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最伟岸的建筑之下所埋藏的尸骨
这种带有控诉性质的电影,料想苏东坡之后出现了不少。可惜国内看不到。一如我们曾经扭扭捏捏还得费尽心机如何通过审查的伤痕文学和电影。他们在制度的彻底变革之后,可以尽情地批判与反思,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任何忌讳,这是优势。但是如果只追求淋漓尽致的酣畅与发泄的快感将会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直接看历史好了。
所以有了窃听风暴这样的好电影。颠倒黑白虽然在手法上很平庸,英雄救美,毒酒杀人,毁尸灭迹等等戏剧性的情节既缺乏扣人心弦的内在张力,也没有波澜起伏的娱乐效果。从手法上来讲非常一般。欧洲的小成本电影最厉害的地方当然不是这里。他们的高明之处在于立意。
萨宾那误中了秘密警察的诡计,一番云雨之后再认清他的面目。为了避免成为一个告密者,残忍地杀了他。然而她却怀上了他的孩子。
萨宾生她的孩子,他的父亲是一个旧制度里的加害者,也是受害者。萨宾那只是向她的儿子说明他的父亲是被秘密警察带走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影片的最后萨宾那也没有告诉儿子真相。明显她不愿说清这一段事实。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萨宾那的动机。但至少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秘密警察的尸骨被埋在了华沙最伟岸的建筑之下。这是一种绝佳的讽刺和象征。还有多少看不见的尸骨,作为那个时代的加害者和受害者,被埋在那个扭曲的时代里?
2 ) 《颠倒黑白》
电影开始时,我还以为是年代久远的老电影,回顾这上世纪被人讲烂了的陈年往事, 结果一看居然是09年的电影,才发现是导演故意为之,不过倒是契合了故事背景。
这是部小众电影,估计少有人看过,出产于波兰,曾经代表波兰冲奥。黑色幽默的讽刺电影看了不少,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上,欧洲的这些小国们比美国佬来得更驾轻就熟,犀利的言语中将丑恶的一面批判得体无完肤。
要看懂这部电影,先来了解下历史背景——
波兰在1952年宣布成立共和国后,依照苏联模式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建设,注重重工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简而言之,波兰正在经历着极权之下的“白色恐怖”时期。
因为鄙人自己并不太了解波兰解放后的这段历史,所以具体的情况不敢胡扯乱编;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背景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非常类似,或许这样解释大家会明白些。
本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讲述了萨宾娜在波兰极权时期的传奇经历。晚年的萨宾娜在去机场接儿子的过程中回忆着自己年轻时期的往事——
萨宾娜在一家杂志社的诗歌部工作,那是非常严谨的工作因为所有的字句都要求非常严谨苛刻,无意的一个错误都会被认为是思想上的错误而被带去警局查问。而萨宾娜也如她的工作一样穿着朴素规矩。她的母亲和外祖母都为她的终身大事感到担忧,多次为她相亲无果。
在片中很多地方都显示了当时社会笼罩的恐惧——家里私藏着一枚写着“自由”的美国硬币都能让全家陷入困扰;在母亲为萨宾娜相亲时她说对方加身清白,都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人自危的现象。
整个故事围绕了两个事件,三个女人展开。
事件一:硬币
“自由”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原本应该上缴的硬币却被萨宾娜私藏起来,藏在一个荒唐的地方——她的肠子里。每天她都伴着气势磅礴的音乐鼓足勇气吞下硬币,到了晚上清肠的时候(大家懂的,就是排泄)再把它洗个干净,再吞下。天天重复着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怕被当局抓住把柄,一方面又不愿交出这枚硬币的矛盾心理在萨宾娜吞硬币时的表情上显露无疑。
事件二:男友
萨宾娜在一次如悬疑电影般的事件中邂逅了帅气逼人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名字太长,不只是我,连萨宾娜自己都不记得。然而男人的温柔浪漫深深打动了萨宾娜的芳心,虽然这个男人在和萨宾娜约会时极度地心不在焉,然而萨宾娜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直到最后男人像她求婚,怂恿她加入自己阵营时她才如梦初醒。
事件的转折点就在于此,原本正常无比的一个小市民故事就这样索然无味地进行,突然男人亮出了自己是ZF秘密警察的身份,并诱惑萨宾娜来诱捕杂志社的总编时,一切罗曼蒂克的场面在萨宾娜的脑海里都破灭了。
“秘密警察”似乎就像个恶魔的代名词,萨宾娜听到后浑身发抖,并且他们无处不在,连萨宾娜每天上演吞硬币的高难度戏码都被他们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萨宾娜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一个反抗的念头在她心中滋生并付诸行动——她毒死了她的男友,这个秘密警察。
事情发生变动后,原本应该是以萨宾娜饮弹自尽被当局作为情杀案处理作为结局的,但是剧中另外两个主要的女人让事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作为母亲,萨宾娜的妈妈在看到尸体后非常镇定地计划了毁尸灭迹的过程。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此时的萨宾娜不再是主角,而是她妈妈。作为一个前药店老板,她深知如何把人拆分开。晚上笨拙地将尸体拖到阁楼,弄出惊天动地的大动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掉尸体,全副武装往池子里倒各种液体弄得自己很专业似的;把尸体的身份证件,尸骨都埋在不同的地方,到之后秘密警察在寻人时的机智回答都显出这个妇人的思维缜密。
而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则是萨宾娜的外祖母,她从一开始便总是处在幕后,然而最体现她智慧的就是在萨宾娜邀请男友回家的时候,男友查看了外祖母的房间,而老外婆也非常机敏地知道此人来者不善,因此虽然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她几乎未出现,但是全部了然于心的她在骨头的处理上提出了胆大的建议——放在她的棺木里。只能说她宝刀未老,智者无声。
在经历了欢快的分尸过程后,这名悲催的秘密警察的尸骨终于长眠于波兰正在建造的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下。
然而当事情过去半个世纪,这个满是讽刺的故事在萨宾娜见到儿子的那刻起突然变奏,不是一笑置之的荒诞经历,而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那张和她曾经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的脸的人让她勾起的往昔的回忆,不是这个秘密警察威胁她投入自己的阵营,而是两人坠入爱河时的甜蜜时光,那时的萨宾娜确实付出了真心。
硬币和男友这两个事件或许并非随机挑选,而是两个象征——自由和爱情。这应该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权力和欲望,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变得荒诞而不可理喻。萨宾娜的经历并不是一个诙谐的喜剧,而是这个社会压力下的悲剧,如同《焦土之城》中的母亲一样,虽然一个特殊时期在过后成为一段历史,但是其影响却给生活在这个时期之下的小人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萨宾娜不只是一个简单地小人,她是个思想先进的人,是那个时期下人民反抗的一个代表。她不愿意上缴那枚硬币,因为她向往着“自由”,而她只能把它埋在心里;同时她又渴望爱情,即使那爱情带着目的向她靠近,她仍然张开双臂拥抱它。而当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至大街小巷的时候,萨宾娜和她母亲在弄堂里拥抱着无声欢呼时,更是赤裸裸地表达人民对极权主义的痛恶,以及压抑已久后释放的欢愉。(只能说导演胆子很大,展现的方式相当给力~)
最后年迈的萨宾娜在波兰建成的最大的建筑物雕像下点燃一支蜡烛时,或许所有人都明白,她也明白,曾经所有的这些荒唐的行为全因这荒唐的特殊时代,如今想来,却满是悲哀,或许她的蜡烛并不只是给逝者的祈福,也是一种致歉——除去我们的ZZ立场,我真的真心爱过你。
(也许《颠倒黑白》这个名字想表达对时代不求真理的盲目性的批判吧,确实是部好片,推荐一下。)
3 ) 我爱你跟你哪个阶级有鸡巴关系
一
我的爱人:
你知道么?我曾抗起人民的枪,参加过波兰起¥%……&¥%义。虽然苏联死不认账,但我相信我们是对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证明我的正确,我会用行动去证明! 你忠实的 萨林卡
毛在赫鲁晓夫时期曾经阻挡苏联对波兰新当选温和政府的制裁,利益和意识形态,从此分立。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利益可以和意识形态对位而立,那么爱情呢?
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所爱的人是一条XX的走狗,他可能会&*(¥#@!(*&&,但我爱他。】←这种情状虽然痛苦,却也异常幸运,幸运的是别人无法经历甚至无法想象相似或者相同的爱情,竟然会出现。
二
我的爱人:
我杀了你,并不是因为我对你感到厌恶……我必须杀你,就像你必须威胁我一样。 你忠实的 萨林卡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不断地使那个夹缝中两面生存的民族感到危机,所以,它又叫《华沙陷落》。华沙不只一次陷落,却很难有一次彻底的陷落,这正如华沙不只有一次复兴,却一直难以真正复兴一样。幸运的是,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在黑暗中企盼光明的信念。
“撒谎只能显示你的智慧,在智者面前,它掩盖不了你的人品。”——哲人如实说。
可惜,没人会对智者撒谎,他们尽可能地选择笨蛋,比如她!
三
我的爱人:
我的毒药让你死得有点慢了,看着你挣扎,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你的阶级让我母亲的药铺破产,你知道,这是一种标准的回应。 你忠实的 萨林卡
波兰总理在纪念卡庭惨案时飞机坠落在俄国境内,上帝让这两个民族两度碰面,巧合之难以想象,无法形容。
四
我的爱人:
我爱你,与你爱不爱我无关,与你是谁无关……呵呵,因为阶级么?我们不同阶级对么?如果非要说,我们的爱情,和阶级有什么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有个【鸡巴】关系。请接受我微薄的歉意,我会让蜡烛在你所盼望的建筑前燃烧。 你忠实的 萨林卡。
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
……
……
……
4 ) 高度敏感的政治题材
我能说什么呢?影片中的场景是何等熟悉,看看墙上挂的,你就能了解即使不看电影的30年前的每个中国人都象是影片中的演出者。
影片中诗人的一句话是全片的主题:you don't think we have lost everything except our lives.
5 ) 萨宾娜都不是好惹的
拜昆德拉所赐,我们几乎不能接受另一个叫萨宾娜的女人。这个名字似乎只能与反叛相连,一次接一次的反叛,直到离原初的出发点越来越远。
《颠倒黑白》的女主角偏偏也叫萨宾娜,看到这个名字化身银幕我就浑身不自在,更别说她一出场就带着神经质一般的唯唯诺诺,在异性面前身体僵硬、眼神躲闪。
按现在的分类,她算是典型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了,甚至可以根据时下流行加上“文艺”两字做形容词——她在出版社工作,负责诗歌部分。
她并非长得不好看,只是大眼镜框和不够时尚的衣服遮蔽了她的美丽,更要命的是她的选择标准,既不能太理想化——英俊的诗人去她家做客,说革命终将到来,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都毫无意义……循规蹈矩的她难以接受;又不能太世俗——妈妈介绍来的中年秃头会计师有钱有闲,会心算三位数的乘法,也会在喝酒之后趴在地上学狗叫……这也太可怕了。
每逢男人登门,妈妈就做一个硕大的芝士蛋糕。可惜蛋糕吃掉好几个,还是没看到Mr. Right。
直到那个见义勇为的男人出现。如同戏剧一般,他高大健硕,又对萨宾娜一见倾心。他声称自己没什么文化,却买来她渴求已久的书籍;他看上去男子气十足,却懂得出现在出版社窗口下耍浪漫。单身女人的要求其实很低,有了这些,还有什么理由不坠入情网呢?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快要接近一个 happy ending,恨嫁的萨宾娜终于找到意中人,自此在苏维埃政权的严密统治下幸福生活……
是的,严密统治。这是与昆德拉故事拥有的唯一共同点。影片设定于1952年的波兰,华沙起义业已失败,秘密警察无孔不入,人们在防不胜防的窥视里小心翼翼。
有个故意夸张的例子,萨宾娜家有一枚祖传的金币,听说上头要求黄金全部上交之后,她日夜忐忑不安。萨宾娜最后想出一个“好主意”,每天晚上把金币吞进去,第二天拉出来,刷干净之后再吞下……她对自己的办法深信不疑:“只有魔鬼才会知道我藏在哪里。”
可是,秘密警察却找上门来:“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吞金币的把戏?”
更可怕的是,秘密警察就是这个新男友。他在第一次做爱之后,就要萨宾娜为她做事:监视出版社的总编,每天汇报他的生活。萨宾娜目瞪口呆。她一向听从上级和长辈意见,顺从到刻板的地步,可要她做一个告密者,她实在不能克服。即便爱情临头,还有做人的底线。
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二处,她显示出对得起这个名字的勇气:调制药酒毒杀了秘密警察,又在母亲的帮助下毁尸灭迹。看到这里我不由舒一口气,果然叫萨宾娜的都不是好惹的。
昆德拉笔下的萨宾娜以不断反叛的方式化解一切,影片里的萨宾娜则是另一种活法。哪一个萨宾娜更可爱、更可信,我们难以这样分辨高下。一个轻飘飘地解构,一个沉甸甸地反抗,两条道路看似迥异,实则出于同一个逻辑:因这世界太不近情理,我们只能听凭自己的内心。
真正迥异的是另一类,他们乐于或被迫与秘密警察为伍,构成这不近情理的一部分。这类人往往以没办法或不知情来为自己掩护(那些真心相信的且不放在讨论之列),然而问题是,是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知道他就一身清白?
昆德拉曾引用俄狄浦斯的故事讲明道理:俄狄浦斯不知道他娶的是自己的母亲。他知道真相后,无法忍受这种“不知道”造成的惨景,于是他刺瞎了双眼,从底比斯出走流浪。
我们或许缺乏勇气如俄狄浦斯般自我救赎,但起码也多看看萨宾娜们的故事吧。
6 ) 火焰的剑为我们劈开大地
国别: 波兰 类型:惊悚/剧情 文_JABBERWOCK
■导语:东欧导演对于描述铁幕时期的生活有一种偏执,这种偏执来源于他们讲述真实的欲望,笼罩于铁幕的东欧苍穹下,尽是不正常不真实的生活状态,而电影[颠倒黑白]所讲述这种状态中种种荒诞不经,种种奇形怪状,本身就是对真实的追索。
■波澜,波兰
自十七世纪开始便被侵略瓜分的波兰,其近现代历史就是一部压抑,奴役,反抗的史诗。1864年到一战之前,波兰的主权丧失殆尽,在被占领土上被日耳曼化,被俄罗斯化,二战过程中又受到了德国苏联摧毁性的侵略,从17世纪开始,被德意志,骑士团,土耳其,俄罗斯瓜分侵略数个轮回,造就了波兰人向往自由,百折不挠的国民性。
所以,饱经沧桑的波兰人有句名言: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而电影的两极也许就在波兰,一种是细腻,忧郁,浓重的爱情、道德焦虑,一如基耶洛夫斯基的[红][白][蓝];另一种则是直逼人心的冷峻、现实、暴力,一如瓦伊达的[灰烬与钻石],燃烧和腐烂代表的是两种极端,或者灿烂的死亡,或者无声的湮灭。
波兰电影巨擘瓦伊达曾经拍摄[卡廷惨案],讲述1940年二战中苏联瓜分波兰制造的屠杀事件,而时值1944年二战德国即将覆灭之际,波兰人民自发组织的华沙起义被德国残酷镇压,而苏联作壁上观,放任雄壮美丽的华沙被纳粹付之一炬,解放后的波兰被苏联的阴影笼罩,而[颠倒黑白]故事发生在1952年,正是斯大林控制下的苏联在东欧营造的铁幕时期。战争制造寡妇,两代寡妇与一双儿女相依为命,铁幕制造恐怖,女不敢谈情爱,民不敢存金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大龄女青年的幸福犯愁还是为铁幕时期下的各种荒诞的恐惧犯愁,这困扰着老祖母和母亲,成了她们整天念叨的事情。而女儿的婚事如同那被铁幕时期禁止的金币,被大龄文艺女青年萨宾娜吞下去,拉出来。再洗干净又吞下去。波兰人在压迫下的荒诞与偏执,正是他们曲线的反抗。
可当面对无可抗拒的命运,如萨宾娜这样的波兰人究竟会作何选择?浪漫自有其他人来书写,妥协和虚与委蛇亦不会是他们的抉择,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这样写下自己的宣言“在畏惧和战栗中,我想我会完成我的使命”,对于真正的波兰人,选择从来都是激烈与决绝。即使浑身颤抖,恐惧暴政和死亡,萨宾娜也横下心,将刚刚温存过“真命天子”,秘密警察毒死在了眼前。与那些即使流亡国外数个世纪却仍为复国而不停战斗的波兰祖先一样,他们天性中就保留着反抗奴役的因子。
■女性,男性
[颠倒黑白]中出现的女性与男性的群像颇为耐人寻味。在爱情都需要为政治服务的东欧铁幕时代,作为女性个体从来都是弱势的一方。华沙起义的父辈死者长已矣,存者偷生,母亲与卧床的祖母变成了每天唠唠叨叨,畏畏缩缩,为生活犯愁,似乎被苦难磨消了意志的小妇人。而萨宾娜作为长女,也是一副唯唯诺诺软弱可欺的样子,一位喜爱诗歌的大龄女文青,连看到主编偷情都吓得魂不附体,偶尔展露自己的身体都窃喜不已,莎士比亚说过“软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女人们的头上贴着大大的“弱者”标签。而弱者从来都被挟裹在体制的队列里不由自主的前行。
而男人们作为强者似乎也受之无愧,他们或是与萨宾娜相亲的各色人等,品位与酒量都奇低无比,却又自以为聪明的侃侃而谈。或是萨宾娜的出版社的主编,将一腔艺术激情都发泄在办公室的女人身上,当然,还有我们的男主角,从来不说真名的硬汉,他保持着粗粝深沉的神秘,似乎饱经世事,老练成熟,却未丧失胸中的正义感。简直就是萨宾娜这样的女文青杀手。作为一个弱者的萨宾娜未尝不期待爱情,重复着压抑生活的她有一天终于被这位帅气的硬汉恰到好处的“英雄救美”,于是一来二去,郎情妾意,“强大”拯救并征服了“软弱”,如果没有接着看下去,几乎要以为这是一部“铁幕情史”了.
然而电影的标题Rewers在英语中的意思即是“Reverse”意为“颠倒”、“反转”。所谓情深不寿,弱者萨宾娜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被屡次三番的惊喜浪漫冲昏了头脑,甚至在一张餐桌上被他粗暴的占有,孰料他接近萨宾娜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调查她那风流不羁,有着自由思想嫌疑的上司,原来一场浪漫的爱情的结晶竟然是被迫成为秘密警察眼线。身为弱者,似乎别无选择,可萨宾娜在爱情被伤害,人身被威胁的时候却仍不愿意同流合污。
所谓强极则辱,高高在上等待锦上添花的领导未尝没有被投入大牢的一天,而被拨弄着命运的弱者未尝没有振臂反抗的时机。就在秘密警察以为掌握了萨宾娜的软肋----那枚被吞在肚子里没有向国家报备的“自由”金币时,他却抽搐着倒在了药店女儿的毒酒下。
此时唠叨的母亲站了出来,为女儿开解,重拾药师的技能销毁尸体,老朽的祖母站了出来,贡献出自己的棺材为孙女存放证据。而家中唯一的男子汉,画家哥哥却在看了一眼尸体后就晕倒在地,不省人事。巾帼一怒,亦能血溅五步,于是什么官强民弱,男尊女卑都成了笑话。留下的,是故事反转的意外与必然。
■ 黑白,彩色
从拍摄手法来看,影片的时间线颇有趣味。“Rewers”标题或许也有“倒叙”“插叙”的意思在内。1952年发生的故事作为回忆以黑白片的形式来拍摄,而多年以后垂垂老矣的萨宾娜却身处彩色的现代,步上与自己的儿子和回忆相会的旅程。以铁幕时代的黑白回忆为主,以彩色的现代生活为辅,故事缓缓呈现在我们面前。
需要说明的是,自彩色摄影广泛应用之后,仍然有不少的导演钟情于黑白片的拍摄,伍迪•艾伦拍过[曼哈顿 ],贾木许拍过[天堂陌影],最著名的应该属[辛德勒的名单]。
反映创痛,反映压抑,反映疏离,现代影片采用黑白摄影的原因在于黑白不同于彩色故事片的缤纷,剔除掉色彩后,却又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光影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和心态。影片中萨宾娜的怯懦,茫然,决绝,秘密警察的机诡、权力在握的自信、专横。值得一提的是,在黑白片中,导演亦穿插了当年波兰的纪录片,将当时体制下的方队行进,大唱赞歌的一些片段穿插在了片中,想要得到一种影片与现实交汇的实感。电影把人们对于极权深深的恐惧和愤怒埋藏在黑白的叙事下,铁幕下的人们生活沉默,压抑,深恐隔墙有耳。而这种恐惧即使在彩色的叙事下,也未曾消散,影片中第一次回到现代,当萨宾娜找到自己的画家哥哥,彩色的图案涂抹的却是死尸,骷髅,沉溺于酒精的画家的彩色绘画似乎是在向过去的深渊招手。
影片非常着重强调萨宾娜的眼睛。在黑白片中,萨宾娜的双眼总是瞪得大大的,她眼中闪烁的光芒透过简单的两色将她的手足无措展现出来,而当爱情来临,她的双眼中又充满着憧憬,而当她发现爱情只是泡影的时候,由绝望变为决绝的眼神,当她听到画家哥哥的朋友吟诵魏尔伦诗的时候,仿佛由艺术这一精神支柱洗礼而升华,当她珠胎暗结,不管是心态还是神色都回归恬然,当她老态龙钟,生活终于有了颜色,她却闭上了眼睛,回忆起往昔。那些勾勒在眼角的东西,是岁月留下的伤痕。
当跨过黑白的过去与彩色的现在,看到儿子与父亲相似的脸庞,萨宾娜作何感想?肯尼迪之母曾经说,时间无法治愈伤痕,而伤痕永远不会消失。彩色的生活不一定会让人幸福满意,至少还有平静。
■ 谎言,真相
有时候,往往是谎言书写了历史,我们常常追索真相,可真相来之不易。书写历史的似乎从来都是利剑和枪炮。在十八世纪的波兰,被占领土上无法学习本国文化和历史。在二战后苏控时期,[颠倒黑白]里的诗人甚至不能写下挽歌,为“资产阶级流亡政府”组织的华沙起义哀悼。
极权下的草民,没有隐私和私人财产,一如影片中的诗人所言:“我们除了生命已经丧失了一切。”一无所有的人们唯有用谎言来应对谎言。[颠倒黑白]中的第一个谎言就是那枚写着“自由”金币的去处。萨宾娜兄妹伪造了一份收据,转而将金币藏在自己的肠子里,那是“魔鬼才找得到的地方”。这个谎言象征着生活的异化
然而第二个谎言,正是让魔鬼找到这枚“自由”金币的原因。那就是萨宾娜的爱情,秘密警察恰到好处的出现,欲擒故纵的态度,利用爱情这枚烟雾弹打得恨嫁的萨宾娜和她的家庭头晕脑胀。究竟是怎样的时代会让人把爱情当做道具去控制别人呢?爱情的异化,似乎已是人类最终的底限,可同流合污,才是最令人不能忍受的。萨宾娜拒绝接受这样的谎言。
第三个谎言,是多年之后萨宾娜对他儿子讲述父亲的去向,她的回答就像是整个时代的注脚,“父亲被秘密警察带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她的回答中隐藏着真相,却又并非真相,因为谎言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维护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我们要澄清的最大的谎言,其实就是铁幕的统治本身,在这样的的谎言中,真相不见了,自由消失了,生命湮灭了。华美的图景下囚禁的是被遗忘的魂灵,而生者亦唯余生命而已。波兰很多影片都表现了这些寂寂无闻消失的生命,在[大理石人]中失踪的那位劳动模范,在[黑暗之家]中消失的无辜猎户。而在二战和铁幕时代中,他们消失的是整整一个民族的精粹。
“让草掩盖住我们的脚印,/让刺耳的先知们在火中沉默,/让死者向死者解释发生了什么。“波兰诗人切•米沃什这样缅怀着过去,此时光阴荏苒,毒谋,谎言,业已随时间化为飞灰。
斯大林死去之日,萨宾娜肚子里的新生命降生。而波兰人像诗中所说的一样“我们注定产生新的激烈的部族/没有邪恶和浑浑噩噩的快乐。/我们走吧”——火焰的剑为我们劈开大地。“
原载于 《看电影·午夜场》
2011/9/24
11.30 欧盟影展 渐入佳境啊。黑色跳跃式的幽默。被看透的惊恐。反抗后感恩的心。冷战以及该死的斯大林。
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剧本,讲了一个好故事。黑白影像在时代感的营造上依旧给力,甚至更贴合那个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阶段。一段大时代小人物的悲摧命运,活下去,就算美好表象的背后是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痛苦谎言。导演和女主相当给力!★★★★
中国的现状及未来
明确两极对立的时代也没有黑白分明
三个女人一台戏,到底姜还是老的辣
文艺女离奇杀人藏尸事件:谎言与真相,我们要澄清的最大谎言,其实就是铁幕统治的本身,在这样的谎言中,真相不见了,自由消失了,生命泯灭了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囚途,永远的柏拉图的深渊。
黑白的无兴趣
这种电影在国内必须受欢迎,因为太好找共鸣了。
cult片
黑白片
波兰剧情片,一个诗歌部女子陷入秘密敬茶布置的圈套后反杀之,50年代很黑暗,斯大林下台很喜悦
与此部电影相对比,《窃听风暴》这种直白表露苏东暴政的电影便逊色许多,我很喜欢这种讽刺喜剧的阐述方式。90分钟不到的篇幅,小中见大,涤荡起伏,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连续看了不下十部左右的平庸之作,终于等到一部杰作登场了。
老处女谋杀准亲夫。
…………
嗯,这种片子牛X的地方在于“处处现实又跳脱离奇”,讽喻很给力,黑白画面电影气氛很贴合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
回忆是黑白色调,如今是彩色系。不化妆的女主女鬼气质满溢。我以为是波兰50年代一枚剩女在妈妈、外婆催促下的相亲老故事,其实是波兰溶尸奇案!女主把金币吞掉第二天再拉出来,还是这颗金币再吞掉,再拉出来,循环往复,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由此想到了父辈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时代,真是造化弄人啊!
真是丰满神秘的好故事,处处现实又跳脱离奇,先是挑剔剩女脱力相亲的文艺开场,接着又是可疑白马突然出现的狗血歪歪,中间密布政治讽喻黑色幽默,然后开始玩阴差阳错的阴毛论和凶杀梗(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波兰斯基外加鹿鼎记有没有)最后搞个时过境迁宿命轮回,也太会玩了吧
一直被强迫症折磨着,必须要完整的看完。有点搞不清楚,片名到底在影片里表达个什么意思。难道是一个女人强大的原则主义不可侵犯吗?不过其中那段将尸体毁尸灭迹应该是整部最有看头的桥段了,明晃晃的思维挑逗。
杀人那里真镇定和果断,颠倒黑白的人生,却如此黑白分明 有时候小人物的一生却如此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