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优质
  • 红牛
  • 非凡
  • 闪电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猜你喜欢

     剧照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3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4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5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6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7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8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9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04 12:22

    详细剧情

      故事从1978年讲起,陈福生(滕汝骏 饰)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育有一子名为陈焕(许亚军 饰)。干部林汉民(韩小磊 饰)是陈福生的邻居,而他的女儿林平平(原华 饰)和陈焕则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在文革中,林汉民蒙冤受罚,而品学兼优的林平平亦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无缘理想中的大学,与此同时,陈焕被师范大学录取,两人从此渐行渐远。  之后,林汉民的冤屈遭到了平反,之后,林平平进入了北京大学深造,而她和陈焕之间的缘分亦遭受着种种考验。时间如流水一般静静流淌,在时代车轮飞速向前旋转的同时,陈家和林家,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迫裹挟在轮下,不断向前。

     长篇影评

     1 ) 随手记

    1978恢复高考本科 1979林平平爸爸平反,夫妇二人十年补发工资两万。(老妈说当时剪个头发就八分,我按现在20块的差价来计算,这两万相当于现在的五百万) 恢复研究生考 待业青年 买鸡蛋按计划。卖方市场 1980猪肉一斤从八毛涨到一块一,引发一股哄抢潮。 日本进口录音机 林平平爸爸一月工资200 ( 我老爸工资40 ) 鼓励个体经营 农村包产到户 香港亲戚说大陆菜油腻,味精多。肉胆固醇高。 外汇券,一块外汇券相当于一块人民币。 陈焕: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价值观是不对的。社会的前进就是靠部分人牺牲个人利益得来的。虽然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这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981 倒买倒卖 24k997足金 只要你把欲望控制在工资内,心里就会平静许多。 陈焕妈:越折腾越不知足 邓丽君 追捕 1982年 电冰箱 洗衣机 科学的春天文学的夏天 收获 大众电影 电影尺度 美国人房子车子分期还款,中国人绝不借钱过日子 中国人不可能自己掏钱买房子 小孩看电视不好(现在小孩看电脑不好) 解放后人人平等,没人挣大钱 男主姐夫辞了工作,归街道管,没公费医疗了,没退休金了。“比在工厂累十倍不止” 女主毕业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新兴行业。 男主爸爸最瞧不起电视。此时电影还很热。都是好片子。不看电影没事干 (爸爸说:宽幕电影0.12元。一般0.1元) 自由市场,有钱就能买 1983年 化纤降价棉涨价,提高农民积极性 广州最流行萝卜裤 西装领带,店员都不会系领带 魔方 白牌啤酒 女主分到电视剧部,剧本编辑,新兴行业 张海迪 香港回归 二王? 离休老干部 1984年 发西装 林一达办公司,任经理。局长是董事长 林平平陈焕结婚了,住大学宿舍,好幸福 流行乞丐裤 一块外汇券顶一块二人民币 出租司机认为北京一千辆出租到头儿了 姐夫挣了几万了,就愁有钱没地儿花,目标十万。挣够十万就不挣了。一年利息能有七八千。躺着都吃不完。 陈焕妈:这两年肉吃多了 有钱买不着东西 林一达妻子寻出路,饭馆 做菜材料她负责,赚了分,赔了自己负责 “我更怕自己成个废人” 1985年 最长电视剧,打败电影,陈焕爹天天往家赶。 电影不好了。电影院不济了。 电视机黑白变彩色了 嫂子:丈夫是守得住的吗?最重要是不依靠人。 一达爸:他们拿国家的权利去赚钱,有什么了不起,早晚得出事。 造原子弹比不上卖茶叶蛋 家庭录像机国外已普及 姐夫带回沃克曼 平平想出国 香港回归日子定了 妹妹上北京经济学院 群英特爱看阿信 一达收客户贿赂 姐夫买了摩托车 买了洗衣机,甩干好神奇 1986年 情人节,陈焕不懂 金庸小说 录像厅,射雕英雄传 平平出国了 群英川菜馆 一不怕吃苦,二要把自己当人 1987年 姐夫进旧衣服被罚 姐夫做家具了,踏踏实实地挣钱 求林司长买股票,一百块一张,一百张。老婆说是废纸。国营 通货膨胀了 便衣警察9集 电影院二层出租给卖家具的了 末代皇帝 西游记 中央要清理政企不分的公司 一达要下海办公司 月朦胧鸟朦胧 1988年 陈焕家搬迁了,要盖大饭店。 中国还是卖方市场。一达的一张批文十万块 铝锭 一达爸:文艺是时代的反应,现在的人越来越浮躁了 红高粱 大学副教授一个月一百二十块 陈焕硕士学位,大学讲师,八十块 官倒 分配不公,脑体倒挂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听说九月一号物价开始全面上涨,一达妈妈恐慌了,要提钱买东西。见队就排,见货就买 枪战也不行了,要带色儿 一达群英分开了 离婚要开介绍信,街道要调解 1989年 新年聊天:去年香港佬投资房地产 中英联合公报 香港楼价大跌 投资后一路攀升 大陆:反官倒反腐败 平平回来说北京空气污染厉害 1990年 红太阳热 姐夫海南混一年回来,家已拆,住电梯房 贷款买地卖地,喝酒聊天,净挣二十万回了北京 开了家具厂 《世上只有妈妈好》满座 毕业双向选择 亚运会 装电话了 方便面 群英被坑了 《渴望》 1991年 小妹24工作一年了,国家干部,妈妈姐姐张罗相亲 小妹学开车 上海去年成立了股票交易所 粮本免了 粮油要涨,吃过亏的百姓不买账了。不如存银行吃利息 只要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 群英坚决离婚 1992年 呼啦圈,文化衫“千万别爱我,没钱” 一达疯狂炒股 两样赚钱:房地产,炒股票 妹妹不做国家干部,做酒店前台。国家规定必须干满两年 《编辑部的故事》 洗衣机 小天鹅爱妻号 中央二号文件,继续深化改革,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股票取消价格限制,疯涨 一达爸的原始股值七十万,去年9万时一达说必须卖了,这次一达说决不能卖 1993年 股票从1500点跌到300多 整顿金融秩序 一达资不抵债,彻底破产 群英再婚 《北京人在纽约》 平平回来了 1994年 原材料涨价,姐夫家具厂不行了。姐姐下月开始发60%工资 《同桌的你》 亮子开出租 《武则天》 《大撒把》 青下岗了 41岁 1995年 陈青下岗办家政 丹丹中考。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职高找工作比本科容易 电影院翻新了,电影的好日子又来了 亮子要结婚了。“不是我变心了,是我认命了” 1996年 陈焕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工作不好找 陈焕妈亮子妈白天炒股,晚上跳舞 《康熙微服私访记》 股市一年成交量300多亿 “永远别怕抛早了” 股市崩了。陈焕妈栽了。一达大海有了前几年的教训。没事 1997年 群英买房了,给林林配了电脑586 《儿女情长》 空调,组合音响,dvd,电视机 陈青家政公司成立 香港回归 中国又没踢出亚洲 1998年 陈焕学校分了房 看书的人越来越多,不用包销,经济类书很好销 平平公司不续约 《甲方乙方》 四位老人出国旅游新马泰 手机 《泰坦尼克号》 抗洪

     2 ) 这才是现代女性该有的样子

    吃了天涯的安利跑去看这部戏,没想到我一个八零后电视儿童居然从来没看过。真是沧海遗珠。

    现代女性该是什么样,这部剧算是写透了。看完这部剧,再看看现在各种大V倡导的价值观,什么女人要男人宠爱,要男人给自己花钱买买买,要男人买房买车,真是只能用不堪入目来形容了。

    非常非常喜欢林平平和陈焕的爱情观。林平平知道陈焕有多么优秀,也知道自己再也遇不到比陈焕更爱她的人,但是她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对陈焕并不是爱情。所以哪怕在她事业受挫极度失意孤独的情况下,她也没有贪恋陈焕的温暖,转而与他复合,而是选择回到美国从头再来。而陈焕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林平平,那么哪怕林平平不爱他,哪怕有比林平平更好更爱他的女人出现,他也不会退而求其次,放弃自己的追求。

    我觉得这种爱情观真的很高贵,不将就,不妥协,对自己诚实,对对方诚实,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真的喜欢这样纯粹的爱情故事,他们不能在一起真的非常非常可惜,但是你也知道,他们就是没法在一起,不是因为外界的阻挠,也不是因为肮脏的自尊心作祟,就是你爱我但是我不爱你,不管你有多好。

    这里面的女性角色每一个都可圈可点,坚强上进,奋发拼搏,一点不输同剧的男性角色,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电视剧了?哪里还有塑造得这么好的女性角色了?上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女性角色还是TVB的九姑娘。

    怀念九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只要功课好就是风云人物的人生阶段,不需要长得好看,也不需要家里有钱。

     3 ) 一年又一年

    这两天又重温了一遍《一年又一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年前在南京的时候,很可惜,当时和我一起看片子的朋友都已失去联系,老薄,NICK,希望你们都好。

    十年的经历,再看这部片子,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去年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同样是描述自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激荡一书是通过很多企业的变革的道路来看待中国的变革,而该片是描述改革的二十年社会巨变对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的精神和物质的冲击,中国第一部吻戏《庐山恋》,万人空巷看港片,倒爷热,香港五一九,八八年抢购,九三股市风波以及海南房地产热,出国热。比我们年长些的人看到这些也许会有更多的感慨。

    这部片子除了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的回忆外,更有对当今的思考,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的时候对当时人们的想法,所作所为会不会感到可笑,不能理解,但是我们的前辈确实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过来,才有如今的发展。那时的社会,虽然有很多人热衷于辞职下海,靠倒批文,炒股票发家,但也有安于清贫,坚守自己事业的,更有坚持原则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如今的眼光去看他们,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很傻,但是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他们的那份淡定,需要他们那份看似固执的标准。

    如今的我们在追寻着各自的目标,为此而奋斗的时候,也应该学着淡定,学着守着自己的底线,学着满足,学着放下。

     4 ) 岁月是把手术刀 雕刻着你我后来的模样

    一部中国大陆全体人民的奋斗血泪史。

    爬过肌肤的纹理与伤痕,弥留之际的切肤之痛是岁月这把手术刀淌过的后遗症。

    br 黄疏杨 / 文

    一年又一年-青儿

    Part.1 缘起

    年末,无意间看了一部反应当代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生活剧——《一年又一年》。

    可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1978~1998年)百科全书

    从经济学角度来言,这就是一部中国大陆人民奋斗的血泪史。

    可以说是《我们的四十年》+父辈版的《奋斗》+中国版的《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国版《请回答改革开放》。

    周树人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比悲剧更令人动容而深思的是稍纵即逝的人生。

    与《九九归一》、《战长沙》历史责任不同的是:

    《九》是悲剧置身其中,将大悲大喜,直接剥开伤口给你看;

    《一》是将时代的无情、残酷,都被笑中带泪之后的温柔以待。

    如同《大话西游》是一部喜剧包裹下的悲剧,大喜即大悲。

    佛家有云:人生即苦,且苦不堪言。

    最有力的控诉是无声的;

    残酷而无奈的人生,是润物细无声的匆匆而过。

    世间诸事纷扰,有的只是生活的烟火味,却听不到岁月的声音。

    这是我害怕的地方,也是使我内心触动的原因,更是我满怀感伤的地方。

    二元法的非黑即白,是不能客观的看待对未定事物变化的规律。因此好作品没有好坏之分,只在看问题的视角(写作手法 以及 细腻程度)。

    与现在流行的情感剧不同:这部剧中没有婚外情,没有勾心斗角,甚至没有什么激烈冲突,就是对平常生活的娓娓道来。

    编剧李晓明说:“这部戏是我写剧本中比较难写的一种,它不是史诗巨片,可以风云变幻;不是大起大落题材,可以大笔挥洒,它只要一种平实,然而百姓的平常生活就是这样。我只是想在这里提醒大家,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您可记得我们有过共同的脚步?”

    此剧的戳心是近十来年让我感触最深,同时也收割了我最多的泪水。

    其实,像我这样容易怀旧之人其实是不应该看的,戳心程度直指我心底深处。

    看完之后依然意犹未尽,虽然摄影略显稚嫩,但一镜到底的大段大段长镜头,摄影调度与演员走位在一众戏骨的加持之下 以及 力透纸背的密集台词构成美轮美奂的视听美学,总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视觉上的满足与流淌着岁月蹉跎感的音乐架构起时代的共鸣,心底及思想上的空落与恍惚。

    总觉得还欠缺什么,一颗悬浮的心迟迟不肯落地。

    此剧作为建国50周年的献礼片,最后还是关了自己十年禁闭。

    遂觅原著不得,查阅剧本不现。

    可是我觉着心里堵得慌,即使现在重新想来鼻子依然会酸酸的。

    于我而言,是迟来的相见恨晚!

    Part.2 润物细无声

    1978年~1998年,经过与人斗其乐无穷,没有黑白、分不清是非的十年浩劫之后。

    时间如流水一般静静流淌,在时代车轮飞速向前旋转的同时,改革开放后修正主义思想萌芽。

    陈、林两家三代四对男女的情感为视角,透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迫在岁月蹉跎的裹挟之下,苟苟苍生在实现自我价值与生存夹缝中挣扎求生,不断向前!

    四个年代阶层:老一辈、中生代、青少代、新生代;

    老一辈:陈富生、胡桂兰;林汉民、廖淑琴;

    中生代:陈焕、林平平;何大海、陈青;林一达、朱群英;

    青年代:陈小欧、潘起亮;

    新生代:丹丹、林林。

    该剧以编年史的形式表现了中国1978-1998年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两个家庭从平民视角窥视、亲历了这些年点点滴滴的社会变迁,容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民生以及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悄悄演变。

    使观者在这短短二十一集的电视剧中仿佛有又重新走进了这段激变的沧桑岁月,回味这段光荣的奋斗历程。

    这种感觉还是2014年7月底在南京看的,英国名导查德·林克莱特指导的《少年时代》。

    生活往往使人麻木,当经历了太多生活磨砺的我们正游走于上下无着的困惑中的时候,当你看完此剧,定会有一种释然开朗的认同感:哦!原来这些年我们是这样过来的。

    如剧中海青夫妻对话可知:

    1983年 秋

    大海:要不是你生拦着,我告诉你,我早就把那大彩电给咱搬家来了。

    青儿:我啊,苦日子过惯了,打小就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1985年 秋

    青儿一脸喜悦的说:您说这些年,一会儿一个幺蛾子,一会儿一个幺蛾子……这些年我有时候老觉着跟做梦似的。

    大海点了只烟感叹答道:你说那个时候,这日子是怎么过的呢?钱得一分一分算计着花的,现在你甭说一分钱,一毛钱丢在地上都懒得捡!

    青儿幸福而疑惑的说:你说咱们这么着,是好啊!还是不好啊!

    1986年 冬

    青儿:“你说咱们现在比结婚那时候还好呢啊”

    大海:“可不。关键咱日子过得好呀,不缺吃不缺穿,咱还有钱花。是吧!孩子也长大了”

    青儿:“我现在上班也不这么累了,你也不东跑西颠的了。咱要是这么一辈子该多好啊”

    剧中对每个年代对婚姻嫁妆的变化看时代的变迁:

    60年代 三十六条腿:衣柜、压箱、梳妆台、写字台、桌子、椅子、床、橱柜、脸盆架、缝纫机;

    70年代 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手表;

    80年代 老三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90年代 旧三件:彩电、洗衣机、录像机;

    千禧代 新三件:房子、车子、票子。

    此剧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带着时代的伤痕与烙印。

    以前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之后说:只求温饱,不求其它。

    再后说:温饱之上,奔赴小康。

    现在说:品质生活,需要仪式。

    贴近生活的真实 与 时代产生的共鸣,仿佛置身其中。

    真实的照映着那个年代之人,以及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每个人都看到时代的变迁与自身的成长。

    那段血泪史在生活的磨合下也就这么润物细无声的过了。

    一集一年,春秋二十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集里,竟有了荡气回肠的史诗感。

    在被禁播十年余震后,如沧海遗珠依然如故闪闪发着孤傲的微光,遗世独立!

    即使重一些大事件没提到,很多问题不能明说点到即止,如今想来依然细思极恐,尺度依然很大。

    那种真实的自然,像小时候冬日里蜷缩在姥姥身旁枕着她年迈的双膝,岁月千沟万壑爬满她沧桑的手抚摸着我的头发,对我叙述当年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眼前火炉里跳动的篝火印入我的眼帘,画面铺陈开来,渐渐清晰……

    Part.3 相见恨晚

    为了更清晰了解那段历史,更容易体会与感悟这一心路历程。

    将之前翻阅一遍的美籍华裔杨小凯的《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温铁军《百年中国 一波四折》,又重读了一遍。

    尤其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尾篇【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改革 (1978-2002)】刨去饱受诟病写作手法,但与其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经调研分析却高度吻合。

    提前陈述一下相关背景:我国建国到现在经历过的八次危机。

    「一、1958-1976:工业化初期的3次危机及其外资外债背景

    1、第一次借助外资走出民国危机的背景及其逻辑演变:二战后地缘战略的重构及演变

    2、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之后,中国发生了什么

    3、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二、第二次更大规模借助外资调整结构的背景及其符合逻辑的危机演变——20世纪70年代来自西方的外债:从“四三方案”到“八二方案”

    5、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三、1978-1997:改革以来3次内源性经济危机及其化解

    1、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及借助“三农”的复苏

    2、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3、第三次外资外债背景及其逻辑演变:1988-1994年:“关键要把出口创汇搞上去”

    4、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以来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其外向型转化

    四、1997和2008年中国2次“输入型”危机的发生、应对及影响

    1、现象归纳:60年4次引进外资各伴生2次危机

    2、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3、第四次外资外债背景及逻辑演变:1997-2008年国内外两个“产能过剩”的碰撞

    五、危机八: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影响」

    ——摘自 温铁军 《八次危机》。

    第一次 49年危机 刚刚建国没有钱 我国土地改革 直接分地 第一次危机避免

    第二次 60年危机 苏联断了金援 国内没有经济领导团体 第一次知识青年下乡 第二次经济危机避免

    第三次 第二次知识青年下乡 第三次经济危机避免

    邓 用市场经济替换计划经济 规避了一次经济休克 用国企改造 规避了一次政治经济休克

    江 避免了两次近现代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一次是下岗 一次是农民工 用农村稀释城市多余劳动力

    胡 在位十年 注重开发农村 最后避免了最近一次(08年)次贷危机 并在最后 考虑开发了两套经济发展政策 第一套是内需拉动 第二套 一带一路

    习 继位之后 沿用 胡的经济政策 随后发觉内需拉动是西方经济学家的陷阱 果断否定了内需拉动(这个政策在国外经济学家口中被赞誉为 习政策)

    而此剧所发生的背景就是:第二次余震到第七次的星火初起。

    《资本论》里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充满了血腥!

    原罪与资本原始积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经济学上显示,有人不需要受累可以积累大量的财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建立在原罪基础上的。

    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它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下发生。

    但很多也带有一定的血腥味儿,偷税漏税、走私贩毒、伪劣假冒、拉拢腐蚀……

    剧中讲到中国从1978年~1998年改革的全貌:从文革十年浩劫,国家经济被逼到崩溃的边缘,一穷二白到带着原罪的血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本剧被禁十年,因此影响并不大多数人不为所知,但本人认为此剧可称国产剧现实题材电视作品的冠顶之作,丝毫不过!

    Part.4 情深不知处

    剧中人的爱恨情仇及女权主义的意识觉醒是该剧的重点,也是这篇解读的重点:

    杨绛先生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剧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焕儿与平平、大海与青儿、一达与群英、小欧与亮子。

    当初你看好的最后都分开了,你认为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在一起却相濡以沫瓷实般过着一生!

    曾经的青梅竹马离了;

    曾经的文革患难也离了;

    曾今的两小无猜也没能走到最后。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Part.4-1 诗与远方

    「小欧与亮子」:诗与远方

    一方在心口难开的半推半就,一方在极度自卑中屡败屡战。

    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老胡同,硬是擦出了爱情的小火花。

    亮子几乎可以说是个小混混,但现实是他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小欧那张美丽的脸。

    他深知小欧高不可攀,但阻止不了内心的炙热。

    能博小欧一笑,在亮子心里是一件无比神圣之事!

    而小欧漂亮、北大生、心气高,拒绝了很多实力相当追求者后发现只有亮子始终如一。

    虽然小欧内心也非常清楚自己决不会嫁给这个不起眼的亮子,但当亮子告诉她准备和一个彼此相配的姑娘结婚时,她的内心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甚至还有些淡淡的酸楚。

    亮子说了一句:“不是我变心了,是认命了,是我配不上你。

    你的茕茕孑立,我的踽踽独行。

    这是爱的深沉、爱的卑微,结出这种笑中带泪!

    Part.4-2 王子与灰姑娘

    「一达与群英」:王子与灰姑娘

    高干子弟精英分子与贫民百姓食堂师傅 ,是门不当户不对。

    这是一对在文革时特殊历史时期造就的姻缘。

    随时间的推移,政治变了,环境变了,在彼此心目中的自己也变了,从相敬如宾到貌合神离,离婚成了恰逢其实而最温柔的选择。

    群英也是个不幸及心酸的女人。

    她与青儿的相同是:文化水平低而造就前半生的不幸

    不同的是:青儿是跟不上时代脚步与社会脱节而与之产生无法逾越的鸿沟,而群英无法逾越的鸿沟来自家庭内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固化阶级

    她说:“……可是我心里明白:我和一达,还有和这个家,差着一大截。

    你们说我,我心里怕你们在背后议论什么,我总觉着你们是在说我。

    我想知道我到底有什么让你们看不上的,我好去改。

    可我怎么改,也改变不了自己的身份地位。”

    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如同青儿对其女丹丹说的那句:“妈现在这样,不就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吗”。

    然而,她在迷茫失措之后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体现自身价值的阳光大道,变成了真正的城里人,终获一达发自内心的认同。

    这是新时代妇女地位提高的典型,一扫公婆一家对她的偏见,她用行动和能力证明了自己,观众的眼睛也由蔑视变为仰望。

    她用宽容和大爱对待一达全家,而林家也亲眼目睹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渝中女子的成长与巨变。

    体现了人格魅力、赢得了全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极大尊重。

    女性的自尊、自强比起《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比之甚者!

    这是对真实版王子与灰姑娘,童话与现实之间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

    真实而残酷的剖析了一见钟情的深情,背后的意识、文化、素养、身份、地位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天壤之别,最后的悲剧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但悲剧的最后,王子经历了灰姑娘带给他心灵上的洗刷而成长,灰姑娘在王子的熏陶下离开后也破茧成蝶。

    Part.4-3 相濡以沫

    「大海与青儿」:相濡以沫

    这一对,思想形态、政治觉悟悬殊,完全不在一个频率;

    先是瞧不起,之后提心吊胆,折腾十余年,苦尽甘来。

    这对恩爱夫妻在剧中实践了爱情对婚姻的高度统一。

    他们虽然吵吵闹闹、磕磕绊绊,但也相互磨合,相互体谅,骨子里透着的是彼此深信不疑的爱

    笃定对方就是彼此的全部。

    青儿,踏实本分、执著独立,表面柔弱内心刚强、宽容善良。

    她的爱,毫无保留地全部给了这个男人,一点没剩。

    她的心里不会而且永远不会有除此之外的任何一人。

    因为她的心从一而终地被这个男人占满了。

    而大海表面一无是处而实则要强、爱面子的孤儿作为倒插门女婿把妻女视为一切。

    陈家是他心灵和肉体的唯一归宿,无论贫穷还是富贵,这是唯一不变的因素。

    剧中一达评价他们婚姻:“你最幸福的是有一个好妻子,而我是曾经有一个好妻子。

    Part.4-4 傲慢与偏见

    「焕儿与平平」:傲慢与偏见

    门当户对,青梅竹马;

    这一对是剧中的主角,也是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故事。

    我常想有这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经历的人是幸福的,也是不幸的。

    幸福在于他们享受了纯真挚热的爱,而不幸在于这种纯真挚热的爱不会陪伴一生,相对于一辈子太短,甚至阻止干扰了后半生的情感生活。

    剧中焕儿用尽全身的力气去爱漂亮、任性、清高、满腹经纶的平平,结婚之前想得到、结婚之后怕失去。

    爱到抱在怀里时都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真是一种完全忘却自我的爱。

    平平出国后他感觉思念一个人是幸福的,离婚后感觉等待一个人是甜蜜的。

    当仰慕他多年的学生向他求婚时,他说:"你愿意找一个成天牵挂着别的女人的男人作你的丈夫吗?"

    焕儿与其姐青儿爱情观是一致:爱一个人,就是他(她)的全部,容不得一丝余地!

    诚然,焕儿对小欧说的:“我不会再爱上别人了,我把我自个儿的爱都给了平平,一点没剩!

    陈父放了一辈子电影也看了一辈子电影,在看到儿子的爱情,流下了眼泪。

    既体现了一个好男人的责任心,又道出对平平无可替代的感情。

    而平平用使小性子的方式刺激了陈焕弄得了真离婚,以后的日子再也碰不到下一个焕儿。

    没有人全方位了解她,没有人在乎她的任性、没有人纵容她……

    因为任何想走进她生活的人都有一个形象立体而高大的参照物——焕儿。

    平平也清楚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超越焕儿对她的爱。

    其实平平不是不爱陈焕,只是她的骄傲不允许她日复一日的平凡。

    他们离婚后,平平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像焕儿那样爱她了

    凡是以分离为目的的爱,无不是爱到了极致!

    Part.5 北方有佳人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平平、群音、青儿、小欧,四位女性将女权独立精神刻画的入骨三分。

    Part.5-1 平平:再也不会有人像你那样爱我了,但我并不能给你相同的东西

      高干子弟,衣食无忧,出生就注定要被全家重点呵护。

      父亲国家高干,母亲国家著名杂志社主编,双高知识分子。

      自身聪明靓丽,恃才傲物。

      四人帮倒台后,父亲得到平反。

      国家回复高考,顺利进入北大中文系,毕业国家分配至国家喉舌最高传媒北京电视台。

      丈夫是青梅竹马的焕儿,年轻有为便拿了双学士学位,之后又成了大学教授,对待感情专情而不滥情。

      哥哥一达插队归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实也进入国家机关,成了政府高干,而后政企分离下海经商。

      这样的家庭不管什么时代,不说让人垂涎三尺也得羡煞旁人。

      可是,平平她不满足,她的骄傲看到了未来忧患,北师大的雪地里她哭着对焕儿说到:“我不想整天看那些业余作者的破剧本,整天待在家里发呆眼看我们的距离一天比一天大了,再过几年我就三十了,不换个环境,我这一辈子就完了。

      她看到未来的忧患却没能守住初心,像焕儿说的:“一切都是暂时现象。只要这些知识分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这份清贫,终有一天这种局面会好起来的”。

      她留恋与焕儿生活在学校分配的宿舍里,即使清汤挂面也是幸福温馨。

      然而,那个分配而来的小小工作舞台施展不了她的才华抱负。

      为此身体力行努力学习英语提升自己,抓住留学机会,放下一切奔赴美国。

      几年后归国而回的她接受了美国的价值观与焕儿坚守的初心背道而驰,离婚在任性的催促之下一语成谶。

      她被公司派来北京工作,言必有美帝。公私合营,果断干练到不近人情,为了公司改革计划经济的腐朽裁员三分之二,其中无意还包括跟她家关系很好的焕儿长姐青儿。

      但年至四十时自己却遭遇失业,挫败感由然而生。

      她拒绝了陈焕的挽留,在失业后再一次登上前往美国的飞机。在给陈焕的信中她向他道歉,而后话锋一转:“我已经在感情上留下了终身遗憾,不能在事业上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在美国长岛一间小房子里,她苦熬了半年多,写了一本《昨天的故事》。

      她两次用“熬”字形容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孤身在外拼搏的日子并不好过。但那又怎样?

      她心里住着的是一只鹰,而不是甘于柴米油盐的燕雀儿。

      暴风骤雨扑面侵袭,她依然昂头转身飞出,不带半分犹豫;

      也许会找不到回家的路,但至少已翱翔过九天。

      平平灰心丧气自诩为“失败者”,头却依然高昂着:“想这些年我一个人在外面拼呐熬啊,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一个四十岁女人,没有家,没有事业,连祖国都没有。”

      焕儿出言安慰,她却反问:“那我应该说什么?说我跟你离婚犯了多大的错误?说我现在有多么多么的后悔,请求你的宽恕?”

    这是我不喜欢平平的原因,她的高傲建立在伤害之上。

    但我也理解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平平这个人物,是那个阶层属于金字塔顶端的特征人物,在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恃才傲物。

    这是社会阶层的发展的趋势,她无意被这种趋势裹挟的往前亦步亦趋,出生书香世家又是高干阶层明日的天子骄子,历经文革政审平反,她成了新思想萌芽最早的群体之一。

    没了传统文化的世俗束缚,成了这种趋势下的一员。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井沿论述”,平平成了出国潮最早人群之一,也是最早跳出井沿看过的一眼,然后成了那个时代最早出国人的心态。

    马斯洛需求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然这里有她的部分责任,有时甚至于她自己都不知道身处于时代发展的洪流,就被洪流的漩涡淹没在了时代里。

    青儿、群英、小欧都在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牺牲部分自我,这是平平所做不到的!

    但她们所代表的都是我们父辈的精神写照。

    Part.5-2 群英: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城里人

      群英是全剧成长最大的角色,是大多文学创作者所钟爱歌颂,不吝文辞着墨最多的蜕变者。

    她来自四川农村,大字不识一个,在饭堂工作,因为打饭时多给了高挑斯文的下乡青年林一达一勺,感动了这个出身高干家庭的研究生。

    一达不光娶了她,还把她带回了北京,她惴惴不安地从偏僻落后的乡下来到全中国的中心,不管是城市还是家庭,她都格格不入,只能小心翼翼忍气吞声。

    当时她对丈夫说:“我这辈子就靠你了。”

    剧中一场思辨戏:个体的开放是否产生新的剥削阶级。家中除她之外都在高谈阔论,格格不入的她只能默默转身离开,躲在厨房那一片天地。

    然而却敏锐发现一年又一年中,丈夫对她由呵护备至变成冷落嫌弃。

      她努力自学,期望在文化水平上拉近与丈夫的距离,却发现基础为零又资质有限,脱掉文盲帽子后就再也继续不下去了。

    孩子出生后,她跟襁褓中的儿子说:“以后我只能靠你了。“

      一件事情改变了她。偶尔间她发现自己的川菜手艺在北京很吃香,可以变现。

    她瞒着家里,主动出击找到一家门可罗雀的小饭店,“技术入股”将它变成那一片首屈一指的人气餐厅。

    无意间撞破的林一达大发雷霆,但手中有钱心不慌的朱群英如今已大不一样。

    饭店小老板问她,你有个这么厉害的老公,守着他就行了,为什么要出来拼呢?

      她答:“丈夫是能守得住的吗? 只有自己有能力,才不用看人脸色过日子。”

      由政转商的丈夫变了大模样,最俗又最理所当然的事情发生了:她发现了丈夫跟其他女人的亲密照。

      林一达不以为然地安慰她:“你跟外面那些女人不一样,你是我老婆。我跟她就是逢场作戏,她就是个商品,生意需要而已。”

      而她的回答是:“我也是女人。”

      即使现在的剧,提到第三者都是“你个不要脸的臭B子勾引我老公”,而20年前的剧,一个农村出来没啥文化的女性面对丈夫侮辱小三,却首先意识到被侮辱者也是女性,然后再一次确认了丈夫的不值得留恋提出离婚。

      她的离婚即使现在看也是非常潇洒的:不要孩子不要钱,一个人来到这个家,就一个人走。舍不得放手的却是林一达,理由耿直得有点幼稚:“只有你不爱我的钱。”

      一达一拖再拖,朱群英这边情况却发生了变化——饭店做大越赚越多,老板钻法律空子把她踢出了局。

    一达以为这下她能回到家庭了,没想到她却孑然一身回归故里。

    她在老家做了三件事:

    1.考察当地川菜馆,学习新技术;

    2.找亲戚借钱,攒足创业资本;

    3.恶补法律条文,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

      再次来到北京时,她只身一人。林一达自信满满:“我就知道你肯定会回来的,你留下的那张离婚协议我已经撕掉了。”

      朱群英说:“即使你不同意,法院也会判的,我们分居已经超过两年。”

      “我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如果要走回头路,那真的是一点机会都没了。

    林母问她是什么时,群英决然的答道:“自尊!

      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一个纯文盲的农村孤女,不走歪门邪道成长为一个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的人有多艰难。

    如果回去做林一达守在家里的老婆,那她一辈子都得仰人鼻息。

      离婚后的她创业成功,餐馆变成酒家,还找了一个主内的老公。

    林一达在她结婚当天,送来了那条曾经允诺但直到离婚都没兑现的金项链,她看着对方仓皇离开的背影注视很久。

      后来两人成了朋友,几年后她靠自己能力在北京买了房子,邀请林一达参观。

    当时的她穿上珍珠白的时髦洋装,再也不是那个穿件颜色亮点的衣服都要问老公“会不会太艳”的进城村妇了。

      林一达看着她的背影发愣:“我在想你刚到北京时的样子,可怎么也想不起来啦。”

      她笑:“这些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城里人。

    Part.5-3 青儿:我就不信,我刚四十一岁,我就养不活我自己了

      青儿是四位女性中最传统的一位。

    工人家庭出身,踏实本分、独立隐忍,吃了文化水平低的果,读完书就进了工厂,在父母之命下早早结婚生子。

    丈夫大海孤儿出身,不服输,心思活络,照顾家庭。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法律没来得及健全,管控不严。

    在亮子的捣鼓之下,毅然决然辞了国企“铁饭碗”,下海经商成了一名“倒爷”。

      青儿与大海一辈子相濡以沫,关系最僵的时候,是大海跟着亮子折腾起了倒买倒卖。

    在当时法律尚不健全的灰色地带赚取了第一桶金,如数交给了青儿,无法苟同的青儿转身义正严辞地告诉他:“你就答应我一件事就成:打今儿往后,不管你挣多少钱,这钱都是你自己个儿的,跟我们陈家没关系。

    相处在同个家庭的小欧也闹不明白,问:“姐,你跟我姐夫又没离婚。干嘛分得那么清楚啊!

    听不下小欧一直追问的陈母,说到:“你今儿个怎么了,跟你姐没完没了。”

    青儿回复说:“妈,不怪她问我这话的人多了。我们厂人就说,干嘛呀你这是,你爱人那么多钱,你整天忙乎什么呀!

    陈母说:“就是怎么说你们两口子,你不能跟他较一辈子劲呐。”

    无不显示青儿的独立自强。

      后来中央进入严打时期,大海被抓意料之中,回来后待业失意,青儿鼓励并监督他做回以前的木匠活,后面还开了个家具厂。

      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一向评为优秀劳模的她,却在工厂设备更新的浪潮中被压垮。

    在“每天都是第一个进车间,最后一个才走,累得到家就躺着”的高强度工作之下,还要面临工厂设备更新的压力之下,最终在流感爆发之际击垮了她外强中干柔弱的身躯。

    青儿在丈夫的照顾下,终于退去了她要强的外衣。

    眼里噙着泪水,如是说:“我早就不是劳模了。咱们厂最近进了好多新设备,都是进口的特难掌握。我根本不是那些小年轻的对手,人家都是高中毕业,可是我,连图纸都看不懂。不但完不成定额,还老出次品。

    流下无奈而几近绝望的泪水。

    大海安慰她:“你这人吧,就是太要强。”

    94年,下岗潮来临。

    最后连她自己也被当做那个时代的次品处理掉,毫无征兆成为九十年代下岗工人的代表。

      她深知自己的情况,拒绝了丈夫让她去家具厂的建议

    夜里,她倚在丈夫怀里,寻以慰藉。

      她忍着心里的难受,声音里带着哭腔说:“我就是觉得委屈,我把这大半辈子都交给这厂了,可这厂,它说不要我就不要我了。

    大海安慰她说:“报纸上都说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次都不好过。听说不合资呀,怕是将来发工资都困难。要不我去找找林平平跟她说说,没准能管点用。”

      然后坐起身来,孤傲的说:“不,我不求她。我就不信,我刚四十一岁,我就养不活我自己了!

    下岗好几个月,待业在家,成天扶着几近失明的陈父在小区转悠,回厨房做饭时最终没能按耐住眼里噙着的泪水感叹道:“这回我知道了,找工作真难!”泪水顺着脸颊就流了下来。

    之后,她不仅干着家政,还兼职起了小时工,没日没夜的穿梭在街道邻里。

    父辈总是将自己年轻经历的过失,总想在子女的身上得到纠正。

    丹丹一次复习作业时对中专与大学发表看法,青儿话里透着语气对丹丹说:“你这孩子怎么这样,妈这样不就是因为文化水平低嘛

      一年后,踏实勤快的青儿和下岗工友一起,组成了一个家政公司,当时老百姓都习惯自己事情自己干,家政公司起步艰难。

    但她很乐观,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其实需求还是很大的,只要大家意识到,效益就好了!

    青儿的挣扎求生与群英的奋不顾身不同是:

    林家高干殷实,家庭和睦,林林大后,没有后顾之忧;

    陈家上有高堂双亲,下有读书的小欧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成了她的底线;

    她深知长姐如母是她的责任,丈夫同时又是她不确定的因素让她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终日以泪洗面,在被限定在生活与生存的夹缝之间进退两难。

    青儿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工人阶级,代表着金字塔底端的大多数;

    将工人阶级的心酸,刻画的淋漓尽致。

    开篇,青儿眼中含泪的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那国家拿什么发工资?……可是我就是觉着心里堵得慌,要说工厂又不是资本家的,这些人怎么这样。我想不通!

    仅此一段便定调了这个人物:思想觉悟、工作态度、为人处事。即使如此,岁月的无情、时代发展的残酷也没能被温柔以待。

    在工厂设备更新时,跟不上时代的浪潮成了压垮她最后的稻草!

    青儿流着泪说:“我早就不是劳模了。

    咱们厂最近进了好多新设备,都是进口的特难掌握。

    我根本不是那些小年轻的对手,人家都是高中毕业,可是我,连图纸都看不懂。

    不但完不成定额,还老出次品。

    97年下岗潮,青儿被迫沦为下岗潮中的大多数。

    青儿带着哭腔说:“我就是委屈,我把这大半辈子都交给这个厂了,可这厂,它说不要就不要我了。

    说到底,是时代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落下了他们。

    青儿,这个角色心疼到无奈,让我看到了“众生皆苦”。

    因为过多因素太过相似让我时常想起父亲、婶婶,这也是我着墨最多的原因。

    心底总能阵阵抽搐之后隐隐疼痛,在别人看来的生活,对这个阶层来说却总是挣扎求生!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父亲说:“我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为何会被生活扼住咽喉!

    如剧中所言:“现在都这样,人人都喊累,没有一个宁肯停下来的。睡吧,明天还得接着受累。

    工薪阶层的心酸,一览无遗。

    2018年底,新一轮下岗潮如约而至,不知读到此处的你是否是其中之一?

    Part.5-4 小欧:就是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才不能凭一时兴趣呢。

      小欧是四位女性中最年轻的一个。

    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小欧也是被宠着长大的。

    没有哥哥陈焕的学历,但却比姐姐青儿幸运,赶上了恢复高考,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她聪敏早熟,美丽阳光,整个人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活力。

      填高考志愿的时候,才十八岁的她选择标准是:

    1.好找工作;

    2.工作钱多。

      嫂子平平教育她:“专业一定要看个人兴趣,这是一辈子的大事儿!”

    她回答说:“就是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所以才不能凭一时兴趣呢!

      林平平反驳道:“要是你选择的不是你喜欢的,那你怎么能学好呢?”

      她歪着脑袋:“现在高中的课程没一个是我喜欢的,但我同样也学得很好啊!”

      十八岁喜欢文学的她选择了会计专业,毕业后换了无数个工作,“工资的一半都花在吃上”,后面也不给人打工了,跟两个同学合伙创业,成立了个三人广告公司。

    有钱的同学出钱,有脑子的她出力,三人全是领导,奋斗中不知不觉成了20年前的大龄单身女性。

      她身边有个陪伴了二十多年的青梅竹马亮子,单亲家庭,小小年纪家里蹲,最大的特长就是没啥特长,今天这里捡个活,明天那里捡个活,长得也不帅。

    连亮子亲妈都觉得儿子配不上小欧,但两人从小便玩在一起,亮子喜欢她,她也在等着亮子表白,谁知道等到28岁,亮子一开口却是相亲认识个女的,要结婚了。

      她打开车门要走人,亮子拉住她的手跟她解释:“不是我变心了,是我认命了……心里头总是惦记着够不着的东西。可即使勉强够着了,我也不能让你幸福。

      她定神看着亮子 :“你是对的,现在应该我跟你说,祝你幸福。”

      亮子结婚后,再见面时她很尴尬。忙着事业的她偶尔也会感到孤单吧,但直到最后的31岁,她也还是选择单身。

    毕竟,她可是十八岁就知道不能凭一时兴趣选择人生的陈小欧。

    Part.5-5 女权独立意识兴起的意义

    所谓七年止痒,就是两人婚后磨合期! 个人到家庭被生活磨掉棱棱角角。

    然而,书香世家又是上层阶级,平平的骄傲在看到未来与焕儿的差距是她所不能接受的。 平平反抗的是残酷的竞争、反抗的是自我高傲的挫败感。

    群英前期选择了妥协,她寄希望于儿子林林,妥协的结果就是寄人篱下,别人的茶余饭后。 所以,她三思而行独立自主反抗人生,不做他人附庸。

    青儿在维系婚姻与独立自主之间找到了相对平衡。 在丈夫面前她可以放下坚强回归家庭中女主人的位置,丈夫远走他乡她也能一肩挑起家庭重担不卑不亢。

    相比,近些年掀起的中华田园女权的叫嚣者,她们太美与世独立!

    此剧里的这些女性,不管是乡下村妇还是帝都娇女,不管是大字不识还是留洋归来,不管是温柔如水还是尖锐如刀,都透着一股独立且倔强的新时代女性自觉,这种独立不是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精神上不依附男性也不依附任何人的存在。她们的魅力与男人眼中的评价无关,她们的人生价值不取决于她们落脚的男性。她们的生活重心也从来不是如何找到、筛选、抓牢优质丈夫——不管这种优质指的是物质还是精神。

    如同剧中平平念的那首舒婷的《致橡树》:

    如果我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冰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颗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与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即使是时隔20年,这种魅力依然让角色熠熠生辉。

    然而现在影视剧中这种新时代女性自觉神奇地越来越少,偏偏还有一些剧以它的名义欺世盗名,偷换概念,扭曲没见识的那波观众的审美。

      毕竟年代跨度大,大格局,层次丰富,思想深度,才有大魅力。

    Part.6 思辨

    Part.6-1「思辨一」:个体的开放是否产生新的剥削阶级

    林父:群英的手艺越来越精了啊。

    平平:嫂子,你现在要是开个饭馆,肯定特赚钱。

    群英:哎哟,我可不行。

    林母:平平又胡说了,哪有个人开饭馆的。

    林父:现在的政策比较宽松了,对那些没有工作的人鼓励他们搞点个体经济。比如半个小商店,弄个什么饮食摊点儿。

    林母:个人开买卖,这不是回到解放前了吗。

    平平:妈,你怎么象马列主义老太太。

    林母:你们想啊,群英要是开个饭馆,她的手艺肯定吃饭的人多呀!那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雇人,那被雇的人跟她是什么关系呀?

    平平:当然是雇佣关系了。

    林母:还是的,她的买卖越做越红火,雇的人越来越多,那她自己就不干活了,就当了老板了,这不是产生了新的剥削阶级了吗!

    林父:你说的这种情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在中国实际上不可能,国家会采取一些限制政策。

    林母:我看限制不住,那人家干得好,你怎么着,再来一次“公私合营”!

    林父:那倒不用,私人开的饭馆永远竞争不过国营的,至少我就不会去私人饭馆吃饭。

    林母:我也不会去的,我害怕,还是国营的放心,吃得好,价钱也公道。

    平平:妈,你妹觉得国营饭馆的服务态度,太恶劣了吗?

    林母:哟,你是吃饭还是吃服务态度?再说了,现在哪个服务行业,服务态度不恶劣,你卖菜的时候,不也是跟人吵架吗。

    平平:吵怎么了?爱买不买。现在中国是卖方市场,人多东西少,有多少菜都不够卖。

    一达:我相信这种局面会有改观的,邓大人已经明确肯定了农村包产到户,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别说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的。

    平平: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林父:平平这句话说的好。

    平平:爸,您可算表扬我两句儿了。不过我们在学校啊,最近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既然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违法,我们就应该鼓励出百万富翁嘛。

    林父:怎么刚夸你一句就昏了头了,中国是要追求共同富裕,永远不会出百万富翁的

    林母:别说百万,十万也不应该。刚解放的时候,要是有几万块钱,那不就成地主了吗!

    一达:平平这次可是脱离中国国情了啊。

    平平:我知道不可能,人家就这么一说呗。

    Part.6-2「思辨二」:价值观的探讨

    林母:对了你们俩都在,来帮我一个忙。看看,这里有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啊,这篇呀:《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刊物已经收到上几万封读者的来信,而且有些信上几百个年轻人联名写的。看起来这篇东西,在全国已经引起了人生观的大讨论。那么,报社让我写篇东西,我想听听你们的观点。

    焕儿:阿姨,这篇文章我已经看过了。我觉得这个作者的遭遇,我挺同情的。但他的那种结论我不认同,您想呀,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我觉得这是在宣扬一种个人主义

    平平:你这是在使用文革语言,主意啊。

    焕儿:好,就算刚才我哪个措辞不太合适,但你想,一个人把自己的主观利益全部为自己考虑,客观为别人就是一种空话。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这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平平:照你的观点来讲,只能牺牲个体服从群体了?

    焕儿:是这样的,社会的每一次前进都要靠我们个人利益,甚至牺牲我们的生命。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话,那这个社会就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前进。

    平平:不愧是政教系的,讲起大道理一通一通的。我妈喜欢听!

    林母:人家陈焕讲得确实有道理。

    平平:大道理谁不会说,就普遍意义而言:人都是自私的,只是自私的程度不同。

    焕儿:那你怎么解释那些烈士和英雄们呢?

    平平:我是说普遍意义,像你我这样的普遍的人。你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英雄和烈士吧?

    焕儿:当然不能,但这应该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成为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Part.6-3「思辨三」:脑体倒挂产生混乱局面的看法(一):官倒的危害

    林母:一达也真是的,不就是个公司嘛。至于那么忙嘛,连礼拜天都不回家,象他这么搞公司,中国经济还能搞上去?找时间我跟他谈谈。

    平平:爸,我看你啊,是心里不平衡。我哥现在都有专车啦,还是进口的呢,听说还有专职秘书,正部级待遇。

    林母:我们这些人都落伍啦。一达才回来几年呐,一年一个样,我看着都眼晕。

    林父:平平,你小看你爸啦。我才看不上这些人呐。他们拿国家的权利去赚钱,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早晚得出事儿。部里几个直属大企业请我当顾问,我都拒绝了。哎,陈焕,你是学经济的,你说说看。

    焕儿:我个人认为啊,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一个暂时现象,这个现象不会长久的。

    林父:听见了吗,平平。你看陈焕都有头脑,不愧是好姑爷。

    平平:好什么呀!现在是脑体倒挂,没听人家说嘛: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林父:搞导弹的都去卖茶叶蛋,那才是民族最大的悲哀呐!

    Part.6-4「思辨四」:脑体倒挂产生混乱局面的看法(二):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对立

    大海:来来,看姐夫给你买什么了,金项链,你跟你姐一人一条。

    小欧:这多少钱?

    大海:嗨,不贵!合人民币也就两千多块钱吧。来,戴上就姐夫瞧瞧。

    小欧:我脖子太细,戴不起。

    大海:嘿哟,跟我这儿假客气。

    小欧: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要你任何东西。

    大海:哟,怎么啦,我没得罪你呀。

    小欧:你知道我们老师一个月挣多少钱嘛?他是上有老下有小,还算是个大学副教授,一个月才挣一百二十块钱。你随便送人一条项链,够他挣两年的工资。

    大海: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又不是我给他发的工资。

    小欧:那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你跟他相比,谁对社会贡献更大。就比如我哥,硕士学位,大学讲师,一个月才挣八十块钱,还不够你花一天的呢!

    大海:嗨,他要想挣钱,也下海呀!现在也就这样,社会地位高,收入就低。要想赚钱,就别嫌寒碜!

    小欧:就是让你们这些下海的人给闹的,我们现在连书都读不下去了,过去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现在是知识越多越贫穷!

    焕儿:哟,还没进门呢,就听见谁在这儿谈大道理呢。

    大海:哟,焕儿,你回来得正好。小欧今儿吃枪药了,非要杀富济贫。

    小欧:你们这些人就是该杀,现在物价上涨得这么厉害,就是你们这些官倒给闹的。哥,你们师大的学生对官倒,对脑体倒挂非常不满,对吗?

    焕儿:对呀,没错!

    大海:哟,拉倒吧,这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这小倒爷赶紧撤。

    小欧:嗨,慢!我还没说完呢!

    大海:哎,焕儿,你可千万别听她挑拨啊!

    焕儿:你们俩掐去吧!

    大海:哎,妹子。你要是缺钱你言语一声,姐夫的钱不就是全家的钱嘛。

    小欧:谁要你的臭钱!

    大海:小欧!!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吧,哎,我怎么了,我一没偷二没抢三没触犯国家法律,再说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你凭什么管我呀!嫌我的钱脏,你别用啊,你要我的东西还少么你!

    小欧:好啊,我可以还给你,我现在就还给你!

    焕儿:哎,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怎么了这是!!!!怎么说翻脸就翻脸,那还是不是一家人呀。

    小欧:谁跟他一家人呐!

    大海:你吃错药了吧,今儿个!

    焕儿:行了,别吵了,别少了,听我说两句啊!都坐下,你说现在这分配不公,脑体倒挂,官商贪污腐败。这是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说小欧有情绪呀,我特别能够理解,别说他了,我还有情绪呢!你说我从七八年做学问到现在,我也十几年了吧,我那点收入还不如平平她们家那保姆呢,是不是!

    大海:说句良心话,我也觉得这样不合理,你想天天搞四化,靠我们这帮倒爷行吗?这个!

    小欧:这还像句人话!

    焕儿:哎,别这么说,现在呀咱们国家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这种过度呢不可能整齐划一,更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才会出现混乱,出现分配不公,就像我刚才说那样,是吧。我认为,知识分子目前这种生存困境,仅仅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只要他们能够甘于自己的清贫和寂寞,守住自己最后这一块阵地,我相信,最终有一天,他们会在商品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小欧:那得需要多久啊?

    焕儿:不知道!几年?十几年?也许几十年?

    大海:那这辈子不就过去了嘛!

    焕儿:嗨,每一次社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总会有人做出牺牲,付出代价!

    小欧:那干嘛非得是我们呐!

    焕儿:哎,没人拦着你呀!我们单位好几个同事已经下海了,所以说,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它允许你去选择自己的道路嘛!

    大海:嗯,可是不管怎么说,让咱小欧现在下海还早点儿吧啊!

    小欧:你别得意太早,你们的好日子长不了!

    Part.7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故事的最后,焕儿收到一份平平寄来的一封信和一份包裹:

    得知,平平在美国长岛苦熬了半年多写下有关他们的故事:《昨天的故事》 ,翻过扉页,第一章:

    1978年的故事

    然后时间闪回至故事最初开始的地方:

    1978年~、1979年~、1980年~……

    生活的点滴在岁月的滚滚车辙下徐徐展开,就像一个开始怀旧之人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弹指一挥间。

    许多许多已经不再朦胧;

    许多许多已是意味无穷;

    还会有许多许多让我记录。

    一行泪滴在码字手背的冰凉,方知泪水划过脸颊的真实。

    文字码到这里,思绪也跟着淌过了漫长的二十一个春秋。

    不禁想起89年那集的一句台词,现在想来方知创作者的用心良苦:

    这一年,一开始就这么多事,算了,先把这年过完再说。

    这一年,一年又一年,二十来年,方知这么多年也就这么过来了

    黄疏杨 /文

    2018/11/02 凌晨三点

    —————————————————————————————————————————————-

    备注(一):

    因为与学经济获取知识的不对等。

    感谢:陈程、王子鹏 两位经济学博士提供的资料。

    备注(二):

    天涯上有些人针对89年这集反映特别丧,表示愤慨。

    真正关注国内时政与历史的都知道,这一年是禁忌年。

    从侧面想想也知道,此剧很多事都是点到即止,也被封杀了十年之余。

    连侧面影射都丝毫不见,只用了一句:“这一年,一开始就这么多事,算了,先把这年过完再说!”带过。

    其实表明了态度:禁忌之年,只字不提。

    —————————————————————————————————————————————

    第一集 1978年 恢复高考、政审家庭成分、知青插队、上山下乡、知青返城、讲究32条腿(床、三门柜、沙发、桌子、椅子、)、大锅饭、计划经济、国企腐败、政治觉悟、邓小平复出、国家就业分配、特权阶级、黑白胶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政治”谈虎色变、物质短缺、《冰山上的来客》上映、一张文凭一种人生、黑白电视进入百姓家、党的十一中全会召开;

    第二集 1979年 文革平反、教育分布不均、物质短缺不正之风盛行、狠杀大吃大喝之风、彩色胶片电影《小花》上映(唐国强、刘晓庆、陈冲成名作)、刘晓庆成国名女神、计划经济的腐败、检讨文化大革命搞散工人阶级、越战自卫反击战、《致橡树》、老北京胡同文化、包产到户、“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贫富差距加大、读书人的责任感、Sony彩电进入高干家庭、彩色电视剧《邓世昌》上映、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物质短缺发生抢购、国家取消就业分配、物价二次上涨提高农副产品;

    第三集 1980年 公审四人帮、国企整顿劳动纪律、日本电子产品(录音机)在大陆发行、磁带、邓丽君《好花不常开》、中国国民经济倒退10年、国企实施规章制度、个体经营提上日程、邓表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文化阶层对立、《归心似箭》上映(斯琴高娃)、国企改革失败、崇洋媚外盛行、港商进入内地(官商勾结腐败埋下伏笔)、外汇管制、国营企业矛盾加剧、港式服饰、国外产品进入内地、攀关系(腐败开始渗入)、《庐山恋》中国荧幕第一吻、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文章引发全国有学之识的探讨;

    第四集 1981年 五讲四美、倒买倒卖、国产彩色电影《喜盈门》上映、官商勾结、牛仔裤流行、录音机进入百姓家、邓丽君《好花不常开》、个体开放、世界杯热议、《追捕》高仓健上映、电视转播中国女排夺冠;

    第五集 1982年 《远方的朋友们》、七七级投入四化建设、电冰箱入住百姓家庭、结婚三大件变更(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改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国内外思想发生碰撞、电视剧《蹉跎岁月》上映、西方文化渗入国内、《地道战》、《人到中年》潘虹、中央电视台成立新闻部、电影《牧马人》朱时茂&丛珊、单位包场电影、十二中全会召回、晨练&广场舞、提出现代化建设&新精神&新风貌、《少林寺》李连杰上映;

    第六集 1983年 工业化、萝卜裤、市场化、白牌啤酒、易拉罐、最早的热水器、《霍元甲》《万里长城永不倒》、市场化的优势(服务态度)、18寸彩色电视机、走关系、领导年轻化&退休政策、《火烧圆明园》梁家辉&刘晓庆、电视兴起电影没落、官生勾结盛行、老年退休生活、一国两制、东北二王、《青春万岁》;

    第七集 1984年 国企改革(官倒)&职业化、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拿首金、偶像崇拜、流行乞丐服、公共汽车&出租车兴起、八四国庆阅兵提出:振兴中华 实现四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女权主义思想兴起;

    第八集 1985年 《四世同堂》热映家庭进入追剧时代、电影进入冷淡时期、家用轿车兴起、官倒价格双轨制、陈凯歌《黄土地》上映、录像带普及(电影没落)、Sony随身听、大学报考志愿:商业管理学火热、读书人重视英语(出国潮伏笔)、世界杯:大陆输给香港、《基本法》、晨练太极拳兴起、《阿信》上映(宣传女权主义)、官商勾结成风、《咱们的牛百岁》上映、老一辈工人阶级跟不时代发展、双桶洗衣机进入中产;

    第九集 1986年 情人节兴起、?

     5 ) 写给陈焕小天使:但愿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这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

    众生百态,社会的缩影,都在两个家庭的描述中徐徐展开。

    踏实正直的陈家父母,朴实能干的姐姐陈青,善良温润的弟弟陈焕,自由潇洒的小妹小欧。

    以及智慧通达的林家父母,漂亮聪明的林平平,优秀的哥哥一达,腼腆独立的群英。

    所有人都是可爱的,好像所有好的坏的事情都都来的合理自然。

    不忍心批判他们的选择,因为所有的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理由。

    大海从国营厂辞职又下海,一达放弃了机关干部在生意场起起落落。

    群英一步步从农村来的小姑娘变成了酒店的老板,林平平奔波美国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两边的父母是通透,可是却又为了生活和儿女操劳。

    大家都是迷茫的,抑或大家都在时代的洪流里,一步一步,为自己为家人奋斗也被时代推着前进。

    只有陈焕,只有那个善良的陈焕,永远理性,清醒又平静。

    编剧大概是爱着男主的,他是这部剧里唯一被理想点缀的光,不是耀眼夺目,却温润之级。

    不烦扰别人也不被世事困扰。

    一年又一年,守着学校守着平平更守着自己心中的一亩二分地。

    滚滚红尘,他活在他们当中却又独立在这混沌之外,如果说他的内心,有一点点的波澜起伏,那一定是因为爱着平平。

    曾听人说,爱情里,你爱着谁,谁就是你的劫。

    谁爱的更多,那谁就万劫不复。

    林平平大概是陈焕唯一的劫。

    “我们一定会再见的,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知道你永远爱着等待着的平平,她还是不是那时的平平。哦,我忘了你说,思念也是幸福的,等待也是一种结果。

    陈焕小天使,愿你永远等待在幸福里。愿你笑得像那年的冬天,连那漫天的雪也黯然失色。

     6 ) 忠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小时候看这部戏,只觉得陈焕真好,平平太不知足。到现在重看才有更深的思考。陈焕,从始至终他的事业爱情,都很顺利,而且都是符合他的理想,所以他对现实非常满足。平平很有事业心,而陈焕,对平平而言,他是理想的丈夫,不是理想的爱人。她想更进一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人没有谁对谁错。只在平平单方面申请离婚的时候,显得有点绝情。不得不说,这部剧太真实了。

     短评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6分钟前
  • 嘉禾
  • 还行
  •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7分钟前
  • 豆子菌
  • 力荐
  •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10分钟前
  • 张无情
  • 力荐
  •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14分钟前
  • 西沉
  • 力荐
  •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19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23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26分钟前
  • 推荐
  •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27分钟前
  • suge
  • 力荐
  •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31分钟前
  • 伝説の少女A
  • 推荐
  •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32分钟前
  • 你不认识我
  • 力荐
  •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

    37分钟前
  • 原节子
  • 力荐
  •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39分钟前
  • EuropaIvy
  • 力荐
  •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43分钟前
  • OH12390
  • 力荐
  •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45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50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51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53分钟前
  • Melanocyte
  • 力荐
  •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54分钟前
  • 木棉花开
  • 力荐
  •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59分钟前
  • 小锅子
  • 力荐
  •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1小时前
  • 树上霜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