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见字如面第四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王珞丹  牛骏峰  宁静  热依扎  叶璇  何冰  李光洁  林永健  张恒  岳跃利  于小彤  刘孜  公磊  小柯  吉杰  海一天  归亚蕾  许子东  史航  高亚麟  

    导演:关正文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2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3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4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5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6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3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4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5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6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7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8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19见字如面第四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12

    详细剧情

      2019《见字如面》第四季,是由实力文化、腾讯视频、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节目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长篇影评

     1 ) 这档节目已经开始喂我们吃猪食了

    作为一名死忠粉,《见字如面》我整整追了三季,到这周最新一季,算是我追的第四季了。

    字里行间有太多的故事,生离死别国仇家恨,被带上了舞台。

    “现在我眼睛一闭上,就觉得身体漂浮在水里”,沉没的太平轮被推到台上。

    “以我这必死之身,怎能对她说‘我爱你’呢”,将死的抗战青年把告别情书从天堂投递到了电视机里。

    “我是一个初学写作的年轻工人”,一个年轻的灵魂立志成为童话大王一帧影像。

    他们看上去只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回头再看却像是无数个“李文亮”在给时代做注脚,不得不说,这是一幅“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图景。

    这就是为什么我这几年一直追这个综艺的原因。

    因为这个节目没有传媒江湖只为流量的市侩气。

    有这样的内容在,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这样一些人和这样一些媒体变得更好。

    但,直到这周一,事情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间是第四季开播的时间,第一期的标题是艺文志,这两天的媒体乐于把这期叫做“文艺圈吐槽大会”。

    为什么是吐槽大会,因为当中老马丁谈了电影、李宗盛谈了音乐、新媒体人谈了出版、媒体人谈了周杰伦……

    光看选信,挺好。但是到了媒体人谈周杰伦那封信,味儿就变了。

    信是李锐嘉写给周杰伦的,上来就批评周杰伦去年发的新歌《说好不哭》。

    问题便来了。

    批评这首歌不好听我可以理解,但一棍子把周杰伦打成直男价值观我当时就没太能理解。

    如果我没记错,强调多元价值是这档节目的内核。

    虽然我不是周杰伦的粉丝,但是节目组二话不说,上来就带头把一个男艺人塑造了如此泛化的刻板印象,纯粹是为了黑而黑。

    看到这里,让人费解。

    不过这也可能是节目组的一个失误,作为老粉我可以理解,也许节目组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理解这种情绪,才用上了与周杰伦这个“流量巨头”相关的信。

    但事实却给了我一个耳光!

    就在节目开播后,《见字如面》官方微博竟然为这封信发了3条微博做营销!

    要知道这一期不过10余条的宣传微博里,《见字如面》竟然下了血本就为了硬怼周杰伦。要知道除了这封信以外另外5封信可是在讨论偶像弊端、大制片产霸权、文字的当代异化等等更值得我们当下思考的问题啊!

    初衷何在?或许我得打上一个问号。

    幸好前三季《见字如面》带给我的好感度让我还能忍一忍,我反复安慰自己:毕竟流量能让节目活得更久,周杰伦有流量我不否认。

    但更不要脸的操作来了,《见字如面》微博竟然直接以#周杰伦爱情观退步#为Tag开始了一轮不顾一切只为红的【找骂式营销】!

    我们可以看看原博文:

    明明是一场关于创作能力退步的讨论,结果扯到了#周杰伦爱情观退步#,别说网友费解,连我从不热衷八卦的女友乍一看都以为昆凌和周杰伦要闹离婚了。

    这真的是一个文化节目带给人们的思考?还是为了博人眼球搞的损招?

    就在我想为节目组找理由都找不到的时候,看到网友们评论的我,突然缓过神来。

    节目组竟然开始消费偶像带来的流量红利,免费收割一波粉丝流量。

    除了各家营销号的兜售外,结果可能也正合节目组心意,这个话题居然带来了4000万的关注。

    但我真的想问问节目组,你们又是否知道“光鲜”的关注度背后,大家又在说些什么?

    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大家开始在微博上互撕,不仅批评节目组,甚至读信任李光洁都被手撕。更多不堪入目的评论我都不忍心再贴出,总之官博一片乌烟瘴气。

    更有网友贴出恶意营销的证据:

    目前为止,这个曾经被称为清流的节目,现在已经污泥一潭。

    节目组刻板化“免费”的流量艺人,用与信件无关的“标题党”营销话题骗流量,下场投放营销号树立舆论靶子,挑拨粉丝互撕。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我叹为观止,就连《创造101》都没用过的操作,《见字如面》做到了。

    开播前那句标榜节目组敢怒敢言的标语“文化圈里的俗人口味,就喜欢你这种不想混江湖的样子”,竟然也沦为一种与市场同流合污的反讽!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我对节目残存的那点理想主义也都灰飞烟灭了。

    正如马丁所说,“只是简单地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

    而不幸的是这一切还在发生着,节目组官博还在持续营销这个话题。

    如果节目组能看到我的这一番话,我更想把你们找的原话奉还:

    =========================2020/3关于这场讨论的分割线============================

    关于这个节目的讨论在这篇文章下已经说了很多,很庆幸大部分都是健康的,此时此刻我想说说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这些也是我和豆友们讨论的结果。

    见字如面,以前聊创作,会选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 “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黄永玉与曹禺,两人本来交好,知根知底。给出的建议虽说看起来不留情面,却是私人沟通中真挚的激励,是因为了解。

    而今天,李锐嘉写给周杰伦的信。这是一封公开信,确切的说是一篇媒体文章,不是信。 信是两个人毫无保留的私人表达甚至受法律保护,但出刊的文章是所有人可以看的,是有私心的,会受稿件的阅读量,写作者的公众形象等等影响。 更重要的是,写作者并不了解他评论的人! 更可怕的是在不了解的同时,还因作品的质量问题,而责怪对方感情观念的批判。

    这合理吗? 我在正文中也说了,为了流量,我可以理解但并不代表这是对的。 之后继续在互联网上为此挑起争端,让原本该是价值碰撞的节目陷入满屏骂战。

    这合适吗? 文化节目把观众当做一个流量数据去运营,这真是太让人痛心了! 相信如果你和我一样追了整整三季的《见字如面》也能了解的。

    最后我想说说周杰伦: 我写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但却听过他的歌,不得不说他的歌对于华语流行音乐带来过太多奇思妙想,这一点相信很少人会否认。 同时他这两年的作品也确实不复从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我们忘了一个问题,艺术创作本身就是有生命周期的,这就像你在一场无休止的谈话中总会词穷。 这也就是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没有《霸王别姬》; 这也就是为什么昆丁只拍10部电影 ;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舍可以在解放后创造更多好东西而曹禺不行 ; 创作是个太复杂的事,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一句莫须有的感情观退步可以到达的。

    为什么说这么多? 我想更多的评论是关于这封信和关于一档文化节目的自省,我想更多的人沉下心来好好看我打的字,一起来讨论,一起为你我这样的观众找到更多有意义的内容。

     2 ) “哈哈哈,哈哈哈。” 对《见》的一点个人看法

    *先打个招呼,本人是《见字如面》面的长期、忠实观众,对该节目的吐槽也好批评也罢,都是出于积极的目的,不欢迎任何杠精来教育我怎么看节目,或是挑字眼儿挑毛病来纠正我的观点。如有争执,我单方面胜利。

    首先说说优点吧。《见字如面》做到这一季,依然能保持理性和思考,这很值得称赞。节目在选取信件的时候不再严格限制于1对1,也不再限制于书信形式,而逐渐倾向于虚拟平台的社会人对社会现象的对话。这就打开了素材的选取大门,让节目组有了更多的主题可选,更多的文字可读。可讨论的话题变多了,这无疑是有益的,而且是聪明的,值得称赞。

    读信人方面发挥稳定。虽然往期的优秀嘉宾有一些没能回归,有点可惜,但新来的嘉宾也给人带来了惊喜,尤其是当读信人居然能脱稿的时候,声情并茂,感同身受,这样的明星、演员我想他们在工作中也一定十分出色。当然,也有些人读得……一言难尽。尤其是有一个年轻的男演员……出戏……僵硬.......如坐针毡。度日如年。

    话题的选择有所突破。所有的话题之中,我最喜欢“怯贫富”这个主题。其实,每个能用手机开通会员去看这个节目的人,可能都属于阶层中“靠上面,或者中间的一方”,苦于生计的人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看这类文娱,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生存就已经竭尽了全力。弹幕里发表评论的人,不是信件里的人。我在三次元生活中见过那种“弱者都是不够努力”、“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他可以去xx让自己更强呀”的聪明话,很不喜欢。所以看到那期“怯贫富”的主题,看到嘉宾的探讨,自己感觉很受益。我知道这是真的,也想了解得更全面,想知道怎么去思考它,即便做不到什么,这也会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把真实摆给大家看,不粉饰不回避,也别管杠精说什么全面不全面客不客观。哪怕是撕破一个角——撕破一个角,就会有更多人看到,关注的多了才会推动改变,即便短期内做不到改变,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社会氛围,即便是一小部分。

    一个节目如果能让大家暂时搁置争议,坐下来理性的探讨。而不是成为激烈的价值观的战场。或是“聪明人”臭显摆优越感的地方(有人看东西多了,尤其是文艺、思想类的东西看多了,会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懂得多,充满了令人懊恼的优越感)。那,《见》这档节目就是有良心的,希望他能保持初心,长久的做下去吧。

    在“怯贫富”中的几组信件中,“毛力坦中学”的那一组朗读,我不喜欢。朗读者选择用一种愤怒的、咄咄逼人的态度来朗读,像一个喷子。尽管我赞同他信里所表达的观点,但是他的朗读方式让人火大,我皱着眉头听了一遍,在重温的时候皱着眉头又听了一遍。就暗暗决定再也不听这封信了,因为我感觉我在被人骂😂。和前面“老校长的嘱托”、“上海的咖啡”相比,这封信的朗读缺少了理性、阐述、对话。其效果更像是“我很生气我要表现出来”,“我要教育教育你”,“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不容分辩”的感觉。这让这封信的接受度大打折扣。试想如果一个人在你面前激动的像一个喷子一样对你嗷嗷,你会愿意听他讲想表达什么吗?如果这封信是何冰老师读,即便是信中有激动的情绪,有想要阐明现状的急切,也绝对不会是现在呈现的这种效果。何冰老师他本人更像是一种理性的说明,规劝,宽容的风格,这种风格更能促进对话,现实中如果有人这样对我说话,我会很愿意坐下来,听听他想要表达什么。我觉得这才是《见》这种节目最提倡的。

    — — 题外话,或许这就是网络的一种体现吧,在网上人会变得容易被情绪裹挟、难以理性,无法探讨不一样的观点。很多时候争论者都在不停地阐述、重复着自己的话,攻击、质问对方的漏洞 — —

    第四季有一个逐渐暴露的问题,主持人。

    现在的模式是,每次信件读完,主持人开始讨论的时候,都一定要先发表一段个人小总结,总结出点什么来或者发表一大片个人见解。不但占用了很多时间,还消耗了观众因信件建立起来的兴趣,而且有时候话题总结着总结着,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有几次明显能看到,主持人说着说着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了,不知道该用什么词了,还得硬生生的让嘉宾把话头接上把话题转过去,才能开始嘉宾准备好的分享。——而且有的时候主持人带起来的话题和嘉宾准备的、想说的不在一个线上

    评论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主持人存在感太强了。”

    嘉宾分享环节最重要的亮点是什么?是嘉宾啊。我们在经历了读信者充满感情的阅读后,想要了解更多背景故事,更多“干货”,想要得到学者们专业的见解,这也是只有嘉宾才能提供的独特的东西,主持人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应尽可能地给嘉宾们多的说话空间。

    最近在看《朗读者》给我印象颇深,在那里,主持人大部分情况下就是安静的听着对方说话,听着对方的经历或是观点,而不是生硬的插入主持人自己的见解和总结。你能感受到她是在认真的听在理解,偶尔才适度提问,把控一下方向(而且那每一期还是不同的嘉宾呢,不像这里基本都是固定的都磨合这么久了)。

    承上启下?给话题定基调?行,但是有的时候主持人你说的太~多~。说的太~乱~。嘉宾就像是自己作文中的一段素材一样。

    当然这里也可能有剪辑的锅,剪辑了过多的主持人段落,削弱了嘉宾的存在感。不管怎样,如果《见》的团队能看到,建议你们还是在节目中给嘉宾多留出一些段落。

    啊,对,还有一点。那就是“哈哈哈,哈哈哈”

    第四季基本上每期节目,主持人都要在某个时机和嘉宾“哈哈哈哈”一下,“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个点.....然后他就....他还...哈哈哈”,“就是很好玩....哈哈哈”,有的时候这信根本就不好笑,甚至是比较严肃的信,或者稀疏平常普普通通的信,却总是要找到“哈哈”的点。中间几期节目,比较严肃,当时我看的几乎产生了一种警戒线,因为指不定哪里就爆出一段哈哈哈。这种哈哈与人对信的代入和反思感很违和,很不舒服。我记得有一期是归亚蕾老师的关于“友谊商场的服务态度”的,人家观众在那带入那个年代的情景呢,你那边哈哈上了,服务态度差....她还把报纸....很好玩.....哈哈哈......⚆_⚆???

    .......我想这个“哈哈”可能是为了体现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和谐?或者是为了给话题打圆场?笑得不行了好愉快的结束话头进入下一环节?问题是有些哈哈它不好笑啊是在尬笑啊!

    我把这个哈哈哈的建议用作这篇评论的标题,因为这个哈哈真是戳人神经。。有好几次到了嘉宾分享环节,我都在心里几乎是祈祷:拜托,这封信没那么“好玩儿”,没什么好哈哈的,主持人你别带着哈哈了。。

     3 ) 4季9分+,这国产综艺要翻车

    关注微信公众号:雨落电影。

    在现在真人秀,情景喜剧这样的综艺背后,

    很多人已经在浮躁的资讯文化中,渐渐迷失了自我。

    沉浸在各种吃瓜不断的明星八卦。

    有谁真正的将心放在书中,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本书。

    时代在进步,阅读的方式也在从纸质变成ipad,手机这些电子产品。

    接受信息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就该放弃吗?

    雨落一直认为,文字不仅是人类进步的精华,而且它记录下了很多不同的人生,值得去翻阅。

    比如,有这样一档综艺节目,通过信件,解读文字背后的故事。

    《见字如面》第四季

    节目已经播出了四季,而且每一季都在9分左右。如今,第四季9.2分。

    这是一部怎样的综艺?

    真实,是它最直观的感受。通过每一位主人公亲身经历写成的信件,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每一个故事。

    这样一个各种娱乐泡沫的时代,能有这样的一部综艺,可以用“惊艳”形容。

    读信,也是读他们背后的人生。

    写信,是一个小学生就会的写作方式,它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秉承了人文精神,有探索和哲思,还有一种伟大的精神。

    它就是信件带给我们的价值。

    为什么这么说?一块看看。

    一封关于送给爱人的情书

    在网络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表达自己真挚感情的方式,就是写信。通过信,以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各种感情倾注于笔尖。

    写信,是一对恋人间常用的表白方式。

    岩井俊二的《情书》中,借一份信,将两个相同的名字勾勒出一幅爱情故事,感人至深,至今难忘。

    透过信件,看到了背后一个少年所夹杂着的,纯粹而不加带任何杂质的暗恋之美。

    信是一种彼此爱情的底色,同时也是彼此间的证明。

    对你的爱,通过信寄给你。

    在一个下雪的午后。

    在《见字如面》中,同样有这样一种对于挚爱深沉思念的故事,同时也能感受到了背后的伤离别。

    其中,就有一封信。

    是俄罗斯著名诗人茨维塔耶娃写给爱人里尔克的一封情书。

    很不幸运的是,在写这一封信的时候,里尔克已经去世了。两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见一面。

    在她的情感史上,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尽管包括里尔克在内的很多世界名人,都和她有情感史,

    一边沉浸在诗人的精神世界,另一边又体验着人间的肉体之欢。

    但通过这封信,看到了她对于里尔克真挚的感情。

    用她最经典的一句表白就是:

    “莱尔,你仍在人间,时间还没有过去一昼夜。”

    这是一段特殊的爱情故事,一个很纯粹的书面上的爱情,对于此,她也曾这样描述:

    “无手之握,无唇之吻”

    特别是,当时里尔克患了白血病,生命垂危的时候,收到了来自茨维塔耶娃的表白。

    对于里尔克是来说,是惊讶的。

    尽管,对于茨维塔耶娃来说,看似是一种滥情的放纵,却能够体会到一种很纯洁的感情。

    正如,她和里尔克的感情,一生都没有见面。

    还是那样一种强烈的情感,一语成谶的结局。

    这种沉浸在精神世界中的爱情,这种一种很纯粹的想法,成就了茨维塔耶娃那种对于普通人来说,难以企及的世界级高度。

    爱真的不一定是占有,一种真诚,理解的感情更珍贵。

    相比以“渣男”“放荡”去片面的否定一个人,认真的去表达的态度,更不应该被生活所误会。

    一封记载历史的信件

    了解历史,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历史课本,其次就是像《史记》这样的专业性书籍。

    但对于生动逼真的历史来说,这些资料上记载的信息又有多少。

    相信很多人,能够看到其中宏大的历史年代,但不能真正的感受它。

    比如,在二战中,美国向广岛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课本上,告诉我们取得了怎样的胜利,最终是怎样的结果。

    却没有告诉我们,其中的人经历了什么?

    都知道原子弹的威力巨大,但具体是怎样的威力?

    其中,在一封凯思·林奇给父母写的一封信,以一个士兵的角度,写出了身历其境的感受。

    在信中,所看到的景象是原子弹爆炸之后的景象。

    它过于平静,没有建筑物,一览无余。只有稀稀落落行走的路人,以及路旁的儿童。

    当他真正的走到爆炸地点,

    看似一次不起眼的爆炸,却将周围的原野,房屋,亲人甚至朋友都毁灭了。

    将一个巨大的钢铁建筑,推出了两公里以外。

    这是怎样的一种威力?

    对于这样的历史事件,众所周知。但作为一个亲历者,写下的真实一面,依旧让雨落震惊。

    另外,还有这样一封关于火烧圆明园的信件。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一片大火,具体是怎样并不清楚。

    在乔治·奥尔古德写给母亲的信件中,

    曾这样写道“为了火烧圆明园,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完成了点火的工作”

    其中透露出的面积之大,能够体会到圆明园在历史上留下的辉煌。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在一封短小的信件中,却显得格外真实。

    相比各种版本的说辞,信因为是参与者所写,存在更高的隐私,才能真正还原历史。

    他不存在各种姿态,可以说,是一种历史事件高像素的描绘。

    通过他们对于圆明园的各种掠夺,对搜刮各种物品的感受。

    这些历史的细节,历史的脉络。

    透过这些信件,特别是第一封信件,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一种历史的偶然性。

    首先,对于原子弹的投放地点,是经过不断争论的。而长崎在当时也是最被忽视的一个地点。

    但在当时具体操作的时候,去轰炸小仓,却因为云层过厚,导致无法进行。

    路过长崎时,云雾中却有一道缝隙,临时改变计划。

    最终导致了长崎的灾难。

    尽管充满了历史的偶然,但客观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不一定就认为都是胜利者造成的因素。

    更像是一种彼此双方争锋的一种结果,各种时代因素交织之下造成。

    比如,在广岛原子弹爆发后,三天的平静时期。

    日本如果认输,就不会有后来的结局。但历史没有如果,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日本不肯认输,并且赌这是最后一个,美国借日本秀肌肉,导致了长崎的又一次爆炸。

    如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背后,更像是一种对于清朝的威慑。

    当他们攻占了京城之后,协议迟迟没有签订下来。

    导致他们心里面没底,铤而走险,酿成了圆明园悲剧。

    透过信件看历史,看到更多的并不只有愤怒,偏见。带给我们更多是一种反思。

    以这样一种真实,让自己避免重蹈覆辙。

     4 ) 杰伦14年歌迷有话说

    此文仅针对第一期关于周杰伦的部分,其他内容不想看,也不评价。

    特别讨厌这种“有文化的人”去自以为是的议论别人。 关于说好不哭mv的解读,恕我直言,并不客观,明明是感恩,你却解读成了洋洋得意。真不知道我们看的是一个mv吗。明明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男主到底有没有回来,还是压根没走,你不辩证的分析,反而将自己片面的想法传播给别人,请对说出的话负责!!! 关于偶像已经睡了十年,再发片的时候乌龟已经跑的很远了。呵呵。十年,人是会变得,风格变了,有的人喜欢以前的,有的人喜欢现在的,谁又能准确的说出个孰优孰劣。请你对说出的话负责!!! 关于超跑美女,首先周杰伦是一个很喜欢玩音乐的人,你懂什么是玩音乐吗,就是会加入各种元素,不拘泥于一窗世界。皮影戏、卓别林、战争、教父、中国风,大雅可以有,为什么不能有大俗呢,超跑怎么了,美女又怎么了,你不能说你一边喜欢着钱,一边又骂着钱太俗吧。 真的很讨厌这种自以为自己很有文化,很有深度,别人都是凡夫俗子,别人看不到深层次东西,而自己能看到。恕我直言,你们这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别人,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别人的心理。 歪曲的解读,只能说明心之不善,什么样的思想看到什么样的东西。

     5 ) 《水浒传》序——施耐庵

    下面这些都是从海一天都的信里记录下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下文言文原文

    这人啊,要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娶上媳妇,您就别惦记着结婚了。要是到了四十岁还没当上官,那您就别惦记着混仕途了。到了五十岁,您就不能成天陷于柴米油盐这些琐事之中了。那到了六十岁呢,您就也不该成天想着浪迹天涯的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人呢,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干什么事。要是过了时机还非要干,准得玩完。

    比如,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沧沧凉凉。这个时候,您洗头洗脸,穿戴好了,再好好吃上一顿早饭。吃完了,又得嚼嚼木棍刷刷牙。等这些事都干完了,您才想起来问一声:“唉,这都中午了吧?”“切,中午早过去了。中午之前您是这样,中午之后您还不是一样?一天是这样,三万六千天还不也是一样?”这么想着,能把人愁死,哪有什么乐趣啊?

    老是有人夸耀说:“那谁谁谁,今年多大多大了!”岁数大这件事,指的是积累的见识多。(要是)啥也没有,光数年头,那有什么用啊?可见,过去的我呀,全是白活?还不光是白活,我文章写到这的时候,这一句之前的话也都是白说。这,才是最气人的。

    真能让人高兴的事,莫过于能有一帮好朋友。(而)好朋友们在一起,最快乐的莫过于神聊。你们说,是不是这么回事?但是,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刮风了,没法聚;下雨了,没法聚;生病躺下了,没法聚;时间不凑巧,还是没法聚。干等着一次聚会,真跟蹲大牢一样的——憋闷。

    我家的土地不多,主要是中点高粱。我天生不能喝酒,(但)朋友来了,总得喝两杯吧?

    我家门外呢,就是一条大河,(也)有棵大树。一帮朋友就在凉阴地里站着、坐着、蹲着。

    我家的四个老妈子,就炒菜、做饭、 端盘子、端碗。十多个大小童子,来回送信,高接远迎。丫鬟们只要有空,就让他们编织笤帚扫地,织席子待客。

    我这帮朋友全来了,差不多得有十六个人。但是,全都能来的时候少。但,只要不是天气太坏,全都不来的时候也不多。一般,总能来上六七个。

    我这帮朋友来了,我也照样不喝酒。大家想喝就喝,不想喝就 不喝,各随其便。咱图的是说话的乐,不是喝酒的乐。

    我们这帮人,说话从来不议论朝政。也不只因为老实,主要是因为离得太远,听到的全都是八卦传闻。那八卦传闻,没几句是真的。你扯这些荒信,不是瞎费唾沫么?我们这帮人也不爱议论谁谁又犯了什么错之类的事。天底下的人各活各的,能有什么错啊?犯不着咱去吐槽骂街。我们一帮人聊天,没谁想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而且,不管你说什么,没谁会大惊小怪。我们说话,也不是不想让人理解。但人与人之间,终归是难以相互理解。每件事情,都有它具体形成的环境,微妙的情境因素。大家都太忙,谁还有闲心仔细去听,去体会?我这帮朋友都是视野开阔之人,口才精妙之人。他们说出的观点,走到哪里都有用。但是,每次聊完、散会,也就完了,也没人做个记录。我有时也想着,把这些谈话整理成书,送给后人。但是,到今天也没干。主要是因为,不想出名的人容易犯懒。聊天说说图个乐,(您)要是真写书,那可累心了。再说了,你死了,这种书谁会看?你现在写的东西,今年看着不错,明年看来,就能臊死你。

    这本《水浒传》,七十卷。一大半是我这帮朋友聊完天散场之后,(我)在灯下写着玩的;另一半,是刮风下雨没人来的时候写的。但是,都是我构思了很长时间,想好了才写的。不是铺开纸,拿起笔来临场发挥的。不管是夕阳西下的篱笆旁边;还是半夜睡不着觉,躺在被窝里,低头捻着胡子,抬头观察万物,都能生出很多想法。您也许要问了:“噢,编本言论集你编不出来,怎么一写这个东西,你就爱干了呢?”这里边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本书写成了,我也没什么好名声;写不成,我也没什么损失。第二个原因呢,就是我闲着没事,试着写着玩的。所以,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非常爽。第三个原因,这本书没有阅读门槛。甭管你是好人、坏人;是聪明人还是傻子,全都能读。四,写这种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高下好坏,不值当纠结懊悔。

    呜呼哀哉,我早晚有死的那一天,我哪知道以后的人怎么看待我这本书呢?我只能关注,今天,这本书拿给我这帮朋友看,朋友看了高兴,我就满意了。我也不知道我过几年会怎么看待这本书。也不知道,过几年,我会不会再看这本书。要真是牵肠挂肚了,那我还真不知道该往哪操心了。

    这就是我没事写着玩的——至读者,施耐庵

     6 ) 梵高从不画欢乐,他只画自己爱着的人

    文森特·威廉·梵高。

    1853年3月30日生。今天是他167岁生日。

    他是个画家。认为画家只有在作品里表现世人的痛苦,才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格力量。他是个信徒。

    他去传教。在一个时常瓦斯爆炸、坑顶塌方、矿工们患有肺病的矿区。他为自己大肆宣传上帝的福音,矿工们却依然陷于贫穷和痛苦感到失败。他搬出教士居室,住进一间陋室,把衣裤靴袜全送给矿工,拿钱给他们买药,给瓦斯爆炸的遇难者办丧礼,自己却经常因为挨饿受冻而消瘦发烧。被教区派来的教士宣布解除教职。

    他沉埋在矿工们的苦难里,把他们的苦难担上肩膀,被压倒矿工们的苦难压倒。他把这些都写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

    这是他1880-1881年的画作,他画雪地里的矿工,画背煤的矿妇,画播种割草的农民,缝妇,和在炉前枯坐的人,他从不画欢乐,他只画自己爱着的人。

    他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可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就在这封给弟弟提奥的信里。

    《见字如面·怯贫富》|梵高1878年12月写给弟弟提奥的信《矿工们还是想念着矿坑》|史航朗读

     短评

    世道变坏是从文艺失格开始的。《见字如面》第四季以“艺文志”开篇,收录六封信,臧否电影、音乐、小说、出版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用鉴赏表达忧患意识,以诗心应对时代焦虑,也记录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8分钟前
  • 锵阿锵
  • 力荐
  • 总有这种逆流而上的节目,证明我们的文化产业还没有死

    9分钟前
  • 落幕
  • 力荐
  • 看了第一期,蛮开心的,观点有同意也有有保留部分,但还是喜欢能把这些问题拿来探讨的感觉。

    14分钟前
  • 最幸运的幸运
  • 推荐
  • 第一次参加《见字如面》感触很深,节目形式极简,只是站在舞台上读信,但做起来难度不小,难处在于只通过声音和台词的表达,而没有表演做辅助,去传递一个人物的情感,还原一个规定情境,让观众快速进入读信人的情绪中,感动、思考、快乐等,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易。 读了几封信,首期播出的王左中右对于书籍标题党的吐槽,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通过这些信件文字,仿佛走进了不同人的人生,感受到了名人大家的思想世界,在其中有思考,有感动。非常感激《见字如面》,让我们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静下来去看一个长视频,看一些有意思、有价值、有深度、正能量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

    15分钟前
  • 李光洁
  • 力荐
  • 依然是国内最好的读信节目,没有之一。

    19分钟前
  • DiDi
  • 力荐
  • 很开心每期都能看到李光洁。

    23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 第一期讨论艺文志,在当前情况下这个选题很大胆,预感会有很多差评。在时代的影响下大众思考力在走向单一、片面的道具,“如果你批评一个东西,那你一定是在贬低它”,什么时候客观的批评变得“难得”,变得“大胆”,变得“否定一个人的全部”?不论我们讨论的是何种自由,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自由。

    27分钟前
  • 汪汪队大队长
  • 力荐
  • 不愧是你啊,见字如面!

    30分钟前
  • 叫我邸澳先生
  • 力荐
  • 就不要爱上艺术,爱上就会为之痛心。从电影到文学到音乐,全都看到一种变迁,当每种文化都变成赚钱的途径,个性和内容越来越少,当艺术走向大众化,迎合市场就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只求艺术家们都跟李宗盛一样“报复”做出让我们哭的作品。凭第一期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打五星。

    31分钟前
  • Dancia
  • 力荐
  • 书信和讨论都很好 主持人的串词傻了点

    33分钟前
  • 黑牙刷藍毛衣
  • 推荐
  • 主持人真的有点奇怪,什么都表演艺术家,XX老师,著名演员;史航话好多;空洞的掉眼泪也很奇怪。但单从读信依然可以看出谁是好演员。

    36分钟前
  • 莹小慢
  • 还行
  • 还是有力量的,舆论环境太难了。小翟在品读空间显得没文化略尴尬,但品读空间少了一个仰视学习姿态的人,感觉谈话少了地气,偶有油腻感。

    38分钟前
  • 雩丘方寸
  • 推荐
  • 观看之前先给五星好评哦

    43分钟前
  • 1193
  • 力荐
  • 很好的节目,喜欢何冰老师。

    44分钟前
  • Hypno-Shroom
  • 力荐
  • 聊的还是有料的。许子东劝大家不要爱上艺术。后来补了一句,爱不爱你也控制不了,就像爱情。有趣的观点。

    48分钟前
  • 换句话说
  • 推荐
  • 这个节目一直没变

    50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 第一集在讨论艺术与通俗艺术,在一开始就告诉大家也听一听逆耳忠言,可是下面的评论仍然是一意孤行

    55分钟前
  • S.
  • 力荐
  • 就是喜欢许子东的点评

    57分钟前
  • 随风
  • 力荐
  • 求求那些杰伦粉丝,别看了,这节目不配你看,你千万别点进来,这就是蹭热度的,别看了,尤其是发弹幕说‘如果不是看到周杰伦我才点进来’的那些人。

    1小时前
  • 六月
  • 力荐
  • 两情悦,卡夫卡的书信,读的好。后台主持人一直笑个不停,无知,一个从小受到母亲过度干预的人,却被主持人认为是有趣…

    1小时前
  • Y.Sir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