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个问题我会答偏。
超级英雄是什么,在我来看就是超越了一般的英雄,一般的英雄会流血,会受伤,甚至会死亡。而超级英雄,则不会(大超打脸,但是他活了).
这部电影中,他是英雄,但又不是一般的英雄,在银幕里,他是无所不能,最多擦伤的超级警探,而在银幕外,他是会受伤会流血,甚至在开车时会系上安全带的人。这部电影就是,阿诺施瓦辛格93年的电影,幻影英雄(又名最后的魔鬼英雄)
故事分两条线,一是小学生丹尼尔爱好动作电影,一部喜欢看的杰克斯奈特动作可以反复看上数十遍的超级动作影迷,一张神秘的电影票,将他带入了真正的动作电影中。
于是,在我记忆里的第一个3D特效出现
炸弹飞出屏幕。
在不知名的力量下,小孩进入了电影,他也只是认为这是电影,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和令人兴奋(也从侧面说明了电影里BGM是怎么更换的)
他与主角一起行动,也许那一切并不会真正的在荧幕上显示,也许这也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如梦似幻,洛杉矶警局,也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小男孩一直在和主角说这是个电影,也认为自己享有主角的光环,他不顾一切,想要帮助主角,却完全没有想到后果如何。直到魔法落入恶人手中,他们一起回到了现实世界。
小男孩其实并非深度沉迷者,他知道电影与现实的不同,回归现实,故事的主角,也褪去了光环,小男孩阻止他去和恶人斗车,因为他知道,在现实中只有两败俱伤,没想到阿诺也在危险动作之后暗搓搓的系上了安全带。
当主角不在拥有不败金身,当恶人在现实世界肆意横行,小男孩终于在现实世界中,也拥有了超级英雄,哪怕他不在力大无穷,哪怕他也会中弹倒下。最终,在死神的提示下,小男孩将斯奈德送回了那个他无敌的电影世界,虽然故事继续延续,斯奈德....也抛开了自己只是被创作出的荧幕形象的事实,自我调侃。
在这部电影之前,应该有不少超级英雄电影,也有不少现实英雄电影,这部电影则是电影内外相结合讲述了一个电影内的超级动作英雄,来到现实世界的故事。
最后,本来影评应该已经结束了,还是多说一句,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你以为的,而你没看到的,也不是你能想象的。眼见未必实,耳听也不一定虚。请自己有自己的主见吧。
1976年,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出版了《象征性交换与死亡》(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一书。在这部从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波德里亚提出了超真实概念。之后,波德里亚在1981年出版的《拟像》(Simula-tions)一书中对超真实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研究者普遍认为,超真实概念是波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传统真实概念的彻底颠覆。
超真实概念是由前缀“超”(hyper-)和真实(real)一词构成的。波德里亚认为,仿真发展到拟像阶段,真实本身已经被瓦解,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状态或现实显现出来,那就是所谓的超真实。超真实之所以具有比真实更为“真实”的特征,首先是因为它打破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使昔日的审美幻境无处不在;而更为关键的是,超真实是按照模型产生出来的,它从根本上颠覆了真实存在的根基。也就是说,超真实不再是客观存在之物或反映之物,而是人为制造(再生产)之物或想象之物。
《欢迎英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波德里亚式,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或经验的电影…在大多数时候,与现实世界泾渭分明。但是,当迪士尼乐园诞生,电影系列的意识形态话语笼罩现实世界并将之拆分。我们就又看到了二者间的体用不二。
这种比讲述电影制作过程的“元电影”更具迷惑性的影片,最为熟知的大概是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当然在早些时候卡索通过《心惊肉跳》也完成银幕两侧交互性的建构。麦克蒂尔南和布雷克最为出色的地方,在于其不仅用类型化模式完成了这一嵌套,并且在这种叙事的夹层中完成了对于好莱坞模式出人意料的自反。他相比此类型前作,最伟大的革新在于,他第一次直面了“真实性”两个必须性的概念——角色和扮演者。片中对于角色“雷龙”和施瓦辛格的区分设定即完整地呈现了波德里亚“超级真实”性状功效产生时被隐蔽的意识形态性。
而借助这一种形而上学,此片完成了作为犀利的反英雄文本,也正对应此片片名——the last action hero——这样的解剖过后,终结者们,不过是“现实的幻影”。
当年老瓦还是阿诺,能疯迷阿诺的,基本暴露了年龄。
年轻的时候,大概只是沉迷于阿诺电影的动作保证,其实那些曾经“火爆”的场面,如今看来,大概有点low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且,阿诺的电影,重刷起来,其实还蛮有乐趣的,当年不是“梗”的地方,如今变成了“梗”,大概是老瓦预料不到的。
当年的阿诺,基本是雪茄、牛仔裤标配的横冲直撞。
开场就霸气侧漏,当年,大概也就是为了表现阿诺“䀣睨天下”的主角光环,没想到多年以后,老瓦会接到这“小报告”的电话呢,不知道后来老瓦是怎么处理的。
《幻影英雄》的设定,其实很讨巧的,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切换,靠的只是一张电影票,不需要花费心思折腾什么量子力学。
阿诺版的哈姆雷特,绝对是雷到家了。
带着机关枪穿越到古代大开杀戒,这貌似如今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带着AK穿越回三国,能不能成就一番霸业。
男孩误入电影,第一个惊喜就来了。
这个形象,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即便是放到现在,也是让人顶礼膜拜的存在。
在《幻影英雄》里头,竟然只是个过场。
当然了,这色色的二次元猫猫,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阿诺有个非常肺活量的上司,在故事里头主要负责施展他的独门绝技狮吼功,可是被小男孩调侃了个够。
每部电影里头都有这么个角色,不是么。
为了向阿诺证明,现在在电影里,小男孩拉着阿诺去了音像店。
《未来战士》这么鼎鼎大名,每个音像店都会有的吧。
可是,当小男孩兴致勃勃跑到音像店,主角竟然换了,而且是史泰龙。
当年,这哥俩可是王不见王。
当然了,有阿诺在,怎么能少了这句——I will be back。
观众都在期待呢。
说实话,当年看阿诺的电影,整个过程都在期待阿诺说出这样的台词,和小男孩一样一样的。
故事大概耳熟能详了,说什么大概都有点多余。
能看这部电影的,大概都是情怀使然。
看惯了阿诺的“六亲不认”,能看到阿诺在大喇叭面前吃瘪,其实也是相当不错的体验。
而当反派穿越回现实,面对的这个世界,着实让反派非常迷茫。
当时,只是感觉喜剧效果拉满,如今,才体会到故事背后的尖酸讽刺。
那时的阿诺,其实已经在感慨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纠缠。
当年看热闹的我们,大概不会领会这样感慨背后的深意。
当然了,阿诺演阿诺,本尊的自黑也是必须有的。
俗不俗,赚钱最重要,抓紧时间打广告。
尚格云顿当时也是相当有票房号召的动作演员,腿上功夫相当了得。
话说,现实中的阿诺,人缘貌似不太好的呢。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这部电影英文原名叫《最后的动作英雄》,对我而言,则是第一次看到动作电影,是我最早的动作英雄。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与电影中的小丹尼差不多大,既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用影碟,而是通过一种当时叫“闭路电视”的东西(暴露年龄了),其实就是地方电视台开办的早年间的有线电视。与正襟危坐的老电视台不同,“闭路电视”为了增加收视率拉广告,每天放映的是版权十分可疑的港台和好莱坞电影。当时作为内陆小城市孩子的我,在一个17寸的电视前,在每隔20分钟就插播10分钟“土味”广告的情况下,看完了这部电影。
我当时不可能察觉,在大陆电影刚试着摆脱主角“伟光正”形象时,好莱坞已经开始用打破第四面墙(字面意义)的方式解构动作电影了。我只是像小丹尼一样,跟随施瓦辛格完成了一次惊险奇妙的冒险,在冒险过程中,老式的电影院、光怪陆离的街头、洛城金属色的摩天大楼大厦、整齐的棕榈树、反派的海边豪宅,都像异世界的魔法一样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我对片中的《哈姆雷特》台词、贝多芬音乐都产生了兴趣。
许多年以后,人们开始称呼那个时代为“向外看的时代”。接触外来的流行文化而受到震撼的,并非只是年仅十岁的我。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必然与“道路”相关,很多文艺作品都存在这种思潮。比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在《球状闪电》里写到:“在XX,任何超凡脱俗的想法都会砰然坠地,因为现实的引力太强大了”。同样的,何宏伟在有名的小说《伤心者》中,更是借书中人物之口,写到“……我们只看到了X国开出了漂亮的花朵,却不知道滋养花朵的根才是关键(大意)”……
回望那个年代,就好像林中分出两条路,我们曾经驻足向另外的道路一瞥,但最终还要沿自己脚下的路渐行渐远。就像故事的结局,施瓦辛格在现实世界无法生存,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世界,小丹尼也要独自长大。他有施瓦辛格相伴的精彩冒险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自己的梦境,无关紧要,一场电影,一场幻影,不过如此。
正如电影的译名《幻影英雄》。
最大的看点就是在于影像化了不少人儿时让超级英雄走出银幕那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说设定。在这个设定下编剧借电影人物同“现实”互动并大开动作电影套路的玩笑,这剧情本身就有趣的很。亮点频出,史泰龙的终结者玩笑,走出银幕的第七封印,其中众多串场明星以及结尾的跨次元救援,真是感叹那个时候的创意。
绝对被低估的 充满了各种吐槽致敬和奇思妙想之作 前提是你还愿意做梦
电影频道看的,虚幻的英雄走进现实世界,还是英雄。
极其有趣的后设电影,也是终结者之外施瓦辛格履历中最有意思的一部。施瓦辛格演一部电影中的电影的警探,小男孩因胡迪尼的魔术票闯入施瓦辛格的电影世界,他试图证明对方只是电影中的角色。而这个电影世界又与现实大同小异,终结者是史泰龙主演的,施瓦辛格还夸他演技一流(里面太多终结者致敬了笑死)。二次元人物与真人和谐共处,还有各种各样巧妙的互文。这样一部商业娱乐大片因为外表的糖衣太多层了(最扯的是伊恩麦克兰演第七封印),很容易让人忽略它对媒介、幻象、想象性事物的客体化、拟像社会引发的思考。影片结尾,虚构的阿诺重回银幕,第一个镜头就是眼睛。
阿诺说:这一集死的人比较少,只死了48个人,上一集119人,这集感情戏很多。哈哈
现实世界和光影世界的交错,感觉还是挺有新意的。
特喜欢影片的创意,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浓浓80’s fever重度迷影Meta movie,跨次元,打破第四面墙,全是八九十年代好莱坞名片儿的梗和彩蛋,自黑和自嘲也是相当到位,脑洞大的惊人,又把各种电影法则拿出来打岔,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拍出如此飞的片儿了,就是因为世界变得太无趣儿了。还是八十年代风物最美啊!
阿诺德·施瓦辛格当年来中国,电影频道特意播放他的电影。
我觉得挺混乱的,特别是在讨论前三部电影里各死了多少人的时候
电影人物穿越到现实世界的创意 火爆动作戏 最大亮点是十分搞笑 剧情各种扯,反派太弱 两个阿诺的互动不错可惜太短 各种吐槽与致敬
阿诺施瓦辛格演的哈姆雷特预告片……史泰龙演的终结者2海报……“嗨!他就是那个杀了莫扎特的!”“你好,我叫阿诺啥米碗糕”这片太欢乐了……
以现在的储备量重看本片更加有趣,在构筑梦境的同时还以一种商业化的戏谑触及到了电影的本质。
本质上和终结者2一样,一个父亲缺位的小男孩遇到了来自异世界的强大男人,从而补完了心灵的缺陷。每次进屋给大衣柜两枪是个挺不赖的桥段。
豆瓣是不是抽风了?!为什么我记录过的电影又变成我没看过的了?这让我很不爽!如果这部电影不到7分了,是豆瓣把你给拉下来的!
Action/Sci-Fi/Thriller/Suspence/Crime Drama
啊啊啊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的觉得好好看的啊~~~~~~ BD 720P 12/08/19 中老年人重温,好多梗啊,优秀的剧本,优秀的创作环境,90年代真的太迷人了。23/05/02
蓝光重刷。“我只是个虚构英雄,而你有真实的人生”。阿诺演自己,也演他闯入真实世界的银幕形象。这种好莱坞解构自身的片子并不少,影迷男孩跑电影里和阿诺出演的系列英雄并肩作战,反向《开罗紫玫瑰》。它承认电影里的世界是虚假的,吐槽不停,然而又真诚的宣扬积极的入世观点,甚至让人幻觉银幕英雄的社会学意义已在这里说尽。电影里的世界,《终结者》是史泰龙演的,警局里有各种奇装异服甚至动画角色的警员,子弹打不完,主角不死身,男孩一见默里·亚伯拉罕就喊是他杀了莫扎特,满大街都是漂亮女人所以这一定是电影,横冲直撞杀人无算的银幕阿诺最后变得具有吐槽的人性——这是一部古典动作电影的挽歌,漫威电影的起点就藏在这种电影里(编剧有沙恩·布莱克)。麦克蒂尔南有点超常发挥,爆炸场面份大量足,无厘头和紧绷气氛的切换纯熟、自然
戏中戏又杂糅很多经典彩蛋的方式几乎是很多观众童年的最佳,某种程度上这才是真正的「头号玩家」。
「Are you an idiot. You make the classic movie mistake. Don't explain so much.」「I don't find this new and exciting to discover that my whole life has been a damn movie.」「I don't do fiction. Not my field. If I were you I might be looking for the other half of the ti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