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这部电影两次,一次是初一时候的英语课,一次是博士答辩后的晚上。
第一次看的时候,懵懵懂懂,看个热闹,都不知道那是当年刚上映的影片。
第二次看的时候,想追忆记忆中的片段,想一窥疫情期间无法到达的远方。
时隔十五年半,有许多细节还是记得的。比如,前加州州长浮夸的土耳其造型和他的浴池;比如,皇家科学院的人说:thank god we own India; 比如,Fogg到旧金山时兴奋地感慨这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比如流浪汉给他黑乎乎的cheese后他从兴奋一秒变失落的表情。
也有些细节是以前没注意的,在法国闯入的原来是印象派的画室,在中国来捣乱的士兵头头是吴彦祖演的而成龙的大哥是洪金宝,莱特兄弟两个在北卡实现第一次飞行的人竟然在德州的荒漠里出现,莫文蔚这个反派是多么的脸谱化,还有,Fogg在七十九天一小时后感慨到,I saw the world.
我从没有仔细想过,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有多大。但十五年后重温,我不得不承认,它,还有初中那三年所接触到的一切,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那时候我们学校成立的了英语实验班,班主任是一位很西式的英语老师,经常和我们分享国外的电影,音乐。我的初中三年,是听着西城男孩,看着哈利波特、五大联赛度过的。十三四的年纪,应该也是开始对外面产生好奇的年纪,加之这些文化上的影响,我那时非常憧憬以后能到国外念书。只不过,一开始的目标是英国,后来知道英国学费贵,又把目标转向美国和德国,后来因为不想学德语,全申了美国的学校。记得刚大四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要出国呢。我记得我想了很久,说,感觉就是必须要出,不管我学什么专业。
然后考G,考T,申请学校,到了美国后读完硕士又读完了博士,六年,弹指一挥间。也许是美国的文化不是我的初心,也许是年龄慢慢增长,现在的我想留在国外更多是因为学术本身,而忘了自己为了领略西方文化出国的初衷。可要说回归初心,也是不必要的。毕竟只是年少时的梦,而在这么多年追梦的过程中,也知道了,我看到的世界,不是我想象的那个世界,我一直追寻的,更多的是现实无法给予的新奇感。而如今,也算是看过了世界,对年少时的自己,可以给一个交待了。
一段旅程的结束,往往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最近找教职的不如意,让我总有一种飘零感。还有两年就要到而立之年,可我人生的下一站还是悬而未决。会在哪里工作呢?又会在什么时候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呢?Fogg和Passpartout的旅行是有着明确目标的:环游。从伦敦出发,回到伦敦。如果在宇宙空间中俯视这个旅行,那么不过是画了个圆。可是若加上时间轴,那么明显的,这趟旅行不是个闭环,而是螺旋上升的一段曲线。他们回到的那个伦敦,不是八十天前的伦敦。回到伦敦的他们,也不是八十天前的他们。我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可是如果用坐标:(目的地,时间)的形式来表示,答案又是未知的。瞧,相比较真实的人生,电影里的还是简单了。
回到电影本身,算得上精彩,但也只能算是规规矩矩的好莱坞电影。可和十几年后的电影相比,我还是很喜欢这种恰到好处的规矩感。最近两年看的电影少多了,但上映的新片,总是让人觉得乏善可陈。要么,过分肌肉感(漫威我说的就是你),要么,太过刻意(可悲的是我喜欢的昆汀越来越如此),要么,吊着观众的胃口又虎头蛇尾。总之一部精彩的爆米花电影在今天很难得了。
电影总会结尾,生活总会继续。那些在the end的后面的故事,从来没人告诉我们。但看过世界的人,总归会有一种新的状态: Too far from home, too far from here, never enough for both. 现在的我,大概如此。那么未来又会怎样呢,谁知道呢,一天天过吧,就像Rifu唱得那样
We are all rowing the boat of feat,
the waves keep on coming and we can't escape,
but if we ever get lost on our way,
the waves would get us through another day.
原著其实是一个整体严肃,少有幽默的通俗文学作品,可这部改编就完全变了味道,除了主线是一致的,其他各个部分更是与原著南辕北辙,人物性格上也是天差地别,而且加了不少有的没的角色,放大了成龙饰演的仆人,减少了福格和追击警察的戏份,仆人成了主角,电影也最终成了动作喜剧这般不伦不类的样子。
成龙想帮莫文蔚打开国际路线?可惜不是the cup of tea
剛剛電視在播,結束前10分鐘被媽媽轉走,我錯過結局😫 雖然小時候看過書也記得結局,但內容忘了很多,印象中主角群沒有中國人啊!
中国人在里面要么是小丑,要么就是打酱油的,么意思,成龙赖以成名的喜剧动作都少之又少。总体比较失望。我似乎输了这个赌局,但我见识了这个世界,见证了各种风土人情,认识了一个朋友,而且坠入情网。似乎还是赢了,当然最后因日期变更线又把赌局赢回来,才是皆大欢喜,快意人生…
真tm是烂,尤其是到中国那一段,这tm是西部,充分展露了导演的无知。
8/5~CCTV6凡高 有出现啊~逗~Steve Coogan像James Blunt
这是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啊,除了借鉴原著小说的大设定外,其余的东西都被改的面目全非,而且阿诺客串的那个土耳其王子实在是太囧了。
第二次觉得男人像花瓶的,成龙你就是一个花瓶,然后就是为了满足美国少数族裔基本权益,为了亚洲的巨大市场处在哪里的一个花瓶,亏你海报还站中间
有一个发生系thomas edison时代嘅inventor嘅故事,and 好搞笑……
科学没有打到异己,但是却事实上证伪了宗教,使得越来越多人相信科学而非迷信。现实主义的存在并不为了打倒异己,只是在目前的时代,相比于天方夜谭,人们更倾向于切实的去改变什么。总是追求意义而非单纯的神秘,愿意认识和解释世界而非找个精神的归宿。我反而认为,将所代表的一切视作单纯的文学创作可能更符合健康社会的特征,或许粉丝会觉得这样傲慢,但我觉得,一个盎然向上生机勃勃的社会,会过度沉迷于非理性的意识流学说。
怎么成龙的电影就算评价再差再一般,还是有大把人买飞进场去看……
小时候读儒勒凡尔纳,怎么也没想到主人公会长成龙这亚洲大鼻子模样..
一堆的二三线影星或打酱油或卖力演出,共同整出这么个烂片。本来想打两星,无奈小孩笑得乐不可支,加个一星安慰奖吧。
肯定在隔壁宿舍学习做MAYA动画的大哥的双核金河田萤光1G金士顿内存的电脑上用一个云南的max什么tv看的。
记得那一次,他们的环游让我笑了。
这个片吧,确实不很政治正确,但是还算好看。
小学时学校播过这片,现在看来虽然还是标准的好莱坞式片子,但依旧拥有娱乐假期的功效。
里面有些语言是错的 比如路过土耳其时 显示的语言是farsi并不是土耳其语 很多中文也有问题。不过还是蛮好玩儿的。
翻拍的电影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和成龙元素,看起来也不错。
从这个阵容和题材来看,成龙,以及他所代表的香港电影界在世界上是有很强的号召力的,这几乎就是一次香港和欧美影界的一次大联欢,但是很可惜就止步于此了。要说出了什么问题嘛,现在看是看不大出,毕竟不可能指望他能超越时代,也很难要求这样合家欢当中能有什么爆点,但是当年是着实失望了,可能喜剧片就是有着这样的风险吧,在那一下就是觉得不精彩了。片尾曲everybody all over the world join this celebration真的是个很美好的愿景啊。成龙确实是要比别人多一些情怀的,片子里的英国人就是彻头彻尾的侵略者啊!但是这个女王又过分好了一点,唉算了喜剧片就是很难面面俱到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