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总是逃脱不了厄运的循环,也许这就是恐怖片的魅力所在。
女孩的爸妈,是食草夫妇,相当于羊,代表着服从:一对善良的、近乎懦弱的夫妇。电影上半段,能看出,剧情还是比较缓和,看了一半,都没看出是恐怖片来。直到看到男孩的舌头(被剪了的舌头)。里面有很多的隐喻证明女孩的爸妈是善良的、懦弱的:①女孩的妈妈,是个素食主义者。不吃肉,代表着不杀生。②女孩爸妈带着孩子离开别墅后,回来又支支吾吾地坦白了一切,可看出他们还是坦白的,交心的。没有一点心机。③女孩爸爸流着泪 坦白了自己 总是对人微笑(多么像山羊),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④餐馆吃饭,竟然让女孩爸买单,而女孩爸竟然没有拒绝,乖乖结账。⑤女孩爸爸在指出杀人夫妇不应该对男孩那样凶时,女孩爸爸是颤抖着说出来的。 这不就是讽刺了大多数人么?大多数职场上的人,不都是这样么:为人着想、顺从指令、服从指挥、听从领导,不敢说半个不字。女孩的妈妈和爸爸说出来 自己不喜欢酒后驾车、不喜欢女儿被抱到裸男屋里睡、不喜欢看到别人当众卿卿我我后,食肉夫妇就开始谋划杀人割舌了。
男孩的爸妈,是食肉夫妇,相当于狼,代表着猎杀:应该是杀人无数,阁楼上那些照片,就是逝去的一个个的生命、留下来是残疾的孩子。与之相对应的是:男孩的爸妈是肉食主义者。容不得别人说 不。他们是隐藏的猎手,你看他们时而像狼,时而如羊。像狼:从餐馆回来的路上,一路酒架,音乐狂放而不顾左右。对待男孩跳舞,毫无慈爱之心,目露凶光。像羊:女孩爸妈回来坦白后,他们给准备了很多的节目,包括去杀人之地遥喊,一起吃晚饭,而事实是女孩爸妈不断坠入暂时的表面的温柔陷阱。
最后,女孩的爸爸发现了杀人夫妇的秘密,开车半夜逃走;女孩被割舌,女孩爸妈反抗却被打回去。我以为能有反转(以为最后女孩爸妈能复仇),结果在面对杀人夫妇,女孩爸妈竟然没有一丝反抗,两人被赤裸裸地赶到坑里,被处以“石刑”。在女孩的低头和服从的镜头下,电影沉闷地结束。男孩:沉默和服从,没有舌,不能说话。
羊和狼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他们吃不到一起(食草和食肉)、玩不到一起(含蓄和放纵)、住不到一起(洗手间洗澡那段、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
窃以为这部电影隐喻了很多: ①职场上的食草男女,懦弱、听话,不敢表达自己意见、不敢反抗,最后的结局就是 任人宰割
②只要不听坏人的话,就会被割舌,因为割掉喉舌,就不会说出话来了,只能乖乖顺从
③也许只有反抗、打回去,也才会有生存、生机、生还之希望。
电影通过另一种手法,让人绝望的手法,志在唤起人们心中的反抗、求得尊严和生存。
(以上,为鄙人的拙见)
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最擅长用寓言故事来剖析欧洲中产阶级的弱点,从《儿戏》到《游客》再到《方形》,无不让人印象深刻,某些时刻更有在观看惊悚恐怖片的错觉。而这部来自丹麦导演克里斯蒂安·塔夫德鲁普的新片《非礼勿言》不仅是奥斯特伦德钟爱的讽喻题材,而且还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心理惊悚片。影片横跨类型片与艺术电影的领域,相信能满足《仲夏夜惊魂》影迷的重口味。
影片讲述一对丹麦夫妇和女儿被邀请到荷兰乡村作客,因为他们之前在意大利度假时认识了这对荷兰夫妇。在周末度假期间,丹麦一家人发现这对荷兰夫妇并非他们想象般容易相处,还有更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踵而来……有别于好莱坞恐怖片一惊一乍的标配,导演选择给予观众各种心理暗示,利用出色的声效维持着悬念气氛。不协调的恐怖声响配上欢乐休憩的画面,以及连绵不断的耸动配乐,强烈预示着恐怖事件即将发生,看过库布里克《闪灵》的朋友对此一定不会陌生。
另一个出乎意料的是,导演并不急于抛出血腥暴力的镜头,绝大多数情节都在描绘这对丹麦夫妇作客过程中礼貌拘谨的表现,他们两人与荷兰夫妇的大方随意、任性放纵形成鲜明的对比。尤其是丹麦丈夫这个角色,他在礼貌的笑容下是压抑与痛苦,在宴会上忍不住痛哭流涕,在餐桌上劝导素食的妻子品尝一口猪肉,或者在车上根本不敢让司机调小音乐声等等。
这些不断升级的情节很容易看出导演是在讽刺社交礼仪对个性的磨灭与损害,矛头指向了欧洲中产阶级在社交场合循规蹈矩的表现。有时候过分讲究“礼貌”不仅无助于沟通,甚至会导致可怕的致命后果。不过,最后一幕的杀戮戏太过突兀,导演意图从这个极端的结局提升出寓言味道(赤身裸体被石头砸死的夫妇、被剪掉舌头的女儿)。然而,这种强行拔高的寓言意味无法掩盖类型急转带来故事的前后断裂感,以及缺乏解释的人物动机,让类型片的观众得不到相应的满足,这对于一部惊悚片而言显然考虑不周。
看到很多人说看这部恐怖片看完一肚子气,无非是最后善良无辜这家没有反杀,他们这家人有多善良并脆弱,从后半女主人看到对男孩那么差,她自己气到出屋外大喘气就看得出来,这家人太脆弱,很难活命了。
其实这部片简单来讲就是女孩这家正常人一家三口,去男孩父母这边看起来的一家人家里去做客,实则是去两杀人魔家。小男孩应该原来也有自己真正的父母,就像女孩这家人一样无辜的普通人,同样被欺骗玩弄把男孩舌头剪掉父母杀死。
女孩家父母刚开始是被这两人释放的善意欺骗,当他们两家人在一起相处已经感到了这家人这么奇怪半夜跑了一次。因为拿小女孩的玩具又回去。他们家里人不存在羊不羊的,就是普通人而已,待人接物爸爸希望尽量体面。对方非要他们说出来为什么要偷偷离开这事时他还想掩饰。其实随便就可以说个借口为什么非要离开,比如自己身体不适,家里突然有人生病需要回去,工作突然有突发情况需要回去处理,很多借口可以说。当女孩一家看到对方这家人越来越脱序对着男孩大骂的时候,他们看到劝不了,应该意识到这家人有问题自己有生命危险,应该平定情绪尽快脱身去外面报警这家人虐待小孩。甚至可以偷偷录音或录像。太吃惊还是怎么,男的气的说话都在发抖好像快哭了,女的气的大口喘气,真太脆弱了。
相信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挺多,比如两家人和谐的时候,欢乐笑着音乐却暗涌恐怖,男杀人魔像男主多年好友一样带他去大叫释放压力。
我想男女杀人魔总是这套来欺骗玩弄受害者一家猎物。他们从最初最大的善意到后面一步一步显露出本来面目。他们笑着用友好的语气慢慢压迫女孩一家,让他们渐渐感到压抑。他们把他们一家人涅在手心把玩自如,说明杀戮和欺骗经验丰富。
这部杀人魔夫妇的恐怖片,应该说不同的类型是,他们俩夫妇即使到最后行为如此疯狂了,也是冷静地一步一步去做侵害的行为,他们没有一点发狂的杀人魔的感觉。虽然实际上他们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小男孩坐在溜滑梯那里不起来那里,看起来就像男孩一家还算正常,只有小男孩有点问题的感觉,实际上是反过来,只有小男孩是受迫害并无法反抗的正常人。
先就写这些,这部片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多看几遍。
我们把影片中做客的家庭称为A,做主的家庭称为B。我是站在主角A家庭的角度理解的。
1.当事情变得愈发尴尬且不适,明知自己无法控制场面时,果断拒绝并离开这个场合。片中50分钟处,A夫妇没有拒绝B夫妇的二度邀请,导致了后续的惨剧。从A和B前期的言行来看,A的家庭属于拘束、敏感的类型;B的家庭属于豪放、主动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性格引发了许多让人不快的琐事,但B礼貌的邀请并不是A继续容忍的理由。
2.也许直接表达比藏在心里独自难受要更恰当。比如A妇介意自己的女儿睡在地板。A夫明明是被邀请却要自己买单。A妇在洗澡时并不想被别人打扰。
3.减少宠溺自己的孩子,避免让他们在关键时刻成为心路的绊脚石。不应当为一个不值当的东西舍本逐末,比如片中为兔子玩具的折返。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谦让,比如不能滑滑梯可以不滑。
4.明确地传递信息,不要藏着掖着,至少不能等情绪爆发再呵斥他人,当口语无法传递信息时做出适当的肢体动作,而不是破防大喊大叫。比如车载音响音量过大、酒驾、教育孩子等。A妇明显是失态的。
5.学会尊重他人的行为,特别是并没有实际冒犯到自己时。比如片中B夫妇在餐馆的亲热,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像有的人喜好握手,有的人喜好拥抱。
6.明明是自己有特殊缘故引发的不快时不要挑别人的毛病。比如为爱鼓掌,其实可以让女儿在外边等一下的,说一句话又不会死,大不了穿衣服再开门就是。不能容忍女儿睡在别人床上,那还不是自己作的。
7.承受得起直白的玩笑。其实关于素食主义吃鱼的问题很好回答,就承认自己的鱼素者(pescatarian),并且吃肉和不吃肉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方不会再说什么,没必要因为咬文嚼字搞得尴尬。
8.该片告诉我们,如果不善言辞能有多憋屈,在影片60分钟处因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合,A夫妇直接无法接受,一个结结巴巴,一个冲出房门。
我就不说什么绑架儿童、连环杀人了,这些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不过A夫真的很窝囊,错失机会,不懂反击,让我想起了《孤儿怨》里的男主。A妇也不咋样,情商很低,即便B夫妇没有问题,这女人的做法也很不妥。
最终影片还是走向了杀人狂的故事。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显然这不是什么社交问题,因为房子里的照片很说明问题了,不是每对夫妇都这么笨蛋。所以即便A夫妇在做事上没什么问题,还是难逃一死,不过那就成了好莱坞经典乡村僻壤的圈套猎杀故事了。
友情提醒,看到最后1/3请保持血压正常。
烂片一个,鉴定完毕。整个电影7个人,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剧情狗血,男主和女主最后反应有悖常理。烂片一个,鉴定完毕。整个电影7个人,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剧情狗血,男主和女主最后反应有悖常理。烂片一个,鉴定完毕。整个电影7个人,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剧情狗血,男主和女主最后反应有悖常理。烂片一个,鉴定完毕。整个电影7个人,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剧情狗血,男主和女主最后反应有悖常理。烂片一个,鉴定完毕。整个电影7个人,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剧情狗血,男主和女主最后反应有悖常理。烂片一个,鉴定完毕。整个电影7个人,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剧情狗血,男主和女主最后反应有悖常理。为什么不能短评,非让发一百多字,无语了
社交出游反转惊悚片。文明礼貌不是总有市场,在凶顽面前,一味地克制保持礼貌,会被人以为软弱、顺从、好欺负,恶人会更加肆无忌惮的恶,对于礼遇之人没有怜悯。发现不对,要及时果断说不,不能一忍再忍,不断克制,失去了机会无力回天。
一对丹麦的中产阶级在一次旅行时遇到了一对荷兰夫妇。两家人很是契合,谈了很多时间,相互感觉很好。丹麦夫妇知道荷兰夫妇住在郊外,很是羡慕,相邀有时间去做客。正好有了假期,他们就想去体会一下田园生活,就驾车前往。得到了荷兰夫妇的欢迎。但是有一天,荷兰夫妇非要把孩子就在家里,带着丹麦夫妇外出,出去后,荷兰夫妇开始跳舞,很是亲昵,亲在一起,这让丹麦夫妇很是尴尬。回到家,丹麦夫妇的妻子去洗澡,荷兰夫妇的丈夫竟然好无所谓地冲进厕所上厕所洗手,根本不在意丹麦夫妇的妻子在洗澡。妻子出来后,两个人来了兴致,就好了起来。这时孩子哭叫,他们没有理会,结果等他们完事,发现荷兰夫妇赤身裸体和自己女儿睡在一起。丹麦夫妇的妻子受不了了,吵着要离开。于是他们收拾行李走了。但是走了一半,发现女儿的玩具不见了,就回头去拿。结果遇到荷兰夫妇,被质问之下,他们不好意思了,只能答应再住一晚。结果就在晚上,男主发现了一个满是照片的房间,发现这对荷兰夫妇经常换孩子,而且每次都是个另一对夫妇和孩子照相后换了孩子,然后男主又发现了死去的荷兰夫妇的孩子。他似乎发现了什么,就喊醒妻子女儿,收拾准备离开。但是路上疑神疑鬼地,车子出了状况,抛锚在路边,不能动了。男主只好跑去求救,但是没有人,留在车里的妻子和女儿也被抓走了。男主没有办法,就被威逼上了荷兰夫妇的车。然后车开到一个地方,荷兰夫妇还有一个男仆一起抓住丹麦夫妇,然后剪掉了丹麦夫妇女儿的舌头,把女儿带走了,然后丹麦夫妇俩被带到一处偏僻处,荷兰夫妇让他们脱光了衣服,下到一处低洼处,用石头砸死。女儿又成了荷兰夫妇带着的孩子,继续去诱骗人们上当。
最后的砸死人很震撼,看得很无助。男主蛮无能的,在孩子被伤害,妻子无力反抗时,被打了几拳,就不抵抗了,最起码的拼死都没做,只能悲剧收场了。文明礼貌是应对文明人的,对于野蛮人、坏人,你的软弱只会让坏人变本加厉,认为好欺负,成为猎物。另外发现不对还不坚决离开,还要回去,关键是回去了,还留了下来,真是作死的节奏。
三星半到四星之间。影片由始至终全然没有我预想此类影片应有的模式化的疯狂和夸张化的极端,都是极尽平淡甚至是乏善可陈的平铺直叙,平淡得过于贴近真实,如同冷汗一点一点渗出,当察觉的时候已经无法走出强烈的不适和震撼。除此之外,这部电影所能够勾起的观众的“恶意”也非常值得讨论。不完美的受害者被更贴近真实存在的人的恶意伤害的时候,作为观者的你是否心生愉悦?是否大骂被害者活该、是否把自己放在了加害者的一方?从评论看来,许多“人”是如此。
非常狠。一种游走在松紧之间的如履薄冰的不适感,以及足够震慑观众的惊悚情节。文火慢炖的折磨。
写实惊悚片。喜欢,一次完整的冒犯实验。作为一个文明社会里的普通人,面对一些不合理的人和行为,碍于面子还是蛮横,发过脾气,表达过意见,也有真实的吓破胆,腿软,绝望,彻底放弃,任人摆布。对手看起来粗暴,难以沟通,但每一步何尝不是精心算计。结尾那句也是很点题了。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我喜欢这种讽刺,以及对观众预期的不在乎。因为生气打低分反而会让导演的设计看起来更加成功。PS:看完感觉这不明摆着拍了中国这三年嘛……
感觉不对劲了就跑,竟然为了拿玩具回去,当然这点呼应了影片开始,孩子自己的玩具不好好保管,丢了就让家长费劲去找,这男主也是不会教育孩子,自己的东西丢了就要自己承受,一味溺爱,纱比玩意,最可气的是车里动手剪孩子舌头,竟然不反抗,哎,只能说没有卵蛋的玩意,
知道导演是在讽刺社交礼仪对个性的磨灭与损害,甚至会导致可怕的致命后果。不过,最后一幕的杀戮太过突兀,强行提升的寓言意味无法掩盖类型急转带来的前后断裂感,以及不合逻辑的人物动机。
打低分的都是因为生气吧,还好结局没有反杀,虚伪也好,文明也罢,别太顺从了,否则进小区就请出示健康码。
其实是对欧洲发达国家中产阶层家庭的嘲讽。主角夫妻均受过良好教育,衣食无忧、追求环保主义和素食。女儿礼貌有教养,但也因为父母的过于民主和宠爱而任性(本来第一次是有机会逃离的,但就是因为小女孩找不到毛绒兔子坚持要回去才错失良机)。在异国他乡接到仅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邀请,便不远千里前去做客,危险的种子就已经埋下。而在对方越发明显的不友好甚至怪异时,依然选择宽容和谅解,天真得像个孩子,更是导致最终悲剧的根源。
兔子尚能搏鹰,作为人类雄性的男主却温顺的如待宰羔羊,剧情设置有些离谱。
配乐从《闪灵》处取了不少经。所谓“恐惧”就是日常生活里自己坚守的“底线”被人反复践踏,直至最后被一点点扒掉底裤羞辱到死。所以说到底这是部讽刺喜剧,可能尴尬到极致也足够让人精神地震吧。
女儿被抱走。你打空气有什么用。也没被绑……即使打不过也要试试吧
快被主角一家气死了,老公开个车都那么废物,也就只能死于过份礼貌了。这么一个不许联想的故事,倒是可以当作寓言故事来看,比如说一个人被驯化到如何的温顺,温水煮青蛙一样,一点点交出一切,当你意识到大事不妙,就已经死无葬身之地了。
剧情非常引起不适。电影意指丹麦中产太过软弱,面对外国人对自身的侵犯,(出于礼貌和教养)甚至不敢奋起反抗。借此电影似乎有刻意妖魔化外国人,支持排外的暗示。但!正常人也实在干不出来两个主角这种事吧。多少次冲突之后都当做没事发生,还能安心留在那过夜。怪不得丹麦观众也理解不了主角,表示剧情太 unrealistic 太 unreasonable。
这片underrated了,很好看,结尾也非常好……lamento della ninfa第一次听到是在《艺术桥》,太好听了,不断回响的绝望和爱
更善良那么一丁点儿的奥斯特伦德式电影,难掩干瘪造作本质,同样构成中产本身的作品。
第一次觉得主角团灭其实挺好
文明礼仪的脆弱?中产生活的空洞?雄性尊严的阉割?或者只是两种风格态度的日常碰撞?除了买单那段有点过,前半段故事讲得非常微妙、耐人琢磨。最大的疑惑是结尾,为啥要这样?为啥用石头?被剥夺了一切物质情感,还要忍受尊严的蹂躏,普通人这日子就过得这么没有意义吗?!【北欧恐怖double bill之夜】
-Why are you doing this? -Because you let me. 这不就是我们的现实?上一次那么难受还是看哈内克的《趣味游戏》
OMG愚蠢的北欧人 来大国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控制 噤声 侵占 湮灭 再拍小家恐怖片吧 「豆瓣又删我短评!
get out式的惊悚片,不过主角夫妻从头到尾的反应都很说不通
离了个大谱,北欧惊悚电影的针毡类型,剧情温吞如水,但全程搭配《闪灵》式配乐随时预警“有事发生”,将近2/3的时长聚焦在做客意欢,后期开始偶有“令人不适”的感觉回传,真正耸动的部分袭来,已经身陷囹圄,偏“寓言”的故事背景,弱化丹麦夫妇的智商,令其尊严被无形践踏,隐私在谈笑间被侵犯,底线被反复探索,所有的推波助澜碍于情面上的不了了之,一步步向野蛮让步,最后全线溃败,“愚蠢”是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是那种扯掉遮羞布的极致死亡,是不挣扎不抵抗的软弱无力,是足够诡异的真实误区所带来的震折。★★☆