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学里潜藏的血腥和暴力,谁才是凶手?
猎奇心理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可以成为人们抵挡恐惧最有效的工具,也会让人们因此陷入到危险当中。
评分:7.47丨影库榜:159
剧 情 简 介
女大学生安吉拉(安娜·托伦特饰)要撰写一篇关于“视听暴力”的论文。
她求助教授能帮忙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不仅如此,她还找到了学校里有名的暴力影片收藏者切玛(费雷·马丁内兹饰),希望他也可以帮助自己找灵感。
切玛把安吉拉带回了家,给她播放了自己收集的一些录像。
因为过于血腥、暴力和真实,录像内容让安吉拉极为不适。
不过为了论文,她还是坚持看完。
第二天,到了和教授约定的拿资料的时间。
安吉拉意外发现教授已经身亡,且是在看一盘录像的过程中。
安吉拉猜想,这盘录像有可能就是教授答应给她的关于暴力的资料。
于是,她悄悄将录像带拿回了家,准备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
本就胆小的安吉拉光听声音就已经吓得不行。
最终她决定将录像带拿到切玛家里,跟他一起观看。
没想到的是,里面播放的竟然是一个女生被虐杀的场景。
而更让人吃惊的是,这个女生根本就是他们大学里两年前失踪的同学。
因为对于录像机非常熟悉,切玛发现拍这个录像的设备很少见,尤其是两年前只有一种型号可以做到。
且根据录像带的内容,切玛发现女生与虐杀她的人是认识的。
也就是说,凶手极有可能就在大学里。
知道这个信息后,安吉拉开始细心留意起周围的人。
终于,她通过观察,发现了一台同型号的录像设备。
设备的主人也是大学的学生,叫博斯克(爱德华多·诺列加饰)。
与此同时,博斯克似乎发现了安吉拉对他的注意,一场追逐戏在学校展开……
影 片 浅 析
这部《死亡论文》是跟着西班牙的另一部悬疑片《睁开你的双眼》找到的,因为其中两个男主和导演都一样,但是它与《睁开你的双眼》的风格完全不同,后者是用梦境将观众带入到脑力风暴当中,而前者玩的则是相对简单的紧张刺激。
为了营造惊悚的氛围,导演设置了非常多的追逐戏,这虽然可以让观影过程变得更有趣,但同时也牺牲了逻辑的合理性。比如女主安吉拉动不动的惊乍让这个人物太过神经兮兮,而校园中莫名其妙的追赶也让剧情变得没有逻辑,这是我认为这部电影最大的缺点。
除此之外,影片的其他部分都是令人满意的,尤其是悬念的铺设非常到位,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建造一个个真相,然后不停推翻、重塑,这种体验本身就很过瘾,相信在真凶现身的那一刻前,在我们的脑海中还是有多种可能性的。
“宅男和富二代”,只要仔细品一品我们就会发现两个男主的设定,一个是暗恋女主还要装傲娇,暗中保护却不敢告白只敢偷拍的宅男,另一个是到处沾花惹草,诱骗小姑娘,玩玩而已不必当真的富二代,我们可以从中清晰的看到女主的选择,抛去结尾真的很现实。
“每个人心中潜藏的暴力因子”,影片的一开始,导演用一起铁轨断尸引入,我们发现即使已经被提醒现场极惨,而自己也害怕这样的场面,却还是会忍不住想要去看,这就是人类猎奇心理。包括影片结尾,在电视片段中将要播放血腥场面时,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睁大了眼睛,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制造这些录像的人说的一样,正是因为有观众,有市场,他们才会这么做。更恐怖的是,坐在屏幕前的我似乎也在盼望血腥画面出现的那一刻。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让我们意识到真正制造这些血腥和恐怖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就像影片中探讨的电影业一样,往往市场决定了投资人会投资什么样的电影,所以如果我们对一些现状不满,要做的便是从我做起,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做了,无意义的垃圾自然会被丢掉垃圾场,而不是成为我们生活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那一部分。
当我们吐槽环境恶劣的同时,应该反思我们是否也是缔造者,因为产品往往是由市场决定的。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
专注分享最值得一看的悬疑片
作者:小九 审核:小七
2 ) 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偏偏我还真对本片的主题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就不废话来探讨人类是否与生俱来嗜暴心理了,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冲着Eduardo Noriega去的。96年的片子,23岁的Eduardo,演技马马虎虎,实在发挥的余地也不太大。导演把他那副漂亮皮囊安置在阴暗的背景里,符号化成了一个手持长镰的死亡天使。Tesis是他与Alejandro Amenábar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长片,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合作拍摄了Abre los ojos,并成为了至今的好朋友。两部电影让Eduardo扬名。Alejandro Amenábar只比Eduardo大一岁多。他起初并不想用Eduardo,因为他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人虚有其表(“只有一张漂亮脸蛋”),但当他试过了所有的其他人选后,他还是选择了Eduardo。
实际上,因为有Plata quemada先入为主,我总以为Eduardo演坏蛋是不像的,虽然他嘴角带着微笑,眼神故意搞得阴暗危险,我一看见他,脑子里就按捺不住地冒出南美大陆上那个蹲在黑屋子里极其执着地捧着英西字典背单词,别扭单纯又可爱深情的Angel的面影。从那之后,我看他的所有角色都不由自主地会往那个苦命的大男孩身上靠,因而无论他演什么,我都对之抱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同情,这对于一位演员来说,当然是不幸的:他演的其他角色没有办法超越他的某一个角色,至少在我这里是这样。但是Plata quemada里真正演得深入骨髓的并不是他,而是Sbaraglia,相对El Nene,Angel又是一个比较单调的角色,这或许并不是演员本身的问题,而是剧本刻画的问题。
Bosco比起Angel更要单调多了。我们对他一无所知。他是个迷人的杀人狂。如此而已。不过,这倒也应和了本片的主题,人类潜藏的暴力欲望。既然可以与生俱来,那么Bosco的行为便不具有任何阐释的必要,我们无需去挖掘他为什么会从一个敏感好学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有虐杀癖好的凶手。因此,Eduardo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利用他那副年轻俊美好皮囊,把凶手演得轻佻迷人,这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吧;然后,就是暴露出残酷面容。这里面不需要任何情绪转折,也不需要表现任何心理冲突。Bosco没有心理冲突。他不爱女主,他不爱任何人。他不需要解释。这个角色实在符号得很。在这个角色身上唯一惊人的,还是他的美貌。(当然,审美因人而异,有的观众可能更喜欢Chema那副德普样儿的)
我也厌恶解释这回事儿。“布鲁图斯不杀人,就将自杀”这话一定用不到Bosco身上。如果有电影竭力试图把尼禄诠释成因为从小受迫害而从文青转变成了愤青,我也会觉得这种做法异常蛇足。然而Bosco实在是一个普通人,他生活的环境是普通的,最后也解释了他本人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正常的人做出如此暴力的行为,只能用一个正常的符合社会逻辑的想法去解释,即他是心理变态。
但这个想法却让我觉得异常无聊了。我肯定不想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单纯的心理变态的角色,更不想看一部论证人类生来有变态心理的电影。这是我对Bosco这个角色的处理感到失望之处。
有一个问题一直没弄明白,希望有人给我解释。Bosco在本片中三个场合问了三遍,“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女主角一次也没有回答他。这句问话一定是有什么意义。但看到最后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用意。关系到Bosco的嗜杀养成?是不是他也冲别的受害者问过同样的话?而那些人也没有回答他?是不是回答了,或许就可以死里逃生?我可不认为那单纯是一句无意义的调情话。
3 ) 恐怖的暴力
很棒的片子!全程疑云重重 真相只到最后才揭晓 看得人后背发凉~当然那个变态教授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 奇怪女主为什么就对长的极像德普的男主无感 两人在黑暗中前行的一段很感人 他不断的擦火柴 讲一个公主和小矮人的故事~~ 说这片紧张又刺激 是它把观者也带入到影片让你一直在猜测到底谁是幕后操纵者 天使与魔鬼 从来都不予真面目示人...
4 ) 整理了《死亡论文》里的电影海报,欢迎补充
1)先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女主被 Bosco 追的时候:分别是
《蝴蝶梦》(Rebecca)
《音乐之声》(注意左下角的标志性场景)
2)女主喜欢坐的那个公共场所:
《人鼠之间》(1992)
《卡门》(1983)
(上图右边,以及下图)
《短篇集》(豆瓣叫《银色·性·男女》)(1993)
3)女主家里:
《我自己的爱达荷》(1991)
(右边的海报)
4)切玛身上和家里:
《人食人实录》(1980)
《弗兰肯斯坦》(1931)
(最左侧那个黑白的)
5)没认出来的:
a. 女主家里3个:
左边的黑白海报
右边的海报
不知道是不是电影海报(海报下面写了1961,不知道是不是影片年份?)
b. 切玛家里:
这一堆都不知道是啥
经豆友指出,中间的是夜行骇传(1990)
像亚洲恐怖片
右边这个红色拿枪的,总感觉看过这个造型
c. 坏教授的办公室:
女主准备跑的时候,右侧墙上有张海报
女主刚跑出来,门旁的海报
d. 影像存储室,切玛有次去
e. 女主喜欢坐的那个公共场所
(最右边黑白那个海报)
以及黑白海报再往右还有两三个,一闪而过截不出来也看不清。。
欢迎补充~
另外完全没看到大家说的卡萨布兰卡和惊魂记……以及电视机里放的公民凯恩。。
5 ) 穿过黑暗的甬道——观《死亡论文》
《死亡论文》(Tesis)长达125分钟,但观影快感显然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时间意识。导演团队所打造的这部情节上曲折、不可设想、极具饱满感的电影在资料馆放映完之后得到了全场迅疾而雷动的掌声。
这样的电影穿梭在娱乐(情节诱人的故事片、爱情等元素)与社会、个人生命体验的反思之间,在与观众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时,又能为我们揭示出自己在生活中忽视的、亦或是由于地缘、文化的差异所无法亲身体认的感触与抒怀。《死亡论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导演(即编剧)在用悬念、若即若离的惊悚感、Angela与Chema、Bosco之间的暧昧关系、偶尔跳脱出的“玩笑”与幽默讨好观众之外,又将整个影片上升到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冷静下来思考(视听)暴力的命题。
是的,和观看几乎所有悬疑片一样,我们当然会随着情节的深入而疑惑究竟谁是真正的恶魔,但我们对主人公所产生的移情则又迫使着我们担忧他(们)是否会成为真相的祭品,亦即代表光明的天使和施加暴力的恶魔之间的角逐会是怎样的一种结局。也就是说,这个悬念其实最后指向的是Angela,亦或是任何一个涉入该事件的无辜的“知情者”,他(们)会遭到暴力么?会因此死去么?影片的tension是与暴力是否得逞环环相扣的。而这种tension又在观影过程中幻化为我们的快感。只是这个围绕着暴力的感知域是对应于《死亡论文》这一虚构故事的,而非其中所牵涉到录像带内容。
影片开头Angela搭乘的地铁因一个人“卧轨自杀”被迫停运,有人描述他(她)“已经被断成两截了”,后来又引起众人的围观。此时镜头以Angela的视角缓缓地,或者说小心翼翼地摇向地铁的运行轨道。此时影片观众、Angela、摄影机分享了同一个视域,当Angela(即我们)的视野正要触及那具通过他者的描述之后已经让我们产生病态好奇与观看畏惧的尸体时,Angela被警察拽开,我们也被迫“离开”。这是一次“失败”的观望,没有达到“看到”的预期,但其所带来的失落感却被我们还未观看时的恐惧所平复调和了。当然在以后的闪回中,我们意识到那具尸体的出现很可能是Bosco的抛尸行径,但就算剥夺它的叙事意义,我们仍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绝妙的阿曼巴关于视觉暴力的这一影像“论文”的开头。其实,在我个人的观影经验中,任何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总是在经年累月之后还是那般的记忆犹新,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它们分别代表着好奇与清晰的两极。
弗洛伊德(S.Freud)在《梦的解析》给梦的特殊的心理机制指定了一个光学模型:“让我们把用于精神生产的机器想象为一种复杂的显微镜或摄影机。”《死亡论文》中的SONY摄影机俨然一个梦魇般的存在,因为在Angela的潜意识里,它是血腥与残暴的代言人,是罪证,也是伴随着失踪与受虐事件的调查而侵入自己生活的洪水猛兽。在本片唯一(我们被导演清晰告知的)一场梦境中,Bosco深夜潜入Angela的房间,一边与她亲近一边用尖刀刺入她的脖颈, 我们一面将其归因于Angela在学校遭到Bosco追逐的恐惧,一面又察觉到Bosco对她产生的难以抗拒的吸引力。Angela在被导师问及为何要写关于视听暴力的论文时,说道:“我并不喜欢暴力,这不一样。”这个人物在很多场合表现出她多疑、忧虑的性格,我们感受到的总是她直觉的落空,但在她不知不觉中逐渐接近真相的时候,最初的直觉也继而还魂。因此可以说Angela最后的“胜利”既是理性的胜利,也是最初的直觉的胜利。对Bosco的朦胧的迷恋不过是“颜”迷心窍,真正的安全感只在她与Chema共处的时刻才能拥有。因此,当Bosco的“前”女友向她吐露Chema有可能是罪案参与者的猜想之后,她仍然和Chema一起去库房寻找摄影机,只不过在黑暗中对Chema说“我怕你不再是你”,但与其说这句话是对Chema本人的恐惧,不如说是担忧和茫然的梦呓般的叹息。
公主与侏儒的故事在《死亡论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Chema与Angela在电影学院的库房里。断电之后,一片漆黑,这时,Chema点亮火柴,和Angela摸索着逃生的路,为了缓解Angela的恐惧,Chema就给她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场婉转而深情的告白,火柴一根根的熄灭,又一根根被点燃,隧道空间的营造既带有幽闭的压抑与危险感,同时又在摇曳火光的映衬与Chema低沉的讲述声中叠合成一种别样的梦幻。第二次是结局处,两人大难不死,但Chema因伤入院,Angela去医院看他,送给他一本公主与侏儒的故事书, Chema却发现里面并没有内容,这已经喻示着两人彼此接受与相爱。
从希区柯克的奠基性作品《惊魂记》(Psycho)到库布里克的《闪灵》(The Shining) ,与西班牙电影人阿曼巴的这部《死亡论文》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隐秘联系?现代人的压力与焦虑,无所适从的彷徨,面具下的冷淡疏远和以此所演绎出的病态人格以及带有奇观性质的社会事件(甚至是恐怖主义)成为这些作品的书写对象,诸如诺曼贝茨诡异的恋母情结与以此衍生出的双重人格、尼克尔森所扮演的杰克作为一个失去灵感的作家所产生的可怕的创作焦虑等等都属于这一叙述框架中的经典范例。《死亡论文》中Bosco疯狂的施虐行为何尝没有《闪灵》中那个幽灵一般的父亲拿着斧头追逐儿子时的影子,甚至让我想到曾经一口气读完的德国作家聚斯金德(Suskind)的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小说《香水》(Das Parfum),这个闻嗅与调香奇才从少女的尸体上刮取“香味”的仪式与Bosco的行为在动机上也有着难以言表的相似感。
总而言之,《死亡论文》是部很有质感的电影,它的拍摄周期非常短,大有一气呵成的自信姿态。在逃生镜头的设计与配乐、混音效果的呈现上也颇值得赏识。
在故乡还没有电影院的时候,我与阿曼巴的电影作品就有过一面之缘,那是Nicole Kidman领衔的《小岛惊魂》(The Others),现在想一想倒还不如《死亡论文》这一处女作来的惊艳,可能是好莱坞资本的钳制吧,就像朴赞郁的好莱坞首秀《斯托克》(Stoker)与他在韩国本土创作的“复仇三部曲”比起来似乎总像是被割离了某种来自于一个充满好奇与胆识的艺术家所具有的本能的创作冲动。
从《小岛惊魂》到《死亡论文》,一晃四五年过去了,看《小岛惊魂》的时候,我用的是我家笨重的台式电脑,时不时捂住眼睛,从指缝里偷偷望着屏幕;如今我在资料馆和一群影迷一起看《死亡论文》,只是感觉到激动和幸福,因为在这里我们一起凝视着大银幕,一起为主人公担惊受怕,一起体会冒险的快感与光影世界的魅惑。昨晚读到一句话“历史是今天的历史,未来是今天的未来”,电影一直和我一起见证着时间,如果说我的整个人生是一场时光之海中的奥德赛,那么电影就是我的冥想之舟。很多事情都可以变,但光影世界所带给我的感动、激励与伤怀却将如同一株繁茂的常青藤,永远攀附在我的心壁之上。
6 ) 《死亡论文》| 暴力、欲望和幻想的现代寓言
影片《论文》(Tesis)最直接的主题是对大众视听暴力的呈现与质询,这是安吉拉论文的题目,也是解读影片最直接的一把钥匙。一方面暴力视听具有无可辩驳的消极意义,另一方面,暴力场面又常常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与新奇的视听体验,具有“像剃须刀一样的美丽”。暴力影像或者说视听暴力,常常是某种亚文化的表意实践,是想象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
片头,安吉拉忍不住想要一窥卧轨而死的尸体,导演用缓慢的升格镜头表现出即将目睹血腥尸体的紧张感,然而不安的感觉到达顶点,警察却把安吉拉一把拉回,叙事节奏又回归正常。在这里,安吉拉的视点镜头暗喻个体内心无法回避的嗜暴倾向,而警察对安吉拉的阻止隐喻大众对暴力画面的排斥。从安吉拉对尸体的窥探欲望和她的论文主题“视听暴力”,可揣摩出安吉拉是一个对暴力血腥有很大兴趣的女孩,这与她“书呆子”的形象似乎自相矛盾。之后安吉拉的梦境则清晰地印证了她内心对暴力与性虐待的渴望,但这种渴望显然与她的自我认知互相悖反——这些一般意义上被认为是病态、扭曲的欲望显然很难挤入正常的表达空间。安吉拉花很大力气去压抑这些“反常”的欲望,在她寡言沉默的外表下,是一种受虐渴望与自我压抑互相杂糅的矛盾心态。
安吉拉内心长期压抑的欲望迟早都会发泄出来,因为它处于意识和现实的对立面。于是,宿命般地,在菲格罗亚教授的死亡现场,安吉拉遭遇了她欲望的客体——一盘惊世骇俗的施虐录影带。安吉拉不敢去看录影带的画面,却把女孩的惨叫录制下来,一遍遍听至入睡——这是一个极富意味的括入镜头,也是一个线索。之后安吉拉梦见伍兹用她遗落的钥匙潜入家中,用匕首划开安吉拉的喉咙,短暂的惊疑之后安吉拉却开始舔舐伍兹的手背,随后兴奋感战胜恐惧感,两人开始接吻。安吉拉醒来的时候,随身听仍在枕边播放。欲望脱胎于梦境,开始在安吉拉的真实生活中形成幻想空间。安吉拉在现实与欲望之间的穿梭、自我幻想的建构与幻觉之间的迷失,构成影片的重要内涵。
当幻想空间对真实世界的挤压到了临界点,人物的主体感便开始丧失,在电影中则表现为时空的变形以及意识的错乱。面对施暴者,安吉拉可以用更理性的方式保护自己。以安吉拉的智商和判断力应对这样的“危险”绰绰有余,但面对拿着Sony XT-500摄影机的伍兹以及施暴者卡斯特罗教授,在安吉拉身上,欲望的空间与真实的时空开始交叠和错乱。当这种挤压到了临界点,随之而来的惊惧迫使她开始一场有如逃离噩梦般的奔跑。片中受很多人诟病的两段学院追逐场面便由此发生,安吉拉的逃跑行动不无笨拙甚至破绽百出,但从这个意义上,这并不是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的败笔,反而是安吉拉压抑的欲望开始具形的一个临界点,成为电影情节的驱动因素。
从亚历桑德罗导演的电影序列看,如果说《论文》呈现的是幻想与真实的边界之间的互相啃噬,在之后《睁开你的眼》中,幻想的情境直接令主人公长梦不醒,沉湎其中而完全无法感知到真实世界,表现出幻觉对真实世界的完全吞噬(关于这部电影更为人熟知的则是汤姆·克鲁斯著名的翻拍版本《香草的天空》)。
在这里,切马的作用显现出来,他每一次出现,几乎都是为保护安吉拉不被欲望和幻想吞噬。同时,切马对暴力色情电影的喜爱正呼应了影片的暴力主题。切马的暴力渴望背后的动机与安吉拉是完全不同的。因为种种情感的缺场,切马从暴力影像中寻求某种替代性的解决方式,这正是暴力录像存在的意义之一——释放人们心里的暴力诉求,让其在影像中得到某种“想像性实现”。切马的亲人不在身边,他的住所混乱肮脏,他的脸上常有的愤怒表情赋予其社会边缘人的意味。因此暴力影像成为切马们的工具,替代性地“承受”着想象中的痛感,用来消解个人经验中的创楚。切马的外表另类颓废,对待安吉拉的态度却不无谦卑。摄影机里沉默的片段验证了切马对安吉拉的爱,几乎有如安静的端详——显然,切马表达爱意的方式与暴力、淫欲没有丝毫牵扯,尽管都是未经同意的窥私影像,却显得十分温柔、谨小慎微。
弗洛伊德所讲的“死本能”,或多或少能解释人的自虐、受虐等毁灭性的欲望和冲动。死本能解释了那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相对应地,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本能,二是死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在影片中,这两种本能几乎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同时存在。最后安吉拉身上的“爱本能”战胜“死本能”,获得拯救。
结尾安吉拉用枪杀死伍兹,从现实暴力引发的连环罪恶中挣脱。最后她对切马讲述“公主与丑陋小矮人”的故事进行回应,消弭了切马内心深处的自卑。经历一系列施暴与自卫、幻想与真实、追逐与逃逸、杀戮与获救之后,一篇关于视听暴力的“死亡论文”也显现出它的脉络。
因此,电影《论文》可以从暴力、欲望、幻想三个套层进行阐释。
一个善良的漂亮的女村民,徘徊在对好感度极高的狼人以及一个暗中保护她的预言家之间犹豫不决的狼人杀故事!在这之前,一个村民暴毙身亡,一头坏狼被预言家弄死,最后,觉醒的女村民奋力一刀,干死了最后一匹狼,村民与预言家最终取得了胜利。3.5吧,整体氛围和悬疑感确实营造的不错!
but i' m a creep
强尼德普你不要,你选那个嫩牛五方挫逼,你说你怎么不被抓?
暗夜中的罂粟花,非常罪非常美。Ángela不喜欢暴力电影却要写这方面的论文,Bosco的心就像故事里的小丑一样是坏掉的,却要用爱情来吸引受害者。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
其实有个极强大的开局,故事的展开和悬念的铺设都有条不紊沉稳有力,可惜中途剧力散尽止步不前,故事越讲越乏力,格局也越来越小,肥皂剧一般只在两三个人物间来回摆荡,结尾也草草收场十分无力。3星半。
开篇众乘客纷纷围观自杀者惨状,结尾各病房集体期待虐杀录像;爱好重口味的摇滚青年其实内心羞涩善良,温文尔雅的帅哥与教授却是暴行实施者。于是,谁才是真正的暴力制造者、传播者与受众群体?阿曼巴处女作就能呈现出如此娴熟技艺与深刻省思,果然不俗。要不是中段各支线的拖沓,真是可以打满分的。
暴力影像如同英俊的王子,你说一个字,他便向你靠近一寸。毫无难度攻破家庭防线,闯入你的生活。一味为观众提供想看的画面,终将把观众捆绑在椅子上折磨。而那个脏兮兮的男孩,在电话里抱怨着连咖啡都没被请过,却愿意救你于水火。只有烛火的地下室,他喊着我是切玛,原来童话里公主也可以找到小矮人。
百转千回,不断在脑袋里换着嫌疑人对象。另外男主Fele Martínez不要太有爱!卷长发+黑框+整张脸的feel 真的好像《秘窗》里的德普!帅死了!还有点儿Gary Oldman有没有?
这里面有不少硬伤,比如那个参与制作电影的教授被杀后就这么消失了,没有任何交代,男女主角都没有嫌疑;地下室那一段也是。一度我怀疑过是帅哥的女友,因为吃醋,可是转了一圈还是帅哥,而且教授为什么会参与这件事,没交代。女主是个笨蛋。但整体而言我确实始终不确定到底是谁
探讨视觉暴力的,在此之前有David Cronenberg的Videodrome,在此之后有Gaspar Noé的Irreversible,可以当作一个三部曲来看了。
校园情感剧。为了王尔德那童话,给个满分又如何
Chema很john deep~
坏人长得帅就是不会让你做噩梦的,男一男二都是美型啊,看了一天西班牙电影满脑子都是guliguli怪不得觉得节奏好像《睁开双眼》原来导演是一个人
人的暴力是与生俱来的吗?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导演对暴力文化反思的论文。
阿曼巴惊为天人的处女作,夺得戈雅奖7项大奖(含最佳影片、剪辑、原创剧本、音效、新导演和新人男演员等)。对暴力影像本质的探讨,悬念感十足的新颖之作。 PS:被女主角迷住了是什么节奏?[2016.12.12重看]几处情欲角力戏也足够精彩。火车观尸尝试起首+电台录影带警告画面收尾颇具讽刺性。[2019.4.21美琪大戏院三刷]还有对无处不在的被看的探讨,安娜·托伦特饰演的女主其实就是大部分对暴力既怕又好奇的观者的化身,而男主之一则不啻是暴力的化身,让女主/观者欲罢不能~ | “每一个词都意味着缩短一英寸的距离。”“我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9.5/10)
悬疑和惊悚营造的很不错,但是看完回味不多,叙事偏传统,情节拉锯太长,本应精彩的地方经常泄气,个人不太喜欢。
我居然跟这片子里的女主角写了一样的论文= =+
好电影!
结尾是对媒体传播职能的警示:它不是播撒暴力的种子,最多只是浇点水,然后让人心中的暴力自己破土而出。
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