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西尔玛

    恐怖片其它2017

    主演:艾丽·哈尔博  卡雅·威尔金斯  亨瑞克·拉斐尔森  艾伦·多丽特·彼得森  格蕾特·艾特瓦  玛特·马努斯多特·索利姆  安德斯·莫索林  凡妮莎·博格利  斯泰纳尔·克鲁曼·哈勒  Ingrid Giæver  Oskar Pask  Gorm Alexander Foss Grømer  Camilla Belsvik  Martha Kjørven  Ingrid Jørgensen Dragland  Sigve Bøe  乔纳斯·约根森  

    导演:约阿希姆·提尔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西尔玛 剧照 NO.1西尔玛 剧照 NO.2西尔玛 剧照 NO.3西尔玛 剧照 NO.4西尔玛 剧照 NO.5西尔玛 剧照 NO.6西尔玛 剧照 NO.13西尔玛 剧照 NO.14西尔玛 剧照 NO.15西尔玛 剧照 NO.16西尔玛 剧照 NO.17西尔玛 剧照 NO.18西尔玛 剧照 NO.19西尔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00:45

    详细剧情

      一名从乡下搬到奥斯陆展开大学新鲜人生活的挪威女孩席玛,单纯而天真的她,内心有着坚强的信仰与管教严格爸妈的谆谆教诲。在入学后,与非常美丽的同学安雅有着深厚友谊,但却在一次图书馆癫痫事件后,她开始发现自己拥有令她爸妈向来畏惧已久的超能力。随着学期持续, 席玛对安雅的好感也越来越强烈,但突如其来的神秘事件越来越多,席玛开始发现她的超能力与家族的祕密有关,必须被迫去面对她过去悲剧性的秘密,以及那骇人超能力的后果。

     长篇影评

     1 )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西尔玛 评分:6.0

    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和父亲在结冰的湖面行走,从晶莹透明的冰层望下去是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女孩和父亲一起去打猎,在看到一头鹿的时候,父亲举起猎枪瞄准的却不是鹿,而是聚精会神看着鹿的小女孩。父亲要杀自己的女儿?而且还是故意的,为什么?刚开篇就营造了巨大的悬疑。

    但是,影片后续却是一段平淡的校园生活,女大学生的日常,虽然女主因为另一个女生帮助自己而对她有了好感,慢慢演化成爱恋。但节奏缓慢的已经快要让人忘记片头的故事到底意味着什么,女主的病开始发作,类似于癫痫的症状。经过漫长的医生初诊、核磁共振以及精神刺激诊断为心理疾病,女主的好姬友却在一瞬间消失了,貌似跟女主有关。

    女主从询问奶奶,到回家问爸妈,爸妈的支支吾吾,剧情拖沓到难以忍受,还是不告诉女主她有特异功能这个真相,一直喂她镇定剂、像犯人一样关押着她,才慢慢浮现出她小时候的往事,因为弟弟的出生,她生出的嫉妒心,用意念把弟弟弄丢两次,而第二次直接将弟弟冻死在冰湖里。因为这件事,父母亲都对她又恨又怕,生怕这个怪物再出去作恶,犯下更大的祸事。最终,这种对待魔鬼的教育方式只能教育出一个魔鬼:她用意念烧死父亲,逃出牢笼。

    最终,将这种超能力反向利用,将母亲的腿治好,与爱人一起长相厮守,成为了上帝一般的存在。

    其实,超能力并没有什么好坏,善恶只在于使用它的人。做善事,你就是天使,作恶,便是魔鬼。

    跟我的一个创意很像:如果你拥有影响人心智的超能力,随便改变人的喜恶。那他对你的爱,你又如何分清到底是他出自本心的“真情”还是被你影响的“假意”呢?我觉得这个矛盾冲突更有看点,也更深刻。而上面的“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早就被人分析滥了,虽然其他类似的都是超级英雄电影,更酷炫更走面而不是走心。

    r|E;�

     2 ) 《西尔玛》:拯救超能力少女

    《西尔玛》是一部在表现上混杂了很多元素、求异求幻的“神秘性”影片。“神秘”本身当然并非影片的主题所在,超自然力量被引入到日常中,影片还是要透过特殊来表现本质,用受困个体的突破来解答人类所固有的矛盾与困惑。

    主人公西尔玛离开家庭去上大学,在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跟其他学生比起来,西尔玛在互动交友上显得有些生疏,她并不太适应这种处处要接触陌生人的开放式生活。她的家人每天都会按时打电话关心她的状况。她还是个严格的基督徒,行为受到约束,不能喝酒等等。

    西尔玛的神秘与特别,其实并不是由家庭和宗教造成的,这些只是手段而非原因,真正的秘密将随着事态的发展并辅以对过去的追溯(同时也是西尔玛自己记忆的复苏)逐渐来揭示。

    西尔玛遇到一个叫安雅的女生,她美丽大方,还带着西尔玛接触见识了过去未曾有机会了解的生活与事物。西尔玛喜欢上了安雅。但同性恋显然与西尔玛一直以来的信仰是冲突的。内在欲望与外在规范的矛盾,愈演愈烈,西尔玛倍受折磨并产生罪恶感。

    心理上的变化同时也在西尔玛的生理上表现了出来,她不时出现类似癫痫的症状。头三次“发病”都是有安雅在身边的时候。被压抑的欲望在不经意间被触发了,面对陌生又异常的状况,西尔玛需要帮助。但关系最亲近的家庭,却也是西尔玛压抑的源头之一,在那里找不到出口。即便是为必须舒压所做的忏悔,也无法尽抒心情(只说出喝酒这种“小事”)。矛盾的加剧也让西尔玛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更多对“规矩”的叛逆,更多刺激也更多失控的危险。

    西尔玛只能去寻求生理上的治疗。医生诊断需要她再一次发病。物理的刺激对她并没有作用,西尔玛只有依靠自己的回忆与想象来刺激自己。西尔玛缺乏经验以及正常的态度来面对爱情与欲望这样的危险游戏,安雅的诱惑,渐渐从渴望变成抗拒。

    然后,安雅就消失了。

    原来,西尔玛拥有强大的超能力。安雅让她焦虑痛苦甚至出丑,她便让安雅消失了。之前有一次,安雅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就来到了西尔玛楼下,那恐怕也是因为西尔玛的缘故,她对安雅产生好感并想着她。她的情绪是显性的,但超能力发挥作用却是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

    西尔玛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有遗传的因素,她的奶奶也是如此)。小时候,西尔玛就曾因为年幼的弟弟的哭闹意外害死了他。父母为防止不幸再次发生,就希望借助上帝的力量,用宗教与教育来维持西尔玛的纯洁,杜绝那些负面的情绪。但宗教其实是依附于人的主动性上的,否则只是教条而已。西尔玛不知道真相,对自己缺乏认知,面对外界的刺激和自身的欲望,规则无法化解矛盾,所谓纯洁也就无法被维持了。

    用宗教来净化她,失败了。摆在西尔玛父母面前的,似乎只剩下用药物来控制她一条路可走。变成一个对外界、对自身都失去感知能力的木头人,西尔玛又怎么甘愿接受呢?她才开始接触这精彩的世界,发现了美妙的爱情呢。

    最终拯救西尔玛的,是父亲的爱与牺牲。

    父亲曾两次想杀了她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但最终都不忍心下手。而他的死亡,则换得西尔玛的重生。

    弟弟死的时候,西尔玛还完全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安雅的消失,则让她更加害怕压抑。最后父亲的死,让西尔玛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与责任”。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就需要充分地认识自我并保持清醒,不能让一时的恨遮蔽了永恒的爱。

    超能力少女的故事,要反应的也就是人类对自身的定义与要求。人,同时拥有情感与智慧,其本身都是美好的,要掌握好平衡,压抑或失控都是痛苦且危险的。人既是特殊的个体,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自处与相处便是成长学习的一个重点。

    影片在表现主题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的篇幅都花在了对西尔玛超能力和神秘性的揭示展现上。除了对行为异动的描述,还通过动物象征来加强心理暗示及氛围营造。乌鸦代表死亡,蛇代表欲望,小小的昆虫则代表了生命、新生。在表现上算有层次细节也多,但整个发展过程还是有点冗长。很多东西都在不断地重复,不仅显得不够精简,而且会让整段内容有些单调。

    其实超能力本身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超能力是如何对西尔玛造成影响的。在这样铺垫过多的叙述中,反而凸显不出来。

    另外,更重要的“改变”,内容就很少了。尤其最后,西尔玛一下子从“恶魔”变成了“神”,虽然可以用父亲的爱与牺牲来解释,但表现上却有些简单且非常抽象。西尔玛跳如湖中想救父亲,这时出现泳池幻象,这次她跃出水面并见到了安雅(跟之前她游泳时下沉并被封住作对比),最后虽然没能救到父亲,但她自己获得了拯救(吐出代表死亡的鸟/乌鸦)。这段并不太容易理解,也没有足够的情感铺垫来让观众共鸣与感动。

    之后的西尔玛就没有问题了吗?影片结尾说没问题了,但正如前面所说,对此的解释有些抽象,有些走形式。整部电影也就头重脚轻、形式化,少了点深沉与真挚,要表现的主题也就不能真正说服和打动观众。


    (首发于影评公号“星期三噪音”noiwed,欢迎关注。)

     3 ) 祛除那只黑鸟:女性意识成长的寓言

    在只有四人上座的放映厅看完《Thelma》之后回味良久,觉得这是一部充满符号和隐喻的电影。然而发现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并不多。这里从个人的观影记忆和感受出发,对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和意象做一种简略粗疏的解读。涉及大量主观看法和剧透,以下内容请谨慎浏览。


    男性角色:

    《Thelma》全片总共出现了三位和女主角有对手戏的男性。首先是Thelma的父亲。

    父亲是本片当仁不让的“男主角”。父亲这个角色隐喻了控制女性的父权制度。

    影片开场,父亲带着小Thelma在林中狩猎,枪口却对准了年幼的女儿,这一紧张的瞬间立刻展示出一种强弱极端对比的权力关系。

    枪口

    然而他没有杀死Thelma,镜头一转,女孩长大,出现在现代都市中的大学校园。但父亲仍然通过电话和网络对她进行着严密监控(记得母亲在电话中说的那句话吗:你父亲教会了我如何用网络查看你的选课)。Thelma与父母通话时的神色,从一开始就充满不安,但她此时仍是驯顺的。不久之后,父母入城来探望她,三人在餐厅时Thelma由于发表了自己关于科学和信仰的观点而遭到了父亲的严斥,一度落泪。父亲真的是在批评女儿“嘲笑他人”吗?不,他不想看到的或许是她对这个世界萌生出自己的看法。

    当Thelma“生病”后,我们了解到原来父亲是一名医生,早在女儿幼年时就发现了她的反常,因此对她进行了“治疗”,手段包括宗教引导和药物控制。然而这些手段在Thelma搬入大学校园后纷纷失效,她开始故态复萌,因此不得不搬回家中重新接受父亲的“照料”——绝对的身体和思想控制,在祷告、吃药和洗澡的戏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令我观影时如坐针毡,深觉不快。

    癫痫科医生是另一位戏份较多的男性。与“父亲”同为医生,这个角色可以看作父亲的分身、一种意在控制和规训的社会制度。在Thelma接受检测的场景中,医生用一系列问题窥测她的内心,引发她的压力和欲望,使她失控。最终他告知Thelma,她并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方面的问题,换言之是“疯癫”。福柯曾指出,医生在疯癫面前的权威正是因为他“父亲和法官”的身份,“他的医疗实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过是对秩序、权威和惩罚的古老仪式的一个补充”。电影中关于疯癫的诊断,引出了Thelma童年时的问题,也将她推回父亲身边,重新接受童年时期与父亲的权力关系(女医生作为父权制度体系的一员,也试图将Thelma推回父亲身边,“你或许该问问你的父亲”,但这一过程最后仍由男性完成)。疯癫也进一步引出了Thelma的 “家庭病史”,将在稍后讨论。

    第三位有台词的男性是Thelma的男同学(好像叫Kristopher)。认识之初,男同学对Thelma从小受父亲灌输的宗教思想和生活方式投去哂笑,并称自己笃信科学和理性。那么他会是帮助Thelma摆脱父权控制的人吗?一场“吸烟”的戏拆穿了他:他引发女性的欲望,只是为了满足其男性凝视和幻想的需求。男孩的卑劣手段被同行的女孩点破后,Thelma的呕吐反映了她对这种男性凝视和幻想的极度恶心,以及对自身欲望的羞耻和厌弃。

    最后一位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男性角色是Thelma的弟弟。虽然这个角色出场极晚,戏份极少,没有台词(毕竟只是个婴儿…),但其存在仍然树立了自己的特殊身份:父亲的接班人,父权控制的继承者。Thelma和弟弟同时出现在父母面前时,弟弟明显是受到偏爱和照顾的那一个,而Thelma则总是受到质问和斥责(* 弟弟的名字是Mattias,在希伯来语词源中意为gift from God, 一种上帝的礼物,仿佛天赋特权)。

    父母抱着弟弟望向Thelma的眼神

    女性角色:

    电影中出现了远多于男性的女性角色,下面分析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人物。首先是Thelma的母亲和奶奶。

    Thelma的母亲和奶奶,是历史上所有在父权控制下衰老和死亡的女性的缩影。在电影开场不久的打电话戏中,观众便能发现Thelma的母亲下肢残疾。但直到影片后半才揭示了母亲残疾的原因:她曾由于无法控制女儿、无法照料好男性继承人而跳桥自杀。除了自戕的过激行为,母亲在父亲面前一直是驯顺的,以帮手形象出现的,也是父亲用来控制Thelma的感情手段之一。她打电话给Thelma查课,敦促她喝下有药的茶。父亲也用“你母亲很担心你”这样的说辞逼迫女儿接受远程监视。

    奶奶的角色则表明了在父权控制下,母亲和Thelma可以预见的未来。英文字幕是grandma(不知挪威语里有没有区别),并不明确是奶奶还是姥姥。从影片情节看来,这一老年女性似乎是父亲的母亲,而有意思的是,其形象却与母亲极为相似(好吧也有可能是我脸盲)。奶奶的“反常”和“疯癫”与母亲和Thelma的经历也形成呼应——奶奶认为自己的反常害死了丈夫而发疯,对应着与母亲和Thelma认为自己与儿子/弟弟的死具有责任而残疾/发疯(* “奶奶”的病房里的照片很有趣,因为我们无法辨别照片上的是“奶奶”与幼年的“父亲”还是“母亲”与“弟弟”,再度暗示了父权制度在代际关系间的再生产)。最终奶奶在医疗/父权制度的治疗/控制下,成为病榻上一具生命力丧失殆尽的躯体,并被后代几乎彻底抛弃和遗忘。

    奶奶病房里的照片

    除Thelma之外,片中另一个最重要的女性角色是Anja. Anja可以被视为Thelma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欲望的外化(我一度以为Anja是Thelma精神分裂幻想出来的“朋友”,但看完之后觉得她作为女性意识和欲望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Anja这一角色,出现在Thelma远离父母、进入城市和校园后开始的新生活中。Thelma对父权控制每一点有意无意、或明或喻的突破,几乎都发生在Anja在场的情况下。从图书馆初遇时的身体失控,到同去夜店、喝酒、吸烟,最后发展为恋人之间的亲密行为。

    Thelma在和Anja的交往中,经历了精神的剧烈波动:首先是好奇,然后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中途又感到羞耻和痛苦,最终学会接受和享受。Thelma对Anja的态度变化,不是恰恰和大多数女性认识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性别意识和身体欲望的过程一致吗?以这个视角来看整部影片,也就不难解释主角Thelma的“病”或者说“超能力”了。Thelma的异常,隐喻的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长

    表面上看,Thelma的病/超能力会引发她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失去控制(产生抽搐、幻觉),也会引发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失控(人或物瞬间位移)。仔细回想,不难发现病/超能力的发作,总是出现在Thelma产生被爱和去爱的愿望时。因此Thelma的失控,其实是她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她曾经被父权制度严格规训的身体和精神的交战。

    而病/超能力对客观规律的扭曲则暗示,我们自以为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其实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确定不移。记得影片开始的大学课堂上讲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而这一认识,正好体现出某种“科学”的不确定。在不对等的权力关系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可能是当权者用种种手段敷设的幻觉。“父亲”和“医生”利用宗教、社会制度(对应医院)和技术(对应药物)在Thelma和奶奶四周搭建幻觉,并冠以疯癫之名,以此引发她们的自厌和自弃。影片中,Thelma搜索精神疾患的资料时,发现了疯癫与女巫审判史——亦即女性受迫害史的关联。

    Thelma在网络搜索自己的“疾病”时看到的关于女巫审判的历史插画

    这类幻觉,也许相对容易被撕破—— 现代人自然不会再轻易被中世纪流传的迷信混淆视听。可是,用“现代知识”搭建的幻觉,往往却更容易令人视作理所当然并深信不疑。但知识生产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被权力形塑和建构的过程呢?影片对“客观规律”的扭曲,恰恰挑战了观众的常识,敦促我们反观自认的“真实”和所处的“客观世界”:一个仍然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世界。

    那么,影片又呼唤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从角色的命运或许可以看出导演的取向,而角色的命运也和几个反复出现的意象交缠在一起。

    人物命运和意象:

    火,曾是父亲用来规训小Thelma的工具(“父亲把我的手放在蜡烛上,告诉我这种灼痛就是地狱的感觉。”),它代表着痛苦和惩罚。疲惫不堪的父亲在船上自燃,喻示了父权制度最终对男性自身的荼毒。而水的内涵则更加复杂:它有时是危险的,在实现报复时也几乎扼杀希望(溺毙了父亲和弟弟,也几乎溺毙母亲和Thelma)。但它同样可能疗愈(Thelma和Anja在游泳时再度相遇而互生好感,甚至连两人的facebook头像/主页背景都是游泳的照片!)。Thelma和水的互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性和整个社会环境的互动:或仇恨,或温柔,很多时候无法预测,难以受女性自主掌控。但最终,Thelma从湖水中清醒过来并浮向岸边,在那里吐出了令人匪夷所思之物:一只黑鸟。

    实际上,黑鸟的意象贯穿了整部影片,如同父亲对Thelma的控制遍布四周。这些黑鸟盘旋在校园上空,当Thelma第一次邂逅Anja并产生朦胧好感时,它们疯狂冲撞过来,尔后便发生了Thelma的第一次痉挛。影片海报上,也正是一只黑鸟遮蔽了女主角的双眼,按照本文的解读,这样的设计或许暗示出父权控制导致的女性的盲目。

    吐出黑鸟

    与Thelma吐出的黑鸟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意象,是曾爬入她口中的蛇。在基督教传说中,蛇是魔鬼诱惑女性时的化身。然而,这是历史上由男性掌握的话语所造的比喻。影片中的蛇,在男性凝视之下强行贯入Thelma之口,像是由男性灌输给女性的耻感,一种对女性欲望的羞辱。蛇和黑鸟,羞辱和控制,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最终,Thelma将僵死的黑鸟从腹中清除出去—— 她终于摆脱了束缚。随之而来的那些近乎“神迹”的情节(治愈母亲的残疾,预感Anja的电话和身后一吻),自然也就不难解释了:它们象征着女性拿回了她本该拥有的能力和幸福。

    预感之吻

    影片最后,与开场时镜头渐近地面相呼应,结束的镜头渐渐推远。镜头之下,她和她牵着手融入人群之中,仿佛成为了和你我一同行走在这世间的普通人。Thelma的名字再度浮现于大银幕。这个名字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希望和意志(wikipedia)。回想起影片中,父亲看着Thelma表情复杂地说道,There is something with you. 而母亲也说,It’s something much greater than us. 在种种欲言又止的晦涩隐喻背后,我想影片其实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女性如何从“第二性”的历史命运中挣脱出来。幸运的是,这件伟大的事,something great,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也必将继续发生下去。

    (所以我说...不愧是女权主义大本营的北欧产出的电影啊……)


    关于戏中戏的一点补充:

    电影中Thelma与Anja以及Anja妈妈一起去看舞剧的那场戏,虽然对舞台表演只给了很少的几个画面,却瞬间让我觉得和某个现代芭蕾版本的《哈姆雷特》非常神似。但我一时想不起来是哪个剧团的演绎,而且对莎翁戏剧了解不多,因此本来不敢妄言。不过看了豆瓣上这篇评论(Q&A NYFF )后,发现可能并不止我会将这部电影与《哈姆雷特》联想到一起。

    简单看来,《Thelma》的故事似乎与《哈姆雷特》中的许多元素都有呼应,包括疯癫、落水、是否选择挑战父权等等。但《Thelma》的剧情并不仅仅单向地接受《哈姆雷特》的影响。前者也能视为对后者的解构和重述: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是剧目,更寓意历史,HIStory,一部由男性写作的文本。Thelma等女性,是被排除于舞台之外的观众(舞台上的角色,与电影相反,以男性居多,并且舞者的形体姿态格外突出masculinity)。可是Thelma和Anja在台下的互动却在整个剧院掀起了巨大的危机:天花板上的吊灯摇摇欲坠。这一剧情似乎在说,当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那么即便被排除于聚光灯之外,她们仍然可以积蓄起颠覆性的力量。Thelma在危机将要爆发的关头竭尽全力控制自己并逃离现场—— 我们再次看到她身上那场新生的女性意识和过去所受的父权规训的交战。但令人庆幸的是,最终她接受了Anja的吻,接受了自己,并与爱人携手共赴未来。因此《Thelma》没有成为《哈姆雷特》式的悲剧,这部电影也恰如其分地以她的名字为名,可以称得上是一篇HERstory.

    戏中戏的男性

    * 剧院戏的取景地是Oslo Opera House,也是超酷的现代建筑啊…按照我的理(脑)解(洞),电影中女主角身处的环境也是很有意思的:现代城市环境,如片中的大学校园,是孕育女性意识之地。身处城市让女主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父亲的控制。现代建筑的表皮:玻璃幕墙,也隔绝了黑鸟直接冲击女主。反观养育她的前现代空间,即乡村和自然,则是压抑女性意识之地(幼年的女主在森林里差点死于父亲的枪口)。当然,这样的二分法是粗暴浅薄的,以上所有的解读也都囿于个人局限。而无论电影或是生活,永远应当有以不同方式去理解的可能性。


    看了第二遍,补充的一些细节用*号和斜体加在文内。另外想要补充谈一谈的一点是影片关于“光”这个元素的运用。

    影片开头的分级信息便提示片中有大量强光闪烁镜头,而闪烁的光,总是出现在Thelma产生“去爱”的愿望时:影片中第一次灯光闪烁,是Thelma看见Anja在社交网站上发布在某间酒吧的信息时。随后她便去了那里,在酒吧的灯光闪烁中与Anja之间的气氛升级。之后,她在宿舍楼下找到Anja时,路灯也发生闪烁。而在剧院,Thelma同Anja的互动也使头顶的吊灯明灭。在医院,医生诱使Thelma回想起与Anja的过往时也伴随着大量闪光镜头。最后Anja在闪光镜头和爆炸场景切换间消失,可以理解为Thelma无力调和自己“去爱”的愿望同自己受到的规训之间的矛盾,于是只能选择将一切情感隐匿封藏,连回忆也一并抹杀,如同婴孩被封冰下,Thelma被封泳池。消失和伤害,实际是对情感的压抑造成的,而非情感本身。Thelma最终在恐惧中回归被“家庭”和“宗教”控制的生活。烛光熄灭,仿佛女孩心死。

    烛光熄灭

    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Sigmund Freud 和Wilhelm Reich的心理学观点之争:前者认为人类的潜意识/本能是危险的,需要被社会控制和压抑;后者则认为危险的往往不是人类的潜意识,反而是社会对人类潜意识/本能的控制和压迫造成了危险。我想影片是偏爱后一种观点的,因此它将“光”这个元素同Thelma内心对Anja的切慕联系起来,仿佛为突破社会禁忌、自由去爱的观点赋上了与“要有光”这样的神谕同等的崇高地位。

    与此同时,点出“光”的特性似乎也表达了本片对不同解读的开放和包容态度。影片开篇,片名在强光闪烁中出现,并且如前文所述,电影开场不久后便借教师之口说:它(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取决于我们使用何种仪器检测。而这部影片本身恰恰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其意义取决于我们持什么观点去看。

    强光闪烁中出现的片名

     4 ) 小妞电影的奇行种-西尔玛

    节选自 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先看过影片。


    2008年冬天,《暮光之城》上映时,我在英国。

    当时影城里像办了中学生派对似的,各式各样的少女散落在大厅里,买爆米花可乐橡皮糖的、手舞足蹈聊天的、靠墙坐在一起装颓废的……影厅里更是弥漫着“怀春”的味道,每当帕丁森演的吸血鬼做出“苏”的举动,妹妹们就集体倒抽一口气,心脏同步落拍。

    示意图,来自网络

    相信每个人都看过几场所谓的Chick Flick(小妞电影)。


    挪威的这部《西尔玛》,在不祥的交响乐中开篇:父亲和女儿漫步冰上,走进积雪的森林。林中蹦出一头小鹿,父亲举枪向鹿,女儿屏息凝神望着。这时,父亲将枪口转向了女儿的后脑勺。

    这个开头奠定了整部影片的调调。

    在影视圈里,有个标签叫“ScandiNoir”。Scandi,指位于欧洲西北角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是挪威和瑞典在的那个岛。Noir,黑色。

    2009年版《龙纹身的女孩》的海报

    《龙纹身的女孩》,可以说是“ScandiNoir”的一个代表。这是在北欧独特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下诞生的品种。苍茫一片的静谧中蓄力待发着冷酷、极端的残忍,像是悄然而至的一个寒颤。

    《西尔玛》里的女主角西尔玛,生长在挪威小镇保守的宗教家庭。令人心神不宁的开头后,真正的故事展开在她去首都奥斯陆上大学后。

    校园生活中,她与一位女同学相互吸引。与此同时,西尔玛的身体开始出现癫痫发作般的症状。伴随着症状发作,她的身边会有超自然的现象。例如,人突然的消失。

    影片的北欧式优雅渐渐瓦解,黑色的部分晕染开来,各方力量互相拉扯、振动,形成张力……最后,揭开了西尔玛童年的秘密。


    比较有意思的是:导演以看似不寻常的方式,讲述了大家都曾有过的情感和经历。

    成年后步入大学校园,可以说是一个按部就班上学的人,有史以来最接近社会的时候。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接触到各种新鲜的事物,也会一一去尝试。而我们在做这些试验的时候,其实都戴着上一个培育地,也就是“原生家庭”的镣铐。

    西尔玛的家教很严,从没谈过恋爱。当女同学主动靠近,她就很快地陷入了这份情愫。

    饮食方面,西尔玛的宗教家庭令她没有机会去尝试酒精、烟草,更别提别的草。大学的派对上,有人带来“好东西”,让大家轮着尝。在学会把烟吸进肺后,西尔玛体会到了一场幻觉。幻像中,她与心仪的女同学有了亲密接触。与此同时,在教义中象征邪恶的蛇滑进了她的嘴。

    尴尬的是,在西尔玛的一番“高潮”后,同学告诉她,那根本不是叶子,就是普通的烟。

    电影提到了新生入校如何与原生家庭脱钩、如何融入集体、如何交到新朋友……西尔玛,就像是刚会扑棱着翅膀在空中悬停的雏鸟,在努力学飞。

    成长中,西尔玛完成了自我蜕变和认知重塑。而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父母、兄弟姐妹,和老师,作为影片潜在的批判对象,并没能给予她足够的帮助和保护。


    当年《暮光之城》火爆的原因除了“杰克苏”的男主,当然还有这位女主角。

    为什么一部以女性为目标观众的“小妞电影”的女主角会得到认同?我想,是演员身上那独有的紧张气质,将新人在校园里的孤独和焦虑感表现得让人感同身受吧。

    淹没在人堆儿中,每个年轻人都会幻想自己天赋异禀,幻想有个人出来对自己说,“There's something with you”。至于这份“特别”是好的,还是坏的,并不那么重要,只要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青春期的时候,大家都活得很用力。回想起来,学生时代认识的同学都好有趣,有研究两栖动物的、有迷坦克的,有每天下课后爬到大楼屋顶上喝着汽水儿聊天的。我们拼命地放大自认为的特别之处,力争在人群中发光,从而获得最大的存在感。

    成年后遇到的人就不再这么多样化。大家的朋友圈十条有八条是一样的,夸自己敬业的、夸同事亲切的、夸老板威武的、夸公司体贴的……处处展示着屈服的姿态。不一样的部分则按行业区分,每个行业有各自的社交媒体“长相”。传统行业里,被同事抓到听摇滚或看小说,都跟做了什么不正经的事儿似的。连豆瓣都不敢让人知道,生怕显得太文艺而不够“专业”。

    不敢表露自我,直到彻底忘了曾经的自己……芸芸众生中黯淡无光的大人,可真无趣啊!

    截图 from 《西尔玛》

    全文请进公众号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如果你觉得此文有用,请帮我点个“有用”~

    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青春

    那个R级的,却单纯无比的青春

    不能飞的鸟、没有水的井、没有出口的胡同

    不是不睡,是不愿跟你睡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长按识别关注

     5 ) Q&A NYFF

    Q&A

    灵感来源?主创人员看了很多复仇电影。看了希区柯克。

    蛇的隐喻?这个问题很微妙,有一位英语文学老师把剧中的元素整合成了哈姆莱特的隐喻,导演说哦,好吧...蛇在大量宗教中有特别的隐喻,不只是基督教。观众对蛇也有很直接的知觉感受。拍戏的时候现场就放了一条蛇,摸上去感觉很特别,又超...吓人的!

    挪威的宗教压力?挪威有一个Bible Belt,在宗教方面比较保守,对女性有很多压抑的手段。合作编剧做了精神性痉挛的研究,发现很多是由于儿童年创伤,还有一位医生证实很多同性恋男女来诊所,因为宗教团体的压力,没法接受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以后就治愈了。

    结局?有人觉得是大团圆(女主也这么觉得),有人觉得是超黑暗的结局。我们想要一个清晰的结果,同时保持开放。

     6 ) 观影如观镜,时刻映出我们成长的影子

    无意之中看到这个推送的短视频,讲的就是影片伊始,一片冰天雪地里爸爸和女儿正在森林里打猎,突然一头小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爸爸毫不犹豫的拿枪瞄准了小鹿,本以为就这样happy ending,一家人开心的去吃烤鹿肉了,但是枪口又从小鹿悄悄的对准了女儿,那反转的一瞬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去看了整部片子。 这部片子融合了诸多因素,宗教、女权、男权、父权、同性、成长、超能力、性觉醒等等一系列值得深思的话题都在影片中有所提及,可能有些人觉得主题太杂,杂糅这么多的主题因素,以至于每一个都只能浅尝辄止,思考的深度有限,但是我觉得一个两小时不到的影片,本身就不可能把这些主题讲清楚,他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观影者观看之后会看到打动自己的内容,从而引起更多的思索和争鸣,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就本部片子来讲,我觉得每一个主题单独拆开来看,都能有比较清晰完整的表达,可以看出来创作者是花了心思去思考的。很喜欢这种北欧冷调的小妞电影,在我们每个人前进的道路上,何曾没有遇到类似的场景,我们也曾努力抗争过,我们也被迫顺从过,有完成蜕变重塑自我的,也有忘了自我湮没于芸芸众生中的,无论怎样的我们,都是自我的成长,都会有所牺牲,这些帮助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短评

    论这世间的导演有多少种方式来阐述,成长,这个主题!!!

    3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 每个电影节的吸睛元素都掺点,编个老套作文,提不提取出重点不重要,就是一直在试图提点自己有多像阿萨亚斯,唯一有点好观感的摄影,全被别扭的自我感觉良好破坏了...

    5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较差
  • 想象力卓绝。我以为它讲科幻的时候它又讲爱情,我以为它讲爱情的时候它又讲宗教历史,我以为它讲宗教历史的时候它又讲心理,我以为总该是心理了吧,结果原来是讲成长啊…

    9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推荐
  • 故事走向和《午夜凶铃》差不多,只不过包装比较花哨...#贞子和本片女主,小时候就开始有特异功能,经常不小心害死人,自己也掌控不了神秘力量,父亲也多次想下手杀死她,贞子的父亲比较下得去手,而本片的父亲心太软,就倒霉很多...#

    13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 60/100 过于通俗,但两个姑娘的情感戏拿捏的倒是不错,表演很细腻,能够感觉到情绪在流动,特别是爱情降临时女主的“阳光明媚”(就不要争论是否是真的两情相悦了)

    15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 小小失望。感觉野心很大,但没能好好展开。感觉可惜了,最后的反转也没啥感觉。反而还觉得有点长。

    19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 没必要拍的电影。

    24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 违抗父权简直是当下电影的必备 对于恶魔真的是爱与不爱都无解

    25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 很多概念化的细节,男权女权的暗示,但总有种挥之不去的卖弄感,再加上les的噱头,印象就更差了一等。喜欢“白雪公主”般的开头,给满分。吐鸟。ScandiNoir

    26分钟前
  • 桃子
  • 还行
  • 變種人代號:淑女鳥。

    28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 被魔鬼附体,引地狱业火焚燃父亲;经天使开化,借愈合之力治疗母亲。祖母因幻觉捆绑了一生,被抛弃在孤苦的病床,成了无名无姓的活死人;女友受巫术驱逐到异界,被拯救到沉默的水底,成了不得不爱的傀儡人。西尔玛的伤害或者爱慕都让人无力招架,只能就范。吞入长蛇吐出乌鸦,非癫痫发作,是欲望作祟。

    3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 想不到今年的女同电影也这么厉害!当然与其说是女同片,不如说是碉堡了的灵异惊悚片。导演用丰富的视觉意向展示了幽深的心理困境。性取向就像集天使与恶魔于一体的双刃剑,最终将家庭和宗教组成的封印连根斩断。收尾呼应的叙事结构很赞!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故事撑不起野心就显得啰哩啰嗦

    36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 Q&A:女二没有演戏经验是高音乐的。女一水中戏学深潜得了中耳炎,等拍完戏才去看医生。女一小时也有得累死癫痫的编。女一为了表演癫痫发病特地去学了一种治疗ptsd的呼吸疗法。女二是真les,女一不是。导演不觉得自已是类型片,只是一个有类型影子的人性故事片

    39分钟前
  • 孜然一身
  • 还行
  • 一种解释:女性觉醒。父亲是父权的象征,被遗忘的祖母、残疾的母亲和西尔玛分别是被控制的三个阶段。通过群鸟和蛇等意象来展现压迫;通过癫痫的有与无来暗示反抗;通过让父亲自燃、让母亲站立、女友的重现等片段来树立女权主义。当然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玄幻超能,校园惊悚;茫茫隐喻,不知所云。

    43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 还是导演以往的风格,重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套用了很多类型电影的桥段,最后讲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父权社会的对抗,情节逐渐成了脑洞片,而背后的表达却很含蓄。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装神弄鬼

    46分钟前
  • yoshimi
  • 还行
  • 其实这是一部宗教氛围惊悚片,给国内观众看可能一头雾水。因为虔诚信徒的清规戒律那么多,突然搞起同性恋就跟受到诱惑一样。不过电影又讲起超能力,这玩意被当做恶魔的力量,癫痫发作seizures这词本身就是被devil seized,总之姑娘放弃信仰超能力就回来了。。。那些撞死的飞鸟都是上帝使徒折翼的象征

    48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还行
  • 电影节电影。来点性觉醒,来点模糊的女权主义,来点同性元素,来点弗洛伊德理论,再来点不痛不痒的宗教批判,搅拌一下就拍出部电影来了。没能进三大可能是因为连电影节都看腻这套了吧。

    53分钟前
  • Vincent Lan
  • 还行
  • 故事撑不起野心就显得啰里啰嗦。

    5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