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相关信息
导演黄健中祖籍福建泉州,1941年出生于印尼,1948年回国。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中坚人物。著名导演黄健中以多变的风格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从电影《小花》《如意》到《良家妇女》,从《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到《龙年警官》《过年》,从《大鸿米店》《红娘》到《我的1919》,从电视剧《笑傲江湖》、《海棠依旧》到《大风歌》,在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永远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在不断地前行,探索着,追求着。
摘自黄健中1998年3月导演电视剧《三坊七巷》
20集电视剧《三坊七巷》是黄健中执导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从民国到抗战胜利的年代里,福州殷实商贾罗家两个出生后就被掉包、于两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国难家仇中复杂的情感纠葛。从富家少爷到街头摊贩,从留洋学生到洋行经理,从书香闺秀到烟花女子,一个个具有独特时代风格、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将令人难以忘怀。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内,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诸多著名人物:
唐代国子监忌酒--郑穆;
宋代文学家--程师孟;宋代诗人--陈烈;
宋代郎官--刘涛;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
清代广西巡抚--梁章钜;
清代船政大臣--沈葆桢;
清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
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方声洞、林尹民;
民初海军总长--刘冠雄;
启蒙家、翻译家--严复;
近代诗人--陈衍;
文学家--谢冰心;
科学家--高士其;
台湾文学家--华严;
…………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他们分别是: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林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长民(1876—192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五四”运动引发者。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出现《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作者林长民惊呼:“山东亡矣,国将不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言辞恳切而沉痛。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汉族。福建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王冷斋(1891年—1960年),福建福州人,家住黄巷,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七七事变”见证者,抗日英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在日军攻击宛平城前,他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郑孝胥(1860年4月2日-1938年3月28日),字苏龕,号海藏,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抗战初期沦落为“汉奸”,是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郑孝胥的故居在衣锦坊洗银营2-3号。
陈宝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又号听水老人。福建闽县螺洲人。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张勋复辟时,推举为议政大臣。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1932年,成立满洲国,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后病逝于天津,谥文忠。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
邓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左海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共宣传战线重要成员,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社长等中央主要宣传机构领导职务。后因多次未能领会毛泽东政治部署之意而遭到训斥,并被撤销人民日报社实际职务,文革前夜因政治批判而自杀身亡。
甘国宝(1709年-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出生于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二十六都(今福建宁德市屏南县小梨洋村)。雍正元年(1723年)武进士。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奉旨接任黄士俊担任台湾镇总兵,后并辗转担任两任该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擅山水画,尤工于画虎。今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文儒坊中有甘国宝故居。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1936年春,郁达夫来福州,住南台基督教福州青年会宿舍。
此外,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 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 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2 ) 相关信息
导演黄健中祖籍福建泉州,1941年出生于印尼,1948年回国。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中坚人物。著名导演黄健中以多变的风格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从电影《小花》《如意》到《良家妇女》,从《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到《龙年警官》《过年》,从《大鸿米店》《红娘》到《我的1919》,从电视剧《笑傲江湖》、《海棠依旧》到《大风歌》,在20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永远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在不断地前行,探索着,追求着。
摘自黄健中1998年3月导演电视剧《三坊七巷》
20集电视剧《三坊七巷》是黄健中执导的一部力作,讲述了从民国到抗战胜利的年代里,福州殷实商贾罗家两个出生后就被掉包、于两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国难家仇中复杂的情感纠葛。从富家少爷到街头摊贩,从留洋学生到洋行经理,从书香闺秀到烟花女子,一个个具有独特时代风格、地域特色的人物形象,将令人难以忘怀。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内,人杰地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诸多著名人物:
唐代国子监忌酒--郑穆;
宋代文学家--程师孟;宋代诗人--陈烈;
宋代郎官--刘涛;
明代抗倭名将--张经;
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
清代广西巡抚--梁章钜;
清代船政大臣--沈葆桢;
清台湾挂印总兵--甘国宝;
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方声洞、林尹民;
民初海军总长--刘冠雄;
启蒙家、翻译家--严复;
近代诗人--陈衍;
文学家--谢冰心;
科学家--高士其;
台湾文学家--华严;
…………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从三坊七巷中走出的人物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时代推手的角色。他们分别是: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林旭(1875—1898):“戊戌六君子”之一。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长民(1876—1925),福建闽侯(今福州)人,“五四”运动引发者。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与《国民公报》上出现《外交警报告国民》的文章,作者林长民惊呼:“山东亡矣,国将不国,愿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言辞恳切而沉痛。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汉族。福建福州人。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
王冷斋(1891年—1960年),福建福州人,家住黄巷,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七七事变”见证者,抗日英雄。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在日军攻击宛平城前,他转移民众,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郑孝胥(1860年4月2日-1938年3月28日),字苏龕,号海藏,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抗战初期沦落为“汉奸”,是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郑孝胥的故居在衣锦坊洗银营2-3号。
陈宝琛(1848年-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又号听水老人。福建闽县螺洲人。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张勋复辟时,推举为议政大臣。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1932年,成立满洲国,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后病逝于天津,谥文忠。有藏书10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
邓拓(1912年2月26日-1966年5月18日),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左海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共宣传战线重要成员,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社长等中央主要宣传机构领导职务。后因多次未能领会毛泽东政治部署之意而遭到训斥,并被撤销人民日报社实际职务,文革前夜因政治批判而自杀身亡。
甘国宝(1709年-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出生于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二十六都(今福建宁德市屏南县小梨洋村)。雍正元年(1723年)武进士。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奉旨接任黄士俊担任台湾镇总兵,后并辗转担任两任该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擅山水画,尤工于画虎。今福州市三坊七巷的文儒坊中有甘国宝故居。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谥文襄,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1865年升任闽浙总督。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1936年春,郁达夫来福州,住南台基督教福州青年会宿舍。
此外,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首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很多学者认为郑和舰队的宝船即是福州制造的福船(古代木质海船代表),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 嘉靖年间福州府倭患甚重,戚继光曾两度入闽平定倭寇。自明朝晚期起,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同福州的接触渐趋频繁,1624年底,艾儒略将天主教传入福州。1645年,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都称帝,改元隆武,1646年,清军击溃隆武政权后攻占福州。
清初,清军与郑成功一度在福州地界进行拉锯战,1674年至1676年,耿精忠又据福州反清。动荡的局势导致清政府施行海禁、迁界政策,强迫福州沿海居民内迁,重创福州沿海的社会经济,直到1684年迁界政策取消。 明清两代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福州城大规模发展。鸦片战争之后,1844年福州作为五口之一正式开埠。1847年,基督教新教开始在福州传播,并在此后创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和福州最早的报纸和期刊。洋务运动兴起后,1866年(同治五年),清政府在马尾设立了福建船政局(后改福州船政局)以建造现代舰船,并开设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相关人才。随后福建水师成立。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在马尾港发生的马江海战导致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晚清的福州是中国较为现代化的城市。清朝立宪运动后,福建省咨议局于1909年在福州开幕。1911年11月9日,福建同盟会击败清军,占领福州,成立了福建军政府。
很早在央视播过,廖凡的麻仔印象深刻,挺好一部剧,标记的人不多呢,评分都没有
2000年的剧?那么老派吗?廖凡饰马仔,神似刘姥姥
我记得!这个剧当然在央视八套播过,女主角后来演了央视《笑傲江湖》的仪琳,很漂亮!主题曲也记得清楚。小时候第一次见到"闽"字就是因为这个剧,央视的宣传短片里说,在家是条虫,出门是条龙
来看看当年的廖凡
嗯,看这部20集电视剧了解民国时期福州的故事,初出茅庐亲嫩的廖凡挑大梁
月光光,照闽江。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剧叫三坊七巷,那是我最早的关于电视的记忆。 很肯定是在还珠格格之前看的 主题曲或者插曲是 月光光照地堂……只能想起来这么多了,有谁能告诉我这部剧主题曲或者插曲有没有这首歌?谢了我时差党无法在线播放
当年的廖凡········
这是一部要静下心来看的剧
本来是要看三坊七巷的专题片,结果阴差阳错看了黄健中拍的这部剧。用一个词来评价,就是诗意。片中大多数场景都表现的很有诗意,用抒情的意味体现人物的心理,最后一集,罗经理和太太与朱艳霞在河边对望的镜头,配上小调,算是把情感推向了极点。不过故事有好多点都不太完美,有些遗憾。
陈丽峰太美了!
真的是儿时的回忆,家乡的记忆
说看过是不是暴露年龄了,哈哈。我挺喜欢女二的,印象中演员叫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