎原来是一位颇具艺术气质的美术教师,却在新婚不久被强迫应征入伍随部队来华作战,一位美术教师被训练成杀人机器,中泉将石桥在这种转变中的痛苦和挣扎演绎的非常到位。石桥是一个胆小的日本人,在一次战斗中他成了所在部队的唯一幸存者。为了生存,他从尸体中爬出来以后换上中国军人的衣服,被附近村庄的一名中国青年妇女凤莲(漆子美饰)所救,并被村里人误认为抗日英雄,石桥只好装哑巴接受中国善良老百姓的照顾。后来石桥又逃回日本阵营,被日本军人无情嘲讽、羞辱。
石桥的妻子樱子(李婳饰)也被带到了中国做随军慰问妇,得知这一情况的石桥几近崩溃,跪地祈求上峰把他的妻子送回日本。然而心如死灰的樱子却无颜再见丈夫,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李婳通过眼神、面部细微表情将樱子的新婚的小甜蜜、被迫分离的辛酸、做慰安妇时的痛苦麻木、自杀时的绝望刻画地入木三分;而另一方面曾经营救过他的凤莲和乡亲们却被日本无情践踏、杀害,特别是凤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山旺被日本鬼子杀死在自己的眼前,她惨遭日军侮辱,又被拉到慰安棚,被石桥无意中发现,想要救她出去,绝望的她决绝的抓住刺刀刺向自己的咽喉。凤莲的经历让石桥和银幕前的观众份外痛心,一位纯朴、善良、美丽、纯净的中国青年妇女被那场万恶的战争撕碎、玷污,再也没有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自己的恩人就这样无助的死在自己面前,自己心爱的女人也永远的离开了自己,面对丧心病狂的日本军人,石桥心头的怒火终于爆发,疯狂挥舞着手中的匕首,杀红了眼……
影片《何去何从》真实展现了残酷特殊时期下人类对于最朴素真挚情感的需要和认知,深度探讨了战时人性,立意深刻。石桥在战争中感受到的是日本军人的冷血、变态、无情;是中国老百姓的善良、热情。战争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随后磨灭了他心中仅有的温暖,并彻底打碎了他对于友情、爱情、亲情的种种希望。影片《何去何从》将在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一切痛苦以及对战争和人性的彻骨反省都表现了出来,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和危险,不论是战争的哪一方,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受害者。倾巢之下 焉有完卵,残忍的侵略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即便在日军内部,那些人性尚存的日本人也同样惨招涂炭!《何去何从》因为独特的叙述视角,于2015年受邀参加了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优秀影片展映,并以优秀反战电影入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费里尼奖”。
中国人不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日本人更不应该忘记和试图抹平那段历史。回顾历史让人痛苦,思考历史让人痛苦。压抑住仇恨去思考更让人痛苦。影片《何去何从》让我们在痛苦中思考,铭记历史。影片中的英雄角色猎户山旺(王曦)不应该被忘记,他是村里是村里为数不多头脑清晰也心地善良的人,他面对强大的对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抗争,结局悲壮。山旺和老乡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的强者才无惧战争。中国人一向主张和平,可以不主动挑起战争,但是中国人决不可以丧失战斗能力。战争从来都是强者的自警,决不是弱者的祈求。
2 ) 一部受害者的一厢情愿的想象
不管什么国家的人,首先,是人,有作为人的本能跟反应
本片只能说比手撕鬼子类的神剧略有胜出
导演应该既不了解那个时代的日本士兵,也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农民
开篇村民登场,一个个极其脸谱化,导演企图表达农民的淳朴与善良,可惜表现出来的村民形象形同弱智,在物质匮乏战火肆掠的年代,哪来的这么一个世外桃源?
一个敌军士兵换上衣服求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而是发自内心的恐惧和极力的伪装。。。。
算了,看不下去,实在看不完这个导演一厢情愿的塑造一个自己想象中的被感化的侵略者,快进了
3 ) 扭曲的价值观。
看完所谓的预告和简介,我真是服了中国导演了。
这种所谓的价值观,我倒是可以改下:
比如一个女性被人强奸了,结果某人对被害的女性说,强奸是对人性的摧残,在强奸面前既没有胜利或失败,只有强奸者与被害者的毁灭与伤害,所以,要求其被害女性要宽恕强奸犯。。告诉被害者假如她告发那个强奸者,那么强奸者就会被抓起来坐牢,你知道这样会毁灭一个家庭嘛?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嘛?
也许只是年少无知性冲动,或者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看黄书啦,黄色电影了,或者就是因为社会的性压抑啦,他没有工作没有钱找小姐啦,哪怕就是有意的,但是只要他表示悔改,你就应该原谅他。
原谅加害者,以显示你的仁慈和心胸。。
被害者追究加害者只是增加双方的仇恨,只是两者互相伤害而已。。。。
凡是宣扬这种观点的,大家最好离开他远点,避免此人被雷劈的时候,有波及。
这种原本就是被害者或者被害者的后代,却当自己是第三方中立的装圣母,要求被害者原谅加害者,找各种理由推卸加害者的责任,这种人除了是加害者的另一种含义的同伙之外,就是在吃被害者的人血馒头。
而这个导演就是在吃3500万冤魂的人血馒头。。
我只能说,拍这种片子宣扬这种观点的导演,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看看苍天饶过谁。。看看韩国的《鬼乡》再看看这部片子。
我只能说,导演,去年买了个表。。。。
4 ) 无题
说实话,我感觉全片最当得起“何去何从”四个字的,其实应该是我并没记住名字的某少佐……试想,少佐,石桥和樱子的绝佳好朋友,对石桥更是好得没话说(?),言下之意好像还有喜欢的女孩,憧憬着一个和幸福的画家夫妻一样的婚礼。
和男主不同,少佐,军人。他与天皇的联系更紧密。征兵。带兵,出征。如果说石桥都有痛苦,那么少佐的痛苦更是少不到哪去。他自然也有生活,战争之下的个体,同时,他与战争的距离又是那么肌肤相亲似的贴近。作为职业军人,少佐直面的不仅是死亡,还有胜败,各种国家法则和军事规律下虚虚实实的人性,以及总是让石桥困惑的荣誉。
还是那两个词,天皇和生活。少佐明明更不容易,他又不能一死了之。
草,完全合理,我好佩服自己。相比之下,石桥的出路和退路都太多了です!
至于题材,够小众,够反战,够冷门,够不让上映……
挺奇妙的,看完南京南京再看这个,感慨一下,中泉为什么总是演一些过于非典型的日本兵。对比相册之后我肯定中泉剧抛脸,但我没想到他甚至在一部剧里都能演出不同的脸(?)。画家时期的石桥目光是真的干净,装哑巴忍辱负重(?)的石桥目光是真的让人心疼,暴走状态的石桥我是真的看着害怕……in conclusion,小雄的表现力真的不是言过其实……我妈总说一个好演员眼睛里是有东西的,此言得之。所以说中泉英雄基本上是全剧成功地分饰三角,我愿称之为小预算电影之光。这是在干什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台词很少,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少。
人物像活在空中,展开在空中的画。关中平原上的颧骨和黝黑红彤的双颊。漂亮的新娘。是的,她给我的感觉一直一直一直是那个新娘。从生到死,甚至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她含羞颔首浅笑,无一不是戏。说人话就是,姐姐太好看了呜呜呜(?)。男主从一开始就是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里爬行,结尾也是在缓慢移动的长镜头下自戕。他回忆,他痛苦,他缅怀,他不解,他堕落,他爆发,所有的过程几乎都是无声的。因为台词过少,我不得不去注意一些背景,这一注意就变得很有趣。开场乡下的皮影戏台有一副对联,写着什么盛世,什么和音。中期的日军军营挂满了祈出征,武运久长,这真的很加真实性好吗虽然但是我并不知道真实日军军营会不会把这些东西全都挂在过道上(?)。后期同样一个无声的镜头,杀人,还是杀自己人的石桥睁着沾血或流血的眼睛,身后的墙上,右边写着中日亲善,左边写着东亚共荣。
就,很妙。
反正我觉得。
但是怎么说,还是缺点火候。是我看完了之后再去拉拉进度条,会发现第二遍看还真没什么看头的程度。
至于硬伤,自然也有。比如说我直到最后都不得不记着那个岛国上没爸没妈的小女孩。
我突然在想,如何在战争片也好,反战片也好,的题材下表现女性。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切入的角度似乎总是那么有限,说得难听一点叫千篇一律并引起不适,虽然也可以称之为真实。但试想,包括《金陵十三钗》在内,争议永远不嫌多。时代的语境呼唤如何呈现战争中的女性。侵略一方的?被侵略一方的?当然,这个扯远了。
总之,还是越想越觉得何去何从更适合少佐,我永远都在为小人物这样那样。笃定。
很烦,每次单纯想吸中泉英雄都会忍不住开始思考。反正小众,扔长评里头,一切以您说的为准。
5 ) 浮生若梦,何去何从?
一个在日本过得安逸自在气质非凡的男画家,刚刚娶到了心爱的美丽的妻子,却在新婚燕尔的时候被迫“效力”天皇,知道自己做了父亲后马上离开妻子和宝宝,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抢杀掠夺成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新工作,石桥先生内心无比痛苦,无时无刻不思念远方的太太。在这种杀戮工作不适被淘汰的过程中,对生的本能渴求和对太太的牵挂使石桥换上中国人的衣服,选择逃生,遇见了一群好心的唐山村民,并逐渐产生感情,而这个时候又面临村民的不信任,再次回归鬼子队伍,而这次他却再不是那个可以上战场的士兵,这一切对于石桥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梦。
大特写交代人物,全景交代环境。整个影片中规中矩,虽然选择了全新的视角铸造故事,但拍摄方式和手段却是中规中矩,颇有模仿第五代导演构图的风范。大特写把石桥、凤莲、花儿以及村民们表达的尤其契合环境,皴红了的脸、带些灰尘的皮肤,但眼睛却透着一股水灵灵的清澈,把人物最本真的外在形象表达的惟妙惟俏。对凤莲家整个院子以及村子环境的全景交代,让人觉得这就是最让人感觉踏实和舒服的农村。色彩上,凤莲和花儿的大红花棉袄,在灰漆漆的村民里显得格外美丽动人,这种美让人感到清澈干净,让人不自觉卸下防备。院子里棕黑色的桌子,青灰色的墙壁还挂着黄澄澄的玉米,没错,这就是生活,那个时候最朴实无辜的村民的生活。
故事是一个让人无比佩服的好故事,独特的视角让人不自觉称赞叫好。上半段石桥在村子里的故事着实令人惊喜,始终给观众藏着一个秘密,戏剧矛盾的冲突点一直压着压着压着,让观众打破一种预设再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故事情境,使观众情绪一直驻扎在这种打破重建再打破的环境,最后“哦,对!就是这样。”的快感循环中。随着文本呈现叙述故事的时间推进,真相渐渐被表达出来,石桥再次回到鬼子队伍,一系列摧毁观众三观,引发同情的意想不到一件又一件发生,不自觉让人开始对这种语言所牵引,观众的固有思维模式被控制,待故事发展到一个高潮刚刚舒缓另一个高潮孑然而起的时候,观众不自觉开始怀疑文本的真实性,这个时候故事开始让观众感觉有点扯,被燃起的感动同情等一系列感性行为似乎成了导演催化观众感情的招数,太夸张的高潮部分跌宕起伏,让人感觉有点像坐了好几次过山车,激动刺激背后是些许想要发呕的冲动。
视角的独特性和小成本的商业本质要求这种电影走实验电影的路子,市场电影节获奖的营销方式确实顺应了产业趋势,但对于国内市场来讲,立意这么独特人情味这么浓厚的艺术片排片量少得可怜的确令人遗憾和心疼,虽然获得奖项,但在国内院线以及对国内观众的影响力过于微小,一个最该让中国人去感受、体会的电影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除了惋惜没有别的词来形容自己对这件事的低落情绪。但是国外的电影节对此类题材极为感兴趣,拍摄方式又这么“中国”,这确实让人感到些许欣慰。还是那句话,故事立意已经徘徊于主旋律抗日电影之外了,相异于同类话题主流的商业和记录片,如果在这种故事下以一种新的视听语法或新的类型出现,是不是会更好?
浮生若梦,何去何从?石桥先生在逼迫下成为一个杀人狂后,更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
6 ) 《何去何从》:人性摧残下的生无可恋
没有经过战争的一代人如何呈现战争?战争对人性有怎样的摧残?《何去何从》,一部从人性角度揭露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造成的戕害,警告世人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战争里,到处明枪暗箭,躲都躲不及,但是影片中的女一号樱子、女二号凤莲、男一号石桥都是主动求死。缘何?
女一号樱子选择了割腕自杀。作为男一号石桥的妻子,在影片中戏份很少也没有一句台词,所有的情绪都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都是情绪饱满的内心戏。樱子的经历变换起伏很大,从恋爱的甜蜜到新婚的喜悦,到后来沦为慰安妇的麻木,到在慰安棚里见到自己丈夫的痛苦,再到挣扎后的选择死忙,她诠释了一位战争中的普通平民妻子的痛苦。对丈夫的思念支撑她跑到中国,没想到被自己的“帝国”骗做慰安妇,每天遭受自己日本同胞的非人蹂躏,后来的确是见到了丈夫,但见到之日便是生命结束之时。爱而不得,在爱的人面前尊严尽失。纵然他不嫌不弃,我何以心安?爱何以继续?无爱便无生。
女二号凤莲逮着机会就抓着刺刀刺向自己的咽喉。凤莲,山旺的妻子,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救了石桥,但他不知石桥就是捅了自己丈夫一刀的“日本子”,在丈夫逃回家里见到石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之时,她都将信将疑。在村子被日本兵洗礼中,她的丈夫被杀死在她面前,她和其他村妇被拉到日本兵营做慰安妇。当石桥想来想放她一条生路时,她却没有活下去的信心,目中无神地求死:“杀了我!杀了我!”抓住刺刀刺向自己的咽喉,一了百了。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善良、单纯,她干净的世界让战争打得七荤八素,超出了她承受的范围。男人死了、家没了,赖活不如好死,有气节的传统妇人怎能苟且于世?
男一号石桥刺杀自己。石桥君,由主演《南京!南京!》的中泉英雄扮演,是演技和魅力兼具的日本演员。战争前,他是一名手无缚鸡之力的日本美术老师,刚刚和娇媚的未婚妻举行了婚礼,就被召入伍来到中国。一心想坚持活下来回日本和心爱的妻子团聚,求生之心让他受伤后换上了中国伤亡士兵的衣服,被凤莲所救,得到悉心照顾,并被全村人尊为“英雄”。但当山旺回村他的身份就揭开,被善良老村长放了一条生路,回到兵营一直忍受羞辱,因为他有活下去的信念,有战后回国和妻子团聚的念想。因公务去给慰安妇送慰安袋,看到了慰安棚里衣不蔽体的爱妻,一个男人的精神防线被几近击垮,他一直隐忍活下来的那条线似乎断了,除了痛苦还是痛苦,他去跪求原来的朋友现在的上司将他的妻子送回国内。男儿膝下有黄金,他为心上人下跪。却没想到妻子已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来祭奠他们回不去的过去。丧妻之痛让他只能靠醉酒苟且,无意发现了慰安棚里的救命恩人凤莲。本想去解救她,却助她去了天堂。
哀大莫过于心死,他心爱的女人死了,救他的恩人也死了,这两个善良的女人都在罪恶的慰安棚被糟践,酒壮英雄胆让他奋而开杀,他从慰安棚杀到日本兵营,像一头疯了的野兽,他再也不用战战兢兢地活着,再也不想对旁边人低眉顺眼,从不敢刺向山旺、到杀红了眼大开杀戒,他对这个世界绝望了。战争意义何在?我们将何去何从?他茫然,更无望了。在他刺向自己的时候甚至没有去想一下他从未谋面的女儿,不是没有父爱,入伍前他还摸着妻子的腹部:“不管男孩女孩,只要健康。”的确是无情的战争,已然使其人格分裂到不正常状态。
影片底色是19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整个影片色调陈旧,但是有兵营里以刀枪为代表的冷色调和村庄里大红棉袄为代表的暖色调。是基于《满州出征日记》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但有很多巧合之处,比如石桥就是刺伤山旺的人、他又被山旺的妻子救了、又被派去送慰安袋、在慰安棚发现了妻子、发现了恩人等等,关导介绍:“事情都是真实的,只是为了艺术表现力,设置在同一个人身上。”这大概就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体现,让表现手法上更有厚重感,给观众的心灵和视觉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和震撼。
------转自长发披肩的茶花女
中泉英雄有点尊龙的味道
恭喜我国抗日剧进入了新纪元,成功从中国人民手撕鬼子进化到了鬼子撕鬼子。
居然是真实事件,日本演员表演的很到位
真希望是该拍的人拍的
所以最后是爱感化了一切,对吧
拍的还不错,但是我寻思这不应该是日本人来拍吗,为什么要我们替日本人反思战争啊,日本那边从未道歉,我们倒是老是拍日本兵“改过自新”的题材,这立场就不对。
我只是想给那个说中国从不挑起战争的那个短评一个呵呵。秦朝340万到现在960万,你当这土地是别人送的啊?
还不错,但是给人有命题作文的遐想感。整个电影看下来不够真实,很多事情安排得不够自然,显得很刻意。特别是摄影风格太唯美显得不真实和表现的主题不符合。
22.12.14周三在家b
看的很容易高血压,但这却是真正的战争
男主还是真是日本人演的好评
战争中的人性。
再平凡的人,被卷入了战争的车轮下,也会有所改变。有的从人变成了鬼,有的从鬼变成了人……
因为撸过所有预告片了,前面剧情并没有超出预期的惊喜,演员倒是超棒,情绪一直逐步压抑,到最后救不了恩人而爆发。死很容易,活着却更需要勇气去面对。成都只有两个电影院上映都是白天的排片,要不是辞职了还真没时间看。
勿忘国耻
我告诉你何去何从,要么杀死别人生,要么被别人杀死把生留给别人。
总算看到一个对战争残酷客观描述的电影了,没有寿司柜子没有裤裆藏雷,只有战争对两国人民带来伤害的反思。
还是编剧功底不行,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反思电影相比,弱了很多,高度上升不上去。
石桥的错位人生仅仅只是一个剖面 却将侵华战争的血泪残酷一针扎透 人性的扭曲与迷失 已在浓烈的色彩映衬下呼之欲出 不得不感叹 良心之作的朴实无华发人深省 片中看见了一个日本普通士兵的错愕 恐惧 痛苦 挣扎 麻木和绝望 我不由得深深陷入了对人性与战争的反思 没有战争 我们才能享受幸福生活 实现梦想
拍的还不错,但是我寻思这不应该是日本人来拍吗,为什么要我们替日本人反思战争啊,日本那边从未道歉,我们倒是老是拍日本兵“改过自新”的题材,什么《南京南京》这立场就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