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grofaz
到底是鸽子饲料,还是希特勒的代号?如果是后者,一切都有了意义,拍档的死,他的伤以及他的失业都有了依据,有了理由;如果是前者的话,所有的牺牲将全部丧失意义,他被设计了;如果两者都是,只能叹一句:生活太复杂了!
2 ) 邪恶的面目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人,他们有不同肤色,有不同国家,有不同民族。如果问一个问题,会有从出生就会自相残杀的高等生物吗?答案是有的,那就是人类。不知何时起,种族就成了一个大问题。在西方,种族就像是烙印一样,印在人们的心中无论如何也抹不去,掉不下来。
影片的故事开始的时候在向我们营造着一个谜团,一个关于种族的谜团。我们会以为鲍勃发现的所有都是指向着正确的方向,指向着真相,这就是一起因为种族的谋杀,而鲍勃的报复虽然残忍但是也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所谓的在内心沉寂很久的种族情节在作怪,所以说,真正的邪恶究竟是什么?那就是内心。人的视角往往是主观的,我们可以看见的都为自己视角,对于事实的呈现一部分来自自己的眼睛,一部分来自别人口中,还有一部分来自自己的想象,所以说,三人成虎。
鲍勃是一个被美国化的犹太人,在他的心中并没有种族的问题,虽然他会被攻击,但是他并不对这个问题像普通的犹太人一样敏感。他一直唯唯诺诺的做着一个警察该做的事情,从不惹事,但是奉公职守。他在调查一起关于黑人的持枪案件的同时被巧合的卷入了一起犹太老太太被杀案件中,他被迫负责调查这个案件。起初,他也像所有人一样,用透明的玻璃来看待这个案件,他认为这就是普通的枪击案件。但是随着死者家属的渲染,和他找到的蛛丝马迹,他开始相信老太太死是另有隐情。同时他在顶楼上找到了一串字母,经过犹太人翻译,这串字母的代表着“反犹太人”。他开始相信这个案件是一起针对犹太人的案件。随后他有阴错阳差的来到了这个组织中,起先他认为自己是一名警察,不可以做这种事情,但是后来他心底里对于种族的不满随之被唤醒,然后他帮助了他们报复了“反对犹太教”的人。由于自己的这种行为,他耽误了另一个案件的侦破,导致了自己的搭档苏利文重伤而死,而自己也受了伤。当他伤好后,他被撤了职位,但是他惊奇的发现原来老太太就是被几个黑人抢劫而杀死了。在影片的结尾,那个曾经袭警的杀儿杀妻的男人带着手铐和脚镣,从他身边走过。他们两个人意味深长的相互的望着,那个男人曾经对鲍勃说:我会让你看见邪恶的真面目。的确,这就是邪恶的真面目。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内心里的那种愤慨。一旦被唤醒,不可收拾。
导演在一开始,混淆了所有人的视点,他选择性的让我们好像随着鲍勃一起看见了故事的真相,但是后来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不知是鲍勃想太多还是老天在作怪,真相与鲍勃的调查可以说是南辕北辙。鲍勃是一个老好人,他虽然自己不“种族歧视”但是他的心底也是认同这种变态的想法的,那种由于二战而留下的的混在犹太人血液里的侮辱与痛苦,即便他不会说希伯来语也是同样存在的,但是这种对于民族的极端想法一直没有被爆发出来。随着案情的逐步发展,他内心里的那种情感被调动了起来。在他参加了组织,进了那个商店之后,法西斯的衣服和旗子,还有侮辱犹太人的画报赫然的放在了仓库里。镜头拍着鲍勃的近景,远处的背景里是虚化的法西斯的旗子。他看见美国基督教的宣传单,他愤怒的握住了那张报纸,然后走出了画。镜头落在了红色的污蔑犹太教的宣传单上。他仔细的看完了美国基督教污蔑犹太人的宣传单,表情抽搐,然后拿起了一个玩具战车,开始砸这个店铺。在这场戏中,鲍勃的所有内心里的种族观念被激发了出来,他这么多年的积怨都在这一刻爆发。
所谓真正的邪恶,就是内心底的那种东西。掩盖不住,更挡不住,恶臭是终究会被翻出来的。所谓自相残杀说的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其实邪恶到没有人性,只有兽性。
3 ) 导演是个大忽悠
导演David Mamet试图让观众融入他的思路,融入他在电影中所凭空“制造”出来的那个混乱不堪的,充满种族矛盾的美国城市。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想说,导演失败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首先,导演设置的故事情境本身就让人感觉缺乏代入感。(电影中那个被黑人占据政治主导权城市在美国根本没有存在过)。
其次,就是故事情节本身,一件本来普普通通的刑事案,让人隐约觉得是由复杂的种族(犹太人)问题所引起。但直到影片结束前的一刻,我才知道,原来这只是一件由普通抢劫案所引起的一件普通凶杀案。导演之前给我们堆砌出来的有关案情的一切线索在这一刻都变得毫无意义。他是一个大忽悠!
如上所述,这部电影已经濒临失败的边缘,但如果它有一个伟大的主演,可能就能挽救这部电影,但遗憾的是,主演Joe Mantegna不是一个伟大的演员(至少是在这部电影里),他的表现真的很平庸。
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问自己,他真的是犹太人吗?哦,可能是。他有“自我身份认同障碍”吗?很遗憾,我真没感觉出来。(虽然导演希望我们能感觉到这一点).
4 ) 屎片
近期看得罪差的电影了。电影名字的噱头很大,本以为可以享受一小时四十分钟的悬疑之旅,没想到闷到家了。
本片导演想给电影带来悬疑,紧张,感动,结果始终软趴趴的,什么也没有,除了音乐十分好听。
如果把他规成一部心理电影,是想让人最终心理得到些震撼,那就更屎了,始终没有看到主人公坚挺的站起来,还有一个挺好的地方,的确把主人公的性格给刻画好了,但是叙事不敢恭维。
5 ) 局外人
警局的电梯里,Bob对搭档Tim说:我觉得这个案子背后有一个大阴谋。然而影片却用最后一分钟告诉观众:所谓的蹊跷和阴谋,只不过是Bob因一系列机缘巧合而复苏的“真实”自我身份,以及由此产生的荒谬误解。
无疑是一个黑色的结局。回头看来,这部制作精良却不乏沉闷的悬疑类犯罪片,确实值得被滞后的眼光发现。(当然,这个契机是该片最近由标准公司推出的DVD版本。)
首先把剧情大致理一遍,可能细节之处不尽准确:
犹太警察Bob受命调查某街区店铺犹太老妇枪杀一案,却因之前正接手的另一要案对此不以为然。老妇家业阔绰的子孙认为因其犹太身份受到生命威胁请求保护,起初稍有反感的Bob发现此中确有蹊跷,开始严肃调查。在老妇的店铺中他发现一份枪支记录,也推定了受害人年轻时犹太组织的非凡身份。线索将他引入了名为212的地下犹太组织,对方肯定了他的猜测,并要求得到不利于新纳粹组织的那份记录(他们认为后者想要追回的这笔罪证,是导致老妇被杀的原因。),而Bob以警察的职责予以拒绝。因此遭到“同胞”敌视的Bob此刻却唤醒了自己的犹太身份,找到曾在老妇家中见到的年轻女人寻求“加入”。为证明诚意的Bob帮助组织炸毁了一个新纳粹的据点,却未料到此举反遭交出枪支记录的要挟。失魂落魄的他匆忙想起并赶到另一案件的突击现场,发现搭档已遭嫌犯枪击身亡。绝望中前往与嫌犯对峙,身中两枪。回到警局的Bob得知已被革职,而老妇一案也已告破解——只是两个黑人孩子的一场抢劫而已。
不乏沉闷的影片,却也有值得凝息的场景。屋顶上明暗虚实间的一番追影,新纳粹据点内万字旗和反犹标示的钝然呈现,还有废弃楼阁一片凄凉的肃杀。
近年来我们已经不乏见到这样的犯罪题材影片:故事真正的重心不在悬而未决的疑案,而是案件追查者的心理历程。影片拍摄于90年代初,年份上比较早,基调也是徒有黑暗和阴冷,却无激烈对峙。有所不同的是主人公独特的身份背景,而影片似乎也略微体现了犹太人在美国当代社会的生存压力。对我来说,主人公的前后转变不乏突兀(当然了,个中的种族和身份压力因素我也难言体会),但是编剧对此的情节设置还是比较细致的。(导演兼编剧David Mamet自87年以来执导作品为数不多,作为编剧却履历颇丰。)
影片设置的几处情节,可以看出转折的意味。老妇的孙女在Bob一番失敬之言后面露愤怒:“你认为自己的身份就那么可耻吗?”,Bob当即愧疚地表示一定会查出真凶。图书馆中偶遇的犹太学者的不屑:“你说自己是犹太人,却不懂希伯来语。”,此时已让Bob对自己产生了质疑。面对212组织的首领,Bob明确地回答自己是犹太人,愿意尽一切努力与同胞合作。(当然,他以警察的正义拒绝了交出证据的要求,而此后听命投下炸弹的做法却更为极端和难以挽回。)
此外,影片还不乏巧妙的把Bob进入警界的身份设置为谈判专家,这一点在另一案件中与嫌犯母亲进行交涉和说服的情节中得以呈现。这一身份也就为其后他对女子的倾诉埋下了伏笔:他认为,上级任他为谈判专家,是因为他理解那些极端分子的心理,无疑也就在两者之间划上了等号。这里,Bob作为犹太人内心深处的自卑和压抑,可见一斑。
由对于所谓犹太人生命安危的不屑甚至敌意,到困惑地追逐“反犹太主义”的线索,而后是不甘被同胞敌视和背叛,最终到自我身份的完全复苏。这是我理解中的,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如果要挑选这一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我认为是这一幕:Bob因拒绝交出证据而被扔出门外,关门的年轻人说:“不必再来找我们,你不会有下一次机会。”组织的大门随之重闭,眼前漆黑一片。
他心想,这次决不能再成为一个局外人。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还设置了一个与主要情节无关的人物——警局抓获的杀死妻儿、企图用Bob的佩枪自尽的绝望男子。
关于男子因抢夺佩枪而导致Bob枪套松脱的这一细节,引发了之后的两个重要情节:Bob以修抢套为由将写有线索的纸条递给了修理店的犹太老者,GROFAZ这条关键线索便是由其口中出。(影片的最后一幕却告诉我们,残缺的纸条其实少了T这个字母,grofazt只是Bob在老妇家屋顶上找到的鸽食名称,却并非什么意指希特勒的犹太暗语。)另一幕,是最终Bob与黑人嫌犯的对峙,那一刻他才发现由于枪套的那次意外,佩枪早已不知去向。
最后一幕,得知案件真相的Bob失魂落魄地瘫坐下来,此时那名已被正式逮捕的男子从他身边被带过,意味深长的一眼——
于是观众,还有Bob自己都想起了,男子曾经说过的话:我会让你看到邪恶的面目。
于是宿命感也有了。想到的另外两处情节,也是巧合,便是——
老妇店铺中Bob无意踩断了爬梯,才发现了那个藏有重要证物的箱子。
图书馆里,凭着那一刻一本书的间隙,他听到了两人对话中212这个名字。
那让我们回到最初,如果不是无意中的一个急刹车,Bob就根本不会接手老妇的案子。也许今后都不必再提及自己极力隐藏的,“真正”的那个身份。
6 ) 对自我的谋杀
高中时买的第一部CC盗版封套DVD,让我对这个品牌和本片导演刮目相看。
这是一部力图以日常化的探案呈现存在主义荒诞世界的作品,所有充满象征性的情节均是服务于这个主题,主人公和他要竭力抓捕的罪犯分享着同样的孤独,外部充满敌意的世界,自我个性不断被强大的集体人格消解蚕食,生活仿佛被法力无边的神秘组织(片中的犹太财团)操控(是不是很飞利浦迪克呢),舞台化的光线让人觉得自己好像被抛进了充满了人造光(日光与月光)的封闭世界,结局主人公和罪犯的相遇极具宿命般的荒诞感,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的久别重逢冥冥中却不得不死于彼此间对立的社会属性,罪犯水到渠成的中弹身亡喻示主人公找回主体性最后一丝希望的破灭,一个探员执行日常任务的过程不可避免的演变为对自我的谋杀,还有比这更离奇更荒诞更宿命的吗?
本片的CC版Cover真是不能再精妙,探员在大街上孤独伫立的背影精准表达了本片主题:一个人彻底沦落为一个符号的过程
70。有一种在信息中心游刃有余的气度,也不在意起承转合的工整,就是直接的把你带进这个故事,好像有一种能够操控视角的魔力,这是很老辣的,摄影也功不可没。
7.9/10 黑人和犹太两案交替,几段缉凶氛围迷人,前半段差点能给满分,虽然不大懂在说什么,但到了最后的感觉简直就像爱丽丝逃出兔子洞一样。
一个不识希伯来文的犹太重案警官,两场涉及种族犯罪的独立案件,抽丝剥茧后却等来一幕黑幽。片子始终在奔向唤醒,对身份的唤醒,对宗族的唤醒,对真实自我的唤醒,岂料认同感并不能够带来救赎,没有什么是既定的持有物。层层的冷调画面,细节典范。
ICS打错片名了
黑色片 情节还不错 影像一流
翻译让人蛋疼。我听得懂,他也听得懂。我听不懂,他也听不懂。就是这么蛋疼蛋疼地看过来的,像瞎子一样摸过来的,困死我了。
8.8;反復對畫面的稀釋
不知所云的电影,重点没有重点阐述,支线戏份又够足
导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非主流的警匪故事挺有意思 在金钱社会里真的容易迷失自我啊
那种90年代的爽感扑面而来 分明屌炸的警匪片嘛 怎么评价这么低
本想看一部探案悬疑片,没想到居然是探讨种族的黑色电影,总体并不难看,过程有起有落,但肯定有点失望。中文片名严重误导。
扯到种族我就不喜欢了。看这片一肚子气。
被威廉H梅西萌到内伤、伤到心碎。刑警都渴望那个点亮生命的案子,每一丝孤单屈辱架上“主义”的撬棒被放大但命定与意义未必总像推理小说般运作未必与血脉相连,自己选择的归属岂不更重要,但或许有一个互称宝贝的搭档确实过于梦幻。巴尔的摩的落后让本片充满七十年代画风
D9那让我们回到最初,如果不是无意中的一个急刹车,Bob就根本不会接手老妇的案子。也许今后都不必再提及自己极力隐藏的,“真正”的那个身份ps男主很克魯尼
A David Mamet film!! 开局到中盘的气场很浓郁,尾盘又荡了一笔。
惊艳!那迷人的节奏!那让你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慢条丝理!那洋溢在每一帧里的丝绸般的质感!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抽掉束缚在其之上的绳索,最终那一片迷雾般幽深的结局,让人回味无穷。你以为你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局,你以为这一切都是一个阴谋,但其实这一切不过是你的心理投射而已。绝妙。
在如今的立场看说教感十足,主人公对于犹太身份的自卑与自负情绪,似乎根本不能和另外一条种族故事线相提并论(事实上两者的生硬拼凑更觉得是无病呻吟),说到底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心理与世间对其的看法更加复杂,复杂到无法用一部电影的主旨来合理表达。
好有White Dog的feel,感覺比White Dog要好。
in david mamet's cinema, nothing is as it seems----这真不是犯罪片 PS:带点儿黑色味道的结局 以及Rossi爷爷还是Rossi叔的时候他就为FBI干活儿
3.5星,看似是一部警匪片,其实说的却是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对于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的影片主角观影者的心情也同样很沉重。。。“你是一个犹太人你却不懂希伯来语你还算什么犹太人?!”影片对美国的两大一直叫嚣被伤害的民族,犹太人和黑人的关系做了很“有趣”的描写。PS毫无疑问这是部现代黑色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