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我的女神第一季

    动漫日本2005

    主演:菊池正美  井上喜久子  冬马由美  久川绫  梁田清之  二又一成  

    导演:合田浩章  星川孝文  浅井义之  木村隆一  加藤显  仁昌寺义人  远藤广隆  岩田义彦  野中卓也  伊魔崎斋  青木荣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2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3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4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5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6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3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4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5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6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7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8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19我的女神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14

    详细剧情

      即将开始大学生活的森里萤一面对现实总是很无奈。不仅没有女人缘,根本就是“扫帚星附体”一般的接连遭遇倒霉的事情。  一天,大学前辈外出,萤一独自一人在宿舍看家。这时突然想起要打一通电话,但拨通电话后,却听到这样奇怪的话语:“这里是女神事务所,你有什么愿望我可以帮你实现。”  在萤一还不了解现状的情况下,女神贝璐丹蒂已经出现在萤一的宿舍!不知所措的萤一胡乱说出“我希望你这样的女神能够陪在我的身边”这样的愿望,不想这样的愿望也被女神事务所接受!  就这样,不喑世事的贝璐丹蒂与森里萤一的同居生活开始了。他们能获得幸福吗?  根据藤岛康介同名漫画改编的TV版动画第1季。

     长篇影评

     1 ) 缓解非原著党的脸盲症

    看弹幕好像大部分人都说脸盲这部剧的角色,导演太忠实于原著反而有些人物小时候都没介绍清楚。导致我自己看过原著也有些懵,大概到了第四集才分得清楚。所以归纳整理下,也方便自己也看剧。

    (大部分的姓都记不得,有几个名字可能还有错误,一边看一边改吧~)

    【莱农一家】

    格雷科一家。埃莱娜(莱农),爸爸妈妈,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妈妈有点跛足,一直很凶。爸爸的工作是政府的看门人。

    老年莱农
    小莱农
    格雷科一家
    青年莱农

    【莉拉一家】

    赛鲁罗一家,莉拉(除了莱农别人都叫她莉娜),哥哥里诺,爸爸,妈妈

    -注意莉拉姓赛鲁罗,图书馆颁奖那段意味着莉拉用了家里所有人的名字借书。

    -哥哥里诺小时候想帮着莉拉念初中,但是没成功。长大后和莉拉一起做鞋子,几乎要被赚钱的梦想折磨疯。

    -爸爸是个鞋匠。

    小莉拉
    赛鲁罗一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个弟弟
    青年莉拉
    哥哥里诺,在放烟花的时候

    【斯特凡诺】

    卡拉奇一家。斯特凡诺,弟弟阿方索,妹妹皮亚诺奇(或者皮诺亚奇),爸爸堂.阿奇勒,妈妈

    -放烟花那集邀请他们做客的有点胖胖的男人,小时候因为莉拉表现的比他弟弟优秀而扇莉拉巴掌的人。但是后来也爱上了光芒万丈的莉拉,他应该爱上的是莉拉的颜值。

    -弟弟小阿方索时候和莱农以及莉拉比赛,被莉拉指出回答错误,长大之后和莱农一起上高中。

    -妹妹目前还没什么剧情,以后会被记住的。

    -堂阿奇勒是放高利贷的,侵占了帕斯卡莱和卡梅拉爸爸的木匠铺开了肉食铺,是小区里人见人怕的角色。在莉拉和莱农的娃娃丢了的时候给过她们俩钱。后来离奇死亡。

    卡拉奇一家
    小阿方索
    小斯特凡诺
    堂阿奇勒
    阿方索,皮诺亚奇,斯特凡诺
    阿方索
    斯特凡诺

    【帕斯卡莱一家】

    佩卢索一家。帕斯卡莱(卷毛),妹妹卡梅拉,爸爸,妈妈。

    -帕斯卡莱,电视剧里小时候甚至没喊过他的名字,我都差点记不住,共产党员,政治倾向明显。也很喜欢莉拉。应该还是个木匠。

    -妹妹卡梅拉,小时候和莉拉他们一起上学,后来也没有念书了。

    -爸爸是个木匠,木匠铺被堂阿奇勒n夺走。第一集在大街上大骂堂阿奇勒,后来被索拉拉家招聘过去。因为当街对着阿奇勒的手下大喊要杀了阿奇勒,所以后来被当做杀死阿奇勒的嫌疑犯带走。所以和卡拉奇一家有些仇怨。

    佩卢索一家
    木匠
    卡梅拉
    帕斯卡莱
    帕斯卡莱

    【安东尼奥一家】

    安东尼奥,妹妹艾达,妈妈梅丽娜

    -安东尼奥,长大后的安东尼奥长得这么着急呢。小说里的工作应该是汽车修理工。

    -妹妹艾达,被索拉拉兄弟俩拉上车子。

    -妈妈梅丽娜,丈夫已经去世,爱上了住在一个小区的诗人气质的萨拉托雷。和萨拉托雷的妻子在楼道里大打出手。萨拉托雷搬离了小区的时候狂扔东西。大家都觉得她是个疯女人。

    安东尼奥一家
    梅丽娜和多纳托
    安东尼奥
    左:卡梅拉;右:艾达
    左:帕斯卡莱;右:安东尼奥
    艾达和安东尼奥

    【恩佐.斯坎诺】

    -小时候比赛的时候坐在台下话很多的男孩,和莉拉用石头互砸,砸伤了她脑袋。后来在卖水果。数学很好。算得上是比较有头脑的一个了。长大之后的恩佐如果记不住就找最矮的头发金棕色的那一位。

    斯坎诺一家,小时候的剧情里他们家只出现了恩佐
    恩佐
    少年恩佐

    【索拉拉一家】

    哥哥马尔切洛,弟弟米凯莱,爸爸妈妈。

    -街区里最有钱的一家人,哥哥比较高瘦,有次给莱农买过单,在试图拉莱农上车的时候被莉拉拿刀威胁。爱上莉拉(这个女孩好清新好不做作,我好好喜欢噢)。跳舞的时候把帕斯卡莱推到一边自己上。疯狂追求莉拉。

    -弟弟米凯莱,肾虚脸。目前还没啥剧情,就帮哥哥打打人,开开车。

    -爸爸妈妈目前没剧情,放高利贷,家里有杂货铺(或者是面包房)。

    索拉拉一家
    马尔切洛
    马尔切洛
    米凯莱

    【萨拉托雷一家】

    哥哥尼诺,应该有两个弟弟,还有个妹妹。爸爸多纳托,妈妈。

    -哥哥尼诺在第一集坐在莱农家的楼梯附近说长大了要娶她。然后在第四集别人喊了一声“萨拉托雷”之后出现的卷毛戴眼镜的忧郁男生。目前人设是又帅又有才华,是莱农的梦中情人。

    -爸爸多纳托,铁道部门工作。看起来像是铁饭碗的样子。在第一集梅丽娜的丈夫去世后,坐在她边上安慰她,戴眼镜的男人。出了一本诗集(或者小说)。总而言之有婚外情。

    -妈妈就是和梅丽娜在楼梯上大打出手的女人。

    萨拉托雷一家
    左. 阿方索;右.尼诺
    尼诺的告白
    尼诺
    尼诺

    【吉耀拉】

    和莱农他们一起上学的女孩子,也念了初中。爸爸是索拉拉家的员工,面包房的厨师。

    吉耀拉一家

    【奥利耶维罗老师】

    -莱农莉拉的小学老师,很重视人才

    【吉诺】

    花10里拉看了莱农的胸,算莱农第一任男朋友。爸爸是个药剂师。

     2 ) 从豆瓣9.0飚至9.4!HBO出手,拯救你的年末剧荒

    时值年末,欧美各大权威媒体的「年度十强」也如约和观众们见面。

    这边厢由《电影手册》和《名利场》甄选的最佳电影Top10刚刚出炉,就在上周,《时代周刊》也评出了2018年度十佳剧集

    放眼望去,榜单中仅有一部非英语作品,开局即战果傲人,被封为HBO继《权力的游戏》和《西部世界》以来的又一大王牌——

    《我的天才女友》

    L'amica geniale

    前两集于9月初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播,据闻放映结束时,观众给予了长达十分钟的起立鼓掌。

    烂番茄新鲜度94%

    资源正式流出后,豆瓣评分从9.0飙至9.4,与《权力的游戏》前几季难分伯仲。

    如此卓越的口碑,自然要归功于原著打下的良好基础。

    剧集改编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同名小说,首发于2011年,出版后在意大利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引发了如潮好评。

    《我的天才女友》意文版

    这套小说有多火呢?世界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曾这样形容:

    “如果你还没读过费兰特,就好比你在1856年还没读过《包法利夫人》。”

    在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FerranteFever#(费兰特热)一跃成为当时最火爆的标签,晒埃莱娜·费兰特小说封面的照片迭出不穷,累计超过1万张。

    腐兰兰,希拉里和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都是它的铁粉

    这部现象级巨作还间接带动了那不勒斯的旅游热,有些披萨店甚至卖起了“费兰特披萨”

    中文版在201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同样颇受关注,迅速在国内圈了一大批书粉。

    风头如此强劲,凭什么?

    “那不勒斯系列”讲述了在上世纪50年代的意大利,两个出生于贫困城区的女孩一起成长的故事。

    温顺乖巧的埃莱娜,市政门房的女儿,聪明,漂亮,平时在班上深受老师喜爱,属于模范优等生,长辈口中“隔壁家的孩子”

    个性反叛的莉拉,鞋匠的女儿,家境贫寒,却天赋超强,自学掌握了拼写和四位数运算,与年龄不相符的心智让人咋舌。

    和乖乖女埃莱娜不同,这个总是顶着头乱发的假小子,一旦发起威来,连男孩都不是对手。

    社会我莉姐,人狠路子野

    她们身在两个世界,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看起来绝无交集的可能。

    但,奇妙的地方恰在于,我们总是被那些跟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吸引。

    埃莱娜向往莉拉身上的决断力,和那股野马脱缰般的冲劲。她开始靠近莉拉,陪她冲男孩儿们丢石子,把布娃娃丢进地窖,一起看《小妇人》学习写作。

    啪!友谊就这样盖了章。

    与此同时,两个小姑娘也在暗中较劲,极力想超越对方,成为那个更加幸运,优秀的人。

    岂料,这样亦敌亦友的关系一维持便是半个世纪。

    获赞“神还原”的同名剧集,从开场第一个镜头跳出,便与原著保持着严丝合缝的对接:

    已是白头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得知莉拉突然人间蒸发,还抹掉了自己留存的所有痕迹。

    这让她心绪难平,于是打开电脑,决心记录下自己脑海中关于莉拉,关于这位“天才女友”的一切。

    坊间流传着一句话:“HBO出品,必属精品。”

    《我的天才女友》以教科书级的布景和拍摄手法,再次印证了这一真理。

    跟随埃莱娜的旁白,和充满电影质感的画面,我们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坐落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某个贫穷社区。

    一向壕气的HBO,为了复原战后的那不勒斯,请来150名工作人员,耗时100多天,专门搭建了一个超过21万平方英尺的“那不勒斯”。

    这儿是莉拉和埃莱娜终其一生想要逃离的“庶民的世界”,从街面到寓所,镜头移过的每一寸都沾满了灰暗、粗粝的生活气息,破败感扑面而来。

    聚居在此的多为底层民众,干着木匠、鞋匠、水果贩一类毫无尊严的营生。对他们而言,每天上演的暴力和争吵已是家常便饭。

    从被地头蛇骗走店铺的穷人,因宣泄不满挨揍:

    女邻居为了男人互相撕扯:

    到一桩离奇的谋杀案。

    几近于活生生的黑帮电影。

    贫富分化,男权压迫,性别歧视……这座摇摆动荡的小镇,折射的是一整座城市,乃至国家和时代的缩影。

    而两个女主人公,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出身卑微的她们,有着远超同辈的眼界和野心:渴求知识,渴求自由,渴求逃出这个窒息的牢笼,去往外面的世界,肆意冒险。

    第二集中,莉拉突然萌生了翘课去海边的念头。原本畏怯的埃莱娜经不住小伙伴劝说,答应和她一块儿同行。

    走到半途中,莉拉却犹豫了。

    没看到海的两人最终抱憾而归,埃莱娜还被跛脚母亲暴打了一顿。

    这次失败的出逃,冥冥中预示了她们各自命运的走向。

    埃莱娜的父亲在女儿软磨硬泡下,答应供她继续读书,前提是她要足够风光,给家里长脸。

    而莉拉就没这好运了,她有个极度蛮横、专制的父亲,在和女儿拌嘴时,一怒之下将其扔出窗外,看得人莫不牙痒。

    就这样,一个以全A成绩升入中学,一个却提早告别课堂,成了兄长鞋铺的帮工。

    看到这,观众肯定要发出“家门不幸”的感叹。

    但反抗无果的莉拉,并未就此妥协。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这么句台词: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羽翼太过耀眼」

    用来形容倔强的莉拉,实属再贴切不过。

    趁着打工的空隙,她偷偷学习、读书、创作小说,还用化名在图书馆拼命借书,拿下了年度评比的第一名,比在校念书的埃莱娜还要勤奋。

    埃莱娜还没上高中,她就已经开始自学古希腊语。

    富人家的纨绔子弟公然欺侮镇上女孩,同龄人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她一语道破真相。

    埃莱娜被骚扰时,她立刻挺身而出,吓跑了两个不良少年。

    如果说在费兰特的原著中,知识是女性赖以生存、推翻宿命的武器,能让谷底的人看到希望。

    那么莉拉的努力足以证明,和这种高等教育比起来,不断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构建自我觉醒是何等重要。

    我们总爱将成长过程中的性格缺陷、挫败经历甩锅给父母,光是近年来的荧屏上,对原生家庭的指控便屡见不鲜。

    最典型的,便是《梅尔罗斯》里卷福饰演的上流公子哥,饱受童年阴影的“毒害”,只能依靠酗酒、嗑药来麻痹自己,活得恍如一具行尸走肉。

    莉拉同样有一个糟糕的家庭,尽管她智力超群,却注定要与「底层庶民」的身份绑在一起,听从家人的差遣和指使,连婚事也不能擅作主张。

    但这种悬崖边的生活,并未隔绝她心中对广阔天地的憧憬。

    这朵淤泥中开出的花,不仅救赎了自己,也鼓舞着埃莱娜逆流而上,挺直腰杆做人。

    作为一部讲述女性抗争的史诗,《我的天才女友》今朝得以影像化,无疑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末路狂花》开创了女性公路电影的先河

    从曾经的《末路狂花》,到当下《摔跤吧!爸爸》,《嘉年华》等类型片,对于女性处境的反思和讨论渐成气候,得到了多样而丰满的诠释。

    而《我的天才女友》更是将这一题材发扬光大,通过跨越半个世纪的友情和战争,传递出女性间相互仰慕、信任的力量。

    看到剧中的两位小演员登场时,书迷们纷纷惊呼:“简直像从书里走出来的。”

    殊不知,为了找到符合原著气质、精通那不勒斯方言的演员,主创团队辗转于意大利南部,面试了近9000名儿童,才从中筛出四位主演。

    而这四名演员,几乎都是没有任何演出经验的“素人”。

    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现年43岁,曾凭借《饥饿的心》等电影屡获金狮奖提名,尤其是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同名小说的电影《质数的孤独》。

    威尼斯红毯,导演(右二)携四位主演亮相

    事实上,早在2007年,科斯坦佐就和费兰特有过互动。

    当时他想改编费兰特的一本小说《迷失的女儿》,可惜受制于种种因素,合作最终告吹,但他们此后并未切断邮件往来。

    9年后,费兰特的出版商主动通过电话联系上他,称小说家希望由他来执导《我的天才女友》。

    一位才华横溢、吃透原著的导演,加上作者本人钦定,这样的“王炸”组合想不赢都难。

    经由科斯坦佐掌镜,书本中私密、细腻而又抽象化的描写,被逐帧转译为精准生动的影像,从每集片头的家庭私照开始,将人拖入一个文字无法抵达的世界。

    开篇用合影介绍人物

    难怪原著粉看了,激动得疯狂爆灯。

    在数不尽的细节烘托下,那座灰蓝色的小城跃然于眼前,其中也有费兰特与导演线上交流、介入每个环节的功劳。

    有趣的是,当你翻开《我的天才女友》这本书的扉页,或是点开任何一个网址,找不到任何关于她本人的照片抑或生平介绍。

    因为,“埃莱娜·费兰特”不过是一个笔名,一个替身。至于作家的真实姓名(甚至性别),迄今仍然成谜。

    Who is Elena Ferrante?

    从发表处女作《讨厌的爱》(1995)开始,费兰特便多年保持神秘,从未公开露过面。她曾在《巴黎评论》的访谈中解释了持续匿名对写作的重要性:

    “开始我害怕从自己的安全壳里钻出来,选择匿名是因为怯懦,后来,我感受到了媒体的恶意,他们对于我的作品根本不关心,总是凭借作家的声名来评价一本书;而且很多有名的意大利作家都在高校任教,好像文学不能借助文本自身来展示其严肃性,而只能靠外部声誉获得认可。

    这种作者面孔的缺席,与书中强烈的自传色彩相交融,令读者和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卫报》在内的媒体产生诸多猜想,更为其输出了无尽的谈资。

    2015年,埃莱娜•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年,《时代周刊》将她选入“最具影响力的100位艺术家”。

    “那不勒斯四部曲”写作笔记

    费兰特究竟乃何许人也,答案或许没那么重要。

    毕竟,在这个信息井喷的时代,热点就像割韭菜似的,一茬接一茬,吃瓜群众每天都徘徊在撑死的边缘。

    而当我们静下心来,阅读她的文字,便能触摸到其间暗涌的生命力。

    它不仅属于莉拉和埃莱娜,更属于时代浪潮中,不屈挣扎的所有个体。

    这样一部杰出的小说,这样高水准的剧集改编,注定将留名电视史,为文学影像化竖起新的标杆。

    *本文作者:仲夏之门

    < END >

     3 ) 那不勒斯四部曲真实地点挖掘 —— 第一季

    追剧到现在,不仅被埃莱娜和莉娜之间的战争和友谊打动,作为一个近现代史和地理控,也激发起了我对这部剧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不勒斯的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同时,关于原著作者的身份之谜,以及故事本身的真实程度,也都是围绕着这部剧很有意思的话题之一。大概在一个多月前,我开始试图从小说和剧中的蛛丝马迹,来还原一些核心故事的发生地点,看看是否确实真实存在。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了很多有意思的发现和收获。(太长不看,直接上图版:豆瓣小组

    小说和剧中,很多地点都有很明确的交代,比如伊斯基亚岛、马尔蒂里广场等等。这些地点有的可以在谷歌地图中很容易找到,有的因为中文翻译的问题,需要费一些功夫(意文实在是看不懂啊😂)。除此之外,有些地点,不管是小说还是剧中都没有明确的提及。比如最关键的地点之一,也是所有故事的起点 —— 埃莱娜和莉娜长大的那个城区。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地点开始。

    关于那个老城区,我们只能通过很多侧面的信息来推测。浮现在我脑子里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城区附近有铁路经过,并且有铁路隧道;再就是童年的埃莱娜和莉娜走了一下午也没看到海,可能离海会比较远。现在距离故事背景大概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铁路应该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所以,首先我们打开谷歌地图,找到那不勒斯,然后在地图上显示所有的轨道交通:

    那不勒斯轨道交通地图

    首先我们排除地铁系统,也就是带有像麦当劳一样的 M 标志的轨道线路,首先左上角区域都可以排除掉;根据老城区距离海岸比较远来推测,排除左下角沿海的基艾亚这一块地区;同时,右下角平行的好几条轨道线路大致也能排除(虽然最右边轨道附近离海也有一定距离,但是离那不勒斯也有些太远了,可能性不高)。大致除掉这三片地区后,剩余的轨道路线仍然从那不勒斯中心城区北部贯穿到东北远郊,仍然是极大的一片区域。至于那个隧道的线索,沿着铁路线可以发现很多隧道,无法确定是哪一个,也无法确定哪些隧道是半个多世纪都一直存在的,哪些隧道又是后来修的,因此,现有的线索就在这里就断了。

    因为小说比剧中有着更多的细节描述,所以一直都主要在小说中寻找线索。关于童年城区的描写,小说中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仔细标注很多细节之后,发现原著中对老城区的教堂有明确的名称描述,比如第 4 章:

    那时候,据说在圣家教堂的前面,佩卢索先生做完弥撒出来很愤怒,就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起来...

    在谷歌中搜索「那不勒斯 圣家教堂」,大部分都是关于一个叫「圣家书院」的结果,名字很接近,感觉有希望:

    谷歌搜索「那不勒斯 圣家教堂」

    深挖这个圣家书院(Chiesa della Sacra Famiglia dei Cinesi),发现很快就被排除了。首先是这个地方并不挨着铁路:

    谷歌地图搜索「圣家书院」

    更重要的是,谷歌搜索的第三条结果里,有这么一句话:

    「圣家书院」被弃置长达 120 年

    「圣家书院」在 2018 年以前,废置了长达 120 年之久,因此半个多世纪前是不可能做弥撒的,时间线对不上。所以线索就又这么断了...接下来,纵使找遍书中所有关于老城区的描述,都没有再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正当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终于开始在剧中寻找线索,无意中发现在第一季里,有这么一个镜头:

    剧中的教堂特写

    剧中唯一的一个教堂特写,居然明确的显示了教堂的名字: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在谷歌地图搜一搜:

    谷歌地图搜索 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

    离铁路很近,离海岸也比较远,位置没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在谷歌中再次搜索这个教堂名字的时候,发现惊喜来了:

    谷歌搜索 TU ES CUSTOS DOMUS DOMINAE MEAE

    “Retracing the Steps of Lila and Elena in Naples” ——「在那不勒斯追溯莉娜和埃莱娜的脚步」。居然找到了一篇关于追溯主人公的博客,文章大概讲的是一个作家在本地向导的带领下,在那不勒斯的旅行见闻。除了追溯莉娜和埃莱娜生活过的城区之外,还有一些关于那不勒斯历史、文化、美食的见闻(🔗观光链接)。这篇博客提供了非常多的重要的信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

    「尽管作者从未在小说中提及,但是 Rione Luzzatti 就是两个主人公长大的地方」

    文章中明确的写到,Rione Luzzatti 就是莉娜和埃莱娜长大的城区。再次在谷歌地图中搜索:

    谷歌地图搜索 Rione Luzzatti

    放大来看:

    Rione Luzzatti 城区

    教堂、铁路、隧道,应有尽有。城区距离海岸较远,且必须经过隧道,一切都吻合。

    在那篇博客里,还找到了教堂为什么在小说中会叫做「圣家教堂」:

    圣家教堂:Church of the Sacred Family

    看来导游对教堂名字的直译是 “Church of the Sacred Family” —— 「神圣家族的教堂」,怪不得书中会翻译成「圣家教堂」。😂

    到这里,老城区的真实地点基本就已经破案了,Rione Luzzatti 城区中,还有大量的细节都可以和剧情一一吻合。最后放一张剧中和真实地点的教堂对比(不得不佩服 HBO 的细节还原),以及她们童年探险穿过的那个隧道:

    剧中与现实的教堂对比
    埃莱娜和莉娜童年探险穿过的隧道
    Rione Luzzatti 城区全貌

    如果有人看的话,下次更新中继续挖掘埃莱娜和莉娜长大的小区院子、小学、以及童年探险的路线~


    接下来,我们来挖掘埃莱娜和莉娜的小区,也就是要明确她们到底住在 Rione Luzzatti 城区的具体哪栋楼。想完成这个目标其实不太容易,因为故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么长的时间跨度,房屋的拆迁、新建、外貌翻新,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首先在第一本小说的第 11 章,我们可以得到主人公们具体的出生年份:

    只有在多年之后,在一九八〇年十一月的某天夜里——我们当时都三十六岁了,已经结婚生子 —— 她详细地对我描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并第一次用到 “界限消失” 这种说法。

    埃莱娜和莉娜是 1944 年出生的,她们的童年故事主要都发生在上个世纪 50 年,所以首先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需要想办法知道,20 世纪 50 年代的 Rione Luzzatti 城区,是什么样的,和今天的面貌,又有哪些相同和变化。

    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去找那个时候的卫星照片,其实找一个城市的历史卫星照片是不难做到的,我知道的方法大概最早能找到 60 - 70 年代的卫星照片,但是时间还是太近,我们需要 50 年代的。在想办法找卫星照片的时候,突然间我意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50 年代不一定有卫星照片啊!

    根据维基百科,第一个能拍卫星照片的卫星发射于 1960 年

    果然,第一张卫星照片拍于 1960 年,这时候主人公都 16 岁了。并且要能够辨别建筑物的话,卫星照片的分辨率至少不能大于 10 米,什么时候民用和商用卫星能达到这个分辨率我已经不想查了,目测怎么也都是七八十年代了,黄花菜都凉了。一般来说,平时看卫星照片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谷歌地球了,并且谷歌地球可以查看历史的卫星照片,但是根据经验,即使是大城市,谷歌地球上最早也只有 2000 年以后的数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打开了谷歌地图,找到那不勒斯:

    等等,这个 1943 是什么?

    奇迹出现了,谷歌地球居然有 1943 年那不勒斯的影像??

    谷歌地球牛X!(破音)

    这一步操作我自己都惊了,1960 年才有第一张卫星照片,谷歌居然能有 1943 年的数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张照片是飞机航拍的,至于为什么会在 40 年代对那不勒斯进行航拍,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看到图片下方密密麻麻、又瘦又长的船了么?这些都是军舰,二战时期那不勒斯应该是一个军事重镇。所以,这很可能是一张由侦察机拍摄的间谍照片。出于好奇,我又去查了一下二战的时间线:

    1943 年,意大利南部被盟军占领

    所以,1944 年 —— 埃莱娜和莉娜出生的时候,差不多正好是战火燃至意大利本土的时候。在第一本小说第 3 章,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梅尔 · 奇奥莱全家人是抱在一起死的,在大轰炸期间,他们都吓得大喊大叫。

    这个所谓的「大轰炸」,描写的应该就是 1943 年左右的战争了。之前提到的博客里,关于教堂也有这么一段描述:

    教堂曾经在战争中被毁

    看来教堂也是在战争中被毁的。关于这条线索深挖下去,应该能挖出很多有意思的信息可以解读剧情,比如说尼诺热衷于讨论的那时候意大利的政治局势,当时的穷人的状况,以及安东尼奥和恩佐为什么要服兵役,以及莉娜后来参与的政治运动等等,但是这些都与这篇文章的主题无关。让我们重新转回话题,找到 1943 年的 Rione Luzzatti 城区,并且和现在的卫星照片做一个对比:

    1943 年和 2018 年 Rione Luzzatti 城区对比

    放大对比一下:

    放大对比

    放大对比房屋的轮廓可以发现,在长达 75 年的时间里,Rione Luzzatti 城区居然基本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中国的房产期限都才 70 年...后来查证这片城区修于 30 年代,这些房子都已经 80 多岁了...)唯一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在城区东边(右侧的黄框)没有了体育场,新建了很多房屋(剧透一下,莉娜和斯特凡诺的结婚新房就在这里),在画面中间的老城区,仅有一栋房子发生了变化。后来在豆友提醒的一篇博客中,提到了这个体育场也是毁于战争:

    1929 年,那不勒斯第一座足球场就建在 Rione,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盟军的轰炸而摧毁

    两个信息:一是图中的这个体育场,是当时那不勒斯唯一一座足球场,说明 Rione 在 30 年代一定是那不勒斯一个蒸蒸日上的城区;二是这片城区确实在 1943 年遭到了战争的轰炸。

    接下来我们回到小说,关于童年的居住环境,作者不停地提到过「院子」,例如第一本小说第 8 章:

    自记事以来,我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家住的那栋五层的白色楼房,没有远离过院子、教堂和小花园,也从来没想到过远离这个城区。

    观察地图,有院子的小区只有两个:

    有院子的小区 A 和 B

    那么到底是 A 还是 B 呢?我们继续回到书中找线索,书中还被经常提到的一个地点就是「大路」,例如还是在第一本小说第 8 章:

    在我们前面,大路另一边有一条沿着池塘的路,坑坑洼洼的。从小区门出去,在广阔的天空下,右边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田野里一棵树也没有;左边有一条隧道,有三个出口。

    还有这一段: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很明显了,A 小区完美符合所有描写,初步破案了。


    这一次更新,上来先打自己的脸。先说结论,B 小区才更可能是所谓的「院子」,下面具体说原因。

    其实因为前面的推测,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下,那就是小说的描写完全是遵循真实的 Rione 城区,但是这个前提条件真的成立么?一开始我默认是相信的,但是随着线索越来越多,发现很可能并非是这样。小说与现实很明显的一个矛盾就是,埃莱娜记忆里的那个小花园(小公园)在哪儿。关于小花园的位置,作者有很多详细的描写:

    那时候,据说在圣家教堂的前面,佩卢索先生做完弥撒出来很愤怒,就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起来,堂·阿奇勒撇下大儿子斯特凡诺、女儿皮诺奇娅、妻子,还有和我们年龄相仿的阿方索,忽然间露出他让人毛骨悚然的本性,一下子扑到了佩卢索身上,把他举了起来,扔向小花园里的一棵树,转身就走了。
    老师就住在圣家教堂对面,她的窗子对着花园,从那里可以看到茂密的田野,还能看到铁路上的一排电线杆。
    吉耀拉、尼诺和玛丽莎都是幸运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会带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散步,不只是在教堂前面的小公园里走几步而已。

    从这些描写能够看出,小花园在圣家教堂的前面,我们在地图上找到教堂:

    圣家教堂的位置

    教堂的位置可以说是最明确的一个地方,但是教堂的前面,也就是对着居民楼的方向,是没有空间存在小公园的,根据 1943 年的照片,教堂的左右(东西)两侧,那个时候也是有低矮建筑的,那么会不会在北边呢?打开谷歌街景看一下:

    教堂北边

    教堂北边是一片枯燥的白墙,只有一个小门,显然这里不会是什么「教堂的前面」。

    我们看一下剧里,看一下剧里的小花园是什么样子的:

    剧中的小花园

    注意剧中小花园右下角的弧形人行道,还有对面那两个楼特有的弧形转角。根据弧形人行道,我们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么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会是小花园么

    在谷歌地球上拉成 3D 看一下,看到对面有弧形转角的楼,实锤了:(再次感叹 HBO 的细节还原)

    对面这两楼也是 Rione 城区唯一有弧形转角的楼

    小花园确定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教堂和小花园的位置关系:

    教堂和小花园的位置

    这可不是什么「小花园在教堂前面」啊,这俩位置完全就挨不着,阿奇勒根本不可能把刚从教堂出来的佩卢索一把抓起,扔在小花园的树上😂。因此,原著的真实性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在地理元素方面,剧中很多剧情,即没有完全依照原著,也没有完全还原 Rione 城区。小说和剧的做法都是,把 Rione 城区精简了以后,再按照剧情的需要,把这些真实原型的位置重新排列组合,但是小说和剧的组合的方式又各有不同。(不过很好奇为什么小花园为什么没有安排在教堂前面)所以说,事实上存在三种版本的地图:真实地图、小说地图,和剧中的地图。剧中的地图比较简单,关于城区的镜头足够多,比较好梳理,以后有机会再更新;小说地图比较难,现在大致才刚有头绪;我们先继续研究真实地图,至少看能不能找到故事里的真实原型。

    回到之前的主题,寻找埃莱娜和莉娜生活的院子。那么既然原著的描述也不一定靠谱,那么我们之前按照那些小说剧情来推测的 A 小区,又有多少可信度呢?答案是很让人怀疑的,比如在前面就引用过的小说里的一段描述:

    自记事以来,我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我家住的那栋五层的白色楼房,没有远离过院子、教堂和小花园,也从来没想到过远离这个城区。

    这里明确提到,埃莱娜的楼房一共是 5 层,但是 A 小区都是 4 层的楼房。多说一嘴,剧中埃莱娜住的楼也是 4 层的(剧中所有楼都是 4 层),并且剧中还把原著里这段话改了😂(一度怀疑微信读书上勘误了,翻纸质书才发现真的是改了...)

    左边这栋,二楼最右边,就是剧中埃莱娜的阳台
    原著里是五层,剧中直接把原著这段话给改了...

    既然埃莱娜住的居民楼是 5 层的,谷歌地球切换到 3D 看一下,好巧不巧,只有 B 小区有 5 层楼:

    Rione 老城区所有 5 层的楼,都在 B 小区了,其他全是 4 层

    B 小区楼层数对上了,但是距离大路实在是太远;A 小区出门就是大路,但是只有 4 层,两个版本和小说总有一点差距,那到底哪个才是呢?

    我们重新看这一段描述: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小区出门,往右走是小学;去大路的话,暂时不知道是直走还是左拐,反正不是往右走。如果我们能把小学的位置确定下来,那么有可能就知道答案了。谷歌翻译一下,小学的意文是 Scuola elementare,谷歌地图搜一搜:

    谷歌搜索 Scuola elementare

    在 Rione 确实能够搜到一个学校。先确定一件事,这学校 1940 年代的时候在不在这儿:

    现在学校这个地方,40 年代确实是有一栋建筑

    40 年代的相同位置,确实是有一栋建筑,但是不好说是不是学校,并且建筑的样式和现在也明显不同。但是仔细观察,40 年代只有孤零零的这么一栋房子,现在周边全都是居民楼。并且整个 Rione 城区也只有这个学校附近的居民楼是横七竖八的。最有可能的推测是,这个建筑从 40 年代到现在是一直延续存在的,周边新建楼房的时候,只能围绕着这栋楼见缝插针的建。因此,我倾向于相信,这所学校也是从 40 年代延续到今天,只不过期间在原址上重建过。

    这个地点现在地图上显示的是:Istituto Comprensivo "Ruggiero Bonghi"。尝试翻译了一下,得到的结果是「Ruggiero Bonghi 综合学校」,实在是不明白这个「综合学校」(Istituto Comprensivo)要怎么理解,是那种小学初中在一起的么?打开谷歌街景,看一下实地是怎样的:

    Istituto Comprensivo "Ruggiero Bonghi"

    嗯,这个年代感是够了,但是也看不出是什么学校。墙上蓝色部分好像是个牌子,放大观察:

    SCUOLA MEDIA STATALE

    依稀能认出字母:scuola media statale,谷歌翻译结果是「州立媒体学校」,非常奇怪。为了排除一词多义的干扰,单独翻译 scuola media,得到的结果是「初中」,单独翻译「scuola statale」,得到的结果是「州立学校」。破案,这学校就是 Rione 城区的「州立初中」。

    意外找到了埃莱娜的初中

    可是我们要找的是小学😂,谷歌除了能搜到这所初中之外,就没有任何结果了,线索好像又断了。但其实仔细想,居民楼和学校在外观上差距就很大,Rione 城区总共就这么多楼,我们先用肉眼搜一下。其实就在 A 小区和 B 小区之间,就有一个可疑的建筑:

    中间这个楼像不像学校?

    中间这个楼的窗户,像极了学校教室的窗户。再次谷歌街景实地看一下:

    正门非常简陋

    正门有一块类似的蓝色牌子,放大查看:

    地狱级的辨认难度...

    第一行还能认出 45 circolo di dattico,翻译结果是「45 个教学圈」,应该可以意译成「45 教学区」,关键是下面那行字,依稀能认出 scuola ele 就再也认不出了...等等,之前小学翻译成意文是什么来着?scuola elementare?!破案!

    埃莱娜和莉娜的小学

    再说一个发现的神细节,下面是剧中和现实中小学的门牌对比:

    剧中和现实的小学门牌对比

    仔细观察,剧中和现实的小学 logo,都是一个类似五角星的形状。(再次吹爆 HBO 的细节还原)

    更正:这个 logo 是国徽

    经小组评论的提醒,这个 logo 其实是意大利的国徽,公立学校放上校徽也是常规操作,1948 年启用的时间也能对上。从国徽的形态也能看出共产主义对意大利的影响之深远,要是树枝换成麦穗那就绝了😂。

    其实我们之前对比的结论,1943 年和现在相比,老城区只有一栋建筑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这所小学。我们再回顾一下,教堂和足球场都是被盟军轰炸所毁,紧挨着教堂和足球场的小学和初中,地图对比也都重建过,那么很有可能,小学和初中,都曾经在 1943 年,被战争所毁。并且我再大胆猜一下,为什么 Rione 老城区所有楼都是 4 层,唯独 B 小区是 5 层。在位置上,教堂,小学,B 小区都是挨在一块的,有可能这三个地点都被轰炸给破坏了,所以 B 小区也可能是在 1943 年之后重建的。

    继续回到正题。确定小学的位置之后,我们再来看她们到底是在 A 小区,还是 B 小区,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个问题,根据 1943 年的真实影像,辅助现在的街景,我画了一张示意图:

    1943 年 Rione 城区示意图

    根据街景,小区的出口,也就是小说中的院子大门口,A 和 B 分别都有两个(剧中也是对称的两个),都是左右(东西)两个方向。我们再回顾一遍小说的描述: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如果她们在 A 小区的话,平时上学显然是走东门,出门向右拐去上学的话,那么学校的大门就是朝南的。她们如果要想去大路和隧道的话,最快的方式是直接从院子的西门走,出门即是大路;如果像往常一样走东门的话,最近的路也是和往常一样出门向右拐,向左拐的话需要绕 A 小区大半个圈,根本不可能像小说写的「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

    如果她们是在 B 小区的话,平时上学走的就是西门,出门向右拐去上学的话,那么学校的大门就是朝北的。如果她们想要去大路和隧道,最近的路就是出门左拐,然后右拐笔直走,然后就可以「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了。再综合前面埃莱娜住的楼有 5 层这个信息,B 小区很可能就是埃莱娜童年时的「院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学校、院子在剧中的位置关系,也和 B 小区就是「院子」的情况十分相似。不过在剧中,院子和教堂之间,还有一栋居民楼,院子的西边不是小学,是阿奇勒家的杂货店,小学在院子的西北方向。有时间我再把剧中的地图给画出来,那个地图也很有意思(flag 已立)。

    埃莱娜和莉娜童年生活的院子
    相约一起上学的院子大门

    知道院子的位置之后,我们来重现一下,童年埃莱娜和莉娜的那次探险看海的经历。先看原文:

    我像往常一样在大门口等莉拉,只是我们没有向右边走,而是穿过大路,往左向隧道方向走去。
    那时候虽是清晨,但天气已经很热了。太阳底下,有很浓烈的青草和泥土的气息。我们穿过高大的灌木丛,走上了那些我们不熟悉的小路,向轨道走去。我们到了一根电线杆那里,把上学穿的围裙脱下来放进书包,然后把书包藏在灌木丛里。我们向田野走去,我们对那片田野倒是很熟悉,非常激动地顺着一条斜坡跑了下去,这条坡通往隧道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隧道口非常黑,我们从来都没有进去过。我们手拉手走了进去。那是一条长长的通道,出口那里的光亮好像距离我们很远。

    直接开始图片解说:

    童年探险(穿过隧道前)

    意外的是,童年的灌木丛,现在居然还存在(Rione 城区真是啥都没变):

    至少 80 年历史的灌木丛...
    灌木丛
    灌木丛入口
    灌木丛出口(藏书包的地方)
    田野不在了,斜坡还在(确实有挺大的落差)
    到达隧道比较隐蔽的地方(为了逃课费劲心思哈哈)
    「出口光亮很远」的隧道

    前面的原文引用里也提到过,小说里的隧道有三个口,现实中也是这样,这一点和剧不太一样。她们俩从斜坡下来后,进入的肯定是最右边的隧道。

    隧道有 110 米长,对小孩来说确实需要鼓足勇气

    从院子到隧道,这一段描写之详细,与真实地理之吻合,让我很难不相信这是作者真实又深刻的童年经历。然而穿过隧道之后的探险,就让我有些哭笑不得了😂。

    老规矩,先对比 1943 年和现在的穿过隧道之后的地图:

    主要道路都没有变化

    接下来我量了一下隧道到海的路程:

    隧道到海只有 1.5 公里

    1.5 公里,对成年人来说最多也就走半个小时,小孩子我算两倍,一个多小时也铁定走到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点距离,你们是怎么走了一下午都没走到,最后还淋雨原路返回的??最终还是在书中的细节找到了答案:

    莉拉说,在维苏威火山方向有大海,里诺去过那个地方,他说那里的海水是蓝色的,波光粼粼,非常漂亮。

    我们看一下维苏威火山在哪儿:

    黄线是她们应该走的路线,右边这座火山就是维苏威

    她们向维苏威火山走,方向完全和海岸线平行,就算是走到天黑也看不到海啊😂...(看来里诺说的话从小就不靠谱啊)我们再看一下书中是怎么描述的:

    我们在那条大路上走了至少三个小时,我觉得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没有什么差别。
    我们离开那条隧道很长时间了,已经看不到隧道了,那是我们城区的边界。现在,眼前的路开始变得非常陌生,不断地向前延伸。人们好像对我们的命运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变得荒凉:有丢弃的破桶、烧过的木头、汽车的骨架,还有断了辐条的车轮、破烂家具和生锈的铁器。为什么莉拉要看着四周?为什么她不再说话?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

    如果她们走的是正确的路线,不仅一个小时就能到,并且沿路应该都挺繁华的。根据地图推测,她们肯定是在出隧道之后第一个路口,就走错了方向,朝着维苏威火山走了:

    离成功看海就差那么一点

    几个感想。一是住在一个海滨城市,并且她们的城区离海只有 2 公里,居然记事以来高中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海,不仅仅是家庭穷苦没有心思去看海,也能看出父爱母爱的缺失(文具店老板娘暑假都会请埃莱娜带她的孩子们去海滩);二是既然莉娜这么聪明,可能半路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走错路了,但是她要强的性格不可能认错,于是才会半路倔强地要原路返回;三是小时候埃莱娜是真崇拜、真信任莉娜啊。

    两个憨憨

    另外,在之前豆友提供的一篇博客里,能够知道 Rione 的图书馆叫做 Biblioteca Andreoli,谷歌地图能直接搜到,并且与 1943 年相同位置的建筑对比也没有变化,具体我就不再赘述了。关于童年城区的挖掘,差不多就是这些了。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对 Rione 城区都有一定的虚构成分,因此难度有些大,确实也费了不少的功夫。挖掘过程尽可能的做到了严谨,但是仍然可能有比较主观的部分。后面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故事的发生地点都逐渐在向那不勒斯中心,以及伊斯基亚岛靠近,很多地点都有了明确的地名指向,以及更容易辨识的地标,应该会轻松很多。

    最后,再回看一眼 Rione Luzzatti 城吧。

    接下来跟着剧中的剧情,逐集来挖掘地点。第一季前三集,所有故事都发生在 Rione Luzzatti 城区,前面说得够多,就不再赘述了。场景的切换发生在第四集,也就是莱侬上高中了。第四季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莱侬父亲带着她熟悉那不勒斯,以及去高中的路。

    S01E04 第一组镜头

    所以我们首先要找的是,莱侬父亲工作的地方。这个地址,上图中镜头中有一个很清晰的门牌,写着 TRIBUNALE DI NAPOLI,翻译为那不勒斯法院。这里剧中和原著不太一致,原著中对莱侬父亲工作的描述一直都是「政府的门房」,而剧中的剧情和镜头都是「法院的门房」。直接在谷歌地图中搜索这个法院:

    搜到的结果是这么一个楼

    搜到的结果和剧中差距实在太大,正当我想着是不是年代久远重建了的时候,突然间越看越觉得,这楼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意外找到背景中的建筑

    仔细核对细节(包括下边的鹰翅膀和浮雕),确认这就是第一个镜头背景中的建筑。顺着这栋建筑对面的小巷往前找,很容易就找到了剧中莱侬父亲工作的法院:

    剧中拍摄地

    来个现实和剧中镜头的对比:

    拱门和门里的细节全部都能对上

    现实中这个门左侧也有块老门牌,写的是 OSPEDALE S.MARIA DELLA PACE,翻译了一下,是一个医院的名字。因此可以推测,剧本中莱侬父亲工作的真实地点,应该就是最开始有时钟的那个楼,也就是第一个镜头背景中的建筑,而拍摄取景地,则是附近的一家老医院。

    在参观完父亲工作的门房之后,接下来的剧情是两人走到了海边,莱侬记忆里第一次看到大海,这个地方我是凭感觉在地图上找到的,所以直接上对比图:

    去海边的路

    莱侬发现了海,独自过马路

    莱侬第一次看海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剧情剧中和原著的差异很大,所以有必要再把书中的剧情再捋一遍。先摘抄原著中的这段描述:

    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一天,那是我长那么大以来的第一次,我不记得之前曾经有过。他对我很关注,就好像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他要传递给我他在生活中学到的所有有用的东西。他向我展示了加里波第广场,还有正在修建的火车站。他说那个火车站会修得非常先进,就连日本人也会赶过来,学习这个火车站的结构,回去也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柱子很美。但他向我坦白说,他更喜欢之前的老火车站,因为比较有感情。那有什么办法呢,那不勒斯一直都是这样:分割,打碎又重建,钱就流动起来,创造劳动的机会。
    他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一直走到我要去上学的地方。他和秘书处的人很亲切地交谈,他的语气总能讨人喜欢。在我们的城区和家里,他会把这种语气隐藏起来。他在一个校工面前炫耀我的成绩,在学校他还发现一个熟人,和他属于同一党派。我听见他不停地说“一切都好吧”或是“只能尽力而为了”。他带我去看卡罗三世广场,还有那些穷人住的地方,参观了植物园、弗罗拉街和博物馆。他把我带到君士坦丁堡街,然后带到阿尔巴港口、但丁广场、托莱多区。我满脑子都是名字,还有路上熙熙攘攘的汽车声和人声,丰富的颜色,还有周围节日的气氛。我很努力地想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回去讲给莉拉听。我父亲很风趣地和一个做披萨的师傅聊天,他给我买了一块热乎乎的奶酪披萨,他从卖水果的摊子上给我买了一只黄灿灿的桃子。有没有可能只有我们的城区才充满了暴力,而城市的其他地方都是光芒四射,一派祥和?
    他把我带到了他工作的市政大楼里。他说那里的一切都是新的,树都被砍掉了,老房子都被拆了:现在,你看看这里多宽敞,唯一古老的东西是安焦城堡,玲珑漂亮,那不勒斯总督安焦,那不勒斯两个真正的男人就是你爸爸和他。我们走向政府大楼,他一会儿跟这个打招呼,一会儿跟那个打招呼,他认识很多人。他跟有些人尤为熟悉,跟他们介绍我,无数次说我在学校意大利语得了九分,拉丁语也得了九分。他和其他人几乎不怎么说话,只是说:“好吧,是的,听从您的吩咐。”最后,他宣布要让我从近处看看维苏威火山和大海。
    那是非常难忘的时刻。我们一起走向海滨大路,风越来越大,阳光越来越强烈。维苏威火山的剪影就像一幅粉笔画,火山脚下堆积着城市常见的白色鹅卵石,能看见奥沃城堡土红色的剪影,还有大海。

    途中的地点都给的十分清晰,直接上图:

    经查证,阿尔巴港口并不是港口,而是一个古迹地名

    这条路线贯穿了大半个那不勒斯城,其实也是一条很好的旅游路线,沿途有很多景点,例如植物园、考古博物馆、安焦城堡(新堡)、那不勒斯王宫、奥沃城堡(蛋堡)等等,同时剧中很多取景地都在这条路线附近(先埋个伏笔)。

    加里波第广场

    加里波第广场

    广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地铁枢纽及商场

    火车站

    看起来还挺现代化的

    火车站

    卡罗三世广场

    卡罗三世广场

    卡罗三世广场的波旁济贫院

    植物园(大门很小巧)

    植物园

    博物馆

    博物馆

    感觉很值得一去

    大厅不定期会有各种展

    三...三星堆?

    星...星战?

    阿尔巴港口(剧透一下,剧中莱侬高中兼职的书店就在这里面)

    阿尔巴港的牌子,求懂意语的大佬翻译

    但丁广场

    但丁广场

    市政厅(原著中莱侬父亲的工作单位)

    从市政厅方向看安焦城堡(新堡)

    安焦城堡(新堡)

    那不勒斯王宫

    那不勒斯王宫

    那不勒斯王宫

    奥沃城堡(蛋堡)

    奥沃城堡(蛋堡)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莱侬的高中,以及莱侬父亲的工作单位,剧中和原著都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但是这趟旅程最后,也就是莱侬第一次看海的地方,剧中的镜头和原著中的情节却奇迹般地指向了同一个位置。

    回到剧中,接下来新的场景就是莱侬地高中了。关于这个高中,小说中没有给明确的名字,只是有几次提到说是一所文科高中,镜头中也一直没有什么有太多价值的信息。直到第二季中,镜头中才终于出现了高中的名字:

    S02E01 中终于出现了莱侬高中的名字

    镜头中的门牌,写的是 LICEO GINNASIO STATALE GIUSEPPE GARIBALDI,翻译了一下,LICEO GINNASIO STATALE 是州立中学的意思,GIUSEPPE GARIBALDI 是加里波第的意思(前面的加里波第广场,加里波第街的意文就是 Piazza Giuseppe Garibaldi 和 Corso Giuseppe Garibaldi),因此这所学校叫做加里波第州立中学。直接在地图上搜索这所学校:

    现实世界中的加里波第中学

    现实世界中,这所学校的牌子和剧中一模一样,但是不管是建筑还是周边环境,都和剧中完全不同。我绕着这所学校以及周边找了至少五圈,都没有发现有和剧中丝毫相似或者有关联的地方。之前有提到小说中莱侬父亲第一次带她熟悉高中位置,并且游览那不勒斯时,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他把我带到加里波第街上,一直走到我要去上学的地方。

    现实中的加里波第中学,正好就在加里波第街的尽头。因此,完全可以合理推测,原著里莱侬的高中就是这所中学。看来剧中取景地又一次和原著发生了不一致,那么剧中这所中学的取景地在哪里呢?在 S01E04 里,莱侬父亲曾经和她说,坐公交到法院路,就到学校了。

    S01E04

    法院路也就是剧中莱侬父亲工作的那个法院门前的那条路,我又仔细找了法院路及其周边,也没有任何收获。正当一筹莫展快要放弃的时候,经过一个通宵的努力,终于在第二季莱侬高中毕业,最后一次离开学校的镜头中,发现了一块不起眼的路牌:

    就是箭头所示的路牌

    路牌上的字十分模糊,尝试拼写了好多次,终于将最后一个单词给拼写了出来:APOSTOLI,地图中搜索这个词,惊喜来了:

    找你找得好辛苦

    学校的取景地也就在眼前了:

    学校取景地为 LICEO ARTISTICO STATALE(州立艺术中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地方离法院路还真不远,大概 200 米。看来剧中的台词还真是根据取景地来写的...

    来一组第一季莱侬高中剧中和现实取景地的对比:

    右侧墙壁残缺的形状都一模一样

    莱侬放学尾随尼诺也很有意思。(因为拍摄设备的焦段、画幅以及视角差异,小巷中的镜头与谷歌街景有较大差异,但是仔细核对细节,都是能对上的)

    尼诺放学回家的小巷

    尾随在后的莱侬

    小巷拐角

    后期要去掉墙上这么多涂鸦想想也是个大工程啊...

    潇洒的尼诺

    吉诺追了上来

    即将跟丢

    吉诺表白的地方是一个小教堂

     4 ) 【原声篇】克制与华丽的悲伤-剧情与对应配乐收集-Max Richter一生推

    关键词:配乐、剧情、原著

    四星给剧集,因为宏大的叙事还没有展开完,但相信很多童鞋都非常喜欢契合剧情编排的配乐,所以因为Max Richter的配乐必须要把星星加满!

    本文分为非剧透部分与剧情与配乐对应着解析的剧透部分供大家选择(包含原著与剧情的出入),安心食用。官方的原声集还未在大陆上架,欢迎童鞋们移步我的网易云歌单://music.163.com/playlist?id=2527056358&userid=435647761,我会陆续收集原声并找出剧集中对应的剧集为大家解析,Richter的配乐有着怎样的魔力。

    配乐介绍-非剧透部分


    My Brilliant Friend的原声由Max Richter全部包揽,也许你对这位将电子与古典结合起来的配乐大师还很陌生,但看过《禁闭岛》、《断线》、《降临》的童鞋应该对“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这首曲子有印象吧,我也是因为《降临》被Richter的曲子震撼到了。

    16年年末,我和好友坐在偌大的巨幕厅中看完了《降临》(强烈推荐在安静、音效良好的环境下观影),贯穿全篇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似乎就是在诉说着她们一声的故事,从此我开启了Max Richter的无限循环与安利之路,17、18年的网易云音乐最多循环应该都是他的歌。Richter的曲子有这样有点小悲伤和阴冷的“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也有华丽丽的重制维瓦尔蒂“四季”系列,最适合在熬夜还要充满斗志赶着早点去打图交作业的画图狗了┭┮﹏┭┮。

    所以当正在翻译My Brilliant Friend的Incanto小姐姐(大家可以在人人版的翻译君名单中看到她哦~)第一次告诉我,她喜欢My Brilliant Friend中的一段曲子时,直觉告诉我,这是Richter的杰作。当时My Brilliant Friend第一集才刚刚出,我俩就觉得这部剧可能会是个爆款(今日看了果然是王炸)。对于我来说,更多是因为Richter做配乐的私心。

    以下是Richter出的My Brilliant Friend合集曲目列表,Richer用了已有的曲子为My Brilliant Friend配乐,但剧集中有好些首我都没找到,所以我觉得可能还会推出官方的My Brilliant Friend新原声。之前Richter也制作了The Crown的配乐,同样是精品剧集。

    原声(非剧集中出现的顺序)

    1. "Spring 1" (from the album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2012)

    2. "Summer 2" (from the album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2012)

    3. "Cypher" (from the single Cypher, 2018)

    4. "Aria 2 - Pt. 1"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5. "Infra 5"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6. "Infra 8"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7. "Love Song (Cascade)" (from the album Perfect Sense, 2011)

    8. "Organum" (from the album The Blue Notebooks, 2004)

    9. "Dream 13 (Minus Even)"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10. "Vladimir's Blues" (from the album The Blue Notebooks, 2004)

    11. "Iconography" (from the album The Blue Notebooks, 2004)

    12. "Chorale/Glow - Pt. 1"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13. "Circles from The Rue Simon - Crubellier" (from the album 24 Postcards in Full Colour, 2008)

    14. "Dream 19 (Pulse) - Pt. 6"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15. "Interior Dreams an Idea" (from the album Henry May Long, 2008)

    16. "Kierling/Doubt" (from the album 24 Postcards in Full Colour, 2008)

    17. "Space 11 (Invisible Pages Ove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18. "Space 17 (Chains) - Pt. 7"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19. "Space 21 (Petricho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20. "Sublunar - Pt. 1"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剧透警戒线-剧情与音乐


    持续更新锵锵锵……也欢迎各位童鞋帮我补充

    第一集

    NO.1 她想将一切抹去

    曲目:"Space 21 (Petricho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 "Space 17 (Chains) - Pt. 7" (from the album Sleep, 2015) / "Space 21 (Petrichor)"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深夜,老年的埃莱娜接到好友莉拉的儿子里诺的电话:“Mamma’s missing.”里诺的声音中略带哭腔,原著中说:“他哭了起来,我耐着性子,让他把绝望和痛苦都展示出来。他开始假装啜泣,后来是真哭了。”而埃莱娜则是由些许的不耐烦,她讨厌这个照顾不好自己的母亲、吊儿郎当地虚度光阴、还会时不时张口向她要钱的中年巨婴。里诺的无助、埃莱娜烦躁,都暗示着,也许莉拉也不是第一次任性地逃离她原有的生活了。多年后,银发的她仍然懂得好友所希冀的是什么,她希望里诺放弃寻找:“For once, act the way she’d want you to. Don’t look for her.”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她终究放心不下,主动给里诺打电话询问他母亲的踪迹,此时笨儿子才发现母亲带走了属于她的一切。“在她六十六岁时,现在的她不仅仅想自己消失——她还想把过往生活留下的一切都彻底抹去。” 放下电话的埃莱娜坐在宽敞的工作室中思索着往事,准备写下她们的故事,却依稀望见年幼的莉拉坐在前方木质的藤椅上,目光稚嫩而坚强。此时"Space 21 (Petrichor)"缓缓述出,勾勒起这一段复杂微妙的感情。(后面又加了弦乐,我没有找到更像的了,暂定就是Space系列的吧)

    剧集中阴暗的部分几乎都是Space系列,和Space 系列一样,剧集中有许多歌都出自Sleep From Sleep(Sleep的精简版)这两张专辑。曲如其名,这是两张“摇篮曲”专辑,Max想让听者“fit a full night's rest”,私底下认为服用后可起到致郁疗伤、于灰烬中涅槃的疗效。

    比起专辑中其他曲子,Space系列更带一丝诡谲神秘,所以当莉拉出现背景音响起时,听得我好怕下一秒文艺片要变成惊悚片。与其说是摇篮曲,更不如说是写给宇宙的乐章,但不是为星爵的熙熙攘攘的宇宙而作,而是《星际穿越》那样的浩瀚孤缈的宇宙,就像有人说,这是“黑暗的真空里有量子潮汐的涨落,无奈的人生中有人心波浪的涟漪。”(网易云音乐ID:Mathred)

    No.2 暴力之声

    曲目:“Iconography” (from the album Blue Notebooks, 2004)

    曲目 Iconography 出现在大家在教堂做礼拜时的一幕。剧集中貌似改成了卡普乔先生的葬礼,在教堂中,卡梅拉的父亲佩卢索先生突然被堂•阿奇勒的走狗拖走,暴打一顿,扔在街上。在这个破败的那不勒斯城区中,暴力如同黑暗中的野兽,在阴影下肆意生长,堂·阿奇勒就是这样一类“吸血鬼”般的存在,他放高利贷榨干了佩卢索先生,收走了他的木匠铺子改成了自己的杂货铺,于是就有了卡梅拉在放学途中遇见她那陷入绝望的父亲,无力对着杂货咒骂的一幕,我们可能猜想,就是因为这次在自家店门前争吵让堂•阿奇勒感觉到了羞辱,于是想在大家聚在一起时杀鸡儆猴。原著中倒是没有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佩卢索先生在大家做完弥撒后情绪失控对着堂•阿奇勒大骂,让堂•阿奇勒露出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本性,亲自将佩卢索扔向一棵小树,半死不活。编剧们将零散的线索改编,串联出了这个小城的暴力之声。

    “Iconography”出自Richter的第二张专辑 The Blue Notebooks,Richter本人说这是一张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抗议专辑,也是对他自己陷入困境的童年的冥想。“Iconography”给人一种在昏暗的灯光下摇摇欲坠之感,就如同在暴力危机四伏的那不勒斯,人人自危。

    Richter在这张专辑中尝试了新颖的表现方式,比如打字机的敲击声伴随Tilda Swinton(没错,就是奇异博士中的古一法师)朗诵着的卡夫卡的The Blue Octavo Notebooks。今年Richter也出版了“The Blue Notebooks”的15周年重制版,重新编曲了包括降临、禁闭岛与断线的配乐“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在内的18首乐曲。

    NO.3 她像位勇士

    曲目:"Spring 1" (from the album Recomposed by Max Richter: 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2012)

    算术比赛中,莉拉击败了留级生恩佐,于是在放学后恩佐召集了他的喽啰们朝莉拉扔石头。此时“Spring 1”响起,埃莱娜做出了一个巨大而重要的决定:莉拉“像勇士一样光彩照人”,我决定要“跟随她的步伐”。莉拉的确比同龄的小女孩勇敢太多。作者童年记忆中的那不勒斯是一个看似普通的东西也能要人命的城市,如果一块石头大众太阳穴,就会丧命。恩佐与莉拉的恩恩怨怨不止这一次算术比赛,石头混战也不是仅此一次,所以面对恩佐们的石头攻击,埃莱娜会躲起来,而莉拉似乎精通躲避石头的生存法则,她擅长预测石头的轨迹,不紧不慢地优雅躲过,所以她敢于以一敌十,像一个勇士。

    Richter运用电子乐将创作于1723年的最为世人熟知的Vivaldi的作品《四季》重新改编,呈现出全新的活力,增添了些许浪漫的氛围(网易云音乐ID:网易云UFO丁磊)。

    对比两首我大爱的spring,“On The Nature Of Daylight”带着克制的悲伤,"Spring 1"则是一派万物复苏兴兴向荣,欢快的弦乐,沉郁的低音,仿佛是终于经历万难,沐浴在绚丽的日光下。献给勇士莉拉,也献给决定要勇敢起来的埃莱娜。(美剧 The Crown第二季第七集中玛格丽特公主和 Tony那一段的配乐也是它)。

    第二集

    NO.1 我们写小说吧

    曲目: "Dream 13 (Minus Even)" (from the album From Sleep, 2015)

    这是莉拉和埃莱娜在读《小妇人》和埃莱娜拿着莉拉写的书找莉拉的时候的背景音。《小妇人》是莉拉之前看过的,由奥利维耶罗老师借给班上成绩好的女孩看。莉拉非常喜欢,后悔没能多看一遍,也遗憾没法和埃莱娜分享,所以当两个小姑娘从堂那里“敲诈”来“巨款”后,买走了在橱窗里晒得发黄的《小妇人》,兴致勃勃得一起阅读。莉拉幻想着能她们俩自己写一本小说,聪明的她也动手也快,当埃莱娜拿到莉拉写的《蓝仙女》开篇时,也被她稚嫩而精彩的语言惊艳到了。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抛开那些无奈的现实因素。

    相较于Space系列的空灵低沉,Dream系列更温柔、舒缓,让人可以安心做个好梦,像是弯弯河流述说着温暖的故事。

    NO.2 不该扑灭她骄傲的火苗

    曲目: "Infra 5"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在Infra 5的诉说下,莉拉消失了,确切说是她被奥利维耶罗老师破天荒地教训一顿后,消失了一段时间。原著中是买书-莉拉写书-奥利维耶罗老师收走莉拉的小说-奥利维耶罗老师奚落莉拉-两个小姑娘逃学去看海-莉拉被父亲扔出窗外,剧集为了增加冲突,改编为买书-两个小姑娘逃学去看海-奥利维耶罗老师奚落莉拉-莉拉写书-奥利维耶罗老师收走莉拉的小说-莉拉被父亲扔出窗外。仿佛莉拉的小说是忍受着巨大压力下证明自己的产物,而奥利维耶罗老师却扑灭了这骄傲的火苗,让莉拉强行请求父亲送她上学,导致了最后的极端冲突。

    Infra 5出自Richter在2010年的这张“Infra”专辑,是以2005年伦敦恐怖爆炸事件的中心主题为主题的,Pitchfork将这张专辑描述为“令人痛苦的华丽”,也是恰如其分了。

    Infra 5也是一首充满冲突的歌,4分钟之前是暗流涌动,4分钟之后是波涛汹涌。这首曲子同样也是《寿司之神》的配乐,配上小野二郎的名言服用效果最佳:“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即使到我这年纪,工作了数十年,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品至善。”

    NO.3 暗杀-堂•阿奇勒

    曲目: "Infra 8" (from the album Infra, 2010)

    堂•阿奇勒被暗杀后,埃莱娜去找莉拉时,“Infra 8”响起。弦乐让丝丝悲伤如刀一般刺痛着人心,但在堂•阿奇勒的死亡中,更像是不安尖锐地在人心中嘶吼。聪明如莉拉,不但编织着谋杀的细节,还镇静地推断着真正的杀手。“Infra 8”一直给我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悲伤感。就像:

    “夜里突然起了风,沙沙作响,扰的人思绪凌乱,辗转难眠,纵有千言万语在,燃于心头,蝇尘穿纱终归落,手抚过,才知沧海桑田。(网易云音乐ID:DL衡川)”

    未完待续~欢迎各位童鞋关注我的网易云音乐歌单 //music.163.com/playlist?id=2527056358&userid=435647761

     5 ) 豆瓣9.4,这部神剧击中了我们的泪点

    11月18日,HBO新剧《我的天才女友(My Brilliant Friend)》开播,目前已播出4集,豆瓣评分稳定在9.4分,比原著还高整整1分。

    新剧《我的天才女友》改编自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埃莱娜和莉拉的少女时代。它以影像化形式还原我们阅读时的想象——破败不堪的那不勒斯,以及生活在其中又不断逃离的六岁和十六岁的故事。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全球售出超过千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销售,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Ferrante Fever)。中译本自从去年1月相继推出后,也常以高分占据国内各大图书榜单,可以说是近两年国内最受关注和讨论的外语小说作品了。

    因此,在2016年传出将要以4季、每季8集来改编“那不勒斯四部曲”消息的时候,就备受原著粉关注和担心。由于书籍中的心理描写过多,故事时间跨度半个世纪,“如何忠于原著”和“怎么样表现出主人公复杂的心境和情感”成为改编首先需要克服的挑战。

    终于,在今年冬天,我们得以看见HBO改编的第一季,目前的评价似乎超过了不少原著粉的期待。美国杂志 Variety 盛赞“在改编的过程中,既保留了其文学品质,同时又通过动人、有效的方式把其他东西呈现在了屏幕上”。

    改编的作品千千万,为什么这部会比原著评价还高?可能是恰恰完美处理了“真实”和“想象”的距离。

    一、真实

    故事背景发生在二战后的那不勒斯,其实更准确应该是卢扎蒂区——那不勒斯的郊区、贫民区,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成长在意大利南部第一大城市的她们,明明距离大海边很短车程却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为了最大程度“呈现一个真实的那不勒斯”,拍摄团队在距离那不勒斯市区 45 分钟车程的卡塞塔(Caserta)市终于找到了一个超过两公顷的拍摄场地。

    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美术指导 Giancarlo 及工作人员将这个废弃的玻璃厂改建成了战后时代的居民社区:4层楼高的住宅区、教堂、隧道一一被复原,这些“像是在空无人烟的地方凭空而起的房屋”,毫无价值,毫无吸引力,甚至可以用“破败”、“压抑”形容。

    在前四集,故事的场景大都发生在社区和那些毫无特色的公寓里,如同古希腊戏剧那样简略的场景反而更容易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埃列娜和莉拉不断在测试她们的“界限”,尤其体现在她们童年经历中的那次逃课,第一次出发去看从未见过的大海,第一次穿过隧道,第一次看见向前延伸的地平线。

    比起场景的复原,大家更在乎的是成长于那个环境下的两位对于环境所作出的不同回应,如同埃莱娜和莉拉在小说中讨论的:“如果没有爱,不仅人们的生命会变得乏味,城市的生命也是如此”。

    除了场景设置所带来的沉浸感,也在语言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来还原。作为HBO第一部原创的非英语剧,《我的天才女友》采用意大利语,甚至70%的对白采用50年代的那不勒斯方言,连不少意大利人都需要字幕才能看懂。

    这也因此给电视剧增加了不少难度,首先就是选角的困难,为了找到会说那不勒斯方言的4个女孩,选角经历了8个月,在试镜的 9000 多个女孩中最终选了这 4 位女孩来分别饰演莉拉和埃列娜的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饰演童年埃列娜的 Del Genio,最初是陪哥哥来试镜,却没想到被意外选上的是自己。

    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在采访时说到,HBO对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确保这部剧的对白是那不勒斯方言,他不理解——既然观众是看字幕,为什么还要对语言准确性要求这么高?HBO是这样回答的:希望这部剧给观众的感觉是真实的。“那一刻我明白了HBO之所以成为HBO的原因。”

    语言一直在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部分,那不勒斯方言、拉丁语、希腊语——这些语言都代表着阶级和身份,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单纯的英文对白的“那不勒斯世界”。

    二、想象

    和原著框架一样,故事是从60多年后的一通电话开启,当身为作家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的电话,得知她在66岁失踪并抹掉所有的“痕迹”的时候,出于愤怒和复仇,埃莱娜开始回忆、写作这个故事,以此来对抗莉拉的“自我擦除”,并敞开给所有人看。

    其实,书籍中的空白部分刚好满足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埃莱娜年老的旁白似乎也预示着之后的痛苦生活和对童年生活的哀悼。

    比如,作者在书中对于人物的视觉描述很少,而且大都是宽泛、广义的评价属性的词语:索拉拉兄弟“很帅”,莉拉是“黑黑的”“娇小的”,至于埃莱娜则有时候“很漂亮”有时候“丑陋”——所有这些书中保留的空白,给到了读者和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当看到屏幕中的人物,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情感偏向来重塑书中他们,常常有人在问自己到底是莉拉还是埃莱娜,可能在看剧的时候更容易随时改变。

    作为书的叙述者和唯一指南,埃莱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个人叙事,以及完全内心私人化的体验。但在剧中,我们则可以跳脱出来,通过短暂的蒙太奇和街道上的跟踪拍摄,以第三者的身份窥探到“那不勒斯的任何方面”。暴力、困苦和恐惧在各个成长阶段都有发生:这片父权至上的社区,女性往往成为暴力见证者,无论家庭还是社会。

    剧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当莉拉和埃莱娜在广场的椅子上读着《小妇人》的时候,不远处正在发生殴打。这一刻两种文明的冲撞显得极为剧烈,但显然这对于她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只是打断阅读的小插曲而已,是童年快速结束的众多干扰之一。

    如果说以前的暴力更多是发生在成年人之间的利益、地位不平等所导致,那么在青春期,女性身体本身就带来了威胁和隐患,尤其是索拉拉兄弟和他们的“菲亚特1100”,他们就像是鱼缸里的鱼网,伺机而动等着那些漂亮女孩的长大。这种威胁在屏幕上有更紧张、强烈的呈现:艾达被强行“邀请”进车里去兜风,书中的描述是“她有点生气,但也笑了”,但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她是衣衫不整、脸上还有花掉的口红,低垂的头也明显受到了伤害。

    当然,留给大家最大想象空间的,还是“消失“的作者和她无处不在的影响。

    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我们必定绕不过作家“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这个笔名,作者的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都至今成谜。自从1992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费兰特从未参加过任何颁奖和采访,只接受少量的书面采访,这也成为“费兰特热”的一个组成部分,给予读者一个猜测、想象、难以被定义的快感和珍贵空间。

    这次的改编也有费兰特参与,并亲自选定43岁的意大利导演萨维利奥·科斯坦佐(Saverio Costanzo)来执导和参与共同改编。2007年,科斯坦佐就曾联系费兰特试图拍摄她的短篇小说《消失的女儿》,但直到2016年才首次合作。

    在此之前,科斯坦佐执导过同样热门书籍改编的电影《质数的孤独》,并因此受到了部分原著粉质疑,这也让他对费兰特的邀请感到为难,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邀请。

    《质数的孤独》

    和大多数人猜测的一样,费兰特在这次合作中依旧保持“匿名化”,连和导演的联系也是通过邮件和WhatsApp来沟通的,导演甚至“抱怨”自己仿佛是在和一个幽灵工作。不过,在剧集播出后,费兰特已经看过并表示“很满意”。

    这让我想起导演在花絮里说的,“不能因为生活很悲惨,就创造出悲惨的事物,要试着创造出高尚的事物。”

    三、不止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见证了成长于同一社区的莉拉和埃莱娜不同的命运:莉拉早早辍学嫁人,埃莱娜却成为畅销作家,成年后又爱上同一个男人、共同抚养孩子。看到这里,会不会觉得有点像意大利版《七月与安生》?

    她的确用众多篇幅来描写了女性友谊的故事,这当中有共同的秘密、不甘示弱、彼此的嫉妒和支撑。交换玩偶是友谊开始的楔子,但是在门前等待“吃人”阿奇勒开门时候彼此握紧的双手才让两人真正接纳对方,我懂你所有的伪装,你也知道我什么时候在说谎,这个秘密和藏起来的10里拉、逃课的约定、彼此分享的初潮的时刻一样,都是友谊的见证。但我们还是会嫉妒彼此,作为社区最聪明的两个女孩,两人在学习上的比拼和较劲很明显,这种竞争和角力甚至会体现在谁先谈恋爱,谁先失掉处子之身。

    但费兰特明显野心不止于此。

    在莉拉和埃莱娜超过半世纪的友谊中,见证的还有知识对命运的改变、青春期的焦虑、金钱的具象化的影响力,以及,最重要的,她们两个自我认识的探索和映射。

    埃莱娜看起来是温柔的、犹豫的,莉拉则是野性的、坚定的。可是令人意外的是,最终不断出走的是埃莱娜,一辈子从未离开过那不勒斯的却是莉拉。

    可能在小时候就注定了这个结果,提出逃课去看海的是莉拉,中途想要回头的也是她,反而是“从未渴望过离开这里”的埃莱娜想要走到海边。

    在这里,我们才第一次看到莉拉害怕什么,她可以毫不畏惧男生的欺凌,可以去找人人畏惧的阿奇勒要回自己的玩偶,可以在被父亲扔到窗外时坚持说“我没事”,但“离开熟悉的社区”对她而言太难了。

    后来,莉拉在书中自述这样说,“你走得越远,就会越自在。而我呢,仅仅穿过大街上那个隧道,我都会感到害怕,你记不记得,有一次我们想去看海,后来下雨了?我们两个是谁想继续向前走,是谁想后退的?我还是你?”

    而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第四集的开头,终于出现了大海。埃莱娜旁白响起:“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海面波光粼粼、涛声汹涌,这种景象让我感到眩晕……我想到了莉拉,想到了我们出发去看海,但是中途折返的那天。”

    埃莱娜的目光和脚步常常跟随着莉拉,但莉拉却总是把埃莱娜推向更广阔的地方,有些我做不到的,就由你来完成吧。无论电视剧还是书都叫《我的天才女友》,我最初坚定不移是指“天才”莉拉,可是后来,我想起莉拉坚持埃莱娜要继续学下去时曾说“你不一样,你是我的天才朋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要厉害。”

    原来,不止埃莱娜把莉拉当“我的天才女友”,莉拉也一直把埃莱娜当做自己的“天才女友”啊。

    作者| 东东西西打电话;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细说天才女友·第二集:钱

    莉拉绝对的反抗,换来的是绝对的暴力,她被扔出窗子。即便此时,这个倔强自尊的孩子还是不容自己表现出悲伤和绝望,在埃莲娜面前她一定要强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微笑着说:“我不痛,我不痛。”

    细说天才女友·第一集:娃娃

    第一场:莉拉的坚定

    莉拉的拳头坚定地磕在阿奇勒家的门上,开门的是阿奇勒的妻子,玛利亚。埃莲娜不敢张嘴,发言的仍是莉拉。莉拉像与之对等的大人一样,不接受玛利亚的转达,她一定要跟阿奇勒对谈。又一个女权意识的情绪点。

    阿奇勒慵懒声音又轻又远,却透着权力和压力。他的身影出现在浓重的阴影中,他走过来的步履随意而缓慢,彰显了充沛的压迫感。作为压迫的受力者,镜头先交代了紧张得喉咙发干的埃莲娜,然后横移到莉拉脸上,镇定,骨头一般的镇定从她双眼凝聚。她也哆嗦,她也怕,但她的姿态是迎上去的。

    这时阿奇勒逼到了她们面前,我们可以听到阿奇勒的呼吸十分沉重,吸烟的滋滋声出奇地大,而镜头中的阿奇勒总是霸占了屏幕的大部分。这些音效和画面的略微夸张都是为了表现阿奇勒邪恶的气场,以凸显女孩们的焦虑和畏惧。

    埃莲娜的眼神是游移的,但是莉拉敢于和庞大狰狞的阿奇勒对视,表达诉求。她的声音是那么沉静动听,像个充满智慧的天使。

    出人意料,阿奇勒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公平理智甚至有些温和的态度,当然,我们得相信,这是莉拉用自己的话语挣来的公平。她竟然从其他孩子梦魇中的“吃人的阿奇勒”手里拿到了钱,好一出虎口拔牙的把戏!

    送走两个小妖精的阿奇勒竟然好像松了一口气,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轻微的诧异和疑惑,这都是因为莉拉。

    拿到钱后的莉拉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她知道要想保住这笔财产,就得把它藏起来,藏钱的地点和正确的方式,都体现出她准确严谨的判断力。

    注定穿插整部剧作的画外音响起: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也是我时刻能注意到的,是她的坚定。莉拉很坚定。”

    (充满回忆氛围的配乐逐渐加强,总令人想哭。)

    第二场:文学的力量

    如何使用这笔钱更体现了莉拉的远见卓识,小小的一笔钱竟被她当成改变命运的阿基米德支点。《小妇人》的畅销给她指引了一条财富之道:写书。虽然她还只是个少女,大多数少女此时仍然混混沌沌,可是当莉拉说她要写作时,我相信没有哪一个观众会认为她在异想天开。因为她的语气如此肯定从容,不带一丝犹疑。

    两个天使来到书店。埃莲娜问女店员,那本书好看吗?店员说,我怎么知道,我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看书?——看似闲笔,却透出恶劣环境中没有觉醒意识的女性自身的悲哀。我们可能还得留意到书店中另一个在翻着类似画报的女人,她是在阅读吗?好像是的,可是从她漫不经心的翻阅方式,就知道她不可能在进行严肃深入的阅读。

    在这样的情境对比之下,拿到书后就立刻捧起来进入阅读状态的莉拉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她的投入以至于让她一出门就撞上了别人。她多么渴求知识啊!

    坐在石椅上流畅地朗读书本内容的又是莉拉,这又会让观众微微惊叹她此时已经拥有的学识。一旁的埃莲娜虽然也如饥似渴地在看,可是她是没有出声的,很有可能是她还不具备流畅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小妇人》的内容多么应景切题啊:

    “贫穷太痛苦了……有些女孩有那么多漂亮的东西,而其他姑娘什么都没有,真不公平。”

    争执的喧嚣中断了埃莲娜和莉拉的文学世界,场景转移到索拉拉家族的酒吧兼点心房。那个被西尔维奥击倒在地的老者正是之前撞掉莉拉手中书本的人(莉拉准确地说出他是阿奇勒的跟班),在埃莲娜和莉拉坐下阅读时,他在背景中缓缓走出画面,原来他是来到了索拉拉家的点心房。

    索拉拉家第一集只出现了一回,但是当时就埋下了随时会引爆的烈性炸药,旁白交代了索拉拉家和卡拉奇(阿奇勒的姓)家的矛盾。如果说当时两家的矛盾还是暗流,此时则已是地上的明河。

    本剧画面的故事容量是丰富的,当阿尔弗雷多站在索拉拉夫妻身旁时,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本不需要额外的镜头和旁白补充,我们就清楚地意识到懦弱却不甘的阿尔弗雷多投靠了索拉拉家,要洗刷自己的仇恨与耻辱。

    索拉拉家在大街上打阿奇勒的伙计,既是向阿奇勒宣战也是向街区宣告必胜的自信。

    莉拉冷静地观察眼前发生的一切,发现其中不合常理之处,得出许多坏事将要发生的结论。事后阿奇勒的死证明了她出色的判断能力。

    第三场:命运的分裂

    几个月后,埃莲娜和莉拉还是在石椅上,此时她们已经能够背诵《小妇人》的情节。在埃莲娜还沉沦在情绪性的漩涡之时,莉拉张着灼亮地双眼,再次认真地表达要写书的看法。为了给埃莲娜信心,莉拉创造性地发明了“提桶理论”,一如她第一集说“阿奇勒恐怖童话”时展现的故事天赋。

    这时,埃莲娜将话题转移到了眼前的头等难题:升学。学拉丁语就是升学的意思,只有升学成功才能继续学习拉丁语。相比埃莲娜的忧虑,莉拉坚定自主地说,自己一定会学拉丁语,她决定她的未来。而埃莲娜还在纠结买书和练习本……两人的境界高下立判。埃莲娜是个像大多数人一样的现实主义者,可是莉拉是个并不脱离现实(她深知金钱是赢得公平的关键事物)的理想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虽然,她终将失败,可是不以成败论英雄,她不可被人轻看。

    索拉拉点心房师傅的女儿吉耀拉和阿尔弗雷多的女儿卡梅拉迎面走来,卡梅拉神情失落,被问到是否能升学时,她只是说吉耀拉可以。莉拉自信而且骄傲,对吉耀拉说她和埃莲娜都会升学,如果你也可以的话。吉耀拉“哦”那一声,蕴含着讽刺性的吃惊,好像在说:“啧啧啧啧,把你厉害得!”

    小演员们的外型和演技都相当出彩,而且我发现几乎所有电视剧的小演员都比成人演员更讨人欢心。

    卡梅拉被父亲呵斥回家了,她没有表示一点积极的反抗,这自然是那个社会的常态。吉耀拉跐过脖子来,立刻把小伙伴的羞耻出卖,喜剧效果为场景画龙点睛。

    回家路上,她们还碰到了抱着柴禾的艾达(疯寡妇梅丽娜之女),她也是一个放弃学业了的,而且她对读书没有任何兴趣:“我不喜欢学习,我想去工作。”通过这些周围的女孩子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无知和肤浅见地,衬托的是莉拉和埃莲娜的特立独行和她们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这里又插入了一笔卡拉奇家和索拉拉家的暗中角力,当斯特凡诺(阿奇勒长子)说“我要让你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摩托时”,索拉拉家双子骑着摩托故意从他面前缓缓开过。

    莉拉将《小妇人》郑重地交到埃莲娜手上,忧伤的音乐再次想起,她是否已有不好的预感了呢?接下来一段镜头意味深长地拍下了两人相背而驰的情节,走到门框,两人还无声地对望了一眼,各怀着心事,那是对前途的迷茫。虽然莉拉的动作和神态显得比埃莲娜坚决,但并不能掩饰她的无助。这组交叉并列镜头,我将之命名为“命运的分裂”,两人的背行,意味着她们命运的分歧,自此开始。从今往后,只会越来越明显。

    第四场:现实的樊篱

    埃莲娜听从父母决断自己命运的这场戏,给了埃莲娜很多面部特写,渲染她的凄徨无助,她试图张嘴说点什么,但是她内心的力量与现实相比太过微弱。与埃莲娜的弱势相比,父母各有不同的强势,母亲靠的是咄咄逼人的语气和手部的大幅度机械动作(像要掐死某个人一样),父亲靠的是肆无忌惮地喷烟和直视人心的眼神。

    埃莲娜从沉默中积蓄起反抗的力量,她内心的力量是从她一动不动望着母亲的那对眼睛来体现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对母亲的恨意在焦聚。

    埃莲娜走到窗前,望着莉拉的家,窗户旁边有一幅圣母像,那象征着什么?贫民区女性的一点微弱信仰和希望吗?

    埃莲娜的目光是一个绝佳的过场,故事场景随即转移到莉拉家中。哥哥里诺正在试图为莉拉争得上学的费用和权利。父亲的巴掌给了哥哥,角落阴影中的莉拉却一阵害怕地痉挛。角落里的拍摄让她像一只小老鼠一样可怜。她该怎么办呢?

    窗口对视的一幕,充满情绪的力量,谁能在这里忍住不掉眼泪呢?埃莲娜终于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她的家境也比莉拉好一点,而她的父亲显然对她抱有更长远的期望。

    奥利维耶罗老师对莉拉的母亲说了很多理想主义的话语,那套说辞和中国中学教师的口吻没有任何区别,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漂亮劝告,虽然奥利维耶罗老师有着女性主义的觉醒,但说到底,她可能只是在莉拉身上看到了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和缺陷,所以才对莉拉抱这么高的期待,因为她对其他女生的态度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她对女学生们灌输的也只是那套带着偏颇和仇恨的斗争观念。但这也正显出了这部电视剧现实主义的特征,它不用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光芒来抚慰人心,因为这是无益于真相的。

    谈话的结果并不是弱势的莉拉母亲战胜了奥利维耶罗老师,而是奥利维耶罗承认了无奈的现实,是理想败给了现实。这道樊篱哪是那么容易冲破的,这部剧一直在告诉我们这样残酷的现实。

    第五场:望不见的海

    阿奇勒给斯特凡诺买了一辆白色锃亮的机车,斯特凡诺将发动机踩得震天响,还将它摆在杂货店门口,这自然是和索拉拉兄弟较劲。

    莉拉突然对看海表现出出奇的热情。

    海在她们的故事中,代表着广阔的外部世界,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海是牵引她们离开贫穷和欺侮的力量。

    看海的这一天,音乐舒缓宁静,光线明亮充足,画面宽阔无比,镜中几乎只有她们俩,旁的顶多是牧羊人和大群的白羊,而这些都是温柔无害的,远比尘土飞扬的街道,相互挤压的人群和灰色的天空美好得多。她们得以自由的欢叫。

    但我们还是要留意到,两位小主角的神情是有区别的。她们在表情的细微变化中,呈现出了人物内心的不同。埃莲娜的眼睛发着光,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可是莉拉的笑却暗中流露出苦涩和勉强,她的眼神表现出空洞,或许还有一些愧疚,虽然大多数时候她是个高超的伪装者。

    莉拉是故意让埃莲娜闯祸的吗?我认为是的。以莉拉的严谨细致,她不会不弄清楚路途远近,就进行一场远途的冒险,而且她的决定显得如此突然,而她的好奇心却在半途就戛然而止。我将她突然中断旅行的返回,视为她内心羞愧的体现。显然,她嫉妒了。但是对小孩子的错误,我们不应太责怪,虽是她显然是怀了把埃莲娜拖下去的心思。

    看海的故事具备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暗喻埃莲娜和莉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人生选择。当天空开始晦暗的时候,莉拉踌躇不前,最后扭头回去,而埃莲娜是坚持要奔向海洋的。两人间的这段对话充满隐喻:

    ——“我们回去吧。”

    ——“不看海了吗?”

    ——“太远了。”

    ——“那回家呢?”

    ——“也很远。”

    ——“那就去海边吧。”

    ——“不。”

    (我发现一个可能和剧情无关的片段,就是两人被大雨淋过天晴后,即将走到铁路下面时,两个小演员正在行走,她们的面前是平坦的大路,可是莉拉非要把埃莲娜挤到路旁的水洼里走。这难道也有什么细微的心理吗?还是只是演员一时的玩闹呢?)

    埃莲娜险些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也沦为了父母争吵和父亲展示家长权威的牺牲品,她赢得了一顿暴打。(我总是被意大利电影中动作场景的生猛而吓到,他们殴打的镜头让人怀疑那就是在真打,该剧的动作场景也是如此)

    第二天,莉拉向埃莲娜道歉,她以为埃莲娜获得了和自己一样失学的命运,埃莲娜的否定回答是否会让她感到失落呢?可是从单纯的埃莲娜紧皱的眉头中,我们已经感觉到她心中对莉拉的怀疑和芥蒂了。她不再跟莉拉并肩,落到了后面,用猜疑的眼神打量她。

    第六场:庶民的命运

    老师发现埃莲娜脸上有伤,而莉拉脸上没有,她变得气愤起来,将莉拉训斥了一顿。为什么她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我相信是因为她对莉拉感到失望,她可能认为莉拉出于嫉妒将埃莲娜打了一顿,或者她推测出埃莲娜被打的事莉拉脱不了干系,因为她们两个是同时逃学的。而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她也是在生自己的起,生命运的气,因为她不得不接受一个天才将坠落在泥涂中的事实,那是她最好的学生。

    大病一场后的莉拉找到埃莲娜家中,令人吃惊的是她完成了一本自己的书。埃莲娜问她为什么没有等自己一起写。莉拉的回答很伤人,因为你总在找老师补课。她还没有从愤懑中脱离出来。

    埃莲娜在楼顶看完了莉拉的小说,在白色的床单和明亮的阳光中眺望着远方,莉拉的小说让她感受到了精神的升华。

    我们不要仅仅注意到莉拉对埃莲娜的人生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也要注意到埃莲娜身上散发着的伟大品性,她宽容,心地纯良,信任和帮助朋友。埃莲娜将莉拉的小说拿给老师看,结果老师又给她灌输了一回社会达尔文主义:除非你做人上人,不然你就是人下人。老师认同这套弱肉强食的理论,所以她放弃了莉拉,她也劝埃莲娜别管莉拉,为自己考虑。她的狭隘观念也许让莉拉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机遇,说不定莉拉真能成为天才的作家呢!

    卡梅拉在石凳上招呼着要给同伴扎头绳,莉拉一直留意着大楼门口,她当然是在期待着埃莲娜告诉她老师的回复。可是当埃莲娜出来时,骄傲的自尊使她马上背过身去。莉拉对自己作品的彻底否认,也是自尊的体现,她是那种在别人否认她之前,先把自己丢进垃圾桶的人,她的自尊只允许自己来践踏。在无法反抗的境遇中,这是另一种反抗。何况她还没有放弃反抗,她装作若无其事地样子,像在宣布一件已经确定的事:“对了,埃莲娜,告诉奥利维耶罗老师,我会参加入学考试。”可是她的语气还是太过刻意,像是恶狠狠地,这让她嘴边的肌肉有些变形,这泄露了她内心的底气并不充足。

    莉拉绝对的反抗,换来的是绝对的暴力,她被扔出窗子。即便此时,这个倔强自尊的孩子还是不容自己表现出悲伤和绝望,在埃莲娜面前她一定要强作若无其事地样子,微笑着说:“我不痛,我不痛。”

    第七场:童年的休止

    开场镜头是莉拉家门外一辆板车下的特写,视角是低低的,藏匿起来的,板车上垂下来的棕榈绳在滴水。这个镜头是一个拟人视角,而且利用了移情手法,像一个躲在角落正在哭泣的女孩。

    埃莲娜的旁白告诉我们莉拉只参加了毕业考试,没有参加入学考试。很奇怪的是莉拉门门皆优,她极为擅长的算术却是优-,这似乎在暗示莉拉故意如此。如果是这样,则又表现了莉拉强烈的自尊,因为只有最擅长的算术略有失误,正说明她有多么出色,她有具备足够说服力的升学能力和资格。

    除了开场第一个镜头是晦暗低回的,第二个镜头就开始温馨起来。时间是早晨,轻柔的钟声中,阳光在这脏兮兮的住宅区闪着微光,家庭主妇推开窗台,扫地的声音也像轻音乐。

    特写镜头仿佛在轻抚酣睡的埃莲娜,想必她已经好久没睡上一个懒觉。阳光洒在脸上,衣裙洁白,皮肤如丝绸光滑,金棕的头发披散着,她像是美丽又静谧的天使。

    客厅里一家人则早已经围坐在一起,小弟弟憋着精灵般的笑,父亲从未如此轻松地在吐烟,仿佛他吸的是鸦片,小妹妹瞪着大眼睛抿着小嘴,所有人都静静地坐着,像在等待什么仪式,像藏着什么秘密。果然,当她走出来时,这个屋子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欢快气氛。最快乐的是她的爸爸,因为女儿的出色成绩充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理。

    不祥的敲门声响起,窃窃私语中,得知原来是阿奇勒被杀了。

    街上也传开了这个爆炸性新闻,画外一片嘈杂,人们在走动和窃窃私语,沉默严肃的调查员走进居民楼。埃莲娜向阿奇勒经常出现的阳台望去,那里只有一把空荡荡的椅子,象征权力的缺失。那么,新的权力会取代。镜头自然地交待了这一答案,当曼努埃拉曳着连衣裙悠闲地掠过大街,当马尔切洛和米凯莱的机车穿梭在人群,答案已经给出了。

    莉拉给“阿奇勒恐怖故事”三部曲收了尾,她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她想象中阿奇勒被杀的情形。倒叙,细节,色彩,动作,拟声词,衬托,夸张,比喻,心理,逻辑,推理。莉拉使用了丰富却准确的文学手法,把小埃莲娜唬得神游物外,一愣一愣地。可惜了这个天才的小说家!埃莲娜似乎也露出了惋惜的神情。

    军车闯进来的时候,两人背对背,埃莲娜望向军车停留的位置,莉拉却望向了曼努埃拉,这呼应了阿奇勒的打手被索拉拉家暴打时,莉拉说的那段话:坏事将要发生。莉拉洞悉着身边的一切。

    最后一个镜头,云压在楼房上空,阴影覆盖了画面中的所有人,未来显然没到好起来的时候。

    点此全剧影评全收入

    细说天才女友·第三集:嬗变

    细说天才女友·第四集:边界消失

    细说天才女友·第五集:鞋

    细说天才女友·第六集:岛

    细说天才女友·第八集:承诺

    段雪生

     短评

    莉拉的颜值怎么回事?每集一个质变,到第8集已经井喷了。

    2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 想起了生命中许多决定性的瞬间,以及走散了的那些朋友。

    5分钟前
  • Kalpa
  • 力荐
  • 季终更新:婚礼拍得好好哦,“我们就是庶民。” // 第一集英字看完我泪流,HBO是什么神仙改编啊妈耶……选角贴合到片头只放每家合照没写姓氏都能猜对八九成。教室比赛,恩佐砸石头,梅丽娜扔东西,通风口玩娃娃,每一场戏的布景色调+角色状态完美还原我看原著时的脑补,跪了。看到斯特凡诺掐着莉拉脖子逼她道歉,被尼诺告白后莱农进屋靠在门背后欣喜不已,再想到以后他们的命运,我摸着手臂上的鸡皮疙瘩感概千百遍。

    6分钟前
  • 青色閃電
  • 力荐
  • 电视电影的春天? 五星好评!

    11分钟前
  • 麦芽糖少年
  • 力荐
  • 太喜欢!画面调色偏灰蓝,有评论觉得太压抑,但事实上,她们的童年、那个城区本来就不是令人快乐的记忆;相反,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开播前我也觉得埃莲娜比lila更漂亮的选角不合理,但想到作者是有参与选角工作的,而且认真回想过后我发现,埃莲娜的漂亮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很有意义的——书中的视角都是埃莲娜自卑的视角,觉得自己长痘、胸太大、头发黯淡——但事实上没准埃莲娜真的比lila漂亮呢?Lila受大家追逐,其实更多是依赖于她的敢为人先,而自卑的人总是不如自信、有感染力的人容易成为焦点。

    15分钟前
  • 出走的羊
  • 力荐
  • 多么像童年里你看到一扇门缝里的阴影,欲推开门前或许会联想到坚利的獠牙怪......

    20分钟前
  • 鹤鹤崽
  • 力荐
  • 如果不能理解莉拉贯穿全局的执拗和结局的崩溃,那只能庆幸我们没有遭遇她那样的人生——天赋异禀却只能选择被浪费,本以为出卖自己作为女性的外貌和身体可以换来放手一搏的机会,奈何所有的理想和付出最后却被人踩在脚下……在男权世界里,女性的早慧与独立就是对她们的折磨与惩罚。ps.满屏的“渣男”“绿茶”评论只能让我感叹如今大家的情感为何如此贫瘠,面对真实只能用非黑即白和标签化的思维来体认,可悲。

    22分钟前
  • 帕尼尼
  • 力荐
  • 好到什么程度呢,感觉有人在关心并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24分钟前
  • 老晃
  • 力荐
  • 3.5;原著还原度较高,贫民窟场景及群戏甚至比文字更具张力,阶级差异与冲突更为凸显,各自利益趋向或自身所属阵营的立场导致群体分化与站队,在大量琐细的事件中逐渐明朗,课堂上关于宗教与党派的争论,可视作社会大背景的隐约植入。互为镜像的两生花,彼此映照的灵魂凝视(大量眼神戏是亮点),在对方身上体认到认同的欣喜、矛盾的撕扯以及嫉妒的尖锐刺痛,怀揣同样的逃离梦想,却深陷原生家庭的羁绊与街区人际关系的沼泽。拥有莉拉这样的朋友是危险的,随时都会被碾压到自信全无,或被其光芒灼伤,你唯有成为更好的自己。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女性友谊到底是怎样的?是如今男本位糟糕文艺作品里,和“闺蜜”、“小三”、“出轨”、“渣男”联系在一起的牺牲品,还是其反对者言之凿凿下的只有真心真情,无私互助?《我的天才女友》再一次就怎样写好女性人物和情感作出表率:只需要把对象当“人”而已。五六十年代的那不勒斯郊区,尘土飞扬中一模一样的灰色水泥小楼,充满贫穷愚昧和暴力的街区里,女性的外表和头脑,甚至性别本身就是怀璧其罪。一颗温润的珍珠,一颗疯狂的钻石,在几乎不见天日的前现代旋涡中争相沉浮,暗自闪耀。纵然倾慕中掺杂着艳羡、失落和怨怼,她们始终知道,只有对方才是和自己对等的灵魂,除彼不作它想的二重身。

    33分钟前
  • 子酉
  • 力荐
  • 建议阅读原著再来看剧,一部对应一本。莉拉实在是太特别太优秀了,但除了埃莱娜和几个爱慕她的男性之外,没有人能够真正欣赏这种特别——其他人对这种特别要么蔑视、要么抵制、要么恐惧,而莉拉自身对自己的这种特别,仅仅当作生存呼吸的一部分,却没有机会加以利用,以摆脱她童年就认知的社会阶级之间和人性的本质。但她的消失就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如果她无法用埃莱娜的方式挣脱禁锢,她就必然会用一种更极端的方式来打破它,她最终还是做到了。很多年以后她们会明白,自己一直以为活在认为挚友是天才的阴影之下,其实那“阴影”是照耀着她们彼此一生的微光。希望这系列能一直拍完四部曲,实在是太喜欢太喜欢了。

    38分钟前
  • 墨梓
  • 力荐
  • 1.聪明而且独立的女性在暴力金钱至上的地方,太难生存了!周围没有善意,生活全是痛苦。连逃离都没有能力,太绝望了2.你替我学(泪目啊!)命运真是不公。3.图书馆颁奖,前四名都是lila,而lila却是一个没有上学的人。第一名的奖励《罪与罚》也是讽刺。4.女老师这个角色指引lenu的命运。5.从小镇到城市,要实现阶级跨越太难。6.当大海出现时,我又哭了,想起了她们手牵手奔跑的样子。不知道如果lila看到大海会怎么想。7.lila第一次哭了,被欺负时她没哭,被打她没哭,但是当被“误解”时,她哭了。8.镇上的两大阵营终于在圣诞开火了。压抑了很久的哥哥爆发了,让lila感到害怕。9.lila不卑不亢,家庭里的人也不理解她。10.现在只剩lila一个人了,她该如何与这么多人对抗啊!

    41分钟前
  • n美4
  • 力荐
  • 拍得比原著好,再次证明:二流的小说才能拍出一流的剧集。ps:莱农本来就是比莉拉漂亮的设定啊,只不过莉拉的灵魂让她生动充满魅力,而不是木头美人(莱农)

    45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 和中国的厂区故事、胡同故事、小城故事气质完全相通,你说它是《孔雀》也好是《血色浪漫》也罢,无论在何时何地,永远都会有一帮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想从所谓的故乡逃出,而最终多半还是会被命运的浪潮打回起点,现在也一样。

    4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 可能是意大利人的人情事故太像中国人了,搬到任何一个中国小镇这个故事也不违和。

    50分钟前
  • 貓小三的意思其實是如果先生
  • 推荐
  • 威尼斯看完两集出来想那不勒斯了,想佛山了,想长沙了。再回忆了一遍童年,这故事太有魔力了

    55分钟前
  • 一顷
  • 力荐
  • 我从小也有个好朋友。我们很像,但是她比我漂亮,比我聪明,家庭比我幸福,认识她以前所有的男孩子都喜欢我,认识她以后所有接触我的男孩子甚至女孩子都是为了她。大一的时候她就考完了托福,而我还在迷茫,她说你陪我一起准备gre吧,我说好,因为那样她就可以每天来我家,上午一起练作文,中午吃妈妈做的饭,在大床上午睡,下午有时出去看个电影逛街有时就继续练作文。可是有天她打来电话说她不能继续学了,她爸不让她出国。她爸是大官,在家很有权威。我后来浑浑噩噩地考g考t来了美国读博毕业找工作,看着她在她爸的安排下做着安稳却远低于她能力的工作。看完my brilliant friend, 我的思绪漂回到十六岁那一年,我们晚自习前在一家快餐店吃加了麻油的肥牛米线,辣得出汗,她眼睛亮亮地说等二十六岁了咱们俩就去周游世界。

    59分钟前
  • 光明小卖部🐵
  • 力荐
  • “女性友谊里常常出现嫉妒和算计,并非因为女孩们生性卑贱,而是她们在残酷的生存中早就发现和男性斗争毫无胜算,只有卑劣地倾轧同性,才能抢到一点可怜的利益。”这部剧拍出来要比原著表现得更好,烟花的边界消失,老师的转变,最后一集lila对Elena说的那句,你一定要读书一直读下去,那是一种你替我挣扎,你替我走出那不勒斯,对E的期望,更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绝望。

    1小时前
  • elvira
  • 力荐
  • 所谓命运,就是你和你一生都在试图逃离的东西撞了个满怀。

    1小时前
  • 鸟枪换炮
  • 力荐
  • 小说读来酣畅淋漓,一边看就觉得太适合拍成电视剧了,竟然成真了…… 高度还原,电影质感,莉拉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小莱农未免也太漂亮了吧,帅帅的恩佐尼诺阿方索,还有这个城区的暴乱。青年时期的莉拉与莱农简直不要太贴切啊,赞叹

    1小时前
  • 叫不醒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