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一切不是好莱坞电影,这是真实的。”
在太空上看,我们的世界没有国界。
全部的情感被“人类”占据。
如果我们消失了,最后,像空间站,NASA,等等,才会是我们的墓志铭。
2 ) 2020之后看我们的空间站
原来汤姆克鲁斯在里面是配音,我还以为是假的影像呢,原来视频都是真的,主要的就是简单的介绍一下,空间站的发展,和这些航天员的状况。
看的过程中我停下来好几次去百度中国航天,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没参与到这个国际空间站的项目中。
但是现在我们的探月计划也是非常紧张的进行着,16年还会有13年那样的大动作。简直是一代人的美好的记忆。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我们的空间站将是地球轨道上唯一的空间站,也是对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献礼吧。
科幻电影看的多了的话,就会对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估计的过于乐观,仅仅是空间站的举动其实拆开看的话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起码是人类能做到的极限了。更何况是离开地球轨道去月球和火星了。
但是,有人说过一句话,我们总是高估技术带来的短期的影响力而低估技术的长期的影响力,现在的航天技术就是被高估的状态,但是长期以来必将深刻改变我们对自身的看法和生活方式。
我还是相信技术是有国界的,虽然片子传达的是一种隔离的状态的认知。但是现实还是现实,在我们落后的情况下,事情永远是苦逼的,只有自身强大起来,才能有底气的说话。
3 ) 国际空间站
俄国:推进剂得以让礼炮号在太空飞行23天。
飞跃二:通讯
美国:使得天空实验室可以长期与地面联系。
零重力:会使心脏,肌肉失去肌力。问题:在地球上监测航天员的生命迹象。
方法一:无线电波只能直线传输,就算在陆地上建立了12个接收站,还是不能覆盖大片的海洋。
方法二:把无线电接收器放在航天飞机上。需要八家航天飞机环绕地球飞行,才能是太行实验室与地面实现实时的不间断的联系。——实现了84天的考验。
方法三:今天,它们通过卫星通讯。通过空间站上方的9个人造地球通讯卫星。
飞跃三:维持生命系统
美国实现与俄罗斯的成功对接。
今天,航天飞机亚特兰蒂斯号可以实现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使人从航天飞机进入国际空间站。
今天,可以利用94%航天员排出的废水。
跃进4:在太空施工(太空漫步)
俄国:和平号 组成留个组件运输
第一项:舱外工作 正负275度,注入冷液,保持温度
以前:通过脐带式求生锁,把氧气,冷液体,维持小仓体运作的电力输送至航天员
以活动室背包取而代之
再然后,加拿大航空太署研制了一种机械手臂,由气根机械肢组成。
跃进五:安全
追踪大碎片,避免撞击到
小碎片:在外面装上和和防弹背心一样的材料
20130920
4 ) 迷上IMAX3D
(写于2006-10-16 11:24:47)
自从看了“国际空间站”以后,我发现自己对IMAX3D电影着迷了
汤姆·克鲁斯担任旁白的《国际空间站》是首部以三维方式拍摄的太空纪录影片,真实再现了来自世界16个国家的宇航员合力建造史无前例的国际空间站的辉煌历程。
影片将我们带到离地球350公里远的国际空间站里,几乎是零距离地与宇航员一起体验无重力下的生活,从茫茫宇宙鸟瞰地球家园的那一刻,我甚至有些激动的想哭出来呢
5 ) 让人飙泪的观影体验─3D+IMAX
我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看的3D+IMAX版《国际空间站》,中文配音(应该是台湾版的配音),因为有会员卡,所以票价25元。
作为一个从小爱科学的好少年,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国际空间站中宇航员的经历,真是一种让人飙泪的观影体验。(当然,如果没有那种少年时期的心结,看这部纪录片未免会有些沉闷。)
3D+IMAX带来的效果,就是你仿佛能够触摸到国际空间站中的每一个零件。特别是第一个镜头,国际空间站静静地悬浮在地球的上空,那种上帝视角在那一瞬间给你所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总之,有机会去电影博物馆,一定要看这部3D+IMAX的纪录片。我已经决定,如果国内不引进詹姆斯·卡梅隆的《天神下凡》,我就去香港看。(如果你有会员卡,电影博物馆的IMAX版《变形金刚2》才30块一张,可以说是超值!)
(友情提示,因为是3D电影,所以看《国际空间站》一定要坐在最后一排,不然会晕死!)
影片全长50分钟,是真正的IMAX电影(65mmIMAX摄影机拍摄,70mmIMAX放映机放映),画面充满了整个银幕。(一般通过DMR技术将35mm电影转换为IMAX格式后,因为是2.85:1的画幅,所以上下都是有黑边的,并不能充满整个银幕。)
电影博物馆的这块儿IMAX银幕是国内第二大、北京最大的,27X21米,约560平米(国内最大的IMAX银幕在广东东莞,有616平米),观影感受极其震撼!唯一的小遗憾,就是座椅不太好,扶手上没有放饮料的位置。
北京的三块IMAX银幕中,根据中文维基的数据,华星的那块儿银幕是26X18米(430平米),石景山万达的是268平米(它是数字IMAX,和胶片IMAX略有区别)。
作为对比,一般的35mm银幕是16X10米,国内最好的35mm银幕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那块儿,23X10米(标准IMAX银幕是22X16米)。
最后聊个小插曲。我看的这一场放映的时候出了点小问题,可能是胶片装错了,或者是镜头弄反了,左右眼对应的画面投射到银幕上时是反的。一开始我只是觉得立体效果有问题,前后景的位置都不对,看的很晕。后来才反应过来,是画面的立体效果在前后景上是错位的,于是我就把立体眼镜反过来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本人戴眼镜,所以立体眼镜无论正反对我都一样不舒服,所以也不是很在意这个。)
虽然我们提醒了周围的观众,但还是有位大叔就那么正常戴着坚持完全场(而没有吐),佩服一下。在我前排有几个人10分钟后退场了,估计是受不了了。
6 ) 太牛了!
在电影博物馆看的。
只能用震憾来形容。
已经有一个多月了,但是火箭上天时,飞沙走石真实的让人下意识掩面。一切都真实地比真实还真实。太好看了!!!
推荐给所有人!!
想起来了,2006年 UME华星。地理选修课,我的第一次IMAX 3D观影。记得宇航员手里的橘子冲着我就飞过来了!
本集的重点在于科普空间站的失重生活 太空景色占的篇幅较小;IMAX UHD;DVD采用4:3满画幅
求3D效果
作为一群宇航员,他们的摄影水平还是可以的;当然了,把杂乱的素材联系成一部电影的导演和剪辑更值得学习。国际空间站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巨幕影院最后的胶片放映@上海科技馆 3D效果很棒,沉浸感十足,宇航员对着观众抛橙子的时候好多小朋友伸手去抓233 就是台湾配音比较出戏,还是想听Tom Cruise原音
在空间站用65mmIMAX拍,回地球用70mmIMAX放。没有比这个题材更适合3D IMAX。太空太浪漫了!
IMAX!
北京科技馆的胶片IMAX球幕,看的心满意足!除了台湾版的配音太出戏...
第一次看IMAX,在华盛顿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很值得纪念~
这是不是科幻片,是真实的太空。我的妈爷竟然是20年前的片子了!!当看到俄罗斯宇航员和美国宇航员交接工作彼此热烈拥抱开心地笑着时,我热泪盈眶同时就知道这肯定不是近几年的片子了,但也没想到这么老!在太空宇航员看着地球感到国家的边界模糊了……如果人类可以一直这样和谐,我们就可以向着未来探索到更多未知的宇宙!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汤姆·克鲁斯的旁白。特意买的8-13座。这个位置栏杆字幕牌还是有遮挡,尤其片中宇航员正第一视角紧张地太空行走,突然银幕前挤进来迟到的观众大剪影儿太出戏了!映前都有IMAX全画幅3段广告片包括无旁白倒计时无界体验。今年没海报只有杜比《教父》有可惜了!外挂字幕。12th北影节D2-4。今日科教三连之二。影博激麦厅。本场上午看还有十几个将近售罄。结束竟无人鼓掌!
内容本身没有跌宕起伏,火箭起飞碎石头击碎镜头、在太空喝水、吃爆米花、小朋友用无线电波向航天员提问、俄罗斯一条小路两旁种满以航天员命名的树、4k公里外看没有国界线的地球。宇宙奇观视野也不多,但某种程度上可以治愈和解压,加上20年前的真实胶片影像&汤姆克鲁斯旁白&中国电影博物馆3D IMax加持,值得看。
不用讲了,太棒了!那画面,壮观啊~ 这片子能看高清看高清,能看3D看3D~
近距离观察空间站的生活,巨大沉默物体喜好者的福音~
壮美
离开地球家园,更会发现一切值得珍惜http://v.pps.tv/play_35LSW6.html
看了地心引力之后对宇宙超级有兴趣 这个是怎么拍的呀
有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而且总体这个片子就好卖萌好轻松的样子.....
如果在IMAX屏幕下观看,该有多么壮美
BFI IMAX
2013-159.《地心引力》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