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期的日本影坛暗潮涌动,曾经叱咤风云的“黄金时代”的电影巨匠多数已进入了个人创作生涯的末期,而在70年代风光无限的新浪潮运动此刻也是疲态尽显,这样的环境下,80年代前几年日本电影业观影人数跌至了历史的冰点,时代呼唤更具时代感和责任感的电影创作者出现。当然,日本电影业深厚的底蕴还是让一批有才华、有理想的年轻导演很快崭露头角,开创了日本电影的新纪元,这其中森田芳光就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纵观森田芳光的电影创作生涯,从80年代成名开始,其拍片数量并不多,但质量均达到了很高水准。在森田迈入电影业的年代,旧时的大制片厂体制已然衰弱,森田敏锐地抓住了一手推动日本新浪潮运动的ATG的一个“一千万日元”计划,以极低的预算拍出了他的成名作《家族游戏》。之后,森田芳光虽然遭遇到作品“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遇,他却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延长自己的创作生涯。因此,森田的作品总是很难发现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他总是在不断调整个人视野,在瞬息万变的日本影坛不断开拓属于自己的疆域。森田的作品先锋,但又保留了日本电影的一贯特色,正是带着这种创作理念,森田得以成为日本电影史上一个标志性的拓荒性质的角色。
作为森田个人电影生涯的起点,也是高峰之作的拍摄于1983年的电影《家族游戏》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森田的创作风格。在影片开头的第一个镜头,观众就能发现这绝对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伴随着画外音“家中都是吃饭的声音,听起来非常不舒服”,画面中出现了一个长方形餐桌,接着字幕开始介绍电影中的主人公(一个家庭的四位成员:父亲、母亲、大儿子和小儿子)交叉剪辑每个人在早上的状态,背景中出现了母亲泡咖啡的声音,父亲吸蛋黄的声音和儿子吃米饭的声音,电影片名横向出现。这个开场非常地“新浪潮”,让人联想到戈达尔的电影开场。也是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始,森田芳光就将观众带到了他精心营造的戏剧形式中。横向的餐桌设计,多以摄影机横向移动的镜头语言,观众总是直面剧中人物,演员表演戏谑中带着夸张,宛如正在表演给台下的观众欣赏。以往隐藏在银幕后面的观众,不再是一个旁观者了,舞台的设计让观众直接将自己与剧中人物并置,形成一种反照效果,舞台成为了反照的镜像,观众的逃避成为了徒劳,不得不和这个家庭一起经历一场古怪的游戏。而这场游戏的操纵者则是一位普通的家庭教师。
松田优作饰演的家庭教师第一次亮相就是站在渡轮船头渡河而来,让人联想到《圣经》中踏水而来的耶稣,更有意思的是家庭教师与一家人一起吃饭的镜头很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布努埃尔的《维斯蒂安娜》有类似镜头),而这位教师又恰恰坐在了居中的位置上,不知这是否是森田芳光有意为之,不过这位家庭教师的到来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外人入侵”的模式在当今日本电影中屡见不鲜,如前些年黑泽清的作品《东京奏鸣曲》。但在80年代初期,传统日本家庭剧的影响力还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还比不上他们与一个外人的交流多,这无疑让熟悉以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传统日本家庭剧的观众感到疑惑。而森田在剧情上有意突破传统的同时,又以小津式的低机位和大俯拍机位相互交叉的方式对传统进行了又一次的颠覆。在传统日本家庭剧中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剧情发展的直接力量,不管这种互动是互相伤害还是彼此关爱,都是源自人物之间的亲情牵绊,在《家族游戏》中,家族成员之间彼此冷漠,他们都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母亲如机械人般过着每一天的生活;父亲只顾面子,相信金钱能解决一切问题;长子沉迷于天文望远镜,而次子则是过山车模型迷。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语气往往都是责骂式的。与之相反,他们在与家庭教师的交流中却往往表现出极其亲密的举动:父亲的手与家庭教师握在了一起;小儿子见到家庭教师都是一副温柔害羞的表情;母亲因为家庭教师的到来特意化了妆;大儿子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家庭教师有没有来。作为影片的关键人物的家庭教师成为了一家人的“耶稣”,他享有主人般的地位,左右家庭的重大决策(小儿子是去读预备学校还是技术学校),而家庭教师成为中心的现实也折射出父母家庭职责的缺失,父亲总是忙于工作,母亲总是执着于制造手工艺品,要去学校见老师,也是让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师的出现让父亲精心经营的家庭四分五裂。踏入经济高速发展起飞期的日本社会,每个日本男人都为了改善家庭环境而拼命工作,在餐桌上的食物越摆越丰盛的时候,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却出现了空洞。家庭教师这个年轻的普通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新人类”出现在家庭中不是如帕索里尼《定理》那般表现家庭成员的欲望与道德的虚伪,而是象征着新时期价值观的强势介入。在戏剧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关于家庭教师的其他过多镜头(除了两次他与女人的嬉闹)。家庭教师随手拿着的植物图鉴更是让人不知所以(不过松田优作拿着图鉴的镜头非常像他在《野兽之死》中冷酷杀手的经典造型),他帮助小儿子成绩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解决了一直困扰小儿子的被同学欺负的问题,最后,小儿子在被家庭教师打耳光之后也开始反抗是否说明他由懦弱变得更加坚强了?
《家族游戏》最让人着迷的地方除了“外人入侵”模式的运用外,就是那些频繁留白的小细节了。家庭教师的植物图鉴、大儿子上课时画的画以及小儿子不停写的“夕阳”等等,这些细节也许真如森田芳光所说,都是他个人口味或是灵感迸发?对于日本电影,《家族游戏》在对真实的改造上已经相当大胆了,其所传达出的批判(或者是讽刺)意味也更加明显。父亲作为所有主要人物中塑造力度最弱的一个,本身就与过往强调“父权中心”的日本文化南辕北辙。一个外来者取代了父亲的地位又似乎暗示了日本战后被占领的压抑心态。小儿子的软弱也是日本年轻人普遍的性格特征。母亲的形象也值得注意,她只关心家庭成员的日常起居,对丈夫言听计从,对待邻居(另一个“闯入者”)口是心非,表面热情,在儿子回来后又变得冷漠。而大儿子暗恋一位店主的女儿却不敢表白,因为小儿子与家庭教师的亲密关系而感到嫉妒,想要摆脱一直以来的“好好学生”形象。所有这些人物性格都被森田芳光有意地作了影射。荒诞讽刺大爆发当属那场祝捷会上的“食物大战”,每个人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最后的晚餐”乱了套,人物出现(消失)在镜头前,每个人的位置都在不停变换,如此形式化的镜头语言也是森田芳光个人创作生涯中的神来之笔。《家族游戏》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它让荒诞在真实之中孕育,让真实在荒诞之中彰显,这是一部真实之中的荒诞戏剧,如果你还觉得这不过如此的话,那么请看那个难以置信的结尾:窗外传来直升飞机的轰鸣声,屋内两个儿子睡熟了,母亲关上了窗户,也趴在桌子上酣然睡去。
“家里都是吃饭的声音,听起来非常吵人。”
电影开篇的第一句独白。如果要用影片的思维来回答标题的问题,那么答案一定是,噪杂的吃饭声。生活每天都在刻板的重复,好像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嚼青菜的声音、吮吸蛋黄的声音、咖喱沸腾的声音、碗碟碰撞的声音、和所有琐碎的无意义的东西一起填充了所谓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而人就像被埋在无意义的碎片构成的废墟里,周围的一切和森田芳光的镜头一样,聒噪刺耳,拥挤不堪,让人难以忍受。
当谈到“家庭”这个词的时候,自然想到的是亲情、血缘、和谐、安全等等。可是面对电影中这样诡吊的场面,家庭好像只是一场玩笑。就像每天的晚餐,所有人坐成一排,摆着食物的活动餐桌在前景滑来滑去,没有眼神交流,语言的对谈也苍白无力,每个人都是空心人,在演一场无聊的游戏。
在父亲的观念里,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儿子的成绩不好,就花钱找家庭教师帮忙。和家庭教师在轿车里的对话,认为只要给的钱越多,孩子的成绩就能变好,逻辑简单直接霸道。
对母亲来说,她生活在一个无目的真空的世界里。她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尽力使家庭生活保持一种看上去很美的状态。养成自己所谓的兴趣,日复一日地用锤子敲打无用的手工艺品。而她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件精巧的饰品,出门和丈夫聊天也要化妆、能够倾听但是并不真心、一意维持表面状态的人偶。
至于长子慎一和次子茂之,他们的生活就像他们每每出现在他们谈话时的前景的轨道一样,机械并且一成不变,而他们就是轨道上的钢珠,每天重复同样的道路,不停地在原地打转,但又无法停下。
所以,对这个人与人之间从不产生眼神交流的家庭而言,根本无物可谈,世界就是无意义的重复。而对于这个麻木的世界来说,家庭教师是个不守规则的奇怪的闯入者,没有礼貌,没有下限。在这个看似构造精巧的家庭世界里,吉本胜的出现,具有极强烈的内在张力。激起了整个事件的矛盾点,并完成了最后的高潮。
整部电影更像是一出戏剧,开篇的一句独白配合的就是一个扁平的戏剧空间,随后纯黑色背景的片名从右边切入滑向左边,像是正式拉开幕布,然后演出开始。影片中拍摄人物是最常出现的角度是摄影机垂直人物九十度的正面拍摄,即使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对话场面,几乎从未出现过一般两人面对面谈话时的会运用到的、营造立体对话空间的正反打镜头。家人吃晚餐的场景时象徵影片风格的标志性场景,除此之外还有家教给次子茂之上课的场景、父亲和母亲在车里谈话的场景、长子慎一和茂之在房间里聊天的场景等等,都打破了一般电影拍摄的偷窥视角。观众直接在人物的正对面近距离观察,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不自然感。偷窥的快感由此被破坏。加上在室内拍摄时,镜头时常是与人物垂直并固定不动的,而外景时镜头则经常追随人物做左入右出的水平运动,以及配音时始终存在的回音,都增强了空间的扁平感和封闭空间的舞台感。而影片最后那段长达七分半钟的长镜头更是将故事推向了戏剧性高潮的狂欢,让所有那些虚伪的正经、自以为是的想法、勉力维持的平衡、无聊的对白、后知后觉的指责、不负责任的沉默、以及从头至尾嘈杂的吃饭声音都见鬼去吧。把一切都打倒、一切都掀翻。比起虚妄的交流,或许肮脏黏腻的接触更能让家人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只有在废墟上才能重建。
影片的最后,所有人都睡着了,在冷漠和隔绝的伪装之下,所有人都累了。阳光洒进房间,好像有了些许温度。嘲杂的咀嚼声消失了,在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里,做起了浑浊但真实的梦。
题记:
这部拍摄于1983的影片所描绘的升学世界至今依旧,人类为了什么而学习?
――――卡夫卡·陆(KavkaLu)
[img]
http://www.sancho-asia.com/IMG/jpg/kazoku_gemu_affiche.jpg[/img]
对于亚洲,考试的孩子就像那艘在在浪里颠簸的船,所有被考的孩子都会有茂利一样的经历,对于工业社会,每一幢的大楼里都会有一些被格式化的人,他们是规则的一部分。
孩子就像填鸭一样没辙,千军万马跳龙门,成功是全家高兴,不成功的万劫不复如同地狱,学习成为挤兑智力的方法,20世纪的孩子够惨的。
反抗我们都试过,讨课,不交作业,抄袭,干架,可是会考一来你就得乖乖的就范,家庭教师,文山题海那不仅是父母期望的用功,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再躲,再藏,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学的真的有用吗?当人还在各种主义下杀人,当考试制度的弊端依旧!
吉本胜作为家教看上去特别奇怪,虽然帅,可惜太面。
但日本老师不面,现在的中国孩子都得看看,那些孩子多伤自尊,一个俯拍的镜头突出操场上孩子的孤单,教育确实太难,个性和社会法则的冲突在我们的社会很难统一。
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重要的,这是老师告诉茂之母亲千鹤子的,方法或许粗暴,就像阴影里的闪电,一记耳光,一个孩子能否知道所有的用心良苦都是为了将来少被社会打耳光,这部日本电影给我感触很深我。
(们中国的教育已经堕落成文凭经济,更为滑稽的是据说教育部有个新规定,支教贫困地区可以免试读硕士,原来,硕士二字也是可以等价交换的!中国最大问题就在诚心和公平性,这一小小事件折射出的是我们教育产业化以后诸多弊端,我的群里时常有大学生投诉他们老师种种恶行,然当全体国民道德出现问题的时候,个体的随波逐流不可避免,教书育人在当下已经成为一句冠冕堂皇骗学生的口号!『括弧内文字可以删去』
从成长的角度而言,当人类社会无法接纳全部个性的话,从众就是必须,孩子都是自家的心肝,可不压服行吗?社会体系出了问题人间就成了囚笼。喜欢玩是动物的天性,不过要是你看到大猩猩正襟危坐捧着哲学书读那何等恐怖?违反天性就会有代价,就像《红灯记》李奶奶的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像《THE WALL》乃至巴黎68革命最后还不循规蹈矩,不服?可以,最终三个去处疯人院、牢房和地狱,看看巴黎吧,68的遗产是什么?就是回归,回归到人类自造的紧箍咒里,那些英雄20年后自杀或者成为体制的政客。
所以,奉劝所有的孩子,没啥折腾的,除了你有一个有权有势的家庭背景,不然你总会进入套子,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一生。
对于成人世界,森田芳光以一张餐桌寓意了人生,最后一段近乎闹剧手法的老师告别中国观众可能不习惯,然而,从影片整体来看却把整个道貌岸然的成人世界彻底颠覆了,我们所做的永远是抹杀孩子的个性,老师、家长、家教的威严之后其实充满了自私和武断,把一种价值观强加在孩子身上这就是大人经常的举动,可孩子的世界呢?
那铅笔描绘的幻想世界,在孩子的成长里慢慢消失,社会的需求和虚伪最终成为共识。
影片让我想起了陈佩斯的早期电影《天生我才必有用》,累,这是影片的真正主题,家教吉本形象和茂之父亲的形象很耐人寻味,父亲和许多日本男性一样经常酗酒,他只负责赚钱,家教的设计非常有趣,在孩子面前的正经却不过是一个吃软饭的,母亲温顺的样子却是一个只顾家庭自私的人,对于成人世界的批评性还有茂之在书店看书场景里那个猥琐老头拿着的美女画报,这个镜头将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同时写尽,我们的愿望其实如此接近。就像当今迷恋于游戏的成人和孩子,一个人的克制力和年龄无关而和自己的境遇和取舍有关。
人很“贱”,就像羊一样,孩子的静心学习在没有开悟以前就是需要强制的手段,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茂之懵懂的感觉以及向母亲询问女孩初潮时母亲的含糊,同学寄来的AV画报,这些细节记录的是青春期性认知的开始。
这部影片数次出现的饭桌是秩序和体系的象征,所以,导演才要在最后否定它。
一个被管束和逼迫的孩子当老师(威权的责打)离开之后,他似乎又开始回到过去,教育当它显示成人世界原则时,他往往是失败的。
影片有一段茂之向往夕阳的镜头拍得十分华美,还有那些夜景和海景导演都有着含义,这部电影获得1983《电影旬报》五项大奖说老实话却难以从影像本身让我共鸣,或许,这是文化的不同吧。
【附录:影片资料】
《家族游戏》1983日本
导演: 森田芳光
主演:伊丹十三 松田优作
片长: 107分钟
奖项:983年作品,《电影旬报》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个人评价:艺术性5.5,欣赏性5(关于考试的喜剧)
2006年3月8日 星期三 上午5时6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知道这部电影,还是因为看美食纪录片《fat,salt,acid,heat》里面出现一家日本的专门卖世界各地的盐的店,然后不小心看到有一篇讲看完这些电影后会食欲大增的电影名单,其中就有这个《家族游戏》,有提到食物的电影,那肯定不能错过啦。结果电影真的出乎意料的没看懂,哈哈哈哈。结局惊人的不明所以,看完之后,大脑一篇空白,哎?!这就完了?那个家庭教师不是人类吧?!是来这个家庭干嘛的呀?!是死神,要带走这一家?不对,但是他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家庭朝积极方向发展呀!反正看完之后,看到家庭教师把全家都干倒,脑子真的有点没反应过来!不过看到其他人的影评,我好像有点懂了。这是有“外来人”的介入的一种电影,的确可以说得通,虽然是80年代的日本的电影,但是真的觉得故事很棒欸,有点脱离现实,但是又现实。
除家庭教师外,爸爸,妈妈,大儿子,小儿子,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仿佛这个家庭是他们临时组建的一样。爸爸抱怨妈妈为什么煎鸡蛋不是半熟,没有流淌的蛋黄可以吸,已经生活了将近20年,为什么还不懂自己喜欢吸东西的习惯。。。。对,爸爸在泡澡的时候,一直都会用吸管吸牛奶,也可以说明他真的喜欢吸东西。还有一个想要吐槽的点是,我刚开始以为教师是男同,初次见面时,看到爸爸超级亲昵,小儿子也是几乎要贴上去,还亲了人家,然后要跟爸爸进车里聊天时,我以为爸爸也是个男同,然后要在车里做秀秀的事情!好吧,是我想多了。电影没有我想的那样轻松愉快的家庭剧,如果电影名字《家庭游戏》一样,那每个人好像都在玩游戏一样,作为父母,作为孩子,只是为了完成在社会中在家庭中应该执行的义务和职责,大家像是空壳木偶一样各司其职。但是家庭教师的到来,打破了这种无聊日常,一家人看起来平和的表面,实际上有些说不出的矛盾与不和。
电影里有几个印象深刻的画面,一个是一家人一起吃饭时,桌子是横着的,放着沙拉的小桌子,在餐桌前面移动来移动去,虽然能想到《最后的晚餐》,但是在一个家庭里,这样的吃饭方式,还是觉得哪里怪怪的。然后就是电影里多次出现晚霞时白色圆顶的工厂大罐子,有点壮丽的感觉,但是同时好像能感觉到导演在表达什么,只是猜不出其中的含义。
本电影的主题是多样化的,最直接的感官便是对教育制度的批判。哥哥在片尾说,可能不上大学,觉得有很多事情想做,弟弟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后,依旧上课走神,之前学习的突飞猛进也不过是为了让发小不高兴。
从家庭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个看似正常,却又问题多多的家庭,父亲习惯用钱解决问题,推卸子女的教养责任,让孩子互相攀比激化彼此矛盾,吸蛋黄和洗澡喝豆奶,种种怪癖不禁让人对女性身体产生联想;母亲操持家务,却又向往舞蹈音乐和浪漫;哥哥行为举止非常早熟,兴趣广泛,弟弟向往自由却在学业的约束下郁郁寡欢,渴望得到关注却处处受到打压。哪怕是请来的家教,也处处透着诡异。从家教的出现的方式和行为模式看,他是一个类似美国草根英雄一般的存在,唯利是图,行为粗暴,好色、和情人保持肉体关系,本身的学历并不高,却依然有可爱和可贵的品质。
本片的选景,拍摄手法,以及音效也处处透着诡异。从选景上,缺乏惯性思维里电影应出现的美景,而时常将场景带到工厂和烟囱,以及围海而有的土地,若不是远处隐约的东京塔,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东京。色彩上偏黄绿光,透着一点陈旧和脏乱。音效上,没有背景音乐,反而放大了食物咀嚼的声音、噪音尤其是公交车的喇叭声,然而在一些地方却全然无声,例如唱片里的音乐,家教于情人的互动等。
倒是对操场的拍摄很是让我欣喜。导演用一个超长的镜头,以鸟瞰方式定位拍摄,极像学生时代的午后,趴在窗边看操场的时候。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片子是不喜的,作为中国传统学生,那个年纪的亲身经历已经足够刻骨铭心,不需要这满是标志和炫技感浓重的影片再补一刀。
置景、摄影、后期声、剪辑上都很“猛”,或者说,打破种种限制,有时感觉就是意外,并且后来对意外进行公式化的应用,其效果是加强了讽刺——那种家庭话题里的荒谬,只有这样的影像能传达。
森田芳光很有锐气的一部电影。从诡异的片头开始,片中贯穿着一股怪诞的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对于家庭生活的反映又是真实的。外来的家庭教师为这个家带来了很大改变(片尾排排坐的饭桌中,老师位于最中间),然而家庭成员之间却鲜有交流。影片声效的运用很特别。
很奇怪的片子,排排坐面对镜头的窘迫的吃饭方法,对传统日本家庭片的颠覆。持续的压抑与隐忍迟早面临爆发。其中的问题可由家庭引至社会。
太奇怪了,人物和行为没有一处是正常的,特别尴尬症发作,强烈体现了日本民族潜意识里的变态和扭曲。充满了日常生活的魔幻感,看到最后那场无来由的午睡,像是百年孤独中刮了二十年的风,这一天天的日常生活如同午睡时的梦境碎片
怪异的杰作,却处处充满美感。切向环境的空镜,依旧令人感到拥挤。人物情绪诡异转变的瞬间,挤压出变态又暧昧不清的情与欲。赫本黑胶被切断声音,留下突兀的物件撞击刺激耳膜。五人仅坐方桌一侧,最紧贴也最疏离。外界入侵终打翻所有明面秩序,收拾后一切似重新来过。只是所有人都太疲惫,怪这什么都无法大声说的生活的累
外来者破坏艰难维持的家庭关系,外来者重建虚脱之后的家庭秩序,用破坏的方式重建,用叛逆的手段反叛逆,一直是日影、日剧乐此不疲的题材之一,三池崇史的邪典大作《拜访者Q》会不会受了这部影响呢!
森田芳光也拍了一部闯入者类的电影,80年代这批日本导演对西方电影技法保持了高强度的借鉴,剪辑上的戈达尔风味在这部没那么明显了,不过片尾一家人面对镜头吃饭时胡乱浪掷食物的场面分明是《甜蜜电影》《极乐大餐》了。这个蛮横家庭教师让成绩垮塌的次子在精神跟成绩上重新振作的故事,洋溢着偏执怪诞的精神力量,和些许打翻人际关系教条的混不吝的人格魅力,比后来今村昌平的《肝脏大夫》更风格化。这家人室内昏暗的布光,学校操场固定的俯视镜头,次子被同学欺负的日常,松田优作的暧昧撩拨和长子的恋情、次子问询母亲月经的欲望流淌……这些元素以一种机械化的重复方式搭建在一起,以内在的催眠韵律,和麻辣家教松田优作挽回局势的主线形成张力。次子终归同意放弃技校理想考大学,但森田芳光的态度显然认为这一切毫无意义,并且提供了电影的形式审美
f8839c59c4 字幕:f82117a67a 电影是为了反应日本应试教育下的各种无奈,但是剧情总是动不动的让人惊讶不已!还蛮有意思的。
你和所有人之间总是存在一种无以名状的暴力漩涡。森田芳光很厉害的一点是把视角放得异常高,他的主角并不是这些人物而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压力共同体。最后七分半钟狂躁诡异无比的长镜头真是杰作
在森田芳光这部早期长片里,可以看出幽闭与戏谑是他对日本社会乱象的两个表达方向,一个是内在心理上的趋向窒息的压抑,一个是外在伦理上的近似荒谬的反叛。
一部处处都在破坏的杰作。
非常态视点的取景、重复再重复的场景、死水微澜的剧情,为的是让观众洞见生活中最荒诞的一面。有点配乐就好了,否则真的太闷了。
森田芳光的名作果然名不虚传呀,很少碰见的那种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让你认定这部电影不简单的作品,影片戏剧舞台剧效果明显,摄影机摆位极有讲究,对日本家庭问题的剖析来呈现80年代日本社会的压抑状态,有太多令人着迷又不知所谓的小细节,传达出谜语般的气质,之后被翻拍成了同名日剧
舞台感非常强,几乎所有镜头都是扁平化的呈现,逼仄,人物关系所呈现出的秩序被家庭教师所打破,然后再围绕家庭教师构建,荒诞戏剧的风格非常强烈,需要强补原著
松田优作..金子修介..五人餐桌..哥哥.whisper.操场俯视.户川纯激萌啊!!
节奏好明快看标题以为苦大仇深的看的好欢乐~~
慎之应该是喜欢老师的吧。
非常优秀的电影,处处指向昭和时代日本社会发展神话的崩溃征兆。象征日本经济发展的团地(区别于独栋的公寓)遭到“长途跋涉”坐轮渡的外人家教冲击,团地的自律和自治摇摇欲坠;与此同时,通过展现家教的无能、学生对学校/习的态度、青年性格的内向封闭、家庭分工的固化,表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机制的朽坏,从一个家族到整个团地再到日本社会都面临危机。但影片并非是J'accuse风格,它将食卓(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仪式举行空间)变成并置式的,不仅使得镜头语言极富特色(镜头内部动静两相宜),而且完美地隐喻了日本社会的拥挤(譬如妈妈来了,书桌的书自动移走)和(貌似)团结。最后的晚餐则表征了这部空间政治学电影的潜台词——如此下去,社会秩序行将解体。学校的操场俯拍值得注意,阳光下的人影也是兼具美感和讽刺意味。
其实从这个故事本身的走向来看,可以想象原著应该不是这种喜剧风格才对。。结果森田芳光就是搞成这么令人瞠目的风格化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实在是大家吃东西时候故意夸大的音效以及各个人物之间奇怪的肢体接触了。怪得简直不像一部日本电影,但十分有趣(又变态)
补看森田芳光,后半夜把人看精神了。8分钟静止长镜头吃饭戏看惊呆了,优作的表演让人无法挪开眼神。如果买到票,会成为我这届北影节to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