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美国恐怖片《阴风阵阵》,改编自1977同名电影,全球累计票房794万,定级R,豆瓣评分6.7,时光网评分7.2。
看之前以为是翻拍,看之后才发现是改编,和1977版差别巨大,只是保留了基本故事内容,改编得面目全非,改变之大像是两部电影,1977版经典的视觉元素、色彩元素、悬疑元素荡然无存。
1977版是悬疑片,影片绝大部分都在构建诡异惊悚的悬疑氛围,直到最后女主才解开谜底,而本片则没有悬疑感,开门见山,开篇就已经告诉了观众女巫集会和女巫BOSS的存在。
1977从一开始就诡异惊悚,这种强烈的惊悚氛围牢牢吸引着观众,贯穿始终,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而本片则像剧情片一般,一开篇就平淡不惊悚,我看完全片也没被吓到,心情始终很平静。
1977版仅一个半小时,节奏紧凑,因为故事并不复杂,所以一个半的叙事架构恰到好处,而本片则长达两个半小时,足足多出来了一个小时,大大拖慢了叙事节奏。
就算不和经典的1977版做对比,单看本片,叙事混乱,支离破碎,乱七八糟,看得我稀里糊涂,努力让自己参透剧情,却始终无法看懂看透,导演故弄玄虚,刻意玩影像、玩风格、玩意识流,反倒将影片搞得不伦不类。豆瓣评分6.7真是高抬了,我顶多给5分。
女主达科塔·约翰逊在《五十度X》三部曲中的留海造型掩盖了她的大脑门,在本片中头发上梳,露出了圆圆的大脑门。在《五十度X》中没觉得她是平胸,在本片中有一幕穿着舞蹈紧身衣的侧身影像,简直就是一马平川飞机场。
在影片《阴风阵阵》里,我看到了导演卢卡·瓜达尼诺喷薄的表达欲。
他像是被前作《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憋坏了,于是在这部电影里拼命走向自己的反面,抛弃清新的情爱,拍了一部恐怖片,又不肯安分地往里面猛加私货,最后几乎把一部恐怖片拍成了严肃的现实题材电影。
我这么说好像是在讽刺,其实不是的。
准确地说,我为这部电影感到兴奋。
尽管还是能看到很多问题,但我兴奋于它的颠覆性,以及在恐怖片类型上的探索。
与老版《阴风阵阵(1977年)》不同,新版并没有把焦点放在视听语言上。当然,它的视听体验也绝对不差,只是并非重点。
瓜达尼诺的野心或者说兴趣在于文本层面。
他不是要做个单纯吓人的东西,而是在电影里融入了很多作者性,包括他对于历史、宗教、政治、巫术、女权、恐怖主义等的看法。
要把这么多元素塞进一个文本里,自然相当困难。这也是影片口碑两极化的分水岭。
对于单纯想寻求视听刺激的观者,这部电影显然太闷了。
但只要你细看下去,透过它表面有关女巫的故事,看到导演试图去探索的真问题,就会越看越有滋味。
(以下文字涉及大量剧透)
影片最浅层的故事其实特别简单,讲了一个转世的“真神母”击败“假神母”获得重生的故事。
“神母”这个概念来自德·昆西的诗文集《来自深处的叹息》,里面提及了上帝创世前有三位神母:黑暗之母、眼泪之母、叹息之母。而影片的女主角苏茜就是叹息之母的转世。
她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却被冥冥中的一股力量牵引着来到柏林。
那是1977年,正是冷战时期,在柏林墙附近有一家舞蹈学院,被一群信奉神母的女巫控制着。这群女巫因为权力斗争分成两派,一派的首领是自称神母之一的玛寇思,实际是个冒牌货,另一派的首领是舞蹈家布兰科。
苏茜来到这里,很快成为领舞,却也发现了女巫们的秘密。原来她们开设舞蹈学院的目的,是帮女巫头目玛寇思挑选少女,作为续命的容器。而所谓舞蹈,不过是这场夺命巫术的仪式。
最终,苏茜潜藏的意识苏醒,在最后的仪式上,她现出真身,并召唤恶魔干掉了玛寇思及其党羽,之后清除了所有人的记忆。
至此,叹息女神终于归位,舞蹈学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或者说,将继续其隐秘的罪恶。
表面看,就是这么个故事。
但是下面,我要开始引申一些东西了。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试图去容纳至少三个层面的表达。当然,这个多义性做得并不够严谨,也确实有难度。
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两德、革命和女权。
其中,“两德”这一层表意是最浅白、也最直接的。
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而且就在柏林墙边上。舞蹈学院进门的橱窗里挂着老师们的照片,分成左右两列,左边以玛寇思为首,右边以布兰科为首。
左右是位置关系,也是意识形态的分野。
那么很显然,玛寇思象征着苏联治下的东德,而玛寇思命数将近也正是苏联即将崩溃的预兆;布兰科象征着美国治下的西德,相对开明,且与美国来的苏茜心意相通。
影片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插播左翼极端组织“赤军派”在柏林制造的恐怖行动,也是一条暗线。
现实中,赤军派是反美的,并获得了东德的暗中支持。
而到了影片里,借心理医生约瑟夫之口说出,“对于帕翠西亚(前任领舞)来说,玛寇思夫人、迈因霍夫夫人在她的生命中同等重要。”迈因霍夫是赤军派的创始人之一,由此更加明确了这一层对位关系。甚至还可以引申出,玛寇思借神母之名满足一己私欲,其实和赤军派借共产主义之名行恐怖主义之实,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
那么苏茜代表什么?
一个新生的德国,特指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复苏的德国。
所以苏茜来自美国,而她的母亲生了重病,也暗合当时美国因深陷越战而声誉扫地,这也是赤军派反美的口实之一。
最终,苏茜灭掉了玛寇思,布兰科活了下来,而现实中也是西德在法理上接手了东德,合并成一个崭新的德国。
随后苏茜找到约瑟夫,向他讲述了妻子在集中营被害的真相,并告诉他,“我们需要有人认罪,也需要有人羞愧,但那个人不是你。”然后抹除了他的记忆。
这象征着新生的德国,希望人们能够彻底摆脱纳粹记忆的阴影,重新开始。
瓜达尼诺是个德国历史迷,整部影片选在1977年,也是德国历史上很悲情的一年,史称“德意志之秋”。
从这个角度来讲,影片的结尾是趋于光明的。赤军派的恐怖行动被瓦解,人质被解救;而舞蹈学院的危机也被解除,神母再次降临。
这是个结局美好的故事,导演告诉我们:一切都过去了,忘掉它,继续前行吧。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个故事,就没这么美好了。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二层文本解读,关键词是“革命”。说是革命好像也不太准确,应该说是一个行将崩溃的王朝的政权更替问题。
现在,让我们把门关上,不再看向柏林墙,也不管赤军派的是是非非,我们只看舞蹈学院内部的事情。
这里的人们,无论女巫也好、舞者们也好,似乎都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
那么我们其实可以这样认为:舞蹈学院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微缩模型,它自成体系,有自己的运作模式。
影片第二幕开始,有一个近3分钟的长镜头,拍女巫们的内部选举。候选人是两派的头目玛寇思和布兰科。
注意,这不是两党制,也不是代议制。这些女巫并不代表任何人的权利,而舞者们也只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唯一摸清了真相的帕翠西亚和欧嘉也早早被处理掉,成了祭品。
她们的选举完全是内部的,走走过场,最终玛寇思以10比7获胜,继续掌管舞蹈学院。
玛寇思应该是活了很久了,这绝对不是她第一次当任,当然也不会是第一次续命。她的盛衰就如帝国的兴亡一样,需要祭人民的血,并假之以人民的名义。
三个神母是什么?
自由、平等、博爱吗?
或许是吧。
不管怎样,玛寇思假的正是那些崇高理想的名义,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
而布兰科作为党派内部的异见人士,在新的一轮选举中,又败下阵来。
其实她早就开始怀疑玛寇思的身份了,在与另一个女巫的对话中,她曾经说过,“如果玛寇思真是三大神母之一,我们就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是的,如果玛寇思真如她所宣扬的那样崇高,这个帝国也不会如此衰败,满身都是脓疮。
好,沿着这个思路,我们来说说“舞蹈”是什么。
先插一句,影片的舞蹈设计非常精彩,跳出了一种致命的吸引力,让人不敢看又欲罢不能。
那么它到底代表什么?
在我看来,它有着双重含义:一层含义,象征着统治者对人民的控制;另一层含义,则是人民对统治者的反抗。
这两层含义从舞蹈的名称也能隐约看出。
整部影片只涉及两段舞蹈,一段叫《再次现身》,一段叫《人民之舞》,很显然,前者是控制,后者是反抗。
对应到影片中,大概56分钟左右,苏茜第一次跳《再次现身》,这时她与地板下的玛寇思有了心灵感应。所谓“再次现身”就意味着玛寇思所象征的腐朽体制的再次复活,而这段舞,无异于一场对当权者的俯首帖耳和顶礼膜拜。
正如布兰科和苏茜的交谈,说到跳舞的感觉是“像被一道闪电击中,像是做爱”。
绝非巧合的是,在维克多·克莱普勒的书《第三帝国的语言》中,记载了莱尼第一次目睹希特勒演讲的风采,她提到,“那种感觉如同闪电,如同神谕出现,令我永生难忘。”
是的,跳舞也是一种语言,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的一套话术,由此来框定所有的信仰和行为。
那不断扭动的舞姿,看似自由,实际都是规定动作,就像是纳粹帝国的人们喊出“嗨,希特勒”时,高扬的手臂一样。如此自然,如此虔诚。
那么《人民之舞》又是什么呢?
是一次由布兰科主导的反抗,或者叫革命吧。但布兰科是相对温和的,她想用舞蹈的方式代替血腥献祭的方式,来让腐朽的帝国得以喘息。
正如女巫们在一次聚会里说到的,“布兰科已经着手于那个新方法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一改血祭的传统,来实现一种渐进式的改良。
可惜,这个方法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是苏茜的背叛,正是她唤醒了萨拉导致舞蹈中断,计划也因此破产。于是一切只得重回老路,影片最后的那场血腥仪式又再次上演。
那么问题来了,苏茜为什么这么做?她和布兰科又是什么关系?
其实苏茜和布兰科的关系,就是一场革命中实践者和理论者的关系。
布兰科是苏茜的导师,是整个舞蹈理论的建立者,但实际跳舞的人是苏茜。布兰科只能在理论层面指导苏茜,却无法阻止苏茜把理论当做武器,来武装自己的行动。
布兰科告诉苏茜,“要想学好跳舞,你得先学会法语。”
这句话显得莫名其妙。但只要了解“法国大革命”对整个欧洲的革命启蒙意义,就能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那就是一次理论指导,是布兰科在传授“革命”的真谛。
还有布兰科一再提醒苏茜的,《人民之舞》中最重要的动作是“跳跃”。如果说地板代表黑暗的现实,代表腐朽的玛寇思,那么跳跃显然就是一种挣脱,一种反抗。
终于,在布兰科的指导下,在一次次通过梦境的启蒙之后,苏茜终于觉醒了。
然而,人民的觉醒就一定是好事情吗?
影片显然给出了悲观的答案。
苏茜最终背叛了布兰科,将革命再次引向血腥的征途。
在那场本以为是为玛寇思加冕的仪式上,苏茜召唤出恶魔,或者叫暴力本身,杀死了上一任当权者,并清算了其所有的同党,自己成为了新的王。
她是真的叹息之母吗?
不知道。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她代替了玛寇思,成为了新一代以神母之名作为政权合法性的统治者。
自此,黑暗的历史又将继续,一切不过是新的暴力代替旧的暴力,什么也没有变过。
而苏茜最终清除了心理医生约瑟夫的记忆,这和统治者夺权后命令知识分子闭嘴,也毫无差异。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玛寇思的支持者坦纳夫人活了下来?
很简单,因为只有她是真心支持玛寇思及其所代表的体制的。因此在玛寇思死后,她抱着尸体痛哭。
对于新一代统治者,同样需要这样的“愚忠”,而不要投机分子的站队。
从这个角度看下来,这个故事将变得无比黑暗。
它就是一则极权主义的寓言,充斥着阴谋和暴力,甚至令人绝望。
好,最后我们来看第三层表意,也就是女权主义的演变。
这部电影对自身的女权倾向简直毫不掩饰。片中几乎所有的重要角色都是女性,就连82岁的男性心理医生约瑟夫也是蒂尔达·斯文顿化妆扮演的。
对于女权这件事,瓜达尼诺显然有自己的看法。
先提一个重要道具:钩子。
看那个钩子的形状像什么?对,肋骨。
这就很清楚了,《圣经》里说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变的,被男权社会解释为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性。
而到了影片中,象征肋骨的钩子成了女巫们用来反抗的武器。
特别是在那场调戏男警官的戏里,女巫们将两个男警官催眠,取下了他们随身携带的枪,并用钩子拨弄他们的生殖器取乐。
这就是女权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对于男性的反向歧视,本质是一种弱势群体争取自身权力时的矫枉过正。
而整座舞蹈学院,就像是女权的实验场。
再往后发展,到了最终的仪式上。片中唯一重要的男性角色约瑟夫被催眠带到了现场,作为这场女权加冕仪式的见证者。
而就在他被妻子的幻象引到舞蹈学院时,女巫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大致意思是:你本可以救你的妻子免于纳粹的迫害,结果错失了机会;当那些女孩求助于你时,你不觉得她们所说的女巫是真的,反倒说她们是妄想,现在那些女孩都将死去,这都是你的错!
这就是女权的第二阶段,认为女性是需要男性保护的,而现在的弱势处境都是因为男性的漠视和高傲,所以应该向男性争取权力。
这看似是一种强势的女权,本质上仍然把自己想象成男权社会下的受害者,依然未能抛弃男权思维,争取彻底的平等。
由此到了影片最后,真正的女权代言人苏茜彻底觉醒,她清除了约瑟夫关于妻子以及所有受害女孩的记忆,并对他说出了前文已提及的那句话:“我们需要有人认罪,也需要有人羞愧,但那个人不是你。”
这句话才是真正的女权宣言。
它告诉所有男性:抛弃你们虚伪的同情,也不要一提到女性受害者,就自恋地以为都是自己没能履行护花使者的使命。真正的男女平等,就是大家都是人,没有人更强,也没有人更弱,没有一群人天然就要仰视或同情另一群人,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至此,影片的三层较完整的表意基本讲述完了。
还有两条有趣的支线可以简单聊聊。
一条关于“母女关系”。
影片中有三位神母,现实层面对于苏茜来说,也有三位母亲。一位是美国母亲,一位是玛寇思,一位是布兰科。
从这个角度讲,影片其实讲了一个女性如何挣脱母亲影响获得独立的故事。
而这三位母亲也各自代表了一种畸形的母爱。
美国母亲是漠不关心的、将死的、无所谓有无的;玛寇思是攫取式的,甚至不惜借女儿的命让自己复活;而布兰科的循循善诱,则是一种软性的控制,是让你从精神层面臣服于我。
当然最终,苏茜觉醒,从心灵上断绝了与三位母亲的关系,自己成为了一个独立女性。
另一条支线,关于“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说白了,在一个高压的政治环境下,艺术家们该如何自处。
有个有趣的现象,女巫的两个派系之间,玛寇思一派基本都是行政人员,比如坦纳类似一个教导主任,范狄加斯特是宿舍管理员;而另一面,布兰科一派都是对艺术本身负责的,布兰科是舞蹈团的灵魂人物,布塔赫是技术指导老师,贝尔福是设计舞蹈服装的人。
这两派恰好可以对位于政治与艺术,当然大家心里都明白,政治是占上风的,而艺术不过是为政治唱赞歌的,正如舞蹈只是君王的加冕仪式而已。
但在这个过程里,布兰科身为一个艺术家,却仍然有自己的艺术坚持,最后甚至移情于苏茜,希望她能逃离最终的献祭。
此时,玛寇思对布兰科喊出了那句点题的话:“这一切不是虚荣,更不是艺术!”
是的,你们这些艺术家本来就没什么尊严,不过是我的垫脚石而已。
从这个角度看,也挺有趣。
ok,这篇文章已经太长了,写到这里,也差不多该收笔了。
如果让我打分的话,我可以给这部电影打7.5分。
尽管瓜达尼诺仍然没有处理好复杂文本的融合问题,以致于造成多义性之间的顾此失彼,甚至文本的割裂感,但我仍然为他的勇敢尝试而喝彩,这比那些墨守陈规的恐怖片强多了。
特别是拍过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并暴得大名后,瓜达尼诺并没有停在舒适区,而是勇敢地往前走。
我不知道他此番究竟是突破了自我,还是回归了自我,不管怎样,《阴风阵阵》都一定会成为他创作生涯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
1977美国恐怖片《阴风阵阵》,定级R,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7.4。
非常经典和精彩的恐怖片,我看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四十多前的超老电影如今看来仍然会被吓到。我好久没看到本片这样让我看完脑子很累的恐怖片了,整个人100分钟一直处于紧绷的状态。
影片的气氛弥漫着诡异、惊悚、压抑、恐怖、血腥、悬疑、超自然,从第一分钟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分钟。诡异氛围开门见山,一开篇就迅速将观众拉入状态,一开篇就将观众的神经牢牢抓住。
本片独特的配乐堪称一绝,听一遍就能记住,怪异和撕裂的背景声音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心里发颤,极强地衬托了影片的诡异氛围。
本片的色调和画面更是堪称一绝,独特的取景和拍摄角度,大量采用的夺目的血红色,几乎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心设计,自动门传动结构、洗手池下水……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在影片中演化成了强化诡异氛围的载体。
影片的血腥尺度很大——利刃割喉,刀刺肉身,陷入铁丝网,狗吃人肉……触目惊心,不忍直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鲜血用的是浓红色颜料,比鲜血更浓艳,与鲜血相比颜色是失真的,有些让人出戏,我不确定导演是故意为之,还是当年没有鲜血仿真颜料。如果本片采用仿真颜料,血腥效果将更加刺激。
本片的结局揭示了悬疑剧情的女巫谜底,关于女巫集会和女巫BOSS的内容让我想到了2020年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女巫》中也有相似的内容。
看到了一个新的名词来形容新版[阴风阵阵],有人叫它“感官恐怖片”。
淡绿色的俄亥俄乡村、冷清的1977年的柏林,新版[阴风阵阵]并没有重复原版中对色彩的泼墨式描画。
1977年的原版,达里奥·阿基多用他一贯的“铅黄美学”,让那部充斥着斑斓色彩和神秘阴谋的恐怖片长留在影史中。
拍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翻拍之下,有他自己的美学,以一种既温和又激烈的方式。
色彩变温和了,但更浓烈的是身体和舞蹈部分。
电影里,蒂尔达·斯文顿饰演的舞蹈老师有一句话说:舞蹈既不是美丽的,也不是宜人的。
这里的舞蹈学校是隐藏着神秘与噩梦的女巫们的巢穴,而无辜的舞者女孩们,在无意识中用舞蹈构建起了一种巫术仪式。
一边是狂舞的舞者,另一边的镜后是随着舞蹈动作被一下下打碎骨头的想要逃出去的女孩。
抵抗和背叛受到的惩戒是借由舞蹈来实现的。
电影结束前最后的献祭之舞就更是一场群魔乱舞的视觉奇遇,舞者们赤身裸体、在血红色中如酒神般尽情狂舞,惨厉、硬核,用身体为这场女巫安息日增添了一些令人晕眩的惊世骇俗。
影评人Zeba Blay写道:
我有点被最后一幕吓到了,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卡若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的《Meat Joy》,这是一场欣喜若狂的狂欢,人们在生肉、鱼和肉的海洋中翻滚嬉戏。
史尼曼是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就像《Meat Joy》的身体狂欢,她喜欢用女性的身体来表达性别权力。
瓜达尼诺在整部电影中对女性主义艺术的借鉴和致敬,同样建立在对身体和感官的高度探索利用上。
电影中的现代舞灵感来自德国女舞蹈家玛丽·威格曼(Mary Wigman),再借由现代舞指达米恩·贾莱精心编排实现。
瓜达尼诺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他挖掘了1977年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让女巫们在女权主义艺术意象的世界里翩翩起舞。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世界的电影,我想我们真的很想沉浸在这部电影的女性气质中。我希望这部由男性导演的电影,能够以一种激烈的方式展示女性艺术经验。
采访中,导演不止一次地提到这是一部女性电影,更直接提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主义人体艺术对他的启发和对这部电影的影响。
而女性艺术家安娜·门迭塔(Ana Mendieta)、吉娜·潘恩(Gina Pane)等人的名字必然是启发名单上的一员。
甚至在去年7月份,安娜·门迭塔的遗产组织还因此将影片的出品方亚马逊一纸诉状诉至法庭。
因为有一些非常明显的“过度借鉴”,比如电影里对安娜这两张名为《轮廓》(Siluetas)和《无题:强奸场景》(Untitled:Rape Scene)的重塑。
最终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了和解,电影的最终版剪辑中包括这两张共删除了8张相关照片。
它们本来应当出现在女主角的梦境中,当在舞蹈学院被女巫们掌控着梦境时,这些从70年代女性艺术家那里收集来的图像以快速连续的方式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虽然仍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不能否认的是,瓜达尼诺从这些女性身体的艺术作品里“偷”来的灵感已经是电影女性气质的重要一部分。
安娜·门迭塔,提起她的名字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她的一张带胡子的自拍照却广为流传,甚至被很多名人争相模仿。
这是一位在70年代颇有影响力的古巴裔美籍行为艺术家、雕塑家、画家,她的作品常常从女性身体出发,甚至是自己的身体。
比如,她最早也最著名的《无题:强奸场景》行为艺术。
1973年,25岁的安娜还在爱荷华大学读硕士,这年3月份学院内发生了一起恶劣的女学生被奸杀案件。
这件事让她一直难以释然,于是,她做了一场重大也是职业生涯开始的行为表演。
她邀请了同班的学生一起来她的公寓,在那个约定好的时间,大家来之后看到的却是这样一幅画面:
安娜身影背对着门口,俯下身子半趴在桌前,头和手臂被绳子绑着,她赤裸的下身涂满了血液(实际是鸡血)。
这样的动作让她持续了一个小时,这是她对女同学被残忍奸杀的画面重写。
教授兼艺术史学家KairaCabanas写道:
她的身体是这项工作的主题和对象,她的肉体存在要求承认女性主题。
这也是电影中那张《无题:强奸场景》的来源,而另一张《轮廓》,来自于安娜最具代表性的“地球躯体”系列。
1973年到1980年的7年时间里,安娜重回古巴、墨西哥等地,到处探索不同的地形,来进行创作。
她把自己的身体轮廓印刻在雪地里、草地上、河水里、坟墓中,泥土、岩石、花草、枝叶甚至火把、雪花被置于身体轮廓四周。
用这种方式,她和整个世界、和宇宙,也和小时候的自己对话。
她说:
我一直在进行景观和女性身体之间的对话,我的艺术是重建与宇宙连接的纽带的方式。这是对大地母亲的回归。
有意思的是,瓜达尼诺的[阴风阵阵]里一直强调的概念也是“母亲”,片中最终出现的叹息女神(Mater Suspiriorum)是女巫神话的三位神母之一。
而电影里有一个房间的墙上挂着的文字写着“母亲可以替代任何人,但却无人可替代”。
安娜的大地艺术,是她一直在追寻自己血脉中拉美的根,是她将拉美宗教中的母亲元素融于自己的行为艺术。
同时,她又是70年代众多女性艺术家中的一员,70年代,正是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
她们尝试新兴的大地艺术、人体艺术、行为艺术,在身体艺术里探索女性、身份、暴力、死亡与生命的主题。
[阴风阵阵]里的舞蹈和身体同样也是,她们用身体引导暴力和力量、巫术和恐怖。
而除了安娜·门迭塔,我们还能在电影里看到吉娜·潘恩(Gina Pane)、克劳德·康恩(Claude Cahun)。
两人同样都是法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吉娜更是70年代人体艺术运动的成员之一。
她著名的行为艺术作品《伤口理论》用剃刀片在手臂和脸上划切出均衡的伤口,以自虐来完成身体仪式。
而《死亡控制》(Death Control)的行为艺术则是她躺在地板上,让蛆虫爬满了她的脸颊,用这种方式来表现接近死亡的每一步。
先不论争议,不论瓜达尼诺都借用了哪些作品,电影从女性身体出发来探索世界,本身便充满着感官的冲击。
能看到这样一部混合着女性艺术意象的极佳恐怖片,作为观众来说就是足够幸运的。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这是2018年最好的电影,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导演借着老版本的一次疯狂自嗨,插入那么多时代隐喻有什么用?红色连的新闻播了一段又一段,跟这个故事的联系在哪?那个老头医生为什么而存在?看到最后我也没明白,说是让那个老头成为事件的“见证者”,但是这个故事为什么需要一个“见证者”?没有这个老头,那个仪式就不能完成?这些电影里都没有交代,这电影的剪辑也有问题,女主角蹦迪把另一位舞者蹦死,我看不出两者动作之间的关联性,稍微剪辑一下能变的精彩的部分,导演粗糙的处理让这部分看起来毫无逻辑。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所谓的“恐怖元素”:骨骼扭曲、小便失禁、肉体穿刺、女性生殖器官血浆化;这些东西除了让我恶心,再无其他,单纯的用视觉冲击引起观众生理不适,个人并不认为这是什么高超的手段。
总的来说我很反感这个导演这么处理这部影片,你真想针砭时弊,就去拍个《再见列宁》,在一部恐怖片里强加一些时代纪录片似的东西,又不和主要剧情建立任何联系,蛋很疼。
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对故事的影响为零,把这个故事剥离出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成立,我不知道这是导演的成功还是失败。
对于这类十分晦涩的隐喻类电影,我一直有个迷思,好比:你自创了一道菜,营养价值极高,但是是大便味儿的,这道菜该怎么评价?
点击右边链接,收听本期音频 👉 夏日纳凉特辑:阴风阵阵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导演卢卡·瓜达尼诺,翻拍自1977年恐怖大师阿基多执导的《阴风阵阵》,把一部剧情简单的宗教元素惊悚片,生生拍成了复杂的严肃现实题材电影,涵盖内容题材包括:美苏冷战、东西德对立(舞蹈学院就在柏林墙旁边,镜头多次带到从墙边走过的德国人)、宗教/巫术(真假”神母“)、恐怖主义、女权……
其实1977年的《阴风阵阵》剧情非常简单,讲的是一个美国女孩Susie来到德国的一家舞蹈学院学习,但是舞蹈学院的学生和老师接连死亡,死状可怖。发现事情可疑的Susie渐渐挖掘出这个舞蹈学校背后的秘密:原来掌控这家舞蹈学院的是一个侍奉神母的邪教,他们用这些学舞蹈的女孩的生命来给神母献祭;最终Susie将这个舞蹈学院付之一炬,逃出生天。
1977年的《阴风阵阵》专注于视听体验。
视觉上,阿基多通过红黄蓝三种饱和度高、色彩浓郁的布景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大量运用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像霓虹灯一样直接打在角色的脸上,不断变换的色彩给观众一种非常不安的感觉。还有大量的几何形状旋转、运动,抽象线条的组合,完全让人头晕目眩,感到焦虑。
听觉上,哥布林(Goblin)诡异的迷幻电子持续输出,完全不给人喘息的机会,三角琴和鼓毫无旋律地反复按压观众的神经。阿基多的《阴风阵阵》在视听上的处理颇有希区柯克的既视感,尤其是《迷魂记》最后一段追梯子的戏,简直让我全程抓着胸口的衣服,默念:I can't take it.
相比之下,2018年瓜导的《阴风阵阵》在这个主线剧情的基础上,放大了很多原本非常细小的元素,把它们变成隐喻,成全自己的表达欲。
比如原本只是性格不同的女老师,在2018年的《阴风阵阵》里变成了女巫集团里相对立的两派,这个相对立的两派又暗含东西德的隐喻、美苏极权对世界的割裂;又比如原本只是跳舞,却被瓜导夸大成了献祭,地心引力被看成是一种压迫,于是跳跃就变成了反抗压迫。
又比如原本只是一个不靠谱的男性心理医生不相信Susie的遭遇,经过瓜导的手就变成了对男性漠视女性处境的讽刺……整个电影从1977年版的个人恐怖遭遇,摇身一变,升华成了2018年版富含政治、女权、宗教等多种元素的讽刺电影,谁看了不说一句:高,真的是高……
不过……整体观感来说,2018年版的《阴风阵阵》确实也是加的东西有些太多了,隔着屏幕都能看出瓜导喷薄的表达欲,让我不禁怀疑他是不是拍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非常不甘心自己流为流俗的情爱电影导演,要赶紧拍一部这么复杂的电影证明自己的深度。
所以经过上面的补充,现在我们重新梳理一下2018年瓜导的《阴风阵阵》的剧情:
美国女孩Susie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引导,进入了柏林的一家舞蹈学院中学习,因为天赋异禀被舞蹈家Blanc看中成为了重点曲目《人民之舞》的领舞。
在Susie的学习过程中怪事频发,学院的真面目也慢慢被揭露开来:原来这个学院背后的控制者是被一群信奉神母的女巫。她们因理念而不同分为两派,分别是以自称“神母”的Markos为首,通过吸取女孩的生命为自己续命;生活老师Tanner就是她的首席大信徒。另一派是以舞蹈家Blanc为首的“改革派”,她不赞成牺牲女孩的生命,想要以跳舞的方式向神母献祭。
一方面Blanc在和Markos的争权中每每败下阵来,一方面她又对Markos自称神母的身份表示怀疑,在与另一个女巫的对话中,她曾经说过,“如果Markos真是三大神母之一,我们就不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了。”
最后,当Markos想要将天赋异禀的Susie引诱到她的献祭(续命)仪式中的时候,Susie的真实身份觉醒:原来她才是真的叹息神母。最终Susie召唤出了恶魔“死亡”,杀死了假神母Markos和她的追随者,夺取了这个舞蹈学院的掌控权。
——是不是感觉已经被瓜导改得不像个恐怖片了?
整部电影看下来,与其说被电影“吓”到,不如说节奏和气氛被瓜导拿捏得死死的,不安感爆棚,恨不得抓耳挠腮,以求减轻笼罩在浑身的不适感(uncomfortable)。2018年的《阴风阵阵》全片152分钟,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抛出了无数的线索,好像生怕观众发现不了这些多重隐喻:
舞蹈学院的两派: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美苏两极对抗
2018年的《阴风阵阵》将故事背景放在1977年的西德,心理医生Jozef不断往返于东西德之间,舞蹈学院就建在柏林墙的旁边,镜头无数次扫到从柏林墙边走过的人,我看瓜导就差摁着我们的头说:看!我就是在说东西德!
1977年是德国历史上很悲情的一年,在美苏势力撕裂之下,各种恐怖事件频发,史称“德意志之秋”,影片中不断出现的“恐怖袭击”也是当年时常发生的事情。
Markos和Blanc象征的是美苏分别控制的东西德,最后Markos派的败亡,其实就是象征苏联失去了对德国的控制。被Susie这个“真神母”控制的舞蹈学院,今后就不会再牺牲领舞女孩为神母续命了吗?也不见得。
影片最后,真正的改革派Blanc暂离学院,她组织的《人民之舞》,但是《人民之舞》的表演被打断了、没有完成,所以最后仍然要进行鲜血的献祭。而Susie在献祭仪式上出现时,召唤出新的暴力,杀死了旧的秩序,所以本质上并不是改良派的胜利,只是一种权力的更迭。
无处不在的女权色彩
《阴风阵阵》不是女权片,但是女权无疑是瓜导想要表达的一大主题。从影片开篇就介绍舞蹈学院的背景,台词里直接就说明了Blanc在战争时坚持运营这个舞蹈学院,是为了给女性一个避风港,台词里明明白白写着:“右派都只想把女性捆在家里生孩子”,表明舞蹈家Blanc的左派身份,也再次暗示她所代表的阵营是美国。
Susie办入学的时候,Tanner老师告诉她:“我们学院不收钱,我们深刻的知道财务自由对女性的重要性。”也是非常清晰的女权暗示。再加上,整部影片没有男性主要角色,唯一的男性是心理医生Jozef,他出现的作用是表现男性对他的患者、妻子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漠视,而且这个角色甚至也是Tilda女王来演的。
影片最后,Susie的神母身份觉醒,去探望在献祭仪式中崩溃的Jozef时,告诉了他妻子死亡的真相:当德国陷入战火,担任将军的Jozef出于懦弱没有去营救自己的妻子Anke,导致Anke被抓进集中营,最终被迫害致死,临死前是另外两名女性给了她最后的温暖,死亡时也是回忆着和Jozef的第一次约会、抱着幸福的回忆死去的。
最后Susie为因内疚而痛苦的Jozef抹去了记忆,并且告诉他:“有人需要为此感到羞愧,但那个人不是你。”
Susie用这一句话将Jozef从愧疚中解救出来,同时也将男性从“拯救女性的英雄”这一角色上解放出来——拯救女性的必定是男性吗?如果不是只有男性才能救女性,那么男性也不必因为没能成功拯救女性而愧疚了。
2018年版《阴风阵阵》随处可见女权色彩的意象,角色和剧情设置得非常自然,也并不影响瓜导对政治的隐喻和表达,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
弑母:女性实现自我独立的条件
“弑父”这个意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之前讲过的《小丑》就是典型的男性主角通过“弑父”这个动作完成自我觉醒的影片。但父亲不是女性的性别榜样,女性想要实现自我觉醒,同样的也需要完成“弑母”这个动作。
《阴风阵阵》中有三位神母,而女主Susie也有三位母亲。最浅层的母亲就是Susie病重将死的生母:她对Susie漠不关心,对剧情没有推动作用,零散地穿插在剧情中,出于宗教指责自己的女儿是恶魔(也可能的确看穿了女儿的本质);最后病痛杀死了她。
Susie的第二位母亲是自称“神母”的Markos:她自称“母亲”,但其实做的事情只是吸取“女儿们”的鲜血,来给自己续命,是一个掠夺式的母亲;最终被Suzy亲手杀死。
第三位母亲是Blanc:她引导Susie走向觉醒之路,是她精神上的母亲;但当Susie身为真“神母”的自我觉醒之后,又偏离了Blanc为她设计的道路,最终被Susie放逐。
从这个角度讲,2018年版的《阴风阵阵》实际讲述了一个女性如何挣脱母亲影响获得自我觉醒和实现独立的故事。
1977年一部《阴风阵阵》,在瓜导的手里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精神,最后Suzy身为神母的自己觉醒时,整个画面的处理是猩红的,画面诡异的变换,有一种承袭阿基多的意思,但配乐确实舒缓、甚至是浪漫的……
Susie将死亡赐予那些伤痕累累、形体扭曲的女孩,我竟然一点也不觉得恐怖,她们真的被Susie解放了:当死亡轻轻亲吻这些饱受摧残的女性,我反而感到一种轻松和感动——瓜导的处理真的是,高级。 服了。
欢迎大家在荔枝,或Podcasts、小宇宙app等泛用型客户端上搜索 👉 佛4 👈,并订阅我们的播客
点击右边链接,收听本期音频 👉 夏日纳凉特辑:阴风阵阵
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微博,一起唠唠嗑 @烤泥回魂_佛4 @佛4-SoooeyJ
信息量惊人,看一遍根本捋不清,虽然被炸懵了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加入五星捧杀大军(有一星给配乐),两极评价才是对它的尊重吧。对阿基多原作来说是颠覆级的魔改,与Giallo划清界限,但瓜导的美学渗入了电影的每一帧。《阴风阵阵》对瓜导来说是一件容器,从舞蹈、美术参考再到政治、文化背景,各种私货如填鸭般塞到满溢(甚至还塞进来了一个爱情故事),对于女权运动的呈现(呼应?)更是夸张到连男主角都由女演员反串的程度。我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想到《阴风阵阵》的故事能够承载这么多东西,还本以为自己会很讨厌这部翻拍的来着……在这种诡异且独特的观影体验下,故事是否有逻辑、包罗万象的私货间是否成体系、有必然联系,都已不重要了。“眩晕混乱”也是种美妙的感受~(1.13重看片段,严重降星,但"A&J"这种硬塞的浪漫还是戳人的)
缺点当然也是明显的,女巫、老医生,都可以单开外传讲。但风格太喜欢。几次舞蹈杀人的场景都太有痛感,太有仪式感,太邪典。加上达科塔和斯文顿的化学反应,欲语还休的,哇斯文顿你眼神怎么颤巍巍的,你没事儿低什么头啊。塞得过满稀释了风格,如果全片都是斯文顿的培欲和邪教仪式,简直五星。
玛寇斯自称叹息女神,以此寻找新的肉体,但她其实是假冒的,而苏茜才是真正的叹息女神。布兰科夫人在苏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仪式的最后想保护苏茜,没想到被玛寇斯杀死。于是苏茜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杀死了玛寇斯及其追随者。《阴风阵阵》是一部很有想法的恐怖片,虽然全片都没有鬼,但是剧情、伏笔、细节都很用心,同时也有一定的悬疑成分,有好几次出乎意料的反转。视觉冲击也很强烈,充满猎奇和邪典色彩。影片具有诸多隐喻,有很大的解读空间。比如主角几乎都是女性,显然是女权主义;又比如医生不相信帕翠西娅,直到出事了才报警,则是讽刺男性对女性的不在乎。值得一提的是,蒂尔达·斯文顿一人分饰三角,扮演布兰科夫人、医生,以及玛寇斯。导演曾说,让女性扮演一个主要的男性角色,也是为了坚持电影关于女性身份的核心信息。
期待汤姆妖配乐处女秀// Audacious, daring, it’s art! Wir brauchen Schulden und Scham aber nicht deine. Thom Yorke rules! 一个西柏林神话。德国小哥哥在我手边瑟瑟发抖不敢看跳舞呃。(写着稿加两句。这两天很多其他电影的配乐给我很深感触,为什么电影圈对于古典乐的理解还在一百多年前,为什么流行音乐的斧凿和审美不思进取,很多人似乎难以理解电脑究竟能让音乐变成什么样。换别的音乐人来配这部恐怕也不敢开口唱歌,但是TY敢,和近年来他在solo、展览中的理念是完全一致evolving的
比《母亲!》更猛,整个掏空了我。有极强的破坏性,感觉自己染上一场精神病然后艰难痊愈。事先张扬的符号,不加节制的倾诉与征服,这是影像的霸权主义,也是对感官体验的拓展。文本与视听对观众造成双重压迫,如此紧绷而强烈,令人窒息以至生理不适。这部电影给所有人催眠、下蛊,它有邪教般的能量,令人恐惧但深陷其中,用超自然把大家暂时拉离理性层面。创作者是上帝的存在,降下神启而非进行交流。每个观众都是无底的容器,融化、下坠,等待影像注入,明知被引诱但无力反抗,只好成为祭品。
统治女性一生的生理恐惧、性恐惧、生育恐惧、衰败恐惧、死亡恐惧等集体无意识的杂糅和外化,如同贯穿全片的痛苦喘息及狂热舞蹈一般激烈又令人晕眩。女性对自身生理的恐惧被投射为幻光、痉挛及淋漓的鲜血,对性的恐惧被投射为尖锐锋利的肋骨刺入肉体,对身体及胎儿异化的恐惧被投射为断肢及身躯诡异的扭曲,对无法忤逆逃脱的社会意志的恐惧被投射为邪教及献祭,对衰败与死亡的恐惧被投射为不人不鬼的干瘪同类以及妖魔化的黑暗力量。当影片高潮时女主在一片尖叫与血红中虔诚地唤出一声“母亲”,整部电影隐含的核心命题昭然若揭,这些恐惧最终被母性的权力所规训,二者融为一体。
今晚看《阴风阵阵》的首映时,有观众中途不适晕倒,之后更有不少观众陆续退场,看来老外的心脏承受力也没想象中那么强大,说实话这翻拍的新版在恐怖气氛的营造绝对是一流的,远远超越原版的粗糙邪典味道~
3.5 比较有争议的电影,因为即便十分风格化,影像和美学已经无可挑剔,剧作上却有硬伤。即便有一场大型mind fuck高潮也无法冲淡这些支线剧情的破碎与无关,仿佛是一场绚烂烟花后空响的礼炮,尽管想极力忽视可它振聋发聩。毫无意义的二战纳粹和恐袭还有片尾落脚点的爱情十分突兀,无法自圆其说,更让电影的野心昭然若揭,仿佛是为了震撼观众而刻意设置的高潮。看来CMBYN注定只是巧合。
这不叫翻拍,已经算另起炉灶了,除了借鉴一点框架性的东西,恐怖的核心,人物的构成,氛围的营造,色彩运用,几乎与原作无关,可惜导演野心太大,很多地方说不清楚,符号大于内容,部分段落太写实,部分段落太飘,还是主要看女孩子们跳舞吧,米娅·高斯比达科塔·约翰逊要好。作为Giallo粉,原作才是大师级的华丽经典,这部就是个半成品。
论怪力乱神,可称年度第一。镜头、配乐和氛围营造出来的不是恐怖,而是惊悚。正因为全片阴风阵阵,结尾的阳光反而更加森冷。最大的遗憾是剧本有点零散,两段背景故事(纳粹集中营和汉莎航空劫机事件)画蛇添足...
好好剪一剪,可以一部分送给拉斯冯提尔做素材,一部分送给美恐做片头。
阅鬼片无数,跳舞杀人那一段是我看电影那么多年以来见过最可怕的剧情了
看着角色们不可理喻的对话和行为配合很普通的视听实在无法沉浸,最佳恐怖片?快闷死了,两个半小时一直都很闷,还扯来恐怖主义,扯去集中营,翻荣格,一般看片都会等到credit结束,但看到dako字母出现赶紧起身了,平时可能两星,高期待的主竞赛一星。。。买了两场主竞赛的联票,被堪称爆款的此片伤到后把第二场放弃了,赶紧回主岛吃点东西,准备醒完闲逛,偶遇下《人人都说我爱你》的电影场景,再偶尔看电影。
这次翻拍的构思是在推翻原作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大规模原创新编,于是从纳粹到恐怖主义再到皮娜、法斯宾德和女权意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在逻辑和延续,全都成了肤浅的摆设,成了气氛营造的阻碍,反而像是在对风格化进行降调处理后,让剧情强行深刻严肃,就像高潮戏的大反转有种mindfuck式的刻意为之,更不用说那些不能剧透的情节黑洞。瓜导你为何就不能单纯拍一部风格化的恐怖片,少点叙事上这些有的没的,把擅长的视听和风格化做到最极致呢?老拽着这个烂编剧不放是有私情么~
一种可怕的审美正在诞生。
主角名字都打错了,人家是达科塔范宁okay??
有些片段单立出来可以成为经典,但凑在一起就是乾隆年间的瓷器,不值钱。这阴风倒不恐怖,但风力挺大,把导演吹得飘了。
观影体验有点像是中弹,一开始是懵的,不相信自己被击中了,然后是疼痛惊慌的,只摸到了弹孔看不到血迹,最后一大团悲伤像血一样在心里洇开了。
Guadagnino has accomplished the impossible. 没有任何模仿原作的意图,但原作出彩的视觉和音乐,这部更加令人瞠目结舌(Thom Yorke预定年度十佳配乐),第三幕的舞蹈以及最后的仪式结束以后,只能满地找下巴。尽管部分支线剧情有点问题,但瑕不掩瑜。
红色地狱火 死亡是最后施舍 全新框架内的美学最大化 看到发布会说到法斯宾德 认真想了想灵感来源 是身体/肉/屠宰场的意象(*广场/游戏/月亮)完全继承了效果拔群的身体堆叠 // 二刷- 爱情故事 è bellissimo:并非风格化不够 情绪驱动仍令人动容 以及我爱汤姆腰 // 2020/6/21 w/ L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