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福州日报》上发表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他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高度评价焦裕禄同志为官兰考期间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杰出功绩,同时又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抒发自己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习近平同志之提笔感怀绝非偶然,因为就在同一年,一部名为《焦裕禄》的电影正在全国各地上映。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这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更具人情味,也更加有血有肉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引发了大众对于这位近三十年前模范人物新一轮的热议。
1962年冬,焦裕禄被派往兰考县担任县委第二书记。此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兰考境内可谓一片凋敝。面对着遍地的乞丐与逃荒的灾民,焦裕禄迅速投入工作,与广大党员群众一同与困扰兰考已久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开展斗争,以期让这里重获新生。然而,仅仅一年多以后,由于积劳成疾,他便不幸撒手人寰。
在中共近百年的党史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涌现出无数先进楷模。但像焦裕禄这样,能够得到中共每一代领导人高度肯定,个人形象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黯淡,反而愈加熠熠生辉的典型人物,其实并不多见。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他身上展现出的种种宝贵品格具有一种能够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恒久性。
“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上面看的,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前提条件,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工作根基。在任何时候都维护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负责、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政治资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焦裕禄之所以能够历经几十年风雨,仍然被无数人民群众念念不忘,离不开他那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心。电影里,上任伊始,焦裕禄便与时任县委第一书记的老吴就共产党员应该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番讨论,在老吴看来,“灾区栽干部”,身在兰考这样一个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领导干部争着离开的地方,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首要目的是让党满意,至于群众,因为他们本身格局视野极为有限,如果凡事以群众利益优先,恐怕无法做到两相兼顾。但焦裕禄并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对群众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如果连群众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那么也就配不上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此,他深入农户调研,和群众一起吃饭干活拉家常,积极探索防风治沙的好路子,他到火车站亲自送别园艺场的大学生,为的是用自己的一颗真心挽留人才,当他看到县里的基层干部因为吃不饱饭,健康出现严重问题,已经影响工作开展的时候,他不惜冒着违反财经纪律,打破统购统销制度的风险,到邻县购买高价粮。在他短短一年多的实际工作中,他用实际行动有力践行了中共“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他把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同兰考的广大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就越要挺身而出,给群众做个榜样。”
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是最深刻的为政之德、最根本的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系、从政准则和成事之道。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所必须的政治品格,折射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体现着“在其位,谋其政”的责任精神,彰显“知其难为而为之”的无畏气概。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兰考县委和河南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汇报时指出,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即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片中,面对着兰考县的父老乡亲,即便是后来身患重病,焦裕禄也总是面带笑容,亲切和善,然而当他把精力投入到治理困扰兰考多年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时,他又变得极为严肃认真,容不得半点敷衍了事。在兰考周边的一座座沙丘上,一块块农田里,都留下了他踏查过的足迹。当大多数党员干部都想着离开兰考的时候,他却成为了勇挑重担的逆行者,他用自己奋斗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风范和坚强决心,为兰考随后的改天换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别怪你妈妈,是爸爸把买肉的钱花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配套规章、措施相继出台。“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否称职,不光要看其在单位的表现,更要看其对家庭的经营,而在这点上,焦裕禄无疑走在了广大党员干部队伍的前列。在外,他是兰考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在家,他又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身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困难时期,他并没有利用自己县委书记的身份搞特殊化,为自己和家人谋一丝半点的私利,反而却立下了“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的家训,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影片中,他主动要求取消领导干部的特殊供应,把原本用来买肉的钱送给公社社员治病,他的女儿甚至因为常年穿旧衣服被同学嘲笑为“假正经”。焦裕禄把“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一准则从工作一直带到了家庭,他的家风成为了他个人精神在另一个领域的延续。
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病不幸离世,离开了他深爱着的兰考人民。半个多世纪后,2017年3月,兰考不仅成为了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也是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兰考由于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再一次为全国所瞩目。对于一个党,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有着无穷力量的旗帜,焦裕禄精神必将激励、鼓舞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去塑造好党的形象、树立起党的崇高威望,做一株根植于群众中的泡桐。
一、兰天考地 兰考,位于豫鲁边界辽阔的大平原上,由于历史上黄河的多次泛滥决口,使其到了共和国建国初期,形成了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加上当时河南省委主要负责人的浮夸作风,让本身就十分困难的兰考百姓更是雪上加霜,在全国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人数众多的兰考要饭大军,这让当时的兰考领导班子倍感压力。 本来,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和自然环境,兰考不是唯一,而是全国众多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但是,随后兰考历史上两个特殊人物的出现,让本无任何可圈可点的兰考,成为全国的焦点。而在其随后的几十年里,给兰考的许多党员干都、甚至最基层的普通百姓,带来了灭顶之灾,时至今日,这种灾难仍未消除,它还在深深伤害着许多人,更让人如梗在喉的是有些人已带着冤屈,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两个特殊的人物是谁呢?一个是被誉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个是先是被誉为焦裕禄的亲密战友、后又身陷囹圄十三年的张钦礼。 对于焦裕禄,我们无需再多费笔墨,大通讯以及后来众多的文学作品已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和张钦礼珠连璧和的默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大通讯该说的都说了。有些事情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是亲历者,最具有发言权。而对于后来者,他们也有许多不解。焦裕禄,一个普通的党员,一个普通的县委书记,一个因病去世的处级干部,他在兰考工作一年多点,做了他应该做的份内之事,这在当时全国的干部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有些干部做的要比他更多、更高大。远的不说,同在河南的林县红旗渠和时任县委书记的杨贵,他们所处的险恶环境和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豪迈精神,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兰考。做为因病去逝的焦裕禄,这也再正常不过了,肝癌晚期,在现在还是不治之症,现代医学至到今天还是束手无策。 张钦礼,土生土长的兰考人,父亲曾参加吴芝圃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是一位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老党员。张钦礼从小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在十五、六岁也投身到了民族独立的腥风血雨中,敌人为了抓到他,曾将他的新婚妻子刘秀芝抓去,逼她交出张钦礼。刘秀芝,这位也已参加革命的柔弱女子,以她对党、对丈夫的赤胆忠心,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丧心病狂的敌人最终决定将她活埋,千钧一发之际,二好汉王拐子率战友将已马上就被活埋的刘秀芝从土坑中救出。建国后,年轻的张钦礼任考城县副县长、县长,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县长之一。兰封与考城合并为兰考县,张钦礼任县长,后任副书记兼县长。后来,兰考百姓对张钦礼有一个评价,说他是兰考的活地图,想必是他对兰考全县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河流、每一条道路都了如指掌的由衷赞誉。张钦礼的实干,在兰考的干部和群众中是有口皆碑的,而且善于动脑筋,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调查、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验收,总是事无巨细。当然,张钦礼也会因一些对问题不同理解,会和班子成员产生不同意见。特别是针对兰考自然灾害的治理上,他的一些想法同主要领导常常意见相左,这使他感到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的感觉。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让本来就落后的兰考,更是雪上加霜,这让他终日寝食难安。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焦裕禄来到兰考,任兰考县委书记。大通讯是这样描述的:“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由此可见兰考当年的凄凉景象和困难局面。大通讯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描写,讲的是焦裕禄找到张钦礼的彻夜长谈,从此改变了兰考的历史进程,那就是成立除“三害”办公室。张钦礼自告奋勇的担负起了全县治理“三害”的重任。根据史料记载分析,焦裕禄同张钦礼的不谋而合,既统一了县委一班人的认识,又增强了全县党员干部的团结,从而更加调动了全县人民的干劲。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后来焦裕禄因病去世,对焦裕禄和张钦礼来说,到一九六六年底,兰考至少有四年的治理“三害”的有序工作安排和规划,而这种有序可使兰考的前进步伐会更好、更快。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假设。 焦裕禄虽然在兰考工作仅一年多时间,可他的精神让许多人敬佩和感动。这其中感受最深的非张钦礼莫属,这也给后来兰考和兰考的党员干部、普通百姓带来沉重打击和灾难埋下了伏笔。在这里,需要埋怨张钦礼的是,如何对待焦裕禄,是上级党组织的事,而你继续干好自已的工作也就罢了,又是在全省会议上介绍焦裕禄的事迹,又是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你何必呢?大通讯的发表,加上中国头牌播音员齐越饱含深情的播音,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中国正需要焦裕禄这种典型,这就马上让兰考这个以前默默无闻的豫东小县,突然间闻名全国,兰考从此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曾有人揣测过张钦礼此时此刻的用心,说他是想推出焦裕禄以捞取政治资本,从而达到当县委一把手的愿望;还有人猜测后来局势的发展张钦礼也无法驾驭,只能咽下焦裕禄这枚苦果。张钦礼宣传焦裕禄事迹的初衷,由于张钦礼已于二00四年五月七日去逝,我们无法亲自核实,但就张钦礼一贯的工作作风和他的行为,捞取政治资本的揣测不值一驳;更令许多兰考人不解的,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亲自出面给中央写信,指出大通讯的几处不实,这也为极力想否定焦裕禄精神的资改派们提供了口实,这也算是一种大义灭亲吧。不知后来张钦礼知道这件事后,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滋味,他为树立焦裕禄这个典型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值吗?焦裕禄的几个子女因为焦裕禄,都仕途顺利,官运亨通;而张钦礼的几个子女全都在靠做生意过活,不过,这几个子女在兰考的口碑,远远胜过焦裕禄的几个子女。 张钦礼几经浮沉,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干预下,他开始主政兰考。从此张钦礼在兰考这个舞台上,使他的领导艺术和务实作风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如网的沟渠使内涝无踪,如繁星的树木使风沙无痕,特别是引黄灌淤工程,不但改造了盐碱地,更使兰考二十七万亩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良田。与此同时,兰考的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以说从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兰考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 说到这里,还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时任开封地委宣传部长的秦一飞,一个是焦裕禄的继任者,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周化民。据和秦一飞共过事的人讲,秦一飞是一个报复心特别强的人,属于小肚鸡肠类型的人。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秦一飞对张钦礼欲置于死地而快的呢?从资料上看,确实没办法理解,一个共同的看法是,张钦礼在宣传焦裕禄事迹的事情上,不向上级领导请示,擅做主张。并且秦一飞认为张钦礼言过其实,焦裕禄的事迹没有那么伟大,所以,在全国都开始轰轰烈烈的学习焦裕禄事迹的时候,在开封、在兰考基本上没什么动静。而作为焦裕禄继任者的周化民,他对秦一飞惟命是从,对他来说,只有自己比焦裕禄更贴近群众,做的工作比焦裕禄更多,兰考的干部群众才会认可他,这无形中让他感到了空前的压力,认为张钦礼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他们的消极抵触情绪,被省委领导发现后,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省委书记刘建勋专门将他们两个叫到省委,这让秦一飞和周化民感到极无颜面,认为是张钦礼告的状,所以对张钦礼的恨也由此而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兰考也和全国一样,形成了两派。在捍卫焦裕禄精神和反对焦裕禄精神而形成对立,渐渐的反对焦裕禄精神的一派占了上风,在军队的介入下,支持焦裕禄、张钦礼的干部群众遭到空前镇压,以致兰考监狱人满为患,许多人被转至东明、杞县等地关押,张钦礼更是遭受非人折磨。在周总理的干预下,河南省军区将张钦礼放出并护送到北京,当周总理见到已不成人样的张钦礼的时候,悲愤之情难以言表。张钦礼从北京回到兰考后,他不计前嫌,团结兰考的广大干部群众,将一门心思全部用到了发展兰考经济上。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当张钦礼们也沉浸在一九七六年胜利的十月的喜悦之中时,全国的两案清查运动开始了。这次,张钦礼就没有前几次牢狱之灾那么幸运了,那时,毛泽东、周恩来都在,他有地方可以诉冤,而这一次是那么的让他始料不及。说起“三种人”,不论怎么靠,张钦礼都没资格享受这份“殊荣”,说他在文革中积极追随林彪、“四人帮”,这更是无稽之谈,文革中他的被捕入狱,正是林彪在河南的追随者王新一手制造的;关于“四人帮”,想必后来“揭、批、查”运动中的主要领导者们,他们“高瞻远瞩”,从一开始就同林彪、“四人帮”做了坚决的斗争,而张钦礼们就只有“追随”的份了。 这里需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两案清查运动?当时的中央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运动?搞这样一个运动要达到什么一种目的?所谓的两案清查运动是指深入揭、批、查与江青反革命集团有牵连的人和事,思想上清除其流毒和影响,组织上进行整顿,把一些帮派人物从领导班子中调整出去。 张钦礼与这些靠上边吗?请看如下事实: 一、1967年1月29日,开封军分区支左部队进入兰考当天,就通过传单和有线广播宣布,张钦礼是兰考最大的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贫下中农卫焦司令部”是张钦礼的反革命集团,坚决予以镇压。当即由“卫东林焦”的成员带领和指认,抓捕张钦礼及“卫焦”组织负责人和被认为支持“卫焦”的各级党政干部。抓捕行动持续到同年的3月上旬,总计将张钦礼等各级领导干部,“卫焦”组织的农民、工人、学生1260多人抓进监狱,兰考关不下,分押到杞县、东明监狱。凡焦裕禄生前在兰考树立的模范人物,除三害办公室人员,向记者介绍焦裕禄事迹的,写回忆文章纪念焦裕禄的各级干部,直至在兰考为焦裕禄这一典型说过公道话的外地学生都被一网打尽,极少幸免。 二、1971年初,林彪在河南的死党王新把持了河南大权,把张钦礼调往信阳地区,随即派军宣队进入兰考,批判张钦礼的“生产党”,文革初期大反焦裕禄的“卫东林焦”的头头们,又乘机掀起派性恶浪,对1966年、1967年他们曾经关押捆打过的“卫焦”组织的干部和群众实施了第二次全面迫害。他们首先免去了上至革委会,下至农村生产队,工厂车间班组中所有持过“卫焦”观点的人的职务。再次形成一派掌权的政治结构后,进而对免职人员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处分,又把数百名抵制他们派性报复的职工,干部拉到外县以办学习班为名,长期剥夺人身自由。在非法逮捕十多人,意欲继续更大规模逮捕时,赶上林彪叛逃之事公开,才暂时停手。而张钦礼事实上而被软禁在大别山中。 十年文革中,张钦礼是否有可能、有本事在兰考组织一个反党的帮派体系?他本人是否够得上“四人帮”的成员?甚至在粉碎“四人帮”的前一分钟他是否知道中央有个“四人帮”?至今没有人能做出理性的回答。但是,在1977——1978年的清查运动中,张钦礼却作为“四人帮”在兰考的骨干而锒铛入狱,判处重刑;张钦礼主持工作时的各级领导成员作为“四人帮”的帮派体系而一道被“粉碎”。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张钦礼主政兰考期间都干了什么? 在农业上,县委带领干部和农民群众又用引黄灌淤,稻改,再改造27万亩沙荒、盐碱为世代可耕的良田,开通了历史上没有开通的排涝河道,排涝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根本上消除了“三害”,实现了焦裕禄的遗愿。在此基础上,以每年500眼的进度大搞井河建设,结合打井,平整土地35万亩,至76年底,共建成45万亩井河双保险、机电双配套的稳产高产田,全县230多个大队,每队都拥有2台大型拖拉机,实现了耕作机械化。兰考这个吃粮靠返销的老缺粮县已能向国家提供3000万斤余粮,100万斤油料,80万斤皮棉的余粮县了。 在工业建设上,张钦礼在第一次主持工作时兴建5座大厂的基础上,再建5座国营大厂,50多座社、队集体工厂,所生产的砖瓦机、变压器、电动机、潜水泵、深井泵、四轮拖拉机均为省内外的领先产品,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是香港的抢手货,供不应求。企业的发展促使财政好转,至1976年,兰考已达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兰考,财政入不敷出,国有企业全部卖光,职工全部下岗,仅每年就需向上面要三个亿,才能维持政府机构的运转和公务员的工资。 “四人帮”有一个罪名叫祸国殃民,而他们的所谓“追随者”张钦礼,不但没有祸县殃民,反而改变了兰考落后面貌,实现了焦裕禄的遗愿,谁见过这样的“追随者”? 还得说一下秦一飞和周化民,在逮捕张钦礼的同时,兰考莫名其妙的从开封地区划归商丘地区,待张钦礼被判十三年重刑后,又重新划回开封,而此时商丘地委书记又恰恰是周化民。在兰考划归商丘的一年时间里,在周化民的直接操控下,兰考的各级领导班子进行了文革以来的第三次大换班。凡是文革初期发表过批判周化民否定焦裕禄事迹言行,参加过或支持过“卫焦”群众组织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论错误大小,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免职,一律作为清查对象,纵横扫荡,不留出路。凡是加入过“卫东林焦”组织,整过张钦礼及其支持者的人,不论有无劣迹,不论能力如何,统统破格提拔,进入各级领导班子。紧随张钦礼被捕、被判,兰考的“清查对象”中有50多人被捕,搭乘河南省突击判刑的快车于79年12月以形形色色的刑事罪名通通判刑。曾有人问过周化民,你当过兰考的县委书记,情况你都了解,兰考不至于如此吧?周化民说,那还不是张钦礼得罪了秦一飞,秦一飞有人,冤也得判。 其实,在两案清查运动中,河南不仅将运动扩大化,而且相对于前几次运动来说,又制造了更多的冤、假、错案。兰考如此,全省许多地方如此。有人作过这样一个统计:在两案清查运动中,被捕、被抓、被判、被开除公职、党籍、被撤职的,全国有13多万人,但河南就达10万多人,而兰考也有50多人被判刑(被开除公职、党籍、被撤职的没计算在内)。 焦裕禄和张钦礼都己作古,在兰考这个祭坛上,他们演绎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我相信,既使时光倒流,张钦礼也会选择宣传焦裕禄的事迹,可焦裕禄呢?你会不遗余力的选择宣传张钦礼的事迹吗?在天堂,你哥俩好好议下这个话题好吗? 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共两党之争已成历史,一笑泯恩仇,那些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战犯如沈醉之流也不过被禁十年而遭特赦;共产党创始人毛泽东主席处理党内路线斗争“大部不抓、一个不杀”,对另立中央的张国焘还尽力挽留。毛主席、周总理逝世后,有人另辟蹊径,口头上说取消阶级斗争,实际上则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在党内大开杀戒,对坚持毛泽东革命路线的人关的关、杀的杀,无任何底线。张钦礼冤案说明了什么?当法律一旦成为当权者泄私愤的工具,“是非”与“公平”都成了儿戏。执政者践踏法律、蔑视公平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不仅是张钦礼及其家人的悲哀,也是共产党及整个社会的悲哀。这一兰考现代祭坛上的奇观将为历史留下悬案,或许会成为共产党内斗之经典载入史册!
转载自:http://m.wyzxwk.com/content.php?classid=21&cpage=0&id=159515
《焦裕禄》 1966年春,焦裕禄的遗体被迁回兰考,安葬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 初到 “冷不冷啊?” “你有什么权利打人。” “你是干部吗?是党员吗?” “不要这样,啊,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对不起乡亲们。” “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开口发牢骚,闭口要调走。” “你要是到战场上也要当逃兵吗?” “我希望大家 永远不要忘记 今天火车站的情景。” “故土难离啊,同志们。这些灾民都是我们的父老兄弟,骨肉乡亲。这大雪天的,他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心里头,是啥滋味儿。” “党把兰考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还不感到羞耻和痛心吗?” “群众在挨饿,在受冻,在骂娘。可国家调来的大批救灾物资积压在车站上整整八天了,风吹雪打,无人问津。这是犯罪啊!同志们。为什么不尽快的送到群众手里去呢?” “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啊,咱们当干部的,不能坐在家里,围着炉子,喝热茶。要心里想着群众,他们生活的咋样?缺不缺吃?短不短烧?有没有棉衣穿?过年能不能吃顿饺子?庄稼和牲口都咋样了?” “我建议,明天一早,县委和县人委的全体干部都上火车站,把积压在那里的救灾物资全部分发下去,尽快的送到群众手里去。” “我同意潘建同志的意见,立刻取消这个特殊供应本。” “老吴,救灾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连着全县人民群众的心,刻不容缓啊。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上面看的。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 “你这话我不能同意。应该说,党满意,群众也满意,这才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我认为这两个是一回事。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满意的事儿,党会不满意?反过来说吧,群众不满意的事儿,党会挺满意?” “......群众有时候觉悟不高,目光短浅,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一时温饱,而看不到长远的今后和将来。” “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得上什么今后和将来啊?” “灾区灾干部。这些年来好些干部就是被眼前的暂时现象所迷惑,载了大跟头啊。” “暂时现象?再不彻底治理灾害,改善群众生活,再发生逃荒要饭饿死人的现象,你我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诶呀,饿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关键是我们个人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 “什么?你这话,我从感情上我实在无法接受。” “我这话可能是有些过火。老焦啊,我可是为你好啊。” “好吧,我们改日再谈。” “大爷,您的病咋样了?快过年了,我们给您送点粮食和钱来,你们先用着。” “你是谁呀?” “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们看望你来了。” “大娘。” “好儿子。” “我们在梦里都梦见你了。” “县委啊,刚刚做了规定,取消领导干部的特殊供应,我怎么能带头不执行呢?” “咱庄户人啊,就靠心眼儿实在。年成不好,有人把牲口就撂下了,不喂了,那就咱们喂呗。遭灾了,没草料,咱哪就割自留地的麦子给牲口吃。” “大爷,热爱集体,这就是最宝贵的经验。您接着说。” “没法子,已经把你跟集体拴在一块了,不爱集体,爱啥呀。”“诶,你是个干啥的?” “大爷,我叫焦裕禄,在县里工作。” “啊,您就是焦书记,听说过。您可真不像个大官。” “这治风沙啊,就得多种泡桐。它压风,挡沙,用场也大。那一方板呐,能值一百多块钱呢。再说,它的命也贱,一栽就活。” “您往下说。” “咱兰考不是有三宝吗?泡桐花生和大枣。那沙土是最养花生,花生秧呢,又是牲口的好饲料,那大枣,房前屋后哪都能种,能填肚子能卖钱,诶呀,样样都是宝啊。” 老厂长 “你忘啦,我有个宝贝疙瘩。刚刚实验成功了泡桐埋条育苗法,可解决大问题了。” “你是说那个林学院的大学生,小魏啊。” “可不是嘛,小伙子聪明极了,可就是生活上不习惯,吃不上大米呀,未婚妻又来信要跟他吹灯,情绪很不安定。” “我给他捎了袋大米,先吃着。今后要对他特殊照顾,按月配给。” “你脸色很不好啊。” “就为您这主帅当个过河卒子,拱到哪算哪吧。” “小魏啊,你走得急,来不及准备,刚才我在那个泡桐苗圃里抓了一把沙土。一呢,就算是我送给你一个小小的礼物。二呢,还希望你再帮助我们研究研究这个土质啊。不管到了哪里,都不要忘了地图上还有兰考这么一个地方啊。哈哈哈。”“呦,来了。”“到家来个信。” 换将 “锁住它。用防风林锁住它。一道不行,两道,两道不行,三道。挖防风沟,驻防风墙。拼命,也要堵住这个风口。” “路上碰到一个..的孩子生病了,我替他交了住院费了,还不够呢,跟小孙借了五块钱。” “诶呀,这后天才发工资呢,还了这钱,可就没法买肉了。” “哦,那就留着下个月吃吧。”“别忘了啊。” “跃进啊,知道吗?这鱼啊,是叔叔们花劳动养大的,咱可不能白吃。” “这粮食啊,是国家支援咱们灾区人民的,从好远好远的地方运来的。现在,咱们国家还很困难,有好多种粮食的农民伯伯啊还吃不上这个窝头呢,还在挨饿,懂吗?不哭啊。” 老厂长因浮肿病离世。 “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特别是 咱们重灾县,干部 就更重要了。要是都倒下了,让谁去领导群众发展生产呢?所以我考虑,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工作最苦,条件最差,负担最重,长期缺油断粮,营养更谈不上了,身体素质很差,也得救救灾了。否则还有可能发生老厂长的悲剧。” “这个灾,怎么救呢?” “从明天起,组织医护人员给全县的脱产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以医生的结论为准,该休息的休息,该住院的住院,这是一。”“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干部们吃饱肚子,增加热量,现在我们定量太低。如果我们能给每个干部每个月增加两三斤粮食的话,至少在麦收前,不会有人再倒下。” “能不能想点办法买点高价粮回来?” “老焦,粮食统购统销恐怕有麻烦吧。” “麻烦总会有的,这些我想过。但是抢救干部要紧。就是我们个人犯点错误,也是值得的。”“我建议,粮食搞到以后,我们县委主要几个领导干部,包括常委都不要享受这份补贴。你们同意吗?” “我同意。” “我肚子疼。” “万一出了事儿,我潘健一个人兜着。顶多摘了我这顶乌纱帽。” “不,我是书记,一切责任有我承担。” “诶呀,老焦,你别死心眼儿啊。” “我潘健栽了,大不了回家种地去。可兰考三十六万群众 不能没有你啊。” “赶快把这些面粉分配下去,名单我已经造好了。先照顾老弱病残。” (姑娘,不丢人!) “是我决定的,潘健同志只是执行我的决定。” “看一个干部是好是坏,能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就是要看他是不是真正的得到广大群众爱戴和拥护。焦裕禄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不管受不受处分,他还是你们的县委书记,好书记。” 内涝 “这地势高,看得清楚,你们给我撑着伞,我来画” “这大风大雨四周都是水黑咕隆咚的,你们咋来的?” “坐船来的。”“就是这条船。” “现在哪有时间烤火呀,群众烧柴本来就困难。” “诶” “诶” “诶” “好啊,假如哭就能叫老天爷给吓回去,那咱们就一块哭,哭个痛快。”“拉倒吧!”“你们都是娘们儿!?越说越孬种了。七尺高的汉子愧不愧得慌?”“站起来!”“干部不灵,水牛掉井。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们越要振奋精神,挺身而出,给群众做个榜样。你们现在就蔫儿了,垮了,那群众怎么办呢?也跟着你们咧开大嘴哭鼻子?!”“同志们,拿出共产党人的气魄来,咱们跟老天爷拼一拼。” “肖大爷,伤得不要紧吧,我来晚了。” “老焦啊,你不该来啊。” “肖大爷,您老人家病了想看看我,我咋能不来?下刀子我也得来。” “你不该来啊。” “咱俩是政府书记,啥事儿都得往一块想,除三害是全县人民的头等大事,可你一点儿也不忍心。” “我相信 历史 会对每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我想 带孩子们去看看爷爷的坟,烧烧香,别让他们忘了根本。” “诶,吃别人嚼过的馍 没味道。走,咱们走。” “制定了四项自救措施。第一,割茅草。第二,破冰打鱼。第三,扎扫把卖。第四,组织劳动力外出打工。” “继续往下说。” “先说打茅草,咱这荒地多,茅草密,一石茅草挑到集上...一石茅草能卖七八毛钱。一个劳动力一天能打两三石。” “老潘,你下次再来啊,给我带几个麦穗来,我想看看。 “爸爸,一生贫寒,没什么东西留给你,这块表,戴了十几年了,留给你吧。” “拿着,你已经是工人了,上班,不要迟到。” “埋在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沙丘上。”
电影最后,焦裕禄躺在病床上那一段,我也泪水湿润眼眶。一位d员,一位父亲,即将离开人世,这种生离死别痛彻心扉,不管是对组织还是家庭都是巨大的损失!
第一书记和第二书记之间的对立,这就是官场。无论过去现在,都有这种现象。
总有埋头苦干的人,总有溜须拍马的人,历史记住的永远是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什么时候我们是靠溜须拍马之辈推动历史发展的?
看了一些《焦裕禄》和《杨善洲》的评论,真是我国ysxt面临很大挑战。自私自利,目光短浅,形而上学,拍脑袋看问题,装什么清高!
不如人家一个脚指头,还自以为自己是圣人。自己是gs就以为别人都是gs,一群大聪明。
上大学时看过的片子,主演李雪健老师是电视剧《渴望》里的男主角之一。那时候不讲究番位,李老师把憨厚善良勤劳乐于助人的宋大成演的活灵活现。
所以电影一开始出现他的镜头,一下子就被惊到了,完全不是印象里的那个人了。随着电影剧情展开,观众被焦裕禄的故事深深吸引,感动,和剧中兰考的乡亲们一起为人民的好公仆流泪。李雪健老师演活了焦裕禄。
为了焦裕禄那段话,为了上海人民😭
纯属回忆了,,再说那是学校包场看的
学校组织看的。
林彪焦裕禄,宋江秦始皇…李雪健,再好的戏也出得来
老场长的劳累过度突然去世让焦裕禄强烈意识到要重视全县基层干部的身体健康,为此不惜违规高价从登封购面发放,而且特别强调县领导班子不能染指,可最终他自己也不幸重蹈老场长的覆辙……这点恐怕构成精神伟大催人泪下弘扬主旋律之外一个另类灰色思考点:分明已经深刻认识到身体是革命本钱的重要性甚至冒着丢官风险在所不惜却唯独把自己排除在外?当然不是说追求以身作则两袖清风有什么错,只是想强调:以影片所展现的焦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既抓矛盾本质也讲灵活应对的思维特质,他似乎不必非得强忍肝疼直至不治,而更应去主动尝试某种尽量兼顾原则又不必过分忘我的折中方式?
主旋律电影,李雪健的表演和片尾曲加分,剧情太正了,还是好干部一心为民积劳成疾最终病死在岗位上那一套,生病了为什么不去治疗
在因为新冠而讣告满天飞的当下看这样一部共产党优秀干部的传记电影真的感慨万千!虽然此一时彼一时,如今老百姓再难可能也不会同当年的兰考县灾民那般困苦,但看到片中一些场景时依然不免联想到这3年来底层人民遭受的疾苦,也不得不感叹太多的干部不懂得讲求实事求是,也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说回电影,的确非常朴素,只是囿于当年客观条件和主观意识的局限,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飘雪的景色偏假,但是布光蛮讲究,编剧方面,过多展示其私德,在如何治理三害方面缺少更加充分的刻画。当然,李雪健的表演实在是出彩,仅仅是火车站那个忍着肝疼满脸是汗透着泪珠的眼神就直接超神了!而他又抱持着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李雪健得了的谦卑心态,同样值得尊重。还有一个悖论在于当主旋律泛滥成灾时,其实依然缺少真正优秀的新主流电影。
“群众在挨饿、在受冻、在骂娘,可国家调拨的大批救灾物资已积压在站台整整八天,风吹雨打无人问津,这是在犯罪啊!”。。“群众满意和党满意是一回事,因为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望中央派个焦裕禄式的好父母官,带领上海人民早日摆脱精疲力竭抢菜未果、因饥饿和焦虑夜难入寐的困境。
读小学时 学校组织去镇上的电影院看的
我相信,历史会对每一个人做出公正的评价。
小时候姥姥就有一本焦裕禄红褐色笔记本,我不解的问,谁是焦裕禄?当身处上海2022年疫情,你会感到一个为民做主、不唯上不顾个人安危、解决粮食问题的好县长,是多么值得被尊敬。
这是童年被逼着看得
在上海疫情封城时追看的老片,以为历史不会重演,原来只是拐个弯而已!
放过我吧
让我坐立不安的制作,让我寝食难安的精神。这就是我所谓成就演员而非成就主题(或成就导演)的影片了,以苦情为表达方式的情感桥梁势必难以通往观者的内心。倒也有出乎意料的地方,对反派的塑造、对冲突/矛盾的描写较真实,敢言且较克制地言到了点子,甚至略有突出于对焦裕禄的形象塑造——有些时候,系统的进步不若查缺补漏(当然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类干部是要先争取后淘汰的嘛)。特殊年代的特殊人物,让我想到足球世界的一些角色、团队、对战案例,能打硬仗,是爱民忧民的焦裕禄所容易被忽视的特质呀。
一般。
2022年上海疫情全域封锁,市民生活困难,物资紧缺,吃不上饭时前来观影。
兰考?上海!
62年就那么多尸位素餐,脱离群众,中饱私囊,开小灶,不顾人民群众死活的干部,90年代依然那么多,现在依然那么多尸位素餐,脱离群众,中饱私囊,开小灶,不顾人民群众死活的干部,现在依然那么多,甚至更多。。。以至于只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人都变成了凤毛麟角。。。成为了少数派。。不禁一声长叹。。人民群众,真是太不容易了。。这都是什么人啊在当官的。。明明是吃了人民的税钱血汗钱,一个一个大爷一样当起人民群众的老爷来了。。高高在上的样子,不知民间疾苦,不顾人民死活。。2022年4月12日,魔幻一般的上海,演戏的调研,在小区门口被骂三门的市委书记。。整个上海都在喊饿的今天。。真是魔幻啊魔幻。。哈哈哈,真是气笑了。。太搞笑了。。居然这么多年都没有抗争。。太温顺了啊。。这也是经济形势好,等经济发展降速。。你们等着看
上海疫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少了这样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