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死忠粉,《见字如面》我整整追了三季,到这周最新一季,算是我追的第四季了。
字里行间有太多的故事,生离死别国仇家恨,被带上了舞台。
“现在我眼睛一闭上,就觉得身体漂浮在水里”,沉没的太平轮被推到台上。
“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将死的抗战青年把告别情书从天堂投递到了电视机里。
“我是一个初学写作的年轻工人”,一个年轻的灵魂立志成为童话大王一帧影像。
他们看上去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回头再看却像是无数个“李文亮”在给时代做注脚,不得不说,这是一幅“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图景。
这就是为什么我这几年一直追这个综艺的原因。
因为这个节目没有传媒江湖只为流量的市侩气。
有这样的内容在,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这样一些人和这样一些媒体变得更好。
但,直到这周一,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间是第四季开播的时间,第一期的标题是艺文志,这两天的媒体乐于把这期叫做“文艺圈吐槽大会”。
为什么是吐槽大会,因为当中老马丁谈了电影、李宗盛谈了音乐、新媒体人谈了出版、媒体人谈了周杰伦……
光看选信,挺好。但是到了媒体人谈周杰伦那封信,味儿就变了。
信是李锐嘉写给周杰伦的,上来就批评周杰伦去年发的新歌《说好不哭》。
问题便来了。
批评这首歌不好听我可以理解,但一棍子把周杰伦打成直男价值观我当时就没太能理解。
如果我没记错,强调多元价值是这档节目的内核。
虽然我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但是节目组二话不说,上来就带头把一个男艺人塑造了如此泛化的刻板印象,纯粹是为了黑而黑。
看到这里,让人费解。
不过这也可能是节目组的一个失误,作为老粉我可以理解,也许节目组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这种情绪,才用上了与周杰伦这个“流量巨头”相关的信。
但事实却给了我一个耳光!
就在节目开播后,《见字如面》官方微博竟然为这封信发了3条微博做营销!
要知道这一期不过10余条的宣传微博里,《见字如面》竟然下了血本就为了硬怼周杰伦。要知道除了这封信以外另外5封信可是在讨论偶像弊端、大制片产霸权、文字的当代异化等等更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问题啊!
初衷何在?或许我得打上一个问号。
幸好前三季《见字如面》带给我的好感度让我还能忍一忍,我反复安慰自己:毕竟流量能让节目活得更久,周杰伦有流量我不否认。
但更不要脸的操作来了,《见字如面》微博竟然直接以#周杰伦爱情观退步#为Tag开始了一轮不顾一切只为红的【找骂式营销】!
我们可以看看原博文:
明明是一场关于创作能力退步的讨论,结果扯到了#周杰伦爱情观退步#,别说网友费解,连我从不热衷八卦的女友乍一看都以为昆凌和周杰伦要闹离婚了。
这真的是一个文化节目带给人们的思考?还是为了博人眼球搞的损招?
就在我想为节目组找理由都找不到的时候,看到网友们评论的我,突然缓过神来。
节目组竟然开始消费偶像带来的流量红利,免费收割一波粉丝流量。
除了各家营销号的兜售外,结果可能也正合节目组心意,这个话题居然带来了4000万的关注。
但我真的想问问节目组,你们又是否知道“光鲜”的关注度背后,大家又在说些什么?
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大家开始在微博上互撕,不仅批评节目组,甚至读信任李光洁都被手撕。更多不堪入目的评论我都不忍心再贴出,总之官博一片乌烟瘴气。
更有网友贴出恶意营销的证据:
目前为止,这个曾经被称为清流的节目,现在已经污泥一潭。
节目组刻板化“免费”的流量艺人,用与信件无关的“标题党”营销话题骗流量,下场投放营销号树立舆论靶子,挑拨粉丝互撕。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我叹为观止,就连《创造101》都没用过的操作,《见字如面》做到了。
开播前那句标榜节目组敢怒敢言的标语“文化圈里的俗人口味,就喜欢你这种不想混江湖的样子”,竟然也沦为一种与市场同流合污的反讽!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对节目残存的那点理想主义也都灰飞烟灭了。
正如马丁所说,“只是简单地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
而不幸的是这一切还在发生着,节目组官博还在持续营销这个话题。
如果节目组能看到我的这一番话,我更想把你们找的原话奉还:
=========================2020/3关于这场讨论的分割线============================
关于这个节目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下已经说了很多,很庆幸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此时此刻我想说说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这些也是我和豆友们讨论的结果。
见字如面,以前聊创作,会选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黄永玉与曹禺,两人本来交好,知根知底。给出的建议虽说看起来不留情面,却是私人沟通中真挚的激励,是因为了解。
而今天,李锐嘉写给周杰伦的信。这是一封公开信,确切的说是一篇媒体文章,不是信。 信是两个人毫无保留的私人表达甚至受法律保护,但出刊的文章是所有人可以看的,是有私心的,会受稿件的阅读量,写作者的公众形象等等影响。 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并不了解他评论的人! 更可怕的是在不了解的同时,还因作品的质量问题,而责怪对方感情观念的批判。
这合理吗? 我在正文中也说了,为了流量,我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这是对的。 之后继续在互联网上为此挑起争端,让原本该是价值碰撞的节目陷入满屏骂战。
这合适吗? 文化节目把观众当做一个流量数据去运营,这真是太让人痛心了! 相信如果你和我一样追了整整三季的《见字如面》也能了解的。
最后我想说说周杰伦: 我写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但却听过他的歌,不得不说他的歌对于华语流行音乐带来过太多奇思妙想,这一点相信很少人会否认。 同时他这两年的作品也确实不复从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忘了一个问题,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这就像你在一场无休止的谈话中总会词穷。 这也就是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没有《霸王别姬》; 这也就是为什么昆丁只拍10部电影 ;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舍可以在解放后创造更多好东西而曹禺不行 ; 创作是个太复杂的事,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一句莫须有的感情观退步可以到达的。
为什么说这么多? 我想更多的评论是关于这封信和关于一档文化节目的自省,我想更多的人沉下心来好好看我打的字,一起来讨论,一起为你我这样的观众找到更多有意义的内容。
*先打个招呼,本人是《见字如面》面的长期、忠实观众,对该节目的吐槽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出于积极的目的,不欢迎任何杠精来教育我怎么看节目,或是挑字眼儿挑毛病来纠正我的观点。如有争执,我单方面胜利。
首先说说优点吧。《见字如面》做到这一季,依然能保持理性和思考,这很值得称赞。节目在选取信件的时候不再严格限制于1对1,也不再限制于书信形式,而逐渐倾向于虚拟平台的社会人对社会现象的对话。这就打开了素材的选取大门,让节目组有了更多的主题可选,更多的文字可读。可讨论的话题变多了,这无疑是有益的,而且是聪明的,值得称赞。
读信人方面发挥稳定。虽然往期的优秀嘉宾有一些没能回归,有点可惜,但新来的嘉宾也给人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当读信人居然能脱稿的时候,声情并茂,感同身受,这样的明星、演员我想他们在工作中也一定十分出色。当然,也有些人读得……一言难尽。尤其是有一个年轻的男演员……出戏……僵硬.......如坐针毡。度日如年。
话题的选择有所突破。所有的话题之中,我最喜欢“怯贫富”这个主题。其实,每个能用手机开通会员去看这个节目的人,可能都属于阶层中“靠上面,或者中间的一方”,苦于生计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看这类文娱,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生存就已经竭尽了全力。弹幕里发表评论的人,不是信件里的人。我在三次元生活中见过那种“弱者都是不够努力”、“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他可以去xx让自己更强呀”的聪明话,很不喜欢。所以看到那期“怯贫富”的主题,看到嘉宾的探讨,自己感觉很受益。我知道这是真的,也想了解得更全面,想知道怎么去思考它,即便做不到什么,这也会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把真实摆给大家看,不粉饰不回避,也别管杠精说什么全面不全面客不客观。哪怕是撕破一个角——撕破一个角,就会有更多人看到,关注的多了才会推动改变,即便短期内做不到改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氛围,即便是一小部分。
一个节目如果能让大家暂时搁置争议,坐下来理性的探讨。而不是成为激烈的价值观的战场。或是“聪明人”臭显摆优越感的地方(有人看东西多了,尤其是文艺、思想类的东西看多了,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懂得多,充满了令人懊恼的优越感)。那,《见》这档节目就是有良心的,希望他能保持初心,长久的做下去吧。
在“怯贫富”中的几组信件中,“毛力坦中学”的那一组朗读,我不喜欢。朗读者选择用一种愤怒的、咄咄逼人的态度来朗读,像一个喷子。尽管我赞同他信里所表达的观点,但是他的朗读方式让人火大,我皱着眉头听了一遍,在重温的时候皱着眉头又听了一遍。就暗暗决定再也不听这封信了,因为我感觉我在被人骂😂。和前面“老校长的嘱托”、“上海的咖啡”相比,这封信的朗读缺少了理性、阐述、对话。其效果更像是“我很生气我要表现出来”,“我要教育教育你”,“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不容分辩”的感觉。这让这封信的接受度大打折扣。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激动的像一个喷子一样对你嗷嗷,你会愿意听他讲想表达什么吗?如果这封信是何冰老师读,即便是信中有激动的情绪,有想要阐明现状的急切,也绝对不会是现在呈现的这种效果。何冰老师他本人更像是一种理性的说明,规劝,宽容的风格,这种风格更能促进对话,现实中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说话,我会很愿意坐下来,听听他想要表达什么。我觉得这才是《见》这种节目最提倡的。
— — 题外话,或许这就是网络的一种体现吧,在网上人会变得容易被情绪裹挟、难以理性,无法探讨不一样的观点。很多时候争论者都在不停地阐述、重复着自己的话,攻击、质问对方的漏洞 — —
第四季有一个逐渐暴露的问题,主持人。
现在的模式是,每次信件读完,主持人开始讨论的时候,都一定要先发表一段个人小总结,总结出点什么来或者发表一大片个人见解。不但占用了很多时间,还消耗了观众因信件建立起来的兴趣,而且有时候话题总结着总结着,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有几次明显能看到,主持人说着说着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了,不知道该用什么词了,还得硬生生的让嘉宾把话头接上把话题转过去,才能开始嘉宾准备好的分享。——而且有的时候主持人带起来的话题和嘉宾准备的、想说的不在一个线上
评论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主持人存在感太强了。”
嘉宾分享环节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是嘉宾啊。我们在经历了读信者充满感情的阅读后,想要了解更多背景故事,更多“干货”,想要得到学者们专业的见解,这也是只有嘉宾才能提供的独特的东西,主持人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应尽可能地给嘉宾们多的说话空间。
最近在看《朗读者》给我印象颇深,在那里,主持人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安静的听着对方说话,听着对方的经历或是观点,而不是生硬的插入主持人自己的见解和总结。你能感受到她是在认真的听在理解,偶尔才适度提问,把控一下方向(而且那每一期还是不同的嘉宾呢,不像这里基本都是固定的都磨合这么久了)。
承上启下?给话题定基调?行,但是有的时候主持人你说的太~多~。说的太~乱~。嘉宾就像是自己作文中的一段素材一样。
当然这里也可能有剪辑的锅,剪辑了过多的主持人段落,削弱了嘉宾的存在感。不管怎样,如果《见》的团队能看到,建议你们还是在节目中给嘉宾多留出一些段落。
啊,对,还有一点。那就是“哈哈哈,哈哈哈”
第四季基本上每期节目,主持人都要在某个时机和嘉宾“哈哈哈哈”一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点.....然后他就....他还...哈哈哈”,“就是很好玩....哈哈哈”,有的时候这信根本就不好笑,甚至是比较严肃的信,或者稀疏平常普普通通的信,却总是要找到“哈哈”的点。中间几期节目,比较严肃,当时我看的几乎产生了一种警戒线,因为指不定哪里就爆出一段哈哈哈。这种哈哈与人对信的代入和反思感很违和,很不舒服。我记得有一期是归亚蕾老师的关于“友谊商场的服务态度”的,人家观众在那带入那个年代的情景呢,你那边哈哈上了,服务态度差....她还把报纸....很好玩.....哈哈哈......⚆_⚆???
.......我想这个“哈哈”可能是为了体现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和谐?或者是为了给话题打圆场?笑得不行了好愉快的结束话头进入下一环节?问题是有些哈哈它不好笑啊是在尬笑啊!
我把这个哈哈哈的建议用作这篇评论的标题,因为这个哈哈真是戳人神经。。有好几次到了嘉宾分享环节,我都在心里几乎是祈祷:拜托,这封信没那么“好玩儿”,没什么好哈哈的,主持人你别带着哈哈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雨落电影。
在现在真人秀,情景喜剧这样的综艺背后,
很多人已经在浮躁的资讯文化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沉浸在各种吃瓜不断的明星八卦。
有谁真正的将心放在书中,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本书。
时代在进步,阅读的方式也在从纸质变成ipad,手机这些电子产品。
接受信息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就该放弃吗?
雨落一直认为,文字不仅是人类进步的精华,而且它记录下了很多不同的人生,值得去翻阅。
比如,有这样一档综艺节目,通过信件,解读文字背后的故事。
节目已经播出了四季,而且每一季都在9分左右。如今,第四季9.2分。
这是一部怎样的综艺?
真实,是它最直观的感受。通过每一位主人公亲身经历写成的信件,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每一个故事。
这样一个各种娱乐泡沫的时代,能有这样的一部综艺,可以用“惊艳”形容。
读信,也是读他们背后的人生。
写信,是一个小学生就会的写作方式,它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秉承了人文精神,有探索和哲思,还有一种伟大的精神。
它就是信件带给我们的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一块看看。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表达自己真挚感情的方式,就是写信。通过信,以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各种感情倾注于笔尖。
写信,是一对恋人间常用的表白方式。
岩井俊二的《情书》中,借一份信,将两个相同的名字勾勒出一幅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至今难忘。
透过信件,看到了背后一个少年所夹杂着的,纯粹而不加带任何杂质的暗恋之美。
信是一种彼此爱情的底色,同时也是彼此间的证明。
对你的爱,通过信寄给你。
在一个下雪的午后。
在《见字如面》中,同样有这样一种对于挚爱深沉思念的故事,同时也能感受到了背后的伤离别。
其中,就有一封信。
是俄罗斯著名诗人茨维塔耶娃写给爱人里尔克的一封情书。
很不幸运的是,在写这一封信的时候,里尔克已经去世了。两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见一面。
在她的情感史上,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尽管包括里尔克在内的很多世界名人,都和她有情感史,
一边沉浸在诗人的精神世界,另一边又体验着人间的肉体之欢。
但通过这封信,看到了她对于里尔克真挚的感情。
用她最经典的一句表白就是:
“莱尔,你仍在人间,时间还没有过去一昼夜。”
这是一段特殊的爱情故事,一个很纯粹的书面上的爱情,对于此,她也曾这样描述:
“无手之握,无唇之吻”
特别是,当时里尔克患了白血病,生命垂危的时候,收到了来自茨维塔耶娃的表白。
对于里尔克是来说,是惊讶的。
尽管,对于茨维塔耶娃来说,看似是一种滥情的放纵,却能够体会到一种很纯洁的感情。
正如,她和里尔克的感情,一生都没有见面。
还是那样一种强烈的情感,一语成谶的结局。
这种沉浸在精神世界中的爱情,这种一种很纯粹的想法,成就了茨维塔耶娃那种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企及的世界级高度。
爱真的不一定是占有,一种真诚,理解的感情更珍贵。
相比以“渣男”“放荡”去片面的否定一个人,认真的去表达的态度,更不应该被生活所误会。
了解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历史课本,其次就是像《史记》这样的专业性书籍。
但对于生动逼真的历史来说,这些资料上记载的信息又有多少。
相信很多人,能够看到其中宏大的历史年代,但不能真正的感受它。
比如,在二战中,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课本上,告诉我们取得了怎样的胜利,最终是怎样的结果。
却没有告诉我们,其中的人经历了什么?
都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巨大,但具体是怎样的威力?
其中,在一封凯思·林奇给父母写的一封信,以一个士兵的角度,写出了身历其境的感受。
在信中,所看到的景象是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景象。
它过于平静,没有建筑物,一览无余。只有稀稀落落行走的路人,以及路旁的儿童。
当他真正的走到爆炸地点,
看似一次不起眼的爆炸,却将周围的原野,房屋,亲人甚至朋友都毁灭了。
将一个巨大的钢铁建筑,推出了两公里以外。
这是怎样的一种威力?
对于这样的历史事件,众所周知。但作为一个亲历者,写下的真实一面,依旧让雨落震惊。
另外,还有这样一封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信件。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一片大火,具体是怎样并不清楚。
在乔治·奥尔古德写给母亲的信件中,
曾这样写道“为了火烧圆明园,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完成了点火的工作”
其中透露出的面积之大,能够体会到圆明园在历史上留下的辉煌。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在一封短小的信件中,却显得格外真实。
相比各种版本的说辞,信因为是参与者所写,存在更高的隐私,才能真正还原历史。
他不存在各种姿态,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高像素的描绘。
通过他们对于圆明园的各种掠夺,对搜刮各种物品的感受。
这些历史的细节,历史的脉络。
透过这些信件,特别是第一封信件,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一种历史的偶然性。
首先,对于原子弹的投放地点,是经过不断争论的。而长崎在当时也是最被忽视的一个地点。
但在当时具体操作的时候,去轰炸小仓,却因为云层过厚,导致无法进行。
路过长崎时,云雾中却有一道缝隙,临时改变计划。
最终导致了长崎的灾难。
尽管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但客观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不一定就认为都是胜利者造成的因素。
更像是一种彼此双方争锋的一种结果,各种时代因素交织之下造成。
比如,在广岛原子弹爆发后,三天的平静时期。
日本如果认输,就不会有后来的结局。但历史没有如果,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日本不肯认输,并且赌这是最后一个,美国借日本秀肌肉,导致了长崎的又一次爆炸。
如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背后,更像是一种对于清朝的威慑。
当他们攻占了京城之后,协议迟迟没有签订下来。
导致他们心里面没底,铤而走险,酿成了圆明园悲剧。
透过信件看历史,看到更多的并不只有愤怒,偏见。带给我们更多是一种反思。
以这样一种真实,让自己避免重蹈覆辙。
此文仅针对第一期关于周杰伦的部分,其他内容不想看,也不评价。
特别讨厌这种“有文化的人”去自以为是的议论别人。 关于说好不哭mv的解读,恕我直言,并不客观,明明是感恩,你却解读成了洋洋得意。真不知道我们看的是一个mv吗。明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男主到底有没有回来,还是压根没走,你不辩证的分析,反而将自己片面的想法传播给别人,请对说出的话负责!!! 关于偶像已经睡了十年,再发片的时候乌龟已经跑的很远了。呵呵。十年,人是会变得,风格变了,有的人喜欢以前的,有的人喜欢现在的,谁又能准确的说出个孰优孰劣。请你对说出的话负责!!! 关于超跑美女,首先周杰伦是一个很喜欢玩音乐的人,你懂什么是玩音乐吗,就是会加入各种元素,不拘泥于一窗世界。皮影戏、卓别林、战争、教父、中国风,大雅可以有,为什么不能有大俗呢,超跑怎么了,美女又怎么了,你不能说你一边喜欢着钱,一边又骂着钱太俗吧。 真的很讨厌这种自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深度,别人都是凡夫俗子,别人看不到深层次东西,而自己能看到。恕我直言,你们这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别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别人的心理。 歪曲的解读,只能说明心之不善,什么样的思想看到什么样的东西。
下面这些都是从海一天都的信里记录下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文言文原文
这人啊,要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娶上媳妇,您就别惦记着结婚了。要是到了四十岁还没当上官,那您就别惦记着混仕途了。到了五十岁,您就不能成天陷于柴米油盐这些琐事之中了。那到了六十岁呢,您就也不该成天想着浪迹天涯的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呢,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要是过了时机还非要干,准得玩完。
比如,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沧沧凉凉。这个时候,您洗头洗脸,穿戴好了,再好好吃上一顿早饭。吃完了,又得嚼嚼木棍刷刷牙。等这些事都干完了,您才想起来问一声:“唉,这都中午了吧?”“切,中午早过去了。中午之前您是这样,中午之后您还不是一样?一天是这样,三万六千天还不也是一样?”这么想着,能把人愁死,哪有什么乐趣啊?
老是有人夸耀说:“那谁谁谁,今年多大多大了!”岁数大这件事,指的是积累的见识多。(要是)啥也没有,光数年头,那有什么用啊?可见,过去的我呀,全是白活?还不光是白活,我文章写到这的时候,这一句之前的话也都是白说。这,才是最气人的。
真能让人高兴的事,莫过于能有一帮好朋友。(而)好朋友们在一起,最快乐的莫过于神聊。你们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刮风了,没法聚;下雨了,没法聚;生病躺下了,没法聚;时间不凑巧,还是没法聚。干等着一次聚会,真跟蹲大牢一样的——憋闷。
我家的土地不多,主要是中点高粱。我天生不能喝酒,(但)朋友来了,总得喝两杯吧?
我家门外呢,就是一条大河,(也)有棵大树。一帮朋友就在凉阴地里站着、坐着、蹲着。
我家的四个老妈子,就炒菜、做饭、 端盘子、端碗。十多个大小童子,来回送信,高接远迎。丫鬟们只要有空,就让他们编织笤帚扫地,织席子待客。
我这帮朋友全来了,差不多得有十六个人。但是,全都能来的时候少。但,只要不是天气太坏,全都不来的时候也不多。一般,总能来上六七个。
我这帮朋友来了,我也照样不喝酒。大家想喝就喝,不想喝就 不喝,各随其便。咱图的是说话的乐,不是喝酒的乐。
我们这帮人,说话从来不议论朝政。也不只因为老实,主要是因为离得太远,听到的全都是八卦传闻。那八卦传闻,没几句是真的。你扯这些荒信,不是瞎费唾沫么?我们这帮人也不爱议论谁谁又犯了什么错之类的事。天底下的人各活各的,能有什么错啊?犯不着咱去吐槽骂街。我们一帮人聊天,没谁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而且,不管你说什么,没谁会大惊小怪。我们说话,也不是不想让人理解。但人与人之间,终归是难以相互理解。每件事情,都有它具体形成的环境,微妙的情境因素。大家都太忙,谁还有闲心仔细去听,去体会?我这帮朋友都是视野开阔之人,口才精妙之人。他们说出的观点,走到哪里都有用。但是,每次聊完、散会,也就完了,也没人做个记录。我有时也想着,把这些谈话整理成书,送给后人。但是,到今天也没干。主要是因为,不想出名的人容易犯懒。聊天说说图个乐,(您)要是真写书,那可累心了。再说了,你死了,这种书谁会看?你现在写的东西,今年看着不错,明年看来,就能臊死你。
这本《水浒传》,七十卷。一大半是我这帮朋友聊完天散场之后,(我)在灯下写着玩的;另一半,是刮风下雨没人来的时候写的。但是,都是我构思了很长时间,想好了才写的。不是铺开纸,拿起笔来临场发挥的。不管是夕阳西下的篱笆旁边;还是半夜睡不着觉,躺在被窝里,低头捻着胡子,抬头观察万物,都能生出很多想法。您也许要问了:“噢,编本言论集你编不出来,怎么一写这个东西,你就爱干了呢?”这里边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本书写成了,我也没什么好名声;写不成,我也没什么损失。第二个原因呢,就是我闲着没事,试着写着玩的。所以,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非常爽。第三个原因,这本书没有阅读门槛。甭管你是好人、坏人;是聪明人还是傻子,全都能读。四,写这种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高下好坏,不值当纠结懊悔。
呜呼哀哉,我早晚有死的那一天,我哪知道以后的人怎么看待我这本书呢?我只能关注,今天,这本书拿给我这帮朋友看,朋友看了高兴,我就满意了。我也不知道我过几年会怎么看待这本书。也不知道,过几年,我会不会再看这本书。要真是牵肠挂肚了,那我还真不知道该往哪操心了。
这就是我没事写着玩的——至读者,施耐庵
文森特·威廉·梵高。
1853年3月30日生。今天是他167岁生日。
他是个画家。认为画家只有在作品里表现世人的痛苦,才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格力量。他是个信徒。
他去传教。在一个时常瓦斯爆炸、坑顶塌方、矿工们患有肺病的矿区。他为自己大肆宣传上帝的福音,矿工们却依然陷于贫穷和痛苦感到失败。他搬出教士居室,住进一间陋室,把衣裤靴袜全送给矿工,拿钱给他们买药,给瓦斯爆炸的遇难者办丧礼,自己却经常因为挨饿受冻而消瘦发烧。被教区派来的教士宣布解除教职。
他沉埋在矿工们的苦难里,把他们的苦难担上肩膀,被压倒矿工们的苦难压倒。他把这些都写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
这是他1880-1881年的画作,他画雪地里的矿工,画背煤的矿妇,画播种割草的农民,缝妇,和在炉前枯坐的人,他从不画欢乐,他只画自己爱着的人。
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可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就在这封给弟弟提奥的信里。
《见字如面·怯贫富》|梵高1878年12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信《矿工们还是想念着矿坑》|史航朗读
世道变坏是从文艺失格开始的。《见字如面》第四季以“艺文志”开篇,收录六封信,臧否电影、音乐、小说、出版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用鉴赏表达忧患意识,以诗心应对时代焦虑,也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总有这种逆流而上的节目,证明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死
看了第一期,蛮开心的,观点有同意也有有保留部分,但还是喜欢能把这些问题拿来探讨的感觉。
第一次参加《见字如面》感触很深,节目形式极简,只是站在舞台上读信,但做起来难度不小,难处在于只通过声音和台词的表达,而没有表演做辅助,去传递一个人物的情感,还原一个规定情境,让观众快速进入读信人的情绪中,感动、思考、快乐等,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读了几封信,首期播出的王左中右对于书籍标题党的吐槽,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通过这些信件文字,仿佛走进了不同人的人生,感受到了名人大家的思想世界,在其中有思考,有感动。非常感激《见字如面》,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静下来去看一个长视频,看一些有意思、有价值、有深度、正能量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
依然是国内最好的读信节目,没有之一。
很开心每期都能看到李光洁。
第一期讨论艺文志,在当前情况下这个选题很大胆,预感会有很多差评。在时代的影响下大众思考力在走向单一、片面的道具,“如果你批评一个东西,那你一定是在贬低它”,什么时候客观的批评变得“难得”,变得“大胆”,变得“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不论我们讨论的是何种自由,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自由。
不愧是你啊,见字如面!
就不要爱上艺术,爱上就会为之痛心。从电影到文学到音乐,全都看到一种变迁,当每种文化都变成赚钱的途径,个性和内容越来越少,当艺术走向大众化,迎合市场就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只求艺术家们都跟李宗盛一样“报复”做出让我们哭的作品。凭第一期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打五星。
书信和讨论都很好 主持人的串词傻了点
主持人真的有点奇怪,什么都表演艺术家,XX老师,著名演员;史航话好多;空洞的掉眼泪也很奇怪。但单从读信依然可以看出谁是好演员。
还是有力量的,舆论环境太难了。小翟在品读空间显得没文化略尴尬,但品读空间少了一个仰视学习姿态的人,感觉谈话少了地气,偶有油腻感。
观看之前先给五星好评哦
很好的节目,喜欢何冰老师。
聊的还是有料的。许子东劝大家不要爱上艺术。后来补了一句,爱不爱你也控制不了,就像爱情。有趣的观点。
这个节目一直没变
第一集在讨论艺术与通俗艺术,在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也听一听逆耳忠言,可是下面的评论仍然是一意孤行
就是喜欢许子东的点评
求求那些杰伦粉丝,别看了,这节目不配你看,你千万别点进来,这就是蹭热度的,别看了,尤其是发弹幕说‘如果不是看到周杰伦我才点进来’的那些人。
两情悦,卡夫卡的书信,读的好。后台主持人一直笑个不停,无知,一个从小受到母亲过度干预的人,却被主持人认为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