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个小时都以为是讲当代的基督教故事,理由如下:
1,家庭成员有信教前尘的同性恋三口之家,白男gay+亚裔残疾女婴,显然不是传统基督教的美满家庭模板;
2,天启四骑士是在芸芸众生中被选中的普通人,没有超能力,展现末日预言靠的是电视新闻这个现代传媒媒介;
前半截非常期待四骑士如何说服证实他们所讲末日一事的真实性,也期待这三口之家如何说服自己作为同性恋家庭要担当起拯救末日的重担。
前者靠暴力胁迫(武器的存在)的重压之下,四个人的真诚、恐惧说服了三口之家和观众,然而后者竟是靠艾瑞克得到一些神示,重新巩固了他因为性向而动摇的基督教信仰,进而选择欣然赴死。
电车难题就这样变回了为了信仰牺牲的陈腐文本,最后还要套上“爱人已死,不忘热爱生活”的好莱坞传统家庭片正能量,只能说又被结尾狠狠创到。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同名影评在本号被禁言期间由子账号 诗中的艾德琳 于2023.2.22发布)
作为一部“沙马兰标准”的类型片,类型元素方面可以及格甚至可圈可点,而整体的高概念就有些无厘头。当然从电影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到瘟疫爆发延宕肆虐,与坠机事故惨烈伤亡等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前兆,与现实中的汤加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遗祸,土耳其、叙利亚正在遭受的地震灾害,新冠至今仍在肆虐,不知道原因的马航与知道原因就不告诉你的X航相比起来,沙马兰的剪报式虚构与现实对比,显然是借由电影在传递某种当下性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故事高概念的叙事结果,那么其无厘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真实的灾难与事件,其实也都是偶然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突如其来的。
但{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的类型标签,除了惊悚那部分是不得不有的“突发”类型元素外,其他方面则很难说是无厘头的。从结尾Eric概括出这四位现代“天启四骑士”带来的死亡启示,才明白必须要有牺牲才能真正获得天启的感悟中,相信观者可以看到,从深思熟虑中诞生的“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这可以说是爱的部分。那么爱,在一对互相深爱的情侣的基础上,首先是德性的原因。既是说,人需要在外部的框架(世界即将毁灭却无人来拯救的羞耻感)下去做好的和对的事;在并非故弄玄虚真实毁灭的基础上,爱和勇气相关,并且带来了一种爱所能带来的最高尚的德性的潜能-自我牺牲(真实的、确信的消亡),从而让人克服死亡,按照电影里Eric临终畅想的愿景,Eric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爱人和女儿在幸福美好世界中生活的未来。
而从两个人的、有切实真切对象的爱上讲,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除的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是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爱他,那就需要对他好,为他牺牲,反过来说,另一个人也就需要他对他好,并且为他牺牲,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就是,爱中的两个对象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但如果你爱对方,那你当然是希望对方不要为自己牺牲,而如果对方不为自己牺牲,你又觉得对方对你没有爱......所以从德性升华到牺牲甚至最后超越死亡的功利之爱,会在真切的人与人形成强大的逻辑和实践悖论,最终导致爱的消失。
不过,当把真切的人与人中的一方,替换成“人类”这种大而无具体的概念时,功利之爱的悖论看似就破解了。取而代之的新问题就是,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的背后,必然会生出一个“我就区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是我来牺牲”的“为何如此”的合理性问题。这大抵可以视为{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里寓言的那部分。而对于寓言来说,其中一切的本体和喻体,对应到现实的规则和制度,是否可以直接把普通人导向善与美好,在世俗、去魅、人人都有权利和理由定义什么是自己的幸福的现今,是一个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再转向“为何如此”最后到“原来如此”的问题。这里面同样存在悖论,那就是,如果你都知道了善和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那你真的很难再回去过那种为何必须不能这样的生活,这其中并不是以认识为目标,而是以实践为先导,恰似闯入四人组宁可审判式自我牺牲,也不能回去过自己的小日子的“觉悟”。所以,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幸福,其实不一定需要善和美好的加持,但道德与崇高的谈论与伸张,则必须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绝不能是一个因为掌握权力与合法暴力、或自以为认识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某种“真理”、或一心为了人民和民族等高到没边的理由等等,就可以来到屋子里,强制让小部分人牺牲,换取大部分人安逸的施行惩罚与“为你好”的多数人暴政。
归根结底,如果人奉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狗屁,坚信规则与制度可以大踏步地直接通达善和美好,不会造成巨大的、深重的、难以挽回的恶,而不愿相信规则与制度的目标是安宁与和平,人在安宁与和平下可以自然地向善与美好,那么,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或许就是有人可以恬不知耻地说出:全世界都是错的,而只有我是对的!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作为一部“沙马兰标准”的类型片,类型元素方面还是可以及格,而整体的高概念就有些无厘头。当然从电影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到瘟疫爆发延宕肆虐,与坠机事故惨烈伤亡等等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前兆,与现实中的汤加火山爆发引起海啸遗祸,土耳其、叙利亚正在遭受的地震灾害,新冠至今仍在肆虐,不知道原因的马航与知道原因就不告诉你的X航相比起来,沙马兰的剪报式虚构与现实对比,显然是借由电影在传递某种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为故事高概念的叙事结果,那么其无厘头,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那些真实的灾难与事件,其实也都是偶然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甚至突如其来的。
但{寓言体惊悚爱情故事},除了惊悚那部分是不得不有的“突发”类型元素外,其他方面则很难说是无厘头的。从结尾Eric概括出这四位现代“天启四骑士”带来的死亡启示,才明白必须要有牺牲才能真正获得天启的感悟中,相信观者可以看到从深思熟虑中诞生的“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这可以说是爱的部分。那么爱,在一对互相深爱的情侣的基础上,首先是德性的原因,既是说,人需要在外部的框架(世界即将毁灭却无人来拯救的羞耻感)下去做好的和对的事;在并非故弄玄虚真实毁灭的基础上,爱和勇气相关,并且带来了一种爱能带来的最大的德性-自我牺牲(真实的、确信的消亡),从而让人克服死亡,按照电影里Eric临终畅想的愿景,Eric心甘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一个爱人和女儿在幸福美好世界中生活的未来。
而从两个人的、有切实真切对象的爱上讲,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无法解除的悖论,那就是一个人是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爱他,那就需要对他好,为他牺牲,反过来,另一个人也就需要他对他好,并且为他牺牲,这两个标准综合起来就是,爱中的两个对象都希望对方为自己牺牲?!但如果你爱对方,那你当然是希望对方不要为自己牺牲,而如果对方不为自己牺牲,你又觉得对方对你没有爱......所以从德性升华到牺牲甚至最后超越死亡的功利之爱,会在真切的人与人之间消失。
不过,当把真切的人与人中的一方,替换成“人类”这种大而无具体的概念时,功利之爱的悖论看似就破解了,取而代之的新问题就是,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的背后,必然会生出一个“我就区区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非要是我来牺牲”的“为何如此”的合理性问题。这大抵就是寓言的部分,而对于寓言来说,其中一切的本体和喻体,对应到现实的规则和制度,是否可以直接把普通人导向善与美好,在世俗、去魅、人人都有权利和理由定义什么是自己的幸福的现今,是一个从“原来如此”到“必须如此”转向“为何如此”最后到“原来如此”的问题。这里面的悖论是,如果你都知道了善和美好的生活原来是如此这般,那你真的很难再回去过那种为何必须不能这样的生活,这其中并不是以认识为目标,而是以实践为先导,恰似闯入四人组的审判式自我牺牲。所以,人人都能定义自己的幸福,其实不一定需要善和美好的加持,但道德与崇高的谈论与伸张,则必须是一个说服的过程,而绝不能是一个因为掌握权力与合法暴力、或自以为认识了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某种浅薄“真理”、或一心为了人民和民族等高到没边的理由等等,就可以来到屋子里,让小部分人牺牲,换取大部分人安逸的施行惩罚与“为你好”的强制。
归根结底,如果人奉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狗屁,坚信规则与制度可以大踏步地直接通达善和美好,不会造成巨大的、深重的、难以挽回的恶,而不愿相信规则与制度的目标是安宁与和平,人在安宁与和平下可以自然地向善与美好,那么,在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之时,或许就是有人可以恬不知耻地说出:世界都是错的,只有我是对的!
当小日子调试到安定舒适,对不速之客的到访是拒绝。就好像:病毒刚来时,以为把门关好就行。
听着别人颤抖着叙说即将到来的恐怖,成年人开始是不屑,觉得相信耸人听闻都是心理问题。就好像:觉得医学高度发展的现代,怎么会有大瘟大疫?
被电视里的灾难吓一跳后,依旧怀疑,直到真实的死亡发生在眼前;
恐惧地封闭在小屋,一家人瑟瑟发抖地被宣讲,然后接连直面刚才还鲜活的生命被杀戮,用来唤醒用牺牲达到救赎;
等到巨无霸级别的二年级老师以溅血结束警告后,绝望中的一家人明白生离死别在所难免,脾气好性格更柔弱也善于从属的,选择了放弃………
结局是终结了灾难。
卡车里,开关收音机的动作,是强者在劫后的冷静,听着布吉鞋的快乐歌,就像给余生打鸡血。
岁月如斯:三年里,从电视里目睹了各种海啸地震,还有战争飞机失事,听着每天播报的从千到万再千万的病故数字,甚至失去亲人后!!!一切戛然而止。
疲惫的心理,一时爆发不出悲恸,只开始麻木地信命,代入天启四骑士,相信自己活着和之前受过的教育无关,完全是天选的继续人类存在的:
她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室,遇到爱她的人,而她也爱着……
沙马兰的最新电影《拜访小屋》讲的是同性夫夫安德鲁和艾瑞克,以及他们收养的女儿温正在湖边小屋度假,突然遭遇四人闯入小屋。四人说:你们一家必须决定牺牲掉某位家庭成员,否则世界末日就要来临。
结局剧透:四人没有撒谎,相继结束自己生命以证明给夫夫一家看世界末日真的已经到来,最后安德鲁也相信了四人说的话并选择了牺牲自己。末日停止了。
个人见解:
1,这个电影的设定很有新意,因为很快就设定好了一个框架,然后充分展现戏剧冲突。观众非常想知道到底四人到底是邪教成员,还是天启骑士,世界末日真的掌握在这一家手中?爱能拯救世界吗?几个月前,我从预告片开始就对此片十分期待。
2,为什么是夫夫家庭?电影里已经说了,说他们的爱最纯洁……NO NO NO,我有话要说:虽然我家跟电影里夫夫的家庭结构很相似,是两个爸爸和两个女儿。但我依然认为异性口中说的只有同性是真爱这句话是一厢情愿。爱,只有质量之分;爱一个人,只有能力高低。爱跟性别无关这句话是需要双向理解的:恐同者无法否定同性之爱,反过来,我们也无法证明异性之爱就要逊于同性之爱。至于很多人说异性之爱有繁殖的约束而同性之爱没有。抱歉,我又要说一句:缺乏一男一女生理搭配结构的同性爱人想要孩子往往还非常被动,只能选择代孕或者形婚等在如今社会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方式。怎么反而把繁殖权的缺陷变成了同性的优势了?重要的话说三遍:爱只分质量,爱人的能力才分高低。从来都跟性别无关。
3,很多人可能会被最后安德鲁的牺牲感动,这么好的一个家庭破灭了,放弃幸福而拯救70亿人,太了不起了。
拉倒吧! 别掉进宗教的陷阱!
注意,世界的毁灭不是灭霸打响指,而是天父要给考验。这天父也太滥用神权了吧?如果真的要证明夫夫是否有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素质,凭什么你就可以随意发动海啸、操纵700多架飞机从天上掉下来?这些人的命怎么算?你们难道没有爱吗?为什么这么狭隘的要证明3减1等于无限大?为什么不把安德鲁和所有死去的人复活,然后大肆宣扬爱的宝贵?为什么总要苦难、牺牲、死亡?搞不懂,搞不懂。
4,我的性格和安德鲁很像,很容易相信人。安德鲁也是夫夫家庭里最先相信四人的。而我家那个的性格和艾瑞克很像,一直在抗拒、逃跑,一直在否定4人的言论。有那么一刻,我也想跟安德鲁一样选择牺牲自我,让我的爱人和女儿在人世间快乐的生活下去。但我随即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如果我先妥协,我家那个肯定会立马相信我的决定,就跟我们在一起后同居、定居成都、出柜、买房、买车、投资、要孩子一样,每一次做重大决定,都是我引导他倾听、学习然后支持。我牺牲自己,就会跟电影一样的结局,会给他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另外,如果我们是片中的夫夫一家,我肯定不会牺牲任何一个人,我宁愿世界毁灭。因为如果天父都可以那么轻易的推翻现存人类的所有贡献和大爱,那他以后又发神经病怎么办?我又能再组织他吗?我拿什么再牺牲?说不定下次他就直接让我杀掉我爱人或者孩子了。圣经里这样故事还少吗?
5,所以还是《林中小屋》的结局我喜欢:要我死不如全世界一起死,我拒绝被道德绑架!所以还是《天山童姥》里虚竹在破玲珑棋局里骂得好:你们(这些神)小心小眼,不顾大道大义,跟魔有什么区别?既然神魔不分,我就见神杀神,遇魔降魔!
电影演化至今,惊悚悬疑等某些类型特征必须成为糖衣,糖衣下是相同的主旨,当下更流行的意识形态博弈。特别对于《鲸》的导演达伦和《拜访小屋》的萨马兰,他们都属于好莱坞体制下的半独立半类型化导演。
《鲸》:男同恋情仅存于照片和言谈中。另一方早已为对方而牺牲生命,始终隐藏。
《拜访小屋》:男同双方作为男主登场。一方也将要为对方牺牲。
《鲸》:一间与外界隔离的小屋。象征男主不被世界认同的人格。小屋就是一面对着观众的戏剧舞台。
《拜访小屋》:同样的封闭小屋,封闭的舞台和戏剧空间,通过人物登场退场推进叙事。最后小屋被焚象征牺牲。
1995年,令大卫芬奇名扬世界的《七宗罪》里,300公斤男子因暴食而死被列为天主教七宗原罪中的首宗罪。
时至2022年《鲸》,男主自寻暴食至死的故事主旨与《七宗罪》则完全相反:《鲸》之暴食不再是罪恶,而是牺牲和拯救之义举。片中女子对其信任和爱意如对慈父。已经暗示男主的善良光芒远远超越通常意义的男同闺蜜身份。宗教教义也亟待新解。
《鲸》:忽然出现的前妻依偎举动来得突兀,影片进度所逼,戏剧化夸张,顾此失彼。
世间之事无独有偶,事发2015年冰岛《处子之山》。200公斤大龄处男被塑造为具有耶稣人格,忍辱负重帮助他人,乃人的神性回归。
《拜访小屋》:也对教义做了新解。将《圣经新约》中的天启四骑士:战争饥饿瘟疫死亡,重新定义为:恶意养育愈合指导。
《鲸》:终于,上帝之光照耀男同男主虔诚欣喜的面庞。他牺牲并救赎自己,更重要的是他的牺牲拯救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露面的所有人。前面铺陈也有了答案,男主善良非同小可。
《拜访小屋》:Eric为对方而牺牲。和《鲸》的男同恋人同途同归。不同在于:用极其阴暗象征即将来临的死亡。
《鲸》:沐浴父爱和救赎光芒的女儿。
无独有偶,再事发《拜访小屋》:同被拯救的女儿,不但是亚裔而且是华裔。萨马兰和达伦这老哥俩开过制片碰头会。
《拜访小屋》:一位印度裔编导用好莱坞语言传递新的上帝之光到中华大地。有趣的博弈。
面临世界之百年大变局,俄乌冲突之下,美国加持欧洲通过文化信仰溯源和多神回归强调欧洲一体化和自由。存在主义和尼采思潮盛行百年,其对电影的深刻影响也超过半个世纪,至此,美西方重新吹响了上帝回归拯救人类的号角。 ps,《拜访小屋》持古典杀器的四骑士如果登门拜访《鲸》300公斤大白鲸,其实完全无差。好莱坞的傲慢已经无以复加。
片中角色身份具有鲜明到爆的左营特征:黑人壮汉和女人、拉丁厨子,同性家庭,华人小孩。可面临的处境和付诸的行动却又明显宗教保守倾向?显然导演在借此强调:天谴灭世重大危机,哪怕一贯强调选择反对暴力得左派人士也可能义无反顾自我牺牲拯救世界!所以本片其实就是那种典型的大选年前夕为拉拢中间选民的造势电影。因为只有让他们看到“左人也可以行右事且做得如此之好之决绝”才能让他们把选票……回到影片本身。尽管演员普遍情绪饱满表演到位,若干桥段孤立来看也的确够煽情,可还是那个长期困扰沙马兰电影的老问题,借本片一句台词予以概括:你这骗局(影片)的前提存在重大缺陷!是,我们能接受世界末日的概念,也能接受暴力反为牺牲。可你让天上航班下饺子似的往下掉?这叫恐怖?这叫搞笑!一旦前提让人严重出戏,细节精到也很难挽回……两星半。
目测沙马兰再拍个两三部就可以彻底完成回气了
久违的娱乐反思并存,泪点惊惧共在的标准三星电影,巴蒂斯塔利用外形反差却超越外形限制的表演更是令人惊叹。映射女性独处集体恐惧的野蛮人变身恐同意志披上人皮的假先知,末世正是经历围剿的少数社群忧怖具象。沙马兰玩转类型的野心和精巧调度的水准依旧,林中小屋密室入侵,宗教狂热和仇恨阴谋煽惑的假上帝之名的牺牲处决,启示录再临的灾难等恐怖片经典流派都被紧凑剧本的榫卯收拢。以抗拒反转的坚定姿态升华,宿命悲剧开枝散叶为后新冠世代如何在广义创伤和裂隙中寻找坐标,超越族群偏见人心阻隔的普世寓言。电视灾情播报是外界唯一透进的操纵之音,导演演出广告的荒诞植入分外刺眼地揭开信息泛滥真相丧失的媒介空前井喷而价值加速崩盘的天启前夜世界的漆黑绝望。同性夫夫和亚裔女儿取代基督教异性恋家庭被构图在这部新圣经中心,浩劫之后希望仍在。
【C】相较于美丽的浅焦镜头,那些变焦所带来的呼吸质感反倒更加迷人。确实有着惊艳的视觉段落(比如最后一镜倒映在车窗上的云彩),但更多时候还是太过信任角色和特写所构成的心理空间,导致两场逃脱戏的调度显得乏善可陈(不免自主地将其与Us进行比较)。而新闻媒体的几次介入明显更为有趣,注意电视占满画幅的时机,和角色肢体入画打破沉浸的设计,当然也可通过劣质特效看清其低成本制作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是《天气之子》或《灭顶之灾》的反面,倒不如说更像是《天兆》的凝练重演。只是这一次,奇迹由爱与牺牲引发,让寡淡的情节遏止一切反转的可能,只剩诚挚与朴拙的态度,永恒贯彻于沙马兰的作者风格之中。
故事设定很有意思,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林中小屋如何说服对方外面将要发生世界末日。本来我是相当期待天启四骑士和同性一家的室内戏,往软科幻方向可以做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之类神侃飙戏的,往悬疑方向可以做成《彗星来的那一夜》这种惊悚的,结果就这?选角上就不吐槽了,嗯,不欠沙马兰任何电影票了。
又名《敲敲头(豆友)》
沙马兰真是万年不变的神秘主义者,这辈子就打算和看不见的未知死磕到底了,这是叙事格局更小的《灭顶之灾》,是明牌开局的《天兆》,也是没有反转的《第六感》,末日景象,未知入侵,信任危机,集合众多沙马兰偏爱的主题元素,就连电视播放各种灾难的手法也是《不死劫》里玩剩下的,但是即便如此,想象中的惊天大包袱并没有出现,哑火了。反类型的创作姿态一如既往,暴力景观一律冷处理,惊悚奇观全部藏起来,最多最多也就是在四大恶人旁边的镜子里给你加一束光柱,或者闪电劈几棵树冒充神迹,也就这样了,基本上算是类型片观众的一生之敌。就照这个德行拍下去,沙马兰未来要么被外星人抓走,要么去做牧师,他的神秘学未知论太适合搞一些学术研究什么的,或者带带货卖卖书忽悠忽悠粉丝。别再拍这种一眼望到底的所谓反类型片荒野小故事了,浪费时间感情。
我一直以为有反转呢,结果看到最后也没有,这就太无厘头了。
冤枉流浪地球了,美国人这也是要你出列你就得出列
5/10. 集体主义洗脑这回事,总喜欢搞一些虚张声势的大词儿,不论乌托邦还是世界末日。罗恩从魔法学校毕业后是不好混,这龙套跑的,一共拍了几天呐……
Dave Bautista是演技最好的前摔跤运动员,不接受任何反驳。啊以及完全没认出罗恩!!这电影真的就是,我很欣赏你的存在但观影体验并没有很好。末日四骑士竟然是:海啸/小儿传染病/飞机坠落/雷劈起火+更多的飞机坠落起火………… 而且我好羡慕这对gay couple啊,能从波士顿开车到宾州小木屋度假,人权律师那么挣钱吗,手枪一买就买2000多刀的,然后还不上膛就散在箱子里。护士也好可怜,从加州到宾州花掉了所有的积蓄。
全程airbnb小木屋拍的,闪回全是特写,礼貌神棍和理智夫夫大眼瞪小眼,我忍了100分钟等一个沙马兰反转,结果没有反转。rnm退钱!!!为什么最纯净的爱要牺牲小我拯救世界!别再给同性恋戴高帽了!只想平凡地跟你们直人一起毁灭可以吗!!!
ZZ正确的登峰造极之作。遗弃女童,同婚,少数族裔一锅端,虽然长年饱受主流群体的迫害和歧视,但为了拯救你们这些人的狗命,主角们心怀大爱,在这玄学的末日预言下,仍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自我感动的极致,臆想中救世界,人造圣母光环直接亮瞎了我的狗眼。建议续集,可拍非裔一家人拔枪互射,拯救人类。可信度加倍,感动加倍。
最低只能一星,那这一星就算是给小女孩的演员的吧。这剧情和逻辑要是放在科幻片里可能没啥问题,因为那样的话重点就不完全是逻辑,欣赏视效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多心思纠结逻辑。但放在几乎是单场景剧情片里,观众除了琢磨故事几乎没别的可以做,那你还用这样一个背景和世界观不完整的十分荒谬的故事,就显得像是在骗三岁小孩了。很莫名其妙。
美国男同伴侣,一个是人权律师,一个是爱哭鬼,收养了一个亚裔小女孩……沙马兰灵感来源《摩登家庭》是吧!
4.5,换个导演拍三星顶天的逆天剧本,给调度大王沙马兰来拍,就是一堆真诚的人物与真情实感,其实就是灭顶之灾的壳套神秘村嘛,贼沉浸,看得很感动
看哭了,沙马兰居然拍出了最好的同志爱情片。因为爱得最纯粹,所以被选做祭品,末日未来、闪回记忆和紧迫现在交替绞杀心灵,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心理惊悚和宗教隐喻。至于恐怖在哪里?——人类毁灭在即,要靠同性爱来创世纪,对某些人来说可能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吧…
这一次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It’s just so mundane .
沙马兰最勇敢的一次。不再是事先介绍各个角色的“职能”来让人理解和进入故事(与此相对的是,《水中女妖》会事先给出这些特定的角色:守卫者、治疗者、引导者;《老去》则用孩子询问职业的方式代替了这一步骤),而是毫无保留地直面所有的面孔和诉说。镜头的视线总是以微妙的偏差与人重合或脱离,并反复游戏着这种偏差,维持一种保持距离的道德感,正是这种距离让我们能够认同电影的视点,因为也正是这种距离允许我们选择去怀疑电影。浅焦面部大特写如同布道、忏悔、坦白,但这些镜头不是拍向角色的,而是拍向我们的。总是有如此多的“证据”去让我们不相信,但相信总是如此简单:我相信是因为你相信。
由小景别浅焦镜头驱动的影像,跟《母亲!》相似又相反的《父亲!》,很吊诡的是看完只想知道希区柯克的在天之灵怎么评价该片(如果不是沙马兰拍的应该能给四星,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